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寿险进入头部大竞争时代 五大险企高管阵容全部更换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寿险进入头部大竞争时代 五大险企高管阵容全部更换

寿险业正在迎来最激烈的“头部”竞争时代。

最近这一年来,占寿险市场55%份额的五家险企悉数更换了董事长、总经理等掌舵者。中国人寿从“杨明生+林岱仁”到了“王滨+苏恒轩”时代,平安寿险CEO从丁当变为余宏,太保寿险从徐敬惠到了潘艳红,新华保险从万峰到了“刘浩凌+李全”,太平人寿从“王滨+张可”变为“罗熹+张可”。

券商中国记者与业界交流后了解到,班子变化,并非只是坐在一把手位置上的人变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调整或变化,以及为支撑战略而进行了公司组织架构和更多人的调整。这在一段时间内对公司业务形成影响,一般来说,至少1年左右业务才会从过去的惯性中过渡到新的阶段、形成新的惯性。

按照一般董事会一届3年来算,新的领军人物的上任,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会重新书写公司在寿险业的地位。现在,苗头已现。

无论是从中国人寿年初提出来的“团结一致加油干,重振国寿再出发”,还是从中国太平提出的“全面实施赋能计划”,还是新华保险提到的“力争三到五年稳居寿险第一梯队”,都能看出,这些老牌大型险企都在新的领导班子到位后,重新卯足了劲儿。寿险江湖头部位置将再起风云,这次又是谁超越谁?

近五年排名年年变

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主体的综合实力,体现了市场主体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一直以来市场份额和排名都是保险公司关注的指标。

事实上,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和太平人寿这5家险企,在2015年之前的市场排名保持了稳定,均为“12437”。自2015年开始的近五年来,除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分居第一、第二保持不变外,其余3家每年排位都不一样。

这期间,寿险业经历了周期切换:2015年-2017年正值寿险业高速发展阶段,而后的2018年寿险业险些负增长,转换到低增长阶段。不同模式、不同业务结构的寿险公司保费增速出现较大差异,排位赛竞争激烈。

2019年开始,银保监会不再发布单家险企的保费,因此尚无官方保费排序。不过,从上市险企的公告中,可见到这5家险企今年上半年保费的相对排位,仍为中国人寿(3782亿)、平安寿险(2989亿)、太保寿险(1384亿)、太平人寿(905亿)、新华保险(740亿)。

整体上,相较今年上半年寿险行业15.2%的增速,大型寿险公司的整体增速较低。面对外资、中小险企的竞争,大型险企也在为守住地位、争先进位加码。

新战略下都在加强“激活”“对标”

大型险企新战略的举措,一个是自我生产力的释放,激活一线和基层,另一个则是加强与同业竞争对手的对标考核。

比如,中国人寿提到“以生产单元为重心”,对一线作战部队给予更多支持和财务资源,并出台了机制鼓励这些最贴近市场的生产单元能够自主经营,最大程度释放其生产力。太平也强调,实施半年的“赋能计划”——用产品、管理、资源、 科技 、机制赋能来赋能一线、激发基层活力,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几乎各个险企在谈业务目标时,都提到了“对标”一词。中国人寿称始终对标日新月异的寿险市场发展,要聚焦竞争,提高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太平强化对标赋能、创新转型发展,全面高质量完成经营目标任务。新华保险也表示要树立竞争对标意识,前线要看同业,后线既要看前线、又要看同业;将自身发展置身于市场之中,保持超越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

“那些央企或超过了我们,或远远甩了我们,但都提出了再造和重振的战略,依然高声呐喊奋勇向前,而我们怎么能固步自封。”一位大型险企内部人士称,对公司来说,不发展本身就是战略上的一种风险,公司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停滞不前。

相互对标的大型险企,在各自执行新战略后,又在明里暗里重新上演抢位的戏码,这又是寿险业至少未来三年的话题。一个最简单粗暴的问题是,行业第三会再变吗?

新一轮比拼,五险企如何精准施策?

见贤思齐。五大寿险公司在新一届班子成立后,大多已祭出新招。从他们公开的战略看,大多剖析了自身痛点和短板,或结合集团战略优势,精准施策,让自己的发展更坚实、更可持续。同时,也在向竞争对手对标看齐,力争巩固或提升自己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1中国人寿:努力由规模领先迈向质量领跑

中国人寿在“重振国寿”战略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开启了系列改革。重振并非单纯规模上,而是坚持价值优先。

在重振目标下,中国人寿又开启“鼎新工程”,构建经营型、战斗型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和活跃基层生产单位,同时强化总部管控能力,将业务指标和财务资源直接分解至基层生产单位,加强总部和基层生产单位的联动,推动负债端“重价值”落地;另外,还在振兴重点城市的同时巩固县域市场优势。

招商证券非银最新研报称,当前位置,市场对国寿转型的坚定决心和执行效率预期不够充分,对该公司 2020 年能否延续较高的价值增长趋势预期不够充分,该研报看好以王滨为舵手的新任管理层重振国寿的战略思路以及政策落实,转型并非一时口号。

对于国寿“重振”,一位大型同业的资深人士给予了不可小觑的积极评价,认为国寿是一头沉睡的巨狮,一旦醒来,爆发出的能量就会很大。

2平安寿险:稳当“盈利王”,推进“产品+”、“ 科技 +”落地

谁是中国最赚钱的寿险公司,当属平安人寿。近年来,平安寿险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不断逼近寿险老大中国人寿。目前虽然市场份额仍与国寿有一些差距,但平安寿险盈利能力快速增长,2016年其净利润一举反超国寿并首次成为寿险盈利王后,一直持续至今,位置相当稳固。

平安人寿的高管变动与国寿“换血式”变动不同,丁新民(丁当)担任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多年,于2018年底卸任CEO一职。平安人寿总经理余宏接棒兼任CEO,余宏1997年加入平安人寿,亦在平安工作20多年。也因此,平安的发展战略是渐进式而非突变式。

从寿险业务发展来看,平安寿险强劲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其“产品+” “ 科技 +”双翼驱动战略。一方面不断升级创新保障型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产品,支持高价值业务增长,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从传统寿险公司向 科技 型寿险公司转型。

除了积极推动寿险业务本身持续增长,关心如何稳住利润份额、盘活人力资源、推动 科技 转型,平安人寿还要持续融入平安集团这艘巨型战舰。在目前平安“以个人客户为中心,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 科技 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的定位中,拥有最多个人客户的平安人寿无疑在整合集团个人业务中扮演重要位置。平安人寿同时也受益于平安集团综合化金融战略转型。截至2019年6月末,平安集团个人客户1.96亿,其中35.4%的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有分析认为,客户同时拥有集团内部3~4个账户后将产生高强黏度,降低流失率。

3太保寿险:寿险“新老”交接,转型2.0在途中

太保寿险是太保集团旗下最重要和业务转型最成功的子公司之一,今年来,太保寿险管理团队逐步完成了高管团队的新老交接调整。董事会选聘潘艳红为太保寿险总经理,潘艳红同时兼任太保寿险党委书记,原董事长徐敬惠到龄辞职。潘艳红在太保集团和寿险担任过多个要职,是一位专家型干将。

另外,太保寿险的营销策略亦从以前与行业一致的注重开门红转向动业务季度间的均衡发展,财务资源和人力发展也是按照这个节奏在配置。

一位接近太保寿险的人士分析,太保寿险目前的发展架构和转型2.0路径已经非常清晰,例如寿险负债端坚持个险渠道价值增长、团险重在客户转化,营销架构上关注养老、 健康 生态圈打造。这些战略从多年行业发展 历史 来看是非常正确的,只要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推进、切实落地,太保寿险的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4新华保险:资产负债双轮驱动、财富管理是新的增长点

新华保险2016年转型以来价值增长明显,但市场排名和份额有所下滑,这样的“留白”给接棒者留了潜力。新上任的董事长(拟任)刘浩凌和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近日发声,推动新华保险加快发展、迅速赶超,成为新一届班子的工作重点。其明确提到,用三到五年时间,使新华整体实力再上一个台阶,市场份额、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稳居寿险行业第一梯队。

李全近日提到,公司要采取“资产负债双轮驱动、规模价值全面发展”模式,持续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并落到实处,还提出要重塑发展格局,其中,保障型寿险业务是主业,是立业之本;财富管理是深化与延伸,是新的业务与盈利增长点, 健康 养老产业链要作为重要补充进一步做好。

李全也已对新华的个险业务发展做过表述,称2019年是公司个险渠道转向大力发展销售队伍的首年,明确将“大力发展销售队伍”。这也被认为是针对新华弱项的精准施策,与近年多数大型险企销售人力大幅增长不同,新华保险队伍在数量上没有大的增长,在2011年个险队伍已达20万的情况下,2016年才达到30万,2018年也仅37万。

5太平人寿: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加强对标、精细化管理

应该说,在寿险头部机构自2012-2018年的上一轮比拼中,太平人寿堪称唯一逆袭者,三年再造、精品战略,使其无论业务规模、市场份额还是业务品质,都提升一大截。2018年,太平人寿市场排名较2011年末提升两位至第五位。2018年太平人寿贡献了整个太平集团76%以上的经营净利。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太平人寿的发展与集团发展更加紧密结合。2018年,太平集团出炉了新的发展战略规划,即在2035年把中国太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金融集团,并提出了“共享太平”的新蓝图。对于太平人寿而言,其定位是做好“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的排头兵”。简而言之,太平人寿不仅要做强实力、做大规模,发展壮大自己,也要为集团战略提供最大的助力。

今年以来,太平人寿更加注重价值增长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太平人寿全面加大了市场对标的力度, 2019年集团对太平人寿的考核指标中,市场对标部分的权重占到了75%以上。又如,今年太平人寿内部正在进行新变革,最大程度给一线松绑放权。对业务品质好、业绩高、服务时间长的金牌代理人放宽核保权限,同时匹配专人核保和专人服务,开通决策和服务的绿色通道;对于信息更改等低风险的保全需求,直接让代理人在移动端完成。

本文源自券商中国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

复盘国寿、平安、泰康、太保转型路径后的三大思考丨金融大时代

刊首语:

2021,中国金融业新十年大幕开启。新浪 财经 推出《金融大时代》年度专题,专题包含“100人100瞬间”、“时代有温度”、“行业有情怀”三大篇章,回望 历史 镜鉴,记录金融人物,展望星辰征途。

本文由新浪 财经 、保契联合出品 

编者按

业务数据增速下滑、渠道突围迟迟未有成效,经历了多年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的超高速增长后,近年来,保险业似乎陷入新一轮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的“滞涨期”,自去年以来,滞涨效应加剧。

这一局面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影响,亦有疫情的冲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的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系列内部困境。

不管是与发达市场保险深度和密度的差距,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保险保障深度需求的回应,保险业都有责任在变革中探寻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新的发展逻辑。

保险业怎么办?

答案的方向或许早在2017年就已明确——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即日起,保契将通过系列文章予以阐述,并联合新浪 财经 在《金融大时代》系列专题中刊出。

中报未出,寒意已至。

过去一段时间,大型寿险公司纷纷披露上半年保费收入数据。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新华保险五家头部公司总保费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速仅0.77%,远低于行业5.2%的原保费收入增速。

其中,平安人寿、人保寿险保费收入分别下降3.72%及4.61%。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保费收入则分别提升3.85%、3.41%及2.19%。

同为大型寿险公司的泰康人寿表现还不错,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68%,达984.16亿元。

按道理来说,去年上半年,大型寿险公司受疫情影响更大,但同比保费收入增速依然达到了5.29%,随着疫情影响消退,今年上半年这些公司的保费增长理应有更好的表现。

现实与“理应”之间的落差或许意味着除了疫情影响外,有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正在困扰保险业。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保险高质量发展之下,过往以拼人力规模、拼渠道铺设的粗放式发展问题重重,已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寿险行业转型已迫在眉睫。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行业头部寿险公司,最先感受到了入冬前的“秋意”,已在近几年纷纷踏上转型之路。作者复盘这些公司转型路径,试图寻找出共性与特性,也为全行业的转型提供更多参考。

中国人寿:“重振国寿”下落地“鼎新工程”

先来看看中国人寿,作为寿险“一哥”,其一举一动无不牵扯着行业的目光。

自2018年9月份王滨执掌中国人寿后,一场围绕“重振国寿”战略目标而推进的改革在公司内部全面铺开,称之为“鼎新工程”。

这是一项覆盖渠道、机制、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涉及组织内部结构调整、人事调整、激励制度改革等,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寿还全面启动了“ 科技 国寿”建设三年行动。

“‘重振国寿’战略并不是拍脑门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业务发展现状、人员结构情况和下一步保险行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的战略。”2019年3月28日,王滨在公司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如是说。

的确,“鼎新工程”并非一项口头改革,仅提出一年,便“遍地开花”,到2019年末,已基本完成组织架构优化和人员调整。

“一体多元”发展体系也初步成形,全面整合个人业务销售资源,将原有的保险规划师队伍、电话销售队伍与收展队伍融合,传统营销与新型收展部门分设管理,两支队伍实行独立运作。

在运营方面,前中后台融合加速推进,集约智能运营体系和精准财务资源配置体系逐步搭建,运营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启动筹建。

在2020年年报中,王滨直言,“重振国寿”第一阶段目标已全面达成。

科技 国寿的推进效果更为显著,在数字化转型之下,近50项前沿技术课题研究深入开展,28个智能应用场景多点开花,算力强大、灵活敏捷的混合云在疫情期间全面支撑公司经营管理从线下到线上无缝切换。

平安人寿:聚焦渠道、产品、经营三大方向

2019年底,平安人寿也全面启动了寿险改革,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改革已刻不容缓、别无选择。

这无疑是一场关乎平安人寿未来命运的重大改革,聚集了集团三位联席CEO以及集团跨条线、跨业务的专业能力和优质资源。

改革项目主要聚焦渠道升级、产品升级、经营升级三大方向,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加速推进项目落地,而项目的顶层设计已于2020年基本完成,且部分项目已落地、推广,比如2020年8月份,平安人寿升级了“基本法”,包括待遇升级,覆盖新人、绩优、主管3类人群;关怀升级,提升代理人归属感,解决后顾之忧;管理升级,聚焦团队品质,实现永续经营,最终达成人力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收入持续提升的目标。

到2021年第一季度,平安人寿改革工程已进入全面推广实施阶段。在渠道方面,平安人寿推动代理人基本管理办法在机构层面的落地,支持队伍分类发展,同时,针对主管和绩优代理人实施更全面、更有温度的福利保障计划;银保队伍的改革、重组也已完成,银保渠道专属的 科技 、产品、运营体系已初步搭建。

产品方面,针对后疫情时期客户需求的提升,平安人寿加大了储蓄型产品的推动力度,特别是长期储蓄产品的推动力度。

可以发现,平安人寿的转型不仅是自身蜕变,也搭配整个集团的大金融、大医疗 健康 及智慧城市生态圈的建设同步推进,最终形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比如今年5月份,中国平安发布“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通过“金融+医疗+康养”结合的模式,布局康养产业,作为集团旗下重要子公司,平安人寿自然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拓展服务外延,为保险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点。

泰康人寿:打造长寿时代下的泰康方案

再来看泰康人寿,这是一家业内较早开启转型步伐的大型寿险,本轮改革甚至可以追溯至2009年,当时的保监会批准了其提出的保险行业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方案。

随后,泰康之家养老社区铺开建设,目前,已覆盖22个重点城市,其中,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广州粤园、武汉楚园、苏州吴园、成都蜀园、杭州大清谷7家已开业运营。

除此之外,泰康医疗也持续发力,打造了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泰康西南医学中心(筹)、深圳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筹)、泰康宁波医院(筹)5大医学中心、运营泰康拜博口腔连锁、泰康医疗成都诊所等。

经过十余年的“打地基”,长寿时代下的泰康方案正式亮相,这也是一个依托泰康保险集团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的方案,集结了泰康人寿过去十余年的阶段性发展成果,也指明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谓的泰康方案,即通过打造长寿、 健康 、富足三个闭环,开创“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全生命周期的新商业模式,构建大 健康 产业生态体系。

除继续沿着此前的改革方向深耕养老社区、拓展整合医疗资源外,泰康还创新地推出了“ 健康 财富规划师(HWP)”一职,横跨医养、 健康 、财富管理三大领域,让传统的保险产品销售转变为高净值客户 健康 和财富管理规划者,这也是泰康内部人力队伍变革的一大举措。

中国太保:发布长航计划 着重发力队伍升级

太保寿险踏上转型步伐,今年1月份正式发布长航计划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一优、两稳、四新”的战略目标,即瞄准客户体验最优,追求价值稳定增长和市场地位稳固,力争渠道多元化实现新突破、大康 养生 态迈出新步伐、数字化建设取得新提升、组织人才发展踏上新台阶。

围绕目标,太保寿险打造队伍升级、赛道布局、服务增值、数字赋能四大战略内核。

其中,队伍升级是“长航行动”实施的重要着力点,其策略是通过结构化增量实现业务增长,积极推进核心人力(CE)、顶尖绩优(CG)、新生代(CA)三支关键队伍建设,提升队伍质态。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把控“入门关”,变增员为招募;通过系统和严格的培训体系,帮助新人持续提升专业化能力;考核上向绩优人力、绩优队伍牵引。

为了配合队伍升级,太保寿险今年也开始执行新的代理人基本法,即“活力基本法”,主要目的是激活绩优队伍,激发团队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战斗力。

当然,太保寿险的转型并非单一渠道转型,而是与整个集团的升级打配合,背后依托的是强大的“太保服务”生态圈。

比如“太保蓝本”,专门为客户打造专属 健康 增值服务;“生命银行”则主要满足不同层级客户的 健康 管理需求。此外,中国太保首个三年规划百亿元投资的太保家园养老社区也已全部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届时也将寿险客户服务。

在集团搭建的“保险+养老+ 健康 ”体系下,太保寿险的保险主业附加值得以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显现。

延伸:对大型险企转型的三点思考

复盘四家大型寿险公司的转型脉络不难发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改革已不适应当前面临的形势,必须要通盘考虑,从渠道到产品再到服务,前中后台的数字化转型、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发展,都要纳入转型之中,只有“换血式”改革才是前进的方向。

其次,转型“转”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无论是发展 科技 、数字化,还是升级人力队伍,推出 健康 财富规划师、建设养老社区,协同大 健康 医疗产业发展等,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展业效率,延长服务链条,这也意味着,背后真正转型的是险企的发展模式,原有以人力队伍增长为核心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这是转型的推动力,也是转型的落脚点。

新发展模式下,“卖保险”应该仅仅是寿险公司“卖服务”的一部分,主要“卖”的是险企对客户全生命周期下各类有关保险保障、医疗、 健康 、养老甚至更多外延服务的承接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依托公司内部资源打造,也应该秉持开放态度,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将资源整合成最优模式,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方能提高保险产品附加值,体现差异化优势。

最后,大型寿险公司改革无疑能调动更多资源,但这也意味着其面临船大调头难的困境。改革往外说是定调险企未来发展的关键举措,对内则是利益的重新分割,如果处理不当,那么,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效果会有明显落差。想来,已转型几年的险企今年上半年保费表现不佳,转型效果滞后,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转型成功了吗

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转型成功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了。

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转型以来,2022年前三季度,太保寿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97.39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新保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0%,今年第三季度单季,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速在同业中率先转正,可以说转型非常成功。

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77亿元,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

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的简单介绍  第1张

是时候重估保险股了

“寿险转型”,是近几年保险公司出现的高频词。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各家险企都在往“保险姓保”这条路上迈进。

这对于整个保险行业来说,无疑是件好事。随着转型深入,险企减少对“利差”的依赖,不仅抗风险能力更强,就连“商业模式”都变化了。

以前,保险公司靠赚利差为主,和投资公司没什么区别。投资靠天,利润不稳定,甚至“入不敷出”也有可能,风险不小;

而“保险姓保”,只赚死差、费差的利润,意味着经营会变的稳定。一张保单卖出的时候,已经锁定了未来的利润。

所以,转型之后,险企的风险会大幅降低,经营更加稳健。一家经营更稳健的保险公司,无疑能在资本市场享受更高的估值。

这在当下已经得到体现。相较于国内其他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是目前转型最成功的头部险企,对“利差”依赖最小,估值自然最高。2019年底,其PEV高达1.28倍,同期新华保险的PEV却只有0.73倍。

因为寿险转型进度不一样,不同险企之间有差异是短期现象。长远看,国内险企随着产品结构不断深化转型,整个保险行业都将发生彻底改变。

所以,是时候重估保险股了!

/ 01 /

头部险企估值差距的背后

各家险企业务看似相近,盈利能力也都差不多,但估值水平却差异巨大。

这与险企的业务模式有关。险企主要收入来自寿险业务,你知道,寿险保单存续期普遍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以,这些保单价值的释放,也需要十年或十年以上的时间。这导致,保险公司当下的净资产,并不能客观反应实时清算价值。当下经营业绩越亮眼、新增保费规模和价值越高的险企,净资产其实越失真。

那么,保险公司该用什么指标估值呢?读懂君认为,“PEV”指标更合适。

读懂君解释一下PEV指标。P指的是险企的市值,EV指的是险企的内涵价值,也就是净资产加有效业务价值以适当的贴现率折现后的利润。所以,PEV指标,相当于险企独特的“市净率”,能更合理的反应险企价值。

言归正传,不同企业之间的PEV值,差别究竟有多大?截至2019年底,中国平安的PEV约为1.28倍,同属于头部险企新华保险PEV约0.73倍,接近一倍的差距!

除新华保险外,上市的头部险企中,中国太保PEV约0.89倍,与中国平安估值差距也不小。

这背后,会有什么秘密?

/ 02 /

寿险转型,重新定义了险企商业模式

答案是,转型进度不同,让不同险企的估值产生了差异。险企的利润来源主要为“利差、死差和费差”。

利差,就是险企吸收资金成本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差额。例如,卖出的保险利率定价3.5%,而险企根据评估,预计未来投资收益率可达4.0%,赚取中间0.5%的利差。

本质上,“利差”产品就是保险公司在卖理财产品。只要产品收益率可观,并不愁卖。也正因此,“利差”一直是我国保险行业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相比之下,赚取死差和费差的难度就要高出不少。

死差,险企通过精算确定被保人真实死亡率和预定死亡率,赚取中间的差价。由于该类产品保单时间长、年限久,且大部分人的保费可能都会打水漂,极度考验销售能力;

费差,预计运营费用和真实运营费用之间的偏差,这块收益取决于险企业整体的运营能力。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利差”更容易销售,风险也更大。投资收益受管理人水平、利率变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不可抗拒因素影响,险企出现利差损是常有的事。

例如,2000年前后,保险行业卖出的保单普遍利率10%,而十年后随着基准利率下滑,险企投资收益达不到10%,造成险企当时卖出的保单出现利差损。

在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利差损给险企带来的影响不会太明显,一旦行业增速放缓或者停滞,这种影响则会加强。也正因此,近年来监管层一直推动保险行业转型,赚死差和费差的利润。

目前,转型进度最快的是中国平安。2019年,平安新增保费价值的死差、费差占比大幅高于利差,占比接近65%。深度转型,会带来两大影响。

一是利润率更高。死差、费差产品属于高价值保障性产品,利润比利差产品更可观。这也是为什么,2019年平安新业务价值率高达47.32%,而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率为30.3%、中国太保为43.7%。

二是经营更加稳健。从三差来源看,死差来源最稳定,且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率;费差依赖公司整体的运营能力,利润来源也相对可控;而影响利差的因素险企完全不可控,这也意味对利差依赖越严重的险企,经营风险越大。不同险企之间看似只是利润构成不同,实则是“商业模式”的区别。

利润率更高,经营更加稳健,也难怪中国平安会享有更高的估值。

/ 03 /

是时候重估保险股了

能够享受高估值的,不仅是平安。成功转型的险企,投资者会愿意给其更高的估值。

以友邦保险为例。经过多年寿险转型,友邦保险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末,友邦保险运营利润中“利差”占比仅22%。

友邦保险运营利润中“利差”的占比趋于合理,新增保费价值率也随之提升。2012年公司新增业务的价值率从43.6%,提升至2019年的62.9%,和国内险企远远拉开了距离。

转型带来业务结构优化,确实提高了友邦保险的估值。

具体看,对应2012年底数据,友邦保险的PEV只有1倍出头;到了2019年末的数据友邦的PEV高达1.94倍。而国内经营较好的险企,PEV也才只有1倍出头,大部分险企PEV不到1倍。

转型,不仅发生在友邦保险身上,也是整个保险行业正在发生的事情。

拉长周期来看,保险行业的转型是不可逆的,一方面由于监管层的限制,险企不得不推动转型;另一方面,险企为了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企业也有动力推动产品转型。

随着寿险业务转型不断推进,整个保险行业的估值中枢有望提高。所以,是时候重估保险股了。

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太保:寿险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进一步深化组织转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0241.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