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跨国投资企业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以及跨国投资企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动因?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以及跨国投资企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动因?

有以下几点动因。

一、市场

(一)中国市场“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的地位日益重要。近几年来“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成熟和饱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相对较小,而中国经济近10年来持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表明,

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8.7%。中国市场总规模不断扩大。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跨国公司自然不可能忽视中国这一最具前景的市场。

二)消费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周期,而且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国经济运行朝着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二、资源

(一)、廉价劳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排在前面,而在美国每小时工资约为16美元,在墨西哥约为4美元,在中国约为0.5美元。所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是吸引大量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原因之一。在华设厂投资,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节省“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了劳动力方面的投资。

(二)、自然资源,以往东道国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因素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外国企业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国的资源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的利与弊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选择及其思考

[摘要]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6年6月发表的最新统计数据,1995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3250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46%。跨国直接投资的剧增,是世界经济复苏的结果,也是各国企业为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积极对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资本流动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外资工作中,注意吸引国际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来华投资的国际大跨国公司这两年也在增加,至今世界排名列前500家的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中国投资。深入了解、研究跨国公司,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当前特点和趋势,注意其今后若干年投资动向,对我国积极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是有益的。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选择动向

一、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选择的关键因素仍是市场,而低廉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减弱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流向是那些被他们认为有良好市场前景,即市场准入条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从统计数据看,1987年到1990年间,国际直接投资的83%流向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良好的市场条件,但劳动力价格昂贵。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总流量大幅度增长,流向发达国家的份额仍占2/3,达2160亿美元,其中流向美国的有750亿美元。美国制造业1995年对其投资最多的10个国家的投资总额中,有76%是投在高工资国家的,其中瑞典占第一位,英国次之。

尽管如此,一些跨国公司认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仍是他们对外投资时看重的因素之一。不过人力资源并不一定是指价格低廉的劳动力。

80年代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时,曾安排几年内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但许多欧洲制药工业企业却为了寻求高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将资金投向美国的一些高科技的生物工程企业。新兴工业国家(地区)有一些公司也因同样理由将资金投向欧、美。有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矿业和石油化工公司则为了取得资源,即生产原料,而拓展对外投资的范围。

许多跨国公司在对其今后5年对外投资作预测时表示,决定其投资的主要因素仍将是市场准入问题,投资时将努力避开保护主义盛行地区。但是在考虑市场准入问题的同时,也将顾及其他一些因素,如要努力在一些新兴市场,特别是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中能取得优势地位作准备;在一些新领域,如电讯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投资。

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今后投资时对劳动力的要求最重要的不是价格高低,而是高素质和高灵活度。欧洲公司尤其强调这一点,美国公司也强调这点。亚洲一些跨国公司愿继续对劳动力的价格因素以“合理的优先”。这是出于东亚特有的地理特点: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与一些有低廉劳动力的国家相邻。跨国公司在产业调整中可较容易地组织地区内国际分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同时将高技术和决策中心留在本地。日本、韩国和台湾都已按此战略在作布署,今后5年还将为此而作努力。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性较为突出,跨国公司以在本地区投资为主。这样,投资主要都流向发达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1985年到1992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85%流向OECD国家。到1993年,西欧占了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2%,北美占26%,亚洲占15%。

90年代以来几年中,情况有些变化。流向远东的投资迅速增加,1994年约有占总量1/4的投资流向了亚洲,相当于流向西欧的资金。同时,流向拉美和中、东欧的资金也有所增长。

根据一些跨国公司的预测,未来的5年内,各国跨国公司投向亚洲的资金将明显增长,但情况仍不一。亚洲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日本公司将大大加强在亚洲的投资。美国公司也会增加对亚洲的投资。欧洲公司虽会增加对亚洲的投资,但相对其对欧美的投资仍是有限的。

欧洲仍将是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除了欧洲公司继续保持在本地区投资外,美国公司也把欧洲作为投资的第一选择。1995年,美对外投资创纪录的970亿美元中,有500亿是投向欧洲的,主要是西欧,比1994年增加了两倍,而当年对亚洲的投资只增加2/3。对国际跨国公司来说,尽管西欧经济增长率低,劳动力价格昂贵,但有广大市场,有高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好,风险较小,还靠近有兴起的中东欧市场,仍是吸引投资的地方。预计欧洲吸引投资的领先地位至少保持到本世纪末。

二、跨国公司在电讯业和制造业的投资将有强劲增长

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中增长引人注目。在80年代末,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有2/3流向第三产业。其间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化和私有化浪潮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从1993年情况看,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也有53%流向第三产业,其中一半投资向银行、保险业。流向制造业和农业、采掘业的投资分别占总额的36%和9%。

许多跨国公司现明确表示,今后若干年内在金融和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情将减弱,而对销售、电讯等公用事业类服务业的投资将增加。对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也会增长。

电讯业将是最吸引外国投资的行业,因为电讯是正在发展的行业。技术的发展会使价格下落,会有可能提供新的服务项目,这都会引起需求的增长。另外,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新设备的需求,因此需求大量投资,发展中国家对电讯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他们一般既缺乏资金又无必要的技术,因而需求助于外国投资。

除电讯业外其他广义上的公用事业(不仅指电、水、气、道路)都将是国际投资的新热点,这是由于一些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巨大需求引起的。这一趋势将导致外国公司带着资金、技术和管理技能前往建立新公司。在一些国家还将采用BOT方式进行投资。

预计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投资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在兴起的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增加了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的投资。由于在重工业(石化、肥料等)方面能力已饱和,欧洲只在含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市场上还有一定吸引力。

对非金融服务业的国际投资有可能通过一些仍按传统途径组织消费机制的国家建立起国外网络而得到发展。这些国家如更重视服务业(如旅馆业、餐饮、公路运输、法律咨询等)的标准化,就有可能吸引大量外国投资。一些国际投资者认为,目前葡萄牙、意大利、菲律宾、中国这些国家的消费渠道还是比较陈旧的,日、美、法的公司在这方面有先进技术,也有资金。

对房地产的投资除了在欧洲和亚洲有少许增长外,投资者一般将对房地产的投资局限于邻近国家。

按一些跨国公司预测,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外国直接投资有可能因某些因素而有较大的增长。这些因素是: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工业全球化的推进。随着产品将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制造、销售,需提高信息服务。

三、跨国公司将继续着力于由从母公司直接出口产品转向到国外办企业

许多跨国公司准备在未来的5年内,将其在海外的业务活动占总业务量的份额继续增大。无论是从新设立公司的国别还是按其生产部门看都将如此,中型企业尤其如此,增加在国外的业务活动,并不是通过增加从母国的直接出口,而是通过增加在海外投资、设厂生产而达到这一目的。亚洲的一些跨国公司(包括日本和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因为他们或者面临着货币汇率变动,或者面临国内成本升高这样的局面,将生产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在海外生产后转销他国或返销本国,是加快企业国际化的一种办法。

扩大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兼并、征购和合资经营。许多跨国公司表示,今后将主要采取兼并、征购方式,然后再是合资经营方式。

兼并、征购曾是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海外设企业的主要方式,今后还将是主要方式,这是根据以下两个方面判断的:(1)在美国、欧洲,正在进行中的行业调整对前往投资的外国公司来说,是可迅速有立身之地的机会。当然,兼并、收购后首先面临的将是由于改组现有生产结构引起的问题,不能立即考虑扩大生产、增加就业;(2)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企业面临着出让股权或私有化的局面,这种情况既存在于制造业部门又存在于基础设施部门。许多跨国公司对此有极大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收购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技术改造和开展营销。

合资经营的方式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在某些国家要深入当地市场,必须有当地的合作伙伴。一些公司认为,在中国大陆尤其如此;前来投资的公司没有单独行动的技术和财政能力,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要开展某些新业务活动,需要使用可能合作的伙伴已掌握的技术。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从管理角度看,合资经营有一定风险,因为合资经营有可能出现两个“决策中心”,也就存在着不协调的可能性。

二、竞争问题

从竞争的角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内企业是否有能力和跨国公司竞争;二是跨国公司是否会运用垄断性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和国内企业竞争。

第一方面是竞争能力的问题。例如如果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活动全面开放,许多民族工业可能无力与之拼搏,为其打倒或合并收购。因此许多东道国,包括发达国家,对若干敏感产业,如国防、通讯等,对外商涉足有所限制。中国在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及世贸组织的各段时期,对若干产业的开放强调必须假以时日以免过分冲击国内企业。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即使屡屡亏损,影响宏观调控能力,但是对跨国公司收购,也应非常谨慎从事,避免大权旁落。

但是,这种立场同时也需考虑如下因素。首先开放的程度如果太低,步子太慢,会不合现行国际惯例,如世贸组织的规定,妨碍成为国际经济主要成员国。所应特别提出的是当今的时代和已往大不相同,即使近在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所享受的种种例外,常常能被一般所接受。但是当今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业已大大提高,若干产业甚至已压倒一切,因此例外的幅度在不断收缩中。

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能力所以能够逐步上升与其积极利用跨国公司有密切关系。上面已经提及发展中国家和跨国公司进行多方合作之后出口能力急剧提高,显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弱。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独资企业而是和国内企业进行合资、技术转让、管理合同、装配战略联盟等合作,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便很难和所谓民族工业等同起来。如果硬加分野,如以外资成分或与跨国公司合作方式为准,不但没有理论依据,抑且导致自行缩小利用跨国公司的机会。因此如果对企业加以保护也必严格限于极少数的例外。

当然国内的压力是来自多方的。如果,事事俱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则国内企业势必互相效尤,希图杜绝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与之竞争,导致封闭型经济之形成。但是,封闭型的致命伤是仅仅可不与跨国公司在国内竞争,却完全没有力量在国际市场上避免和跨国公司较量。这样在温室中娇养的产业便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致使外汇枯竭,举债度日,甚至丧失经济的自主权。

更进一层,从个别企业的立场看竞争的对象,不独限于跨国公司也可来自国内企业。欲图杜绝后者的介入,势必扶植独占的民族工业,甚或地方工业,后者将保护主义从国家延伸到地区,到省市城镇,势必使全国经济支离破碎,全盘瓦解。

可是,竞争的挑战是企业壮大不可或少的动力。特别在市场情形瞬息万变,技术更新节奏加速的情势下,即使民族工业保护住了,但是很快便变成古董,毫无出路。

利用跨国公司不独可透过竞争激动国内企业,同时也可汲取其长,补己之短。并且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例如,跨国公司的副食品占领了很大一片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为什么民族工业不能洞悉它们成功的因素,从和它们合作开始到自辟炉灶、自创品牌、自树一帜?

另一对跨国公司的忧虑是垄断和不公平或不正当竞争。最好的防止跨国公司垄断行为是以跨国公司制跨国公司。换言之即健全竞争机制。若干发展中国家为了鼓励外资,授予个别跨国公司种种特权,不独对民族工业意味着歧视抑且鼓励跨国公司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

这种特权当然也和现在国际间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相悖。当然该项原则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里实施时,也较复杂。至于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国内企业也同样存在。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公平竞争的立法视为要务。

三、分利问题

上述的垄断或不公平竞争是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分配问题的源泉之一。诚然,如果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掠夺,那么大部分的利益将被跨国公司攫取去了,导致东道国一无所获,或蒙受损失。

利益分配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发展中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其中复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影响,如不论对母国或第三国的。二是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跨国公司打交道时往往感到相形见绌。如在讯息方面一般认为跨国公司不独掌握全球网络,即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关企业以及其供销情况,竞争者实力,也每不惜工本,彻底调查,了如指掌,占尽优势。从跨国公司的立场则时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内容不像跨国公司那样明朗化。它们的账目既言之不详又没有严格的准则。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又不健全,有时东道国企业同时和多家跨国公司谈判,互相比攀,以占上风。

实则企业之间的谈判能力很难一刀切地断定谁占上风。虽然大型企业有其优势,但在东道国也有地主优势。双方均可谋求知己知彼以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在自己没有能力判断的问题上,可以借重第三者即专家们进行评估,如资产估价及可行性研究等。

比较难以预防的是跨国公司处心积虑,利用巧妙的手段,获取暗中的利益。例如,跨国公司对转移价格可上下其手,无形中将合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到跨国公司手中。有时跨国公司原来仅为少数持股者,可藉口合资企业亏损,需要增股,当地企业无力出资时实行片面增股,获得控制权。

转移价格既是跨国公司内部帐目因此不易处理,跨国公司总部的帐目在东道国无法核对。唯该项价格可与类似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相比,对若干零配件不在市场流通者,可在契约内规定定价原则,如成本加成等。

转移价格是漏税手段之一,其他弄虚作假手段在发展中国家税制不健全、执行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势下,走漏应纳税或冒领退税金额屡见不鲜。但是这不是跨国公司的特征,而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税务问题。

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全盘考虑,跨国公司所带来的扩散效应或外部经济也应计算在内。反之,也有负面的。若干跨国公司对劳工的管理过分苛刻,不独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失事率频繁,并且严重违背人道。但是某些发达国家主张抵制劳工福利欠佳国家的出口品,甚或主张国际劳工要有共同标准,前者甚至包括所有低工资国家,这样所有低收入国家的输出都要遭排斥了。至于国际标准之厘定,无论在任何领域应透过国际协商取得共识。

跨国公司对环保的设施,诸如污水的处理、毒品的防治、生态的保护等,对发展中国家也有示范作用。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虽然不一定计算在经济指标里,也有正面的。相反的,若干跨国公司也可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环保意识的薄弱,对其输出污染。

有些发展中国家将跨国公司物质方面的影响联想到精神污染以及文化侵略的到来。跨国公司则抱怨发展中国家的官员贪污成风,以权谋私。实行行贿受贿是双方的共同行为。在若干跨国公司的母国,如美国,对在境外行贿有明文规定,东道国中如新加坡对廉政从上至下认真执行,较少漏网者。

另一忧患是透过通讯网、媒界传播对发展中国家所不接受的价值观。在这方面防止的办法不易奏效。首先,尽管若干传播节目,如电影、杂志可以删禁,但是渠道太多,特别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苟管制太严,有因咽废食之虞,因为信息是现代化的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再者,商品较易杜绝,思维和偏好很难以外力操纵。因此非潜移默化鲜能攻心。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活动,一如在全球的战略,必然是有选择性的。以资源为导向的显然聚集在天赋丰厚的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矿产开发每局限于少数地区。

即使是市场导向或效益导向的活动往往也是集中在局部地区的。在中国,南方胜于北方,东方多于西方,沿海城市超过内陆乡镇。

跨国公司活动的不平均分布引起地区分利问题以及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在中国传统的不畏贫而畏不均的思想与近代的平均主义推波助澜,不均的忧虑是不容忽视的。

从经济角度看来跨国公司的引进如果是对发展有正面作用的话,问题是有没有条件使它们进来,至于在哪个地区则是次要。因此政策的焦点往往是致力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基础设施、人力、配套工业等较为完备的,且不屑提出各项优惠条件以提高相对的吸引力。其结果是跨国公司活动的集中度远高于原来经济环境的驱使。

这种倾斜政策在短时期内对名不见经传的发展中国家有一鸣惊人的宣示效应,易引起跨国公司的注意, 但是长期施行有两大缺陷。一是不独歧视较不发达的地区,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抑且歧视民族工业。二是当其他发展中国家争相效尤时,相对优势互相冲销,只有将利益转移到跨国公司,肥水外流。所幸如果国民待遇的原则普遍推行,各种优惠措施也当逐渐淘汰。

即使没有倾斜政策,无论来自国内的或国际的发展动力也是不可能平均分布的。特别是创新,既不是人人所能胜任的,也不是立即能扩散到全方位的,而是属于极少数的。尽管成功以后,可能群起效尤,但是每每要经过一段时间,并且不免有东施效颦之讥,其结果是失去了捷足先登的优势,所得到的利益远远不如始创者。对落后者及被淘汰者则每况愈下,蒙受损失。这种此涨彼消的程序势必形成贫富差距。当然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会带动上游下游,水涨船高,即使是有先富后富之别以及一蹶不振的。因此,财富尽管趋向集中,同时也在扩散。

由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引发的思考

一、引进跨国公司与适度开放国内市场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地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市场开放程度。外商特别是一些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是由于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着眼于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还会拓展的国内大市场,为下一步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作准备。我国在当前吸引外资中,把引进既有较高技术,又有较雄厚资金力量和丰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作为一个重点。我们也把我国的巨大市场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有利因素。怎样利用我国市场的吸引力以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资金,仍将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我国内市场对来华投资的外商已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曾受到一定限制。近几年根据“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外商投资企业放宽了产品内销的限制,这对于我国利用外资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向型经济的依存度的增长,开放国内市场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条件。我国在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在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中,都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作了一定承诺。跨国公司视市场开放度为投资的主要选择,这与我们承诺的、逐步开放一些市场是有一致点的。开放一些市场是我国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所必须要做的,也是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如何发挥我国在市场方面的优势,通过有序、逐步、适度地开放来达到我们的目标。在开放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采取“保护”、“关闭”市场是不可取的。

现阶段对外商投资开放市场,决不是简单地以市场换取外资,而必须在贯彻外资政策的前提下,根据产业导向,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放宽外商投资的比例,让与一定的市场。

最近,沿海某省为吸引外商投资而调整政策,放宽外商投资企业内销比例。有关规定包括:凡投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外方出资占50%以上的,按投资总额的不同,分别给予产品50%--100%的内销比例;投资农业种植、养殖业项目,产品内销可放宽至100%;对山区投资鼓励类项目,外方占50%以上,且达到一定投资额,也可放宽内销比例直至100%;对已有外商投资企业,除限制发展的以外,累计投资达到一定数额,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经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内销比例可放宽至70%,等等。该省新制订的规定体现了根据产业、地域适度开放的原则。

外商来投资,是奔着市场来的。外商进来后必然要抢占市场。既然让外商进来,就是准备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抢夺市场。当然也要给国内企业创造一定条件,能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竞争。

一段时间以来,就外商抢夺国内市场问题有不少争议。其实,跨国公司无论进入哪个国家,都会有同该国企业争市场问题。为何在我国“抢占市场”和“挤占名牌”成为两个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在技术、装备、工艺等方面还处于较落后状态,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差,缺乏竞争力,加上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方面观念更新不够,适应能力差。特别是我国内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方面行动较为迟缓。这类问题的产生,包括对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上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本身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外商的进入。要解决这类问题,需给企业以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要加快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同时需要加快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又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里仍有利用外资的问题。跨国公司会继续选择对其有利的方式,按其所说或兼并、收购,或合资经营方式来介入我企业改造。对我们来说,既要利用跨国公司的投资,又要采用对我有利的方式,引进跨国公司,转换机制,使产品升级换代,并开拓市场,得以发展。

二、重视开展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当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既为了获得新的市场,又为了进入主要生产要素市场,许多企业通过业务经营的国际化,建立自己的跨国体系,效益不断提高。他们体会到,如果局限在国内市场,确保相对利润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这也是跨国公司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现在,跨国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有大型企业,还有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增加中。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份额,10年间由5%提高到15%。尽管发展中国家一般都面临资金短缺和外汇拮据的问题,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是必须对企业开放的战略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外部资源、扩大市场,推动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考虑加强开展跨国经营业务。

当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目前不可能大规模对外投资,但是可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些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有选择性地投资;可以技术、设备投资,也可以部分资金投资,开办合资、合营项目,扩大我产品在这些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作准备。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能力的企业尤其应作好准备,走出去。一味认为我国目前资金短缺,不能对外投资的想法、做法是短见的行为。对外直接投资已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提高人员素质问题

跨国公司在选择其投资点时越来越注意寻求有高素质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国利用外资初期引进了不少劳动密集型项目,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曾在其中发挥过作用。尽管我们还有许多方面、许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可以继续引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项目,继续发挥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但为了提高外资质量,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整体管理水平高的合作项目,劳动力素质问题就突出了。

我国内企业缺乏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由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职工队伍素质不高。我国劳动力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已在上升,但相比起来仍较低。不过这种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已经并且继续被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劣势逐渐抵销。目前,人才问题在我们开拓国际市场时甚至显得比资金短缺、设备欠先进更为突出。因此,加强培训各类人员、提高人员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你认为中国企业在未来国际商务活动中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一、有利“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

1、从国际范围看,世界经济格局由两级分化转入多极化时期,世界经济重新分化组合,给我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发展。并且亚太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很有活力,并且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良好,适合经济发展。

2、从国内看,我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拓宽国际市场提供了好的基础。

二、在去杠杆化的背景下,企业将需要重新审视它们配置资本。

对许多企业来说,无法盈利的业务部门将不得不被裁掉,组织结构将不得不更加精简,业务运营将不得不更加高效。高杠杆企业可能还需要利用不同的资金来源,创造更加轻资本的模式。

扩展资料:

应对措施

1、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放宽,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采取了逐步简政放权的若干措施,宏观经营环境的改善,为跨国经营的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创造了条件。

2、国家现在实行更优惠的政策,这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企业跨国经营,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完善和法制健全的国家投资办厂,优良的运输条件,完善的通讯设施,能与国际投资配套的条件完善等,为我国企业更充分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市场以及充分施展才能创造了条件。

跨国公司近年来在中国投资的状况及迅速扩张的原因

中国进一步加深了改革,为国内外资本获取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为跨国公司创造了扩大对中国投资的新机会。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地位上升,他们的重点也从制造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并在中国中部迅速扩大。绿地投资和跨境资金大多用于扩展投资。通过分析扩大跨国公司的原因,本文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中国企业的想法,以判断其在中国扩张的未来趋势以及如何处理它。

拓展资料;

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势头强劲,表现出新的特点。基于2005年至2010年中国跨国公司投资数据的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投资归属国的分销,区域选择,行业选择和投资模式在中国,并在近五年内获得跨国公司投资的变化趋势。本文的结果表明,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外国投资的快速增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数据。据初步核算,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

在全球流行病肆虐的时候,国际形势汹涌澎湃,中国的经济恢复了强烈稳定的。它已经交出了一个辉煌的“半年报”,这也为这类全球活动做出了最好的脚注。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近年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增长率稳步增长,中国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国家。 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总额将达到1443.7亿美元。跨国公司不会降低中国的信心和投资强度。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越来越多的跨国投资涌入中国寻求机会。

“中国的信号很清楚。向外世界开放,改善商业环境,消除贸易壁垒和其他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确保中国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为国内和国际的支持和贡献提供支持和贡献循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在视频中表示,这些积极的趋势将提升跨国公司的乐观和信心,使他们坚信中国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跨国投资企业  第1张

跨国公司在我国合资独资化浪潮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天下没有不散的建席”,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宫惠民说,“任何一家有着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的业界巨头,尤其是已经成功在中国站稳脚跟的跨国公司,都想及早走向独立,换来自由身,独享巨大的利润空间。跨国公司在熟悉了中国市场后,利益的驱动加速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婚姻’走向终结,‘利益’决定了‘离异’。”

我们可以相信,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在它当初决定进入中国的时候,未必就愿意建立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他们之所以选择建立合资企业,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对中国及中国市场的不了解甚至恐惧心理,但同时又被十几亿人口的市场所深深吸引,如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样,跨国公司也需要一个本地的合作伙伴,借此渐渐熟悉并进入中国市场。正如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陈荣祥先生所分析的,“当时国外对中国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在他们眼中,中国法规的人治因素非常浓厚,中国政府存在着诸多神秘感,所以面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觉得有关卡,他们觉得有一个合作伙伴必将提高自己的安全系数。”第二,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方面,合资企业是最好的边干边学的方式。中国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也决定了,如果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选择建立合资企业这样一种方式,将会得到更多的明里暗里的照顾和优惠。而实际上,选择了强劲的中方合作伙伴的外企确实顺利了许多:最便宜的土地、特殊的政策照顾加之“二免三减半”之类的减税及其海关关税的变通处理等优惠纷纷到手。

但是,时易而事移,随着中国加人WTO,在中国政府逐步推进世贸规则的大背景下,各跨国巨头的中国扩张思路逐渐清晰。

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对三资企业的限制政策逐步放开,通过修改《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外资企业法》,逐步放开以前外汇平衡、出口比例、本地化率等多方面的限制。外资开始倾向于建立独资企业,或者通过增资扩股在合资企业中取得控股权和话语权,或者通过加大对华投资转移力度,加大对中国业务的控制力,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独资倾向日益突出。

一般的外资进入中国后,喜欢全面掌控合资企业,对管理、人事、销售等一把抓,让自己派往国内的外资雇员做经理。但是在中国,这种做法往往行不通。一方面,外方派到合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人工成本极高,高到中方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外方奉行的西方管理方式在中国常常碰壁,亦引得中方对此嗤之以鼻。但是,无论矛盾是否激烈,在改革开放初期,合资的利仍大于弊。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内的投资环境与国际日益接轨,加之合资中的外方对国内情况越来越熟悉,已能够很好地解决政策法律、政府关系、销售渠道等问题,特别是中国入世以后,依靠行政命令限制市场的政府行为越来越少,跨国公司不再需要借助国内企业就能独立地进入许多行业,外国投资者对于自己在中国独资经营也越来越有信心。中方能够帮助跨国公司的地方越来越少,合资的优势丧失殆尽。这时,外方对双方体制、观念等方面冲突的忍耐力急剧下降,由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或控股就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在过去,中国政府设置了诸多政策壁垒,限制外资公司在华投资的领域、形式、比例、规模、经营范围等,用以保护本土产业。而跨国资本为进入中国市场,大都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分别与中国本土公司在不同地区设立众多合资公司。仅以西门子为例,先后在中国建立了45家合资企业和11个独资企业,几乎涵盖了西门子所涉足的所有领域。过多的子公司必然会导致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从而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正如西门子中国公司总裁贝殷思所言,单纯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独资公司就能做所有的业务,公司运营成本是最低的。独资的魅力正在于能够整合他们在中国市场分散的投资项目,实行统一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充分实现其全球化战略。

此外,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建厂的目的是为了供应全球市场,而非仅供中国本土市场内部消化。产自中国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世界各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所占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作为全球供应商的生产基地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可以想象,如果在生产期间,因为某些不可控制的环节造成停产,或者哪怕是质量控制中的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直接影响到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因此,跨国公司对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提出了更趋国际化的要求,这些合资企业必须能够满足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要求。而中国的投资方关注的大多仅仅是中国国内市场的事情,对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不感兴趣。当跨国公司代表的全球利益与中方代表的地域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跨国公司势必要优先保证其全球利益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合资显然很难满足跨国公司对于中国工厂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要加强对中国工厂的控制权,势必要清除掣肘,维护自己的话语权。而他们选择的手段就是-独资。只有独资,才能真正自己说了算。

长期以来,中国无疑是一个学费昂贵的课堂,跨国公司不得不暂时放弃一些自己的商业原则,掌握另一种“矛盾斗争”中的生存本领。他们不惜代价又精于算计,胆大包天又迂回小心,态度谦卑又适时强硬,回避政治又利用政治,他们一方面在适应,另一方面也在重塑中国的商业文化和游戏规则。而现在,当环境和条件都逐渐具备时,它们毫不犹豫地选择独资了。

积极应对独资浪潮

从市场影响看,合资企业的外方在逐渐独资化的过程中,也在整合其在东道国国内的资源,将原来分散的力量握成一个拳头,以提升其竞争力,在某些行业甚至可能面临一家或几家外资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必然会更残酷。而中国一些刚刚建立起来的民族品牌,与外企之间从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后,能否与这些跨国企业对抗还很难说。如在通信、电子等行业,跨国企业就常常利用其技术优势打压中国企业,频繁的知识产权纠纷已经搅得国内企业防不胜防。

中国本土企业能否在今后这种更激烈、更直接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将取决于其资本力量、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而对于那些现在与跨国公司合资经营的中方企业来说,要抓紧时间修炼内功,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在人力资源、技术等决定未来成败的要素上积蓄力量。中方企业甚至可以早做图谋,避免被动。

从国家层面上看,价格转移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跨国公司普遍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利用其全球网络,转移价格或者利润是跨国公司的普遍现象。独资后跨国公司转移价格将更为方便。对此,政府应该尽早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止。同时,独资后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将利润汇出,而外资积累的投资规模又较大,今后利润汇出将成为影响外汇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政府应该早做准备。

当然,跨国公司独资化对中国经济也有积极的作用。有的外企在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情况下,有可能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而独资后由于技术、管理、生产都是由外方操作,跨国公司再也不用担心核心技术的外溢,技术进入中国更容易,外方能够生产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使得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相融合。从这个角度来看,独资化对中国市场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激烈的对抗与竞争也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像过去中国的很多企业在政策层面受到保护,但越发脆弱;而残酷的竞争环境,反而有可能催生一批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在移动电话市场,中国本土厂商一度凭借出色的外观设计、精致的营销手法以及渠道和价格优势,打破了外国品牌独霸市场的局面。家电产业更是从蹒跚起步中逐渐崛起,如今“扬眉剑出鞘”时,国外厂商也不禁胆寒,纷纷躲进本国政府的羽翼下取暖。

此外,合资企业的“独资化改造”并非意味着跨国公司准备在中国单打独斗,恰恰相反,跨国公司将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中国的事业伙伴,跨国公司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与中国的事业伙伴来建立“非束缚性”的伙伴关系。这时的合作伙伴,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简单的合资,而是一种新的协作关系,一种产业联盟。我们发现,境外资本选择独资以后,其实反而造就了许多合作共赢的机会,关键是本土企业能否把握住这样的机会。例如,松下公司提出了“现地化”、“集成化”以及“协业化”的三化战略,在中国,正在与清华大学、中科院以及TCL等机构和公司开展广泛的业务协作。在IT领域,中外结合的战略性联盟伙伴关系更是数不胜数。依靠自身的实力,联想、方正、神州数码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首选合作伙伴。本土企业要善于学习,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培育自己的品牌,这对于我国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至关重要。

无论是资金或技术力量,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都不在一个档次。因而国内企业实行战略联盟,联合进行研究开发,以不断打破跨国公司所造成的技术壁垒至关重要。由于通信、半导体、电子、医药等领域的研发明显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巨型跨国公司之间均很注重联合研发,如2001年国际最新的亚0.1μm半导体EUV光刻技术便是由Intel、Motorola、AMD、IBM等著名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的。为打破跨国公司构筑的技术壁垒,国内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也应在基础研究领域实行战略联盟,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实现知识共享,而在应用技术开发方面仍保持有效的竞争。

从国家宏观政策角度看,应通过恰当的产业政策与吸引外资政策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从而有效防止跨国公司行使市场势力,降低跨国公司之间串谋的可能性。通过全方位地引进多家外商投资,形成竞争或寡头竞争的格局,更容易促进跨国公司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从而减小国内企业同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这又有利于降低行业的进入壁垒,促进国内竞争者的产生,形成鲶鱼效应,促进市场竞争。

总而言之,本土企业要想不仅仅是充当跨国公司的OEM制造车间,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舍此之外并无捷径可走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是你并购他,就是他并购你,看似并购模式各种各样,其结果必然形成少数几个企业独霸市场的新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中,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得益于政府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又在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发展战略,建立新的国际生产经营分工体系;资本积累越来越雄厚,财富聚集越来越集中,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这些跨国公司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跨国公司并购,进一步形成少数几个跨国公司独霸全球市场的新格局,以致我国乃至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企业,无论从规模、资本和市场,还是从技术、管理和效率方面都难以与之进行有效的抗衡,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

例如:当今世界汽车产业总的竞争态势是跨国公司全方位垄断市场,领导汽车产业发展新潮流。2002年,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日产、本田、标致-雪铁龙和宝马九大跨国汽车公司通过各自的并购重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年销售总量就达到世界汽车销售总量的92%,明显占有全球市场的绝对优势。

又如:2002年,法国于齐诺尔公司并购卢森堡阿尔贝德公司和西班牙的埃塞雷亚公司,并购交易金额达31亿美元。此次并购造就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阿塞洛钢铁公司。2003年,阿塞洛钢年产量约为4,000多万吨,年销售额达到293亿美元,已远远超过此前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制铁。后两者的钢年产量均在2,600万吨左右。

再如:2003年,新日铁、阿塞洛与宝钢实行强强联合,三方投资65亿元,引进新日铁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流程,共同生产高等级汽车钢板,以抢占我国作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的板材市场。

面对跨国公司并购活动,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完善市场机制,开放资本市场,健全法律体系,引导和支持一些企业尽快成为跨国公司并购主体或并购对象,参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竞争与合作。

我国企业既要学习全球商业运作模式,增强跨国公司并购意识,又要调整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推进管理变革,积极寻求与跨国公司实行并购重组及合资合作模式,以求获取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500强企业,特别是已经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要全面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并购与联盟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科学制定全球化经营发展战略;在公司经营层面要加强资本运作,提升品牌效应,重视文化整合,进而加速创建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跨国并购四点忠告

企业进行兼并仅是扩张的开始,如何整合好收购后的企业是扩张成功的关键,而进行跨国收购,整合的难度和挑战对中国企业而言应是空前巨大的,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案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必须做好兼并后整合计划和准备:收购后整合必须是系统的,严谨地通过计划来完成,而绝不可能通过随意的或收购方企业的意志便能完成。企业必须做好准备,在对被收购企业内外部情况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制定出明晰的整合计划。

(2)整体有效的管理和协调至关重要:由于整合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业务和员工,必须自上而下在企业管理层直接领导下来强有力地推进和完成,特别注意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计划来完成。我们建设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项目中心领导和协调各业务和职能部门的整合工作,对整合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能有所保证。

(3)整合涉及到的规模和影响巨大,管理层少数人能推进和完成,企业应充分与公司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沟通,特别是被收购方人员,以求达到共识和得到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事实上中国企业进行跨国收购,一样也存在着本土化管理的问题,必须积极挑选、提拔和招募当地优秀的人才来进行管理,而非依靠输出人才,尤其是中国本土具有这种跨国管理的人才本身就十分匮乏。

(4)必须从兼并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工作,其目的决非强制式地输出本企业的文化,而是根据企业新的战略目标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有机的一套整合方案来创立公司共同的一种新型文化,以求得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起云涌。TCL收购了汤姆逊公司;上海汽车工业公司收购韩国双龙;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集团。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仅是扩张的开始,如何整合好收购后的企业才是扩张成功的关键。

因为在时间和文化这两个层面上承受巨大压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难度和挑战空前巨大。

关于“未来的机会不容错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心声和跨国投资企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0295.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