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海普洛斯 ipo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以及海普洛斯 ipo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以及海普洛斯 ipo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百果园不是第一次被传出将上市,2020年4月,百果园完成股份制改造,两个月后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材料,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1

素有“南百果、北鲜丰、西洪九”之称的水果零售市场,或将迎来“水果第一股”。

3月16日,有消息称,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果园”)预计将于4月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对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百果园方面,但是对方未给予回复。

优势逐渐被抹平

据了解,在2020年6月份,百果园已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从最新进展来看,中国证监会今年3月14日已接收百果园递交的材料。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5年起,百果园就先后获得大量资本的青睐。2015年9月份,获得天图资本、广发信德、前海互兴合计4亿元的A轮融资;同年12月份,获得A+轮融资。

2017年,获得中金前海发展基金、招商局资本的战略融资。2018年1月份,获得15亿元B轮融资;同年7月份,获得中金祺智投资的股权融资,以及自贸区基金、阿特列斯资本和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的战略融资;同年11月份,百果园完成股权融资,投资方为金雅福投资。

在2015年完成对百果园的A轮领投后,天图资本首席投资官冯卫东曾预计,百果园将在3至5年内上市。如今,5年时间早已过去,这期间,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发展迅猛,每日优鲜、多多买菜、美团买菜等项目崛起,除了品类齐全外,从成本到配送速度,百果园、鲜丰水果们的优势或逐渐被抹平。

扩张难,管理更难

事实上,百果园的门店几乎都是加盟店,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定下的万店目标是:“2020年开1万家店、年销售额达到400亿元的目标。”

如今,这一目标实现了吗?百果园方面没有给出回应,但是记者在其官网查询发现,目前百果园门店数量显示为5000+,距这一目标甚远。

然而,跑马圈地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加盟商的种种投诉。从2020年至今,关于退货引发的纠纷不断。此前,有消费者投诉称,在百果园购物因为口感不好选择退货,百果园海口青年路店的店长却发短信辱骂恐吓,还要该消费者退回金额。

《证券日报》记者就此事向百果园相关负责人核实,其称目前已致歉,并得到消费者谅解。

然而,2022年2月底,仍有消费者遇到相似的问题。

百果园方面是否对店主有处罚或制约措施,未来该如何约束呢?《证券日报》记者再次就上述问题采访百果园方面,却未收到回复。

3月16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黑猫投诉上发现,关于百果园的投诉多达1300余条,包含恶意锁定账户、账户余额无法提现、果品变质等投诉,其中“三无退货”投诉居多。

“百果园开放加盟后,整个运营规范化有很大压力,因此我并不看好水果零售品牌做加盟。”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百果园开放加盟其实与周黑鸭开放加盟是一样的,希望通过快速的规模化达到较高体量,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不过,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直营和加盟各有利弊,但是不能否认加盟是一种不好的管理模式,因为加盟店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管能力。“退货的情况属于个别情况,不会对百果园造成根本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百果园IPO之际,作为对手的鲜丰水果也已完成A股上市的第一期辅导工作。在百果园、鲜丰水果激战正酣之际,2021年10月29日,重庆起家的洪九果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此前,洪九果品曾在2019年与东兴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A股IPO,但在2021年9月份,公司终止了A股上市辅导,转战港股。可以预见的是,在水果连锁超市品牌密集奔赴上市的背后,行业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2

时隔两年,百果园再度被传上市。

3月14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审批》材料已经被接收。

市场有进一步消息称,百果园预计于今年4月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百果园不是第一次被传出将上市,2020年4月,百果园完成股份制改造,两个月后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材料,启动赴港上市流程。

证监会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9月,百果园境外上市申请就已经被核准,时效期为一年。

而早在2019年,百果园就谈及过上市问题,现任百果园总裁徐艳林曾表示:“百果园在考虑上市,这是方向。”

对于上市目的,徐艳林称,资本进入后,让产业能做的更好。

事实上,头部水果零售商素有“南百果、北鲜丰、西洪九”之称,三家企业的上市步伐也是“你追我赶”,争抢水果连锁第一股。

目前,鲜丰水果已完成A股上市的第一期辅导工作;重庆起家的洪九果品于去年9月向证监会递交境外上市申请,今年1月13日正式获批(“大路条”),拟主板挂牌上市。

上市后能广开融资通道,对百果园的发展能起到增益作用。不过,屡次被曝出筹备上市的百果园,是否也有着“难言之隐”。

新冠疫情发生后,生鲜行业迅速火爆,百果园亦是在此时再曝出实质性的上市进展,但一众互联网巨头在疫情后持续发力社区电商赛道,让竞争环境变得扑朔迷离。

卖水果起家的百果园,还能靠水果“大盘”走多远?

守住“水果”基本盘

2001年,学农业蔬菜专业出身的余惠勇,在深圳开出第一家百果园门店,这是中国第一家水果特许连锁专卖店。

二十余年来,百果园专攻水果品类,并逐步改造传统产业链。

针对国内水果产区分散、产品非标化的现状,百果园根据水果肉质、糖度和外观等指标,将产品分为“招牌、A、B、C”、“大、中、小”共12个等级,相当于建立一套果品标准体系。

同时,百果园将采购渠道分为五大类,头部第一类第二类渠道为百果园自主投资的生产基地,以及百果园合作的'包销果园,而尾部的第五类为传统的批发市场采购。

2015年,《中国企业家》报道称,百果园前两类采购渠道占比达20%。

不仅是对水果产品、采购渠道按标准进行分类,百果园还深入到水果原产地,强化建设产地直采链路,进一步降低水果供销的流通成本和损耗率。

截至去年8月,百果园在全国布局超200个水果种植基地、17个生鲜配送中心,以及大量运输车队资源,这些基础设施也保证百果园能将产区水果,以更低损耗、更高时效送抵门店。

例如水果的采后处理环节,水果被采摘后需要尽快遇冷处理以保持鲜度,因此百果园在“仓到仓”的干线运输中全程采用冷藏车,且车内配用温湿度仪,仓库能借此及时追踪每一辆车的温、湿度情况。

供应链优势是百果园发展的地基,亦是其产品定位中高端的关键因素。

余惠勇曾表示,百果园的最佳目标客群应该是有一定经济能力、对水果有一定辨识能力、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女性。

可见,与一般的水果连锁品牌不同,百果园主打产品品质,即使是最常见的苹果、香蕉、梨,百果园都会按内部标准进行分级,且门店售卖的产品,在品质与价格上不输友商品牌。

以北京地区为例,百果园上重量600克的A级进口香蕉,售价6.9元;而叮咚买菜上同规格的产品,售价7.9元。

作为水果连锁品牌的百果园,产品能力自然不遑多让,但现实状况是,各大玩家都在分食百果园存量的水果生意。

截止2021年8月,百果园在全国拥有超过5000家门店,但水果连锁店品牌依然高度分散、群雄割据,典型如鲜丰水果、洪九果品等。

即使从2016年起,百果园就相继收购南京鲜时代、一米鲜等地方水果连锁及生鲜品牌,但一批头部“水果店”依然有实力,与百果园共同角逐“水果连锁第一股”的头把交椅。

更关键的,在消费者没有强品牌认知的基础上,鲜丰水果、洪九果品等都将分流百果园既有的市场份额。

而一众互联网玩家更是抢食了百果园的增量市场。

2020年后,前置仓、社区团购等行业异常火热,互联网巨头在不断创新次日自提、即时配送到家的场景,而水果亦是上述场景模式中的主推产品之一。

在新兴的社区电商领域,互联网巨头皆是携百亿级资本入场,短时间内将业务覆盖到全国,再通过产地直采、社会协作等模式,深入改造产业链。

巨头来得迅猛且彻底,是百果园所无法比拟的。

显然,不仅在水果连锁行业,百果园还面临着区域品牌分散的市场竞争业态,而决胜意志强烈的互联网玩家,更是以重塑产业链的思维,将战火烧到了生鲜水果领域。

如此市场环境下,倘若百果园成功上市,估值又能有多少?

面对外部竞争,百果园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早在十年前,百果园就开启多元化策略,进军线上化、开售蔬菜产品,但一路行至此,百果园的策略收效几何?

“多元化”前途未卜

2008年,在淘宝商城推出“双十一购物节”的前一年,百果园就正式推出网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

启动线上业务九年后,百果园的线上单月销售额超过1.2亿元。此后,百果园不断试水线上业务。

2018年,百果园进军无人货架领域,一度在北京、上海投放超200台无人货柜;2019年,百果园上线独立生鲜平台“百果心享”,品类从水果拓展到大生鲜;2020年,百果园推出社区团购平台“熊猫大鲜”……

在零售业态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百果园的线上业务多端并举,这也实属正常,但擅长建设水果供应链和线下门店运营的百果园,破局线上化的道路并不顺利。

余惠勇曾认为,水果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面销,“直接To C的、直接从大仓到家模式,基本上也无法复制,因为它不是最佳模式,一定是往下滑的趋势。”

同时,面对社区团购赛道的互联网巨头,百果园很难挡住“群狼围攻”。地歌网发现,在上海,百果园的“熊猫大鲜”平台上,重量400克的西红柿售价11.8元,相同产品在多多买菜上售价为2.39元。

单一的产品价格对比或许难以说明问题,但另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百果园的会员数超过8000万,而美团旗下社区团购业务,一个季度就能为平台带来近3000万的新增用户。

差距不仅出现在价格与用户数据上,更出现在平台思维上。

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就曾表示,不能说弄个App就是新零售。对百果园而言,数字化不仅是多业态、多场景布局,更不是简单地上线多款应用,而是组织能力与管理思维的迭代,最终使整个组织架构更趋近于扁平管理模式。

新零售是场长线战役,更会成为烧钱的“无底洞”,互联网巨头尚且在不断试错中摸索路径,百果园新零售转型又谈何容易?

当然,作为传统的水果连锁品牌,百果园通过线上业务尽可能满足不同消费客群的需求,平台也是在不断挖掘增量市场。

“找增量”策略是正确的,除线上化之外,百果园还在持续拓宽品类。

2019年4月,余惠勇就宣布百果园将进军生鲜综合领域,对标亚马逊,从单一品类入手,逐步扩张到全品类商业帝国。

2020年2月起,百果园率先在华南地区部分城市引入蔬菜品类,目前“熊猫大鲜”上也有蔬菜、海鲜等生鲜品类在售。

在需求方面,吃饭是刚需,因此蔬菜与肉禽蛋的消费频次明显高于水果,而国内的蔬菜产业链与水果产业链其实面临着相似的问题,百果园还可以复用其在水果领域的供应链经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百果园要拓展的生鲜领域,亦是部分电商巨头的主要发力点,例如拼多多提出“百亿农研项目”,淘菜菜、京喜等发力建设产地直采链路。

包含水果、蔬菜品类在内,中国农业产业链还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在产品供销通道上更是如此。因而,体量、资本实力更为雄厚的电商巨头,在改造产业链上也更有底气、更有实力。

但对百果园而言,“品类多元化、发力大生鲜”的故事并不好讲。

在百果园的发展道路上,“上市”会是里程碑的事件,但上市之前,百果园内部业务缺乏多元长板、外部竞争形势激烈的严峻现实,恐难以缓解。

最关键的,专注水果生鲜零售的百果园,未来想象力又何在?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3

20岁的百果园,即将赴港上市。

有报道称,百果园预计4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事实上,这并不是百果园首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兜兜转转一圈后,百果园似乎放弃了深交所上市计划,回到了最初的赴港上市道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已完成股份制改革的鲜丰水果,于2021年2月传出了上市消息,其目标也是成为“中国水果零售第一股”。

于是,“水果连锁第一股”的两强争夺战,正式打响。最终花落谁家,仍未可知。

水果“夫妻店”:收获8000万会员,年销售额超百亿

百果园始创于1997年,其缔造者是余惠勇。

直到2001年12月,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方才开启公司化运营。余惠勇的妻子徐艳林选择夫唱妇随,两人现分别担任着董事长和总裁的职务,是名符其实的“夫妻店”。

如今,这家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水果连锁企业已经走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百果园也发展壮大成为了一家集水果采购、种植支持、采后保鲜、物流仓储、标准分级、营销拓展、品牌运营、门店零售、信息科技、金融资本、科研教育于一体的大型连锁企业。此外,从2019年1月推出第一个自有品牌“红芭蕾草莓”开始,至2021年12月,百果园已总计推出了29个自有品牌。

翻看百果园的发展历程,“连锁+电商+北上”无疑是关键的三步。

首先是连锁:百果园是水果连锁经营业态的开创者,早在2001年就开出中国第一家水果特许连锁专卖店。在2002-2009年的八年里,百果园只开设了115家门店。而也正是在慢工出细活的探索中,余惠勇总结出了一套可快速复制的经营模式,为之后快速在全国扩张铺平了道路。

其次是电商:早在2008年12月,百果园就推出了网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2017年7月,百果园宣布线上单月销售额超过1.2亿元,并且实现规模化盈利。早早触网,也为日后其全渠道销售额破百亿奠定了基础。

第三则是“北上”:2015年8月初,百果园开始进军北京市场,而这也为三个月后并购果多美埋下了伏笔。

事实确也证明着余惠勇的这三步,成效显著:

2015年,百果园已发展超过1000家连锁店,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100多个水果种植基地;

2017年,百果园在全国13大省区的43个城市开设超过2800家连锁门店,当年交易次数近2亿,销售额达84亿元;

2020年,百果园服务人次已超2亿,全渠道销售额已超100亿。

截至2021年8月,百果园在国内外布局了200多个水果种植基地,建立完善了全球采购系统。拥有覆盖全国90余座城市、超5000家连锁门店,收获了超8000万会员,其中,付费会员超110万。

目前,百果园也已打造了体验店、高端店、普通店以及简约店四种门店形态。其中,体验店位于写字楼、机场等场景;高端店的选址则在核心商圈、CBD等;而普通店和简约店就是基于城市的划分,前者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后者则以四、五线城市以及城中村为主。

根据百果园方面透露,2021年新开的三、四线城市区域门店在总体新店数的占比约为30%,而2022年则计划提升至40%。

“北上”后开启并购模式,先后将果多美等5家企业收入囊中

2009年6月,果多美果品超市正式开门营业,门店大多选址在居民区和交通枢纽附近。值得一提的是,果多美在生鲜水果经营方面以严格控制损耗成本为盈利法则,其水果损耗被严格控制在1.5%-3%。

开业近5年,2015年的果多美已成为北京市场规模最大的水果连锁店,门店覆盖北京近百个重点社区和商圈,妥妥的区域龙头。

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2015年的8月,“外来的和尚”百果园进入了北京。由于未建冷库,百果园店内80%的水果都靠上海和深圳运输,供应链成本极高。对于“北上”,彼时的余惠勇并无必胜的把握,他曾低调地表示:“百果园与北京本地水果连锁超市还谈不上竞争,只是共生共存,把市场做大。”

此前雄踞南北的两大果业巨头,终于短兵相接,业界一致认为百果园与果多美会激烈“火拼”。

然而,事态的发展终究是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2015年11月,“北上”仅仅3个月后,百果园就与果多美宣告并购重组。果多美在大店超市运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与百果园的精品小店模式形成差异化和互补,这也是双方彼此看重并走向并购重组的重要原因。

双方将会以注资、换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企业将采取双品牌的运营策略。并购重组后,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将兼任果多美公司董事长,果多美创始人才金涛将出任果多美董事兼百果园首席战略官,此外,全时便利店前总裁张云根出任果多美董事总经理。

谈及并购重组目的,余惠勇表示:“主要目标是要打造中国水果企业的航空 母舰,进军国际市场”。对于融合后如何运作,张云根表示:“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通和聚合两家公司的前端和后端,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前端,首先要打通两个品牌所代表的消费群体,即一卡购物;在后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保证分级、仓储、物流处于最佳状态,以降低运营成本,让更多的人吃上更好的水果。

此后,百果园在全国各地开启了并购模式:

2016年4月,百果园并购南京鲜时代;2016年12月,百果园又与生鲜电商一米鲜宣布战略合并;2017年6月,百果园与重庆果业龙头企业超奇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超奇终端销售业务并入到百果园重庆区域事业部······

截至2018年1月,百果园已并购重组了果多美、一米鲜、新时代等5家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左右,百果园同步开启了多元化探索道路,只是大多声名不显:

2018年,百果园踏足当时火爆的无人货架市场领域,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社区内投放了200多台无人货柜“百果盒子”;2019年4月,百果园上线独立生鲜平台"百果心享",并于同年下半年在广深地区试水"卖菜",将销售品类从水果扩展到生鲜;2020年10月,百果园再次发力社区团购推出“熊猫大鲜”, 通过在水果品类积累的供应链运营经验复制到其他品类当中·······

B轮融资15亿投后估值90亿,冲击国内“水果连锁第一股”

在百果园20余年的发展道路上,自然也少不了投资方的鼎力相助。天眼查APP信息显示,成立至今,百果园已完成8轮融资,仅有两轮融资有详细报道。

2015年9月,百果园获得天图资本3.5亿元领投,广发信德、前海母基金等跟投的4亿元资金,估值达50亿元。

仅仅3年后,百果园宣布完成15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金智德、中植资本、中金汇融、基石资本、源码资本、越秀产业基金、深创投等。相关信息显示,该轮融资完成后,百果园估值已达90亿元。

在官宣B轮融资时,余惠勇表示:“百果园拥有渠道、产品和品牌,将以开放赋能的姿态打造果业生态圈,B轮融资有助于百果园向平台型公司发展,2018年的新增门店目标数量是1200家,未来将全部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扩张。”

百果园的B轮投资方则表示,对比其他零售业态,社区水果生鲜呈现出消费频次高、用户优质稳定且客单价高的特征;像百果园2017年的交易次数已达近2亿次。

从整个水果生鲜市场来看,水果零售行业平均每年产生的销售额为7000亿,百果园如今市场占有率仅为1%,依托其绝对的龙头地位,至少还有5-10倍的增长空间。同时,非常认同百果园的基业长青之道,愿意陪伴和助力这样的企业共同成长。

事实上,早在2015年百果园获得首轮融资后,即有投资人预测百果园将于3至5年内完成上市。2019年10月,百果园总裁徐艳林就曾对外表示,“百果园在考虑上市,这是方向,目的是让资本进入后,让产业能做的更好”。

2020年4月,百果园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于6月份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材料,启动赴港上市流程。仅仅5个月后,百果园又与民生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两年间兜兜转转回到原点,百果园若能早于鲜丰水果顺利登陆港交所,则依然有望将国内“水果连锁第一股”收入囊中。

“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海普洛斯 ipo  第1张

IPO告败不死心 AI企业传神语联再闯科创板

在AI企业竞速上市的火热背景下,老成员传神语联网网络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神语联”)又来了。5月19日晚间,据上交所官网披露消息显示,人工智能语言服务商传神语联科创板IPO获受理。不过,在闯关IPO的关键节点,传神语联的业绩却并不给力,2020年净利出现近六年来首亏。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这也并非传神语联首次闯关科创板,2019年公司曾冲击A股市场,但在2020年9月撤单。如今,时隔逾8个月,传神语联重整旗鼓,再度挤进AI企业竞速上市阵营。但与前次IPO相比,传神语联的“胃口”也已变大,要多募1.5亿元。

二度冲击科创板

前次IPO折戟之后,传神语联再度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据了解,传神语联是一家人工智能语言服务商,基于自主研发的语联网平台通过大型用户解决方案、开放API接入平台和中小企业及个人语言服务三种模式为全球用户提供包括笔译、口译、影视文化译制、翻译技术和解决方案等多种形式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

按照主营业务收入结构来看,笔译为传神语联贡献了近半营收。2018-2020年,笔译产生营收分别约为1.89亿元、1.77亿元、1.2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2%、46.96%、43.16%;影视文化译制、翻译技术和解决方案则分别贡献两成左右营收;口译贡献营收则在2020年出现骤降,2018-2020年,口译产生营收分别约为8879.15万元、7594.09万元、3667.92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02%、20.18%、13.14%。

需要指出的是,传神语联曾有过一段IPO折戟的经历,公司曾在2019年申报IPO,欲冲击科创板,但在2020年9月11日撤单。如今,伴随着传神语联再度IPO,AI企业竞速上市的队伍也在扩容。

经北京商报记者梳理,目前AI企业竞速上市的跑道上还有云从 科技 、依图 科技 、云天励飞、旷视 科技 等多家企业,其中云天励飞、旷视 科技 IPO正在正常推进,云从 科技 、依图 科技 IPO则处于中止状态,云从 科技 IPO中止是由于财报更新,依图 科技 则是由于其他事项。

北京 科技 大学副教授岳献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迭代快,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难度高。“资本一直都是行业的催化剂,当行业技术成熟时,资本会通过投资带动行业技术快速渗透,AI行业也不例外,目前AI领域的一些技术已处在成熟期,资本会更多选择通过投资带动行业技术发展、创新和商业模式复制。”岳献芳如是说。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亦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已经从一级市场融资扩大到二级市场,通过资本加持,头部效应会更加明显。

2020年亏损4191.29万元

在闯关IPO的关键节点,传神语联2020年的净利却出现了亏损,这也是公司自2015年以来首亏。

财务数据显示,2018-2020年,传神语联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55亿元、3.76亿元、2.79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576.59万元、2538.5万元、-4191.29万元;对应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526.23万元、2014.51万元、-5314.36万元。

据Wind数据,2015-2017年,传神语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473.04万元、2115.06万元、2908.36万元,也均处于盈利状态,这也意味着传神语联2020年亏损系近六年来首亏。

对于公司2020年净利亏损的原因,传神语联也给出了解释。传神语联表示,公司主要经营地位于武汉、北京,上述区域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复工复产晚于全国其他省市,公司总部所在地武汉4月份起陆续复工,直至6月份经营基本回归正常,受此影响,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4323.71万元,降幅达到29.13%;此外,随着海外新冠疫情大范围蔓延,导致公司口译业务收入和毛利分别较上年减少3926.17万元和2810.64万元,降幅分别达到51.7%和104.92%。

另外,传神语联表示,2020年公司继续保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当年研发支出5118.96万元,较上一年仅下降10.6%,远低于收入降幅;2020年公司客户回款进度不及预期,导致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金额明显上升,由此产生信用减值损失1962.3万元。

数据显示,2018-2020年,传神语联累计研发投入合计1.58亿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66%。

募资额增加1.5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与前次IPO相比,传神语联募资额增加1.5亿元。

招股书显示,此次科创板IPO,传神语联拟募资5.13亿元,分别投向语联网人机共译产能交付矩阵建设项目、音视频多语自动化输出平台建设项目、总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拟分别投入募资额1.56亿元、8805.84万元、1.2亿元、1.5亿元。

记者对照传神语联前次IPO招股书,彼时公司拟募资3.63亿元。前后两次IPO,传神语联募投项目相差不大,前次IPO没有补充流动资金这一项。

对于此次新增补充流动资金募投项目,传神语联给出了三点原因,称经营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支持;此外,为保障公司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和先进算法迭代升级,实现主营业务的良好增长,公司需要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并持续吸引高端人才,需要保障充足的流动资金以应对未来技术研发的资金需求;另外,2018-202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3.06亿元、3.5亿元及3.3亿元,较大数额的应收账款对公司日常的运营资金需求形成了一定压力,由此对流动资金存在较大需求。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传神语联方面进行采访,不过电话未有人接听。

腾讯Q1营收同比持平,净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腾讯Q1营收同比持平“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净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腾讯Q1营收同比持平“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净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腾讯加速数实融合,加码研发投入,一季度腾讯研发支出达153.8亿元,同比增长36%,腾讯Q1营收同比持平,净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腾讯Q1营收同比持平,净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1

一季度,很多企业业绩都受到疫情影响,连腾讯净利润增速也被拉低了不少。

5月18日,腾讯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实现营收1354.71亿元,净利润(Non-IFRS)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财报显示,一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实现营收427.68亿元,同比增长10%,占营收“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的三分之一,数实经济板块占比越来越大,在净利润下降同时,腾讯研发还在快速增长。

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帐户12.9亿,同比增长3.8%。

数实经济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实现营收428亿元,同比增长10%,To B业务连续第二个季度成为收入支柱,“930变革”三年,腾讯To B收入实现倍增,占比从26%提升到32%。

2022年,腾讯持续加码核心技术研发,构筑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音视频、安全等自研产品矩阵。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研发投入达154亿元,同比增长36%。

Gartner报告显示,腾讯云在中国CPaaS市场排名第一。

2月,腾讯云在行业首发超低延时直播技术白皮书,首创将WebRTC技术引入直播领域,将直播延时降低到500ms以内,综合服务质量(QoS)远超标准直播。

目前,腾讯云音视频拥有100+项新一代国际编解码专利,TRTC后台架构技术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覆盖国内90%音视频客户。

面对互联网行业结构性变化,腾讯坚持服务实体,已联合超9000家合作伙伴,在30个行业推出400多个符合数字化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疫情以来,微信支付持续降费让利,并通过“烟火计划”、“新冠肺炎保障”等行动,助力小微企业,多项举措预计投入超百亿。

金融科技业务方面,商业支付交易活动自2022年3月中以来持续疲弱,因为中国部分城市再次出现疫情,对交通出行、餐饮服务及服装等类别的支付交易金额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游戏业务

在游戏业务板块,腾讯游戏收入达436亿元,其中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本土市场收入330亿元,同比下降1%。

腾讯在财报中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上升主要源于《VALORANT》及《部落冲突》等游戏的收入增长,其中《VALORANT》保持强劲表现,用户基数增加且付费意愿有所提升。

此外,由腾讯光子工作室群与重生工作室联合开发的《Apex手游》已于5月17日正式上线,希望能为全球玩家带来新世代的战术竞技体验,此前官网预注册玩家超过1600万 。

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由腾讯成长守护、腾讯游戏联合腾讯基金会推出的腾讯 “智体双百”公益计划亦有新进展。目前 “智体双百”计划已推动 9 间未来教室和6个未来运动场落地。截至4月底,腾讯未来教室累计开课1547节,惠及学生超10万人次,其中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体验科技兴趣课堂的魅力。腾讯未来运动场举办的线上跳绳大赛韶关站于1月顺利举办,全市上百所中小学校踊跃参与,累计报名师生3297人。

通过领先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腾讯国内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和流水占比已稳定处于极低水平。未来,腾讯将继续秉承“疏堵结合”的宗旨,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清朗的成长环境。

研发投入增长

社交网络收入增长1%至人民币291亿元,反映视频号直播服务的收入增加,但大部分被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的收入减少所抵销。

网络广告业务二零二二年第一季的收入同比下降18%至人民币180亿元,反映了教育、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广告需求疲软,以及网络广告行业自身的监管变化的影响,部分被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稳定需求以及合并搜狗所带来的.广告收入抵销。

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下降15%至人民币157亿元,主要由于移动广告联盟广告业务适应监管影响,收入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公众号内的订阅列表广告拉动了其广告收入增长,部分抵销了联盟广告收入的下滑。媒体广告收入下降30%至人民币23亿元,反映了腾讯新闻及腾讯视频等媒体广告的收入下滑,但部分被二零二二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广告收入所抵销。

收费增值服务付费会员数同比增长6%至2.39亿。通过改编畅销的漫画及小说IP,加强腾讯视频在长视频流媒体市场的领导地位,目前拥有1.24亿付费会员。在音乐方面,受益于优质内容及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付费会员数增长至8000万。

微信方面,视频号持续获得用户欢迎,其新闻、泛知识及娱乐内容日益丰富,加上推荐技术提升,视频播放量及使用时长同比大幅增长。小程序日活跃账户数突破5亿,交易总额保持快速增长,进一步渗透零售、餐饮及民生服务。

QQ方面,为年轻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功能,方便他们创建及分享内容,并与朋友保持联系。推出新工具让用户可以在创作的短视频内展示其定制的超级QQ秀虚拟形象。用户还可以将他们正在欣赏的视频或音乐通过状态更新分享给朋友,让朋友能够在QQ内通过小程序访问并播放相同的内容。

Q1研发投入153.83亿元,同比增长36%,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增长超25%。截至2022年4月,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5.6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在一季度,腾讯实施了成本控制措施,调整了部分非核心业务,利用小程序、腾讯会议及企业微信等工具,帮助中国的企业及消费者与新一轮疫情共克时艰,并继续投资于战略成长领域,包括企业软件、视频号及国际市场游戏。展望未来,腾讯表示将在各种挑战及周期变化下聚焦重点业务并坚持创新,持续为用户、合作伙伴及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腾讯Q1营收同比持平,净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2

处于“换档”中的腾讯,业绩持续承压。

5月18日,腾讯一季报出炉,今年第一季度营收1355亿元同比持平,按照非国际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255.5亿元,同比下降23%,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从业务板块看,“增值服务”业务与去年同期持平,保持稳定,而“网络广告”业务同比下滑18%,“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0%至428亿元,这部分收入成为腾讯稳健增长的引擎,属于财报中的一个亮点。

用户数据方面,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为12.88亿,同比增长3.8%,QQ移动终端月活账户数为5.63亿,同比下滑7%;腾讯收费增值服务账户数为2.39亿,同比增长5.9%。

值得一提的是, 业绩阵痛期,腾讯加速数实融合,加码研发投入,从追求规模性增长升级到追求高质量增长。一季度腾讯研发支出达153.8亿元,同比增长36%,不断夯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技术底座。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面对行业挑战,公司实施了成本控制措施,并调整了部分非核心业务,有助于在未来实现更优化的成本结构。展望未来,公司将在各种挑战及周期变化下聚焦重点业务并坚持创新,持续为用户、合作伙伴及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在财报之后的电话会议上,腾讯高管表示,对投资会采取更为平衡的措施,此前对持有的京东股份进行调整就是很重要的措施,对于另外一家公司,腾讯也采用减持的方式,并利用减持带来的收益进行回购。腾讯投资策略仍然有效,未来会分析更多宏观风险,随时跟进最新趋势。“我们会关注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我们会进一步进行合理投资,考虑减持也会为公司带来更好的现金流。”

此外,对于市场关心较多的游戏板块,腾讯高管表示,游戏版号目前审批状况不错,未来将显示更多积极迹象,监管因素将推动游戏行业进一步发展。

一季度业绩低于外界预期

疫情之下,腾讯的业绩也承受较大压力,低于外界预期。

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营收1355亿元同比几乎0增长,按照非国际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255.5亿元,同比下降23%,若是以腾讯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来看,则降幅更加大,实现净利润234亿元,同比下降51%,直接“腰斩”。

再来对比券商对腾讯一季报的预测数据“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

中信证券:腾讯短期业绩承压不改核心价值。预测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1427亿元( 同比增长5.5%), Non-IFRS净利润 268 亿元(同比下降19%)。

国信证券:预计腾讯一季度实现营收1405亿元,同比增长3.8%,Non-IFRS下净利润同比减少17.5%,降至273亿元。

中金公司:预测腾讯一季度收入将同比基本持平为135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17%至273亿元。

招商证券:预期腾讯2022年一季度营收有望达到1385.8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有望达到281.33亿元。

申万宏源(香港)预计腾讯控股一季度实现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4%,净利润282亿元,同比下降15%。

可以说,对比这些头部券商的预期,腾讯的营收或净利润均低于外界预期。腾讯也在财报中对净利润下滑的解释是,由于成本及开支整体上涨程度快于收入,以及联营公司所作净贡献由盈利转为亏损导致。

数实经济成为新引擎

来看具体的业务情况,广告收入下滑明显,游戏收入增长乏力,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实现较快增长,成为业绩新的支撑。

分业务来看,包括游戏、视频等在内的增值服务板块收入727.4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54%;网络广告板块收入179.9亿元,占比13%,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收入427.7亿元,占比32%。

具体业务条线表现如下:

国内游戏: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1%

海外游戏: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4%

社交网络: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1%

社交广告:收入157亿元,同比下滑15%

媒体广告:收入23亿元,同比下滑30%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10%

据了解,腾讯2018年“930变革”以来,对产业互联网持续的深耕正在显现成效: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板块的营收占比从 2019年一季度的25.5%升至一季度披露的32%,不仅整体收入健康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也为腾讯贡献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财报解释,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三月商业支付交易金额和企业服务收入都有所减少,但腾讯采取了一定成本控制手段,包括重新定位其IaaS服务,从单纯追求收入增长到实现健康增长,并主动减少了亏损合同。

游戏方面,一季度,腾讯在本土市场的游戏收入下降1%至330亿元。其中,《英雄联盟手游》及《金铲铲之战》等最近推出的游戏收入增长大部分被《天涯明月刀手游》及《使命召唤手游》等游戏收入的下滑抵销。

国际市场上,腾讯游戏收入增长4%至106亿元,其中《VALORANT》及《部落冲突》等游戏收入有所增长,但《PUBG Mobile》收入发生了下滑。腾讯解释,疫情防控期间,游戏行业仍处于下行趋势。

增值服务业务中,社交网络收入增长1%至291亿元,反映视频号直播服务的收入增加,但大部分被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的收入减少所抵销。

同时,网络广告业务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8%至180亿元。腾讯解释,这是由于教育、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广告需求疲软,以及网络广告行业自身的监管变化的影响导致,但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广告开支仍然稳定。

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下降15%至157亿元,主要由于腾讯移动广告联盟广告业务调节监管影响,收入大幅减少,媒体广告收入下降30%至23亿元。

加大研发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季度腾讯加大了研发投入。2022年一季度,腾讯研发投入保持36%的同比增长,达到153.8亿元。

腾讯认为,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和技术,虽然处于转型期,但是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仍在持续加大,不断完善服务实体的底层能力。加上2022年一季度研发投入153.8亿元。从2019年至今,其研发累计投入已经达到1365亿元。

目前,腾讯已经建立起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SaaS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

截至2022年4月,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5.6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日前,马化腾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中坦承,腾讯正在面临着挑战和发展并存的新阶段:一方面,收入与利润的增速放缓;另一方面,腾讯也认为可借此换档,去创造更高质量发展。

腾讯在财报中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在各种挑战及周期变化下聚焦重点业务并坚持创新,持续为用户、合作伙伴及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腾讯Q1营收同比持平,净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3

5月18日收盘后,腾讯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整体表现并不乐观。财报显示,腾讯一季度实现营收1354.71亿元,同比持平,环比下降6%;实现净利润234.13亿元,同比下降51%,环比下降75%。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下,实现净利润为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3%。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经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腾讯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这个表现并不令人意外,说明公司正处于业绩阵痛期。此前的腾讯以ToC业务为主,其中包括手游《王者荣耀》、微信等拳头产品。

但现有产品的流量红利已见顶,若想沿用原有商业模式,就必须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以寻求市场份额和流水的高速增长,或持续在创新产品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在数字经济时代,ToB业务成为互联网平台突破增长的关键因素,腾讯需要对原来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

主要产品的用户数量变化也从侧面体现出腾讯市场空间的收窄。今年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用户达到12.88亿,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1.6%;QQ移动端月活用户跌至5.64亿,同比下降7%,环比增长2.1%

业务结构由虚转实

从收入构成来看,今年一季度,腾讯增值服务业务收入727.38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本土市场游戏收入330亿元,同比下降1%;国际市场游戏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4%(以固定汇率计算增长8%)。

一位专注于TMT行业的券商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腾讯游戏在国内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对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的实施影响了腾讯游戏的部分流水;另一方面,在版号停发的环境下,腾讯游戏的基本盘仍靠老牌游戏支撑。其中,一季度公司流水排名第一的《王者荣耀》已经历了7年的黄金周期,亟需新作补位。

财报显示,若按日活用户量排名,腾讯游戏旗下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仍是国内市场排名前两位的手游;2021年8月份推出的《金铲铲之战》跻身第六位。此外,腾讯于今年3月29日上线的策略手游《重返帝国》也表现不俗,跻身4月份国内同品类游戏流水排名第二位。

“今年4月12日,游戏版号审核重启,标志着国内游戏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精品游戏成长周期。尽管第一批审批名单中没有腾讯,但也会在后续审核中受益。”上述分析师进一步表示。

另外,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数实经济板块)一季度的表现亮眼,实现收入427.68亿元,同比增长10%,贡献比例首度超越游戏,成为腾讯新的业绩增长引擎。

腾讯表示,一季度企业服务收入同比略有下降,是由于公司重新定位了IaaS服务,从单纯追求收入增长到实现健康增长,并主动减少亏损合同所致。

研发投入153.83亿元

成本层面,今年一季度腾讯主要支出包括交易成本(银行手续费、渠道及分销成本)309亿元,员工福利开支292.29亿元,内容成本157.33亿元,无形资产摊销85.97亿元,频宽及服务器托管费74.76亿元,推广及广告费53.39亿元,物业、设备及器材、投资物业以及使用权资产折旧73.22亿元。

其中,员工福利开支中的130.67亿元属于研发投入。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研发投入153.83亿元,同比增长36%,创下腾讯成立以来研发投入的新高度。

梳理历年财报可见,自2018年以来,腾讯研发投入一直保持30%的年增速。在持续研发投入的基础上,腾讯已建立起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SaaS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截至2022年4月份,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5.6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政策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腾讯面临业务方向层面的调整需求,因此需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保障业务创新。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面对行业挑战,公司实施了成本控制措施,并调整了部分非核心业务,有助于在未来实现更优化的成本结构。展望未来,公司将在各种挑战及周期变化下聚焦重点业务并坚持创新,持续为用户、合作伙伴及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有没有前途?

医疗器械也分研发岗,销售岗,生产岗,检验岗,售后岗等等,无论什么行业都一定要在其核心岗位才有前途。整体来说医疗器械行业是朝阳产业,但现在已经不如前几年那么容易做了,多学科综合交叉,要懂法律法规

医疗器械按国家规定总共分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分别。

一类的医疗器械最是简单了,这可以直接写入经营范围中,不用做任何的审批。

二类有些不同,因为需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所以需要到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

三类医疗器械是最高级别的医疗器械,也是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所以三类一定要审批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

国内的医疗行业前景非常好,用一个词来形容是未来可期,但是还是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因为国内起步较晚,大部分产品都还出去被国外垄断,国内的技术水平还跟不上,所以也就导致了可替代性差。

但是目前医械行业待遇普遍比同类职位高一些,所以还是可以尝试入门。

但是医械行业有一个不好处就是壁垒太深,既需要行业知识又需要医疗知识,所以人才的培养也比较久,也就造成人才的断层或者延后性。

2020年疫情暴发并蔓延至今,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形成中长期的利好。随着国内外疫情管控措施更加有效、疫苗接种逐渐普及,新冠疫情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逐渐缩小。沃伦·巴菲特曾言,“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那些“没穿泳裤”的企业(老产品增长乏力,产品研发能力薄弱),正在焦急寻找解决中长期市场需求的出路。众成医械研究院基于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大数据平台,深度分析2020年疫情前后国内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发展成绩、业绩驱动因素,并对未来发展主线做出预判。

一、2020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发展概览

01

医疗器械行业指数涨幅达35%

2020年以来(从2020年1月2日始至2021年5月19日止),申万医药生物一级子行业指数上涨41%,二级子行业医药器械上涨35%,同期上证综指上涨13.80%,在申万一级子行业中,医疗器械涨幅第七。

02

上市数量和市值双双破新高

近年来,受益于港交所IPO制度变革、创业板注册制落地、特别是科创板注册制的实行,医疗器械企业迎来了上市高峰期。 截止2021年5月19日,已发行上市医疗器械企业达109家;2019-2021年5月,共有46家医疗器械企业上市(科创板31家),占据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42.2%。

从市值分布看,100亿市值以上占比 54%, 千亿市值以上有迈瑞医疗(5651亿元)、万泰生物(1433亿元)、爱美客(1361亿元)、华熙生物(1114亿元),涨幅均超过150%,均创新高。

其中爱美客、华熙生物的业务均以玻尿酸为主。受益于HPV与新冠检测产品的发力,万泰生物自2020年4月上市以来,一年涨幅超25倍(2522.22%),涨幅位列国内医疗器械上市公司首位。

03

总体营业收入增速达51.91%

2020年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去年增长51.91%,较去年增速高26.70个百分点。100亿市值以上上市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去年增长64.78%,较去年增速高32.62个百分点。

04

疫情相关产品注册数量猛增

受新冠疫情影响,疫情相关产品注册如雨后春笋。

从整个行业来看, 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统计,2020年医疗器械新增注册产品中,注册数排名前五的依次为: 隔离衣、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隔离面罩和医用隔离眼罩,这五类产品均为疫情防护产品。

从上市企业来看, 2020年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数排名前五的分别为: 核酸提取或纯化试剂、样本稀释液、医用外科口罩、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检测试剂、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均与疫情相关。

二、疫情下医疗器械产业分化程度加深

根据109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可分为7个一级细分行业、30个二级细分行业。

新冠疫情主要利好疫情防护、新冠诊断、新冠治疗、新冠疫苗等相关医疗器械领域。 其中,与疫情防护相关的低值耗材增长最为明显,同比增长达105.3%;其次是与新冠诊断相关的体外诊断行业,同比增长61.9%;与新冠治疗相关的医疗设备行业则同比增长25.7%。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亦带动疫苗注射器等低值耗材市场需求的增加。

新冠疫情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疫情流行期间医疗机构服务受限,住院患者和手术量大幅减少,使骨科、口腔、心血管介入等高值耗材产品销售受到冲击。

01

业绩受益领域

(1)疫情防护:医用高分子耗材、卫生材料及敷料领长

疫情防护涉及的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口罩、防护服、手套等产品,目前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但海外疫情仍处于水深火热,防疫物资出口需求较大。

医疗器械防疫物资主要涉及低值耗材的医用高分子耗材、卫生材料及敷料两个细分行业,2020年同比增长分别高达232%、200%。 主营产品为医用手套、医用口罩的英科医疗、振德医疗、中红医疗、稳健医疗、蓝帆医疗、南卫股份、奥美医疗的业绩表现,大大好于阳普医疗、拱东医疗、维力医疗等非疫情防护物资生产企业。

其中,英科医疗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加564%,按2020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计算,已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一次性手套供应商。振德医疗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加457%,为浙江省提供了超过60%以上的医用口罩供应量。

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振德医疗在2020年注册了8款I类产品、2款II类产品,其中与疫情相关的注册产品为一次性使用隔离衣、医用隔离鞋套。

(2)新冠诊断:分子诊断和POCT齐头并进

新冠诊断主要涉及的医疗器械产品包括体温测量、血氧仪、新冠检测试剂及相关的采样管、核酸提取或纯化试剂等。新冠检测试剂无疑是疫情的长期受益者,新冠病毒可能与人类中长期并存,疫情不消除,检测产品作为一次性消耗品,将有稳定长期的增量。 新冠诊断涉及分子诊断、POCT、家用医疗设备三个细分领域,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高达165%、158.3%、78%。

从新冠检测试剂来看,受益于国内外新冠检测的需求,上市公司的业绩取得了爆发增长。 2020年营收增幅排名前五为圣湘生物、东方生物、之江生物、硕世生物、明德生物,收入同比均增长400%以上。

其中,圣湘生物营收增幅更是达到1204%,海外收入由2019年的1814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24.25亿元,新冠核酸检测产品服务全球近16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众多国家的新冠核酸检测主导方案,部分国家市场占有率超过80%,欧洲已成为圣湘生物新冠产品第一大出口地区。

从新冠监测产品来看,测体温判断有无发热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之一,而血氧含量更是一个易于检测且便于判断肺部病变程度的重要体征指标。 额温计、血氧仪成为九安医疗2020年业绩暴增点,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去年增长184%,海外收入由2019年的4.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48%。2020年久安医疗额温计的最高产能加速爬坡,日产能突破5万,月产能突破100万支,2020年7月8日,该产品在亚马逊平台单日销量突破20502台。

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显示,九安医疗在2020年新注册了两款Ⅱ类产品,分别为红外耳温计和医用脉搏式血氧仪,助力九安医疗在新冠监测领域持续发力。

(3)新冠治疗:生命信息与支持设备表现突出

新冠治疗涉及的生命信息与支持设备,主要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制氧机、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麻醉机等医疗设备,2020年该细分行业上市企业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

在该领域上市公司中,永胜医疗营业收入增长最快,2020年同比增长116%。永胜医疗成功把握冠状病毒病的契机,转型成为呼吸领域的全球主要医疗技术供货商。2020年公司呼吸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85.6%,占营业收入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

(4)新冠疫苗:注射穿刺耗材需求方兴未艾

除了疫苗生产商,注射器等低值耗材为新冠疫苗的主要受益领域。 注射器类公司康德莱财务报表显示,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60%,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注射器类产品受市场需求变化大幅增加,穿刺针类中集采产品受集采中标后执行也有快速增长。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显示,康德莱在2020年新增了16款注册产品,包括14款产品为低值耗材产品(其中1款注射器、2款病毒采样管)和2款医用口罩产品,未来康德莱还将在低值耗材领域不断拓宽自身的产品类型和产品线。

02

高值耗材业绩受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正常的诊疗甚至住院工作受到限制。二级细分行业中业绩增速下降前五领域为心血管介入、手术室耗材类、骨科耗材、医技耗材类、口腔高值耗材, 2020年的营业收入增幅较2019年营业收入增幅分别下滑41%、41%、34%、27%、25%。

上述领域的上市公司中,微创医疗涵盖心血管介入和骨科耗材两大领域,业绩下降最明显。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42.33亿元,同比去年下降24%。

其中,心血管介入业务较去年下降44.6%,营收占比由2019年的33.4%占比下降至22.3%;骨科耗材业务同比下降13.7%,其中国内骨科耗材业务同比增长10.1%,海外骨科耗材业务下降16.8%。

三、后疫情时代医疗器械

业绩驱动及发展主线

01

剖析业绩背后驱动因素

用营业收入增长率和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代表上市医疗器械企业的业绩增长和研发投入情况,以这两个维度为横纵坐标,以两者均值的交点为原点,划分为四象限,分别代表四种业绩增长类型:市场驱动型、技术驱动型、蓄势待发型和增长乏力型。

(1)“市场驱动型”:未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指研发投入低于均值,疫情受益程度高于均值的外生型增长领域。市场需求是疫情期间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疫情过后,业绩增长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以圣湘生物等为代表的IVD领域;以英科医疗、振德医疗和中红医疗等为代表的低值耗材领域;以鱼跃医疗等生命信息与支持设备领域。

(2)“技术驱动型”:内生增长动力相对充足

指研发投入、疫情受益程度均高于均值的内生型增长领域。研发创新是疫情期间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疫情过后,仍将具备业绩增长动力。主要包括明德生物和华大基因等为代表的IVD领域;以大博医疗(骨科)和启明医疗(心血管)等为代表的高值耗材领域;以迈瑞医疗和理邦仪器等为代表的医学影像设备领域。

(3)“蓄势待发型”:将迎来中长期需求释放

主要指研发投入高于均值,疫情受益程度低于均值的领域,疫情期间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疫情过后,业绩将迎来需求释放的中长期利好。主要包括高值耗材(心血管、口腔、医美)等领域,如乐普医疗、赛诺医疗、微创医疗等。

(4)“增长乏力型”:亟需实现业绩突破发展

主要指研发投入、疫情受益程度均低于均值的领域,由于疫情期间未能把握市场机遇,疫情过后,在寻求业绩增长点方面存在较大压力,如新华医疗在疫情期间全力保障抗疫物资供应,彰显国企责任担当。2020年1月30日,新华医疗就已经向疫区发送洗手消毒液24万余瓶,表面消毒湿巾50多万片,空气消毒器2450台,然而其主营的医用灭菌设备、灭菌耗材等大多为低附加值产品,且新产品培育进展慢,业绩增长有限;凯利泰则因其主营骨科耗材产品面临国家集采压力,而使业绩受到影响。

01

医疗器械发展三大主线

(1)市场扩容:直击全球疫情新需求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主动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物质和技术援助,有序出口口罩、检测试剂、制氧机、医疗监护仪等防疫物资。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推特账号2021年4月底表示,800台制氧机已从中国香港空运至印度首都德里,本周还将运去1万台。此外,中国新冠疫苗已出口全球10多个国家,出口数量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加大了疫苗注射器械的需求。美国BD公司曾披露,全美库存的一次性注射器只有1500万支,如果不加速生产,难以应对新冠疫苗接种的需求。在此需求下,国内注射穿刺器械企业迎来加速向海外市场渗透的机遇。

(2)技术创新:奏响进口替代主旋律

疫情暴露了国内在医疗器械高端产品和核心原材料方面的不足,进口替代仍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十四五”规划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栏针对高端医疗装备,提出要突破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胰肺氧合机等核心技术,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发展脑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等植入介入产品。除了加大研发投入,并购也是实现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如圣湘生物横向并购老牌企业科华生物,扩充业务线;迈瑞医疗纵向并购海肽生物(Hytest,芬兰顶级免疫原料商),加强核心研发能力建设。

(3)消费升级: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拥有超14亿人口,作为全球的第二大消费市场,激活民众的消费需求是打通经济内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口腔、眼科、医美等消费性医疗器械产品逐渐成为强需求,例如消费升级推动角膜塑形镜等高端眼科器械产品、隐形正畸等口腔器械产品、玻尿酸等医美器械产品快速发展。

目前医疗行业总体还是不错的。当然医疗行业下面又细分很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市场,售后等等,除外销售,其余都是技术性要求很专。目前国内的医疗器械还是以模仿为主,符合当前国内行情。

我和销售及技术支持接触最多,现在有线上和线下销售,两种销售方式我都接触过,但最重要是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快捷;技术要求就是有亮点,不能普罗大众。

首先看你从事的医疗器械行业什么工作了。我拿我个人经历来说吧,我原来从事是偏向软硬件开发的,总体来讲,大部分医疗器械软硬件技术相对其他行业有点落伍了,可能和制度有关吧。此外,整个行业在各种规章制度下比较死板,效率底下。如果你是毕业生,后面从事研发,还是建议你先去其他行业大公司多历练一下,再考虑医疗行业吧。

只要有人就会得病,得病就得治!所以非常有前途,不过就看自己怎么做了。如果你大伯或者二叔是医院的院长,恭喜你,又一个亿万富翁出现了!

医疗器械行业主要上市企业: 迈瑞医疗(300760)、华大基因(300676)、迪安诊断(300244)、美康生物(300439)、鱼跃医疗(002223)等。

本文核心数据: 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医疗器械进口产品数量、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排名、医疗器械国产化排名

国内医疗器械进口超两万件

受益于经济水平的发展, 健康 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着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蓝皮书(2020)》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341亿元,同比增长19.55%。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革新及产业链成熟,市场容量将会不断扩大,加之疫情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大约为7950亿元。

不过国内有不少医疗器械依赖于进口。2018年,我国有25606件医疗器械进口。截至2020年底,中国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共计26713件。其中,进口产品Ⅰ类9694件、Ⅱ类9053件、Ⅲ类7966件。

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下滑

从中高端医疗器械细分产品来看,2020年体外诊断试剂进口数量高达4962件,位居第一;无源植入器械进口1639件,排名第二;口腔科器械进口1461件,排名第三。

从进口数量来看,进口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前十位2020年的进口数量均较上年减少,并且减少数量均在百件以上,同时也是2020年国内进口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中进口减少最多的产品。

国产化减少中高端产品进口依赖

从目前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发展来看,国产化替代成为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下滑的主要原因。2017年,国内仅有518项二级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率超过50%,到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881项,增长了70%。国内医疗器械国产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2017-2020年,国内骨科手术器械、口腔科器械、无源手术器械、眼科器械等一众中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率表现突出,前十类医疗器械产品均有超过10个品类实现50%以上的国产化率。这也促使我国减少对于中高端医疗器械进口的依赖。

不知道你所从事的是那种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属于医疗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疗器械的改进和提升完全可以打开或者是产生一种新的医疗方向,可以大大减轻对应领悟的病人在治愈病情过程中承受的巨大伤害,尤其是一些内科手术,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创手术,比起以前没有微创手术的时代,病人在相关手术的过程中感受的痛苦是不一样的,先进的医疗器械大大减轻了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以及术后的恢复时间,创伤面小了很多,但是手术的效果和精确度提高了很多,你说这不是对病人最大的福音么,所以我感觉医疗器械也是很有发展的一个行业领域,正是由于如此的重要,可能国家会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和更大的关注力,去良性的推动这个方向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机构也在密切的配合推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改革和前进。一点自己的看法。

估计大型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会好点!医保局的成立将倒逼医疗改革。药品医疗机构零差价了,4+7带量采购已在全国展开;下一步就是医疗器械最迟不会超过2021年。

就看医疗器械的质量,适用性。及从事销售医疗器械的,推销能力,把控售价,及售后服务等!

关于“疫情受益企业”海普洛斯赴港IPO,新冠肺炎三年营收19亿元和海普洛斯 ipo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0762.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