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脱钩威慑下的“亚洲战略”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脱钩威慑下的“亚洲战略”

问题:

中美脱钩,以及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行业里普遍焦虑,你怎么看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

一位跨境电商企业CEO: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说亚洲战略和双循环。

现在很多人认为美国要想真正跟中国脱钩有很大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的困难,毕竟自特朗普搞贸易战之后,中美贸易反而连年增长,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中美脱钩根本是不现实的。

不过即便这个可能性真的很小,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正是因为脱钩难度很大,美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所以一直犹犹豫豫,政策表态中也是反反复复。但美国始终觉得中国的崛起已经威胁到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会挑战美国世界唯一霸主的地位,所以不排除美国会在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和中国硬脱钩,甚至可能要不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以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不少人都认为美国始终在带头挑逗,让俄乌冲突加剧,然后联合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不断展开各种制裁。事实上这很可能就是针对中国的预演,是在借俄乌冲突整合西方世界的力量,然后再借机挑起比如台海冲突,强拉中国下水,所以很可能中美脱钩的概率并不小。

中国不能盲目乐观。国家这些年一直在主动转变战略,将重心从西方转向亚洲,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立足亚洲,并且加强和拉美非洲的合作,紧密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如此操作,真的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推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大家都认为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是因为这些年美国在搞逆全球化,而且全球化时代恐怕也将就此终结。而对于中国这将会是最大的挑战,全球化一旦终结,那么中国可能不但会跟美国脱钩,甚至还会被迫跟世界市场脱钩,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特朗普上台之后便开始了逆全球化,除了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还对很多国家的部分商品,包括拉美东南亚国家,乃至欧洲盟友都加征关税。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上台后就喊出了美国优先,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全球都没有对手,但是过去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中,便宜都让别的国家给占了,这是不公平的,所以当看到美国和别的国家尤其是和中国的贸易逆差,就老说美国吃大亏。

可事实上美元与石油挂钩是全球主要支付货币,并且还拥有美元的印钞权,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美国股市几次熔断,美国疯狂开动印钞机,硬是靠着大水漫灌,压下了本该在2020年就爆发的金融危机。因为有美元霸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一定的逆差也是正常的,反而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良性循环,也有利于维持美元的国际信用,否则美国既可以自己印美元,还想着在贸易中从别国获得更多美元,那么对方就别想活了,并且还会反噬到美国,毕竟好处都让美国占了,谁还愿意跟美国做生意。

只是特朗普不管这个,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他要美国优先,他要美国吃独食,他不愿意看到别国从美国这里赚钱,所以他觉得这个全球化不好,他要逆全球化,要建立单边的,完全由美国主导美国占大部分乃至全部好处的贸易格局,这就是美国所谓的凭实力说话,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实力吃独食。

然而美国逆全球化虽然暂时对全球化带来了一些阻碍,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化的趋势,就像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以来到现在差不多4年,中美贸易额年年都在上升,所以即便美国要想逆全球化,想想这几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对它逆全球化的助力,可是全球化的总趋势依旧没有改变,还在不断向前推进。

去年新冠疫情稍稍缓和,世界贸易就凶猛复苏,短时间还导致供应链都跟不上,差点没有崩溃,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整体上还在越来越紧密,甚至还加速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美国非要逆全球化搞单边体系,结果引来世界担忧,很多国家开始考虑采用非美元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的支付货币,从而削弱了美元霸权,而由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世界市场正在更加紧密。

这也为中国能够成功应对美国硬脱钩,甚至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战略手段来防守反击创造了条件,简单来说美国可以和中国脱钩,甚至还可能会带动欧洲和中国脱钩,但是世界并不只有美国和欧洲,在全球趋势下,美国无法让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跟中国脱钩,甚至让欧洲和中国脱钩都是非常不现实的。

所以不是逆全球化,是再平衡。

虽然中国不愿脱钩,也在尽力避免和美国脱钩,但美国并不是中国唯一的选项,甚至中国还可以更加的积极主动一些做好相应准备,以降低美国脱钩带来的风险。

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占到了世界的30%以上,没有中国的制造业,那对于世界来说不只是商品价格会涨30%的问题,而是很多东西根本就买不到,要想维系日常生活那都困难。也正因如此,美国虽然发动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是仍无法遏制美国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庞大需求,甚至连美国加征的关税绝大部分都转嫁到了美国人头上,所以假如美国不顾自己会受到的损失,强行和中国脱钩切断中美贸易,中国就算失去美国市场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因为可以有别的市场来补缺,而重点就是亚洲。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几乎一直把合作重点放在西方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就主要靠跟西方国家的出口贸易在推动,像在2006年,中国外向型经济曾一度占到了整个经济的65%左右,也正是因为严重依赖欧美市场,所以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不得不出手救美国,除了大量购买美债之外,还向美国输出了海量的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因为如果中国不救美国的话,等到美国倒下,那么中国也会遭受严重的冲击。

可是现在美国一心二用,可能有人会觉得亚洲相比欧美这样的白富美就好比是农村和城市,差距是不是有点大?毕竟现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欧美,在亚洲的屈指可数。如果美国和中国脱钩,中国怎么可能在亚洲市场找补回来?

然而事实上这些年世界经济重心正在不断从欧美向亚洲东移,并且已经形成了长期趋势,到现在亚洲的总体经济实力已经并不弱欧美,1980年亚洲包括日本的GDP占全球约20%左右,刨除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话,大概还不到13%,但是到现在亚洲GDP已经占全球37%以上,就算刨出日本的发达国家也达到了31%以上,虽然从经济总量上,亚洲还不如整个欧美,但是重要的是亚洲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形势都远远好于欧美国家,发展潜力也更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现在世界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亚洲,在经济上这些年,欧美已经尽显老态龙钟,像垂暮老人,而亚洲则像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正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

这些年全球贸易中心也在不断向亚洲转移,1980年亚洲的贸易额占全球总贸易额的15.7%,2000年占全球26.7%,而2020已经占全球的36%,差不多是每20年就增加10个百分点,其增长速度非常的快,并且现在仍在快速增长之中。

对于中国而言,同样非常具有意义的是,亚洲区域内的贸易水平,也已经超过了与其他区域包括欧美之间的贸易水平,从2001年到2020年,亚洲域内的贸易额从3.2万亿美元增长到了12.7万亿美元,名义上每年增长率超过了7%,亚洲域内贸易占亚洲总贸易比例达到了58%以上,这说明亚洲区域内不管是供应链产业链,还是市场整合度都非常的好。

当我们将目光从欧美身上收回,就能发现新的宝藏就在我们跟前,所以我们现在才将合作中心放和亚洲邻国不断加强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比如西部大通道、渝新欧等,既带动亚洲快速发展,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分得发展红利,实现多边共赢,而且现在不管是经济体量还是贸易水平,中国在亚洲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发挥带头作用的同时,在加强和亚洲各国合作的同时,也能加强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并且经济是基础,也能够使得各国加强金融文化乃至政治等领域的合作,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如此就可以更好的应对美国逆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所以这几年我们都在转移合作中心,比如在这些年中国和东盟10国的贸易额增长速度就非常的快,现在已经超过了中美的贸易额,近两年也是跟中欧贸易额几乎不相上下,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和东盟各国不但贸易增长迅速,中国对其投资基建等等也是发展的很快,并且还在不断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还有金融区域安全的合作等等,所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

在中国和东盟十国等共同推动下,我们还成立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RCEP, 2020年RCEP的15个成员国总人口约22.7亿,GDP达到了26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根据汇丰银行预测,到2030年RCEP经济圈的经济体量全球占比将可能会提高到50%左右,是真正的半壁江山。

在另一个方向的中亚,我们则可以进一步加强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既能让双方关系更加紧密,也可以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提供更大的支撑,而出于美国和中国硬脱钩的考虑,中国有必要减少美元储备,包括美债,而在减少美元储备的同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更多的投资在东亚的基建、能源等领域,比如投资中亚国家的油气田,这样就可以分摊。

假如美国像制裁俄罗斯那样制裁中国,比如冻结外汇储备所带来的风险,根据官方的说法,中俄两国合作没有上限,所以只要我们能够经营好亚洲这个基本盘,就有了立足之本,就算中美脱钩我们也足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而立足亚洲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扩大与拉美,非洲南太平洋等地区的合作。其实在这些年,中国和拉美非洲的国家的合作交流,也在不断的加强和深入,贸易方面也是增长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美国忙于和中俄搞双线竞争,包括在俄乌战争中向乌克兰提供大量资金和军事支持,从而忽视边上的拉美地区,甚至同样因为美国优先,傲慢对待拉美各国,包括拉美世界对美国广泛不满的同时,开始兴起新一轮的左翼浪潮,如今有许多国家,包括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区域大国都已经开始有左翼执政,致力于脱离美国的掌控和剥削,寻求独立自主发展,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则在拉美逐渐得到广泛接受,南美地区和中国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加强,现在中国和拉美年度贸易额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而且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也有4,000亿美元,所以双方的经济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

总的来说,我们为应对美国可能的硬脱钩,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立足亚洲,辐射拉美和非洲,甚至也要大力争取欧洲,让朋友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这样我们不但能够从容应对中美可能的脱钩,甚至还能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建立以亚洲为中心的国际新格局。

说的现实一点,只有中国自己强大了,朋友才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构建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立足于亚洲,更要立足于不断发展壮大国内的市场,目前我们的外向型经济还占约30%左右,离合理标准线20%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正说明我们国内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充分发展国内市场的潜力,我们在应对美国的硬脱钩时,自然可以更加的从容。

又比如最近德国要和中国搞脱钩的背景,来自于,德国政府与俄罗斯保持着几十年的正常经贸关系,而违反国际法的人权问题和军备扩张,这些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长期以来并不是两国政府对话中的主要内容。

乌克兰战争的爆发让德国迎来了一场能源危机,由于德国制造业和民生过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脱钩导致俄罗斯的能源进口和新能源转型成为了新一届德国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新能源产业链脱钩和摆脱对单一销售市场的依赖也是德国议会讨论的热门话题,那么这一政策主要针对的国家就是中国,德国总理舒尔茨打破了过去40年每届德国新政府上任后的出行惯例,出访亚洲第1站并没有去中国,而是分别去了日本,韩国和印度,在日本和韩国大谈新能源的技术开发产业链。

德国新能源领域非常依赖中国,最新的德国政府研究报告显示,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 汽车 行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德国有45%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而对稀土类原材料的深加工,更有90%需要在中国进行新能源产业的设备,比如光伏系统和风力发电机,也有着超过50%的配件,需要从中国进口来。欧洲在摆脱对俄罗斯传统方面的依赖后,在新能源领域过度依赖中国有可能会带来另外一场危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欧盟正极力寻求更多的西方国家合作,以便开展自由贸易。

德国如此,欧洲如此,都是在担心各种脱钩后,单一依赖带来的被动,都在找更广泛的多边合作,所以我们也会以亚洲为新中心,拉美非洲为次要依托,来应对硬拖钩的场景。

再谈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

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印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印度称霸野心的增加,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欧美知名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中国的邻国,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落后、人力成本、资本和土地使用成本低、优惠政策多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资本企业所需求的,而中国经济的进步使得中国在这几个特点上的优势已经不足。大家担心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将发生改变,中国制造业有可能出现空心化。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稳定作用,人们担忧一旦出现这种局面,是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作用,从而使美国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当然这也会影响中国人的就业和生活水平。不过就目前情况看,这种焦虑仍然是杞人忧天。

最大程度攫取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客观上这种属性能够推动 科技 进步, 科技 进步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所以不应当阻止,而是应当充分利用欧美大企业转移代工厂的目的地,并非仅仅在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还包括非洲一些落后地区。不但包括三星手机、苹果手机等现代高 科技 产品生产企业,也包括耐克等日常消费品生产企业。

在迁走一些企业的同时,还会有一些新的企业进入到中国,从某个角度对中国来说,这种变化是一件好事。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大批可以提高附加值的土地,中国需要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向市场经济转型,仅靠国有企业和少量规模偏小的民营企业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必须引进外资引进外企,中国建立了包括税收审批等内容在内的一大批优惠政策之后,英特尔、通用、苹果等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到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的跨国企业,覆盖了欧亚美洲的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增加了利税收入,提升了 科技 水平,解决了城市和农村大量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优化了产业结构,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学习到了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这是中国现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基础。

随着中国的发展,人力资源成本在上升,特别是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土地价格飙升,这对于跨国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益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生产成本增加了,而东南亚地区不少国家正在复制中国上个世纪的发展经验,制定大量优惠政策,所以出现了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局面。

不过由于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因此很多企业转移出去的生产中心都属于与低端制造业,附加值并不高,至于三星等企业关闭了所有在中国的工厂,是因为三星长期以来在中国建设的生产中心,一直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性劳动,也没有什么好留恋。

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国人的文化素质这些年普遍提高,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1200万 历史 之最,这些人才已不再适合从事这种低端劳动,中国就业者更在乎未来的发展空间。

即便有一部分高端的外企转移出去,对于中国也不会产生很坏的影响。越南等国家人口的数量有限,虽然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大量生产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够实现价值变现,这些国家的内需无法实现企业这一目标,中国有14亿以上的人口,虽然中国进入老龄化 社会 阶段,但是对中国的消费能力不会产生影响,巨大的中国市场对于外企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些企业在东南亚生产的商品仍然会重点向中国销售,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可能增速变缓,但是中国的商业可能更加发达。

东南亚国家国土面积不大,因此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储量也不可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少企业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生产原料,这也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无非是换了一种盈利模式而已。

供给侧改革花费了中国政府很大的时间精力,外企这次能主动配合是最好不过,在中国发展的企业对于中国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大的破坏,当前中国正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淘汰一些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一些具有这些特点的企业主动撤出,正好让中国政府少了很多管理麻烦。

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是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较大,很多地方的水资源植物资源破坏较为严重,不少被工厂生排出的污水,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地,已经大大降低了使用价值,甚至对周围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论工业怎么发展,农业都是不可以被替代的。食品不可能通过化学合成来满足需要,加工食品附加值高,但是也需要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来提供原料,农业不但要高质量发展,而且必须划定土地红线,保证粮食安全,不能够为了发展工业就大量占用耕地让更多的耕地被污染,所以中国现在更欢迎附加值高污染少的企业,否则中国对环保工作投入的工作力度太大,企业增加环保负担,占用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技术核心和生产规模扩大会导致经济收益被大量消耗。

所以大量制造业生产单位向东南亚转移,对于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不会产生冲击作用,未来中国继续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目标,不是数量型制造强国,而是质量型制造强国,中国未来制造业的重点是以高技术产品为核心的制造业体系,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都是重点方向。

在这些方向上中国政府给出的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仍然有很高的吸引力,制造业转移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够进行干扰反而要促进,如果 历史 上制造业不发生转移,那么今天的中国也就不会成为制造中心,当前亚洲的制造业转移,实际上是中国制造业的内涵在变化,所以应该乐见其成,不必为制造业的表面变化而担忧。

我国现在应该担心的是高端制造业回流集中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不是东南亚国家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况且这一件事没那么容易达成。

脏活累活不放手,怎么做好产业升级呢。

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的简单介绍  第1张

 对中国油气安全战略的建议

由上节分析可看出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当前我国油气形势使外部环境趋于宽松,内部供求状况偏紧,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但需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必须对我国油气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一、世界各主要国家油气安全战略概述

从四到八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尤其是制定了本国油气安全战略,归纳如下:

1.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

保障油气安全的最佳选择是本国的油气消费完全由本国提供,所以美国、俄罗斯等国在油气比较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强化国内的油气勘探开发,确保从国内最大限度供应油气。

2.加强国际贸易,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均采取分散石油进口国的办法,以降低从一国或一地区进口石油的潜在危险。

3.大力开发境外石油天然气资源

为确保油气供应安全,美、日、韩、英等国实施优惠政策或提供经济支持,鼓励本国油气企业购买外国石油公司股份,参与开发,以获得股份油,或直接投资勘探开发境外油气田等。

4.抑制消费,鼓励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日、韩、法、英等国均从本国实际出发,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5.积极寻找开发新的替代能源

为了减少对油气的消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各国纷纷开展对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

6.加强区域和国际能源合作,建立世界石油安全体系

美、日、韩、法、英等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稳定并强化与产油国的关系。各国还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地区油气需求国的合作,共同防范石油风险,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能源危机。

7.实施并增加政府战略石油储备

美、日、韩、法、英、加拿大等国际能源组织机构(IEA)成员国,纷纷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实施或国家或企业或二者共同储备的方式,并保持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的应急储备量。

二、对我国油气安全战略的建议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专家们的研究意见,现对我国油气安全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

石油既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财富的商品,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它常被某些国家当作武器使用,以威胁或制约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他国以达到某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目的,所以石油关系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大局。

人们还记得,一战结束时,石油每桶的价格仅2美元,而且一直保持到1970年。但是到了1973年,因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产油国家同仇敌忾,以石油为武器,削减石油产量,实行石油禁运,使石油价格从每桶5美元涨到40美元,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工厂倒闭,经济陷入衰退之中。此后,西方工业国为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纷纷做出了能源政策调整,决定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据报道,到1992年的3月底,经合组织(OECD)共有战略石油储备40640万吨,可供消费93天。这一庞大的石油储备大约相当于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6,经合组织消费量的1/4,或进口量的1/2。其中美国储备20170万吨,可消费107天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日本储备8000万吨,可消费111天;瑞典540万吨,可消费107天;法国储备4230万吨,可消费116天。另据报道,上述国家还在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以增加可供使用天数。足见发达国家对石油储备十分重视。

石油战略储备的功能主要有:①应对石油和其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他能源供应突然出现中断的风险,保障供给,使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②应对石油国际市场暴涨的风险,稳定油价,一旦出现石油危机或油价暴涨,政府便将储备石油,向市场抛售,以遏制石油价格的上涨;③应对地区冲突战争及各种政治风险等,在紧急时刻起威胁作用,以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

显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当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保证国家安全,宜采用如下措施:

1)必须按照“要储备,先立法”的原则,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因为石油储备关系国家安全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是企业和公民的义务;储备油品的种类及数量,战略储备的主体及经费来源,战略储备油品动用机制等,都应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

2)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石油战略储备资金。石油战略储备关系国计民生,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比如美国政府至1999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160亿美元用于购买原油,其余30亿美元用于设施建设。我国十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600万~700万吨的石油储备,并争取到2010年全国的石油储备量达到1500万吨。据有关部门披露,实施顺利的话,到2005年,我国石油储备能力将达到800万吨,相当于目前我国全年进口量的1/10,在特殊情况进口石油中断可保障供给36天。尽管离IEA规定的90天保障量有不少差距,但毕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其实在国家储备方式中,建议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以建设国家储备粮和储备粮库的方式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这样从经济承载力上可行性较大。我国石油消费目前的对外依存度为30%,到2005年将达42%。石油消费总量约为2.6亿~2.7亿吨,需进口石油9600万~1亿吨。按90天储备量计,则需储备2500万吨左右。若按20美元一桶的油价计算,总共需要资金350亿元人民币。配套工程约需262.5亿元人民币,总共约需612.5亿元。按政府为主占70%,企业为辅占30%,用三年时间实现储备90天的目标,每年国家则需约143亿元,是有可能的。三大石油公司三年共筹约184亿元也是能够实现的。国家亦可向其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的方式来解决。

3)战略石油储备应以原油为主。战略石油储备,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原油比其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气都易于储存和运输。另外我国原油加工能力较强,且大部分在北方,多进口并储备一些原油在国内加工,发挥石油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亦有较好经济效益。

4)战略石油储存方式应多样化,布局应分散。出于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战略石油储存不易集中而应分散布局,方式多样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引发的破坏和损失。在储备方式上实行实物储备和产地储备相结合。在布局上,可以利用现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业的有利区位进行储备。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既有产业依托,又有城镇聚集效应,方便安全管理,也可大幅降低成本。同时便于石油加工企业必要时有原油加工来源,便于调用和使用。储存方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在山区可建岩洞储存,沙漠可建地下或地面罐池储存,沿海可建浮动式船罐储存。显然分散布局,多样化储存既有利于安全,具有可靠性,同时经济性也好。

2.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

中国油气供应安全的根本立足点是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为此应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加可采资源拥有量;二是优化能源消费与供应结构;三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全国油气配套供应;四是开源与节流并重。

首先,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增加探明可采资源量。前已述及,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增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使本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储量。如英国和挪威扩大北海石油勘探规模。美国极力鼓励其石油企业增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其投资地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将大量资本投向诸如加拿大和北海等一些石油前景良好的地区和国家。显然,我国要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必须立足于加大自身的石油勘探开发,增加资源拥有量。据国土资源部领导披露,我国石油地质资源总量为1068亿吨,可采石油资源量为135亿~160亿吨,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为63.95亿立方米。可采天然气资源为10万亿~20万亿立方米,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为2.56万亿立方米。目前我国陆上石油探明程度为28%,天然气探明程度为6%,均低于世界石油探明程度的45.6%和天然气探明程度的22.45%。可见,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只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实行东部挖潜,发展西部,开发海域,海陆并进的方针;坚持综合勘察,综合评价,综合利用的原则;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开展新一轮全国能源资源大调查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深入调查上。在此基础上,国家主要改善投资环境,设立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基金和风险勘查基金等,多渠道吸引国内外资金勘探开发我国的油气资源。在美国“9·11”事件后,其经济和投资环境逐渐恶化,中东等国家投资逐渐从美国市场撤出,中国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这些国家的“石油美元”,为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其次,优化能源消费与供应结构,大力节约使用石油天然气。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能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问题是应该尽可能减轻煤对大气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将利用燃煤动力尽可能集中,尽可能将其变成电力,并使周围企业可利用其余热废渣,使资源被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达节能目的。还应大力度推广洁净煤技术,以使能够用煤的企业或设备尽量减少对用油的压力。在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上,由于天然气属洁净能源,可开采年限长于石油,所以凡能用天然气作替代能源的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目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足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此外,我国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国家正大力兴建水电站,并制定了西电东送战略,这对增加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轻对石油的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全国油气配套供应。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样,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也不均衡。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能力也没有机制约束他们承担石油短缺引起的风险。这就要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政府应建立规范的市场操作,以产业政策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促进石油市场发展,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协调油气的配套供应,以确保国内油气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开发与节约并重。我国石油资源不足,解决石油供需之间的矛盾已不能单纯依靠发展石油生产,而应特别强调节约。多年来我国石油供应紧张,资金短缺,资源有限,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在石油的加工和使用上又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石油消费是粗放型的,经济效益低。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已接近1.0,高于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发达国家的数值。1992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尽管已由80年代初的一吨多下降到0.6吨,但仍未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0%。而一般世界先进国家的能源利用率均在30%~60%以上,差距很大。所以,不能只重视生产发展战略,忽视节约发展战略。要把节约发展战略提高到与生产发展战略并重的高度,来解决我国石油问题。今后10年到20年内,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必须控制在0.5~0.6,石油投入系数应在2000年的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石油0.4639吨的基础上,下降到2010年的0.3559吨,年均节油率20世纪90年代为3.08%,21世纪应为2.67%。

其措施包括:通过立法完善有关节油的法令和规定。抑制油气消费增长;放开石油价格,确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油价申报制;对用油机具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效率,降低油耗。加强石油开采,运输及加工的管理,减少损耗;限制不合理烧油;淘汰小炼油厂,实行规模效益经营,提高原油加工利用深度和石油利用经济效益。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节油的重点应放在终端消费上。我国的石油终端消费可分为: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运输、远程运输、渔业、农垦、农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十几种,还有三大石油公司自用油消费。这些终端消费应大力提倡节约,更新技术,降低油耗。国家应尽快颁布新的油耗标准和燃油税政策,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防止超标新车新设备进入市场。铁路应加快电气化建设,淘汰燃油机车。冶金建材等耗油行业都应尽量采用新技术,使单位产值耗油标准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3.石油进口应该“多源化”和“多样化”

我国现有剩余探明石油储量相对不足,不宜大规模开采,每年稳定在1.6亿~1.8亿吨之间为宜。因此国内石油供给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从国外大量进口油气资源已成定局。目前我国原油主要来自伊朗、沙特、伊拉克、卡塔尔、安哥拉、阿曼、印尼等国家,其中一半来自中东地区且多依靠海运。中东各国虽与我关系较好,但该地区历来为多事之地。为了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证石油供给安全,油气资源进口应“多源化”和“多样化”。

石油进口“多源化”即在稳定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同时,尽量扩大其他可能的石油供应来源。当前应特别重视与俄罗斯在石油进口方面的合作,要成立专门班子,加强攻关,尽快促成俄罗斯—中国石油管线的铺设和运营,使俄罗斯的石油成为与中东石油互为补充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即使在中东地区,也要实行“多源化”,在积极发展与沙特、科威特等国的石油合作关系时,要不失时机地开展与伊朗、伊拉克的石油外交,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关系。

石油进口“多样化”即在进口原油的同时,也要多进口成品油。原油进口价格低,可以发挥我国炼油潜能,但也有环境污染问题。应充分利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大量剩余炼油能力,进口相当的成品油,形成石油安全共享的利益格局。还可以通过购并、参股的方式直接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分享利益,共担风险。(周大地等,2002)

4.优化能源结构,发挥煤炭基础能源作用,开发可再生能源

农业经济时代的能源是地上的柴薪,工业经济时代的能源是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传统的能源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除越开越少外,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应优化能源结构,发挥煤炭基础性能源作用,大力研制开发可再生的替代能源。

首先,应发挥煤炭的主导型能源作用。我国煤炭资源量达5.3万亿吨,探明储量为9800亿吨,目前年产量约11亿~13亿吨,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5%以上。所以,煤炭作为基本能源,将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是,煤炭在燃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及其粉尘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必须解决煤炭的“绿色燃烧”问题,这与“建立世界级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的目标相辅相成。应积极开发“煤变油”技术,“煤变油”就是通过化学加工,改变煤的性状,把固体的煤变成液态石油或化工产品的洁净利用煤炭的技术。国际上已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我国神华集团公司已成立煤炼油公司,预计2005年可实现产品油100万吨,发展下去,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出的以煤、煤层甲烷、天然气、缔合气、重油残渣为原料的二甲醚,是一种清洁的柴油发动机燃料(无黑烟),经试验证明燃用二甲醚后可使原柴油发动功率提高10%~15%,热效率提高2%~3%,燃烧噪音降低5~10分贝,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比一般柴油机低60%~70%,是一种极好的柴油替代液体燃料。目前二甲醚技术在我国已受到高度重视,一个投资40亿元、年产量达100万吨的世界规模的最大的二甲醚生产线正在筹划中。推广使用二甲醚技术及其他洁净煤技术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应压力,改善环境起重大作用。

其次,大力开发利用水能。我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是可再生资源。我国水资源理论量为6.79亿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为3.95亿千瓦。目前全国平均开发程度仅为19%,而西部开发程度更低,为8%,大大低于世界22%的水平。目前水电在能源总结构中仅为8%。所以我国政府决定并开始实施的“西电东送”工程。其中相当比重为水电。经过“十五”及以后的建设,可望水电在能源总结构中达10%以上。这对缓解油气资源的不足,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大勘探开发天然气和煤层气资源。天然气和煤层气是清洁能源。我国天然气资源和煤层气资源与石油相比相对丰富。1995年产气180亿立方米,至2002年产气313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和2015产量将分别达到500亿立方米和1000亿立方米,在能源结构中将上升到10%以上。目前实施的“西气东输”、俄罗斯东输管线的建设,我国东部天然气的开发,印尼液化天然气的进口等,都将是很好的石油替代品,大大缓解石油供应的压力。

第四,开发和利用生物能源也是缓解石油供应压力,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生物能源开发,首先要重视沼气,国外已利用沼气发电,实现废物利用;其次是发酵,如用玉米发酵制酒精,生产配合油等;三是生物柴油。由于生物能源利用的是某些含油分的植物或肥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又是废物的再利用,符合循环经济概念和原则,极有利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利用太阳能。目前,太阳能利用的主要障碍是成本偏高。日本的“阳光计划”指出,当太阳能电力价格降到10日元/千瓦小时的时候,就可以与火电或水电竞争了,以目前发展速度,专家们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可达世界总发电量的20%~30%。我国应加快对太阳能的开发研究,争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到时对缓解我国石油供应压力,优化能源结构该是何等美好的前景。

第六,大力发展利用风能(目前难度也是成本偏高)、潮汐能、地热能等。特别是应加大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使之尽快投入商用,实现真正的“水变油”的梦想。还应发展宇宙空间技术,到其他星球上去寻找新的能源。

5.实行大集团战略,应对突发石油价格波动

我国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十分有限。从全球资源状况看,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基本上被世界上少数跨国石油公司所控制,全球前20家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138亿吨左右,年产量21亿吨左右,分别占全球的80%和60%。跨国公司也控制着世界1/3的石油和化工总值、2/3的石油化工贸易、70%以上的投资、80%以上的技术开发与转让。在这种格局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实行大集团战略,积极“走出去”,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公司,使我国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拥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和权益,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使国家石油供应安全保障力也越来越强。

6.注重资源接替,迅速增加产量

目前我国拥有的边际油井8000多口,难以动用的边缘储量几十亿吨。总体来说,边缘储量的石油资源品位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为了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探明储量的采收率,提高对低渗透率和低品位原油的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国家能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或风险基金的办法,减轻企业因开发边缘储量石油高成本的压力,调动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积极性。据专家估计,开采边缘储量资源,平均每年可增加300万吨的产量,相当于开发了一个中型油田。这对延长一些油田的开发寿命,增加原油产量,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不失为可行之捷径。

可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必须有足够的油气资源保障。因此,应该加快实施石油战略储备;建立稳定的油气供应体系;“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油气资源;节约使用有限能源,开发可再生替代资源;国家油气企业走出去,融进大的跨国油气公司;开发边缘油气,寻找接替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几年前的3d动漫,里面男主受任务为解决地球能源危机出发寻找新能源,休眠后发现飞船坠落到未知星球?

核聚变是不是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唯一能让我们离开星系的能源了?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核聚变几乎就是我们最终的理想能源了,尽管在这个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仍然不遗余力的在努力着,并且已经过了黎明前的黑暗,光明似乎总是差那么一丢丢,至少我们已经看到曙光了!

核聚变的原理很简单,如上所示四个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的,丢失0.7%的质量,然后以E=MC^2的方式释放出来,由于燃料非常容易获得,因此我们一直都认核聚变是终极的能源!

但要获得原理如此简单的能源的条件近乎变态,太阳的内核温度1500万度似乎并不高,但压力高达340亿个大气压,我们无法实现如此高的大气压,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提高温度,但最低聚变条件的氘聚变温度需要5000万至1亿度

即使是最容易的氘聚变,也让科学家有些束手无策、黔驴技穷的感觉,个中的难点是超超高温的等离子体极难控制,加热温度保持机制也是难点,内壁耐热材料一样是难点,连内壁外的超强磁场线圈制造业是难点......但前途实在是太过无量,所以科学界对于核聚变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以ms计的聚变等离子体保持过程,最后一闪就是熄火了.....

不说这种沉重的话题了,下面介绍下聚变的种类吧,哪个适合用在什么地方,了解下未来的用途

一、磁约束核聚变

1.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

托卡马克结构的核聚变装置

2.仿星器

仿星器结构的核聚变装置

二、惯性约束核聚变

激光点火的NIF(国家点火装置)

当然以上无论哪种实现商业化都是对未来发展巨大的帮助,但几种结构中,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比较适合宇宙航行的,因此我们的飞出太阳系的希望寄托于惯性约束核聚变了。

这个尾部中心闪光就是想象中的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希望之火,理论上装备这种发动机的飞行器可以达到光速1%-10%,这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速度,它将使得我们能在40-100年内到达比邻星,看上去似乎仍然非常漫长,但这已经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极限了。

除非未来实现跨越狭义相对论框架的发动机,但我们依然需要为其提供能源,无论如何核聚变都将是未来可以预计的时间内的终极能源,也将是我们以后宇宙航行中为之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未来!

应该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新能源,但不是我们人类已知最强的能源。你们先吃个瓜,听我慢慢说。

人类 科技 以烧火为起点,以烧水为本。从18世纪的蒸汽机开始,人类利用烧点啥让水膨胀来给我们做功。直到现在,所有的核电站依然在“烧水”,通过这种方式转化为电能。所以人类当今的 科技 能量来源,还是以“烧水”为本。当然偶尔烧个油,用个光伏发电,但还是烧水多一些。

核聚变是个好东西,除了反应前后产物没有多大辐射之外,过程更容易控制。能源不能控制就不好玩了,总不能坐在炸弹上上太空吧。(emmm,目前好像就是坐炸药上太空的。)

核聚变相对核裂变更容易控制,虽然现在的核裂变电站也很安全,把控制棒怼进去就可以停止核反应。但是废料还是有辐射的。而且核电站释放能量的速度,并不能满足我们进行星际旅行所需能量。核聚变就可以,所以核聚变也叫作人造太阳。

目前的问题就是怎样启动核聚变,核聚变需要能量才能启动,目前很难制造其启动的条件。一旦启动,依靠自身就可以继续反应。

的确,核聚变比裂变更好使,前提是能使。但他们释放的能量,其实还是一个级别上的差异。类似烧柴火和烧汽油。

也就是说,将来的太阳系内旅行,用核聚变供电是非常完美的选择。但是要用核聚变提供动力,进行星际旅行,目前看来还是有点虚。

核反应也就是把一小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正反物质湮灭可是全都转啊。我们已知最强大的能源可能就是正反物质湮灭。一克正反物质湮灭释放的能量是1.8 x 10^14焦耳,相当于4300吨TNT当量。如果能用某种方法保存一些反物质,那么也就不愁能源问题了。

核聚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接近光速的飞行也需要巨大的能量。

而且接近光速飞行需要的能量,可能是核聚变也不一定够的……

脱离太阳系很容易做到,旅行者一号已经做到了;之前的先驱者10号、11号也做到。他们都没有使用核聚变。所以脱离太阳系基本是不需要核聚变的。

那离开银河系呢?

科学家估计,要脱离银河系,速度至少在500千米/秒以上,这个速度仍然是远远小于光速的。一个一千克的物质,要加速到这个速度,需要的能量,相当于1.39毫克物质释放的能量,如果按照聚变效率1%来算,也只需要消耗139克的燃料(总重量的13.9%),所以仍然是可能的。

但这个速度其实是不够的,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银河系的直径是以十万光年来算的,就算是用光速,也得十万年。即便太阳系不在中心,也得一万年才能走出去……

但好在根据相对论,只要速度足够快,飞船里的人就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假设我们要求30年走出银河系(飞船参考系),那需要多快呢?答案是:0.倍光速左右。

要达到这个速度,一千克的物质,需要3332千克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换句话说,你要推动一个飞船达到这个速度,同时得消耗飞船几千倍的质量对应的能量,而这些燃料还可能得放到飞船上……

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核聚变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有望近期能够掌握的革命性能源技术,一旦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比如拿来发电,拿来作为宇宙飞船的动力,这一切在200年内应该能够普及。由此可见,核聚变也应该是这个地球上唯一能让我们离开太阳系的能源,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在新能源领域,还有潜在的能源,比如反物质推动、曲速驱动等,都是很有潜力的星际航行技术,只不过这些技术距离我们太远,甚至连个理论基础都没有。

核聚变不一样,工程样机就摆在那里,不论是德国Wendelstein 7-X,还是麻省理工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都具备了一定的成熟度。德国Wendelstein 7-X已经开始运行,多次试验证明其能够输出能量,其造价达到10亿欧元,可以模拟产生恒星内部的极端环境,利用核聚变产生能量。核聚变技术距离实用化还有数十年的距离,因为目前的一些技术基础还不能克服,核聚变反应堆主要两类,一个是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另一个是仿星器核聚变装置,后者使用3D磁场控制,前者使用2D磁场来控制。

美国能源部物理学家和德国科学家对Wendelstein 7-X多次试验表面,3D磁场控制的仿星器核聚变装置安全系数更高一些,磁场在仿星器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目前看,核聚变当然是唯一能让我们离开地球的能源,但距离离开星系还远着,因为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依靠核聚变也无法飞这么远。

人工可控核聚变是目前人类最希望突破的能源之一。

以核聚变发动机为能源是近期可能实现星际旅行的最有效的方式。

核聚变是太阳等恒星的能量来源,人类在上世纪已实现不可控的人工核聚变,当然是以氢弹这种不可控的方式。氢弹爆炸时,由原子弹引爆产生的高温高压实现点火,利用惯性约束高温等离子实现轻核热聚变,聚变能量在瞬间释放。

对于人类来讲,地球也并不能一直是我们平安家园,我们总要走出这个星系,去寻找更多的资源。那么可控核聚变发动机就是人类实现星际旅行目前最有可能的方式了。

目前地球上,对于能量缓慢释放的可控核聚变,难度主要在对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目前人类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研究也有几十年了。目前有希望的途径是磁约束和激光惯性约束。磁约束目前各国研究喝多,常见的磁约束装置是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堆,世界上有美国,德国,中国,俄罗斯等国都建立了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当前都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可望在几十年内取得突破。

核聚变也并不是人类星际航行的唯一能源,只是目前最可能突破和实现的能源方式。其他诸如反物质飞船,曲率驱动飞船这些目前尚在理论 探索 中,只能暂时出现在各种科幻作品中。

量子实验室,欢迎评论和关注。

目前,人类尚没有把任何人造物体送出太阳系,而人类本身也没有突破地月系,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能源问题,人类尚没有有效的能源用于宇宙航行。

在动力学中,我们用比冲量来衡量火箭引擎效率,它的定义是火箭发动机每秒消耗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推力,或者是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单位是秒。比冲量越高,表示火箭发动机的效率越高。目前人类在航天领域普遍使用的能源是化学燃料,但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能源,能量释放效率非常低。

使用化学燃料的火箭被称为化学火箭,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其中固体火箭的比冲量为290秒,液体火箭的比冲量则是300至453秒。在一些航天器上,我们还使用核动力作为能源,比如说著名的旅行者一号,就是使用核电池作为能源。目前人类使用的核能都是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这种能量比化学燃料要高级,比冲量可以达到几千秒。但是,核裂变火箭的推力较小,只适用于无人的远距离航天器。

核聚变是人类在近期有可能掌握的新型能源,相比于核裂变,核聚变的效率更高。目前,人类往返火星需要四年,而如果使用核聚变火箭的话,将缩短至两个月左右。相比于反物质引擎、曲率引擎等更加“科幻”的技术,核聚变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技术上还有一些问题,但它是最有希望实现的新能源了。

目前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比如在未来100~500年之内,也只有利用核聚变技术为宇航活动提供能源。人工核聚变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目前正在日以继夜的攻克。核聚变,它是太阳等恒星能源的来源,对能源的利用率比较高。过去,我们人类想要发射一枚火箭到太空去,通常用的是化学火箭,通过给火箭灌注大量的化学燃料,用化学能把火箭推送上天。化学火箭一直是航天业的主流产品,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获得,缺点是效率低下,火箭体积过大。而核聚变技术可以克服化学火箭的缺点。钱学森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构想过利用核聚变技术把火箭发射到天上去。你是不是大跌眼镜?要知道,当时可是30年代,不是60年代,70年代,当时"火箭"这个词汇,仅仅出现于科幻俱乐部会员之间的交流,钱学森的老师为了避免让民众认为火箭太科幻,而把实验室改名为"喷气实验室"。当时,不要说核聚变火箭,就是化学火箭,对大众来说都是一个科幻上的概念。但是,钱学森具有超越时代几十年的前瞻性,他还国内的时候,就提出了核聚变火箭的概念,让人惊叹他的创造力。现在,美国人制定了一个远征火星的计划,打算用火箭把几名宇航员送到火星地表上面去。由于路途遥远,需要一年半左右才能到达,用传统的化学火箭已经不够用,所以需要开发人工核聚变的火箭。这个技术难关主要在于体积的小型化,目前美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最早到2025年,真正可靠的人工核聚变火箭就可以完成制造。至于科幻小说之中的其他"能源",比如,什么反重力技术,什么真空零点能量,这些概念都过于超前,在理论上还仅仅是假说,没有得到证实。如果要开发出这些概念 科技 ,至少在目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完全没有头绪。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核聚变火箭还是宇航局的首选。

核聚变是目前看来比较靠谱的太空航行的能源,但是不是唯一能源。

要想飞向太空,烧煤显然是不行的,所以现在的火箭用的是更高效的燃料,即使这样可提供的能量也是很有限的。看起来非常巨大的火箭,里面的燃料只够燃烧一小会。现在很多国家的火箭只够发射近地轨道的卫星,只有极少数国家才有那种能把人类送到月球上的大推力火箭。

指望现有的火箭燃料来长期推进太空飞船是不现实的,目前的飞船和卫星一般用的太阳能,但是如果我们打算飞出太阳系,那么太阳能可能就远水解不了近渴了。于是有些飞船用了核裂变的能量,核裂变的好处是容易发生,坏处是有核辐射、利用效率不高。

核聚变正好与核裂变相反,好处是安全环保、能量利用效率高,缺点是不容易发生。虽然太阳每时每刻都在核聚变,但是这事对人类来说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太阳那么大的体量。实验室里难以达到太阳核心那种极端的环境,而且还没法持续、经济的运行。

现在世界上有几十个核聚变装置,美国二十几个,我国十几个,俄罗斯几个,这些装置想要放到飞船上还需要很多的改进。比如关键的一点是,核聚变装置产生出来的能量得比它消耗的能量要多,不然就没法用。光是这点,目前很多核聚变装置就达不到。

其实,如果考虑用最少的物质产生最多的能量的话,正反物质湮灭会是比核聚变更高效的星际飞船能源,只不过我们目前还不能大量制造或者获取反物质。也许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今后能发现更好更高效的能源,来推动人类飞出太阳系甚至银河系。

星系?不知道题主所说的星系究竟是太阳系还是银河系?太阳系和银河系是两种宇宙尺度结构,前者的半径最多只有3光年,而后者至少可达5万光年。

如果我们想要飞出太阳系,利用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可以做到。目前人类正在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到时不仅能够解决能源危机问题,也能使我们在太空中走得更远,人类冲出太阳系将不是梦想。

但如果想要离开银河系,仅靠核聚变能量是不够的,因为它的质能转化效率并不高。比较有可能的是利用反物质和正物质的湮灭反应,这是人类目前已知最高效的能量来源。不过,目前对于反物质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现在制造出的反物质粒子都是论个计算,还远不能用于实际。

利用反物质进行星系际旅行,这就会涉及到相对论效应——时间膨胀效应。通过把星系际飞船加速到亚光速,飞船上的人类可以在短时间内飞出银河系,但这个时间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极为漫长。

理论上,宇宙中还存在一种负质量的物质,利用它们可以开启虫洞,或者制造出曲速引擎。在这种负能量的作用下,星系际穿越将不是问题,并且也不会出现时间膨胀效应。

不过,负质量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目前与这种效应有关的是能够产生负压力密度的卡西米尔效应。

答:能源这块,和我的大学专业联系挺紧密的,我来谈一点我的看法。

可控核聚变,无疑是人类最迫切希望得到突破的技术,我们的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半个世纪。要想实现星际航行,没有可控核聚变的话,别说离开银河系,就算离开我们太阳系都是很难的。

我们来分析一遍,目前人类的所有能源方式的特点。

一、传统化石能源

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目前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已经达到了顶峰。

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还能供给50年,煤炭还能供给100年;对于中国,不从外进口的话,石油和天然气时间缩短近1/5,煤炭稍微多一些。

化石燃料对环境污染非常大,这也是化石燃料的诟病;化石燃料唯一的优势,就是开采技术和利用效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技术可以说相当成熟。

化石燃料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解燃眉之急,未来肯定是靠不住的。

二、水利发电和风能

之所以放到一起,是因为这两个能源有很多共性,首先两者都算是清洁能源,而且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同时,两者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水利发电影响降水;发电的选址由地理条件决定,灵活性较低,现阶段无法代替火电。

对于未来的星际航行,除非人类发明高效的能源储存技术,否则对星际航行起不了多大作用。

三、太阳能和氢能(氢气)

这两个能源,算是清洁能源中的佼佼者,如果两者同时得到突破,那么人类在地球上的能源消耗,完全可以替代掉化石能源。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氢能(氢气)具备高能量密度,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得到氢气,而氢气方便运输和储存。

在太空中,太阳能更是源源不断;但是,对于超出太阳系的星际航行,太阳能的获取将大大打折。

四、其他新能源

比如可燃冰、生物质能、地热、潮汐能等等,目前技术不成熟;但是也存在各自的局限,可以作为未来能源的补充,要想成为人类能源的主导,不太可能。

五、核能

核裂变的最大缺陷,就是废料的核污染,而且地球上核裂变的燃料(铀)也是有限的。

氢同位素的核聚变过程,没有任何放射性废料产生,释放的能量比核裂变大,而且氢的同位素在海水中大量存在,完全足够人类使用数亿年。

如果以氦-3作为核聚变燃料(3He+3He→4He+2(1H),ΔE=12.860MeV),聚变过程就没有中子产生,意味着不会存在核辐射,是相当清洁的能源,而氦-3在月球土壤中大量存在。

我国属于能源大国,对未来能源的重视度可想而知。目前,国家大量扶持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就是为了在未来摆脱化石能源的限制。

对于可控核聚变,关键的技术之一是核聚变的点火,目前主要方式有激光点火和磁约束点火(托卡马克装置)。

比如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就是研究激光点火;国际合作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研究的是托卡马克装置点火;对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也有自己的托卡马克装置。

可以说,无论从那种角度来看,核聚变都是人类现阶段,有可能掌控的终极能源之一,人类要想进行星际航行,除了可控核聚变外,确实没有更合适的能源能够替代。

缺点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貌似遥遥无期,不知道我们这辈子能否看到?

历史上第三轮油价破百,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次全球能源危机?

历史上第三轮油价破百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中国应该这样应对这一次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的全球能源危机。

一、大力发展光伏行业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没有政府补助的情况下,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市场化,所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会加速传统的石油和其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他行业的替代。

光伏平价和光储平价在2020年之前尚未实现,而且那时候由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使得油价变动对光伏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小。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光伏平价和光储平价海外市场,因此,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变动将会对太阳能发电的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总体而言,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上升,有利于光伏行业的需求改变;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下降对太阳能发电需求反而不利。

二、加强能源储备

要强化石油战略储备,使国内的石油储量和总的消费量保持一致,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于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提高天然气的储量和管理能力,推进天然气储气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储气库的建设。

建立供气企业、国家管网、城镇燃气企业、当地政府四个方面的新型合作履约机制。

三、发展多种能源

全面协调发展风力发电,推动水力发电的绿色发展,确保核电发电的安全、有序发展,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煤油等非粮食生物燃料,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增强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系统的相互影响。

统筹新能源汽车充放电、调度需求,充分利用峰谷电价、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优惠等政策,使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能源有效互动,减少新能源汽车的电力消耗,增强电网调峰调频、安全应急等响应能力,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有效结合。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国内外主流形势、重大政策为基本内容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的高校必修课,是高校学生思政 教育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的内容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1

分析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mdash;mdash;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08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mdash;mdash;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08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mdash;mdash;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09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08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近年来,国际能源局势起伏跌宕,变化剧烈。油价飙升严重冲击能源消费国经济,也使能源输 出国 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消费国节能与海外拓展同时推进,生产国频打“能源牌”争取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国际能源合作日趋活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跳水,新能源发展在逆境中被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综合分析,目前国际能源局势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我国能源发展格局,完善相关 措施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近年来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和巨大的环境压力。

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3%,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2008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倍多。尽管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供应偏紧、资源约束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强度将保持较高水平,油气需求增长又快于煤炭,国内资源开采量受到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较快增加。我国石油储采比仅为11.1,远低于世界40.5的平均水平,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国能源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2.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08年累计进口石油2.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1.3%。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形势的脆弱性增加。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能力薄弱,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及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凸显了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战略石油储备刚刚起步,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急时刻的保障能力需要加强。

3.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需求持续低迷。

从一开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就逐渐显现并日益加重,外部需求萎缩,工业增速减缓,企业经营困难,投资增速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增幅下降4.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幅分别下降4.9个、1.2个、9.8个和8.5个百分点。预示国民经济景气程度的先行性指标mdash;mdash;全国发电量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1mdash;2月累计增幅同比仍为-3.7%;1mdash;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同比为-5.2%,能源需求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原油、成品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均比计划调减或比去年同期下降,炼厂调低负荷、减产运行,成品油需求疲软,库存涨至历史高位。

4.当前发达国家正在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而向内挖潜,世界范围内一场新经济变革已悄然来临。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发达国家纷纷反身内省,为寻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迎接下一轮经济上行周期的到来积极准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把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1倍;2012年在发电总量中占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来10年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动用40亿美元政府资金,支持汽车制造商重组、改造和技术进步,生产更节能高效的混合动力车;投资45亿美元 对联 邦政府建筑进行改造,10年内将现有建筑的能效提高25%。

奥巴马提出,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抢占未来制高点和防止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欧盟推行可再生能源计划,将新增投资300亿欧元,创造35万个就业机会。

法国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节省2000万吨石油。德国计划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就业规模。英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立7000座风力发电机组,新增就业16万人。日本将增加太阳能发电量20倍,新型环保汽车的使用量增加40%。韩国在普通家庭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地热、风能和生物能源,并将兴建200万套节能绿色住宅。

面对这一局面,我国不能因为当前金融危机导致能源供需矛盾缓和,而忽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真正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抓住机遇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上世纪100年间,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业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从上世纪初的2400多万吨飙升到30亿吨。在本世纪,将有85%的人口进入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必定进一步增大。虽然世界能源探明储量仍在继续增加,但地球上的能源毕竟有限,而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则是逐渐增长的,以目前的消费速度,总有一天,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会枯竭。因此,人类必将实现向“后石油时代”的能源转换。从世界范围看,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替代能源的发展方向是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作用。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因此,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促进我国能源格局日趋合理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既有助于拉动投资,也有助于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可靠的能源准备。

《“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作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把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1.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煤炭转化为能源的主要形式是燃烧发电,燃煤发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56%以上。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92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6.01亿千瓦,约占76%;水电装机1.72亿千瓦,约占22%;核电装机906万千瓦,占1.3%;风电894万千瓦,仅占0.8%。煤炭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占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且每开采l吨煤会破坏2.5吨地下水,煤炭开采后还会造成地表塌陷,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努力降低煤电比重是改变我国能源格局、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继续优化电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不断替代燃煤发电;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循环液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加快研发和推广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逐步优化调整煤电自身结构,将煤炭的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化工制品。

2.积极发展核电。

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理论上讲,1公斤的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的石油燃烧时释放出的能量。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需要260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30吨的铀原料即可。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1.6%,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近几年,世界核电建设开始复苏。美国能源部2007年宣布,未来2年内将兴建32座核能发电厂;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英国于2008年1月决定恢复建设核电站;印度计划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高效、清洁的核能将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福建宁德、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开工,共计14台百万千瓦机组,总规模达140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步入快车道。200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900万千瓦,仅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3%。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mdash;2020年)》目标,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增加到7000万千瓦,核电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这意味着今后每年至少开工建设2个核电站、4台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2020年前,我国投入核电的建设资金累计将达4000亿元。去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核电项目成为首批核准的拉动内需项目,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高峰即将到来。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仅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有助于实现能源长期战略替代,也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已立法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0%。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我国水电有2.47万亿千瓦时的技术可开发量,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当于10亿mdash;13亿吨原煤的能源。水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目前水能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应当优先加以利用。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利用技术也基本成熟,可以作为当前规模开发的一个重点,形成实际供应能力。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经济性改善,就将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应加大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热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攻关力度,结合建筑节能,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我国生物质能具有品种多、分散性强、收集成本高的特点,宜于发展多种利用技术,开辟不同用户市场。现阶段可从现有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对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如农村沼气、秸秆发电等,积极推广,予以扶持。对一些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如纤维素乙醇等,合理投入,开展研究。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对未来的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重视,早做准备,积极跟踪,组织研发。

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油气产业的开源节流。

一是加快建设油气基地。按照“挖潜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拓南方”的原则,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到2010年,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93亿吨和920亿立方米。二是加快石油替代工程。按照“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为“十二五”及以后更长时期的石油替代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促进油气行业节能降耗。

此外,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该着眼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制定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方案。

下页带来更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关于未雨绸缪!印度考虑建立战略液化天然气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2649.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