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关于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的信息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2021年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什么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2021年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什么

一、2021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和潜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保险行业不断得到发展 ,现在保险行业已经发展比较完善。而每年保险公司都会推出新型保险产品 ,而这些保险产品所保险范围也在不断增大 ,让越来越多人买保险可以受到很多保障。

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和潜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我国保险业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完善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丰富保险产品创新、营销渠道 ,拓宽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东中西 部保险市场的协同发展。

二、保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近几年 ,虽然保险科技为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但保险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还是落后于银行、证券等其他传统金融领域 ,而在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保险业基础建设 ,推动智能、大数据在保险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保险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有利行业 ,所以在未来可能不仅只有现如今几家大的保险公司 ,而会出现很多其他新兴公司来加入保险这个行业。

目前 ,中国保险业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 ,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格局。专业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 公司逐步成长并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

关于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的信息  第1张

保险的投资机会逐渐显现!

保险是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投资保险股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在准备投资保险股之前,要搞明白几个问题:1.保险行业的发展2.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3.如何对保险公司估值。对于保险行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等重要,如果搞不懂什么是保险,不明白这门生意的本质,而去看保险公司复杂的财务报表和繁杂的专业术语,不仅看不明白,而且很容易陷入误区,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目前市场对保险股存在比较大的认知偏差,本文试图从投资的角度拨开迷雾,认识保险业的真相。

第一部分:认识保险行业

保险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是唯一的经济工具,能够保证在未来一个不可知的日子,有一笔可知的现金。保险做的事情就是规避和弥补未来不可知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变不确定为确定,确定在某种条件或某个时刻,一定有一大笔现金等着你,以防止正常的生活被改变。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张先生,男性,40岁,三口之家,孩子8岁,孩子未来计划出国留学,教育金预算300万。个人年收入80万,家有价值1000万的自住房一套(银行贷款400万,20年还清)。张先生喜欢投资,是一个价值投资爱好者,投资三年录得15%的复合收益率,股票账户从100万本金涨到150万。单位有社保,本人无商业保险。张先生看似幸福的小家庭实际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假如张先生不幸罹患大病同时失去了工作,对这个家庭将是灾难性的,将会面临收入中断、卖房卖股票给自己治病和供孩子上学的窘境。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了风险,但风险却是客观存在的。张先生可以通过保险来规避风险,所买保险要能覆盖张先生的风险敞口:大病治疗及康复费100万、银行贷款400万、孩子教育金300万(或者因为大病让孩子放弃出国的机会),另外还有不能工作了之后20年的收入损失——。张先生至少要为自己购买500万—800万保额的 健康 险才能防止生活被改变。否则,张先生将面临的是:卖股票,复利滚雪球被迫终止;无力继续供房而选择把自住房卖出;因为收入中断家庭生活受到影响。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买保险,更不知道应该买什么保险、需要买多少。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无法提前感知,人们的购买需求相对被动。中国的大众富裕群体普遍的问题是对保险的认知不够,很多人没有买保险或者买的额度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做个调研,从自己和身边人接受和购买保险的程度大概可以感受到保险的空间有多大。中国老百姓的保险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和满足,在面对个体风险和公共卫生风险时常常显得非常脆弱。

从这次新冠疫情来看,国家在医疗支出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截止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总医疗费用13.5亿;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15万,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过百万,而这些医疗费用主要靠政府财政解决。疫情中保险业产生的赔付非常有限,面对公共卫生管理,以商业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解决手段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中国的感染人数是美国的数据,总医疗费用将要放大30—40倍。从 历史 上来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从98年洪水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13年的非典疫情和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救灾形式是“举国体制”,自上而下,在强调政府和财政作用的同时辅之以 社会 捐助。在历次巨灾损失中,商业保险的补偿比例均不足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步入“后土地财政”时代,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剧增将对中央和地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 社会 治理的现代化已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个人还是政府,保险都是刚性需求。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已成为政府和 社会 的共识。

中国保险业在过去几十年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空间依然非常巨大。

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的保险深度为4.3%,保险密度为3046元,与发达保险市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同期日本的保险深度约为8.5%,保险密度3700美元;台湾的保险深度逼近20%,保险密度4900美元。国际上统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7500美金-25000美金时,保险需求井喷带动保费高速增长。中国的人均GDP已经站上了1万美金,未来十年将会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期,中国保险业的保费增速大概可以取得2倍于GDP的增速。

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处在第二个浪潮即 健康 险的浪潮。2019年全年 健康 险收入7066亿元,同比增长29.7%。2020年1月,银保监会《关于促进 社会 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 健康 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几年 健康 市场的复合增速将会达到25%。总的来看,中国保险业未来保持10%以上的保费增速是可以期待的。

第二部分:保险业的商业模式

保险是金融三驾马车,其经营核心是基于简单的“价差模式”,在银行是“存贷差”,在寿险是“三差”,即死差费差和利差。保险公司的经营逻辑是收保费形成保险负债,用保险负债投资形成投资资产,投资资产产生投资收益。对于保险公司,实际就是做两端,即负债端和资产端,负债端把保费拿进来,资产端去投资以期取得合理的回报。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一家寿险公司拆解成三个子公司,销售公司、营运公司以及投资公司。销售公司专门负责营销新业务,年终销售公司将这一年营销的所有新业务保单转让给营运公司;营运公司负责过往年份积累的所有存量保单的维护与理赔;同时营运公司又将所有保费收入交由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增值。

销售公司每年创造的价值,叫“一年新业务价值”。营运公司运行维护的所有存量保单的价值就叫“有效业务价值”。营运公司维护的存量保单每年在不断创造价值,同时销售公司又不断拓展业务产生新的“一年新业务价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公式:

寿险公司总价值=“寿险总内含价值”+“一年新业务价值”*n。

其中内含价值等于经调整的净资产价值与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之和。

内含价值是寿险公司的清算价值,就是把公司解散,销售队伍遣散,公司净资产和存量保单的价值。

有效业务价值是存量保单的现金流的折现价值,是寿险公司可投资资产未来总投资收益减去未来需要支付给投保人的应付负债。其中有两个重要假设:投资收益率假设5%,风险贴现率假设11%。个别公司如新华保险假设更加保守,风险贴现率假设11.5%,除投连险外的其他险种投资假设均为4.5%。

销售公司销售保单,公司收入保费形成负债。寿险公司有三种保费收入:原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分别对应三种负债:保险合同准备金、保户储金及投资款、独立账户负债。

那么保险公司的利润从哪来呢?我们把寿险公司的利源进行拆解:

(1)原保费业务的利润贡献=承保利润+保险负债形成的投资收益。

(2)保户投资款的利润贡献=保户投资款的投资收益-保户投资款的资金成本。

(3)独立账户的利润贡献=独立账户业务收费-保户投资款的资金成本。

(4)其他业务的利润贡献。

寿险公司承保利润=承保收入-承保支出。现实中,寿险公司绝大多数首年业务会出现承保亏损,首年的保费收入不足以覆盖向客户和销售队伍付出的利息和佣金支出以及业务推动费用,当年保费收入对当年业绩并非成正相关关系。我们以太保为例,今年一季度太保首年保费负增长-1%,利润却增长了53.1%,其原因一是续期保费拉动剩余边际摊销,二是投资收益4.5%保持稳定,三是太保一季度比较保守没有搞大增员,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节约了大量费用。寿险公司当年业绩更多受剩余边际摊销和投资收益的影响,当年业务拉升过猛可能会冲减当年利润。

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是经营的前提和基础,要尽可能的控制负债成本在合理区间。目前主体上市保险公司 健康 险的成本大概在1.5%-2%之间,传统分红险的预定利率2.5%,年金险预定利率3.5%,个别保险公司在某一时段销售了部分4.025%的产品,体量不大,且都已经不再销售。总体来看,上市险企整体负债成本不高于3%。

谈完负债再看投资。

市场对平安等保险公司的投资诟病较多,客观地说平安历年来的投资表现中规中矩。保险资金的资金性质决定了投资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投资对象等。保险公司向客户承诺了预定利率或保底利率,保险客户基本不承担投资风险,但要求投资收益必须兑现。这样的资金来源造就了保险投资资产的风险厌恶特征,投资风格保守,投资方向以固收类的债券债权为主,以权益类投资为辅。保险的资金性质决定了保险投资必须要确保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在负债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越高越稳定,股东回报越高越稳定。

保险公司的投资资产具体投向哪里了呢?

按持有意图进行分类,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资产、贷款类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按投资对象进行分类,可分为债权型金融资产、股权型金融资产、定期存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物业等其他投资。

我们选取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2019年年报作为案例,分析各类型投资资产的占比。

中国平安:债权型金融资产70.1%股权型金融资产14%

定期存款6.6%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0%

长期股权投资3.8%投资性物业及其他2.5%

总投资资产32088.36亿,总投资收益率6.9%。

新华保险:债权型金融资产65.6%股权型金融资产18.7%

定期存款7.6%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

长期股权投资0.6%其他投资6.1%

总投资资产8394.47亿,总投资收益率4.9%。

从平安和新华的投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构成了保险公司投资资产的基本盘,债权和股权资产平安占比84.1%,新华占比84.3%。对于股权型金融资产投资,虽然监管要求的上限是30%,但上市保险公司大多都控制在了20%以内,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交易制度的完善,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用一个公式总结,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等于“股的股利+债的利息+投资资产买卖价差-资产减值”,其核心就是债的利息、股的股利以及股和债的买卖价差,因此,理解保险资产投资收益率的高低的关键在于理解债市和股市的变化规律。

股市的走势受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对于债券类资产,保险公司主要是持有至到期,到期实际收益率的高低取决于发行时的市场利率水平即债券的票面利率,媒体和市场炒作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短期波动对保险公司的实际收益率影响要比行业外人士预计的小得多。利率下行对新增保单未来的投资收益率影响更大,这部分保险公司会同步传递到负债端,即降低预定利率,降低负债成本。

存量保单都相应匹配了对应的资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抗利率下行的风险。但由于保险负债的久期较长,对应的资产久期较短,负债与资产之间往往存在久期缺口,这是保险公司投资的主要压力。保险公司要做的是,尽可能使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等方面匹配。理论上讲,如果资产和负债完全匹配,到期负债由预先安排好的到期资产来支付,就不会有任何利率风险。

但现实是,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久期普遍低于长期寿险的负债久期。从资产久期来看,平安约8年、国寿6-7年、太保6-7年、新华5-6年;从负债久期来看,平安约14-15年、国寿11-12年、太保15-16年、新华11-12年;则久期缺口分别为平安6-7年、国寿5-6年、太保10-11年、新华6-7年左右。其中,国寿负债久期较短,因此同等资产久期下,久期缺口较小。太保资产久期与同业类似,但负债久期较长,导致资产负债久期缺口较大,也因此决定了其固收资产占比高于同业。固收类资产占比分别为平安75%、国寿76%、太保83%、新华76%。(数据来自方正证券,不同报告期数据会有变动)

而资产与负债的久期缺口需要保险公司通过投资进行平滑。对于投资收益的预期,考虑到长端利率以及权益市场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保持震荡,在中性情况下,我们假设债券收益率2.8%、非标收益率5.5%、股票+股基收益率5%,则上市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依然可达5%,仍高于目前负债资金成本(不足3%),从而获得利差益。在极度悲观假设下,协议存款和债券收益率长期为2.8%、非标收益率长期为5.5%,只要股票收益率-2%以上,险企长期综合投资收益率便可维持高于负债资金成本(也即3%)以上,潜在利差损风险不大,无需过分担忧。

对于市场比较担心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基于未来中国GDP增速预测,未来十五年10年期国债利率均值或可维持在3.18%左右。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可以保持在十年期国债收益高出2个点左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主流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大概在3%以内,投资收益可以做到接近5%,利差风险无需过度担忧;

2.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对保险公司总体不利,但整体风险可控,且中国经济不具备长期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基础。

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相对复杂。那么,如何评价一家保险公司是否优秀呢?保险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简言之,就是寿险公司的三个子公司销售公司、营运公司、投资公司都要强。负债端保单成本够低,运营端效率要高,资产端投资收益优秀。从而实现死差、费差、利差三差收益最大化。

以龙头公司中国平安为例,强大的品牌价值让平安获取保单的成本更低, 科技 赋能让运营效率遥遥领先同业,专业的投资团队确保投资收益长期稳健高于投资假设。

第三部分:如何给保险公司估值

给公司准确估值是困难的,给保险公司估值则尤其困难。

传统的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包括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

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是评估保险公司价值的两个基准指标。

由于保险业务的特殊性,市场普遍用内含价值对保险公司进行估值,内含价值反映了截止评估日的、包含所有未到期保单未来利润的价值,符合寿险业特有的长期业务的特点。

内含价值=经调整的净资产价值+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其中有效业务价值是指目前所有保单在未来所能形成利润用一定贴现率贴现到现在的总和。内含价值实际就是保险公司的清算价值。

新业务价值,是指某一报告期所有新保单在签单时的归属于股东的价值之和,是保单未来利润的现值。

我们以新华保险为例,对其进行估值分析。

1.绝对估值法

寿险公司价值=内含价值+未来各期一年新业务价值现值之和

新华保险2019年报告期内,内含价值2025亿,一年新业务价值97亿。假定新华保险未来永续经营,未来每年的新业务价值保持零增长,均为97亿,风险折现率按11.5%,则用绝对估值法,新华保险的估值为:

新华保险估值=内含价值+未来各期一年新业务价值现值之和

=2025+97/11.5%=2025+843=2868亿。

而目前新华保险在A股市值是1421亿,按港股结算总市值只有856亿。

2.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是采用股价与内含价值的比率(P/EV)进行估值。

P/EV=每股价格/每股内含价值

我们按2020年6月10日新华保险港股收盘价27.45以及当日的汇率记算:

新华保险的估值P/EV=27.45/71.82=0.38(当日股价对应股息率6.3%)

显然,从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来看,新华保险都严重低估。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港股市场除了中国平安PEV1.1之外,中国太平PEV0.28,中国人寿PEV0.41,中国太保0.46,普遍估值较低。

第四部分:保险业当前问题与未来展望

当前保险业在负债端和资产端承受双重压力,行业正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一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过去行之有效的人海战术模式已经终结,保费的驱动因素将从过去的人力驱动转换为人力和产能双驱动,而产能驱动将是重点提升的方向。寿险代理人的平均人均收入长期停滞不前,约为4000元左右,从而造成增员难、留存难。通过产能提升进而拉动销售队伍的收入增长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保险公司必须转变增员模式,严格管控、高质量增员。近期银保监会连发两个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招聘选材流程,强化代理人管理,加强培训强度(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以实现“提素质、促转变、树形象”的目标。未来人力增长将趋缓,各保险公司必须在产能提升上做文章。

二是资产端利率下行的风险。由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久期的不匹配,利率下行对利差形成较大压力。就利源而言,上市险企利差占比高达70%,因此利率风险是价值和利润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当前市场对利差风险反应过度,极度悲观预期下估值已被压到 历史 最低位。目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企稳回升,股市的预期也在回升,预计保险公司年度可以取得5%左右的收益,利差风险无需过于担心。市场拿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和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来比,可比性不大。日本保险业在当时销售了大量预定利率6%的产品,但1991年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股市和房市崩盘,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高位的8.2%一直跌到1.8%,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平均不到3%,从而造成了保险公司严重的利差损。日本发生危机的九十年代,日经指数从39000点一路下跌到8000点,跌幅达到80%,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当时日本人均GDP已达28717美元,保险深度达到了9.6%。反观中国 社会 经济和保险业发展的阶段,和同期日本不在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没有可比性。而中国银保监会在控制保险公司利差风险上,监管力度大,有效管控了风险。

三是负债端产品结构以及业务增长的压力。

利率下行资产端的压力必然传导到负债端,产品预定利率将调低,同时要求各保险公司更加坚定地聚焦保障型产品。

今年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疫情结束后保险需求复苏,保险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宗需求商品,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老百姓的收入吃紧,这为产品销售带来了压力。

今年部分险企新业务价值可能出现负增长。

展望未来,保险业正处在变革的关口。传统寿险经营主要是简单的“价差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为核心的新技术将会深刻影响人类 社会 ,也必将会驱动保险业被动变革。传统保险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产品导向,忽视客户感受,客户体验较差。而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以 科技 赋能和服务创新,倒逼保险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以及人文关怀。大数据为保险的精准定价提供了可能,而客户服务将成为竞争的核心。用王和博士的话说,未来保险业将从一个“更制度”的平台,走向一个“更技术”的平台。

新形势下,在互联网和 科技 领域布局较深的金融企业将会占得相对竞争优势。中国平安无疑走在了所有金融公司的前面。平安在以“ 科技 赋能金融, 科技 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战略指引下,构建了金融服务、房产服务、 汽车 服务、医疗 健康 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建立各种生活场景,获取客户流量,客户交互转化,从而产生价值。 科技 赋能下的生态圈搭建最终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从过去的直接卖产品转向服务提供者,先让客户感受平安的各种服务,形成流量,再对平安的生态圈产生黏性和认同感,最后销售产品变现。客户很难跑出这个圈,这形成了平安区别于同业的强大竞争壁垒。

除了应用 科技 ,在基础 科技 方面,平安成立了8大研究院,包括人工智能研究院、金融 科技 研究院、医疗 科技 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区块链研究院、云计算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8大研究院,60个相关实验室,10万名IT 科技 人员, 科技 布局令人叹为观止。下个十年,平安 科技 的利润要达到集团总利润的一半。

第五部分:总结

价值投资的理论并不复杂,但知易行难。

巴菲特说,投资只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知道如何对企业进行估值,第二是正确对待市场波动。

对保险公司的估值很难做到100%精准,因为估值的基础建立在各种精算假设之下,保险业的经营又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目前的内含价值估值法已经包含了对未来盈利的保守假设。内含价值是保险公司的破产清算价值,而现在的估值是在清算价值基础上再打三折四折出售,包含了对未来预期的极度悲观。从 历史 看,优秀保险公司的合理估值可以给到1.5-2倍,普通保险公司正常估值1.0-1.5倍。保险公司股价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

危机杀杠杆,地产金融首当其冲。今年受全球疫情影响,资金选择第一时间逃离地产和银行保险类股票,机构很多是被动卖出,股价形成踩踏式下跌。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优势是钱是自己的,完全不必要选择被动卖出。忽视波动,长期持有,方能成为赢家。

市场往往会悲观过头,也总是会乐观过头,人性亘古不变。我们需要在大众普遍悲观时保有一些乐观,在大众普遍乐观时保有一些悲观。只要中国经济不崩盘,保险业就没有大风险。如果对中国经济没信心,那什么股票也不要投。

市场短期的噪音和扰动比较多,投资者容易受影响。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上各种专业术语让非专业人士一头雾水,大多数投资者往往会陷入季度报表中的个别指标以及市场短期的噪音而心绪烦乱。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利润可调节空间较大,季度报表不足以做参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保险股定性比定量更重要。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投资是认知的博弈。认知偏差越大,潜在的收益越大。当然背后也潜藏着风险。当前这个时点投资保险股,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潜藏着我们不知道的风险。

巴菲特说,如果市场总是理性的,我只能沿街乞讨。市场经常定错价,这给了价值投资者绝佳的以低价买入好股票的机会。其代价是,要延迟满足,而这个延迟,有时候可能时间很长。

麻辣财经:险企半年报出炉,改革创新是关键词

近日,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五大上市险企相继披露2021年上半年“成绩单”。翻看这份成绩单,有亮点也有挑战,有新增长点也有改革阵痛。五大险企数据折射行业发展进程,保险业正在改革和创新中 探索 高质量发展之路。

主要业绩指标稳中有升,净利润增势亮眼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的增加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865.62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中国平安营业收入居首,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新华保险增速最快,继续维持双位数增长。

净利润方面,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润达到1437.14亿元,同比增长7.03%,平均每日合计净赚7.87亿元。从总量看,中国平安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80.05亿元,居于五大险企之首。从增速看,中国平安受到对华夏幸福相关的投资资产进行了减值和估值等调整,归母净利润蒸发208亿元,造成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5%,另外四家A股上市险企均呈现出同比超过20%的净利润涨幅。其中中国人寿归母净利润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4.19%,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归母净利润也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34%、28.3%、21.5%。

对于保险行业的经营,我们往往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负债端,二是投资端,其中负债端即保险公司销售保单获得保费,投资端即保险公司用保费进行投资获得投资收益。

上半年,净利润增势亮眼主要功劳来自投资收益的增加。半年报显示,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总投资收益2995.14亿元。其中,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金额最高,达到1176.38亿元,同比增长22.4%;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增速最快,同比增长48.1%至311.2亿元,总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债券投资仍是各大险资的“压舱石”,上半年配置比例普遍在40%左右: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的债券投资分别占比40.2%、44.23%、49.6%、39.3%。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配置比例则略有下降。

推高净利润的另一个因素则是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由于业务结构调整、规模保费下降,以及车险综改的综合作用,5家险企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均呈现下降态势。

再看负债端,保险收入稳中有增。今年上半年,5家A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5340.54亿元,同比增长0.71%。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的已赚保费分别为4426.42亿元、1337.00亿元、991.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6%、2.46%、4.6%。

保险与投资是驱动保险公司发展的双轮。对于上半年投资端对险企利润贡献大于业务端,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通过保险获取资金,再通过投资获取利润是一个常见现象,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寿险业务承压,转型艰难但初见成效

亮点中不乏挑战,A股上市险企业务端尤其是寿险业务承压,保险公司新单销售能力的重要指标——寿险的新业务价值都呈现下降的态势。5家共计实现新业务价值746.98亿元,跌幅达15.04%。中国太保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8.9%,降幅相对较小;其他四家则均呈现两位数降幅。

新业务价值的下降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新单保费下降、保费结构的变动,以及新业务价值率的下降。比如以寿险为上市主体的中国人寿上半年新单保费为1339.14亿元,同比下降8.4%。

寿险业务承压有多方面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受疫情后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影响、保障型业务消费支出放缓,年初新老重疾切换带来的销售高点对客户需求有提前消耗也造成了新单保费下降,同时惠民保等普惠保险的普及对于商业保险产品存在一定挤出效应。

更重要的原因是,寿险业正在经历转型阵痛。2021年上半年,全行业保险代理人数量同比降幅超过20%。随着对保险代理人监管规范的加速、人口红利减退、客户需求改变等,传统“人海战术”式的粗放寿险营销模式已难以为继,精简队伍、提高代理人素质和产出的改革势在必行。

上半年寿险公司也在主动调整队伍结构,加速“祛虚”提质。中国人寿推行代理人队伍建设4.0体系,推动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深度转型;新华保险强调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城市化,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服务,加强培训;人保寿险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提升销售队伍质态,壮大绩优销售队伍。

2019年就开始改革的平安寿险,今年上半年已进入改革的全面推广实施阶段。改革措施包括重构评价体系,建立涵盖多个指标评价标准,实施队伍差异化经营,大力培养钻石队伍、稳步提升潜力队伍、发展优质新人等。除了代理人渠道以外,平安还创新推动社区网格化、新银保和兼职队伍三大渠道。2021年中报显示,中国平安代理人数量为87.77万人,相比2019年代理人数下降了43.33万人。

“整个寿险代理人渠道改革非常艰难,需要改变的是几十万人。”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代理人队伍要从大进大出转向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深度改革,至少需要3年时间。

不过,一些改革的成效已经在半年报中显露出来。例如,中国太保代理人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5918元,同比增长 41.5%;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986元,同比增长15.1%;中国平安寿险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23.8%,达到9350元/月。同时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达到2.52万元,同比增长0.7%。

数字化助力转型升级, 科技 驱动保险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保打造“智能外呼+智能语音分析+精准营销”智能数字营销平台,赋能电话销售,平均承保成功率提升40%以上;

中国人寿通过App焕新升级,注册用户数同比增长27%,寿险App收获的注册用户破亿;

中国太保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建立集团及子公司多级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并成立数智研究院,组建大数据、AI、安全、互联网运营、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六大领域的专业团队。

从前端销售到中后端核保理赔,从保险业务到金融服务,半年报中,各大险企纷纷秀出 科技 全面赋能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并且, 科技 已经成为上半年保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改革帮助保险代理人提升收入。”陈心颖表示,平安的数字化改革经过6-9个月之后,代理人人均产能会提升30%,拜访量和件均都会提升1.4—1.5倍。

科技 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最快实现1秒放款、微表情技术支持的信贷业务减少33%的信贷损失,AI催收逾期贷款金额同比增长96%……“这背后是系统审批、模型数据起到的关键作用。”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的 科技 业务总收入488.09亿元,同比增长14.2%,归母营运利润的贡献达到62.3亿元, 科技 业务的资产规模较小,但贡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比达7.7%和8.5%。

保险企业纷纷表示,今后将在战略、组织、管理、运营、人才、服务等方面持续加大 科技 投入、加快全面数字化脚步,实现思维模式和产业实践的系统变革。

ID:jrtt

2021新能源行业大事回顾 专属车险推出/老头乐“转正”

易车原创 时光飞快,转眼间已经迈进了2022年,在过去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的2021年,汽车行业发生了很多大事,而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改变,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向好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中,新能源行业究竟有哪些变化呢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

一、国内新能源汽车2021年销量或达330万辆

从2021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累计超过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全年有望达到330万辆。虽然12月的数据暂未公布,但是对比2020年的产销数据,却已经实现了翻番,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势喜人。

当然,可以看见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力逐渐升级,确实已经被更多的用户所接受,开始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除了市场外,在更高层面,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政策、行业、企业等也在集中发力,未来长时间新能源汽车都将是大势所趋。

二、碳达峰为新能源车注入强心针

2021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公布,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针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可以通过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三方面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其中,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应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

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三、基础设施建设再提速 换电迎来发展快车道

截止到2021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38.5万台,同比增加55%。2021年1-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70.4万台,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198.1%。桩车增量比为 1 : 4.2,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截止到2021年11月,换电站总量达到1192座(不含重卡换电站),其中有将近一半左右来自蔚来品牌。

相比于充电,换电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其有着储能方面的优势,在晚上电价谷值期为电桩储能,用于为电池蓄电,以晚上的电价储能充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

其次补能速度快,省去了部分用户的充电时间,这点对于大容量电池更加明显,比如75千瓦时容量的电池需要三分钟,150千瓦时的电池同样也只需三分钟,这是直接充电所不可能做到的。

四、加码氢能源

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氢能产业被正式列入其中,成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在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产业落地的重要载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一系列利好政策接踵而至。

8月,五部委联合启动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工作,批复同意北京、上海、广东三大示范应用城市群启动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并明确中央层面补贴的具体机制;

11月,《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与此同时,各地政策频频“加码”氢能源;

2021年,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13个省份先后制定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对加氢站的规划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核心产业链的布局等都进行了详细部署。

氢能源确实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在目前其也有着不小的束缚和技术瓶颈,在当下制氢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而除了制取,在运输、加注过程中也有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此外氢能源布局的不均衡,加氢站数量少也注定其只能实现点对点运输,最重要的是氢气在国家相关定位中仍被称作危险品,如不有所改变,氢能领域发展仍将面临巨大掣肘,这点需要关注。

五、新势力步入正轨 交付量日趋稳定

前不久,随着各新势力品牌12月交付量公布,年终成绩也最终出炉。12月蔚来交付新车10489辆,同比增49.7%;小鹏汽车交付量为16000台,同比增长181%;理想汽车交付14087辆,同比增130%。

全年方面,蔚来2021年共交付91429辆,同比增长109.1%,小鹏汽车全年交付量为98155台,理想汽车交付90491辆,较上年增177.4%,可以看出新势力头部三强年交付量都已向10万辆迈进。

除了“蔚小理”外,第二梯队的成绩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排第四的哪吒12月销量同样过万,今年累计交付67674辆,威马全年累计交付44157辆,零跑全年累计交付43121辆。

这样的成绩即使与传统车企相比也不并逊色,南北大众的ID.家族12月交付13787辆,截止年底交付70625辆,广汽埃安全年累计123660辆。由此看出在与传统车企无论是大众还是国内的广汽这种传统豪强的新能源业务相比,新势力们的成绩都还算可圈可点。

在放长远点说,将新势力放入全部车企之中,虽然目前各车企全年销量尚未出炉,但拿前11个月来看,蔚小理的全年交付量非常有望超过神龙汽车、东风启辰、长安林肯、广汽三菱等车企的全年销量,这也算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展示,头部新势力车企在短短几年之内已经跻身国内车企(含合资、自主)的中游行列,进步非常明显。

六、动力电池行业飞速扩张

随着新能源车占有率不断增高,与之匹配的零配件、基础设施配套领域也在飞速扩张,对于动力电池产业而言,其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中国企业们把握机遇,强势崛起,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并造就了巨无霸级企业的诞生。

毫无疑问,中国动力电池春天已经到来,不仅仅是动力电池,就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属于中国的时代或也在逐步靠近。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比克、孚能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更是成就了宁德时代这样全球范围内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目前,装机量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到93.9%,从全球地域格局来看,中、日、韩三国在同欧美全球动力电池的市场竞争中完胜,排名前十的企业全部来自这三个国家,中资势力已经达到了半壁江山,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有占有率,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都站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同欧美跨国车企在燃油车核心三大件等方面的优势相比,中日韩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方面绝对领先,而在欧美车企相继宣布向电气化转型之后,未来其在核心技术领域对于中日韩的依赖度将有增无减。

七、瞄向发达市场 中国新能源车加速出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汽车商品出口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排名前十位国家依次是比利时、孟加拉国、英国、印度、泰国、德国、斯洛文尼亚、法国、澳大利亚和挪威。

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十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泰国增速更为显著 。2021年1-11月,上述十国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38.8万辆,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78%。

可以看出在上述国家中,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均属于购买力较强的发达汽车市场,而虽然由于时间等因素,统计数据还未能列出12月数据,但从各家车企发布的消息中,明年还将有更多的车型和市场涵盖其中,比亚迪在新加坡将推出元PLUS,红旗E-HS9明年将出口日本等,可以看出自主车企们正在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出现中国汽车的身影,放眼过去几十年,现阶段取得的成绩已足够让人欣喜。

近些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在大踏步发展,在汽车新四化的时代风口之下,中国汽车工业充分把握到了机遇,起步较早,国家政策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涌现出了很多竞争力强的企业,快速追上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靠低端走量,薄利多销打开市场的局面。

此外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力还是不错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及价格、品质感高的外观内饰,想进入发达汽车市场,比原来自然会容易一些。

八、新能源汽车商业险推出

12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通知。与传统车险条款相比,《新能源汽车专属商业保险》的保险责任大大扩容,更适应新能源车的特点,不仅对于“自燃”,对三电系统的故障赔付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新能源车险包含3大主险和13个附加险,三大主险包括车损险、三责险以及车上人员责任险,这点与常规车险一致,但在具体内容细节上增加了更多对于新能源车的保障,font

2021年保险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是什么呢

我国保险业正处高速发展期

加入WTO以来,中国保险业经历了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目前正处高速发展期。

拓展资料

1、参与者主体众多,中资险企数快速增长

中国保险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保险集团、中资保险公司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中国保险系统机构数量逐年增加,数量由142家上升至235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机构由81家增长到160家,省级分公司个数也有明显增多,保险行业在国内发展速度较快。中外合资公司数量变动不大,仅增加了8家。

2、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张

2011-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资产总规模持续扩张,由5.98万亿元增长至23.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3%。增速方面,自2017年起中国保险行业资产总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至10%左右,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为13.3%。

3、保费收入及赔付支出逐年上升

2010-2020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速方面,2011-2016年我国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率呈现爬坡态势,2016年后连续两年下降,但2019年出现回升趋势。2020年,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45257亿元,同比增长6.1%。2010-2020年,保险业赔付支出逐年上升,2013年增幅最大,为31.7%,2016年后,保险赔付支出增速有所下滑,2017-2020年增速保持在4%-10%之间。2020年原保险赔付支出13907亿元,同比增长7.9%。

4、产保险份额下降,健康险占比提升

从2011-2020年各险种保费收入来看,我国财产险、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费收入均不断增长。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在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始终处于最高位,而意外险保费收入占比则维持在低位。2020年我国财产险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为26.36%;寿险的占比为52.99%;健康险的占比为18.06%;意外险的占比为2.59%。

综上: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2021年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结构分化明显。

关于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寿险最艰难的转型已经过去,新能源车险将保持高速增长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0859.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