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_美联储非常规降息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以及美联储非常规降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企业叫什么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以及美联储非常规降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企业叫什么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企业叫巴克莱银行作为英国第三大金融集团,从17世纪晚期开始,巴克莱银行就开始对亚洲的业务显示出兴趣。那时,巴克莱银行主要为各国君主和商人的全球贸易融资。今天,巴克莱银行在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其旗下机构开展业务,它们是:领先欧洲的投资银行-巴克莱资本,为客户提供融资和风险管理提供解决方案;财富管理领域的领头羊-巴克莱私人银行;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者之一-巴克莱全球投资者。

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 美联储非常规降息  第1张

李迅雷: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 大消费与高科技

10月14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做客今日头条《首席讲坛》线上访谈栏目,详解存量博弈下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的结构性机会。以下,以问答形式呈现对话内容。

问:本期话题是“存量博弈下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的结构性机会”,记得在两年前,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你就提出过“存量经济主导”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你当时是如何判断“中国已经步入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的呢?

李迅雷: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我应该是市场上最早提出中国经济步入存量经济主导时代的学者之一。 除了GDP增速连续九年放缓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人口流动性下降、外贸增速下降、M2增速下降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时长增速下降等四方面来说明 人口流、资金流、货物流及信息流的绝对量或增速 均在下降的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存量特征愈加明显。

分化也是存量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下降、产能过剩的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每年的增量占总量的比重越来越低,存量经济的特征就会愈加明显。首先我关注到的是人口的分化,之后又看到区域经济的分化,此外,还有居民收入的分化、新旧产业的分化以及行业内的企业也出现了分化。

所以,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相比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赚钱越来越难了,投资意愿下降,消费增速下降。因为投资错了要亏钱,银行业惜贷了,收入差距大了,奢华消费增长快,但大众消费增长慢,因此对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来说,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

例如,乘用车销量负增长、手机销量负增长,传统产业投资意愿下降,而投资PE、VC的风险也大了,因为新兴产业尽管需求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如新能源汽车,目前也不能随便投。

问:早几年曾有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消失了,或者说“周期的波动性正在淡化”,从近几年的经济来看,这一判断准确吗,周期是否明显?你如何看待近年来的经济周期?

李迅雷: 周期大致可分为长周期、中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从目前看,中周期和中短周期确实有弱化现象。这是因为当今主要经济体都加大了逆周期调控的力度,使得中短周期呈现弱化现象。例如,2017年的时候,不少人认为新周期来临的,我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可怕的时滞》,认为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尽管2015年以来的逆周期政策导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大幅上升,但政策只能改变斜率,不能改变趋势。事实证明,2018年以后,中国经济仍然处在稳中向下的减速中。

因为周期是学者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形象描述,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重复。因此,周期现象还是存在的,但表现方式会有所变化。比如,过去谈论比较多的为期三年左右库存周期,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下,就淡化了。 简言之,中国经济目前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特征。

不过,中国经济的中长周期和长周期依然是存在的,因为这两个周期太长,因此,研究者不多。尤其是中长周期,或成为建筑周期,目前已经处在下行阶段,它将以房价回落并在未来走稳为结束特征。至于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我没有什么研究。但个人认为, 中国仍处在长周期的上行阶段,起点是1979年,中国的GDP总量或将在10年内超过美国。 中国经济从1700-1820年,走了一波上行期,GDP的全球份额从大致25%上升到32%;1820-1949年,是非常痛苦的下行期,GDP的全球份额降至5%左右,1949-1979年,是盘整期,GDP的全球份额没有上升。1979年以后,是新一轮长周期的开始, 估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GDP的全球份额可以达到20%左右。

但是,对于这轮经济增速下行趋势而言,远没有止跌迹象,欧美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全球经济将经历低增长、高震荡的阶段。但中国经济的相对优势依然很明显,即GDP增速几乎是全球增速的两倍, 中国经济总量将在减速中成为全球第一。

问:非常想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些地方?映射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机会分别在哪?或者换句话说,未来十年资本市场上哪些行业值得进行投资,而哪些行业又值得我们去创业或者就业?

李迅雷: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新的动能很多,如现在大家热议的“硬科技”,硬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大方向。这些都有可能在未来形成新的增长点,但这些增长点,与传统的家电、汽车、手机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事实上,要形成新的巨大需求,才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纺织机械为代表, 拉动了英国经济发展,使英国成为全球老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龙头,带来了电力设备、汽车等的迅猛发展, 也持续了近100年时间,美国成为全球老大。 第三次工业革命,仍是美国领头,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主导, 已经持续了近70年时间,但这些年来,缺乏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发明或技术进步,动力不断减弱。因此,发达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增速都在放缓,中国也不例外。

所以,如今的投资机会也多是结构性的,而非普遍性的。因为存量经济下,行业内部是此消彼长,行业之间也存在新旧转换。就资本市场而言,我觉得主题投资可能是两大方面,一是大消费,逻辑是投资、出口都在下行,中国GDP中消费的相对比重上升;二是高科技,毕竟科技引领时代进步。但是,这只是概念,投资需要落到具体的公司上。 我在去年年末,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意思了目前市场上钱太多了,但好项目、好标的少,过去是钱少,好标的多,那时应该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资本市场发展至今,智商税征了太多,别再被征了,炒地图、炒题材、炒概念,都是低智商游戏的表现。

从就业的角度看,IT行业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毕竟是科技引领时代进步。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不大了,目前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在7.5%以上,超前发展了,今后金融业可能不是存量博弈,而是减量博弈。

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就是大顶;寒意更浓的是用户时长,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用户时长增速从22.6%降至11.8%,到了2019年6月,增速已经滑到了6%,人均单日时长358.2分钟,可能也离大顶不远了。过去的5年多的时间里,在4G带动下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很多高薪的程序员岗位,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近几年也大热,伴随着O2O的出清、互联网金融去产能、互联网相关PE/VC行业寒冬接踵而至,我们看到的是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将至,市场正在进行残酷的存量厮杀,用户下沉和出海也快成了最后的故事。互联网行业是否拐点已至?未来还有新的机会吗?

李迅雷: 去年中泰研究所TMT分析师已经做出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见顶的判断,但目前来看海外第三世界包括印尼、印度、非洲地区等仍然处于用户红利阶段,从今年这些地区4G基站发货较快的情况也可以判断,这些地区的移动互联网还在快速发展中。

从国内来看,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已经走出用户红利阶段,受益于国内良好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覆盖,中高低端各个层次的用户都已经发掘的较为充分,进入需要依托产品内容进行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阶段,对企业竞争实力的要求很高。这可以视作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拐点,但仍然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腾讯音乐、美团点评都是以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用户实现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典型。4G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大机会,驱动了过去多年产业的大发展,而未来的机会有望聚焦在5G带来的物联网领域。5G是第一次从技术上满足物联网发展的需求,将开启从人联网时代走向物联网时代的新创新周期,现在正是在起点,需要从战略上重视。

问:在股票市场上,我们经常听到“风格切换”“结构性行情”“板块轮动”的概念,这是不是就是存量博弈的直接表现?去年年中,你提到“存量博弈时代,市场正在给确定性溢价”“2017年是抓大放小的元年”,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以大消费为代表的股票大幅上涨,市场给了这些股票一个名字,叫做“核心资产”。“漂亮50”和“核心资产”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半年“核心资产”涨幅较大,下半年风格切换是否已经再次转向成长股?从估值看“核心资产”目前贵不贵,是否仍然具有长期持有价值?

李迅雷: 在2017年以前,股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散户市场,如小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非常高,大市值股票被相对低估。我们将A股各行业中,每年ROE最差的10%的公司挑选出来,滚动构成绩差组合,代表市场中业绩最差的公司的股价表现。结果是,绩差公司股价的平均涨幅远远超过万得全A指数。2005年至2016年末,绩差组合总涨幅约13.5倍,而同期全A指数涨幅只有6倍,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绩差组合股价走势一路领先于万得全A指数。2016年之后,绩差组合股价走势才与全A指数反向变化,趋于回归合理的估值水平。

因此,2017年之前,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是严重扭曲的,2017年进入所谓新价值投资时代,其机会正是来自于估值体系的修复,而非宏观基本面的逆转。所谓存量博弈,与存量经济特征相对应。博弈的结果,就是有一大批过去被称为“壳资源”的股票,不断缩水,而过去被当成大白马的股票,估值水平不断提升。

核心资产和漂亮50,实际涵义都差不多——蓝筹股,但用在A股市场上,还不是太精准。但是, A股市场的再回到从前炒概念为主导的所谓风格切换已经不太可能了, A股市场已经走上了朝成熟市场迈进的不归路。至于成长还是价值,两者之间不属于风格切换。有价值的公司,一定具有很好的或很稳定的成长性,否则就没有价值可言。所谓转向成长之说,说穿了,就是一部分人希望重炒概念。我认为,个别热门板块有可能被炒作,但伪成长的股票,要想再度提升估值水平已经很难了。

至于目前核心资产贵不贵,应该说,从静态看,大部分核心资产都已经实现了价值回归,处在估值洼地的已经很少了。从今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的表现看,回报率很惊人,可见一斑。但从动态看,不少成长型企业在若干年后,可能又会出现估值洼地。

因此,最终还是要看这些核心资产的成长性如何,如果成长性很好,市场份额在提升,则股价仍有上升空间。所以,投资选股就得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去做基本面分析。

投资机会,从逻辑上讲,看好两方面: 一方面是存量经济下的结构性机会,企业分化带来头部企业的投资机会, 产业分化带来新旧动能转换的投资机会,包括大家讲的大消费、高科技等,这也是一个新旧转化过程;区域分化带来热点大城市的房地产投资机会依然存在,但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等等。

另一方面,从散户时代步入到机构时代的估值体系重整机会。 整体而言,过去是大企业被低估,小企业被高估,确定性的增长被低估,不确定的增长被高估。今后,就是要让价值投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说法:核心资产已经不便宜了,接下来应该会发生风格切换,成长股行情会起来——这样的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也不排除判断准确的可能性。但是,它存在一个逻辑缺陷。

因为 走势是围绕着均值上下波动,离均值远了,便会出现回归,但不意味着回到均值就不动。 有个成语叫矫枉过正, 也就是说,从下往上回到均值附近后,有可能继续往上,反之亦然。低估的时候叫价值发现,回归的时候叫价值实现,再度偏离均值的时候叫过热或过冷。投资,如果有逻辑依据,就会踏实些,包括资产价格理性阶段逻辑,也包括非理性阶段逻辑。

问:李老师提到过行业的分化和集聚,从行业比较的角度看,分散和集聚的两个行业,哪个更好?比如说,一个行业正在百花齐放,大量新的小公司不断诞生;而另一个行业则是小公司不断倒闭、大公司不断变强,头部效应明显。你会选择投资百花齐放中有潜力的小公司,还是行业集中度上升过程中的大公司(或者对应的行业)?

李迅雷: 应该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的行业大部分属于新兴行业,处在春秋战国时代,机会很多,同时风险也很大。例如,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热潮中,互联网企业大量产生,“触网”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多,估值从市盈率变成了“市梦率”,当时如果能够选对BAT,那就可以获得惊人的回报率,但如果选错,可能血本无归。因此,投资应该要相信二八定律,即选对的概率总是很低的,即便你做再多的研究,对于新兴行业未来存在诸多风险,恐怕很难回避。

因此,我在过去为什么反复强调确定性溢价呢?是因为很多投资者抱有侥幸心理,喜欢投资不确定性高的标的,希望一夜暴富,乌鸡变凤凰,由此导致不确定的股票估值过高,而确定性的股票被冷落而导致估值偏低。所以,我的建议,还是 去投资相对成熟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风险收益比会相对高。 因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从散户市场转向机构主导的市场过程,即理性的投资者数量会越来越多,资金实力决定了话语权,投机股将来会缺乏接盘者。

问:如果我们A股市场要迎来一场大牛市,增量资金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未来增量资金都有哪些来源?我们如何判断增量资金已经开始进场?

李迅雷: 首先,我不觉得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但指数的缓慢上涨是必然的,因为 指数走势主要是由大市值股票走势决定的。 今年的增量资金多来自北上资金,这是在A股被纳入MSCI之后,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规模大幅上升。

其次,今后外资的A股市场的投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如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的外资的投资市值比重都在20%以上,我国目前的外资占比在5%以下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资不能不增加投资比重。

第三,从长期看,国内的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的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入市规模还将持续上升,一是增量部分入市规模可观,二是存量部分会逐步提高权益资产投资的比重,如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上限是30%,而行业实际运用比例为22.64%,还有一定空间。

股市从来都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只要信心提升了,各路资金将会纷纷入市。现阶段只是外资的被动入市居多,为的是MSCI的配置需要。因此,我国要观察的是基本面是否改善,如果基本面改善了,则股市马上会有涨势,因为A股市场的效率一直比较高。

问:近几年,随着P2P行业的出清、地产市场调控、资管新规等,高收益率的资产越来越少,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优质资产,市场似乎迎来了一轮新的“资产荒”。想必很多读者都非常关心,从现在往后看3年5年甚至10年,普通居民还能配置什么资产?

李迅雷: 从发达市场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看,金融资产配置比重远高于房地产,存款类资产配置比重比较少,个人投资者买的基金类产品比较多。我想,未来中国也会像成熟市场的居民一样, 增加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或把钱交给机构投资者去理财,即购买基金产品。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国内投资者应该增加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比重,如目前港股通、沪伦通都已经开通,投资一定要有全球化配置资产意识。

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甚至有可能出现衰退的大背景下,投资者还应该有防范风险意识,其中,对家庭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显得很重要。如果专业一点的话,可以选择外汇、贵金属或商品期货、股指或国债期货等对冲工具,以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此外,由于今后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高震荡模式,各国之间的冲突会多于合作,导致全球风险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意识提高,因此, 如果业余一点的话,像黄金这类贵金属作为避险性品种,值得长期增持。

问:房地产市场一直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财经话题,单聊这一个话题,都能撑起来很多场访谈了。早先有经济学家预判“2019年是楼市大底”,似乎是在暗示我们抄底;去年年底你做出过判断,认为“2019年房地产将进入减持窗口”。从整个行业来看,今年有200多家房企破产,行业集中度似乎正在上升。大家目前担心的问题是,美联储降息可能引起全球的宽松大潮,国内可能也会慢慢宽松起来,“资产荒”之下,我们的楼市未来会不会再次步入上涨通道?或者说,未来有可能形成“一二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三四线城市慢慢下跌”的格局吗?整个房企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格局?

李迅雷: 我在今年年初的宏观经济与投资策略报告中曾提出,房地产作为国内居民最主要的大类资产,已经进入减持窗口。我的逻辑是,长达20余年的房地产牛市已经步入尾声,即便利率再降,美联储再推量化宽松政策,它们能改变的只是经济下行的斜率,不能改变趋势。我认为,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问题日益严峻, 这是由于全球性长期和平所引发的难以避免的结构性问题。 此外,长期和平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的价格也会带来抑制。

从古今中外看, 资产价格总是波动的,长期高位走平的案例几乎没有。 而且不少投资者是贷款买房,即便房价走平,各种持有成本加起来比较,也将导致实际投资亏损。此外,还要关注房地产的流动性,一旦流动性极度萎缩,则投资性购房的持有风险会大幅上升。以上均为减持理由。

从今后看,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还是有的。因为当前及今后房地产调控的总基调是因城施策,防止大起大落。由于人口流向大城市,所以,三四线城市总体看,房地产库存率会不断提高,一二线城市则相对比较好些,因为需求仍将持续增加。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将加速头部公司的形成。从数据看,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在快速上升,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会因为土地购置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而难以生存下去。而龙头房企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因此,房地产业的结构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变动风险

(文章来源:中泰证券资管)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全球最大的资金公司

全球最大的资金公司是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截至2021年初,黑石集团管理资产总额达1.5万亿美元,其中包括了私募股权、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多种领域的投资。黑石集团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旗下公司遍布全球,是全球最成功和成熟的资金管理公司之一。

如果美国再发行债券,没人再认购的话,市场上存量的国债能否还得起?

这对于美国政府财政说,其发行国债是必然的。而对美债市场来说,极少人认购也是必然的。而对市场现存量债务偿还来说,美国有三个选项:①大量制造美元来偿还旧债,其结果是做空美元,让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大幅降低流通价值,其国内通货膨胀,物价飞长,民不聊生,经济崩溃;②还不起了,债务违约,从此美国政府再也无法筹到运做经费,政府破产,民众福利、公共项目支出、庞大的军队全部瘫痪,全部停止运做。这就是美国政府面临的现实情况。③重新大幅增加税赋。

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大幅减税政策和大幅增加的军费预算及庞大债务基数的利息负担,会使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由6600亿到今年底猛增至一万亿以上,政府不发行国债这笔巨款以哪出?

特朗普的税改政策,使其国内企业及个人税务负担减少近半,赢得了广大纳税人的民意支持,促进了实体企业的扩张,增加了就业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是其有利的一面;而不利的一面是,美国的政府财政全部来自其国内税收。去年的3.3万亿收入到今年底就要减掉30%左右,当然还有其国内新增企业的纳税补充最多可达减征税额的20%左右,使其税收实际减少24%左右。那么它今年的财政收入就是2.7万亿美元,对照今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其赤字就已达到1.2万亿,加上其明年的军费预算的一千多亿的增长额度,及其国债付息额度增加,美国政府今年底的预算赤字将达到惊人的1.4万亿美元。这笔钱特朗普政府不发债从哪出?难怪其要游说国会,将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再次提高,达到30万亿美元了。

美国国债并非全部都是外债,其中近70%多都是其内债,是由其国内企业及民间持有,和少量的通货膨胀组成的。其政府再次大举发行1.4万亿国债,在国际上没人认购事小,在其国内没人认购才是大事。那么这笔巨款就只能靠其央行开动印钞机来凭空制造并投放到市场上了,这无疑使其国内市场通货大幅膨胀,美元也相应大幅贬值了。

在美国政府债务等级正在快速下滑的今天,美债无论在国际及其国内,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还有那个傻子去大量认购。不久前美债持有国爱尔兰减持了20%多,达到六七百亿,这并非个别现象,只是幅度大小不同而已。而目前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宗旨下对世界发动的贸易战,极大的阻止了国际商品进入美国市场,使其通货膨胀下的美元很难进入国际市场,所以,这一轮美元大幅通货膨胀只能靠其国内消费者消化吸收了,其国民生活水平如何笔者就不妄加预测了。

美国政府的新国债发行失败,它就只能债务违约或者重新大幅加税,这对美国经济来说都是剧毒的毒药,每一剂都足以致命,而且还必须二选其一。这就应了民间一句俗语——武大郎服毒,吃是死,不吃也得死。

债务违约,美国政府或者是可以干得出来,因为今天的美国政府在国际上,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了,并不新鲜。但从它违约那天起,它的石油美元、它的铸币税、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美元储备权重、它的世界流通货币地位将立即荡然无存,它在国际融资的可能性归零。而其国内经济也将应此而崩溃,美国,废了!但它要大幅提高税赋,将使美国民众无法生存,其后果笔者不敢预测。

对于美国现状,笔者倒有一剂良药,可使其起陈疴,救老命,逐渐恢复元气。这就是放弃美国优先的霸权主义!鉴于美国极其优越的地缘位置,它完全可以大幅削减军费6千亿,仍足可保其国防安全无虞。再取消对其敌对国家的战略围堵、遏制、渗透、干涉、颠覆行动,这种对其国力消耗至少也不低于军费的支出,仅此两项,就可完全抵消美国政府财政每年的预算赤字,并且有余。在此条件下,与世界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用不了十年就让美国恢复元气,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到那时,美国仍然是个受到世界憬仰,可可以领导世界发展的伟大国家。

美国目前债券数量超过二十万亿美元。美国17年度财政收入创出新高。但只有3.32万亿美元。财政支出则是3.9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6600亿美元。

由于美国实现前所未有的减税政策。预期未来增加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由于减税增加的税基是逐年增加的。因此头几年财政赤字增加不止千亿美元。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市场预期18年度财政赤字可能高达万亿美元。

目前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9%左右。21万亿美元年度利息就是6000亿美元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大约20%。

因此美国是通过不断调高借款上限筹集资金的。不断通过发行新的国债借新还旧来运作的。

如果没有人购买新的国债。美国国债发行失败。美国政府很快就会关门大吉。

但因为美元是世界流通货币。美联储就是世界央行。掌握着印钞大权。在取消美元金本位以后。可以不断印制美元。因此美国不会卖不出去美国国债。反而成为世界上流通性能最好的无风险资产。深得世界投资者喜爱。中国目前就持有万亿美元以上美国国债。成为美国第一债权国。

在中兴通讯风波和美国301调查以后。有人说抛售美国国债应对。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中国有高达三万亿美元储备。无法找到一个资产可以配置庞大外储。又没有风险。何况中国抛售国债。价格下跌。也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方式。 中国抛售的国债也会被其他机构解盘。对美国影响不大。最多就是短期冲击。

美国的国债最终只会演变出两种可能,一是彻底的否认全部不用偿还,二是印新钱还旧债。目前美国政府采取的就是第二种措施,不断的利用美联储手中的全球铸币权来印新的美元偿还之前美国债务,但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美国的国家债务规模呈现出了激增趋势,之前很多年一直相安无事的印新钱还旧债的平衡被打破了。

截止2021年的6月份,美国国家债务的规模已经突破了28.3万亿美元,这远远的超过了2020年美国的总GDP20.95万亿。虽然美国的国家债务有超过70%以上,被美联储和美国国内的企业和巨型跨国金融机构所持有,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依旧有超过30%的美国国家债务是被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国家以及金融机构持有的。

回到原题来看,一旦当前的美国债务没有市场的价值认可以后,那么短期内的市场只会呈现出极大的抛压,没有足够的买盘,就会导致当前美国的国家债务呈现出信用崩盘趋势,最终会连累这个美元和美国的经济。

而在当前海外地区只有美国国家债务规模的第一名就是日本,在早些时候包括欧盟,中国,俄罗斯在内都在缓缓的抛售着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家债务,日本在今年3月以前也是跟随抛售的,但是后来受到了美国的敲打不减反增,目前还在不断的增持美债中。

但市场上当前对于美国债务的普遍预期是比较偏低的。在2020年以前美债在全球资本投资市场上还是比较吃香的,因为它的年化收益率普遍是比较高的,尤其是长期的十年期国债利率。但是伴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对于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特朗普期内美联储决定执行无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海量的美元冲击全球资本投资市场和实体行业引起了通货膨胀。

很多朋友觉得诧异,为什么从2020年3月份至今美联储已经相继在市场上投放了超过10万亿美元的资金流,而通货膨胀也是近半年以来才不断显现出来的?原因就是之前的美国经济一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它的很多产业并没有复苏,实体经济没有复苏,自然而然资金全部涌入虚拟经济中去,于是我们看到了去年3月份美股的四次连续熔断以后,又形成了漂亮的V型反转并且不断屡创 历史 新高。

所以总的来讲,当前包括欧盟在内的美国传统盟友都开始对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家债务,感觉到长期贬值产生的担忧感。而中国在过去的几年里也一直是美元的净抛售国家,只有日本加拿大在内部分国家依旧在不断的增持着贬值状态中的美国债务。

未来如果美国国家债务无法偿还,也就是第二种措施印新钱还旧债的平衡点得到了最终的打破,那么第一种概率出现的几率就会不断的提升,这是全球资本投资市场都需要警惕美债的核心原因。

还不起。

因为美国欠债太多了,财政收入供应不足以还所欠的债务。

美国目前的国债大致是21万亿美元,而数据显示,2017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同比增加1.5%至约3.32万亿美元,财政支出同比增加3.3%至约3.9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从2016财年的3.2%上升至3.5%。

美国财政支出最主要的项目是, 社会 保障、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移民改革津贴等支出都比较大,还有军费开支也很大。

其中,社保支出大约9670亿美元,占支出总额的23.31% (或占GDP比重为5%);国防支出大概6080亿美元,占支出总额的14.66%(或占GDP比重为3.1%);医保支出5980亿美元,占支出总额的14.42%(或占GDP比重为3.1%)。还有国债利息支出,大概是3030亿美元。然后还有公务员工资等。

钱都不够花,怎么还债?

所以美国只能是借新债还旧债,这是美国惯例。不然整个国家就停摆了。

因为医保社保支出是必须的,保证 社会 的稳定。然后军费开支也是必要的,没有军费开支,怎么保证唯一超级大国的江湖地位!更何况,军工行业是美国核心的全球领先产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及收入,不可能不支出。

然后国债利息,这是肯定的,这个钱不还,不就是债务违约么?那么美国整个就崩溃了。

所以不再发行新的债券,美国也基本上是还不起钱的。

新债务没人买,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美国债务主要是集中在美国国内,美国70%的国债,是由美国居民持有。居民不买国债,哪有那么多好的投资项目可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为了保证自己财富不贬值,美国居民购买国债是一个重要理财手段。

其次是,美元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流通货币,许多国家外贸出口,持有大量美元,总不能放国库里长霉吧?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投资渠道。

第三,美国国债流通性比较强。这个大家都知道,全球发售全球流通,也算是另一种模式的硬通货。如果大家都不买,那么之前购买的美国国债容易贬值,为了自己的资产安全与保值增值,其他国家一般还会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放心吧,不会出现没人认购的情况,鉴于美元当今世界货币的地位,很多国家都把美债当做外汇储备,来平衡国际结算,因为选择实在有限。

但是如果非要说突然再发债失败,那么肯定会资金流断裂,有人戏称美债才是最大的庞氏,不断依靠后来的发债来偿还利息和到期债务,就如滚雪球一般,倘若后续一旦没有涌入新的资金,肯定会血崩。

目前美国政府财政收入是赤字,也就是说美国财政支出其实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本身,这样就是为什么美国会屡屡出现政府停摆,不断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国债现在已经突破21w亿美元,美国的2017年GDP世界第一,不过才近20w亿美元,也就是说现在美债规模已经超过美国GDP,可见美债雪球越滚越大,美债增速近6%,而GDP增速不过2.5%,即使加上不到2%的通胀,美债增速也远远超过了GDP增速。

债务问题是突出问题,美联储虽然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但是任重道远,倘若一旦停止,债务危机爆棚,就会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届时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美国那么庞大的债务,目前由21万亿美元;

这么庞大的一笔债务,只能够慢慢的偿还,很难一次性还清,因为如此大的流动性资金,一时间很难寻觅,即使寻觅到了,成本也会很高,所以,通常的方法都是发新债偿还旧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降低债务规模,那也需要慢慢地逐渐减少发债,而不可能一次性偿还;这不仅是对债务人不利,对债权人也是不利的。

那么就引起了上述的问题:

如果美国再发行债券,没人再认购的话,市场上存量的国债能否还得起?

当然,首先强调,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能够作为假设条件来讨论;

现存的21万亿美元的资产,假如2%的利率,每年有2.1万亿美元的债券到期,需要支付本金,那么未来十年,美国需要支付的金额分别是:

第一年 2.1+ 0.42=2.52万亿美元;

第二年 2.1+ (21-2.1)*2%=2.478万亿美元

...............................................

第十年 2.1 +0.042=2.142 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需要每年支付2.142万亿美元的债务,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美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

2016年的情况是这样的:美国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3.3万亿美元,;

可是光军队每年的开 销就高达6000亿美元 ;

美国能省下来这笔钱么?

特朗普还说要减税,那么财政收入就更少了;

怎么办?开源节流; 不开源也不节流,就只能等死了 ;

实际上, 欠外债并不可怕,欠内债还不上才可怕 ,到时候, 肯定是印美元,通货膨胀这老套路 ,相当于把美国人民自己的钱给洗劫一空,到时候出现内部震荡,就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了;

所以,美国的问题还是挺大的。

可以这么说吧,只要利率合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卖不出去的债券。

就连委内瑞拉这种垃圾债券高盛都想买,可以想象一下美债怎么可能卖不出去?

你要是更内行一点就应该问,美债发行太多了,利率就会大幅上行,那样美国会怎么样?

会怎么样呢?作为金融强国,你会觉得美国没有对策?美联储现成的量化宽松工具就是用来压低利率的,还会有其它各种手段,降低利息、扭曲操作等等。

目前美联储连续加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以后需要的时候有降息的空间。美联储虽然是官僚体制,但是里面还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他们不会不知道这些浅显的东西。

总之,真不用想太多,吃着咸菜为美国人操心!

如果美恐再发新债又遭没人认购的话,那时恐怖会引发债权国抛售旧债,如果旧债没人接手的话,那时,可能会出现众债权国纷纷向美恐索债,美恐怕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拍卖国内资源以抵债,但美恐国内白宫和国会直接掌握的资源很少(都掌握在各州)那时,美恐可能发动恐怖战争,要不就是各州都独立,在不然就是宣告破产保护,要不然就只能将美恐人民当奴隶出卖。

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肯定的说,存量国债还不上。

美国国债现在已经到21万亿美元了,这个规模也就美国政府吧,换其他任何国家估计都破产八百回了。

我们都知道,国债还款来源只有两个:借新还旧和收入还款。

理论上靠收入还款是比较 健康 的发展方式,政府收入以税收和国企收入为主。美国联邦政府已经连续多年财政赤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挣的没有花的多。

借新债也就成了美国政府还国债的主要货币来源。所以如果新国债没人买,政府没有了只要还债来源,靠收入显然还不上债务。现金流对企业经营重要,对政府经营同样重要。

我们没见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政府身上,但发生在企业上却很常见。企业经营中银行抽贷是经常有的事情,前几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吧?

对于被抽贷的企业,如果没有其他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破产是唯一的出路,政府也一样。

不过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美国政府身上的,虽然货币发行权不在美国联邦政府手里,但仍然在美国人手里,利益共同体是一样的,真到了政府破产的时候,拥有货币发行权的美联储和其他机构不会坐视不理的。

这个问题证明你太无知,美联储对外宣称是私人的,但美联储主席需要白宫任命的,跟美国政府没关系只有傻子才信!美国根本不需要担心债务问题,债券卖不出去开动印钞机还债就是了,何况有时候印钞都免了,直接一个数字罢了

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宣布进入防御模式:提高现金持有量

随着全球经济局势的不明朗日益加剧,不少国际知名机构都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近日,全球最大资管集团贝莱德(Blackrock)就宣布进入防御模式。

贝莱德指出,尽管全球各大央行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系统也未出现大量失衡迹象,但贸易及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已令全球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转趋暗淡。

此外,当前龙头企业已经开始重新布局全球供应链的版图。亚洲金融市场的行情已局部反映该新格局,相比之下,其他市场的投资者目前似乎仍较安于现状。

“亚洲多国致力推动结构性改革,例如印度及印度尼西亚近期大选结果有利于其延续上届政府的改革进程,因此我们仍然看好亚洲风险资产市场的长期前景。”贝莱德方面认为。

基于上述的宏观环境的变化,贝莱德已减少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转为采取防御性较强的策略。例如,在股票组合中,提高了现金持有量,并降低了易受宏观环境影响的 科技 股的比重,同时增持防御性较强的板块,例如公用事业、医疗保健和电讯。出于防御性的考虑,也调整了对中国股票原有的增持态度。

至于信用债方面,减低了整体风险,并转投于较优质的投资级债券和高收益债券,同时专注于在经济变局中具有较佳抗逆力且具有较稳定和可预期现金流的大型企业。

贝莱德表示,回想2018年,当时企业盈利增长仍具备动力。但如今,由于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及供应链承压,下行风险已成为市场的主导因素。

CNBC的报道显示,贝莱德认为,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的直接结果是,经济前景有所减弱,但这也增加了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等央行放松政策的可能性。因此,美国股市前景依然乐观,该行将欧洲股市从负面调升至中性。新兴市场股票从增持下调至中性,但新兴市场债券评级上调。

贝莱德投资研究所主管Boivin认为前景更具风险,但各国央行正在提供支持,“尽管我们已经下调了前景,但我们对欧洲资产持乐观态度。”

尽管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多年低点,但仍然具有吸引力。“即使收益率如此之低,我们认为固定收益资产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提供压舱石的作用,这是一种保护机制,”Boivin说,并指出他也喜欢新兴市场债券。

美国经济增长将放缓,下半年增速约为1.8%。“中央银行正在创造良性环境。我们认为衰退风险不会与今年相关。基于此,未来几个月对市场来说确实是相当有建设性的,”他说。

贝莱德将关税和贸易紧张局势视为全球市场最大的风险。“我们认为贸易被用来实现与贸易无关的目标。墨西哥的关税就是一个例子,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要因为移民问题对所有墨西哥商品征收关税这一事实,背离了关税被用于贸易目的的方式,并且造成了更多的不确定性。”Boivin表示,关税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并迫使一些企业完全改变供应链。出于这个原因,在今年之后的某个时候,通胀可能是市场预期的一个意外。

贸易争端的不确定性应该持续一段时间,“我们会感觉到贸易争端强度上升,然后就会休战,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 Boivin说。

不仅贝莱德,摩根士丹利也将全球股市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减持”。

据彭博报道,摩根士丹利将其全球股票配置削减至5年来最低水平,并将投资建议下调至减持,称未来3个月的股市前景看上去尤其糟糕。

下调全球股市评级的最直接理由是资产收益率太低。摩根士丹利认为,过去12个月,标普500指数、MSCI欧洲股市指数、MSCI新兴市场股市指数和Topix日本股指相对于摩根士丹利目标价的平均上行幅度只有1%。如果忽略目标价,基于当前估值预测投资回报率,经调整后的上行幅度也只有3%。

包括首席跨资产策略师Andrew Sheets在内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师7月7日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因全球制造业整体指标持续恶化,获利预估仍过于乐观。他们表示,市场对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很高,几乎没有给已经上涨的股市留下提振的空间。

“我们认为市场对(政府)债券收益率下降的深远意义过于乐观,因为这预示着增长前景恶化。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持续恶化表明,宏观环境存在大量下行风险。”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这份研报中写道。

摩根士丹利推断,尽管美联储本月有可能降息,欧洲央行也可能会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但这些宽松货币政策的积极效果可能会被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负面效果所抵消。

同时,Andrew Sheets团队表示,他们已经看到近期出现了两个下跌行情的催化剂:二季度财报季和夏季流动性减弱。

各大上市公司即将陆续发布二季度财务报告。摩根士丹利认为,市场对于上市公司下调全年利润指引的预期定价是不足够的,理由太多了,包括全球PMI指标持续下滑,摩根士丹利商业环境指数在6月份创出了史上最大单月跌幅,以及全球贸易局势不稳定。

“我们相信,所有这些对于股市而言都预示着风险。”

关于美联储年内降息概率高达80%?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别做梦了和美联储非常规降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2719.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