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的简单介绍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世界银行关于2006年全球经济发展报告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世界银行关于2006年全球经济发展报告

世行调升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世行06年报告启示

世界银行调升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去年11月份预测3.2%,调升至3.7%,其经济预测调整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强力反弹;世行06年报告对于世界经济全面分析,对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香港《大公报》:世行调升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世界银行调升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去年11月份预测3.2%,调升至3.7%。该行表示,由于大部分国家拥有良好的政策框架,故在高油价的影响下,经济仍能强劲反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另外,该行估计,去年全球经济增长达3.6%。

世界银行日前发表全球金融发展报告,调升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主要因为各国的经济政策良好,对油价高企的影响起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了缓冲作用。世银在报告中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强劲反弹,实在令人鼓舞,尤其是今次油价飙升所带来的影响非同小可。该行预测,去年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新兴市场,今年经济增长料达6.3%,高过11月预测的5.7%。

该行又预期,欧盟成员国总体经济增长今年可达2.1%,高过原先预测的1.4%。至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及东南亚等地,今年经济增长将达8.3%,较2005年的8.8%略为放缓。另外,由于日本消费及商业信心均大为改善,世行料日本今年经济增长2.8%,远高过原先预期的1.8%。

不过,世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前景仍然抱审慎态度,该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时虽经历相对温和的软着陆,但这种温和的软着陆现时正受着内在和外在的风险所威胁。世行促请新兴市场国家再踏出一步,取消燃料补贴,而尽量吸引更多投资,因为新兴市场国家未必有能力抵受原油价格进一步上升。

另外,该行亦枚举其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他全球经济正面对的风险,包括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油价进一步攀升,和禽流感大规模爆发等,均可能拖累全球经济进入衰退。世行预期,直到2008年,油价仍可能维持在每桶60美元水平。

世行维持美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于3.5%,该报告指出,美国出口有改善,将能抵消利率高企和楼市放缓的影响。该行又预期,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有序地调整,直至2008年,美元的实质有效汇率将每年下降5%。

世行和英国调整恢复对埃援助

世行集团和英国政府近期通过了一项过渡性援助计划,将分别向埃塞公共服务领域注入2.15亿美元和9400万英镑的资金,且世行集团分管埃塞与苏丹的干事Ishac Diwan已于本月29日与埃塞财长Sufian Ahmed就上述2.15亿美元签订了援助协议。根据协议,这些资金将重点推动教育、卫生和供水等领域的发展。

这一举措是对5个月前包括世行在内的国际援助机构决定停止对埃直接财政援助以抗议埃塞政府处理政治危机不当的重要转折。世行官员认为这一举措是正确的,有助于保障埃塞穷人的利益,减少大选引起的政治问题对穷人基本生活的不必要影响。同时,世行官员也承认,埃塞拥有非洲最好的金融和司法系统,对于保证国际援助资金的有效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支持这一举措的国家还包括了加拿大、瑞典、荷兰、爱尔兰等。据悉,上述援助计划的资金额度有望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这对于埃塞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无疑是强有力的支持。

从这一举措可以看出,世行集团与英国政府在埃塞执政党与反对党就部分政策性问题达成共识以后,拟对埃塞加大援助力度。这有助于埃塞发展经济,同时也显示了欧洲国家对埃塞局势逐步走向稳定的肯定。这不仅有利于埃塞逐步走出前段时期资金严重缺乏的困境,也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埃塞持续要求我加大对埃资金支持力度的压力;同时证明,国际社会对埃塞去年5月大选后的社会状况做出了新的评估和肯定;这也有助于我与埃塞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世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启示

2005年秋,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更多人分享繁荣成果的发展理念。这与世界银行2006年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的主题不谋而合。

在贯彻落实中央这一发展理念过程中,研读世界银行的这一期发展报告,意味无穷。

报告关注的重点并非“结果”公平,而是“机会”公平,当然,“结果”须避免绝对贫困发生。从这一“公平”概念出发,报告指出,追求公平,不仅出自人们的主观价值取向,更因为公平能够促进效率,有助于社会的持续增长繁荣。

报告揭示了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公平与长期繁荣相辅相成的两大原因: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信贷、保险、土地和人力资本市场普遍存在市场失灵,有潜能有进取心的中下层人群往往没有机会获得这些要素,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转化为机会的不平等,导致资源配置丧失效率;第二,经济、政治不平等的制度会产生“经济成本”:控制权力的人采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塑造制度,这就扭曲了社会激励机制,破坏了社会凝聚力,导致了社会冲突。当这种情况不断自我复制、代际传承,社会就陷入“不平等陷阱”。这样,创新和投资无从谈起,繁荣无法持续。这从根本上危及包括富人及其子孙在内的所有人的长远利益。

报告随之给出了“实现政治和经济竞争环境公平化”的国内三方面和国际两方面的公共行动要求:

在国内,向中低收入阶层公平地提供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公平的司法体系,使所有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受到等同的保护,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土地、水电路电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均等使用权利,阻止精英阶层对国家的“俘获”,从而促进经济机会的均等化;促进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公平竞争,防止权势集团和富人集团操纵市场化改革。在国际,促进全球市场竞争及规则的公平化;同时提供援助,帮助穷国和穷人提高自身禀赋。

只要没有偏见,报告的上述分析,完全可以消除人们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会否损害我们的“投资环境”、损害效率的种种疑虑。

例如,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人质疑保护劳工权益,会否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导致外商撤资。报告列举了美国的一个实例,是对这一疑虑的很好回应: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家轮胎厂1994年在公司利润上升时提出了增加工作时间、降低工资报酬等恶化劳工利益的条款,引发罢工;公司就用新员工来替代罢工工人。劳动争议期间该厂生产的轮胎故障率大大高于原来,也高于没有发生冲突的其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他竞争伙伴。在轮胎故障引发了271起死亡、800多起受伤事故后,公司被迫召回了所有低质量和有缺陷的轮胎。报告因此得出结论:“不公正待遇的感知影响到工人的态度——以及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安全”;“公平对人类发挥着内在的、根本性的作用”,如果我们不准备停留在“千万双鞋换一架飞机”的低级阶段,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直接劳动者发自内心的积极性,是所有技术进步的基础。

又如,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时,有人质疑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会否提高用地成本,导致招商引资困难。报告引用了南美、南亚和非洲的诸多实例,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强调了穷人土地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土地分配越不平等的村庄,贫困问题就越严重”;“拥有土地能够给予穷人在政治领域更多的说话机会,并且会更多地投资于儿童教育,阻止了代际之间的贫困转移”;“土地不平等削弱了社区进行社会最优集体行动的能力,这导致了公共物品供应不足。它也可能像南非那样造成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动乱”;“降低了对土地的投资,使得国家达不到有效率的土地分配”;导致了“低人力资本投资、低社会凝聚力和政治权力扭曲”,“不平等分配与低GDP增长率之间正的相关性”。如果外来的不是投机炒家,而是实业投资者,那么就应该明白,非法掠夺得到的产权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投资将充满风险。

报告依据同为欧洲殖民者开发的北美和南美迥异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不公平导致无效率”的真理。今天作为发达国家的北美国家与今天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南美国家,分野就在于人口、资源禀赋及这两种要素之间的相对配比差异导致的公平/不公平发展模式。劳动力稀缺、很少有现成自然资源可供掠夺的北美,相对资本和权力,主要来自英国的“同质”劳动者占据了主导和强势地位,因此构筑了人人平等的现代治理结构,所有个体争取更好生活的内在激励,造就了北美国家经久不衰的竞争力,树立了公平与效率统一、更好的经济民主与更好的政治民主结合的典范。反过来,气候条件更加适宜、自然资源更加丰裕、土著居民众多的南美,因疾病流行欧洲殖民者较少、资本稀缺,造就了资本奴役劳动的客观条件,大庄园奴隶劳动模式中普通劳动者不可能有什么内在激励,当然更谈不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民主政治。不公平就这样导致了无效率。(见第六章《公平、制度和发展过程》)

报告断言,“坏制度下的经济增长不会持久”。为此,报告归纳了阿根廷1870年代到1920年代50年的黄金时期、沙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十年的黄金时期、哥伦比亚1900年后半个世纪和科特迪瓦独立后头20年的黄金时期均未能维持下去的三大原因:第一,坏制度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有效投资的范围外,限制了持续增长的可能性;第二,在坏制度下,权力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他们能够以权谋私,攫取增长收益,所以他们没有重建一个更加普遍的良好制度的内在动力;第三,坏制度会带来权力的争夺,从而破坏经济增长,因为人们都追求权力控制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增长带来的经济利益越大,会越容易“孵化”矛盾,坏制度下增长所创造的收益因为缺乏社会最基础的权力制衡机制而带来更多的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危机和战乱,从而使增长停滞。报告指出,“虽然一时的政策可能暂时缓和各种矛盾,正如1853年以后的阿根廷一样,但是由于基础性制度的缺失,矛盾还是会爆发,最终破坏人们投资的积极性”。

于是,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构筑这样一种治理结构,在这种架构中,社会的主导者们/精英们受到来自广大普通民众的有效约束,只能体现所有民众的利益和意愿,而不能够以权谋私。缺乏这种架构的社会,增长及其成果就毫无价值。越是快速增长的社会,就越不能坐等这种架构的出现。

当我们“咀嚼”报告的这些见解,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努力方向会有更明确的把握:“亲民”政策必须植根于这样的治理结构中才可持续。

报告对中国在全球“公平与效率”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两方面的评价。

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地大幅度地提升了中国人均所得。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的良好经济增长,缩小了全球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按人口加权的国际不平等程度下降,中国起了主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不平等发展迅速。

总之,报告从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逻辑和数据多方面告诉人们,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我们今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只会更加推动经济增长,而不是相反。任何以效率为借口反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任何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反对改革”的说法都不再成立。让我们用有意识的公共政策打破正在形成的不平等陷阱,以公平促进更高的效率和更持续的增长。

世界银行专家回顾2005年并展望2006年全球经济

2006年06月05日 16:45 经济学动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第一副行长Francois Bourguignon为首的世行专家们在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长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2005年的全球经济运行情况并展望2006年及以后的发展。 现将他们的观点扼要介绍如下。 一、引言 世界经济在极度强劲增长之后,生产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于2004年末和2005年初增长放慢了速度。高昂的油价减少了石油进口国的收入,可是发展仍然强劲。 1.增长减速但仍然强劲。2005年世界GDP估计增长3.2%,低于2004年的3.8%。在2007年增长稍许趋强之前,2006年有望保持平稳。2004年下半年整个工业化世界都开始放慢了增长速度,欧洲的增长仍然低于其潜在的能力。相反,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虽然也放慢了速度,但其发展仍然接近于它们最大的可持续速率。 在发展中大国,2005年中国和印度的GDP继续快速增长(分别超过9%和约7%)。但是俄罗斯由于石油生产增长乏力而减慢了速度。高昂的油价加上国内生产能力受到限制以及高收入国家进口需求的趋缓,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增长估计从6.9%降低到6.1%。从实际收入来看,下降更为激烈,从6.4%减少到3.9%。在出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石油收入在增加,但是石油部门扩大生产的机会在减少,这意味着它们的产出增长减慢,从6.6%放慢到5.6%。 2006年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增长可望保持平稳,稳定在2.5%左右。这是欧洲业绩提高与美国和日本增长稳定二者加在一起的反映。在美国,油价的上涨和货币政策的紧缩有望抵消美元以往的贬值给增长带来的积极的刺激。尽管增长被高企的油价拖了后腿,欧洲计划中的增长仍然会发生,因为低的利率、被抑制的投资需求以及欧元实际升值的不利后果大部分被消化之后,高油价的不利影响有望烟消云散。在日本,尽管油价高企,但国内需求的加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将会使增长仍然接近潜在的能力。 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将稍有回落,估计从2005年的5.9%降低到2007年的5.5%。在东亚和南亚,发展将稍稍趋缓,但仍然非常强劲,中国和印度尤其如此。在中东和北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石油出口国滚滚而来的石油收入刺激内需增长,并部分地抵消生产能力所受到的会使生产增长放慢脚步的制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长乏力,反映非石油商品价格疲软,反映2004年增长非常强劲的一些国家重新回到正常的增长水平。在欧洲和中亚,加入欧盟所带来的增长这一额外收获的退潮和石油生产国能力受到的制约,可能使发展速度稍稍放慢。 2.吃紧的商品市场。全球增长乏力使非石油商品市场的紧张状况有所缓和。曾经出现了稳定的迹象,而在供应对高价作出反应的地区,农产品的价格,甚至有下跌的征兆。金属和船运也出现了疲软的苗头,尽管幅度较小。原油供应的增长勉强高于需求的增长,供应条件将仍然趋紧。因此,原油价格当前包含着巨大的风险溢价,尚无望迅速回落。 未来油价的突然上升会给全球前景带来潜在的危险。如果供应出现持续不断的负面冲击,则由此产生的价格上涨将具有特殊的破坏性。由于石油可采量和以石油为基础的投入的减少,产出将直接受到限制。这将和不久前的情景截然不同,那时价格是在供应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上涨的。供应方面若出现使石油日产量减少200万桶的冲击,就会使石油价格在一年多内每桶超过90美元,在该冲击发生后的第二年,全球增长就会降低1.5%。低收入的石油进口经济体的收入就会减少,其减少量超过它们GDP的4%(大大高于高收入国家),这是因为它们的经济是相对高油耗的,同时油价由供应冲击诱发的上涨不一定会使非石油商品的价格也跟着上涨。 3.全球的不平衡仍然是一大问题。全球经常账户不平衡和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2005年预计超过7500亿美元)仍然是一个重大的中期性问题。在2004年末和2005年初这段时间内,紧张状况有所缓和。利率差别相对于欧洲短期和长期资产而言的提高,使得私营部门对购买以美元标价的资产胃口大开。因此,2005年头7个月美元实际升值了约2.5%,外国中央银行积累的储备在为经常账户逆差提供融资方面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这一喘息机会是短暂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增加的私人资本流量是投资人对一次性的资产组合相对于美元资产所作的调整。2005年第2季度初,流量减少了,美元面临着重新下探的压力。从而,外汇储备的积累再次成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融资的至关重要的成分,外国中央银行行为的改变可能导致不稳定这一危险又死灰复燃起来。 4.低利率是不确定性的根源。长期利率和利差的未来走势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利率和利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历史低位。促使利率维持在低位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整个发达世界数年来奉行的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的养老储备;美国和亚洲的资产负债表都进行合并报表处理;以及低的通货膨胀环境;还部分地归功于中国和前苏联集团成员进入世界市场后竞争的加剧。这些因素大多是暂时性的,预期会逐步消失,因此长期利率将稳步上升。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国10年期国库券的收益从9月份起已上升了50个基点。 然而,这些暂时性的因素可能继续占支配地位,使最近长期利率的上升发生逆转。这将激起强大的需求,使之超过计划的需求,也加剧了产能所受到的制约。结果油价被推得很高,引发一轮更猛烈的通胀周期,最终导致衰退。 另一种情形是这些力量可能很快消失,使长期利率更快地上升到长期均衡的水平,从而引发更为显著的减速。 最后,此种增长放慢的环境和全球的不均衡,将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危险。在这方面决策者必须齐心协力保证多哈回合达到完满的结局,使专门出口农产品的发展中国家从贸易自由化中受益,同样让其他国家从制成品和原材料的自由贸易中得到实惠。 二、全球增长 2005年全球经济的减速有目共睹,但是与2004年3.8%的增长相比,仍然继续以3.2%的速度发展。减速波及面广,实际上殃及每一个经济地区。 油价的上涨,资源部门能力受到的制约,美国和一些国家奉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快速增长一年之后投资周期的到头等等,都加快了增长速度的下滑。 1.高收入国家的产量和前景。2005年工业化经济体的增长估计为2.5%,大大低于上一年的3.1%。工业生产的增长率从2004年年中的5%以上降低到2005年年中的不到1.5%。2005年高昂的油价,上升的短期利率以及不同寻常的飓风季节,使美国的增长率降低到3.5%,而上一年这一增长率达到4.2%。减速可能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因为低的长期利率推动了内需,以往美元贬值的累积作用提高了净出口额。 欧洲增长的减速不太明显,但是1.2%的发展速度(欧元区为1.1%)则疲软得多。欧洲各经济体用油强度低以及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说明欧洲增长的减速为何不那么明显。日本的GDP估计增长了2.3%。由于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和工业改组强度降低,使内需上升和家庭收入增加,这样,中国进口需求大量减少造成的损失得到了补偿。 2005年石油价格的上涨可能使2006年全球的增长率降低约1/4个百分点。如果油价保持稳定就不至于如此了。按计划美国的发展速度将保持稳定,因为利率进一步上调和油价高企的负面作用,将部分地被飓风过后进行的投资和外来部门对增长所作贡献的额外增长所抵消。投资将使赤字财政趋于好转。在欧洲,尽管高油价拖了增长的后腿,但是计划中的经济活动将加速进行,这是因为利率低,投资需求受到抑制以及欧元实际升值的不良后果已经被消化。油价上涨给日本造成的不良后果,大部分有望被内需的强劲和继续实施支持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弥补。 2.发展中国家的产量和前景。尽管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下降了几乎整整一个百分点,然而它们的发展仍然非常强劲有力。2005年估计增长5.9%,这部分地反映中国和印度经济业绩强劲。产量继续快速扩大(分别超过9.0%和7.0%左右)。 石油进口国(不包括中国和印度)增长下降剧烈,从5.6%降低到4.3%。与此同时,尽管石油收入继续增加,但由于出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造成石油部门后备产能减少,增长从6.6%减缓到5.7%。 高企的油价、利率的提高和固有的通胀压力将使大多数发展中地区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受到抑制。然而,作为一个集团而言,中、低收入国家2007年的经济业绩将会再次超出高收入经济体一大截。 3.地区展望。2005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各经济体继续快速发展。地区GDP估计增加了7.8%,但低于2004年的8.3%。中国的增长仍然非常强劲(尽管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二者都显著回落),这是因为出口继续快速增长,而进口增长却减少了一半。 对该地区其他国家来说,中国进口的减少,全球高科技需求的疲软以及油价的上抬等,都转化为出口增长的下降、生产者价格的快速提高以及经常账户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 2006年平均油价还要上涨,中国投资水平下降的长期影响和货币政策的趋紧预料会使地区的增长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下降到7.6%和7.4%。 2005年欧洲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活动降幅惊人。GDP增长估计为5.3%,低于2004年的7.2%。石油生产增速下降,投资周期见顶(尤其是最近加入欧盟的经济体)以及世界对地区出口需求的不旺都导致了下降。俄罗斯从7.2%减慢到6.0%,乌克兰从12.1%回落到4.4%;波兰从5.4%下跌到3.5%,土耳其从8.9%降低到4.8%。 油价的上涨抑制了石油进口国的国内需求,但是石油出口国的石油收入却大大抵消了石油部门本身增长的减速。作为对这些制约能力的因素和上一年增长强劲有力的反映,本地区许多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通胀压力东山再起。从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增长将保持稳定,2006年、2007年平均将约为5%。这已接近该地区潜在的增长率。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活动,2005年估计增长4.5%左右。与2004年5.8%的记录相比下降显著,但是与该地区前三年0.4%的平均增长率相比却又高出许多。由于供应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估计巴西的GDP增长放慢到3.8%左右(从2004年的4.9%下降至约3.8%)。而在墨西哥,2005年比2004年少了五个工作日,预计将使经济增长下降不少。除这些国家外,2005年该地区增长强劲有力,估计达到5.9%,这是由世界对该地区出口的强劲需求(尤其是石油、咖啡和铜,这些占该地区商品出口总额的65%)和低利率促成的。 全球的缓慢增长已经使非石油商品市场的紧张情况趋于缓和,这导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复苏,这一势头有望继续保持下去。可是,当该地区许多国家从高油价中受益的同时,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加勒比地区的国家由于对石油依赖过多,面临着收入的大量损失。因此,2007年该地区的GDP增长预计将下降到3.6%。 高企的油价和对石油的强劲需求是中东和北非各经济体的关键推动力,2005年该地区的GDP增加了4.8%。非常高的石油收入使公共开支以两位数增加,这帮助石油生产国的GDP增长5.4%。然而,欧洲增长乏力,高额的石油支出和根据纺织和服装协定(ATC)取消配额所造成的一次性不利影响,使该地区石油进口国的增长从2004年的4.6%下降到2005年的约4%。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GDP 2005年估计增加4.6%。南非产出增幅估计达到4.2%。石油出口国的经济2005年估计增长了5.5%。这反映石油业快速增产和投资流入量迅速加大。某些石油出口国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可能超过25%。这是新油田投资的结果。然而,其他国家的增速由于受到能力的制约而踏步不前。 在西非,2005年强劲的商品价格、充沛的雨水以及大规模地使用农药,地区增长有望提高。在东非和南部非洲,增长预计将稍稍放慢。这部分是因为ATC配额的废除将继续使纺织品出口处于压力之下。为了遏制预算赤字,某些国家愈来愈多地把原油价格的上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这将减少消费需求并增加通胀压力。 尽管油价上涨和转嫁现象在加剧,通胀预计仍然维持在一位数之内,这是因为食品价格会下降并且执行了谨慎的货币政策。不久前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和捐助国增加了支持——因为较多国家达到了重债穷国(HIPC)的入门点——也将有助于支持增长,预计中期将达到或超过4.5%。 三、长期前景和贫困预测 发展中经济体最近经济表现强劲有力,预计这些经济体中期将较快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过去几年进行的经济改革。臻于完善的宏观经济政策,较低的通货膨胀,贸易自由化,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以及财政赤字的减少,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减少了不确定性,改善了总的投资环境。更大的宏观经济结构改革,如私有化和监管改革倡议等,也均起了关键作用。 由于最近以来经济业绩一直提高很快,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预计每年将增长3.5%左右。除东亚外,预计发展中地区未来的增长率均高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东亚则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可能有所下降。 关于贫困问题,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外,所有地区均有望达到千年发展目标有关减贫的指标,也就是使贫困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下降50%。在东亚,这一指标已经实现。根据当前所做的长期预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与中亚地区到2015年两地几乎均可消灭赤贫现象。总的来说,每日生活费为1美元或不足1美元的人数将减少到6.2亿左右,而1990年为12亿,2002年估计为10亿。 尽管这一前景激动人心,但是尚不能为此洋洋得意。发展中经济体每日生活费为2美元或不足2美元的人数预计仍然多得令人咋舌。再者,虽然最近取得了进展,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2002年赤贫发生率实际上高于1990年。至2015年尚有约38%的非洲人将仍然生活在赤贫之中。世界各地人均收入预计将快速增长,但该大陆将继续远远落在世界其余地区后面,除非采取能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措施。 四、国际金融 过去几年来国际汇率的大幅调整在2005年停顿下来了。尤其是尽管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居高不下,但是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币种而言的下降趋势已经到头。2005年头7个月美元强劲有力,其部分原因是美国提高了短期利率,而欧洲可能为了回应该洲相对疲软的经济业绩而降低了长期利率。到7月,这种发展趋势使美国和欧洲短期利率之间的差别波动300个基点。而同时有利于美国长期债券的利率差别达到75个基点。 这种愈来愈上升的利率差别从金融上刺激人们持有美元资产。2005年第1季度由于投资人调整了他们的资产组合,临时性地造成私人部门的净资本大量流入美国。这种资金流入不仅增强了美元,还为美国一大部分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提供了资金。 然而,2005年第2季度,私人资本流入量趋缓,外国银行再次扮演向美元融资的重大角色。美元和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融资对

外国专家:全球经济正走向衰退,这种糟糕情况会持续多久?

这个情况可能会持续一年左右,也可能会持续10年时间。

如果是以乐观的角度来看待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的话,有些专家认为全球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断裂的问题。如果能够有效恢复已经被破坏的供应链的话,普通商品的生产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有所下降,这会进一步缓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问题。与此同时,有些人也会认为全球经济问题属于系统性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可能会持续5年甚至10年时间。如果情况确实如此的话,很多国家和地区可能需要做好长期应对经济问题的准备。

这个情况可能会持续一年时间。

我们可以当时这样理解:因为很多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非常高的情况,如果能够遏制通货膨胀的现象的话,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回归正轨。对于那些债务规模比较大的国家来说,因为这些国家不能通过超发货币的方式来应对通货膨胀,所以很多国家可能需要在一年之内迎接短暂的经济发展。

全球性的问题可能会持续10年时间。

如果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问题属于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的话,这基本上意味着很多国家和地区会遭遇5~10年左右的经济问题,有些国家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债务问题而申请破产。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体量比较小的国家来说,这些国家可能会遭受到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普通人的生活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人可以精准预测全球经济今后的走向问题,更没有办法预测全球经济衰退的具体时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同时也需要适当增加自己的储蓄,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

现阶段世界经济的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4.8%。据IMF和世行等国际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这一强劲的扩张态势还将延续至2006年和2007年。工业化国家中,美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日本经济扩张的基础已初步形成,欧元区经济正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经济继续强劲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其主要特点是:

(一)国际油价再创新高

近来,由于地缘政治风险,特别是伊朗因素所形成的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导致油价再度飙升。过去几年来,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虽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但在今后一段时期,由供应方因素所引发的油价持续飙升,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抑制效应。

(二)全球通胀压力相对缓和

受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及油价高企的影响,通胀总水平有所上升,但核心通胀水平仍相对稳定。随着过剩生产能力的逐步消化,非石油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对通胀约束性影响趋于减弱,进口商品价格周期性上涨将会加大未来的通胀压力。

(三)全球贸易不平衡继续发展

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创历史纪录,而一些石油出口国、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小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则拥有大量的外贸盈余,并为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融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四)全球金融环境仍比较有利

随着短期利率的不断调升,长期利率并未随之上扬,而是继续较低位运行。低利率不仅推高了大多数国家股票市场的股权价值,而且还大幅提升了一些国家的房地产价格。预计今年金融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将会适度上扬,长期利率也会有所回升。应该说,全球金融体系目前正处在一种应对正常周期性挑战的状态,偏紧的金融环境将会给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带来风险,并可能影响到一些工业化国家的住户部门。

二、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

由于企业投资增长加快,加上美国等国家采取了适应性调节的货币政策,从而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吸收和消化。当前,企业运用资金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投资和就业的增长;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望超过预期,因而世界经济面临的总体风险呈下降趋势。除伊朗、朝核等地缘政治风险外,其他主要风险还有:油价持续高位振荡;全球贸易不平衡可能出现无序调整,并引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状况趋紧对房屋价格上涨过多的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住房部门产生不利影响;禽流感传播可能给经济带来严重损害等。预计2006年和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分别达到4.9%和4.7%。

美国。美国经济在2006年年初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当前,企业利润较快增长,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劳动力市场持续改观。受公司利润充裕和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影响,美国企业投资前景趋好;美国贸易伙伴国经济的较强劲增长,也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由于住房市场降温及油价高位运行,可能会抵消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刺激效应,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放缓。特别是在当前低储蓄和高油价的背景下,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有可能引发居民消费需求的急剧收缩。发达的金融市场虽然为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空前的赤字规模可能会动摇投资者信心,对美元形成贬值压力,并引致利率急剧上升。预计2006年和2007年,美国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3.4%和3.3%,仍为七国集团中增幅最高的国家。

欧元区。受出口需求的拉动,经济增长呈恢复性趋势。企业投资保持弹性状态,失业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比较高。展望未来,这一增长趋势将继续依赖于全球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受欧元贬值和金融状况改善的促动,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上升。受劳动市场和高油价的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仍将受到一定抑制。欧元区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国际油价急剧攀升。预计2006年和2007年,欧元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2.0%和1.9%。

日本。受国内需求强劲、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及公司利润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带动,日本经济目前正处于相对稳固的增长轨道上。展望未来,受国内需求强劲的拉动,日本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应该说,日本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是可控的。就业不断增加及收入持续增长将对居民消费支出形成有力支持。目前,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已连续4个月上涨,从而有望结束过去8年来其价格持续走低的局面。预计2006年和2007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2.8%和2.1%。

新兴亚洲国家。2005年前期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受一些工业化国家企业投资较快增长的拉动,该地区出口和经济增长在去年下半年明显加快。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仍相对有利,因此,2006年该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在投资和净出口不断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受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劲增长的推动,印度经济也将持续快速增长。该地区其他国家,出口前景也不断趋好。该地区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持其经济体处于一种内外均衡的增长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加快实施包括金融部门改革在内的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国内需求。而且,汇率的适度升值也显得必要。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8.2%和8.0%。

拉丁美洲。受全球商品需求强劲的影响,许多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扩张态势。受国内需求增长预期的拉动,2006年该地区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受强劲的经济增长及严格的财政纪律的影响,该地区公共债务明显下降。为了减少其应对全球金融环境变化的脆弱性,该地区需要继续减少其公共债务,并改善其债务结构。同时,要降低其对全球商品周期性需求的依赖性,把促进投资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优先任务,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4.1%和3.8%。

新兴的欧洲国家。受国内需求强劲及出口增长加快的支持,该地区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其主要风险是,欧元区国内需求恢复力量减弱、巨额地区经常账户赤字及一些国家信贷的迅速扩张。波罗的海和东南欧洲国家,对外贸易赤字主要反映了私营部门行为,而在匈牙利,对外贸易赤字却与其财政赤字密切相关。这种外部的不平衡,将对该地区一些国家带来较大风险。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0%和4.8%。

独联体国家。受乌克兰经济增长急剧放缓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在2005年明显放缓。目前,由于投资动力较弱,消费需求强劲,加上高工资、养老金及信贷条件放宽等因素的刺激,该地区需求结构呈严重失衡状态。展望未来,该地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放慢。当前,该地区货币政策要着眼于控制通胀,包括允许汇率升值。同时,政策制定者要大胆实施改革,改善商业环境,鼓励更高水平的企业投资,从而实现一种平衡的经济增长。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6.0%和6.1%。

非洲国家。经济活动继续强劲扩张。受全球商品需求强劲和实施改革的影响,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有望达到过去30年来的最高水平。对这些国家来说,关键是如何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切实减轻其对外债务,不断推进改革,完善制度,创造条件,以鼓励私营部门生产和投资,从而为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铺平道路。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7%和5.5%。

中东地区。受石油出口高收益的推动,该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其石油生产已接近其生产潜能,预计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其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油价的未来走势。此外,地缘政治因素及房地产市场新近开发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当前,这些国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石油收益,如何进一步改善其石油部门和非石油部门增长的前景。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7%和5.4% 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仍未显现。 一、2010年世界经济将全面复苏 随着各国政府政策效果的显现、随着市场的回暖、随着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特别是迪拜危机的爆发,各主要国家官方和机构大多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因素基本出尽。即使是迪拜危机也被认为是经济危机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因为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市场已经拥有足够的承受力,迪拜问题的爆发并不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世界经济的恢复。面对经济逐步向好和金融市场形势继续好转的局面,IMF和OECD等机构纷纷调高对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2009年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可反弹至3.1%,较7月份预计的2.5% 提高0.6个百分点,较年初1.9% 的增长预期更是明显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上升1.3%(年初预计是零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升至5.1%(年初预计增长4.0%)。2010年世界贸易将出现2.5% 的增长,年初预测仅为0.6%。2009年11月,OECD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更为乐观,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世界贸易增长率可达到6%。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尚未显现。因为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的恢复,仍受制于政府政策性措施的恩惠。从长期看,金融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失业率居高不下对需求恢复形成的障碍、不断加重的政府巨额财政预算赤字给再融资带来的困难以及新一轮经济复苏中的通胀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全球经济即使复苏,增长速度也将是缓慢的,同时不排除期间有所反复。另外,从传统周期理论分析,以2007年12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作为起点,即使短波周期(2-4年),本轮世界经济调整在2009年停滞,2010年仍将在底部调整,随后在2011—2012年逐步有所复苏,但仍将略低于近20年来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速。如果按照中波周期(7-10年),从2008年算起世界经济还有4—5年的收缩期,如果按照中长波和长波周期来看,则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要大大推迟。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与当前市场主流判断相反的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国际大炒家索罗斯认为,2010年或2011年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二次衰退。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则认为,美国官方高估经济恢复的力度,而低估了失业率水平。房价在继续下跌,而股票价格上涨,这将导致富人更富,中产阶级和贫困者更贫困。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更认为,截止到2009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仅过了一半,全球不良资产也只解决了一半。他认为,世界经济W形的“双底风险”可能会至少持续两三年。 二、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面临的困难复苏面临的困难:持续性政策性调整;金融业修复;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而且世界经济恢复也将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一)持续性政策性调整的困难面对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大多采取了财政刺激手段,且效果明显。这种依靠政府政策手段挽救危机、或刺激复苏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政府政策性特征。其后果一是,政府长期主导市场,企业和市场对政府政策产生依赖,长此以往会造成市场扭曲。二是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这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美国政府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未来几年,欧元区和欧盟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69.3%和61.5%分别升至77.7%和72.6%,远超60%的上限。日本的国家债务已经高居发达国家之首,预计未来几年日本财政状况将进一步趋于恶化。(二)金融业修复的困难本次经济衰退源于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业受到的打击最大,一是泡沫破灭、财富减少;二是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化,资金相对减少,未来修补非常困难,也需要时间;三是金融业破产、利润下降、投资和就业下降趋势尚未逆转。即便考虑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偿还政府的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救助和改变会计准则,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股票市场活跃,金融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还不能推断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已经稳固,金融机构的“疗伤过程”仍需时日。另外,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基准利率分别降至0-0.2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还采取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带动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三)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的困难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联合国报告预计,2009年至2010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5000万。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的失业率会普遍高于10%。鉴于全球经济形势最乐观估计也将在2010年才开始好转,而大部分国家只有在2011年至2015年间实现经济加速增长,才可能缓解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状况。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估计要花4-5年的时间。大规模就业增长如果无法恢复,消费增长的动力明显受到掣肘。如长期以来,美国居民遵循一种高负债、高消费的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居民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率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行为开始发生改变,消费习惯从依赖借贷变为注重储蓄。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在美国就业形势继续恶化的背景下储蓄率仍将继续上升消费增长会相对缓慢。(四)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的困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全球需求不足矛盾的总爆发。目前,全球性的钢铁、水泥、家电、汽车、住房等行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出现积压。尽管目前各国去库存化过程正在继续,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只要全球产能仍然过剩,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就不会发生,世界经济也就不会很快复苏。与美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的IT革命和本世纪初的房地产繁荣的带动下较快摆脱衰退迅速反弹的愿望一样,目前主要国家政府大多提出将以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张,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先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加大了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但短期内这些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小,目前新能源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完全走向市场市场化仍显遥远。(五)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预计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政策的自保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重大威胁。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匹斯堡G20峰会《领导人声明》承诺各国将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2010年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但其结果如何将拭目以待。。

美元计价的日本GDP恐跌回至30年前,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以美元计价的日本GDP数据已经是跌回到了30年以前水平,这一数据代表了多方面信息。首先在日本GDP退回三十年前水平之时,也让日本民众购买能力跌回三十年前。几十年时间里全球GDP增长了4倍,但是日本占比却萎缩到4%,整体水平与德国几乎持平,那么也就是说日本整体经济实力已经不如以前。其次受到汇率影响,如今美元兑换日本为一比一百四十,日本人均年工资为三万美元,这也是1990年前后水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外籍劳动力来日本工作意愿不再那么高。另外受到汇率影响,日本国内各种能源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国家来讲,能源上涨将对其经济影响更大。

1、目前经济水平与德国几乎持平

三十年前日本GDP占全球15%以上,如今占比只有4%左右。2022年GDP收入估计为4万亿美元,这与全球GDP 排在第四位德国持平,而此前日本一直都是排在第二位位置。这也就表明了日本经济整体发展能力已经是大不如从前。

2、外籍劳动力来日本工作意愿在降低

日本作为一个发展国家,一直都因为工资水平高而吸收着全球劳动力。但近年来由于受到汇率影响,日本人均年工资为三万美元,这个数据和三十年前也是同样水平。这也就代表着将来愿意来日本工作外籍劳动力只会变得越来越少。

3、能源价格处于不断上涨当中

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种能源,而近几年来还是因为汇率原因,使得日本国内各种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原油价格,在期货市场当中更是一度上涨了33%左右。这对于资源严格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讲,只会让经济发展变得困难重重。

美国通胀高企,日元跌至30年低位,会导致哪些经济后果?

美国通胀严重会导致美国出现严重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的金融危机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同时还会导致美国物价飞涨。而日元暴跌则会导致日本的生产成本出现明显的增长。

由于美国和日本遭遇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这使得很多国家都在关注美日两国是否有能力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问题,因为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万一的情况,那么必然会给其他国家带来极大的影响。

一、美国通胀严重会导致美国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

由于美国持续超发货币,这导致美国的通胀问题已经出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随着美元货币的价值出现明显下滑之后,美国的通胀问题已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如果美国政府没有办法解决通胀问题,那么美国必然会爆发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有可能会导致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复苏势头。

二、美国通胀问题严重,将会导致美国的物价飞速上涨。

对于美国民众来说,物价上涨确实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在疫情的冲击下,美国民众的收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如果因为通胀问题导致物价飞速上涨的话,那么美国民众必然会感到非常不满,甚至有可能会导致美国政府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如果美国政府没有办法解决通胀问题,那么物价上涨的压力,必然会摧毁美国民众对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三、日元快速贬值将会导致日本的生产成本出现明显上涨的势头。

虽然日元快速贬值有助于日本外贸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使得日本如果想要进行产品的生产制造,就必须要大量引进国外的能源资源。然而由于日元快速贬值的原因,使得日本在引进能源资源的时候必须要花费更高的成本,所以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我认为日元快速贬值对于日本的经济并没有太多的好处。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的简单介绍  第1张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有何冲击,我国如何应对,有何对策

总体上看,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对我国的启示深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受资产供给和需求影响的,它有可能脱离甚至严重脱离资产的内在价值而出现资产泡沫。在资产市场出现泡沫的情况下,如果放宽了资金融通的条件,或者出现了更加便利资金融通的金融工具,又可能使资产泡沫迅速膨胀,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美次贷危机更是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谓的次贷,指的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相比于给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优利率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更高,因为放贷方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放出这些贷款的机构为了资金尽早回笼,把这些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类似地,次贷的债券利率当然也肯定比优贷的债券利率要高。样因为回报高,这些债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其他基金的青睐。但是这个高回报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需要房价不断上涨。

主要影响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评级规则的完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迅速地发展起来。据估计,美国金融机构2006年发放的6000亿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前2年较低,2年以后则根据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决定,这意味着借款者每月支付的利息有可能增加50%或更多。因此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延率明显高于优级住房抵押贷款。

2005年以后,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显现。进入2006年,随着经济增长率放缓、房产价格的下降和利率的上升,借款者还本付息的负担迅速加重。非传统抵押贷款的风险迅速增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逾期比率开始上升。同时,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波及持有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等都将因为这类债券价格的下降而遭受重大损失。美国股票市场价格的暴跌迅速波及世界各国股票市场,导致世界各国股票价格下跌,同时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我国经济。

1、通胀压力增大。

2008年,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物价形势比较严峻,存在着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通胀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构成: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为避免经济衰退、失业率大幅度上升,采取了持续降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方面使得美元汇率出现贬值,导致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出现上升调整;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在资金大量涌入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推动有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007年末,纽约商品交易所(CBOT)到期小麦价格达885美分/蒲式耳,同比上涨76.6%。美国能源部预计,2008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将达每桶85美元,平均价格涨幅将比2007年高1倍左右。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原料、动力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进而推动CPI和PPI上涨。不断增加的通胀风险需要政府采取更为积极的紧缩政策,但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可能令推行更为进取的紧缩政策面临难度。

美国减息,我国加息,就会增加美元贬值的压力,加大我国宏观调控难度。我国还是要加强市场基础建设,发展直接融资,分散风险。

2、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美国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源泉之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将会导致美国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进而有可能导致美国进口的减少和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减少。假如其他条件不变,我国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海关的数据显示,2007年8月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虽然不断创高,但对美出口的增速减缓。10月份我国对美出口量达到210亿美元,低于9月份的213.9亿美元,数据同时显示,1-10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5.5%,而这数据1-9月份是15.8%,1-8月份更是16.7%。增速明显放缓。外贸企业利润增长可能会有所放缓,原因在于,次贷造成的世界经济放缓,还会导致外需下降。人民币升值亦可能进一步加速出口加工产业的两极分化,由此将造成部分出口企业回报率下降。估计美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到今年上半年将达到峰值。

3、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短期影响有限,但从长期看,次贷危机的蔓延可能会降低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对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产生冲击。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A股市场从去年到达6124点高峰以后就一直跌跌不休,到今年3月份更是一度跌穿了5.30事件的谷底,最低到达了3353点,这证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开始慢慢显现。基于次贷危机对经济最不容忽视的影响就是影响资金流动性,那么这种影响对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就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甚至可能长期影响经济发展。

4、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

美国正是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楼市出现了持续的上涨,物极必反当需求不足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房价的时候,美国楼市出现了“拐点”。而货币政策的调整没能挽救楼市引起的金融灾难,这给我国的楼市敲响了警钟。虽然我国按揭贷款没有分级,但并不能说明质地优良,其中不乏有次贷标准的贷款。2007年持续的货币紧缩政策也表明了政府的重视程度,所以2008年,货币政策单从这方面来看,仍会保持紧缩的态势,如果再考虑流动性过剩,其紧缩程度可想而知。个人认为,目前我国楼市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的依赖程度很高,所以在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情况下,楼市将处于震荡调整的走势,不排除短期内走出向下的趋势。

关于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极限”可能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怎么处理?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1550.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