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龙光集团卷入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以及龙光集团卷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流动性环境现改善迹象 房企集体实施债务重组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以及龙光集团卷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流动性环境现改善迹象 房企集体实施债务重组

地产行业依然身处寒意之中。

从房企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数据来看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营收净利呈现正增长的企业屈指可数,盈利大幅下挫成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了行业常态。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已发布半年报的194家A股与港股房企中,净利润同比下滑的达141家,占比73%。另还有恒大、融创等19家房企的财报迟迟未发布。

从销售端来看,今年前8个月绝大部分房企合同销售金额和面积都出现大幅下降。恒大1~6月合同销售额下滑97%,世茂、融创、禹州集团等1~8月下滑幅度均在60%以上,万科、碧桂园、金地集团(11.23 1.72%,诊股)等1~8月同比下滑在30%左右。

资金回笼不理想加上融资环境趋紧,导致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攀升,包括“理财产品”兑付危机、债券展期、延期支付利息、实质性违约等若干形式。截至9月19日,地产债包含展期在内的债券余额违约规模达到1340亿元,涉及30家发债主体。

某券商风险管理部经理杨华(化名)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地产债基本发不出,我们公司今年3月份就明确规定不允许买地产债,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企地产债都不能买。并且还将之前持有的部分地产债全都出手。”

房企正陷入“销售下行-资金趋紧-融资受阻-购房者预期减弱-销售进一步下行”的负循环中。

为打破负循环,改善信用,面对压顶债务,多数房企想尽办法化债,一方面加大销售去化、处置资产积极回笼资金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另一方面通过提前与债权人沟通商议展期,避免触发交叉违约条款,以时间换资金周转的空间。此外还有引入国企央企等战投增信措施,获得资金支持。

房企流动性困境

商品房销售额是反映房地产市场全行业流动性强弱的关键指标。

9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1~8月房地产行业数据,单8月全国共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9712万平方米及销售金额1.01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和20%。全国商品房销售表现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从销售回款(个人按揭款 定金及预付款)来看,2022年前8月销售回款为4.9万亿元,同比下降32.5%;单8月销售回款为6218亿元,同比下降23.6%。

销售数据体现在具体房企上更为直观。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家知名房企1~8月份的销售数据显示,20家房企合同销售额合计2.04万亿元,占前8月全行业的41.6%。销售金额最高的为保利发展(17.69 0.80%,诊股),达到2817亿元,同比减少24.72%;其次是万科,销售金额为2799亿元,同比下降36.8%。销售签约金额同比大幅减少60%以上的,包括恒大、世贸股份、融创、禹州集团、富力地产在内的6家房企;销售签约金额同比下滑30%~55%的有10家,包含万科、中国金茂、华侨城A(4.84 -2.42%,诊股)等龙头房企。

销售不畅直接影响房企半年报数据。从已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来看,营收同比下滑的房企数量占比达到60%,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占比达73%。亏损几乎成为行业常态。

其中,富力地产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达69.2亿元,其次为建业地产亏损达到56亿元。亏损规模同样惊人的蓝光发展(1.35 -2.88%,诊股),在继2021年亏损超百亿之后,今年上半年再度亏损近50亿元。与此同时,泰禾、阳光城(2.03 -3.79%,诊股)、荣盛发展(2.45 -4.67%,诊股)归母净利润同样亏损在20亿~40亿元。

一边是房企大面积亏损,一边是随着预售资金监管政策趋严。房企滞留了大量资金在项目公司层面,无法回到母公司层面。

深圳某大型房企一高管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现在来钱的主要渠道除了销售就是变卖资产,但大部分销售回款的钱都在监管账户里,能够使用的比例很小,可能不到20%。集团很难从项目上拿到钱,导致集团流动性困难。”

根据克而瑞统计的71家重点上市房企的财务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重点样本上市房企的现金持有量较期初出现15%的下滑,且限制性现金规模占比仍有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总有息债略有下滑,但短期有息负债上升1.39%。在此背景下,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下降至1.1,如果剔除预售监管资金,该比值将更低,短期安全边界引发忧虑。

另一关键性指标同样反映了当前房企流动性吃紧——融资性净现金流。

受行业降杠杆趋势影响,地产企业融资规模不断下降,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入从2017年、2018年的约7000亿元,降低至2019年~2020年上半年约3400亿元,下滑幅度达到51%。2021年下半年开始,企业融资受限程度加大,下半年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3978亿元,最终使得2021年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1893亿元。2022年上半年,房企融资性现金流净额再度净流出,达到1439亿元,若港股房企全部披露半年报,这一数据还将上升。

销售下滑与融资净流出共同拖累房地产行业,部分房企流动性陷入困境,导致信用风险事件接连发生。

债务违约多发 美元债尤甚

2021年,地产债违约金额达到735亿元,涉及债券67只,违约规模达到近年峰值。2022年至今,房地产行业信用面仍未得以明显改善。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以违约、展期日计算,截至9月21日,一共有168只地产债违约或者展期,其中发生实质违约的有97只,违约债券规模达到563.24亿元,债券展期有71只,债券展期规模1267.1亿元。

债券投资人杨颜告诉记者:“就当下来说,债券展期实际也是违约。比如我自己购买的禹州地产美元债,本来今年3月份就到期了,但一直未兑付,开发商跟我们谈展期,但因为没有谈拢,所以一直拖着。目前市场上地产债券展期说到底就是没钱还了。”

如果算上展期规模,今年地产债违约规模实际上已经达到1830亿元,创历史新高。该等债券涉及发行发债主体54家,全部为民营企业,涵盖了除万科、碧桂园以外的大部分知名房企,比如融创、正荣地产、中梁控股、佳兆业、富力地产、世茂集团、花样年、禹州等。

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实质性违约的97只地产债中,有65只为美元债,占比67%,违约规模310.3亿元,占比55%。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房企尚在存续期的债券余额为4920.7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35.4%;截至9月21日,一年内到期债券余额为9723.7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38%。

行业内掀起了违约浪潮,引起了固定收益投资者的不安。“一个接一个,手上持有的所有美元地产债全部逾期,我们目前不再关心收益率,而是紧盯公司如何兑付。”另一持有地产美元债的投资人郑琼说。

受个体信用风险事件影响,中资美元债二级市场也持续下行。Wind数据显示,目前有近百只地产美元债价格在10美元以下,阳光集团有一只债券甚至报价0.763美元,而债券发行票面价格是100美元/张,票面价格已经下跌99%。这意味着投资人认为公司并没有能力兑付,于是公开在二级市场用脚投票。

截至9月21日,亚洲中资美元债券指数(Markit·iBoxx)最新报170.02,亚洲中资美元房地产投资级别债券指数报187.97,亚洲中资美元房地产高收益债券指数报135.76,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且在此前的8月中旬创下最低。

地产美元债二级市场的大幅震荡,意味着房企再融资面临考验,行业信用风险再一次暴露。美元债违约,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杨华说,“在公开市场违约的话,会直接导致企业无法再从资本市场公开融资,从而使企业资金面进一步恶化,而且也会影响其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他房企的发债和融资成本。”

发债虽受阻 已有改善迹象

“我们今年3月份下发通知,要求不允许买地产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地产债都不允许买。之前地产债加起来有20多亿元,目前存量地产债大概4亿~5亿元左右,在3月份之前就已经砍掉了不少。现在看来,当时卖的这个决定还是正确的。”杨华称。

据杨华介绍,目前大部分券商都有或明或暗的规定,即不允许购买民营地产债,有些只允许购买央企或者国企地产债。

即便能发债,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小心翼翼,甚是谨慎。杨华告诉记者:“此前帮某地产公司发行超短融券,发行方案中我们作为主承销商,对债券申购不足、缴款不足、发行人违约、推迟发行等情况都作出了相关承诺和退出安排,附加条件非常多。”

在过去10年融资环境较为宽松的背景下,美元债成为房企融资的主渠道之一,但当下房地产境外债融资功能大幅缩水。

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年初至9月22日,内地房企境外债发行规模为17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境外债发行规模达到434亿美元,今年同比下降60.6%。与此同时,房企“借新还旧”已经越来越难,美元债净融资额连续12个月为负,净融资额为-420亿美元,说明目前房企所发行的新债尚不足以还旧债。

此外,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业非银类融资规模下滑至4825.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6.5%。其中,信用债同比下降24.2%,信托下降79.6%,ABS下降41.1%。

综上所述,房企已经陷入“销售下行-资金趋紧-融资受阻-购房者预期减弱-销售进一步下行”的负循环中。

为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国家最新公布的支持措施包括“保交楼”2000亿元专项纾困基金。

在此前的8月,中国银行(3.06 -1.29%,诊股)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召集多家民营房企举行座谈会,探讨通过中债增信公司支持房企发债融资。

作为首批参会的企业,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新城控股(18.12 -3.21%,诊股)、旭辉5家房企已于近期完成了发债融资工作,票面利率在3.2%~3.33%之间,发行规模10亿~15亿元,且中债增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房玲表示,“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可视为是对债权人权益保障力度最强的担保措施,此举旨在改善房企的融资环境。

有消息称,对于参加第二次座谈会的房企,包括中南建设(2.38 -4.42%,诊股)、金科、宝龙、世茂集团、富力等多家民营房地产企业,已开始筹备增信发债事宜。

不仅如此,依然有不少房企还在积极进行负债管理,拒绝“躺平”,寄希望能熬过艰难时刻。

债务重组 积极自救

站在高筑的债台之上,房企化债之路注定漫长。尤其是应对到期美元债,截至9月30日,到期美元债规模达到521.7亿美元(约人民币3692亿元)。

据杨颜称,企业只要向投资者展示坚决的偿付意愿以及兑付方案,让投资人看到企业并非资不抵债,未来随着政策的回暖还有走出困境的可能,一般投资人都愿意坐下来好好谈。

根据标普全球评级研究报告统计,2018年至2022年8月,违约中资房企境内外债券风险处置的通常方法是置换(交换要约)和展期。已处置境外违约债券中置换占近79%,而已处置境内违约债券中展期占72%。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一共有47家上市房企发布了204份关于债券展期/置换公告,地产债市一片“展期”之声。截至9月21日,地产债已展期规模达到1267亿元,创历史新高。

比如富力在8月份一次性打包了总额近50亿美元的10只美元债整体展期,展期3~4年不等。文件里面,写满了关于修改利率、增加有关指定资产处置、修改“违约事件”条款等条件。

9月13日,合景泰富公告称,2022年9月两笔合计9亿美元债的置换已获本金总额约93%的投资人通过,2023年9月一笔7亿美元债的置换获本金总额约91%的投资人通过。对于其余2024年至2027年到期的6笔美元债券,开展同意征求,通过修改部分投资者保护条款以豁免与交换债券的交叉违约,或延长现有债券到期日,同意征求也获得通过。

而看似简单的公告,背后是激烈的博弈,多方拉锯。据记者获悉,合景泰富还有不到8%的债券持有人不同意置换方案,而公司还在跟这部分债权人进行沟通,希望寻求妥善解决方案。

“其实给我们的选择没有太多,因为购买地产债本身就没抵押物,所以一旦地产商违约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太多的抓手,谈判的空间不大,要么同意展期,要么就直接让企业违约。只要公司没有资不抵债或者破产清算,这钱总是要还的,时间长短问题。当然购买了美元债的,还可以向香港高等法院呈请清盘,这类事件恒大、融创、花样年都经历过,但呈请清盘成功的概率很小,不过是债权人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持有美元债的投资人郑琼说。

几乎所有违约的民营房企都在着手进行债务重整。德勤全球应急计划及破产服务领导人黎嘉恩为积极化债求生的房企提供了自救建议。

一是股权重组。引入国企、央企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并平衡投资者、原股东、债权人、中小股东的利益,评估集团整体流动性、投资价值,为利益的再平衡提供定价依据,并评估投资退出的路径与安全性,且在指定重组方案时,充分考虑如何通过资源配置进行相关方的利益再平衡,这是重组成功的关键。

二是债务重组。梳理境外控股公司、境内控股公司、境内项目公司3个层级的债务风险,并对每个层级的债务进行分层分析。针对各架构层级的分层债务,考虑相应的债务重组方案,包括具体的债务重组条件、债务重组周期、偿债资金需求、偿债资源、针对个别债权人激烈措施的应对方案、可能的再融资方案等。债务重组成功的关键是公平对待债权人,并获取主要债权人的支持,通过争取主要债权人的支持,提高重组协商的效率。

三是资产/业务重组。梳理核心和非核心资产,并分析在持续经营和清算情景下的价值,从而相应考虑保留资源、处置资源、引入第三方盘活资源、隔离风险等具体重组方式。在实施资产/业务重组的过程中,应关注涉及保交楼的资产/业务的稳定经营,以及保交楼资金的来源、该等资金进入路径和退出的安全性、资金监控方案。

除了积极推进债务重组,目前房企还引入CDS(信用违约掉期)或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在内的信用保护工具。

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龙光集团卷入  第1张

债务重组的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的会计准则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对比研究,着重阐述了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进步性与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定义、重组资产的计量属性、债务重组中损益的确认处理方式以及在报表中的披露事项等方面。

同时,也分析了新准则产生的影响。

最后,对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债务重组;公允价值;重组损益

财政部于1998年6月I 2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企业负债进行重新组合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并自1999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该准则自实施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准则在执行过程中慢慢地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规范债务重组准则,对该准则又作了修订,并于2001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深入,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处理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使我国真正拥有能够与其他国家沟通的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我国又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称之为新准则),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新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贯彻和实施,对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进步性

1.新准则的债务重组定义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新准则的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而旧准则的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旧准则认为只要修改了债务条件,不管债权人有没有让步都是债务重组。

新准则认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债权人让步时,才能定义为债务重组。

将“让步”作为判断债务重组的基本标准.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

只有在让步的情况下才是新准则规定的债务重组,适用债务重组具体准则。

旧准则的定义没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这个前提条件,适用范围似乎过于宽泛,易于造成不恰当的诱导,只要双方认为需要就可以达成协议进行债务重组,从而改善企业资金结构,使资产负债率达到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水平。

这肯定有悖于市场中利用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的初衷。

新准则的定义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一般来说,需要进行债务重组的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能力如约履行偿债义务,如果债权人不作适当的让步,会使濒临困境的企业更加雪上加霜,反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健康运行,这样做肯定会给债权人带来损失,但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2.“或有应付金额”和“或有应收金额”的概念在会计实务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旧准则在第2条分别给出了“或有支出”和“或有收益”的定义,但在新准则中把这两个术语改为了“或有应付金额”和“或有应收金额”。

提法虽有变化,但概念却元实质性变化。

但是,这两个概念在会计实务中更具有操作性,按新准则附有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对于债务人而言,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这样在会计实务的操作中有了参考的具体标准。

同时,也与《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相统一。

对债权人而言,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收金额,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根据谨慎性原则,或有应收金额属于或有资产,或有资产不予确认。

只有在或有应收金额发生时,才计入当期损益,这与《或有事项会计准则》中的或有资产不予确认的规定也是一致的,从而保持了会计准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3.引入最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

事实上,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具有很多优点:(1)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中比较侧重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融资活动愈来愈多,而且国际上广为提倡“国际会计协调化”。

为了同国际经济活动规则和会计规则接轨,我国在制订会计规范时也应该向国际准则看齐。

(2)符合我国现实的需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房地产交易市场在很多城市都很活跃,为资产评估中市场价格的取得提供了充分的资料。

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的公众投资者经过十几年的磨炼已趋于理性化,股票的市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这样资产或股票的公允价值就可以取得。

因此,在新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就符合现实需要。

4,重组收益确认具有合理性。

旧准则对企业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所明确的首要原则是:在重组过程中,无论债务人还是债权人均不确认重组收益。

债务人重组收益计人资本公积,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债权人接受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发生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判断债务重组收益是否应该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债务人的所有者权益项目,要看其经济实质:债务重组收益属于交换资产而产生的收益,而债务重组业务并非企业的经营性业务,只是偶发性事件。

因此,应归属于非经营性损益,列作营业外收入。

而资本公积是企业所有者投资的一部分,具有资本的属性,债务重组收益并非资本的增值,它是企业收益的组成部分之一,理应计入企业的经营成果。

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资本公积,虽然可以防止债务人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体现了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但却不能客观地反映债务人的经营成果:一是混淆了收益与资本的界限;二是不能客观地反映债务人的经营成果。

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原准则“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致使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人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债务重组利得的确认,计人营业外收入。

同时,确认相关资产转让收益。

具体包括以下四种情形:一是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

转让资产收益,计人当期损益。

三是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

四是修改其他债务条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人账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

这一改革将其作为收益直接或分期地计入利润,客观地反映债务人的经营成果,体现了债务重组交易的实质,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因此,新准则对重组收益确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5.信息的披露更加全面、客观和透明。

不管是新旧准则都要求债务人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1)债务重组方式。

(2)将债务转为资本所导致的股本(或者实收资本)增加额。

(3)或有应付金额/或有支出。

不同的是新准则增加了3项披露要求:①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

②债务重组中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③新会计准则还规定了债务重组双方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债务人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方式;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将债务转为资本所导致的股本(或者实收资本)增加额;或有应付金额。

而债权人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方式;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总额;债权转为股份所导致的投资增加额及该投资占债务人股份总额的比例;或有应收金额。

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使企业公布的信息更加全面、客观和透明,为投资者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资料。

二、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会计计量方法不同,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很大影响。

新准则的突出变化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原准则计人资本公积)。

所以,执行新准则后,债务重组活动将影响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当期利润。

而旧准则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不会产生利润。

如果用于债务重组的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距大或债权人让步大,则其差额影响当期损益就大,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假设2006年1月12日A公司从B公司购买一批商品,付给B公司6个月期、不带息的120万元商业票据一张。

2006年10月20日A公司发生财务困难,无法履行债务,与B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

双方达成的债务重组协议内容如下:B公司同意A公司用产品抵偿该应收账款。

该批产品市价为90万元,增值税率为17%。

产品成本为80万元,这部分存货的损失准备为5000元。

B公司未计提相关坏账准备。

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A公司(债务人)的分析如下:

计算应付账款的账面价值与所转让产品的账面价值及增值税销项税额之间的差额: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120万元一所转让产品的账面价值(80万元-0.5万元)79.5万元-增值税销项税额(90万元×17%)15.3万元=25.2万元

新准则公允价值法与旧准则账面价值法相比,债务人当期确认收益25.2万元,其中包括债务重组利得14.7万元(120万元-90万元-15.3万元=14.7万元),资产转让收益10.5万元。

原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21.9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资本公积:25.2万元(公允法比账面法减少25.2万元)。

利润总额:25.2万元(公允法比账面法多25.2万元);所得税费用:8.316万元(公允法比账面法多25.2万元×33%,设所得税率为33%)。

净利润:16.884万元(公允法比账面法多25.2万元×67%,设所得税率为33%)。

B公司(债权人)的分析如下:

债务重组日,资产价值减少14.7万元,确认重组损失(120万元-90万元-90万元×17%)=14.7万元,利润减少14.7万元,净利润减少9.849万元。

可见,新旧准则不同方法核算的差异,对企业的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均产生较大影响,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更加相关可靠。

三、对新准则的建设性建议

1.准则中应区分债权、债务主体。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提法不妥,因为在这一会计事项中虽然是由于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引起的,债务人在重组过程中可获得部分债务的豁免,但同时债权人也要做出让步,由此发生了债权重组损失。

所以,在这一会计事项中不仅涉及债务人,而且涉及债权人。

不仅债务人重要,债权人也同等重要。

因此,该准则应叫做债务、债权重组会计准则。

另外,在准则中将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的损失列为“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不妥,应增加“营业外支出――债权重组损失”明细科目,债权人实际上发生的是“债权重组损失”,将其列为“债务重组损失”,混淆了债权、债务的主体。

将债务重组中债权人的损失列入“营业外支出――债权重组损失”中明细核算,可以区分债权、债务主体。

2.准则应将债务重组损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如何披露作出规定。

新准则并未对债务重组损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如何披露作出规定。

由于债务重组不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我国会计准则将债务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收益列作营业外收入,而将债权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损失列作营业外支出,这样都记入当期损益。

但债务重组损益并不会给企业带来现金的流人流出,因而对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产生影响。

但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如果不把债务重组收益和债务重组损失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将会导致主表和附表所反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一致。

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

所以,准则对债务重组损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如何披露应作出规定,建议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增加一项“债务重组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专门反映债务重组产生的损益,即债务重组损益。

3.逐步完善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

虽然账面价值计价比较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可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

但账面价值只能告诉人们在取得资产或形成债务时所花费成本,却不代表本身价值,账面价值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和暂时性的计量基础。

新的债务重组具体准则充分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同样引入了公允价值和现值的概念。

关于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但在我国市场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取得和现值的计算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要依靠职业判断,又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定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政府物价部门可协同工商管理部门定期在有关报刊或电视广播上公布市场价格,为确定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提供依据。

同时,在债务重组中要求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等部门参与,防止重组双方转移利润,逃避税款,监督审核重组双方公允价值的确定,保证会计信息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而言,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特别是在没有可以参考的市场价格的时候,企业必须要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计价的技术,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加强思想认识,积极地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账务系统和财务报表编制系统,建立和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与系统。

佳兆业推出“复活路线图” 债权人股东仍在博弈

房企的“变”

2015年房地产回暖,让不少地产企业看到了希望,然后房地产“黄金十年”毕竟已经过去,未来发展还是需要求变。大型房企都在谋求转型,以适应未来经济形势和消费需求,万达就是其中一个代表,2016年,万达商业地产主动下降了房地产合同销售目标,相比2015年下降40%,朝着“轻资产”方向转型,今后重点产业和业绩增长主力将围绕文化旅游、金融以及电子商务等产业。另一个变化则是房企困境求生,不少房企发生债务、经营等方面困境,如何求生是它们在思考的,佳兆业就经历了从“死”到“生”,它的复活路线图也在一纸公告中展现出来,不过其中债权人和股东仍将博弈。

本报记者 张晓玲 实习记者 周智宇 深圳、广州报道  

导读

对于最新的重组支持协议,佳兆业的态度较为乐观。佳兆业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境外债权重组的进展情况顺利,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境外债权人的支持,并普遍认为目前公司提出的重组方案对各方来说是最优方案。

随着境内资产逐步盘活,佳兆业正试图加快海外债务重组进程。

继去年12月24日向境外债权人提供了三种可选方案后,1月10日晚间,佳兆业(01638.HK)发布重组支持协议,进一步透露重组进展。

根据公告,加入重组支持协议并在协议截止日期持有支持票据的各同意债权人,将收取现金同意费,金额在其现有票据或现有境外贷款本金总额的0.5%-1.0%不等;而各同意债权人承诺以其“支持票据”投票赞成实行重组所需的协议安排。

但这份重组支持协议仍然遭到部分境外债权人的抵制。有境外债权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佳兆业方面的重组方案有利于股东而不利于境外债权人,部分债权人将联合进行维权,以确保未来所有境外公司债券投资人的利益。

博弈境外重组

佳兆业正试图减少来自重组过程中的阻力。

重组支持协议要求,债权人须承诺不会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并为防止佳兆业发生任何无力偿还事件时提供“合理支持及协助”,且不会采取与重组不相符或拖延重组的批文或确认的任何其它行动。

佳兆业为此将支付债权人在其现有票据或现有境外贷款本金总额0.5%-1.0%不等的现金同意费,前提是,债权人在协议截止日期前加入重组支持协议。

重组支持协议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2月7日,债权人此日期前可获得0.5%的现金同意费。若在1月24日前同意协议,则可获得1.0%。

这意味着,佳兆业试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结束困扰其许久的境外债务重组的谈判。

但有境外投资人对佳兆业的重组支持协议并不认可,该人士称,佳兆业的境内重组方案拥有项目层次现金限制的条款,并且票息只有极少的削减,远低于境外票息4%的大幅度削减,公司给予境外债权人与境内债权人相比更苛刻的条件,是对境外投资人的不重视、不尊重。

作为佳兆业的主要境外债权人之一,对冲基金Farallon曾为争取债权人利益提出方案。

去年11月12日,Farallon向佳兆业发出一份“初步不具约束力的建议”:由Farallon领导的投资者银团拟向佳兆业注资1.5 亿美元,从而换取佳兆业20%的股份。

对于佳兆业境外债权人而言,Farallon提出的建议似乎更具吸引力:Farallon提出的新优先票据的到期日不仅时限缩短,且利率更高。

Farallon给出的条件利于境外债权人但不利于佳兆业股东,在Farallon的注资协议中,股本注资现金将存于境外银行账户及持有作为受限制现金,存放期最少为两年,该现金仅供派发新高息票据及可换股债券的利息。这将保证境外债权人的债券流动性。

但佳兆业认为,引伸投资前估值3.875亿港币(5千万美元)发行股本,较公司2015年3月31日停牌前的总市值折让95%,并且Farallon提出的优先票据到期日被缩短,与公司预测现金流量并不配合。这与公司持份者(stakeholder,即利益相关方)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并不相符。

11月20日,佳兆业发布公告称,董事会认为Farallon的建议,在时间及完成方面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并认为建议重组可为现有持份者带来更大裨益。

对于最新的重组支持协议,佳兆业的态度较为乐观。佳兆业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境外债权重组的进展情况顺利,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境外债权人的支持,并普遍认为目前公司提出的重组方案对各方来说是最优方案。

但在上述境外投资人看来,境外债权人的利益仍未得到足够保障。“过去一年内地楼市已复苏,尤其是佳兆业布局的深圳等地,佳兆业的项目解封后其状况应该好于从前,但境外债权人不能得到有效的财务信息。”该人士称,佳兆业应提升公司治理,将所有债权人同等对待。

重组方案究竟结果如何,还要看债权人最终的投票。佳兆业曾于2015年12月24日发布公告,预计将于2016年1月中旬,向开曼群岛大法院及香港高等法院申请,希望法院颁令准许其召开债权人或相关类别债权人的会议。

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会议就是将就重组方案展开投票表决。

房企海外融资困境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佳兆业的债务重组,特别是境外债务重组仍然悬而未决,凸显了内地房企境内外融资之后,并未有充分考虑过违约的可能、发生或作出相应的安排。

对于国内房企而言,境外债券融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穆迪及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在港上市的内地房企的境外债券融资已超过500亿美元的规模,占到内房股融资总额的56%。就佳兆业来说,截至2014年6月其境外债务占债务总额的51%。

考虑到境外融资对于国内房企的重要性,此事件对境外债务投资者信心和国内房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2015年国内房企海外融资步入了一个困境。

数据显示,2015年房企海外融资总额只有243亿美元,同比2014年全年的633亿美元,暴跌61.7%,折算成人民币,房企海外融资暴跌2500亿。

张大伟分析认为,房企海外融资经历自2013年起为期两年的高峰期后,自2015年初开始遇冷,境外融资难度加大,这也促使多数海外上市的内地房企转向内地资本市场融资。2015年境内融资发展规模大幅度增加,至12月末,已有包括恒大、融创、龙光、世茂等60多家房企成功发行公司债,发行规模达到2300亿元,相比2014增长了接近20倍。

但整体看,房企的资金压力依然未完全缓解,境内发债并不能完全取代海外融资,恒大集团便在2016年开年进行了一笔2019年到期的8%美元优先票据的国际发售。不过,随着美元开始加息,房企未来海外融资的难度更将明显上升。

另一方面,近两年来,由于内地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巨量的海外融资规模引发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如果持续甚至有可能出现违约。

前述佳兆业境外债权人表示,近年债务违约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可由最近的案例发现违约事件中公司对待境内和境外债权人的方式有巨大差别。尽管境外融资对于企业如此重要,可境外债权人的利益常常被违约企业忽视。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1-12,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潮汕富豪纪海鹏危机!龙光走到爆雷边缘,债权人怒了

作为龙光集团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的创始人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潮汕富豪纪海鹏被外界称为,深圳地产圈最神秘的潮汕地产商人。

虽然龙光地产规模已超千亿,但他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纪海鹏自己估计也没想到,最近走入众人的视野,却是因为债务问题。

随着龙光这家企业债务危机的爆发,一直力求低调的纪海鹏,或许很难再低调下去。

3月份以来,有关龙光的债务传闻持续发酵。

有消息称,龙光一笔与与平安信托合作的贷款已经发生逾期,平安信托提前收贷。

还有传闻称,龙光控股旗下3月22日到期的18.26亿元在岸债券“18龙控02”已经就展期事宜发起谈判,计划先偿付10%本金。

传闻猛如虎,龙光的股票及境外债券价格,于3月7日双双下跌。

当日晚间,公司不得不出来紧急回应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

“龙光控股的现金资源受限比例较高,加之遇到还款高峰期,短期存在一定的偿债压力。

2022年3月,有52.99亿要还,目前,龙光控股已通过自有资金兑付11.33亿元,剩下的会积极筹措资金。

至于平安信托提前收贷的事,双方一直保持沟通,仍在按照合同相关条款和约定推进。

经自查,截至公告出具日,公司积极筹措资金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龙光的回应,等于坦诚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了公司面临的流动性危机。

资本市场立刻做出反应。

3月8日,龙光又一次遭遇股债双杀,公司股票午后大跌15%,“20龙控04”跌40%、“19龙控04”、“20龙控01”等多只债券也跌超20%,触发临停。

四面楚歌,龙光走在爆雷边缘

事实上,龙光债务危机的爆发,出乎外界的预料。

因为在此之前的2021年中期业绩显示,龙光不仅三道红线全绿,而且一年内到期的短债仅为115亿元,而龙光账上躺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400亿,还钱似乎没有难度。

危机爆发的背后,龙光实际上早已四面楚歌。

龙光地产的第一重危机,首先来自于大规模到期的高额债务。

龙光控股在3月7日的回应中称,于2022年3月,龙光控股到期及回售期债券,或作为差额补足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到期规模合计52.99亿元。截至目前,龙光控股已通过自有资金兑付11.33亿元,后续债券的兑付,龙光控股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

言下之意,3月份龙光就要还53亿,但目前只筹到了11亿,还有42亿的缺口。

这还只是3月份到期的债务。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3月7日将龙光集团评级下调至负面评级时,披露了龙光更加详细的债务及资金情况。

惠誉称,龙光在2022年有13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市场债务到期,包括可回售债券。57亿元人民币的在岸债券将于今年3月至5月到期或可回售。

惠誉还说,截至2022年2月底,龙光公司层面的现金仅为50亿元人民币。

明明去年中账上还有超过400亿的现金,怎么过了8个月,就缩水成了只有50亿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龙光面临的第二和第三重危机,销售的大幅下滑以及再融资受限。

数据显示,2021年,龙光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额1402亿元,同比还增长了16%。

但今年1-2月,形势急转直下,龙光的权益合同销售额均大幅下滑,下降幅度高达54%。

同时,伴随着龙光流动性危机的爆发,龙光在再融资上的压力也在加剧,此前网传平安信托提前收贷便是例证。

因市场缺乏信心,许多债权人也可能要求龙光集团提前偿债,若公司不能说服债权人,就可能影响公司的流动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除了账上的债务外,龙光或许还存在更多并未披露的债务。

春节前,市场曾盛传,龙光集团有20-30亿美元未披露的美元私募债。彼时,龙光信誓旦旦辟谣,甚至还斥资2000万美元进行债券回购,一副不差钱的模样。

但在几天后召开的投资人电话会议上,龙光竟然主动 打脸 ,亲口承认有不超过10亿美元的担保私募债。

瑞银在3月1日发表的报告中就,龙光集团表外债务可能达580亿至790亿元,即去年6月底报告净负债的1.23倍至1.67倍。

瑞银认为,城市更新业务是龙光表外债务庞大的原因,因为它是一项资产周转缓慢的业务。

花钱的口子越扯越大大,来钱的口子却被收得死死的。

龙光债务危机的爆发,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还钱还是躺平?纪海鹏没有选择

眼下,对于龙光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

和债券人谈债务展期,以避免构成实质性违约而造成债务交叉违约。

据了解,“18龙控02”债券投资人已陆续接到了龙光拟展期的讯息。

初步展期方案是:到期支付20%利息,其余利息与本金则展期18个月。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方案并不被接受。

至于不接受的原因,和此前的佳兆业十分相似。

还记得此前佳兆业谈债务展期的时候,债权人的喊话吗?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

“唯一可以不躺平的就是佳兆业。”

现在,这句话或许可以换成:

“唯二可以不躺平的,就是佳兆业和龙光。”

债权人否决了佳兆业给出的债务展期方案,原因是觉得诚意不够。但却“贴心”地给佳兆业准备了一份继续借钱的债务重组方案。

比如借钱给佳兆业的旧改项目,但要以对等的股权或者优先债券交换。

为什么?

因为相较其他爆雷的房企,债权人普遍认为,佳兆业的资产更加优质——都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当中更不乏深圳的资产和旧改项目。

龙光也是一样的道理。

与佳兆业类似,作为“深圳的地王收割机”,龙光在深圳拥有诸多在售项目及旧改项目。

财报显示,2020年,佳兆业实现权益合约销售金额1207亿元,当中便有715亿,近60%的比重来自大湾区,主要是来自深圳。

截至2021年6月30日,龙光共拥有土地储备8556万平方米,当中近70%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近30%位于深圳和临深区域。

深圳的地,大家也懂的,跟RMB没啥区别。

有投资人甚至表示:

“一个前所未有的差的方案,从一个资产质量还不错的企业那边出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让人愤怒不已。”

现在,摆在投资人和纪海鹏面前的,应该都是两难的选择。

投资人要纠结的是:到底是接受龙光的展期方案,让其能够稍微喘一口气,创造还钱的可能性?还是要硬刚到底,逼龙光给出更有诚意的展期方案?!

万一龙光和佳兆业一样,选择直接躺平,鱼死网破怎么办?

纪海鹏要纠结的则是:贱卖还是不贱卖?躺平还是不躺平?

贱卖,则意味着或许永无翻身之日。

不贱卖,要如何度过眼下的债务危机?!

实际上,种种迹象显示,龙光已经在“贱卖”一部分资产了。

据财联社消息,一位接近龙光方面的知情人士表示,公司目前正考虑处置更多三线城市项目,这些项目相对来说利润不高,但又有潜在买家感兴趣,由此回笼资金补充流动性需求。

就在昨天,龙光刚刚将汕头一个住宅项目卖给了央企中海宏洋。

据称,出售的价格,甚至比当初龙光的拿地价还要低。

划重点,三线、利润不高、贱卖。

也是,连许老板都说 “绝不贱卖资产”,更何况郭英成和纪海鹏。

毕竟,他们手握的,确实是最稀缺的资产。

深夜预警!恒大汽车停产风险,寻290亿融资,考虑处置住宅

目前交付超900辆

作者|王磊 曹婷婷

终于出来了!

恒大公布债务重组方案,还披露了造车的最新进展。

昨天半夜,恒大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曝了出来,包括外债和各个项目的进展,好消息是净外债有望重组,但汽车业务仍然面临停产风险。

目前恒大汽车集团已交付超过900辆“恒驰5”,但集团在无法获得新增流动性的情况下有停产风险。

来源:恒大

如果能获得290亿元的融资,就计划推出多款旗舰车型,并望实现量产。

在此计划下,2023年至2026年的累计无杠杆现金流预计将达到人民币负70亿元至人民币负50亿元之间。

在资产计划方面,集团正考虑处置住宅及物业发展项目。

目前恒大的债务情况是,截至2022年底,总计负债7537亿元,恒大未来三年要正常运营,需要多借3000亿。

01 

求融资续命

最新的公告,主要有以下几个信息点:

一是恒大披露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表示公司债务危机处置取得进展,整体来看,恒大将发行新的债券对原债券进行置换;新债券年限4至12年、年息2%至7.5%;在前3年不付息,第4年初开始付息、付本金的0.5%。

来源:恒大

恒大表示,本次境外债重组主要条款的签约,意味着重组即将成功。但这依旧是一个假设,假设重组成功,也就一并解除了香港法院判令清盘的风险。

二是恒大新能源汽车目前正在寻求融资。集团在无法获得新增流动性的情况下会有停产风险。但是如果集团能在未来寻求超过人民币290亿元的融资,便计划推出多种车型,并实现量产。

换句话说,融不到钱,恒驰就无法运营。

三是对未来的计划。未来三年公司的核心任务依旧是保交楼,为复工复产作准备,努力恢复正常有序运营,但这预计需要人民币2500亿元至3000亿元的融资。

来源:恒大

公告中的内容都在说明一件事,只要融到资,恒大集团目前所有的工作都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

恒大也十分了解自身处境,强调这些均取决于诸多假设和前提条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公司无法保证按前述预测实现经营。

在公告中,恒大也公布了近两年的销售额。2021年,中国恒大的合同销售为4430亿元,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5430万平方米。2022年,中国恒大实现合约销售约317亿元,合约销售建筑面积约390.4万平方米。

来源:恒大

恒大表示,2022年共计交付了约30.1万套房屋。截至2023年2月,中国恒大已完成交付42.1万套、48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任务,涉及515个项目。

在今年的前两个月,恒大已经实现合约销售约65.7亿元,合约销售建筑面积约91.1万平方米。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流动资金紧张,恒大表示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部分削减成本。比如进行裁员,新能源汽车厂员工已经从去年年中的3742名,削减为现在的2795名。

不过恒大汽车也在积极自救,即抛售住宅以及物业发展项目,进而获得足够的资金,以此来满足汽车的量产需求。

去年3月21日,中国恒大股票停牌,一周后,恒大汽车股票停牌,截至目前,恒大汽车和中国恒大都还没有未复牌。

最后恒大表示,没有任何一项复牌条件得到满足,所以恒大系的三家上市公司继续停牌。

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境内债权人也已经对恒大采取了法律措施,截止昨日,标的金额1亿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超过789件,其标的金额总额达到约3313亿元,未决仲裁案件数量超过43件,其标的金额总额达到约322亿元。

02

 恒大汽车近况

目前恒大汽车总资产595.21亿元,总负债588.3亿元。

从公告来看,都在透露着恒大正承受重压,其实对于现在的恒大来说,不仅仅是缺钱的问题。

恒大需要某些业务打开一个突破口,可以拆东墙补西墙,恒大公司当下最想看到的“新增流动性”就出现了。恒大汽车也是如此,难的是市场不买账。

来源:恒大

由于流动资金紧张,为维持基本的业务运营,恒大新能源汽车已采取措施削减成本,例如削减其员工人数。

恒大的唯一一款量产车恒驰5,在2022年9月16日正式量产,但到公告日交付的新车只有900辆,还不足千辆。这与新势力动辄月销过万相比,实在有些惨淡。

来源:恒大

曾几何时,恒大雄心壮志,号称已经投资超过3000亿,当时290亿人民币的融资对于恒大来说可以说是毛毛雨。从公告中看,现在的恒大面对寻求290亿融资,已经有了一丝乞求的味道。

而且海外的公司也不好过,恒大汽车在昨天的深夜公告中也提到了自己的瑞典附属公司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weden AB(NEVS)。

并非公布什么好消息,也是裁员,给出的理由是为了集中财力支持恒驰5的量产,节约成本举措,提高管理效率。

事实上,NEVS公司前段时间已经官宣了自己要裁员的消息。作为降低成本和避免破产的一部分,瑞典全球电动汽车公司(NEVS)宣布启动“冬眠计划”。

来源:NEVS

按照该计划,公司计划裁员320人,占员工总数近95%。如果计划完全落实,NEVS将只剩下20名员工。

而且这也已经不是NEVS第一次大规模裁员了,2021年恒大出现爆雷后,NEVS就向其约650名员工发出裁员通知,近乎一半的员工将被辞退。

时任首席执行官Stefan Tilk还表过,“如果NEVS在危机中能幸存下来,可能会再次雇用员工以匹配恒大在欧洲拓展业务的计划。”

NEVS公司表示,公司进入“冬眠计划”非常无奈,“这意味着我们将被迫降低所有成本,并在公司所有领域遭受裁员。正在与相应的工会进行沟通和谈判,以便为我们所有的员工提供支持和法律咨询,这一过程将在未来六个月内进行。”

来源:NEVS

虽然说是为了避免破产采取的措施,但20人对于一家业务涉及了电车整车制造、电机电控、智慧充电、共享出行等领域的公司而言,基本与破产无异了。

这也意味着,如果NEVS未来一段时间内没有新的投资者或被出售情况下,这家公司或将面临倒闭。

NEVS公司是恒大海外“买买买”战略时期收购的公司之一,目前是恒大的全资子公司。

来源:NEVS

恒大汽车和NEVS的纠缠开始于2018年底,那时恒大与法拉第未来出现分歧,大打了三个月的官司后,恒大健康(恒大汽车前身)便开始与NEVS接触。

2019年1月,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以9.3亿美元的价格通过收购MiniMinor Limited获得NEVS 51%股权。同年6月,恒大通过MiniMinor继续认购NEVS股份,恒大在NEVS的持股比例增长至82.4%,一年后恒大再度斥资3.795亿美元收购剩余17.6%的股份。

自此,NEVS已经成为MiniMinor全资附属公司,恒大汽车拥有对NEVS 100%的控股权。恒驰5的量产与NEVS公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恒大解决了最麻烦的生产资质的问题。

2017年1月,NEVS通过旗下子公司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获得了国内第九个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日后恒大汽车正是通过这一资质生产了恒驰5。

来源:恒大

根据备忘录,恒大正在为NEVS提供“新的业务方向”,但并没有提到新业务将包括什么。

NEVS只是恒大汽车在汽车产业上的布局之一,除了NEVS,恒大还拥有或持股多家汽车供应链公司,包括英国轮毂电机公司Protean、荷兰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公司e-Traction以及德国动力总成系统公司Hofer。

随着恒大汽车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这些公司很可能面临NEVS同样的遭遇。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超电实验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龙光集团卷入、龙光集团预计将在4月底或5月初确定海外债务重组计划的最终条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1100.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