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降价车跟不降价车区别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以及降价车跟不降价车区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现在是买车的最佳时机?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以及降价车跟不降价车区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现在是买车的最佳时机?

要说近段时间汽车行业里面最热的话题,估计就是“降价促销”。今年年初,特斯拉率先打响新能源降价第一枪后,湖北与东风系汽车品牌的“政企补贴”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降价潮,并把降价的战火从新能源领域引到了燃油车领域。这波降价潮波及的范围之广泛、降价幅度之大,是此前比较罕见的。

湖北这波降价潮的持续蔓延,也引发了汽车市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的车企选择跟风降价,有的车企则处于观望之中,还有的车企选择“我不跟,我还保价”,推出限时保价政策来应对这波来势汹汹的汽车降价潮。然而,这些保价政策究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还是另有隐情呢?今天轱辘哥就跟大家聊一下。

降价与保价各出奇招,谁是最大赢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40个汽车品牌通过官降、补贴等多种不同形式加入到价格战中。从最初的东风系列车型大降价,“12万买雪铁龙C6”的史诗级降价迅速掀起了一股销售热潮,再到上汽大众、北京现代、长安汽车等车企,公布各自企业版的限时优惠促销方案。更有车企打出了买一送一的口号,比如买bZ4X送威驰,买ID.6送朗逸等等,优惠幅度之大简直前所未闻。

一边是东风汽车、北京现代的降价大促,但另一边,也有车企学起京东、淘宝之类的购物平台推出保价政策。理想汽车率先给出了“90天价保”政策,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购买一台理想的产品时可以享受到90天以内,若官方调整指导价格,则可申请退还差价的服务。随后,零跑、领克、哪吒、腾势、起亚都推出了90天保价。极狐汽车则推出了120天保价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向来不降价的蔚来,在发稿截止日,并没有给出保价承诺。

同时,作为豪车的代表,奥迪、保时捷等外资品牌也不会轻易加入“价格战”。奥迪全球CEO杜思曼日前来中国访问时谈到中国市场激烈的价格战时表示,奥迪不会跟着每一轮“价格战”的节奏走,但是会细致观察竞争对手的举动,因为它将关系着奥迪的战略决策。

降价潮冲击国内汽车市场秩序

价格战对汽车产业到底是推动?还是伤害呢?对汽车企业而言,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刀。一方面,通过价格优势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缓解库存压力和资金困境。另一方面,汽车降价必然会对品牌力产生不小的打击,未来大概率将无法回归往日的价格。

而对于最近希望购车的消费者来说,降价肯定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于已经购车的用户来说,终端销售价格的大幅下调,会让自己做了“冤大头”。在网络投诉信息也可看到,车企背刺也引发了车主们的集中维权,正在成为投诉的重灾区。最近长安深蓝最高4.2万元的降价,众多被割了韭菜的车主已被激怒,各式维权已经展开。

所以面对降价狂潮,部分车企纷纷推出限时保价政策,无疑是一步好棋。毕竟,大部分消费者都怕自己刚刚购买到的产品就发生降价,动不动超过万元的价格浮动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属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了保价政策就可以解决消费群体的疑虑,像是给消费市场喂了一颗定心丸,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同行可以跟进。

为了生存,车企满满求生欲

无论是降价还是保价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属于汽车行业的无奈与隐忧。据乘联会销量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乘用车零售销量仅为267.8万辆,同比下降19.8%。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不得不开启一场“自救”,怎么才能干掉对手保住自己,甚至活下来,都相当的不容易。

但是,如果价格大战继续,车市情况会越来越严峻。因为降价在局部市场掀起购车热的同时,也会让消费者产生了持币观望的心态——买涨不买跌。消费者会认为,汽车仍有较大降价空间,如果现在购买肯定是“高位站岗”,总觉得自己“买亏了”。降价也意味着车企可能“卖一辆亏一辆”,这会降低了整车制造企业的利润,同时也给上下游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降价会使过去行业建立起来的稳定商业预期被打破,产生各种预想不到的后果。

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降价,不同的汽车品牌也可以根据自身定位和品牌特点,采用多种直接降价以外的策略,比如技术升级、营销服务等,避免深陷价格战的泥沼中。前不久,长城汽车智能新能源干货大会上,以插电混动标配四驱间接回应了此轮降价潮,这表明长城汽车在面对汽车市场价格波动、销量疲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将以技术晋级的形式来寻求破局。

无论如何,降价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次优选择。在轱辘哥看来,一时降价带来的消费提升也只是短期效应,只有拿出具备吸引力的产品,才是长远之计。事已至此,接下来汽车行业最应该想办法消除消费者的“持币观望”心理,早日回归正常的市场秩序。而消费者也应该理性对待这一现象,无论是降价还是保价,大家都不必过于担心,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做出合理的选择。

在当前汽车降价浪潮下,不少消费者出现了围观的态度,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给出保价政策的车企,更多的是维持自身的利益,希望短期内可以让客户增添信心、消除顾虑,进一步促进品牌的销量。无论接下来是降价还是保价,肯定还会有更多车企加入,至于会掀起多大的浪花,让我们继续期待。如果你今年有买车计划的话,轱辘哥建议现阶段还是要继续观望,待价格稳定之后再出手也不晚。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My车轱辘,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要么丢单要么亏本?车企掀桌大降价,供应链企业很犯难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先有特斯拉多轮降价,后有国内多车企接连跟进,再到近期东风系旗下品牌率先掀桌“大甩卖”,与众多合资品牌掀起降价“飓风”,12万元买C6、不到12万能买到楼兰、凯迪拉克最高优惠达到13万元……车市越来越“疯魔”。

东风系3月大促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图片来源:各企业公开信息

而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车企降价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压力会一级一级传导。过往多年,这一点已经被证实过无数次了,今年初特斯拉连番降价后供应商所面临的处境,也很能说明问题。

今年2月,据路透社报道,有行业官员表示,汽车行业的一些供应商已经在苦苦挣扎,特斯拉进一步降价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一位代表车企供应商的律师也提到,“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他们最终会试图从我们中的一个身上挤出(压价空间)来。”

因此,如无意外,车企这波大尺度降价,也注定会波及到上游供应链企业。

再被压价是大概率事件,供应商压力增大

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无外乎是,被车企进一步压价。

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儿。车企近乎每年都会要求供应商进行所谓的“年降”,且幅度一般在3%-5%左右,这几乎已经成为行业惯例。

当然随着车企降本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几年很多供应商所面临的年降要求也随之提升。

广岛铝工业(南通)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盖世汽车,今年车企提出的降本要求与例年相比没有变化,“约8%”。据悉,该公司主要涉及发动机及变速箱的铝合金壳体、变速箱阀体、电动马达壳体的高压压铸、加工等业务。

一家主营ABS、ESC、安全气囊及车身稳定阀控制系统等产品的供应商也表示,今年车企年降比例大概在3%-10%。

另据一家主要提供车载通讯模组、T-box、OBD等产品的供应商透露,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供应商在车厂端的竞争逐年增加,2022年部分车厂对上游供应商的降价诉求高于往年,“按照行业惯例,车厂要求上游供应商年降通常在5%左右,2022年实际要求要超出该范围。”另外,今年车企的降本目标经过多次沟通确认,已经完成,“比例在5%-10%之间。”

此外,一家主营电磁阀、储液罐、气液分离器等产品的供应商透露,“疫情三年公司都没给客户降价,但今年最多的要求降20%以上。”

盖世汽车近期发起的相关调研,也揭示了车企年降比例的大范围上涨。此次调研共收到近2000份有效调查结果反馈,其中近74%的用户表示,相较往年,今年车企提出的降本要求提升了,仅有10%左右的用户表示“没有提升”。

而问题是,这一情况,还发生在当下这波降价潮之前。如今车企“大打出手”,疯狂降价,给供应商带来的,恐怕是更为猛烈的压价。

在上述调研中,针对“越来越多车企大降价,您认为接下来车企会否进一步提升降本要求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这一问题,有九成参与用户表示,会进一步提升降本要求。这意味着,即便今年初年降比例并没有提升的供应商,接下来也很有可能面临更高的降本要求。

在相关采访中,盖世汽车了解到,当前降价潮之下,已有车企向供应商“下手”。前文提到的一家供应商就表示,车企开启降价潮,对公司有影响,已经有客户要求公司大幅降价。

当然也有一些供应商表示,公司暂未受到影响。但即便是这些供应商,也认为接下来影响会逐渐体现,“早晚都会来的”。

一家主要提供汽车变速箱、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产品的供应商表示,当前降价潮暂时对公司影响不大,但预计在年底会体现出来。此外也有供应商透露,这一情况会影响到公司的订单量,“订单会减少40%。”

如此形势之下,供应链企业显然很犯难。

有业内人士表示:“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还好,议价能力弱的,恐怕毫无回击之力,要么默默承受,即便这可能会使其面临亏损,要么直接丢单。”

这一点我们从去年一些零部件供应商的业绩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同样是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在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07.29亿元,尽管同比增速不及营收增速(152%),但也近乎翻番,而再看孚能科技,营收虽同比大增231.67%至116.0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亏损9.18亿元。

如此明显的差距,便事关议价能力。孚能科技在其财报中也坦言,2022年以碳酸锂为代表的主要原材料价格较上年大幅上涨,导致公司产品成本上涨,公司虽与主要客户建立了价格联动机制,但与部分客户的价格联动机制调整未达预期。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议价能力较强的供应商,在降本这件事上也不能松懈。毕竟即便抛开近期车企大降价这一“突发情况”,供应链降本也是十分紧迫且又长期持续的挑战。特斯拉已经喊出“下一代汽车平台”要再降低50%的成本,无论是车企还是供应商恐怕都要紧张起来,在降本这件事上花更多功夫。

 图片来源:特斯拉

国产化、规模化、自动化……哪一方式更奏效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

那么问题来了,供应链企业要如何进一步降本?

在前文提到的调研中,盖世汽车发现,供应链企业的降本思路通常有以下几种:压低原材料采购成本,选用成本更优的上游原材料,布局上游供应链,提高国产化率,提高生产规模,产品/系统集成化、模块化,减员增效以控制人力成本,提升数字化等。

其中投票率较高的是:压低原材料采购成本(19%)、选用成本更优的上游原材料(14%)以及提高国产化率(17%)、减员增效,控制人力成本(17%)。

大家应该都知道,宁德时代一直在加强上游供应链布局,近两年更是通过“买买买”拿下了不少矿资源。目前,一些相关布局已起效,这从其近期推出的“锂矿返利”计划便不难看出。

该计划的核心条款是:未来三年,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与此同时,签署这项合作的车企需要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承诺给宁德时代。据悉,该计划正稳步推进,目前与相关车企的协议签署已进入实际性阶段,预计最快3月底达成。

于宁德时代而言,布局上游供应链的举措似乎很有效,不过对于其它供应商来说,可能并非如此。在此次调研中,仅有8%的用户投了这一选项。

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布局上游供应链,既要进行大量的投入,又要有相关的技术储备,且需承担极大的风险。另外,相对于电池厂商,传统供应商在上游供应链挖潜时间更长,剩余空间可能已经有限。

相对而言,压低原材料采购成本、选用成本更优的上游原材料的方法,或许更奏效。尽管车企向上游转嫁成本的做法,让供应商怨声载道,但似乎谁都难以避免向更上游供应商施压。

推高国产化率也是行之有效的降本策略之一。以往多年,特斯拉等一众车企及供应商均通过国产化进一步优化了成本,且仍在继续推进。

前文提到的主营电磁阀、储液罐、气液分离器等产品的供应商就表示,公司接下来优化成本的方式,主要是国产化,以及切换更便宜的供应商。

主要提供车载通讯模组、T-box、OBD等产品的供应商亦提到,公司降本的方式主要有物料采购的降本、器件选型替代(尤其是引入更多国产替代半导体材料)的降本。

另一家涉及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电池等领域诸多产品的供应商谈及降本策略,除工艺优化外,也提到了原材料的国产化。

“减员增效,控制人力成本”这一方式更为直接。另在相关采访中,也有多家公司提到,“使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通过完善集中式的自动化生产来降低劳务成本”,这也是类似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研中“提升生产规模”这一选项投票率并不高,毕竟这与诸多因素相关,难度并不小。但正如东吴证券分析师黄细里在相关报告中所提到的,供应链消化主机厂降本方法之一,便是提升规模效应(成本摊薄),包括主机厂销量预期兑现度增强,减少单一大客户依赖度等。

在近期盖世汽车主办的2023第四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上,法雷奥中国区采购副总鄢巍也提到,降本增效的思路之一是增加量,“有量以后效率就会改善,但容易回到做双货源、多货源阶段,分散精力。但在一些特殊产品上面可以考虑做一些,帮助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降低成本需要有一定的量的支持。”

事实上,对于盈利水平较好的特斯拉和宁德时代来说,规模效应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就特斯拉而言,Model3、Y规模化量产后,尽管车辆均价下降,但规模化效应摊薄了单车人工成本与固定资产折旧。

技术降本更靠谱,需持续挖掘新思路

相对于上述一些相对常规的降本操作,更为不可替代或者说长期可行的方式可能是技术降本。

正如法雷奥中国区采购副总裁鄢巍近期所说,要持续加强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方式带来成本下降,才是可持续的成本。”

一家主营高精度深冲和精密零件冲压等产品的供应商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亦表示,研发新技术、优化资源,将有助于厂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点,我们从特斯拉的相关做法中也可以看到。在近期特斯拉2023年度“投资者日”上,特斯拉不断强调降本,且其展示的七种降本方式中,占据核心的就是技术降本。

例如,通过电池技术迭代(升级到4680及CTC底盘),特斯拉单车已节省约1-2万元,后续潜力约1.5万元;通过一体化压铸,单车已节省约2000-5000元,后续潜力约5000-8000元;通过精益设计降本,单车已节省约6000-8000元,后续潜力约2000-3000元。

Mode Y 后地板一体化压铸流程;动图来源:特斯拉电池日直播截屏

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亦指出,零跑目前70%的整车成本基本上是全域自研的,随着2023年销量的增长,带来很大的溢价,同时零跑还做了很多创新,希望通过创新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

例如,同样是用8155芯片,大家可能只做了座舱一个功能,零跑把四个摄像头的环视、阿嘉米斯的调音等更多功能也集成进去,就比别人节省了1000多块钱。

他还提到另一个重要的成本策略:平台化的架构。零跑已经在电池、电驱、电控,包括整车各个方面共享化、平台化,未来上规模以后,成本优势会越来越凸显。

特斯拉等车企的实践,给相关供应商提供了一些思路,也需要相关供应商的齐头并进。正如前文提到的一家供应商所说,相关企业需要在车企同意基础上,推动某些技术更改,在保证质前提下优化成本。

事实上,供应商们也早已在挖掘新思路,推动技术降本。且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软件在整车中占比越来越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行业研究报告,预计智能汽车软件成本在整体汽车成本中的占比将从2022年的15%-25%,上升至2026年的35%-45%,由此软件降本的空间也被拉大。

在前文所提到的调研中,仅有4%的参与用户认为硬件降本还有很大空间,超三成的用户认为还有一部分空间,超五成的用户表示已经基本没有空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六成参与者表示,软件降本有空间,其中近三成表示空间很大。

且无论是从此次调研结果,还是从众多供应商近两年的动作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已有很多供应商从软件层面推进降本。

举例来说,一些供应商通过加速OTA“上车”,助力车企降本。有业内人士指出,远程软件升级可以为车企节省数十亿美元的成本,而功能性软件升级新带来的收入,将远远超过部署OTA功能的成本。

也有一些供应商通过软件及硬件层面的优化推出行泊一体等更具成本优势的产品方案。据相关供应商测算,对比1V1R+APA方案,行泊一体方案能够降本20%-30%。

总之,软件降本大有空间,相关思路也可以说比比皆是,供应商们还需持续挖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盖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国内车企为什么竞相降价卖车?

汽车降价促销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国内汽车品牌的利润率本身就不高,汽车卖一台亏一台。这轮汽车大降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家的消费力不给力。车卖不动了,大幅降价导致汽车企业大洗牌,剩下的品牌活下来拿下市场份额以后,开始涨价,但绝对做不到报复性涨价。

事实上,按照我们对目前国内合资品牌市场的整体状况判断,在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之下,通过降价来提升销量,几乎是必由之路!只不过这次东风系率先“掀桌子”,将这个过程提前了而已。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合资品牌降价是一个必然过程,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所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降价潮结束之后,很有可能车价会有小幅回涨,但是出现报复性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

而且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样,市场上已经出现了12万的C6、11万多的楼兰和降价13万元的凯迪拉克,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就相当于看到了这些合资品牌车型的价格“底线”,甚至会适应这样的价格体系,那么这波降价潮结束之后,可能很多消费者就会将现在降价后的车价作为参考标准,价格回升太多,就不买了!汽车厂商为产品定价,一定是为了通过销售去获得销量和利润,如果厂商自顾自进行报复性涨价,消费者全然不买账,那么涨价也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不得不说,合资品牌这一回竞相降价,对于品牌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说白了就是砸了牌子,以前合资品牌在价格上比较优势,或者说消费者愿意花高价买合资品牌的燃油车,主要就是合资品牌的品牌力更坚挺,但是这么一降价,其实很多合资品牌的影响力就是会顺势下滑,以后再想用品牌溢价挣钱,可能性就不大了。

所以其实这一次合资品牌“放血”式的降价,有一些自主品牌可能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尤其是那些只有燃油车,没有新能源车型的自主品牌,但是一些头部自主品牌,通过燃油车的降价,以及拥有新能源汽车,能够有效抵御合资品牌降价带来的市场冲击。而对于合资品牌来说,这一次降价,虽然可以有效清理库存,提升竞争优势,但是这种“放血”式降价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合资品牌竞相大降价,属于伤敌一千,自损一万。

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降价车跟不降价车区别  第1张

汽车降价会不会导致车企报复性涨价?

降价一直是各家车企争夺消费者的一个手段。然而,车企们一旦开始了降价,就难以停下来。消费者享受了降价带来的福利,但车企们却面临着极大的利润压力。因此,不少人担心,这场降价战会不会以报复性涨价的方式结束呢?首先,车企们的降价并非出于仁慈。相反,他们往往是在博眼球,争夺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降价的幅度、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是车企们需要斟酌的问题。如果降价过度,将会对车企的利润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车企不得不采取报复性涨价的手段来弥补损失。其次,汽车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也是导致报复性涨价的一个因素。汽车市场的发展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消费者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车企们往往会采取降价的手段来刺激消费,但这并不代表降价会一直持续下去。一旦市场开始回暖,车企们就有可能通过报复性涨价来回收之前的损失。再者,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是导致报复性涨价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汽车市场逐渐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市场份额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车企们往往会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自身的利润,比如涨价。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会越来越小,从而让车企们更加自由地制定价格策略。总之,汽车市场的发展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车企们的经营策略密切相关。尽管降价战会对消费者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消费者也需要警惕报复性涨价的可能性。对于车企们而言,他们需要在降价和涨价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才能够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一边降价、 一边保价、一边涨价,汽车车企玩的是啥套路?

不曾想,2023年的车市会如此热闹。一季度尚未结束,降价促销热潮已经席卷整个车市。如果说,年初特斯拉启动降价只是一道开胃菜,那湖北推出的限时特惠,无疑就是一道令人意外的大菜。原本以为,到此就结束了,更令人意外的是,后面的每一道菜都是如此惊艳。

没错,本轮车市大降价,已经从新能源汽车领域卷入燃油车领域,而促消费热潮也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包括上海、浙江、河南、四川、黑龙江、山西、云南、海南和贵州等数十个省市跟进出台相关政策,提振汽车消费。

问题来了,本轮降价大潮的来袭,是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对传统燃油车带来了巨大压力,以至于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抢市场?

事实上,从当前市场大环境来看,降价潮或许是一次必然。一方面,疫情过去,经济复苏,促销费势在必行。面对大量库存,降价促销最直接有效。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以及汽车消费观的改变,电动车和燃油车已经形成了直接竞争。这一点,也很好的体现在了车市销量数据上。

今年开年,乘用车市场同比下滑。相反,新能源市场却仍在增长。对于任何人来讲,似乎都能看明白,新能源汽车已经对传统燃油车形成了较大冲击。此刻,降价也就成了燃油车自救的良药。

不过,这波降价潮来得凶猛,退却也快。降价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虽然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能是一次“催化剂”,推动油转电。但是,也势必会带动更大的降价热潮。

那么,汽车行业的全面降价是否会出现?从目前来看,也不尽然。毕竟,车企们知道降价的利,更知道降价的弊!

一边是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的降价大促,但另一边,也有车企开始推出保价政策。继蔚来、理想、奥迪、保时捷等车企宣布不参与“价格战”后,哪吒汽车也宣布推出保价政策。

哪吒汽车发布的《汽车用户保价权益》显示,即日起用户通过哪吒汽车官方渠道订购哪吒S、哪吒U、哪吒V系列车型,自订购日(含)起90天内,如果所购具体版型的官方售价有降价情形,承诺将主动补还差价。

再往前翻,理想汽车也宣布3月11日起,通过官方渠道订购理想 L 系列车型 (理想 L7、理想 L8、理想 L9),自定购日 (含) 起 90 天内,如果所购车型的官方售价发生降价情形,承诺将主动返还差价。对此,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我们不打价格战,我们要做价值战。”

一直强调高端路线的蔚来汽车也多次表示:“坚决不打价格战。”同时,作为豪车的代表,奥迪、保时捷等外资品牌也不会轻易加入“价格战”。

老实,除了哪吒汽车外,蔚来、理想与奥迪、保时捷一样,均为高端定位,也自然晓得,动不动就降价不过是“杀鸡取卵”的尿性。虽说可以在短时间内收获销量,但是对于品牌的长远一定是不小的伤害。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即便是蔚来、理想已是造车新势力中的头部企业,仍持续亏损。所以,如果盲目跟进降价,也势必会影响其利润。同样的,奥迪、保时捷等外资品牌也在追求高利润,自然不会轻易降价。

中肯的说,对于诸多造车新势力来讲,销量很重要,但是成本控制和单车利润提升,同样很重要。

就在降价大潮席卷中华大地之时,为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复苏”的号召,零跑汽车也发布公告,表示要坚持全域自研做用户代工厂,打掉虚高溢价,真正一步到位让利消费者,并做出90天保价承诺。

同时,极狐汽车也官方宣布120天超长保价承诺。具体内容为,即日起,购买现款极狐阿尔法S及阿尔法T全系车型的用户,自订购日(含)起120天内,如所购车型的官方售价发生降价或加大现金优惠政策,极狐汽车承诺将主动退还差价。

有一说一,降价是一把双刃剑。这就像买房一样,往往是买涨不买跌。一味地降价,难免会对用户带去更大的心理预期,从而出现持币待购的局面。当然,在近期的降价潮中,很多并未计划跟进降价的车企也有些小伤感,因为用户在下订时担心自己刚购车就遭遇降价,所以暂时选择观望。此刻,面对降价狂潮,各大新能源车企纷纷推出限时保价政策,无疑是一步好棋。毕竟,如果所购具体版型的官方售价有降价情形,车企将主动补还差价,会让消费者放心大胆的购买。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片降价潮之中,有一个声音却显得不太和谐,那就是丰田赛那,2023年的赛那,不仅没有降价,还出现了上涨。

近日,2023款丰田赛那上市,新款车型共推出6款配置,售价区间为30.98-41.18万元。其中,部分车型进行了涨价,最高涨价8000元。虽然相应配置有所提升,但是在一片降价潮之中,赛那的涨价依然是显得格格不入。

丰田赛那为什么敢涨价?在笔者看来,大概率还是这款车市场口碑好,不愁卖。

那么真是这样吗?面对各家车企降价风潮涌起,广汽丰田这个时候给车型涨价,消费者还会买单吗?赛那的产品力强,不代表着这款车涨价是理所当然的。在车市整体下行,消费者观望的情况下,赛那的涨价难免会引起消费者的观望态度。当然,赛那也不可大意,毕竟,传祺M8和腾势D9最近的销量表现也很火热,很有可能抢走赛那的一部分市场份额。

EV说

一边降价、一边保价、一边涨价。不得不说,车企的套路是真多。但是,无论是啥套路,都得明白一点,千万别伤害了支持你的用户。

从现在的态势来看,这个3月注定是车市较为热闹的一个月,那么下个月上海车展、五月六月……又该怎么玩呢?就像《狂飙》里的名言:风浪越大,鱼越贵。但谁能最后抓到鱼呢?对此,不妨一起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界E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降价&保价,终究是一场营销大戏只是曲调各不同!

车市降价补贴之风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目前已知的有湖北省、吉林省、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黑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等省市参与其中,还有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一汽丰田、东风本田、上汽大众、长安、一汽、北京现代、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传祺等主流车企近80多款车型积极参与,动辄数万乃至十数万的降价补贴让市场疯狂,仿佛谁不降价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

补贴的内容包括但不限制,超级补贴(东风雪铁龙C6补贴9万元),限时优惠促销方案(北京现代、长安汽车等车企),买一送一(一汽丰田买bZ4X送威驰、上汽大众买ID.6送朗逸),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其中的套路和真实共存,笔者在此前的文章提及过。

以至于降价补贴已经出现了一些乱象,有些品牌甚至把此前就已经有过的优惠措施重新包装,借着这波补贴降价大潮上演营销戏码。

既然是营销大戏,有人唱红脸,就有人唱白脸。

正当人们对五花八门的车市补贴变得见怪不怪的时候,车市又传来新的声音——有些车企推出了保价政策。理想、腾势、零跑、哪吒等一些企业推出保价政策,宣称未来90天,甚至120天如果降价,差额将返还给消费者。

这一招让消费者眼前一亮。这就好比我们已经连续吃了一个星期的烤肉,都快吃反胃了,突然换成涮肉,食欲一下就上来了。

新势力保价是热销车型

理想汽车率先给出了"90天价保"政策,在购买一台理想的产品时可以享受到90天以内,若官方调整指导价格,则可申请退还差价的服务。随后,零跑、领克、哪吒、腾势、起亚都推出了90天保价。极狐汽车则推出了120天保价政策。

我们看以上品牌的报价政策,内容大致相同,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购车型官方售价有降价情形,各大品牌承诺将主动返还差价。

中国车市的风向从降价转成了保价,这说明了车企的应对思路发生了变化。

在产品上看,参与保价的车型中基本都是热销车型,这和参与降价补贴车型多是冷门小众车型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以理想汽车为例,最热销的车型L7、L8、L9都在保价范围内。2023年前两个月,理想汽车交付量已经达到3.17万辆,成为造车新势力的第一名。理想L9、理想L8更是细分市场中的头部畅销产品。L9累计销量超过1.5万辆,L8累计销量超过1.4万辆。李想此前明确表示过理想汽车不会降价。3月2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留言问及理想会降价吗?李想的回答相当肯定“不降价”。他认为,对价格的认知决定消费者不会接受一款售价20多元的中高端大中型SUV,李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企降价并不会增加自己的销量,只会降低竞争对手的销量。

腾势D9定位为中大型MPV,目前提供DM与EV两种动力,其中DM版本售价区间为33.58万-44.58万元;EV版本售价区间为39.58万-46.58万元。自去年8月上市以来,销量就一路走高。进入2023年,2月销量首破7千台,前两个月销量突破1.3万辆。据了解,3月刚刚过去了一半,腾势D9新增订单再破10000台,月度交付预期或将破万。

无论是像理想和腾势这样的热销车型,还是像北汽极狐这样的弱势品牌,还有起亚这样的燃油车品牌,各方势力都在积极参与。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市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产品分化更加明显,品牌企业也在执行不同的应对策略。

多说一句,虽然起亚这样的品牌参与保价并不意外,但是总觉得很奇怪——这样跟风蹭热度真的有必要吗?

保价背后的真实原因

以造车新势力为主的汽车品牌能够选择保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这几年的发展保持迅猛状态。

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量为110.9万辆,同比增长9.8%;2021年零售量为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2022年零售量为567.4万辆,同比增长90%。尤其是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提前三年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设定的新能源汽车“2025年市占率达到20%”的目标。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和市场的作用下,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全国乘用车市场在此发展趋势下将进入结构性平稳增长期。

在未来发展形势看好的大趋势下,造车新势力自然没有必要“自降身价”像燃油车那样死拼价格。降价虽然效果好,但是对品牌的伤害也最大。此外,造车新势力手里还有牌可打,可以根据自身定位和品牌调性,可以选择降价以外的策略,比如技术升级、营销服务等,避免深陷以价换量的泥沼中。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价格只是决定一个品牌的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决定性因素。国人一直以来受买涨不买跌的消费惯势影响。这其中的痛点是,越在短时间内大力度的价格调整,消费者就越谨慎,要么是催生出更多的“等等党”,要么是口碑崩裂。比如特斯拉的每一次降价都引起了用户的极度不满,新能源品牌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从盈利层面考虑,造车新势力并没有打价格战的底气。目前,造车新势力盈利仍然遥遥无期。新势力厂商由于是从无到有,前期在研发、制造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巨大,所以短期内处于亏损状态无法避免。

2022年蔚来全年净亏损145.59亿元,同比增长37.7%,而被称为蔚小理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盈利的理想,2022年亏损额度为20.32亿元,为近三年最高。

按照理想此前的说法是毛利率20%是新势力长期健康发展的红线,理想汽车在2022年的毛利率为19.4%,蔚来汽车2022年毛利率为10.4%,其余新势力品牌的毛利率只低不高。

因此,新势力品牌也只能维持自身定价体系。降价还有一个更直接的破坏作用,就是上下游产业链的稳定将被打破。

就像李想说的那样,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前者更适合新势力目前的处境。

百姓评车

无论是降价还是保价,这是车企品牌面对市场竞争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可以看作是被迫营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营销做戏的成分。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能盲目乐观,天上不会白掉馅饼,选车购车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有人浑水摸鱼。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百姓评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降价车跟不降价车区别、降价不是万能的长寿是车企的破局之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2576.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