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_2020欧元区gdp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20欧元区gdp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20欧元区gdp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道指三日跌超4%,原油跌5%,A50跌1.53%!端午全球市场起波澜

您的假期余额只剩一天了!为了让大家与工作日“无缝对接”,Wind带您回顾端午假期全球市场大类资产表现!

A股端午休市期间,欧美股市正常开市,港股于6月25日休市,26日正常开市。在A股投资者享受假期的同时,海外市场“不平静”,五大重磅消息将影响A股节后走势。

假期全球市场表现

欧美市场

周五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均超2.4%,道指跌2.84%报25015.55点,三日累计下跌4.36%;标普500跌2.42%报3009.05点,三日累计下跌3.9%;纳指跌2.59%报9757.22点,三日累计下跌3.69%。

周五欧股涨跌不一,德国DAX指数跌0.73%报12089.39点,三日累计下跌3.47%;法国CAC40指数跌0.18%报4909.64点,三日累计下跌2.15%;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2%报6159.3点,三日累计下跌2.54%。本周,德国DAX指数跌1.96%,法国CAC40指数跌1.4%,英国富时100指数跌2.12%。

香港恒生指数

周五,恒生指数收盘跌0.93%报24549.99点,本周累计跌0.38%;国企指数跌0.84%,周跌1.22%;红筹指数跌0.78%,周跌0.65%。全日大市成交961.1亿港元,前一交易日为1154.3亿港元。

电信股领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跌近3%,中国电信跌3.52%。前期强势的 科技 股多数下跌,行动公司跌近5%,小米集团跌超4%,阿里巴巴跌逾3%,美团点评跌超2%,腾讯控股跌逾1%。

蒙古能源涨272%,盘中一度大涨逾700%,年度由亏转盈14.42亿港元。

亚太市场

周五亚太股市集体收涨,日经225指数涨1.13%报22512.08点,本周累计涨0.15%。韩国综合指数涨1.05%报2134.65点,周跌0.3%。澳洲标普200指数涨1.49%报5904.1点,周跌0.6%。新西兰NZX50指数涨0.04%报11129.23点,周跌1.1%。

商品市场

原油

周五国际油价全线下跌,NYMEX原油期货收跌1.45%报38.16美元/桶,周跌4.19%。布油收跌1.17%,报40.64美元/桶,周跌3.67%。

黄金

周五COMEX黄金期货收涨0.8%报1784.8美元/盎司,周涨1.81%,连涨三周。

重磅消息影响A股节后走势

美国考虑对约31亿美元欧洲商品加征关税

周三(6月24日)晚间,据外媒报道,美国考虑对价值31亿美元的欧盟和英国产品征收新关税。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发布新的关税目标清单,新关税的目标包括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法国,征税目标商品包括杜松子酒,啤酒,土豆和卡车。

沃尔克规则终被修订,美联储为银行业“松绑”

周四(6月25日),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批准了对沃尔克规则的修改,允许银行增加对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还取消了银行在与其关联机构交易衍生品时必须持有保证金的要求。此次美国监管机构进一步放宽金融危机后的限制措施,将为华尔街银行创造更多盈利空间。但批评者认为,美国监管机构放松沃尔克规则,将为华尔街的风险行为提供便利,令金融系统风险增加。

标普:预计美国今年GDP将萎缩5%

外媒报道,标普全球评级周四表示,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收缩5%,GDP恢复到2019年末水平大概需要两年时间。

标普美国首席经济学家Beth Ann Bovino称,这段时间内失业率将保持高位,消费者支出将受到抑制,商业需求只会缓慢恢复。预计2021年将实现5.2%的“温和反弹”,比先前预计的6.2%低一个百分点。

美国感染人数再次加速

当地时间6月2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表示,美国可能仅确诊了感染新冠病毒人口的10%。目前,美国报告的确诊病例为230万例,根据雷德菲尔德的估计,美国可能实际上有超过2300万人感染新冠肺炎。

美国至少29州出现新冠疫情反弹,新增确诊数量相比前一周有所增加,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这三个人口最多的州。

得克萨斯州州长周四表示,将暂停该州分阶段的经济重启计划,以应对新增感染病例和住院人数激增。佛罗里达州州长也表示,不打算进入下一阶段经济重启。

IMF警告:全球股市或面临第二次暴跌

周五(6月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称,如果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范围再次扩大、封锁措施重新实施或贸易紧张局势再次激增,股票和其他风险资产的市场可能会遭受第二次暴跌。

当日早些时候,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封锁措施打击了市场情绪,导致股市大跌创下了 历史 纪录, 标普指数在短短23个交易日内下跌34%,但受到美联储支持的提振,目前距离之前的高位约10%。

此前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此前预期萎缩3%,美国经济萎缩8%,欧元区经济萎缩10.2%,中国经济增速为1%,为全球主要经济中唯一增长的国家。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5.4%,美国增速为4.5%,中国增速为8.2%。

FRM(金融风险监控)

利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研发476个风险标签,覆盖5000万工商企业

上千台云服务器,24X365全天候运作

轻松实现多维度风险监控和风险穿透

您的假期余额只剩一天了!为了让大家与工作日“无缝对接”,Wind带您回顾端午假期全球市场大类资产表现!

A股端午休市期间,欧美股市正常开市,港股于6月25日休市,26日正常开市。在A股投资者享受假期的同时,海外市场“不平静”,五大重磅消息将影响A股节后走势。

假期全球市场表现

欧美市场

周五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均超2.4%,道指跌2.84%报25015.55点,三日累计下跌4.36%;标普500跌2.42%报3009.05点,三日累计下跌3.9%;纳指跌2.59%报9757.22点,三日累计下跌3.69%。

周五欧股涨跌不一,德国DAX指数跌0.73%报12089.39点,三日累计下跌3.47%;法国CAC40指数跌0.18%报4909.64点,三日累计下跌2.15%;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2%报6159.3点,三日累计下跌2.54%。本周,德国DAX指数跌1.96%,法国CAC40指数跌1.4%,英国富时100指数跌2.12%。

香港恒生指数

周五,恒生指数收盘跌0.93%报24549.99点,本周累计跌0.38%;国企指数跌0.84%,周跌1.22%;红筹指数跌0.78%,周跌0.65%。全日大市成交961.1亿港元,前一交易日为1154.3亿港元。

电信股领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跌近3%,中国电信跌3.52%。前期强势的 科技 股多数下跌,行动公司跌近5%,小米集团跌超4%,阿里巴巴跌逾3%,美团点评跌超2%,腾讯控股跌逾1%。

蒙古能源涨272%,盘中一度大涨逾700%,年度由亏转盈14.42亿港元。

亚太市场

周五亚太股市集体收涨,日经225指数涨1.13%报22512.08点,本周累计涨0.15%。韩国综合指数涨1.05%报2134.65点,周跌0.3%。澳洲标普200指数涨1.49%报5904.1点,周跌0.6%。新西兰NZX50指数涨0.04%报11129.23点,周跌1.1%。

商品市场

原油

周五国际油价全线下跌,NYMEX原油期货收跌1.45%报38.16美元/桶,周跌4.19%。布油收跌1.17%,报40.64美元/桶,周跌3.67%。

黄金

周五COMEX黄金期货收涨0.8%报1784.8美元/盎司,周涨1.81%,连涨三周。

重磅消息影响A股节后走势

美国考虑对约31亿美元欧洲商品加征关税

周三(6月24日)晚间,据外媒报道,美国考虑对价值31亿美元的欧盟和英国产品征收新关税。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发布新的关税目标清单,新关税的目标包括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法国,征税目标商品包括杜松子酒,啤酒,土豆和卡车。

沃尔克规则终被修订,美联储为银行业“松绑”

周四(6月25日),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批准了对沃尔克规则的修改,允许银行增加对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还取消了银行在与其关联机构交易衍生品时必须持有保证金的要求。此次美国监管机构进一步放宽金融危机后的限制措施,将为华尔街银行创造更多盈利空间。但批评者认为,美国监管机构放松沃尔克规则,将为华尔街的风险行为提供便利,令金融系统风险增加。

标普:预计美国今年GDP将萎缩5%

外媒报道,标普全球评级周四表示,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收缩5%,GDP恢复到2019年末水平大概需要两年时间。

标普美国首席经济学家Beth Ann Bovino称,这段时间内失业率将保持高位,消费者支出将受到抑制,商业需求只会缓慢恢复。预计2021年将实现5.2%的“温和反弹”,比先前预计的6.2%低一个百分点。

美国感染人数再次加速

当地时间6月2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表示,美国可能仅确诊了感染新冠病毒人口的10%。目前,美国报告的确诊病例为230万例,根据雷德菲尔德的估计,美国可能实际上有超过2300万人感染新冠肺炎。

美国至少29州出现新冠疫情反弹,新增确诊数量相比前一周有所增加,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这三个人口最多的州。

得克萨斯州州长周四表示,将暂停该州分阶段的经济重启计划,以应对新增感染病例和住院人数激增。佛罗里达州州长也表示,不打算进入下一阶段经济重启。

IMF警告:全球股市或面临第二次暴跌

周五(6月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称,如果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范围再次扩大、封锁措施重新实施或贸易紧张局势再次激增,股票和其他风险资产的市场可能会遭受第二次暴跌。

当日早些时候,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封锁措施打击了市场情绪,导致股市大跌创下了 历史 纪录, 标普指数在短短23个交易日内下跌34%,但受到美联储支持的提振,目前距离之前的高位约10%。

此前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此前预期萎缩3%,美国经济萎缩8%,欧元区经济萎缩10.2%,中国经济增速为1%,为全球主要经济中唯一增长的国家。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5.4%,美国增速为4.5%,中国增速为8.2%。

欧元兑美元走势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22日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分析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对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作出部署。央行论坛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最新的要求是什么?哪些领域有望利好?我们来听听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的解读。

进一步突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

周:央行的信贷座谈会至少释放了以下三个信号:

会议判断,当前,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巩固期,经济企稳时国内支持政策不能放松。释放国内信贷“总量稳定、结构优”的明确政策信号,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提高信贷支持效率,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同时,本次会议还强调,国有大型银行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领头雁”和“主力军”作用。

国内信贷“总量稳定、结构优”,即国内信贷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更加注重信贷结构优化,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新兴领域的支持力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国内流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本次座谈会的内容来看,除了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科创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会议还强调“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将明显受益。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承压

22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低开6.8202,收于6.8384,创近23个月新低。当前内外环境下,人民币汇率表现如何?后续的压力能缓解吗?下面我们连线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刘亚新。

三大因素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

刘亚新:今年以来,三个因素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贬值压力。一是美元指数持续走强,一度突破108关口。以前是“强势美元弱势人民币”的稳定关系。近期美元指数因欧洲能源危机被动推高,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第二,季节性规律表明,2月以后人民币汇率趋于走弱,但这种力量可能在第四季度逆转;第三,中美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中美利差大幅收窄甚至倒挂,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热情降低,股票债券市场资本流出压力加剧,后续实体部门的行为也可能反映类似变化。

人民币汇率有短有长。

目前的情况也凸显了这一因素的变化。尽管预计美国经济将下滑,美国通胀已见顶,但美国劳动力市场仍非常强劲,反映出美国经济的韧性。在中国,表面上看,人民币汇率贬值是因为MLF利率下调,但背后仍反映出中国经济复苏低于预期,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维持中美短期的分裂,甚至扩大幅度。展望未来,短期节奏变化不会改变我们对长期方向的判断,即美国经济下行将使美联储货币政策边际转向宽松,中国经济企稳反弹可能性较大,维持人民币汇率多空互现的判断。

欧元兑美元汇率跌至20年低点。

欧元方面,22日欧元对美元汇率时隔一个多月后再次跌破平价,并创下2002年12月以来的新低。欧元会进一步走弱吗?我们来听听中国银行研究所研究员李颖婷的分析。

市场对欧元区的增长预期相对悲观。

《全球金融连线》欧元/美元再次跌破平价水平。主要因素是什么?

欧元对美元汇率下跌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美元指数保持强势。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未来可能加息,美元指数23日再度飙升,升至近109,创近20年来新高。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很多发达经济体对美元的汇率都在贬值。因此,尽管欧元对美元汇率已跌破平价水平,但欧元对英镑、欧元对日元汇率自8月以来基本保持稳定,并呈升值趋势。

二是能源危机拖累欧元区经济增长,国际市场对欧元区未来增长相对悲观。整个欧元区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俄乌冲突继续叠加欧盟能源“去俄罗斯化”意识增强,导致欧元区多国能源短缺,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紧张、运输和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增加欧元区经济下行压力。目前欧元区工业生产增长乏力,7月制造业PMI指数降至49.8%。欧元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制造业PMI指数也低于50%的门槛水平。IMF、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相继下调欧元区2022年GDP增长预期,预计全年增长2.6%。如果国际市场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信心减弱,国际资本将加速流出欧元区,导致欧元贬值。

第三,欧元区的高通胀也加快了欧元贬值的步伐。这是因为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与国之间的价格水平。7月份,美国和加拿大的通胀率都比6月份有所下降,但欧元区的CPI指数继续上升,同比上升8.9%。其中,欧元区的能源通胀高达39.6%,尤其是德国、希腊等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的国家,正面临严重的通胀问题。7月份,通胀率分别高达8.5%和11.3%。与此同时,7月份欧元区食品通胀率高达11.8%。

欧元汇率短期内进一步走弱的概率较大。

全球财经连线:华尔街认为欧元将进一步走软。如何看待欧元后续走势?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吗?

从前面对三个因素的分析来看,要想促进欧元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就必须重塑国际市场对欧元区经济发展的信心。这意味着欧元区需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抑制进一步通胀,重新注入经济增长动力。目前德国经济增长前景不佳,可能在今年内陷入衰退。法国执政党在选举中未能赢得绝对多数,总统马克龙对施政的阻力增加。此外,作为欧元区高负债国,意大利国内政局不稳,经济复苏和结构性改革计划难以推进,增加了国际市场对欧元区发展的忧虑。因此,短期内欧元汇率进一步走弱的概率较大。

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 2020欧元区gdp  第1张

警惕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

图/视觉中国

文 | 邵宇 陈达飞

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历时两年,OECD国家整体产出缺口尚未弥合,供应链和劳动力带来的供给侧负冲击仍是主要解释。2020年-2021年的通胀压力来自负向的供给冲击叠加正向的需求冲击。2022年是需求政策退潮的一年。美国的通胀率原本应该在一季度末或二季度初出现拐点后进入下行通道,但俄乌冲突可能会延迟拐点的到来。此外,国内疫情的反弹是全球供应链的新的扰动项,又增加了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在3月的会议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定加息25个基点,并宣称在即将到来的会议上缩减资产负债表(大概率是5月)。按照利率点阵图,美联储全年或加息7次(每次25个基点),这意味着剩下的6次会议都会加息。当然,在随后的公开演讲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声称,合宜情况下加息幅度会超过25个基点(如50个基点)。相比2013年-2019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周期,本次可谓“急刹车”。虽然2021年8月发出缩减购买(Taper)信号和11月实施的时候并没有像2013年那样引发金融市场的恐慌,今年“快进的”加息和缩表不仅可能引发恐慌,还可能提前终结美国的复苏进程。再考虑欧洲的通胀压力,以及中国在“三重压力”之外新增的防疫压力,2022年全球经济不容乐观。

从出口的商品结构而言,燃料(原油和天然气等)占俄罗斯出口的比重约为50%,食品、农业原材料、矿石和金属等产品占比约30%,机械和运输设备及其他制成品占比约20%。乌克兰的出口以食品为主,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5%,机械和运输设备及其他制成品占比略低于40%,余下主要是矿石和贵金属等。俄罗斯燃料出口当中的55%到欧洲,40%到亚洲。乌克兰食品当中的53%出口到亚洲和大洋洲,33%出口到欧洲。可见,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通过大宗商品渠道,其对供给侧的负向冲击可能中断正在修复的全球价值链。

在初期,新冠疫情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冲击是对称的,表现为量和价的同步下行,其后之所以表现出以供给冲击为主导,是因为外生的政策刺激改变了供求关系。通货膨胀就是供求缺口的响应。这与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显著不同,它以需求冲击为主。而且,由于发达经济体金融复杂性和相互依赖度更高,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弱(尤其是对外开放度不高的经济体),在之后的复苏中也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这一次,由于生物医学技术和政策空间的差异,(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在疫情冲击面前表现得更脆弱,复苏进程也更迟缓,绝大多数经济体至今仍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潜在增长路径。

疫情扩散、刺激政策和宏观经济三个周期之间的错位是理解疫后世界经济的重要线索。由于不同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有不同的分工,这种周期的错位使得全球价值链恢复所需的时间和难度远超预期,使得复杂度高的产业链或制成品持续面临关键中间品或原材料的短缺,如 汽车 产业链中的芯片等,进而导致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美国生产商反映芯片缺口在2021年2月达到峰值后趋于下行。由于乌克兰是氖气(芯片原材料之一)的重要出口国,俄乌冲突也会对芯片和 汽车 产业链产生扰动。截至今年初,美国 汽车 等交通运输品价格涨幅仍维持在20%以上,在2月CPI涨幅(7.9%)中贡献了3.9个百分点,贡献率50%。

美国的通胀压力在全球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和欧元区(图1)。由于基期的原因,2021年4月美国核心CPI同比跳升至3%,经过三季度的暂时修整后,去年10月至今持续攀升,2022年2月已经达到6.4%,为40年来新高。英国自2021年8月突破3%以后一路上扬,11月以来一直维持在4%以上。欧元区在去年10月突破2%,有可能在今年3月突破3%。由于内需偏弱和政策刺激不强,中国通胀压力主要体现在上游(PPI通胀),CPI压力不大(但今年上下游传导压力或强于去年)。日本通胀读数自去年4月开始回升,9月后由负转正,2022年2月为0.6%,压力也不大,中长期而言,超老龄化 社会 对应的往往是通缩压力。

1978年2月,米勒接任美联储主席,将FOMC武装成了卡特的支持者。他们坚信,只要失业率在5.5%以上,货币政策就不会引发通胀。1978年底,通胀率突破9%,米勒认为,强势的工会、私人部门的工资和利润上涨应为此承担责任。时任CEA主席舒尔茨在1978年初写给卡特的备忘录中称:“我们没有看到通货膨胀正在升温的迹象,也不认为其在两年内有加速的可能”。1979年,石油危机再次来袭,经济陷入滞胀,FOMC仍然不愿意收缩货币。1980年初,通胀率站上了15%的高位。

大滞胀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是不同因素之间的接力,既有石油冲击等供给侧因素,也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工资上涨等需求侧有关,还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美元大幅贬值有直接联系。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为越南战争和“伟大 社会 ”计划融资成为白宫的首要事项。

政治诉求与经济学主流思潮不谋而合。凯恩斯主义当时已经占据美国主流经济学阵地,凯恩斯主义者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CEA)、财政部和美联储等重要经济部门都有任职。他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收紧货币政策只会加剧失业,不会降低通胀。他们要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将经济增速维持在4%以上,将失业率维持在4.5%以下。

1966年初,美国CPI同比增速在突破2%后加速攀升。在等待政府增税提案的过程中,时任美联储主席小威廉·迈克切斯内·马丁一次次地推迟加息。1968年末,失业率下降到3.4%,马丁开始紧缩货币。经济应声走弱,GDP增速在1968年二季度触顶后一路下行,1970年四季度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从1969年的3.5%提高到1970年底的6.1%(图2)。这似乎坐实了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降低通胀的代价是增加失业。截至1970年初,通胀已经超过6%。

1970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崩溃之际,由尼克松提名的伯恩斯接替马丁任美联储主席。两人风格迥异。马丁是保守派。伯恩斯虽然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但却认同凯恩斯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看法。他认为,物价上涨不是货币现象,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充分就业,应该依靠财政和收入政策(比如直接进行价格与工资控制)管理总需求,进而稳定物价。FOMC内部的主流观点也认为,只要产出缺口为负,或失业率高于4.5%,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在价格黏性的假设条件下,美联储增加了对短期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伯恩斯上任后,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和增加货币供给的进程。伯恩斯希望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就业的支持,来换取政府的工资-物价控制以稳定物价。

1973年初,通胀卷土重来。价格管制法案4月到期。伯恩斯建议尼克松扩大价格管制范围,要求对所有价格、利润和利率实施冻结。由于经济回暖,价格管制不仅没有控制住物价,反而制造了短缺,推动物价进一步上行。10月石油危机爆发前,美国CPI增速已经达到7.4%。1974年4月,国会任由价格管制法案到期,通胀率在年底突破12%。伯恩斯仍然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为通货膨胀负责,转而无端指责财政赤字。这是因为,在工资和利润管制情况下,成本推动假说不攻自破。

水门事件之后,尼克松被迫辞职。1974年8月9日,福特就任总统。福特执政期间,货币政策整体偏紧。到1976年底,CPI增速下降到4.3%的低点。吉米·卡特于1977年初接任福特,带着他的经济刺激方案走马上任。其经济智囊也基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如拉里·克莱因,激进思潮卷土重来。1978年“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案”(《汉弗莱-霍金斯法案》)重新表述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联邦储备系统的董事会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应保持长期增长的货币和信贷总量,以有效促进最大就业,稳定的价格和温和的长期利率等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就业摆在首要地位。

伯恩斯的观念并没有转变。他并没有认识到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仍然固执地试图通过影响卡特政府的财政与收入政策,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卡特执政后,FOMC的焦点是刺激经济增长,1977年7月的会议是典型的因为担心影响经济复苏而不愿意加息的案例。9月,M1增速再次突破8%。

1978年2月,米勒接任美联储主席,将FOMC武装成了卡特的支持者。他们坚信,只要失业率在5.5%以上,货币政策就不会引发通胀。1978年底,通胀率突破9%,米勒认为,强势的工会、私人部门的工资和利润上涨应为此承担责任。时任CEA主席舒尔茨在1978年初写给卡特的备忘录中称:“我们没有看到通货膨胀正在升温的迹象,也不认为其在两年内有加速的可能”。1979年,石油危机再次来袭,经济陷入滞胀,FOMC仍然不愿意收缩货币。1980年初,通胀率站上了15%的高位。

将大通胀完全归因于两次石油危机是一大误识。它是一场接力,起点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始作俑者,石油危机只是最后一棒。 1966年《劳动法》修正案对工资的拉动,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尼克松物价管制导致的供给短缺等都贡献了力量。激进的进步主义思潮和凯恩斯主义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武装了政府和国会。马丁孤掌难鸣,伯恩斯态度暧昧,米勒唯首是瞻,被政治化的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性和主动性。

从疫情后美国通胀的成因、鲍威尔主政的美联储的政策应对、拜登政府的政治诉求和流行的经济学理论会发现,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WTI原油价格相比疫情前翻了一番,俄乌冲突仍可能进一步推升油价;鲍威尔在2021年三季度以前都宣称“供给侧结构性通胀”是临时的,货币政策持续走在市场曲线的后面(behind the curve),根据新货币政策框架修订的泰勒规则的指示,美联储应该在去年二季度开始Taper,去年四季度开始加息,实际进度晚了半年。模型显示,当前通胀和失业率组合对应的联邦基金利率约为1%。

拜登赢得总统大选借助了民主党进步派的力量,其政策也具有明显的进步主义倾向——与罗斯福-约翰逊时代相似,缓解不平等在其政策目标函数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白宫经济部门当中,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塞西莉亚·劳斯、成员杰瑞德·伯恩斯坦,及白宫预算管理办公室(OMB)主任尼拉·坦顿等都持有进步主义政策主张。在经济理论方面,近年来兴起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将凯恩斯主义推向了极致,疫情后美联储购买国债的行为被认为是MMT的实践。

笔者曾在2020年的文章《通胀归来,还是通缩-债务螺旋?》中指出,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利率、就业与物价的部分趋势性因素——全球化、价值链贸易和人口——在后危机时代已悄然出现临界点。左侧是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的胜利,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期限溢价持续下行,工资增速停滞,收入分化加剧,劳动份额下降;右侧是保护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复兴,名义利率降无可降,失业缺口转为负值,通胀中枢或明显上升,其中短期压力甚于长期,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线或再次转向陡峭……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制造业产业链加速调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的超大规模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或许就是点燃通胀的烈火。

当下,已经不再有人宣扬MMT的神奇功效了。鲍威尔也开始正视通胀的持久性问题,计划用三年时间(到2024年)将美国通胀降至2%。抛开大宗商品涨价输入性通胀压力,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与房价/租金上涨的压力也不可小觑。 通胀的演绎及美联储对策,对美国及全球经济是否会陷入疫情之后的“二次衰退”至关重要。

防范全球经济“二次衰退”风险

国债无风险利率的期限结构是判断美国经济是否会进入到衰退周期的最重要的单一变量。它反映的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立场——长短期利差倒挂表明货币政策偏紧,反之则偏松(与仅仅观察联邦基金利率的升降不同)。以1年期与10年期国债利差为参考,在过去60多年里,除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次例外情况,每次利率倒挂之后都出现了衰退。而这一例外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是约翰逊总统上台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利差倒挂往往出现在失业率和核心CPI的交叉附近(或接近交叉,失业率向下,CPI向上)。这一情况也正在发生。去年11月以来,1年期利率开始上行,今年初以来显著加速,离利差倒挂还有85个基点的空间。在利差倒挂前夕,失业率会开始上升。一般而言,在加息过程中,短期利率上行速度会更快。 如果美联储退出非常规政策的节奏和利率上行的速度过快,美国将面临二次衰退的风险。在最新的GDP预测中,美联储已经将美国2022年的GDP增速从去年底预测的4.0%下调至2.8%。

鉴于欧债危机期间过早加息和过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教训,欧盟在应对新冠疫情时政策更加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性也更好。又因为早期通胀压力较小,欧央行在缩减资产购买和加息方面也更加保守,疫情期间的疫情紧急购买计划(PEPP)和资产购买计划(APP)和零利率政策仍维持不变。由于欧洲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度较高,面临的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较大。欧央行不得不重新评估通胀的持续性问题,有可能提前进入退出流程。从经济的综合领先指标来看,欧洲经济增速的高点出现在去年三四季度,但经济规模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潜在增长路径。如果欧央行提前退出,很可能终结本就迟缓的复苏。除此之外,欧洲还面临新的难民潮问题。

中国是疫情期间全球价格的“稳定器”。分地区而言,美国的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进口价格指数)主要来自加拿大、欧盟和墨西哥等,中国(和日本)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价格指数始终平稳运行。 这既得益于中国有效的防疫政策,也与中国价值链的完整性和国内保守的刺激政策有关。中国的政策以保市场主体为主(减税降费+信贷支持),以此间接地实现保就业和保民生,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生产端强于需求端。以美国为代表,西方国家的政策以直接保民生为主(直接给居民发钱),同时利用货币政策保持市场主体不发生流动性危机,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需求端强于供给端。中外正好形成互补,于中国是外需补足了内需,于海外是中国的供给补足了它们自身供给的不足——世界工厂地位得到了彰显。但这一结构政策出现变化。中国正在受新一轮疫情的困扰,生产与需求双双承压,而海外经济正在全面重启,需求动能不减,供给能否衔接得上?情况不容乐观。国内三重压力未解,又添疫情,稳增长压力更大。

萨伊称,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反之,供给不足也会消灭需求。全球价值链贸易曾经源源不断地为发达国家输送廉价的制成品,但新冠疫情扰乱了价值链分工,使得原材料和耐用品价格持续攀升,通胀卷土重来。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制裁与反制裁进一步增加了价值链的脆弱性,可能终结来之不易的修复。2022年,供给侧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拐点何时出现至关重要,其对下游生产和终端消费的影响还将逐步兑现。

所以需防范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二次衰退”,尽管它可能不像第一次那么剧烈,也不会马上到来,关键看三个变量:俄乌冲突走向、中国疫情的扩散和美国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退出的节奏。

(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陈达飞为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总经理、博士后工作站主管;编辑:苏琦)

欧元安于近三年低位 恐有进一步跌势!

周二(2月18日)亚洲时段,

德国经济避免萎缩,但仍呈疲软态势

德国经济在2019年末陷入停滞,全年制造业创出十年来最大降幅,令整体经济增长受阻。不过,周上五的消息并不都很糟糕。第三季度经济增速被小幅向上修正,经济在第四季度避免了一些人此前担忧的衰退局面。

虽然2020年经济应该会复苏--尽管较为温和,但现在来看能否实现这一点已经存疑,因为工业持续疲软,而德国企业巨头已在经历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

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对经济的伤害大于激励?

就像其他主要央行,欧洲央行今年料将维持政策不变,尤其是欧洲央行新任行长拉加德上任之际,欧元区的央行正在对其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估。

凯投宏观首席欧洲分析师Andrew Kenningham表示,他不认为欧洲央行还能多做什么,这类似于日本很长一段时间的情况,确实是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像QE(量化宽松)、负利率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这些非常规政策作用有限。因此,货币政策没有太大帮助。

最新调查再次预测,今年欧元区通胀率平均为1.3%,与上个月的估值一样,并且至少在2022年之前无法达到目标水准。预计一直到2022年,欧元区每季度GDP增速平均为0.2%-0.3%。但今年全年增幅的预测五个月来首次下调至0.9%,为有2020年GDP调查预估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

接受调查的分析师大多预测,欧洲央行的存款利率将保持在负0.5%,再融资利率将保持在零,至少到2022年。这一预估与上个月相同。41名经济学家中的11名表示,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对经济的伤害大于激励。

德国议员不留情面公开指责拉加德

德国议员Joerg Meuthen以德语长篇大论地批评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时,改用英文称,“没有人相信你,你要清楚这一点。”

这位德国极右翼另类选择党(AfG)的议员是在严辞批评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虽然外界的埋怨和不满对欧洲央行行长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2月6日欧洲议会的这一幕也足以凸显,该刺激工具已经招致了多么激烈的政治情绪。

决策者们坚称,目前-0.5%的利率所产生的副作用(比如影响养老基金的收益)还不至于大于更普遍的经济益处。经济学家将负利率利弊相抵的水平称为“反转利率”。但是,借贷成本低于零引起一些公民的不满,意味着这项政策可能还面临另一个限制:政治因素。

Bank J. Safra Sarasin首席经济学家Karsten Junius表示,“我对负利率没有任何意见,我认为它能产生积极效果。但是,我目前感觉,正在接近政治上的利率的下端。”

许多官员肯定不愿公开承认这样一个提振通胀的重要工具在政治上是有期限的。这不仅会限制他们的选择范围,也会损害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和一些同行一样,欧洲央行也面临来自于渴望影响其策略的政客们日益沉重的压力。

与此同时,自从前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于2019年10月份离开之后,决策者们也明显对更多宽松的可能性有所保留。欧元区实施负利率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在储蓄文化很强的,疲惫感尤为显著。

反抗情绪可能限制央行执行低利率政策

在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人们一般都会把钱存在银行里,而非购买股票。一些10万欧元以上的大额储户甚至付钱享有这一“特权”。去年德国央行的一份调查显示,过半数银行对企业存款收取费用,23%对个人储户收费。

德拉基近期在德国获颁最高殊荣时,德国《图片报》还刊登了愤怒的文章,其中一篇宣称负利率仅在2020年,就会令德国损失245亿欧元。文章还再次搬出吸血鬼德古拉公爵,来讽刺推出这一政策的德拉基。

欧洲央行委员会的德国籍委员Isabel Schnabel十分不满。称这样的形象完全无助于客观的辩论,这样的公共反应大大超出了通常对经济决策的批评程度。似乎负利率是深切的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

欧洲经济料延续低迷,面临关键下行风险

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表示,今年欧洲经济料延续低迷态势,并警告称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可能会进一步冲击经济前景。

国际贸易达成贸易协议,并给全球贸易和工业带来希望的一个月之后,公共卫生事件令亚洲部分生产能力受损,并让世界陷入了新的危机。欧盟委员会将此称作“关键下行风险”。

欧盟委员会在今年发布的首份主要经济报告中指出,虽然一些下行风险已经消退,但出现了新的风险。总体来看,风险“偏向下行”。

欧盟委员会在报告中将2020年经济增长预测维持在“受限”的1.2%的水平,与2019年持平。今明两年的通胀率分别为1.3%和1.4%,略高于去年11月的预测,但仍远低于欧洲央行不到2%的目标。

虽然面临这些风险,但委员会表示,欧元区经济仍然保持在“稳定的轨道上”。部分原因是,其基本的假设是公共卫生事件将在第一季度触顶,“对全球的波及相对有限”。

(欧元兑美元日线图)

欧元兑美元似乎安于新低附近交投,未来几日预期会持续近期的下跌趋势,不会有明显的反弹。围绕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欧元区经济冲击的担忧仍然很强,再加上美元走势及整体风险情绪波动将持续左右欧元,预计欧元暂且仍将保持低迷。

截止北京时间12:10,欧元兑美元报1.0833,日内跌幅0.03%。

经济收水有多可怕

经济收水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的可怕不仅会加大自身经济下行风险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也将使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同时发布经济预测,大幅下调2022年实际GDP增速1.1个百分点至1.7%,上调2022年失业率0.2个百分点至3.7%,上调2022年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速0.9个百分点至5.2%。

此外,此次发布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的点阵图显示,所有委员一致认为2022年政策利率应超过3%,18名委员中有16名委员认为2023年政策利率应超过3.5%。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有通胀形势使得美联储6月加息75个基点,但这不会成为常态”。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当前,相对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美联储更关心通胀问题,即便下调了经济增速预测,但认为不会引发经济衰退。

虽然,美联储在高通胀下加速“收水”。但是,目前美国居民已形成较强的通胀预期。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报告称,5月份美国消费者对未来一年通胀水平的预期中值上升至6.6%,创有记录以来新高,美国家庭对未来一年支出增长的预期中值上升至9%,较上个月上升了一个百分点。

此外,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布的6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结果仅为50.2,甚至低于2020年(新冠危机)和2008年(次贷危机)的数据,创下44年来的最低值,这体现了居民对于通胀的担忧正在日益加深。在居民的高通胀预期下,想要控制住通胀只有进行超预期的宏观政策调控,即进行更大幅度的加速“收水”。

美国当前面临“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的根本原因是在供给侧,但却只能通过宏观货币政策(加息、缩表)的方式从需求侧调控。从具体数据来看,5月美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同比增长8.6%。其中,美国能源价格环比上涨3.9%,同比大幅攀升34.6%,创2005年9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食品价格环比增长1.2%,同比上涨10.1%,同比涨幅自1981年3月以来首次超过10%。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粮食及能源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是因俄乌地缘政治冲突所导致。而通过需求侧调控,最终将“错杀”市场中更多的有效需求,从而造成经济下行风险。

需注意的是,当前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同样面临通胀持续高位运行的困境。5月底,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欧洲央行官网发文称,为致力于恢复欧元区货币政策正常化,欧洲央行将在7月开启加息,并很可能在9月底之前退出负利率政策。这是欧洲央行首次发出明确的紧缩信号,同时意味着欧元区将退出长达8年的负利率政策。而欧美同时加速“收水”,不仅会加大自身经济下行风险,也将使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同时对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2020欧元区gdp、标普将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温和衰退风险加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1836.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