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的简单介绍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金融危机是什么意思啊!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金融危机是什么意思啊!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扩展资料

金模游亩融危机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普通美国人抱怨,连日常开支都要一再思量、一再缩减。

固定汇率可使得对外贸易过程减少汇率风险,促进贸易的发展。如果国外游资大量进入国内,就需要兑换本国货币,这样央行需要使用增加增加本国货币。此时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增加,因此出现贬值倾向。此时国内货币争相兑换国外货币,增加贬值倾向。

依次循环,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如果国内的外汇储备不足,最后可能导致央行无法帮国内货币兑换国外货币。此时只能实行浮动汇率。结果就是本币大幅贬值,对外贸易成本增加,导致外贸企业倒磨备闭,失业增加,最后使得经济衰退。泰国就是这个原理,香港由于大陆的支持,没有出现港币贬值,维持了社会的稳定,经济受影响较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旦森—金融危机

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的简单介绍  第1张

冰岛破产的原因分析

问题一:冰岛破产详细介绍 详细讲一下吧

冰岛、英国两国政府11日正式就英国储户在冰岛银行业存款问题对话。冰岛政府接管国内三大银行后,银行数十万海外储户的取款服务中止。在受影响最大的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批评这一做法“难以接受”,威胁通过法律行动维护本国储户利益。两国在当天会谈后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中说,双方谈判取得“重大进展”,原则上同意加速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下属网络银行“冰储银行”向储户的存款兑现进度。

当天早些时候,冰岛与荷兰方面达成协议,政府同意向“冰储银行”的每个荷兰储户偿还最高2.0887万欧元(2.824万美元)存款。根据协议,荷兰政府将首先向冰岛提供一笔贷款,确保还款进程能够顺利展开。同时,荷兰中央银行将汇总荷兰个人储户的取款申请。“冰储银行”提供的数据称,银行大约有超过12万储户。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依眼下形势判断,冰岛可能最后求助于IMF。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接受IMF金融援助存在前提条件,即受援国必须接受这一组织就恢复财政货币稳定而提出的严格措施,相关政策施行将受到干预。因此,一旦迈出求援这一步,冰岛将成为第一个被金融危机刮倒的主权国家。

报道说,冰岛政府虽不排除这一选择,但始终在竭力避免走到这一步。然而,过去一周中的形势发展带来的却是越来越悲观的前景。“冰岛已经破产,”冰岛大学教授阿尔萨埃尔・瓦尔费尔斯说,“冰岛克朗已经成为历史,唯一可行方案就是让IMF来救我们。”

冰岛总理吉尔・哈尔德10日曾表示,冰岛经济形势“正缓慢恢复正常”,但承认部分民众和行业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遭受打击。美联社说,对冰岛人来说,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孤立无援:主要银行倒了、货币急剧贬值、股市暂停交易……最关键的是,他们还不知道究竟应该找谁救助。

“没有人来帮我们。”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郊的汽车交易商科尔贝因・布兰登无奈地告诉美联社记者。受金融危机拖累,他经销的车辆已经积起灰尘。 据新华社 (本文来源

问题二:冰岛为什么会面临国家破产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 原本被世人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冰岛,竟然在一夕之间掉入国家面临破产的地狱当中。深究此次冰岛破产的缘由,或许可以从中发现其中的元凶,并作为各国的借镜。

冰岛原本只是以渔业、观光、美军驻守辅助为宴敬主要财务收入的卅万人口小国。在二○○三年因为全球原物料需求的增加,加上美国铝业公司等投资者看中冰岛可以水力发电大量供应便宜又乾净的能源,接二连三的在冰岛投资建造巨型铝熔炼厂。不断涌入的外来投资(多与能源资源有关),在过去十年间,推升冰岛经济成为借贷与高度消费的支撑运作的牺牲品,使冰岛经济成了美国经济的迷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你版,而国债钟早已破表。

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外资进入也使得冰岛的劳动市场需求大为增加,而供不应求的劳动需求也不断的推升冰岛工资的提高。高工资的带动下,潜藏着通货膨胀的危机。由于大家对于未来景气一片看好,不断的从银行借款来从事消费,个人借贷方面每年都有高达百分之七十的成长,冰岛股市也有三倍以上的涨幅。

由于冰岛货币克朗早期因外资大量需求而造成升值,使得冰岛企业也乐于享受升值的好处,大量借款来购买外国公司。在冰岛人以债养债恶性循环之下,使冰岛总负债比率高达GDP的三点五倍之高,超越负债累累的美国。

而冰岛中央银行为了抑制外来投资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并支撑冰岛货币,不断调升利率。但冰岛央行的高利率政策却吸引了国际嗜血的投机者不断搬钱来套利,恶性循环之下又加速了此次金融风暴。

早在今年初就有许多信用评等机构发现,冰岛经济上不合理的繁荣假象,并调降冰岛的信用评等。此时冰岛的短期借款金额占外汇存底的比率,已经是出口的一点三五倍,高负债比迫使冰岛央行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迫使银行减少对企业、家庭的融资,及降低资金的流动性。

据统计,冰岛购屋支出占GDP的比率因为紧缩政策因此跌了百分之五至十。以冰岛如此小规模的经济体来看,GDP的减少导致公众支出的增加,冰岛的财政可能因晌指慎此从盈余转成赤字。如果情形继续恶化下去,金融系统有可能因此被卷入。为了解决金融机构被卷入的风险,政府势必出面解决危机,这也是冰岛政府必须出面跟他国借逗敬贷的主因。

讽刺的是高额的政府借贷、大量的外国投资与过热的消费支出造成了过去冰岛富裕的假象,而这三个推动冰岛经济的主因现在反而成为冰岛危机的元凶。冰岛货币克朗的贬值导致外资的加速撤离,与亚洲金融风暴泰国发生的情形类似。

冰岛央行的流动资产仅约四十亿欧元,但冰岛四大银行的外债总额却高达一千亿欧元,政府想纾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冰岛高达GDP百分之四十五的进口比重,又因为消费紧缩及货币贬值而购买力急速下降,一连串的骨牌效应导致今天冰岛面临破产危机。

面对颓势难止,目前冰岛已经接管了国内最大的三家银行,总理也承认小国并不适合过度开放的经济,或许这是给目前追求经济发展的国家与地区一个很好的警讯。看看冰岛,想想自己,从冰岛身上或许我们可以学到一点东西。

问题三:冰岛破产的原因 绩国家破产,就是政府的负债远远大于其财政收入或者说负债大于其国民生产总值.

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说是长期的高福利造成的,借债来支持国人的好生活.这样的国家要么真的很穷且处于长期战争中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要么是欧洲的小国如冰岛长期高福利却国民产值很低,久之就成今天的局面.

解决的方法:债主们减免债务,延长还债期限等.当然还有继续到国外借款。(前几天不是到俄罗斯借了吗,呵呵)

明白了吧?

问题四:为什么说冰岛破产了 政策做出选择

问题五:冰岛破产意味着什么? 这里,是童话世界,冰雪覆盖的胜境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是模范世界,冰岛多次夺下世界最幸福国家亚军。当无数经济学家都推崇北欧经济社会的优秀模式时,一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却让它难以幸免。而且,一来就那么触目惊心――国家破产,多么可怕的名词,成为近几日笼罩在冰岛头上

挥之不去的梦魇。随着冰岛第二、第三大银行被政府接管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政府同时宣布放弃冰岛克朗的固定汇率,该国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冰岛银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证券市场的繁荣而迅速成长,却成为造成现在的经济损失达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90亿美元)的9倍之多的罪魁祸首。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冰岛从世界之巅坠跌到世界的危机谷底?冰岛,怎么就沦落到冰雪消融,大厦崩殂的危境?解读冰岛的经济疑难杂症,其实也正是为我们自己的经济号脉。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全球化的语境下,也不过就是小小一个地球村。美国到冰岛,又何尝不是如此?

●“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漩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

●“如果有什么时候是需要冰岛人民站在一起,对逆境表现出坚毅,那么现在是时候了。虽然前景看起来令人担忧。我们需要向我们的孩子解释,世界不是到了悬崖边缘,我们要找到内在的勇气来展望未来。”

“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漩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10月6日,冰岛总理盖尔・希尔马・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之后的两天,冰岛排名第二和第三大的银行全线被政府接管。

专家们此前所作的预言――这场金融危机的代价将是几家大金融机构破产――已经得到应验。如今,人们发现,破产的恐怕不止是金融机构,甚至是某些国家。

冰岛,这个仅有32万人,人均GDP却是世界第四的北欧小国,已被笼罩上国家破产的阴影,现在的冰岛政府不得不挑起9倍于GDP的银行负债重担。

而就在哈尔德发表警告讲话的几小时前,他还公开表示,没有必要“以政府的名义对金融系统采取特别措施”。但10月6日那天,冰岛金融系统的恶化几近失控:冰岛克朗对欧元的汇率大幅下滑了25%以上;雷克雅未克股市上的所有冰岛银行股票被全部停止交易;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把冰岛的信贷级别从A-降为了BBB……这一切促使这位总理不得不“出尔反尔”。

在当天的电视讲话中,哈尔德承诺冰岛所有的居民储蓄将得到政府担保,并确保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融资便利。冰岛由此成为欧洲继爱尔兰、德国、奥地利、希腊和丹麦后,又一个为储蓄存款作保的国家。

冰岛政府此举“勇气”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政府救援计划的7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20,而冰岛三大银行资产总值,却是该国GDP的9倍!

金融是福又是祸

冰岛银行业近年来的海外扩张策略,为其带来了总理口中“近乎童话”的成长率和盈利能力。但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成为高悬在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冰岛的净外部负债超过了GDP的2.2倍,为其经常账户收入的3.7倍。

次贷危机肇始于美国之时,大家都以为没有什么次贷业务的冰岛银行不会受到重大影响。但当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机构或倒闭或奄奄一息,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信心的冰河纪。货币市场融资活动停滞,冰岛银行业也遭“海啸”席卷。

过于庞大的金融链条是拖垮冰岛经济的罪魁祸首。在过去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冰岛的银行向海外发放了大量的贷款,银行因此成为国内最强大的机构。截至今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Kaupthing、LandsbankiIsl......

问题六:这次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导致冰岛国家破产? 我来给你解释:

危机前,吸收货币的成本很低,因为全球流动性过剩,对不?也就是说只要冰岛银行在利率上做文章,人们就把钱存到他那里去.

冰岛把这些存款,拿来怎么牟利呢,他们只要找到能赚取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润,他们就是赢利的,于是他们大量借贷钱给需要钱的人,当然利息比存款练习高!比如银行可直接投资的话,银行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当美国出事,也就是金融风暴来临时候,存钱在冰岛的人逼迫他还钱,因为存钱人担心收不回钱,有可能形成挤提.而同时,要收回贷款,是何等艰难,因为比如至少贷款人与银行有个借款协议规定好多年还清之类吧!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也出现问题,怎么办,冰岛甚至象俄罗斯借钱,呵呵,上升到政治高度了!

比如正常时候冰岛防贷是10,但是在危机前,他达到了1000,比例这么高,银行自然承受不了!所以说和破产差不多,因为他拿不出钱来还嘛!

问题七:冰岛破产了,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没受影响??? 说起来是银行倒闭,其实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冰岛一些银行的所有人从原本的私人变成了冰岛政府,所以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并不大,影响最大的就是冰岛克朗对外币的比率,以及银行对冰岛人兑换外币有最高限额的限制,其他没太大的问题,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有部分人失业,也是对冰岛的影响,不过冰岛人的心态很好,不会有很大的压力,该干嘛还是干嘛。

问题八:冰岛国家破产是什么意思? “国家破产”这个概念是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对外资产小于对外负债,即资不抵债的状况。

国际上通常的国家破产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其进口商品所必需的外汇,或是其主权债务大于其GDP。例如冰岛的主权债务为1300余亿美元,而它的年GDP仅为190余亿美元,这就是国家破产。

问题九:为什么冰岛都破产了,那些民众看上去好像活得也挺 冰岛已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排名第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世界排名第一的人类发展指数。2006年冰岛GDP为11417亿克朗(181亿美元),GDP年增长2.6%,人均GDP突破6万美元,达到60,370美元。

但是它的人口只有293,966人(2006年估计),还不如中国的一个县城的人口多,所以,冰岛虽然是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也很高,但是人少,政府的税收就少,所以风险来临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抵御。

冰岛的支柱产业是渔业,工业只要是医药,第三产业主要是软件和旅游,所以冰岛的很多工业品需要进口,对外依赖较大。而且冰岛的金融业和美国一样,贷款很多,所以发生金融危机后,由于对外依存严重,且自身的问题也很严重,再加上冰岛人少,政府的钱少,所以冰岛无力偿还外债,也就是说破产了。

但是冰岛破产对它的人民生活水平不会有很严重的影响,因为冰岛人很有钱

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有那些?

一、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码森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

(2)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3)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4)“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扰穗着三方面的不足:

a.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b. 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

b. 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1.进一步坚定信心。经过长期发展,世界经济形成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我们具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条件。各国宏观调控工具明显增多,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为增强,我们具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手段。

2.进一步加强合作。我们应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总体上的一致性、时效性、前瞻性。作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有效平台。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各项实质性合作,加快结构调整,稳定市场,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3.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既是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环节,也是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缓模卜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4.进一步反对保护主义。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应借刺激经济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5.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应该高度关注和尽量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切实保持和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克服困难,不断改善这些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参考资料:金融危机百度百科

我快要考试,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谈谈你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

2006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央行2006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评论

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在9日粗毕态发布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与上半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0.9%相比,下半年经济增长可望略有放缓,但总体上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央行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央行认为,从投资需求看,近期国家出台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了一系列加强土地和信贷调控的措施,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其政策效应会逐步显现,但较高的居民储蓄率、企业大量自有资金的积聚、外资继续流入以及“十一五”规划项目逐步启动等因素,将继续推动投资较快增长。

从消费需求看,国内消费将继续趋旺。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汽车、通信产品、住房等将继续拉动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居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公务员增加工资、低保水平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入改革等措施,将继续改善居民收支预期,预计下半年消费将延续目前较为旺盛的态势。

从进出口看,2006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加快增长的趋势,美、日、欧等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前景良好,有利于我国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央行提醒,当前要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以及潜在通胀压力上升可能对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央行报告中还特地指出:“当前供给条件对我国经济运行的约束较轻,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较高,而资源环境成本又难以构成比较有效的硬约束。在结构矛盾突出、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的背景下,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央行表示,下半年央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同时,采取着眼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加快落实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

路透: 美联储不升息,流动性难题留给中国央行

美联储周二晚上决定将利率维持不变,让全世界大多数投资者松了一口气,唯独中国央行可能感到失望.因为美联储不收紧银根,中国资金泛滥的问题就更难解决.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采取了提高贷款利率和银行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手段收紧银根,但之所以迟迟未提高关键的银行存款利率,一个原因就是不想因为中美利差缩小,而进一步吸引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因此,美国利率不提高,中国就缺乏升息的空间.

"中国需要一个更激进的美联储,"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的中国经济学家Paul Cavey说."美联储是打破中国流动性周期的重要力量.美国停止升岩源息无助于中国解决流动性过多问题,未来中国可能不得不出台其它紧缩政策."

中国目前银行之间的7天拆借利率为2.44%左右,按照过去一年升值3%左右的速度,持有人民币的年回报率可以达到5.44%或更高,因为不少外国投资银行认为人民币每年的升值速度会超过3%.而伦敦银行间同业市数轮场拆借利率(LIBOR)为5.4%,投资人民币可能回报更高.

热钱再来

人民币一次性升值以来已经一年多了.由于中国政府成功地让市场相信,短期内不会再来一次性的大幅升值,因此投向中国的热钱有退潮之势.

近来,投资者预计美国利率可能见顶,对美元兴趣减弱,美元兑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降低到最近两周以来的最低.人民币主要和美元挂钩,这意味着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等货币也跌了.由于人民币实际利率最近显得更为便宜,最近几周内投机热钱加速进入中国.

美元的疲软和进入中国的热钱一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2003到2004年美元疲软的时候进入中国的资金就有所上升,而去年美国连续升息对美元形成支持,热钱也得到控制.根据麦格理的统计,5月份流入中国的热钱高达90亿美元,是2004年12月来的最高.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钱太多了.资金过于充裕,导致投资过热,然后就是生产过剩,国内消费不了就大量出口.在汇率自由的国家,庞大的外贸顺差导致本国货币升值,修正顺差过大的问题.但由于中国人民币至今仍然被严密控制在一个区间内,市场无法进行自然修正.

外力和自救

中国流动性过剩,除了指望美联储升息以外,还有两个办法: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实行自救,或是被动地等待世界经济放缓.世界经济一旦恶化,对中国外贸,银行等行业的打击将是巨大的,这也是北京不希望看到的.

让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虽然能够帮助减少对未来升值的预期,并帮助除去束缚人民银行的枷锁,让其更自由地实行货币政策来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但现在时机并非最佳.因为全球需求可能放缓,而中国出口商的成本则在上升,一个更强的人民币可能会对出口造成相当打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经济一旦硬着陆,将在金融系统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作为外力的美联储缺乏作为,中国只能想方设法靠内力走出"流动性陷阱".但针对目前经济"虚胖"的病症,央行很难用猛药,因为各方面的牵扯实在太多.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很有可能继续通过行政手段,而非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房地产,原材料和基础建设行业可能面临新的压力.

央行:三大原因导致信贷高增

□据新华社电

信贷过快增长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中国人民银行9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数据显示,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多增6068.1亿元,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

央行分析,有三大原因导致2006年以来信贷高增: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央行报告显示,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

央行报告中还特地指出,在结构矛盾突出、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的背景下,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二○○六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货币信贷总量增加趋缓,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基本适应,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专栏1:流动性与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在经济学或商业活动中,我们经常在一系列相关但不尽相同的意义上使用“流动性”一词。例如,流动性的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直接用于购买,因此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由此推而广之,可以产生市场流动性和宏观流动性的概念。某个具体市场的流动性可以理解为在几乎不影响价格的情况下迅速达成交易的能力,这往往与市场交易量、交易成本、交易时间等因素有关。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都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而纳入不同的宏观流动性范畴。流动性的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方式变化的影响,其复杂多变性可能使传统货币数量论所理解的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变得不再稳定。

作为负责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对于货币政策实施非常重要。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所涉及的流动性主要指范围较窄的宏观流动性,通常特指银行体系流动性,即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而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基础是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和供给的分析预测。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主要由法定准备金需求和超额准备金需求两部分构成,前者来自于中央银行设定的法定准备金要求,后者是商业银行为满足支付清算等需要而自愿持有的。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的因素可分为自发性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自发性因素包括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流通中现金和政府存款等项目,取决于公众或政府的行为,不受货币政策操作控制,是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货币政策因素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流动性供给因素,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如回购和逆回购协议、买卖政府债券、发行中央银行证券等。如果流动性供需不平衡,就会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过多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会促使市场产生利率下降的预期,或者刺激银行更多发放贷款;过少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会促使市场产生利率上升的预期,或者促使银行收紧信贷。中央银行一般情况下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平衡银行体系流动性供需,必要时也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要求来管理流动性。保持流动性水平的平稳适度,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性,有利于为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经济决策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此外,通过流动性管理,中央银行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应对暂时的流动性波动,达到确保日常支付和货币市场正常运转的目的。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型,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也日益成为货币政策实施的中心内容之一。

流动性与经济金融运行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会直接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金融机构、企业与居民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高低与经济走势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判断经济趋冷或趋热还要观察企业、居民的预期、投资意愿和消费倾向等多方面的经济变量。某些情况下,为适应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的增长,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主动提供流动性。另外一些情况下,如由于外汇流入增加,中央银行购汇为银行体系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吸收过剩流动性就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日常管理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经济指标的高低并不是直接相关的,简单地用当期投资增速的高低来判断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否过剩是不恰当的,不能因为暂时出现了投资增速的波动就直接得出流动性应该收紧或放松的结论。总之,对流动性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需要深入研究,审慎判断。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收回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同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改进外汇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第三季度,为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控制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将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主要对冲操作工具,灵活把握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节奏,调节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在保持市场化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的同时,第三次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流动性相对充裕的一级交易商增加了央行票据发行,不仅实现了收回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的操作意图,而且发挥了较好的警示作用。8月份,配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不同招标方式,熨平市场波动,合理引导市场预期。9月份,在流动性总体仍然宽松、市场预期相对平稳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每周平均发行央行票据超过1000亿元。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央行票据8162亿元,9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0780亿元。前三季度,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450亿元。

央行票据发行利率总体呈上行走势。9月末,3个月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为2.46%和2.79%,比年初分别上涨73个和89个基点。4月份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市场紧缩预期增强,加之5月底恢复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后,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逐月走高,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大。为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市场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份前三周连续三次采用数量招标方式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并于8月19日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及时将招标方式改为价格招标,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在冲高到2.89%后呈小幅回落走势,9月底在2.79%的水平企稳,货币市场利率运行趋于平稳。

专栏2:国库现金管理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是指在确保中央财政国库支付需要前提下,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国务院明确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2003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财政存款不计付利息;2003年之后,开始对财政存款按单位存款活期利率支付利息。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相应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国库单一账户改革的推进,原大量留存在预算单位的资金逐步集中到国库管理,国库现金多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库现金随机波动加大,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由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货币市场,财政部门对国库现金流量的预测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具备了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条件。

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市场化操作方式对国库现金余额进行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和周密准备,2006年6月,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程》,标志着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正逐步走上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目前,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已建立专门的协调工作机制,财政部主要负责国库现金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操作规划,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监测货币市场情况,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协商后签发操作指令;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具体操作。

根据《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库现金管理将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统一的原则,从易到难、稳妥有序地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方式包括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买回国债、国债回购和逆回购等。在初期阶段,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将主要实施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两种操作方式,均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是指将国库现金存放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以国债为质押获得存款并向财政部支付利息的交易行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期限一般在1年(含1年)以内。买回国债,是指财政部利用国库现金从国债市场买回未到期的可流通国债并予以注销或持有到期的交易行为。两种操作方式都是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增加基础货币供给。

当前,宏观调控成效初步显现,但国际收支不平衡持续发展,银行流动性总体宽裕,需要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为此,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将协调配合,加强对流动性形势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稳妥有序地推进国库现金管理工作。

二、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为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从第三季度贷款实际发放利率来看,各项贷款利率水平逐步走高,反映了今年两次加息的叠加效应,为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促使商业银行有序调整贷款行为,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6月16日、7月21日和11月3日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分别从7月5日、8月15日和11月15日起生效。7月5日和8月1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后,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总体略有上升,股票市场维持上涨态势。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方针政策,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继续通过窗口指导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控制贷款增长,调整贷款结构。一是重视做好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二是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要求严格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分析和调控。三是引导商业银行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投放信贷。四是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的"扶弱"功能,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助学贷款工作,继续做好对就业、非公经济、中小企业、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的信贷支持。

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工商银行于10月27日同时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圆满成功。在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中国工商银行A+H股发行规模合计达191亿美元,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此次中国工商银行采取H股和A股统一定价、同时发行、同时上市的方式进行首次公开发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支持了境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改制银行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建设银行于9月11日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是第一个选入恒生指数成份股的H股公司。中国银行在发行上市后,也先后成为上证50、H股指数等多种重要指数的指标股。改制银行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全面启动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安排,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关键领域业务水准。中国建设银行根据与美国银行签订的整体战略合作协议,以97.1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有关部门正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积极研究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新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截至2006年9月末,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共组建银行类机构85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2家、农村合作银行73家,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674家。参加改革试点的省(市)均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明确并初步落实了省级政府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二是资产质量和经营财务状况有所改善。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12.1%,与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24.8个百分点;实施了增资扩股,资本充足率得到充实;自2004年实现了近十年来首次轧差盈余,盈余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三是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实,历史包袱初步化解。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已完成11期(每个季度1期)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的发行工作,共计对239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55亿元。同时,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对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已安排兑付专项票据45.6亿元。

专栏3: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兑付标准

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尤其是在全面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达标任务艰巨, 农村信用社只有始终牢牢把握住改革试点工作的重点,才能逐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发挥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对改革的正向激励作用,应从推动和深化改革的大局出发,全面理解资金支持政策设计的初衷、机制安排,正确认识专项票据兑付标准。

一是应正确理解“花钱买机制”的政策含义。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包括历年亏损挂账和资产损失),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额的50%,已采取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两种方式安排资金1656亿元;已减免营业税、所得税99亿元;对农村信用社开办保值储蓄多支付的利息给予补贴,已实际拨付到位69 亿元;按有关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清收比例下限再打五折测算,发行专项票据所置换资产的清收所得超过50亿元,用于补充农村信用社的拨备;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增加可用资金来源800亿元;持有改革试点专项票据累计增加利息收入57亿元。以上合计,对试点农村信用社增加资金支持约2731亿元。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当地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总体看,上述扶持政策对启动改革和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实现改革达标,关键还在于作为改革主体的广大农村信用社要始终牢牢把握住改革重点,切实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加强内部管理上下功夫。这才是"花钱买机制"的真正含义。

二是应客观认识设置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条件的必要性。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政干预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因素。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制订并明确了资金支持条件和程序,目的在于强化正向激励,有效发挥资金支持政策的引导作用。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存款类机构尤其是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差异较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财务重组、股票发行上市后,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外部约束机制。对农村信用社采取不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方式和程序,有利于落实各有关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有利于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当地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有利于督促农村信用社转换机制、强化管理、改善经营、增加积累,逐步化解历史包袱,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革试点情况表明,农村信用社改革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真正实现改革达标,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采取扶持政策,需要坚持扶持政策与农村信用社强化管理、转换机制相结合。

三是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国务院"国发[2003]15号"文件规定:"中央银行票据支付必须与农村信用社改革效果挂钩,以县(市)为单位验收支付,标准为: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治理结构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和专项票据兑付标准("银发[2006]130号"文件)。着重强调,农村信用社在申请兑付专项票据时,应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考核其健全内控制度和强化内部管理的实际成效,提出了逐步提高资产质量、有效控制成本费用、不断改善财务状况的具体要求。以上经营财务指标的变化,能直观地反映有关农村信用社所取得的改革实效,便于准确把握和评价是否达到了专项票据兑付标准。总体看,严格落实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按期兑付专项票据资金,进一步增强了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力和可操作性。

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季度,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外汇市场,进一步理顺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基础性建设。统一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竞价交易和询价交易时间,进一步规范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允许境内外汇指定银行开办韩元挂牌兑换业务,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英镑兑人民币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二是上调境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在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速的同时,减缓外汇市场的供求压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便利化,规范资本流入流出管理。

七、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为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改进出口收汇结汇管理,对贸易外汇实行分类管理;调整部分服务贸易项下售付汇政策,进一步简化企业购付汇凭证和手续。二是规范外资流入管理,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外汇管理,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境外机构及个人购房管理,强化对跨?/div

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达里奥警告:高负债是一个巨大的雷,金融系统正处于“大重组”的边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6438.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