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_中国建设银行崔志刚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崔志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什么是贷款转让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崔志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什么是贷款转让

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管理业务是将贷款持有直至到期,从而在吸收优质客户的同时获取收益。随着银行业务创新活动的开展和主动风险管理能力的加强,商业银行设计出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特别是对传统资产类业务的转让,引发了商业银行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推动业务创新的高潮。

1.我国贷款转让业务的发端

在我国,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中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1998年7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转让银行贷款债权的协议,这是国内第一笔贷款转让业务。200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民生银行开展贷款转让业务,随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率先与锦江财务公司开展了2亿元的贷款受让业务。2003年7月,中国银监会批准光大银行开办贷款转让业务。随后,贷款转让业务在我国银行间开展起来。

国家开发银行成为积极开展贷款转让业务中的转出银行。从2002年国家开发银行以间接银团贷款的方式率先向民生银行转让20亿元贷款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与多家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开展了贷款转让业务。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也成为贷款转让业务中的积极参与者。

贷款证券化业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买断型贷款转让业务,2005年在我国得到了极大发展。2005年初,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推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等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监管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对贷款转让交易实施管理。2005年12月,中信信托和建设银行联合发行了建元2005-1(发行金额41.77亿元)、中诚信托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行了开元2005-1(发行金额58.37亿元),贷款证券化业务在我国正式展开。

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的贷款转让市场发展快速,业务规模大幅增加。保守估计,2008年贷款转让交易规模达到8000亿元左右,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为4.91万亿元。而在2009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的激增,达到前所未有的9.59万亿元,从而也促使了贷款转让业务的大量开展。虽然次贷危机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证券化业务较前更为谨慎,但银信合作通过推出理财产品实现贷款转让的通道却获得很大发展。

综上所述,贷款转让业务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和银行业业务创新的发展,我国的贷款转让业务发展空间很大。

2.我国贷款转让业务发展的推动因素

2.1 开展贷款转让业务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就是银行放贷提供融资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也同步提高。在提高过程中,既有长期的稳定增长,又有短期的爆发式增长,这既决定于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跟经济特殊时期关联。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开展了庞大的救市行动,挽狂澜于即倒,在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批判的同时,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我国也不例外,在危机时刻推出了“一揽子”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投资的驱动下,中国银行业投放天量信贷,年增长达到9.59万亿元。

随着新增贷款前所未有的爆炸式的增长,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据2009年前六个月统计数据显示,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全行业普降,其中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最高的达到36.98%,核心资本充足率降幅最高达35.64%;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深发展银行资本充足率已经贴近8%,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降到4.68%,距离达标线4%已经不远。

在资本压力的驱使下,自2009年年初开始,已经相继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公布了各自的巨额发债计划,而发债的目的都是为了补充资本充足率。

在目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健康和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监管层通过限制一些资产负债比例已经较高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开展信贷业务,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大幅增加的背景下产生补充资本的需求,一个解决途径就是开展贷款转让活动,或者通过银行间的贷款转让,或者以银信合作推出理财产品将部分信贷资产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下转移出去,降低资产规模,增强流动性,保持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增长,把握新的投资机会。通过转让业务将部分贷款出让后,这部分资产的风险权重降为零,可以有效减少对资本金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当前银行资本金稀缺的情况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2.2 开展贷款转让业务是化解贷款风险集中的有效手段

经历了2009年历史罕见的快速增长以后,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的行业、地区、客户集中度越大,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长期融资的功能主要由资本市场承担,美国银行业务以流动资金贷款和消费贷款为主,即使有住房抵押贷款等期限较长的贷款,也大部分通过资产证券化。而在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比重很低,商业银行长期承担了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公路、电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长达10多年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也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样,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功能明显错位。长期融资只能依赖银行,这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分配到银行体系中。银行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贷款转让拓展对中长期资产的管理渠道,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供了防范贷款风险的一种有效办法。

2.3 开展贷款转让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必然要求

根据麦迪森相当谨慎的假定,“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的GDP水平可能会在2030年时达到世界总量的1/4,其人均收入水平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2030年时,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它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肯定会大大超过2003年。” 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良好前景对我国的金融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部门的创新活动将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力量,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贷款转让不仅有效调节贷存比与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更有助于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合理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强化我国银行的经营能力。

3.我国贷款转让业务开展的主要类型

3.1 商业银行之间开展直接的贷款转让活动

我国贷款交易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作为一项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而开展,主要以信贷资产转让的形式来实现。200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正式批准民生银行开办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以来,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已经具备开办信贷资产转让的资格。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工行、建行、招行、中信银行等都已较为广泛的开办了此项业务,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说,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规模相对较小,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

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之间开展的贷款转让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商业银行之间的正常(甚至优质)贷款转让活动。比如,1998年7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转让银行贷款债权的协议,这是国内第一笔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再如,2002年8月,民生银行正式获得人民银行批准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率先与锦江财务公司开展了2亿元的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2009年4月,民生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签署银团贷款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合作协议,2009年双方银团贷款及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计划合作额度达300亿元人民币。民生银行将发挥贷款营销优势,邮储银行发挥资金优势,具体合作模式包括直接银团贷款、间接银团贷款、联合贷款、信贷资产转让、理财产品发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合作等;信贷投向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双方信贷政策,主要则涉及公路、铁路、石油、电力、煤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同时还可以适当涉足一些竞争性行业,如机械制造、冶金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贷款。

在贷款规模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贷款转让活动成为一项新的业务创新,同时成为银行规避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一个途径。虽然银行之间的贷款转让不断开展,但由于都是采取双边交易的形式,银行之间单独谈判,信息封闭,因此关于贷款转让的数据难以获取,但毋庸置疑,这一资产业务的创新活动正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开拓的新领域。

第二,银团贷款的转包、批发和转让活动。在国际上,银团贷款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贷款产品和技术。尽管最近几年来,国内银团贷款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但由于银团贷款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从占比还是从技术的成熟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银团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比例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国际上20%的水平。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银团贷款达到1.7万亿人民币,较2005年末增长了7倍;银团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比例从2006年的1.72%上升到2009年的5%左右,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需要,银团贷款规模将会有快速的增长。而通过银团贷款进入二级市场的贷款转让活动将是贷款交易市场的重要力量。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对其拥有的某些低级别(有可能无法回收贷款)进行打包抑价转让。比如,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月27日首次以公开竞争方式在国际范围内转让不良资产组合。这次转让的资产组合为该行拥有的抵债资产,资产所在地以珠江三角洲为主,并涉及北京、上海等共18个省市,账面价值约为人民币40亿元。经过激烈竞价,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牵头的投资财团在角逐中胜出。两家外资银行将为此支付14亿多元人民币,相当于账面价值的34.75%,高于资产管理公司一般的现金回收率。我国1998年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对其进行处置。在随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又将一部分不良贷款转出到资产管理公司,但对这种贷款的处置日益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比如招标、竞价的方式)来进行处置。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当前信贷高涨的形势下,许多中小银行由于贷款规模已经逼近监管的上限,为了能继续发放贷款,争夺优质客户,也会通过障眼法的方式将正常的贷款“打扮”成低级别的贷款,暂时转到资产管理公司,规避信贷规模的监管。

3.2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转让贷款

虽然在美欧等国家,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其他的市场开展经营,与贷款转让市场独立运行。但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规模很小,而且证券化之后在市场的流动性很低,虽然不属于直接的贷款转让,但考虑到我国不存在正式的贷款转让市场,因此作为贷款转让的一种形式,在此也进行介绍。

我国发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一种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信贷资产转移给一个特设目的主体(这种转移可以采用转让方式,也可以采用信托方式),由特设目的主体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者发行受益证券,以信贷资产的现金流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方式。可以看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区别于传统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之处即创新之处在于特设目的主体受让了该笔信贷资产以后,以该笔信贷资产的现金流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了受益证券。

表1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2006-2008)

发行时间

发行数量

发行面值(元)

发行价格(元)

2006

4

100

100

2007

12

100

100

2008

23

100

100

数据来源:上海财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表2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贷款支持证券情况(2006-2008)

发行银行

发行数量(次数)

国家开发银行

5

中信银行

9

浦东发展银行

4

中国工商银行

7

兴业银行

4

建设银行

2

招商银行

4

浙商银行

3

数据来源:上海财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5年银监会下发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督管理办法》,并在国开行和建行进行试点,工商银行也先后在2007年和2008年发行了相应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总体来讲,作为商业银行动态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技术,我国资产证券化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投资银行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将来发展的潜力和机会都会很大。

3.3 银信合作推出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实现贷款转让

所谓信贷资产信托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将存量或新增贷款替换成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发行该类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项用于替换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或向企业新发放贷款。

某种程度上,银行与信托的这种合作是当前制度催生的产物,是对制度约束的反应。因为银行和信托公司都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办法的制约,而这样的创新刚好解决了各自单独作战时受到的限制,所以目前银行与信托的合作十分紧密,这种合作可以改善银行盈利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于2004年开始推出理财产品,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行业金融机构日益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跨行业的理财产品。一是银信合作发展迅速。2005年5月16日,民生银行和平安信托合作推出“人民币非凡理财产品——T1、T2计划”,开启了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先河。2008年,银信合作理财产品3283个,分别占商业银行全年发行理财产品数量的55.74%和信托公司全年发行信托产品的83.05%。二是银保合作继续加强,商业银行成为保险公司理财产品的重要转让渠道。2008年,银保业务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6.53%。

表3 2003-2010(3月份)年信贷资产理财产品数量情况

发行银行

理财产品数量

总计

6,488

招商银行

1,635

交通银行

645

中国民生银行

115

中信银行

639

北京银行

581

中国工商银行

381

中国银行

32

中国建设银行

820

中国光大银行

481

上海银行

13

兴业银行

252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254

中国农业银行

68

深圳发展银行

20

华夏银行

37

东亚银行

7

浙商银行

25

西安市商业银行

10

平安银行

22

南京银行

29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过去几年,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在开发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在这类产品的转让中,风险低是吸引客户的主要卖点,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不存在,根据理财产品说明书的提示,作为托管人的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理财的风险并不承担,而是投资者个人承担。

同时,近两年信托公司开始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转出信贷资产。信托公司利用自身项目资源优势发放了对优质企业贷款,但信托公司受制于自身有限的资金规模,出于加大资产的流转速度,加快资金流转的目的,将其优质企业贷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

4 我国贷款转让业务的特征

4.1 我国贷款转让的定价

我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按账面价值、由政府主导定价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使转让资产普遍质量低下且缺乏流动性。目前我国进入资产转让市场的普遍是银行不良贷款,而且大多是信用贷款,交易标的质量低下难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另外,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缺乏必须的流动渠道,且处置市场狭小,也使得投资者对不良债权信心不足,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十分复杂,财务资料不全、信息失真等因素使债权评估成为评估工作最大的难点之一。债权资产价值评估没有统一规范和成熟的方法,评估中判断性因素起决定作用,风险量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定价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首先,我国当前还缺乏对债务人还款、资产转让交易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其次,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债务人都将安置企业现有职工、解决体制转换遗留问题、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希望寄托在盘活债务人现有资产存量上,直接降低了债权资产的真实保障程度和价值;再次,信贷资产价值还受到国内产权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因此,我国贷款转让的定价单一,很难提高转让的流动性。

贷款直接转让由于都是正常贷款的转让,其定价都是平价交易。而贷款证券化发展缓慢,所以在当前的政策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贷款转让只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贷款,定价一般就是按照利息的比例进行分割,手段非常单一。

4.2 我国贷款转让业务的产品种类单一

发达国家的贷款转让的产品根据分类不同开展投资级别和杠杆贷款,或者按照贷款的评级和质量交易平价贷款和抑价贷款。而我国目前开展的贷款转让产品只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级别的贷款,甚至是商业银行的优质贷款。

4.3 我国贷款转让业务的投资主体单一

我国贷款转让业务的参与主体单一,目前仅限于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贷款转让,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被禁止进入贷款转让交易,这就大大降低了可转让贷款的流动性,同时市场的规模和投资热情会被抑制。而发达国家的贷款转让市场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已经实现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5 我国贷款转让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5.1 关于贷款转让的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发达国家的贷款转让市场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初步无序管理走向成熟的市场管理,不仅有正式的贷款转让市场和组织,而且在贷款转让业务的定价与风险防范方面也已经规范。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监管权属及政策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并且也将随着产品的丰富而复杂化。

我国自从允许银行间的贷款转让业务开展以来,虽然贷款转让活动在银行业务活动中还不是主体业务,但近几年由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压力的提高,通过理财达到转让贷款却发展很快,但相关政策依然需要对该类的业务活动进行规范。同时我国对银行贷款转让业务还缺少完整的制度框架,交易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尚需政策予以明确。此外信贷转让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更需要统一交易规则的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

5.2 我国贷款转让业务的市场化组织程度较低

美国的贷款转让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市场自发的基础上形成十几个不同规模和主营业务分割的正式的贷款交易市场,市场化组织化程度相当成熟,开展贷款转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战略的主要内容。而我国的贷款转让业务活动只是个别银行为了暂时补充资本金,增加流动性。贷款转让交易私下一对一交易,交易合同既不规范,也不具有标准化。最重要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成为了推动金融创新、提高贷款交易规模的正式的贷款转让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限制大大限制了该类业务的正常活动,一方面是由于贷款转让的透明度低,难以对该类业务的风险进行监管,另外由于贷款转让业务只是在商业银行之间私下开展,风险难以得到有效释放,同时符合市场需求的投资者却难以对该类业务进行投资,影响该类市场的发展。

5.3 银团贷款转让初具规模,但缺乏规范性的转让市场

我国贷款转让最早是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形式开展的,后于2006年被银监会禁止。2007年,银监会在颁布的《银团贷款业务指引》中明确表示允许银团贷款成员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银团贷款转让,以促进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自此,我国银团贷款转让获得了较快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团贷款达到1.85万亿人民币,较2005年末增长了7倍以上;银团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比例从2006年的1.72%上升到2009年的5%左右。

银团贷款转让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规范性市场。这是因为,目前各银行在从事贷款转让时,往往采取双方单独议定等形式,“非标准化”特征非常明显,在贷款出售种类、贷款出售的合约方式、期限结构、转让价格、转让手续费、售后服务、信息批露、担保形式等方面都要单独议定,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形成了一定的风险积聚。因此,有必要提高贷款转让的标准化,建立一个统一的贷款转让市场。同时,建立贷款转让市场也是促进银团贷款转让进一步提高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银团贷款转让银团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比例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国际上20%的水平,通过建立正式的贷款转让市场,为我国银团贷款规模的增长和银团之后贷款的批发转让的顺利进行,实现两类市场相互促进与发展。

5.4 资产规模限制了中小银行参与大项目融资与拓展业务空间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城商行银团贷款余额已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在对公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4.3%。但与银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在全部银团贷款余额中,排名前十位的银行占国内银团贷款余额总量的比例达到87.31%。

由于净资产相对较少,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长期被贷款集中度问题困扰。而贷款集中度越高,银行资产质量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中小银行发展银团贷款更有必要性。一方面,中小银行受到的资本约束比大银行更强,另一方面从客户结构上来看,大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更好,资产安全性更好,小银行的资产风险则明显高于大银行,需要通过增加大客户优化客户结构。

此外,资产长期化问题困扰银行业,但大银行间的资产交易较多,小银行间资产流动性较弱。贷款转让市场建立后将提高其资产流动性。而银团贷款中贷款转让的发生也将帮助城商行突破物理网点少的限制,拓展异地业务。这是因为,对于异地的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在风险把控上必然比当地银行审慎,更不用说一些当地较不知名的企业。即使项目优异,风险很低,也有可能因为不够熟悉、不够了解的原因而错失业务拓展机会。

发展贷款转让市场,就可以使得中小银行通过银团贷款的形式参与到大项目中,建立多渠道的客户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市场上转让贷款来减轻规模限制的压力。

5.5 贷款转让业务开展中存在的“双买断”与“真实性”转让问题

一般转让通过信托类贷款理财产品,以及同业间的信贷资产转让。由于去年的天量放贷以及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大型银行从去年开始向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转让信贷资产现象不断增多。据了解,国有大行转让资产的目的是因2009年上半年的大量放贷,新增贷款规模受限,而股份制银行则主要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城商行、邮储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则因抢不到大型贷款项目而富余下大量资本金,成为主要的转入方。同业间的信贷转让包括买断、回购和双买断。由于双买断可降低转出方当期信贷规模,提高转入方的盈利水平却不必计入风险资产,多数业务采用的是双买断形式。“双买断”要签订两个条约,即当期的“买断”合同和远期的“回购”合同。转让方因“买断”合同而可以将该笔信贷资产转出资产项下,而受让方则因持有“回购”合同,无需将该笔贷款放在资产项下。由于买卖双方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计入这笔信贷资产,贷款因此凭空“消失”,无法纳入央行的统计之中。对于这其中具体的贷款“消失”规模,多位受访人士均表示不好“估算”。业内表示,目前信贷资产转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规避信贷规模控制的渠道之一,尤其是对于带有远期回购条款的资产转让,对这方面的会计处理并不清晰,亦难以监管。对于这种通过“双买断”转让贷款的规模具体占整个银行业贷款规模的比例具体有多大,很难估算,由于信息不充分,因此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了困难。

因此,银监会在2010年1月份向各家银行下发《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继监管层在2009年底杜绝银信合作中的信贷资产转让通道后,银行同业之间的信贷资产转让“双买断”亦被叫停。但由于我国贷款波动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贷款规模的限制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都会促使商业银行有开展贷款转让业务的冲动,同时对规避相关监管做出其他“出表”创新。因此,建立正式的贷款转让市场,实现贷款转让的“阳光”操作,对于监管也是有利的推动。

2022年信贷投放重点圈定 房地产贷款投放将趋稳

破解实体融资难题仍是2022年信贷政策重要着力点。新年伊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正式落地,银保监会也表示将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同时,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仍是信贷支持重点领域,预计在碳减排工具支持下,2022年可撬动绿色信贷规模达万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2022年信贷投放的总体特征将是总量适度扩大,价格稳中有降,投放结构精准。

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码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2022年首日,人民银行就给小微企业送上“礼包”。人民银行官网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持续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降价、扩面。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照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

此外,银保监会也表示,将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优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除了支持小微企业资金不断加码,下一步,对包括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在内等社会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也将进一步强化。

2022年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望全面发力。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绿色贷款投放将维持高增,初步测算,2021-2022年碳减排支持工具或共释放资金5000亿元以上,以此撬动绿贷增长8000亿-10000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同样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直接撬动的绿色信贷增量有望达到万亿规模。此外,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王青表示,2022年央行或推出专项政策支持工具,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高端制造业长期投资的信贷支持。

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下一步,金融部门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健全顶层设计,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2022年信贷将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尤其是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同时再贷款等结构性和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信贷总量有望稳定增长

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同时,对于信贷投放总量,央行重申“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同时继续“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因此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信贷投放在总量上有望继续增加。

王青判断,2022年银行信贷投放总量有望达到22万亿元,较2021年多增1.8万亿元,多增势头会有所加快。考虑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预计2022年上半年信贷投放力度会高于下半年。

“信贷投放的增加将为对冲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释放宽信用加码、宏观政策在稳增长方向持续发力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的消费、投资信心。”王青指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一方面,在“三稳”“三保”的政策导向下,2022年按揭贷款的放款速度可能会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财政发力的背景下,匹配基建项目的融资需求会带动信贷投放较快增长。因此全年信贷投放总量料将高于2021年,预计在22万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年信贷总量预计稳中有升背景下,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或迎来“开门红”。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年初信贷投放力度将有明显提振,整体结构较此前也会有所改善。2022年1月贷款投放可能超过2021年同期的3.58万亿元,考虑到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节奏,预计一季度新增贷款将超过8.5万亿元,而去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王青同样认为,今年年初信贷“开门红”特征会更加明显,预计1月信贷投放有望达到4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多增约4000亿元。

房地产贷款投放将趋平稳

“房住不炒”基调下,多个金融部门也释放了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信号。分析人士认为,2022年房地产贷款整体增速下滑势头将会缓和。

1月4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2年货币信贷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2022年政策将着眼于切实保护刚需与改善型住房需求,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预计2022年个人住房与房企信贷需求将逐步回归常态,围绕“房住不炒”,各地落实好楼市“三稳”任务,推动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满足国内多元化住房需求。

王一峰认为,下一阶段,房地产政策取向将从稳融资性现金流向稳定销售过渡。恢复销售对于维持房企正常经营意义重大,按揭贷款可能“量增价降”;开发贷方面,随着稳增长力度加大,市场风险偏好将有所回暖。

任涛分析称,在涉房贷款方面,2022年两个领域会受到重点支持。一方面,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首套房与改善性住房需求,预计银行按揭放款速度会有所加快,推动个人住房贷款会继续呈现回暖态势。另一方面,为帮助市场风险出清,化解部分地产项目面临的危机,商业银行将会主动加大对优质地产企业的并购贷款投放力度。

信用卡不激活会有什么后果

招商银行信用卡办理后不激活可能会产生年费。咨询客服年费,避免未激活被扣费,形成不良记录。

对于普通信用卡,没有激活的普通信用卡是不扣年费的。但如果是白金卡等特殊卡种,也不排除未激活只要签字确定就被扣费的情况,或者是工本费,或者是年费。

招行白金信用卡的经典版,年费3600元,只能通过1万点积分(或者累积消费8万元)兑换。

扩展资料

招商银行信用卡免年费政策:

普卡金卡刷卡6次免次年年费(MSN套卡、VISA-MINI卡、VOGUE钛金卡、NBA信用卡(2008年4月之前办理的)、(白金卡、无限卡不享受此免年费方式,商务信用卡需要根据协议约定执行)。

取现手续费:

境内按每笔预借现金交易金额的1%,最低收取RMB10 元/笔(2009年01月起),境外按每笔预借现金交易金额的3%,最低收取USD3 元/笔或RMB30元/笔 (有取现行为即收取,不分同城异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男子信用卡激活后没再用 因未还年费产生不良记录

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 中国建设银行崔志刚  第1张

四大行每年给国家提供多少财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2021年四大行实现营业收入合计超过3万亿元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达30106亿元;净利润合计11234.19亿元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相当于日赚30.78亿元。

3月30日,四大行2021年年报披露完毕。2021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多重考验后呈现出持续稳定恢复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的态势,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大行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业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业绩也录得近年来新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1年四大行实现营业收入合计超过3万亿元,达30106亿元;净利润合计11234.19亿元,相当于日赚30.78亿元。与此同时,四大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率全部下降,拨备覆盖率全部提升,风险抵御进一步增强。

3月29日、30日两天,四大行也陆续召开业绩发布会,一众高管出席回应投资者关注关心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的问题。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业绩高增原因及展望、近期及全年信贷投放目标、资产质量变化、净息差走势、普惠金融增长规划等问题。

工行:多项指标保持银行业首位,助力稳定经济大盘

财报显示,2021年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在收入规模、利润总量、资产规模、存款规模方面均保持全球银行业首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60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净利润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拨备前利润62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资产规模为35171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5%;存款总额2644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2%。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42%,比年初下降16BP,降幅创近年新高,基本恢复到2019年水平;逾期额和逾期率实现“双降”,逾期贷款率1.23%,逾期不良剪刀差-385亿元,连续7个季度为负,创历史新低;全行关注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

据了解,工商银行通过加强对新增融资的准入筛查,把好信贷的准入关,对风险贷款做到了早预警、早识别、早干预、早化解,系统排查和治理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风险,做实、做细风险管控。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持续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处置不良贷款超过1900亿元;严格拨备计提,2021年拨备覆盖率205.84%,比上年末提高25.16个百分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金融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在业绩发布会上分享了该行2022年信贷投放思路。他表示,今年工商银行把支持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靠前发力、协同发力、精准发力的总体思路,推动投融资在增量上适度增长,总量上结构优化,存量上结构调整。“我们有能力继续让利实体经济的同时,在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也在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工商银行将继续从服务实体经济和全行经营发展大局出发,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以高质量风控助力高质量发展,确保资产质量平稳可控。

在具体工作方面,张文武介绍:一是提升信贷经营绩效,持续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投融资与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夯实资产质量长期优化的基础;第二,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精准化解,抓实重点领域贷款的精细化风险管理,加大重点分行、重点区域资产质量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的资产质量整体提升;第三,加快推进信贷管理的创新赋能,发挥科技硬实力,推动风险监控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加大信贷专家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提升,为信贷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行:县域贷款达6.2万亿,施以援手实现互利共赢

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年报显示,2021年该行业绩表现亮眼,稳健增长势头不减。截至2021年末,总资产突破29万亿,达290691.55亿元,较年初增长6.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217.46亿元,增速为9.5%;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2411.83亿元,增速为11.7%。

从资产质量情况看,农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率逐季下降、拨备逐季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43%,比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99.73%,比上年末提升33.53个百分点。先行指标也继续向好,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均实现“双降”,逾期贷款率为1.1%,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48%,比年初下降0.53个百分点。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农业银行在县域金融服务的业绩表现备受市场关注。截至2021年末,农行县域贷款余额6.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130亿元,增速17.2%,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4.0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增速、余额占比均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贷款增速分别为17.0%、20.6%和14.8%,金融服务成效显著。

支持普惠金融、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万亿元,增速38.8%,连续12年完成监管要求;绿色信贷余额1.9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0.6%。

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2021年农业银行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建设,全年信息科技资金投入总额198亿元,数字化转型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应用成果。如,掌银注册用户达4.01亿户,月活跃客户达1.5亿户,存量、增量均居同业第一;“农银e贷”余额突破2万亿元,增速63%,不良率0.53%,比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推出“智迎客”“智挽客”系列产品,向客户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在当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率高管层出席,回答了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13位分析师/投资者/记者的提问。张青松表示,2021年该行着力强化“三农”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沉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业务经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具体从八个方面详细陈述了具体的发展情况。

“盈利增长的驱动因素,具体有三个:一是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二是中间业务实现了稳健增长;三是其他分期收入受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实现了较高增长。”张青松在分析业绩情况时表示。

张青松称,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之下,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业务经营面临一定的困难,“农行是国有银行,有责任也有能力施以援手,这是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农行一直以务实的举措,减税让利,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因此,我们有信心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严格落实国家减费让利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中行:经营效率逐步提升,主动为经济发展“造风”、造势

中国银行(601988.SH/3998.HK)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行资产总额为26.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51%;负债总额为24.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5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6055.59亿元,同比增长7.08%;股东应享税后利润2166亿元,同比增长12.28%。

2021年,中国银行(601988)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0.89%,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1.28%,同比分别提升0.02和0.67个百分点;净息差为1.75%,成本收入比(中国内地监管口径)为28.17%。

中国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平稳,不良余额与不良率“一升一降”。截至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087.92亿元,较年初增加15.19亿元;不良率为1.33%,下降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7.05%,较年初提升9.2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到16.53%,较上年末提升0.31个百分点。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行长刘金用营业收入迈上新台阶、收入结构明显改善、经营效率逐步提升三个特点来总结该行业绩表现。

“去年一年,我行加大信贷投放,助力市场主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实施‘量价双优’策略,控制负债成本的增长,有效遏制了净息差下降的势头。”刘金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净息差保持稳定,有力支持了营业收入的稳步增长。

营收结构方面,刘金介绍称,该行在认真落实国家减费让利政策要求的同时,也积极把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加快拓展财富管理与线上业务,基金代销、理财资管、托管、互联网支付等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促进了收入结构的优化。

“展望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是我们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银行希望能够主动为经济发展‘造风’、造势,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特色优势,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服务实体经济复苏、繁荣。”刘金称。

建行:总资产超30万亿,纵深推进新金融行动

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30.25万亿元,增幅7.54%;负债总额27.64万亿元,增幅7.37%;其中吸收存款22.38万亿元,增幅8.56%。

业绩方面,建行实现净利润3039.28亿元,较上年增长11.09%;利息净收入增长5.1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6.03%;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2660.71亿元,较上年增加53.4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2%,较上年下降0.1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2.69%,较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近年来建设银行纵深推进新金融行动,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业绩发布会上再次对新金融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在其看来,新金融更多的是在新发展理念之下的一种新的金融思维方式。传统金融已经发展几百年,对人类的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金融也就需要用一套新的语言和逻辑去重构,“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的启示,就是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

“所以新金融理念其实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但同时也有手段(去实现)。过去想服务更广大的80%客户,有时候能力也达不到,但是新的金融科技加持了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田国立说道。

截至2021年末,建设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18.17万亿元,增幅11.95%,其中境内对公贷款新增1.2万亿,增速为14.8%,增幅明显。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该行在发挥基础设施领域传统优势基础上,加大了对于绿色、普惠、制造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的力度,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三重压力,需要金融机构更加主动作为,大银行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纪志宏称,下一步该行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同时根据宏观政策的导向,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

具体到未来信贷投放的重点,纪志宏表示,一是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做好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保持重点领域信贷占比稳中有升;二是精准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的对接,做好“两新一重”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支持好适度超前开展的基础设施投资;三是保持房地产贷款平稳有序投放,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四是支持好扩大内需,持续加强生态场景建设,提高数字化经营和风控能力,发展好消费金融。同时促进区域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做好重点区域信贷服务的同时,也适度加大对中西部、东北地区信贷投放支持力度。

中国建设银行2013存代比是多少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0月27日公布了2013年度前三季度经营业绩。数据表明,建行坚持稳健经营,各项业务保持平稳发展,财务业绩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同时优化增量信贷资金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财务业绩平稳增长

建行三季报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该行延续了上半年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信贷业务方面保持信贷总量的合理均衡增长,资产总额149,957.69亿元(数据均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为建行集团数据,币种为人民币),较上年末增加10,229.41亿元,增长7.32%;负债总额139,461.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228.74亿元,增长7.09%;存贷比率为69.14%,保持在合理水平。

截至2013年9月30日,建行实现净利润1,768.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57%。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1.63%,年化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23.38%。利息净收入2,865.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76%。净利差为2.54%,净利息收益率为2.71%,均较上年同期降低0.03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00.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54%。其中,造价咨询、房改金融等传统优势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建行的成本对收入比率较上年同期下降0.22个百分点至25.55%。

资产质量持续巩固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建行继续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加快风险处置化解,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力度,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稳定。建行三季报显示,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划分,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20.87亿元,不良贷款率0.98%,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比率为267.88%,较上年末减少3.4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在国内商业银行中持续保持领先水平。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建行持续推动信贷结构调整,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截至2013年9月30日,该行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83,772.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648.98亿元,增长11.51%,主要投向为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小微企业、涉农等业务领域;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优化增量信贷资金投放,加大对小企业及个人信贷需求的支持,实现优化客户结构,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持续下降。

建行第三季度延续了前半年良好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领域,加快业务转型步伐。电子银行、信用卡、债券承销等新兴业务亦表现良好,海外机构布局进一步完善,整体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关于建行副行长崔永:2023年信贷总量会增加,节奏会超前,结构会优化和中国建设银行崔志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29951.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