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养殖 正文

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鲫鱼孢子虫病症状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鲫鱼孢子虫病症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鱼体表呈白色症状的是什么病?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鲫鱼孢子虫病症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鱼体表呈白色症状的是什么病?

鱼体表呈白色病状可能是白皮病、打粉病、三代虫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粘孢子虫病、水霉病和钩介幼虫病。

白皮病的白点只出现在病鱼背鳍向后的整个尾柄皮肤上,其面积逐渐扩大呈白雾状,手摸有粗糙感;

打粉病鱼体出现大量白点状粘液,白点数量不断增多,遍及体表,象米粉般裹满病鱼全身。

三代虫病应仔细观察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粘液层,可见到毛状虫体在鱼体表上活动;

小瓜虫病是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许多白色小点薄膜状脓泡,细看白点间有充血的红斑,病鱼死后2~3小时后白点逐渐消失;茅孢清驱杀锚头鳋、孢子虫、小瓜虫和绦虫等顽固寄生虫

粘孢子虫病的病鱼体表是大小、形状不一的白点,呈灰白色胞襄;水霉病是病鱼体表长着如棉絮状的白色菌丝;

钩介幼虫病的白点呈三角形,略带米黄色。

鱼类得了孢子虫如何医治

孢子虫是一大类致病原生动物,种类繁多,关于鱼病孢子虫就有不少,肠系膜、腮、脑、脊髓、内脏都可以寄生,碘泡虫是鲤类的主要病害生物,一般要防治为主,鱼群感染就太晚了。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粘孢子虫病治疗

该病是由粘孢子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鳃、肠道和神经系统所引起。鱼病的部位有胞囊,呈灰白色点状和瘤状,常见的粘孢子虫有饼形碘孢虫、野鲤磺孢虫,鲫碘孢虫、鲢碘孢虫等。 症状:病鱼消瘦、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焦躁不安而狂游,10月到来年2月对鱼种危害极大。 治疗方法:1、90%晶体敌百虫亩米水深的鱼塘用1斤全池泼洒,间隔3天~4天,再泼一次。2、每万尾鱼种或100斤鱼的重量用75克食用硫磺粉拌料投喂,连喂一星期。3、每斤饲料加10克90%晶体敌百虫喂鱼,可治肠道寄生的粘孢子虫。此法治指环虫病也有效。

危害鲫鱼的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及预防方法是什么?

目前,危害鲫鱼养殖的黏孢子虫主要包括:1、引起鲫鱼喉孢子虫病的洪湖碘泡虫。2、引起鲫鱼肤孢子虫病的武汉单极虫。3、引起鲫鱼鳃孢子虫病的汪氏单极虫。不同黏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与黏孢子虫的生活史及各地水温与鲫鱼的养殖周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鲫鱼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及预防方法

尽管鱼病的预防比治疗重要的理念早就有了,但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对于黏孢子虫生活史认识的不足,鲫鱼黏孢子虫病的治疗往往开始于肉眼可见包囊的出现,但是包囊出现即意味着成熟孢子的出现,为感染晚期。

目前鲫鱼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一般有三个方法:①形态鉴定。对某些需经历血液发育的种类,通过早期查血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的,但这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且因为尚无理想药物杀灭血液期黏孢子虫,即便诊断出,也没有好的方法阻断血液期的黏孢子虫向成熟孢子发育。②免疫诊断。利用某些孢子虫的特异性多抗或单抗识别其特定的抗原位点,从而快速鉴定鱼体是否感染。免疫诊断的优点是快速、方便、便于推广,但由于不同黏孢子虫、同种黏孢子虫不同发育阶段表面抗原变异很大,免疫学方法诊断鲫鱼黏孢子虫病的准确性有待提高。③分子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各黏孢子虫的特异基因或片段,可在整个养殖周期监控黏孢子虫,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缺点是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不利于临床应用。

第二、针对鲫鱼黏孢子虫病有哪些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鲫鱼黏孢子虫病尽管无理想的特效药物,但药物治疗依然是目前控制鲫鱼黏孢子虫病的主要方法。想强调一点的是,鲫鱼黏孢子虫生活史涉及两宿主,成熟于鱼体的黏孢子虫需要离开宿主进入水体感染底栖动物才能完成其世代繁衍,甚至需要宿主鱼死亡分解后才能溢出鱼体外的特定内生黏孢子虫,也进化出可自行离开宿主进入水体的能力,因此对非高强度感染的鱼,不用药物鱼也可自行康复。

因此鱼类黏孢子虫病治疗的根本在于如何控制其感染强度及由黏孢子虫的侵染可能引发的继发性细菌性病害上。另外,鲫鱼黏孢子虫病随着苗种、亲鱼等的跨域贸易而广泛传播,严格的检疫检验也是减少鲫鱼黏孢子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鲫鱼孢子虫病症状  第1张

黏孢子虫病的症状及诊断要点是什么?如何防治?

【症状】病鱼症状随寄生部位和不同种黏孢子虫而不同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通常在组织中寄生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的种类,形成肉眼可观察到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的白色胞囊,如鲢碘泡虫寄生在鲢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的各种器官组织,严重感染时,病鱼极度瘦弱,头大尾小,尾部上翘,体色暗淡无光泽;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常跳出水面,复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而死;死亡时头常钻入泥中;有的侧向一边游泳打转,失去平衡和摄食能力而死,故叫疯狂病。目前在生产上,主要危害1足龄鲢,可引起大批死亡,未死的鱼商品价值也受严重影响。腔道寄生种类一般不形成胞囊,孢子游离在器官腔中。【诊断要点】(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进一步用显微镜观察,见到有孢子虫的孢子即可做出诊断。因有些黏孢子虫不形成肉眼可见的胞囊,仅用肉眼检查不出,同时,形成胞囊的还有微孢子虫、单孢子虫、小瓜虫等多种寄生虫,用肉眼无法鉴别。因此即使形成肉眼可见的胞囊,也必须将胞囊压成薄片,用显微镜进行检查。【预防】切断黏孢子传染源及传染途径应当是其防治的主要手段。采取下列措施可以较好的预防该疾病:

(1)不从疫区购买携带病鱼的苗种。

(2)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

(3)不投喂带孢子虫的鲜活小杂鱼、虾、或经熟化后再投喂。

(4)发现病鱼及死鱼及时捞出,并泼洒防治药物(同以下治疗方法)。

(5)对有发病史的池塘或养殖水体,每月全池泼洒敌百虫1~2次,浓度为0.2~0.3克/米3。【治疗】该病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采取下列方法有一定治疗效果:

(1)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2~0.3克/米3。

(2)寄生于肠道的黏孢子虫病,用晶体敌百虫、盐酸环氯胍或盐酸左旋咪唑拌料投喂,同时在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可缓解病情。

鱼类的孢子虫病

先分清是哪类病害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养的什么鱼。

孢子虫是一大类致病原生动物,种类繁多,关于鱼病孢子虫就有不少,肠系膜、腮、脑、脊髓、内脏都可以寄生,碘泡虫是鲤类的主要病害生物,一般要防治为主,鱼群感染就太晚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了。

防治方法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粘孢子虫病治疗

该病是由粘孢子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鳃、肠道和神经系统所引起。鱼病的部位有胞囊,呈灰白色点状和瘤状,常见的粘孢子虫有饼形碘孢虫、野鲤磺孢虫,鲫碘孢虫、鲢碘孢虫等。 症状:病鱼消瘦、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焦躁不安而狂游,10月到来年2月对鱼种危害极大。 治疗方法:1、90%晶体敌百虫亩米水深的鱼塘用1斤全池泼洒,间隔3天~4天,再泼一次。2、每万尾鱼种或100斤鱼的重量用75克食用硫磺粉拌料投喂,连喂一星期。3、每斤饲料加10克90%晶体敌百虫喂鱼,可治肠道寄生的粘孢子虫。此法治指环虫病也有效。

以下资料对比一下,具体做法最好咨询专家。

其他分类

1.疯狂病 又称白鲢疯狂病、疯刀儿、鲢碘泡虫病。由鲢碘泡虫寄生在白鲢各种器官组织中引起,其中尤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为主,如脑、脊髓、脑颅腔内拟淋巴液、神经、嗅觉系统和平衡、听觉系统等。鲢鱼苗刚出膜即可被感染,目前在生产上主要是危害1足龄白鲢,疾病严重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病鱼的肉味不鲜而腥味重,并且很瘦,所以未死的鱼商品价值也受严重影响。此病在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都有发生,尤以浙江杭州地区最为严重。

严重感染时,病鱼极度消瘦,头大尾小,尾部上翘,体重仅为健康鱼的一半左右,头长为尾柄高的2.95倍(健康鱼为2.2-2.3倍),体色暗淡无光泽;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常跳出水面,复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而死;死时头常钻入泥中;有的侧向一边游泳打转,失去平衡和摄食能力而死,故称疯狂病。剖开鱼体,可见鲢碘泡虫寄生处形成大小不一、肉眼可见的白色胞囊;肝脏、脾脏萎缩,腹腔内有腹水,小脑迷走叶显著充血;病鱼严重贫血。

2.饼形碘泡虫病 草鱼育苗期间的一种严重鱼病。由饼形碘泡虫寄生引起,主要寄生在草鱼的肠壁,尤以前肠的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为多;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以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为严重;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鱼苗下塘后12天即被感染,引起大批死亡;当水温27-30℃时,该虫在草鱼鱼体内发育一代需12-15天;用老化6-8个月的孢子进行人工感染草鱼鱼苗,100%发病。主要危害全长在5厘米以下的草鱼,同池混养的鳙、鲢、青鱼不患病。该病流行于5-7月,尤以5-6月为甚。

饼形碘泡虫寄生处形成许多白色小胞囊,胞囊有宿主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包围。病鱼体色发黑;消瘦,腹部略膨大,鳃呈淡红色,贫血,肠内无食,前肠增粗,肠壁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当大量饼形碘泡虫寄生在脊椎时,可引起鱼体弯曲。

四川省报道,饼形碘泡虫寄生在鲤鱼苗种的肌肉内,形成白色胞囊,病鱼体表高低不平,生长缓慢,疾病严重时引起大量死亡。

3.野鲤碘泡虫病 野鲤碘泡虫寄生在鲮鱼鱼苗、夏花的皮肤及鳃上,形成许多灰白色瘤状或点状胞囊,尤以体表为多,严重时影响病鱼的呼吸、游动和摄食,最后衰竭死亡。该病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等地。

野鲤碘泡虫寄生在鲤的鳃弓及鳃上,形成大量灰白色瘤状大胞囊,这些大胞囊是由许多小胞囊融合而成,胞囊有宿主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包围,严重时可引起病鱼死亡。该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4.鲫碘泡虫病 由鲫碘泡虫及库斑碘泡虫等寄生在银鲫头后背部肌肉,引起瘤状突起的疾病,称鲫碘泡虫病。该病在上海、江苏、浙江、东北等地的池塘、湖泊、河流中较为常见;有的地区发病率可高达40%,虽一般不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在缺氧时就很容易死亡;同时即使不死,病鱼因丑陋而失去商品价值,损失也是很大的。碘泡虫侵入银鲫的骨骼肌后,进行大量繁殖,仅有碘泡虫本身的囊膜形成一个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胞囊,宿主不形成任何胞囊壁将其包围,当碘泡虫成熟后就散在肌纤维中。碘泡虫多数是从 肌纤维的外面侵入、繁殖及取代肌纤维;少数是钻入肌纤维内进行繁殖,从肌纤维中间逐步向外取代肌纤维。碘泡虫在银鲫头后背部肌肉中是钻到那里就在那里繁殖,因此,肌纤维和碘泡虫相混杂,只有在瘤状突起中间的肌纤维才全部被碘泡虫所取代;在此同时碘泡虫又不钻入鱼的背鳍以后及腹部肌肉,形成瘤状突起。当瘤状突起较大时,手摸患处很柔软,好似快要涨破一样;瘤状突起向前可突出头顶骨0.5厘米,高出头顶骨2.1厘米,后面到背鳍第4根鳍条基部,下面到侧线处。

5.圆形碘泡虫病 圆形碘泡虫寄生在鲤、鲫的头部、鳃弓及鳍上,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胞囊,这些胞囊都有宿主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包围,且这些肉眼可见的大胞囊都是由多个小胞囊融合而成。该病在全国各地的池塘、湖泊、河流、水库中都有发生,虽一般不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严重感染时,1条病鱼体上有数百个肉眼可见的大胞囊,病鱼极其丑陋,就失去商品价值。

6.异形碘泡虫病 异形碘泡虫寄生在鳙、鲢的鳃上,形成许多针头大小的白色胞囊。严重时,病鱼离群独游,鱼体瘦弱,背似刀刃,体表失去光泽,鳃盖两侧常充血,鳃丝呈紫红色,黏液增多,病鱼呼吸困难,当水中溶氧低时很易死亡。主要危害鱼苗、鱼种,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市都有发生。

7.尾孢虫病 多格里尾孢虫寄生在鳜的鳃丝及鳃弓上,形成白色大胞囊。大胞囊由多个小胞囊融合而成,融合处壁发生纤维素样变,最后消失;胞囊均有宿主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包围,其中主要为胶原纤维,并有少量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在大胞囊外面还有宿主增生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覆盖。当孢子成熟后,大胞囊的壁也发生纤维素样变,胞囊破裂,孢子放出,最后整个大胞囊消失。只有当大量寄生时才会引起病鱼死亡,尤其当水中缺氧时。

危害乌鳢的主要是中华尾孢虫,主要是危害夏花鱼种,严重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尤以华南和长江流域一带为严重。尾孢子虫在乌鳢的各器官组织都可寄生,主要是侵袭皮肤及鳍,形成淡黄色胞囊,胞囊无一定形状。

蟾胡子鲇在苗种饲养阶段也常患尾孢虫病,在皮肤、鳃和鳍上形成很多椭圆形胞囊,严重时可引起病鱼死亡。

8.鲢旋缝虫病 鲢旋缝虫寄生在鲢的肌肉、鳃盖、眼眶周围、皮肤、鳍基及肾脏等处,形成淡黄色、大小不一的粒状胞囊,严重时胞囊可连成一片。病鱼瘦弱,比健康鱼的体重轻1/4-1/3,有时眼球突出,病鱼缓慢死亡,不死的病鱼也因丑陋而失去商品价值,主要流行于浙江菱湖地区。

9.脑黏体虫病 又称眩晕病、旋转病、昏眩,是口岸鱼类检疫对象之一。主要危害虹鳟、大西洋鲑、河鳟等鲑科鱼类,从鱼开始摄食后的数周内是最主要的感染期,是苗种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我国虽已发现有此病原体,但尚未发现有病例报道。

脑黏体虫寄生在鱼的头骨及脊椎骨的软骨组织,破坏听觉平衡器及交感神经,使鱼追逐自身尾部而旋转运动,尾部发黑,鱼极度瘦弱而死;残存的鱼随着鱼体长大,黑色逐渐消失,停止旋转运动,留下脊椎弯曲,眼后部凹陷,下颌不能闭合或折弯等后遗症。

10.中华黏体虫病 中华黏体虫寄生在鲤鱼肠的内、外壁上,形成许多乳白色芝麻状胞囊,严重影响鲤鱼的生长发育,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为严重。

11.时珍黏体虫病 又称鲢水臌病。时珍黏体虫寄生在鲢的各器官组织,但主要寄生在腹腔内,形成丝状、扁带状、块状、分枝不规则形胞囊,严重时胞囊占鱼体重的1/4,病鱼腹部膨大,鱼体消瘦,体重仅为健康鱼的一半左右,内脏萎缩,腹腔积水;病鱼失去平衡,离群独游,体色发黑,体表少黏液,摸之有粗糙感。病鱼煮后鱼肉化水无味,故称水臌病。流行于广东,病情严重时可引起病鱼死亡。

12.增生性肾脏病 又称胀鳔症。陈毕生等(1991)报道,黏体虫寄生在硬头鳟、美洲红点鲑、鳟、红点鲑、石斑鱼、鲫鱼、金枪鱼、鲷等多种海、淡水鱼类的肾脏、脾脏、肝脏、鳔、膀胱、消化道等器官组织内,形成白色胞囊。流行于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海南、东北等地。病鱼腹部膨大,腹部朝上,漂浮在水面,失去平衡;或在水中打转,或沉卧网底;体色变淡或变暗,发病后数天死亡。病鱼患病时间长后,可见体表充血,鳞片脱落,鳍条损伤。剖开病鱼腹部,可见鳔充满气体,极度膨胀,有明显的微血管网分布,膨大的鳔压迫其他内脏;肾脏深褐色,肿大或萎缩变硬;肝脏棕褐色,微肿,严重时体积缩小;胆囊圆胀,约为健康鱼胆囊的2-3倍;脾脏肿大,为健康鱼的2倍,略硬实而变暗;性腺萎缩。

13.两极虫病 两极虫寄生在鳗鲡的皮肤,形成大量白色胞囊,虽不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因病鱼丑陋,丧失商品价值,损失还是很大的。两极虫有些种类寄生在鲢、鳙、青鱼、草鱼、鲤等的肾脏、胆囊、膀胱等处,但尚未见有病例报道。

14.鲢四极虫病 鲢四极虫寄生在鲢的胆囊内,严重时可引起病鱼消瘦,体色变黑,眼圈出现点状充血,或眼球突出,鳍的基部和腹部呈黄色,肝脏呈淡黄色或苍白色,胆囊极大,充满黄色或黄褐色的胆汁;肠内充满黄色的黏状物;个别病鱼体腔积水。鲢四极虫在6、7月感染鲢鱼鱼苗,越冬期在鱼体内处于变态期,在越冬后期形成第一批成熟孢子,常并发水霉病、斜管虫病,而引起病鱼大批死亡。流行于东北地区。

15.鲮单极虫病 鲮单极虫寄生在鲤、鲫、散鳞镜鲤、鲤鲫杂交鱼的鳞下,形成许多淡黄色大胞囊,每个大胞囊由多个小胞囊融合而成,最大的可达乒乓球大小,寄生处鳞片竖起,病鱼极其丑陋,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在长江流域均有发生。

16.吉陶单极虫病 吉陶单极虫寄生在鲤、散鳞镜鲤的前、中肠的肠壁,形成很多形状不规则的大胞囊,突出于肠腔内,将肠管堵塞涨粗,肠壁变薄而透明,腹腔积水,肝呈淡黄色或苍白,性腺萎缩,腹腔积水,病鱼消瘦、贫血,逐渐饿死。在湖南、湖北、江苏、上海、辽宁、贵州、兰州等地都有发生。

关于鱼粘孢子虫病的症状表现和鲫鱼孢子虫病症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cwyz/11122.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