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包含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的词条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保险行业深度报告:疫情下经营表现探底,不改行业复苏周期趋势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保险行业深度报告:疫情下经营表现探底,不改行业复苏周期趋势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2020 年上市险企中报已经披露完毕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主要的核心数据概括为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 权益市场向好下投资收 益增速较好,在利润高基数的背景下对利润增长有所支撑;负债端新单增速、价值表现 分化,疫情影响下增速整体放缓,但处于持续修复的过程中,总保费收入、EV 增长平 稳。

投资收益增速较好形成对利润增长的支撑。 上半年权益市场向好,5 家上市险企合计实 现投资收益 2,446.0 亿元,同比增长 1.7%。从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 保分别实现投资收益 1,015.1、510.8、405.3、233.5、281.2 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0.0%、 -29.3%、+21.7%、+30.6%、+14.0%,同时,各家联营及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增速平稳, 为投资收益的重要增量。依《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公告》, 2019 年上半年返还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 2018 年度汇算清缴分别为 51.54、 104.53、48.00、17.85、47.05 亿察衡元,造成了今年上半年利润增长基数较高,国寿、平 安、太保、新华、人保净利润分别下滑 18.8%、29.7%、12.0%、22.1%、18.8%。

2020 年上半年上市险企 NBV 增速相比去年同期整体下行。 国寿、平安、太保、新华、 人保 NBV 同比分别变动+6.7%、-24.4%、-24.8%、-11.4%、+19.3%,受到疫情影响各 家公司价值率普遍有所下滑,国寿和新华受益于开门红销售较好,整体新单增长和 NBV 增速相对领先。

保费收入、内含价值增速平稳。从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分别实现 保费收入 4,273.7、4,455.1、2,166.0、968.8、3,368.4 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3.1%、 -0.2%、+4.2%、+30.9%、+4.3%,寿险内含价值分别较年初增长 7.8%、6.3%、3.8%、 9.6%、13.3%。

总结 2020 年上半年行业发展, 疫情影响是主基调,既阻碍了销售端的正常展业活动, 又间备睁接通过利率环境影响保险公司投资端。当前利率探底后处于回升过程,保险公司资 产配置压力有所缓解;负债端当前新业务价值率已处高位,下行压力增加,NBV 增长的 恢复或将更依赖于新单保费增长,重视储蓄年金需求回暖和开门红销售布局。

负债端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疫情下结构平稳,期待储蓄业务修复

2020 年上半年,保险行业 受疫 情影响整体增速显著下滑。 人身险方面,上市险企“险种 +渠道+期限”结构调整优化已基本到位,规模增长是下一阶段的重点:1、除人保和新 华外,个险新单占总新单比例均超过 50%,个险为主的模式已经稳固,疫情之下银保权 重有所提升;2、个险期缴保费占个险新单比例均超过 60%;3、保障型产品新单占比超 过 25%。后续关注开门红储蓄型业务复苏趋势,将带动渠道活跃度提升,从而进一步推 动整体 NBV 增长复苏。财产险方面,疫情影响新车销售,车险保费增长较慢但综合成 本率有所改善;非车业务开始发力,增长迅速且盈利较好,结构持续优化,保证保险出 现一定亏损,但处于改善状态中。

行业保费结构趋于稳定,人身险集中度略有下行

2020 年上半年,上市险企人身险集中度基本保持平稳 。在增速分化的背景下,人身险 保费前五的市占率和前十的市占率呈下滑趋势,2019年6月两者市占率分别为54.7%、 70.8%,到 2020 年 6 月市占率双双下行至 51.8%、68.1%,或源于中小险企低价保障 类产品和银保储蓄产品的销售。上市险企集中度从 51%下降到 50.6%,基本保持稳定。

产险方面:车险受新车销量影响增速放缓,非车险保持较好增长。 2020 年上半年,受疫 情影响 汽车 销量整体偏弱,上市险企车险增速持续放缓,但成本率整体有所改善,而非 车险仍保持着 6%-29%的高增速,推动产险增速较为稳健。

车险报行合一监管加强仿没岁下,行业集中度稳中有升。2019 年初以来,随着针对报行合一 的监管力度加大,行业费用率水平可控,大型财险公司因具备更好的渠道销售能力和品 牌服务,保费增速相对行业更优。2020 年 6 月财险行业保费前五/前十的市占率分别为 74.8%、85.2%,相比去年同期变动+0.4、-0.1pct,集中度稳中有升。

2020 年上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整体增速下滑,二季度开始回暖。 分渠道看,个险期 缴保费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新单保费的主要缴费渠道,且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占期 缴保费比例也较高,同时,受益于过往个险期缴保费的高增长,续期保费增速较好,支 撑总保费增长。分险种看,保障型产品增速略有放缓但增长仍较为稳健,而储蓄型业务 则处于恢复周期。

个险期缴仍是主力销售方向

1、个险新单占总新单比例较高 。2020 年上半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的个 险新单保费收入分别实现 927、617、191、132、137 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变动+11.8%、 -14.0%、-27.5%、+15.7%、+16.6%,增速表现分化;从个险新单占新单比例来看,平 安太保仍然保持较高占比;国寿、人保则受益于转型,个险新单保费占比提升较快,同 比分别-1.5、+11.8pct;新华因银保趸交出单量较大,个险新单占比减少 34.5pct。

2、个险期缴保费占比、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占比均较高,续期保费增速发力。 5 家上 市险企个险期缴保费占个险新单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 60%,整体保费结构较优。期缴 保费中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略有下滑,其中新华、国寿占比分别为 36.9%、41.9%; 受过往期缴保费增长的推动,续期保费表现良好

3、保障型产品新单占比较高。 国寿 健康 险保费受续期推动增速较快,同比+15.5%,而 新华、平安长期保障型产品新单同比分别-5.9%、-35.9%。从新单占比看,上市险企健 康险/长期保障型新单保费占总新单保费的比重超过 15%,占比较高,国寿占比相比去 年同期有小幅提升,平安、新华占比则大幅下滑。

近年来,受益于保障类产品、长期储蓄型产品占比提升,保费结构持续优化,上市险企 退保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目前平安、太保退保率仅为 0.9%、0.5%,国寿、新华在逐步 消化前期高退保业务后,退保率分别下降 1.3、1.1pct 至 0.6%、0.7%。业务结构持续优 化有助于公司长期稳健经营。

重视储蓄年金恢复带动渠道回暖

2017-2019 年行业主动或被动经历了规模收缩结构优化的调整,从目前来看,上市险企 结构优化均已达到较优状态,后续规模增长成为主基调,在规模增长空间和动力方面, 持续关注渠道和储蓄年金两类变化。

代理人增速分化。 从代理人数量看,相比年初,平安、太保代理人数量分别-1.9%、-3.0%, 而国寿、新华、人保则分别+4.8%、+3.7%、+31.0%;从举绩率看,平安活动率-8.8pct,太保月均 健康 人力、绩效人力占月均营销员比重分别-5.5、-0.7pct,新华月均合格率12.4pct;保单件数方面,太保每月人均寿险新保长险件数受口径调整+18.8%;代理人 产能表现分化,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同比分别+16.6%、+0.6%、-28.9%、- 20.0%、-21.9%。国寿、人保保费结构转型下,代理人量质齐升推动新单增速较好;平 安开门红收缩叠加寿险改革,代理人量质略有滑落,但人均收入下滑幅度较小;太保改 革之下经营相对谨慎,人力较为平稳但受疫情影响产能和收入有一定程度下滑;新华代 理人高速增加下产能有所下降。展望后续发展,代理人的量和质提升将依托于整体需求 的复苏。

利率低位静待长期储蓄保费回暖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受短期债券影响较大,万能险和 分红险收益率相对平稳,当前分红储蓄类业务定价利率预期在 2.5%-3.0%,分红率在 1.2%-1.4%,隐含收益率 4.0%-4.4%左右;万能账户收益率在 4.5%附近;考虑利率下 行空间和政策调整,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压力增加,储蓄类保单吸引力正逐步提升。上 半年储蓄年金以及主要销售渠道银行渠道正在回暖,新华、人保银保渠道期缴保费同比 分别增加 38.0%、9.3%,下半年到明年年初持续看好利率低位下储蓄年金业务的恢复性 增长和银保渠道的持续复苏。

财产险:赔付率有所改善,非车增速延续良好势头

车商渠道、代理渠道占比较高,交叉销售渠道占比提升 。2020 年上半年上市险企财险 渠道结构中,平安车商渠道占比达到 22.1%,占比略有下滑,主要为新车销量增速放缓; 商车费改下渠道竞争激烈,对产品服务要求提高,代理人渠道占比较高;同时,交叉销 售占比持续提升,公司协同能力助力财险保费增长。

2020H 上市险企产险增速良好,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 2020H 累计保费增速 为 4.4%、10.5%、12.2%,增速平稳。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综合成本率分别 为 97.3%、98.1%、98.3%,同比分别变动-0.3、+1.5、-0.3pct,成本率的提升主要为保 证保险亏损所致,其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他业务整体成本率呈现改善或平稳态势。

分拆业务看,车险增速略有承压,综合成本率改善。 受疫情下 汽车 销售下滑影响,2020H 上市险企车险增速略有放缓,人保、平安、太保车险增速分别为 2.8%、3.6%、4.0%, 同时,人保、平安、太保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 94.8%、94.7%、97.8%,整体盈利表 现较好。分拆车险综合成本率,人保赔付率下行而费用率有所上升,平安费用率下降而 赔付率提升,太保费用率、赔付率较为稳定。车险综合改革即将全面推行,费用率将全 面下调,关注单均保费下降对于车险行业增长和盈利的综合影响,行业或将经历一段竞 争加剧加速出清的周期。

非车险增速较快且盈利整体较好,保证保险成本大增。 上市险企非车险增速均表现较好, 其中责任险、意外伤害及 健康 险、农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新兴险种增速均超过 15%,同 时,企财险、责任险、货运险等险种因市场竞争格局和专业性等原因或具有更低的综合 成本率,保证保险上半年受信用环境恶化影响,融资类业务违约率大增导致亏损明显, 目前处于逐步风险释放清理期,预期后续会逐步改善。

从资产端来看,上半年权益市场向好叠加债券利率走低的背景下,上市险企投资收益增 速较快,且有较好浮盈生成,同时大类资产配置稳健,适度增配安全性较高的非标资产。 新会计准则下,预计上市险企将更注重稳健资产配置,稳定投资收益,更好的匹配资产 负债久期,预期长债、高股息和长投仍是重要方向。

权益向好改善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率有所下滑

2020 年一季度沪深 300 涨跌幅为-10.02%(去年同期为+28.62%),2020 年二季度沪 深 300 涨跌幅为+12.96%(去年同期为-1.21%),受益于权益市场表现良好,上半年上 市险企投资收益(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高基数下保持平稳增长。5 家上市 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 2,446.0 亿元,同比增长 1.7%,净/总投资收益率水平相较于去 年同期稳中有升,分别在 4.1%-4.9%、4.4%-5.5%,同比变动-0.4 到-0.2pct、-1.2 到 +0.4pct。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的提升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价差收入明显提升,同时 利息收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收益增速平稳,也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增量。

累积浮盈大幅增加

2020 年上半年 底 累计浮盈依然可观。 2020 年上半年,国寿、太保、新华、人保利润表 中的其他综合收益规模均取得正收益,平安因会计准则调整后计量方式有所变化。拆分 其他综合收益,2020 年上半年,债券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浮盈,国寿、太保、新华 的债券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分别为38.15、32.69、11.10 亿元, 同时因权益市场向好,股权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分别为-27.85、 30.74、59.22 亿元,普遍有所提升。截至 2020 年上半年末,国寿、平安、太保、新华、 人保累积浮盈分别为 314.28、16.20、154.16、68.62、133.95 亿元,占净资产比重分 别为 7.56%、0.23%、7.83%、7.53%、6.97%,其中一季度浮盈下滑,二季度大幅上升。

大类资产配置稳健

从大类资产配置来看,2020 年上半年,国寿、平安提高债券资产配置,股基资产配置相 对平稳,而新华和人保则适度降低非标资产转而增加配置债券类资产,太保则降低了债 券配置增加非标。截至 2020 年上半年末,上市险企定存占比在 6%-15%左右,债券类 资产配置占比在 32%-47%左右,而股基类资产配置占比在 9%-13%左右。

非标资产配置小幅增长 。2020 年上半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非标资产投资相比年 初分别变动+4.3%、-8.6%、+17.8%、+0.9%,增速较好,其中太保持续大力增加配置 非标产品,非标配置比例正在向同业看齐。平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名义投资收益率 达到 5.7%,相较于去年同期小幅下降,但仍收益可观。同时,上市险企非标资产的安 全性较好,AAA 占比超过 90%。

长投占比稳定,高分红策略遭遇挫折

高分红高股息策略有利于降低利润波动同时抬升投资收益,长投策略有利于拉长久期。 会计准则落地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大幅提升,利润 波动将大幅提升。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的 FVTPL、仅允许股息分红进入利润 表的 FVTOCI,保险公司更偏爱高分红、高股息的大盘蓝筹股,同时也具备较强的防御 属性,可提供稳定的流动性和现金流。同时,配置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久期的匹 配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匹配较长的寿险负债端,对于偿付能力的资本要求也较普通股票等 权益资产更低。但上半年受到疫情和经济下滑的冲击,部分高股息资产的分红不确定性 增强,如汇丰控股宣布暂停派息,给保险公司高分红策略带来一定影响。随着权益配置 差异化监管的落地,未来长期股权投资或将持续加码。

价值表现:价值率提升现瓶颈,评估利率影响反 转

NBV=新单规模*新单价值率,2020 年上半年上市险企 NBV 增速显著分化,疫情影响下 价值率普遍下降,规模增长是主要影响因素。在保障业务销售趋缓而储蓄型业务略有复 苏的背景下,NBV 和 VIF 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略有提升。EV、ROEV 增速保持相对 稳健,剩余边际储备较好,上市险企业绩安全边际较高,关注评估利率下行的后续利润 影响。

价值增长分化,价值率下行压力增加

NBV 增速受疫情影响明显下滑。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分别实现新业务价值 368.9、310.3、112.3、52.2、40.7 亿元,同比分别变动+6.7%、-24.4%、-24.8%、-11.4%、 +19.3%。2018 年以来,囿于行业保费承压,上市险企 NBV 增速明显下滑,各公司纷纷 调整业务节奏,加大对保障型产品的激励同时储蓄型产品增速略有回暖,2020 年上半 年 NBV 增速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价值率普降,未来提升存在瓶颈

2020 年上半年价值率普降,展望后续,在结构优化达到一定边界背景下,价值率提升 压力增加。2020 年上半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为 25.2%、 36.7%、37.0%、15.3%、11.9%,同比分别变动-2.0、-8.0、-2.0、-22.6、+2.6pc,价 值率普遍下降。受疫情影响,上市险企高价值业务销售受阻,储蓄业务回暖的背景下, 预期整体价值率提升存在一定困难,但规模增长将带动 NBV 增速抬升。

NBV 和 VIF 投资敏感性分化

在保障业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NBV 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略有下降,VIF 敏感性基本 平稳。假设投资收益率增加 50BP,国寿、太保、新华的新业务价值敏感性同比分别变 动-1.2、-2.7、+6.7pct;有效业务价值敏感性同比分别变动+0.26、-0.14、+1.14pct,除 新华因大量销售储蓄类业务敏感性明显上升,整体保持稳定。随着储蓄业务逐步回暖,分红险的增加或降低投资敏感性,而传统年金类业务将抬升投资敏感性,预期投资敏感 性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窄幅波动。

剩余边际储备较好,营运利润平稳增长

上市险企剩余边际储量高,释放稳健,营运利润增速平稳。 2020H,平安、太保、国寿、 新华的剩余边际余额分别为9,623、3,471、8,212、2,230亿元,相比年初分别增长4.8%、 5.3%、6.9%、4.0%,增速稳健,利润储备丰富。从平安剩余边际的摊销来看,每年的 剩余边际摊销占税前营运利润比重在 60%-70%,占比较高,对营运利润增长有较好贡 献,为上市险企业绩提供了较强的安全边际。2020H,平安、太保集团归母营运利润分 别为 743.10、174.2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2%、28.1%,增速平稳。

权益投资利润敏感性较高

股基资产变动对利润影响较大。 2020H,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股基资产占投 资资产比重为 9%-13%左右,测算 10%股基资产变动占净利润比重,分别为 69.3%、 27.2%、52.8%、77.9%、52.0%,占比较高。上市险企配置股基资产占比虽然并不高, 但利润对权益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较强,其中国寿、新华的股基弹性更大,因此需要重视 保险公司的市场β弹性机会。

准备金影响反转

从基准评估利率的表现来看,1-10 年期国债收益率 750 日移动平均变动在 2017 年四季 度达到拐点,2018、2019 年呈上行趋势后将再次迎来拐点,2020 年起将逐步下行。 2020 年上半年下降幅度为 10.9-21.3BP(去年同期提升 4.2-6.3BP),假设未来利率水 平以 2020 年 9 月 1 日的水平延续,预计全年下降幅度在 23.9-33.9BP,对利润影响趋 于稳定。

从实际多提准备金规模来看,2020 年上半年计提/回拨规模略有增大,占归属净利润的 比重为 5%到 36%(去年同期为-7%到+26%),相比 2019 年同期有所改善。上市险企 2019 年已预先计提一定体量的准备金,预期后续评估利率下行对于利润的影响趋于平 缓。

EV 增长受投资影响略有波动,ROEV 平稳

2020H 上市险企寿险 EV 增速为 3.8%-9.6%,投资偏差影响下略有波动。EV 增长的贡 献因素拆分来看,主要包括期望收益、新业务价值增长、运营偏差、投资偏差等。其中 期望收益部分相对比较稳定,能够贡献 4%的寿险 EV 增长;新业务价值下滑对于 EV 的 影响较大,NBV 贡献 EV 增速约在 3%-5%;投资偏差今年因权益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贡献 EV 增速-2~1pct。

上市险企寿险 ROEV 较为平稳。因投资回报差异变化幅度较大,同时市场价值调整、股 东分红等与公司经营相关度并不高,在剔除这些短期波动后,我们计算 ROEV 来衡量寿 险公司的基础增长中枢,国寿、平安、新华寿险业务 2020H 的 ROEV 分别为 8.5%、 9.4%、8.4%,较为平稳。

死费差敏感性较强

死费差贡献持续提升 。一方面,除人保外,上市险企 NBV 对于死亡率-10%的敏感性同 比变化-0.53 到+0.08pct,对于发病率-10%的敏感性同比变化-1.16 到+1.56pct,对于费 用率的敏感性同比变化-0.04 到+4.03pct,整体来看,上市险企对于死费差的敏感性增 强。

对于保险板块的投资分析,权益、利率和保费是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其中权益市场表现 直接影响短期投资弹性,利率环境影响中长期投资判断,保费及其相关的价值成长表现 影响市场对于其中长期成长性的考量。回顾 2020 年上半年,疫情影响下保费下滑、利 率新低带来了整个板块的估值折价,二季度整体有所改善,行业踏上修复周期,估值分 化较为严重,国寿平安估值明显高于新华和太保。

展望 2020 年下半年,分析的逻辑不变但各因素状态已发生较大变化。负债端,上市险 企需要重点关注销售环境改善下开门红储蓄类业务的增长复苏,带动行业销售渠道回暖, 从而推动各类业务景气度抬升以及 NBV 的增长。投资端来看,利率下行预期明显缓和,呈现企稳上行的趋势,同时权益市场表现较为良好,投资收益压力明显缓解;权益端累 计浮盈较高,利润储备较好,同时权益投资将贡献较强利润弹性,评估利率对于利润负 面影响将趋于平滑,被前期计提的准备金消化。

目前板块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考虑到中长期 EV 仍能保持 15%的稳定增速,具备估值 切换空间,长期配置性价比较优,持续推荐,关注后期储蓄业务回暖带动整体负债端增 长。个股推荐行业龙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长江证券,周晶晶、孙寅)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银保储蓄靠谱吗?我们在建行存了十万银保已经两年了。有些安当心

银保储蓄靠谱。银保是一份保险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同样具备保险安全可靠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的属性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被人广大人们所诟病的是,夸大保单收益时常有,保险不同于银行正谈存款和理财,退保损失风险没有向投保人提示到位,这也是银保销售误导的突出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银保合作,银行利用自有资源赚取保险中间业务收入,保险公司利用银行客户资源推销理财型保险,银行和保险公司各取所需,正常的商业合作交易而已。

银保一般分两个部分,前端,后端。前端前端跟银行打交道,部分区域叫“首期”。真正客户是银行客户经理,服务好银行客户经理,维护好与银行的关系,让客户经理出自己家的产品,出业绩相对于来说比较简单,相应的佣金比例也比较低,但是胜在量大。上班地点一般是在银行网点,一个业务员手里一般有两到三个银行网点,出单相对于个险来说,难度系数简单了不是一点点。在保险行业届没有底薪的惯例里,有底薪,让人心生好感。缺点:银行客户经理并不比客户好服务,有的甚至需要保姆式服务,去银行网点为了搞好关系,一两杯奶茶总要带的,现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一点点也拿不出手了,不带星巴克,也得喜茶,这些都是成本。发的底薪不一定够人情往来。而且一个银行客户经理,不是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你一个人在服务,有很多家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在服务,就看他的客户给哪家保险公司。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我见过同行半夜给银行客户经理去搬家,平时接孩子都是日常了。

“后端”也叫“二开”“续期部”后端,续期部,面对的是老客户。银行每年有大量的物判新客户。那些过去的老客户,银罩清改行客户经理根本服务不过来,客户名单就流落到专门的服务部门。后端专门负责服务,如果服务的好,有开发,就算做自己的业务。相对于来说,是一种有资源的个险。提供老客户名单,服务,二次开发。优点是:有资源,以服务敲开客户的大门。开单难度系数低于普通个险部。缺点是:银保特殊性,产品类型单没有个险产品那么丰富。

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寿寿险深化科技赋能价值创造

3月24日晚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该公司实现总保费6183.27亿元,同比增长1.0%;内含价值达12030.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行业第一,公司发展稳中有进。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受消费需求释放趋缓、销售人力规模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人身险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行业空念拦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行业监管方面,持续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围绕保险产品管理、渠道发展、市场行为、运营服务、公司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控,全面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大转型、双心双聚、资负联动”战略内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贯彻“重价值、强队伍、稳增长、兴 科技 、优服务、防风险”的经营方针,凝心聚力、以韧克难,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公司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市场主导地位更加稳固,运营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经营评价中,公司连续六年获A级评价。

从年报数据看,在行业发展高租承压、保费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持价值引领,深化转型升级,保持了规模价值“双领先”。2021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183.27亿元,同比增长1.0%;续期保费4424.63亿元,同比增长5.8%。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含价值达12030.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受疫情和保险需求释放趋缓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实现新单保费1758.64亿元。首年期交保费为984.10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416.82亿元。2021年,公司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长险有效保单数量达3.23亿份,较2020年底增长1.9%。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引领,坚定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规划,围绕投资价值链,持续优化配置管理。2021年,公司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开展战术配置操作,兼顾短期收益稳定、重点风险防范和长期赛道布局。总投资收益达2140.57亿元,同比增长7.8%;总投资收益率达4.98%。

2021年,公司经营整体稳健,投资表现良好,并根据斗胡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信息更新了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综合以上因素,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9.21亿元,同比增长1.3%。

坚持高质量发展,鼎新改革成果不断巩固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寿险业务总保费4813.11亿元,同比增长0.1%; 健康 险业务总保费为1206.09亿元,同比增长4.8%;意外险业务总保费为164.07亿元。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影响以及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公司持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多元”销售布局,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精准配置,聚焦转型突破。个险板块持续聚焦价值创造,深入推进渠道差异化经营;多元业务板块聚焦专业经营、提质增效、转型创新,整体业务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与个险板块有效协同。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销售人力约89万人。

个险板块坚持高质量发展,渠道转型不断深入,业务发展整体稳健。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个险板块实现总保费5094.89亿元,其中,续期保费4079.73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首年期交保费822.54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为415.80亿元。2021年,个险板块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29.45亿元,首年年化保费口径新业务价值率为42.2%。

坚持提质稳量的队伍发展策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着力提升队伍质态。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个险销售人力为82.0万人,其中,营销队伍规模为51.9万人,收展队伍规模为30.1万人。个险板块绩优人群稳定,队伍基础总体稳固。公司坚持以有效队伍驱动业务发展,积极推进渠道转型。个险队伍常态化运作4.0体系全面推广实施,推动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

多元业务板块坚持专业经营,提质增效,积极拓展银保、团险和 健康 险业务。

银保渠道坚持规模与价值并重的渠道定位,持续推进渠道 健康 发展。2021年,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493.26亿元,同比增长19.6%。首年期交保费达161.1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5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67.43亿元,同比增长35.3%。续期保费达327.92亿元,同比增长30.6%,占渠道总保费比重达66.48%,同比提升5.59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持续强化队伍专业化服务支持能力,队伍质态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12月31日,银保渠道客户经理达2.5万人,季均实动人力保持稳定,人均产能持续增长。

团险渠道坚持统筹规模和效益,各项业务稳步发展。2021年,团险渠道实现总保费291.62亿元,同比增长1.0%;短期险保费256.94亿元,同比增长2.9%。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团险销售人员为4.5万人,其中高绩效人力较2020年底增长13.0%。

此外,公司大力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线上直销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体验。公司全面落实中国银保监会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要求,完善集中运营、统一管理的互联网组织和经营体系,丰富场景化、定制化的产品供给。2021年,公司通过个险、银保、团险等渠道开展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银保监会监管口径下总保费达349.69亿元,保费规模再创 历史 新高。未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积极 探索 互联网人身险专属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互联网保险服务。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综合金融板块充分发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寿险+”综合金融生态圈,开创综合金融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2021年,在车险综合改革、发展限速的压力下,公司代理中国人寿财产险公司业务实现保费211.07亿元,保单件数同比增长18.0%;公司代理企业年金业务新增首年到账规模及养老保障业务规模为281.97亿元;广发银行代理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银保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实现平稳发展;国寿广发联名借记卡、信用卡新增发卡122.4万张。同时,公司从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出发,联合广发银行、财产险公司开展各类客户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优质金融保险服务方案。

整合线上线下及内外部医疗 健康 资源,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提升 健康 管理服务能力,积极参与 健康 中国建设。国寿大 健康 平台服务项目持续丰富,系统功能不断升级。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寿大 健康 平台服务项目数量过百,累计注册用户量较2020年底增长超过35%,位居行业前列。公司持续构建国寿养老体系,通过国寿大养老基金布局康复、医养、医院、 健康 医疗大数据、 健康 产业园等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2021年,国寿大养老基金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加速储备了一批可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养老 养生 项目。

服务国家大局,投资实体经济累计超2.7万亿

坚持以服务国家大局为己任,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服务 健康 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主动参与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公司积极开展各类政策性 健康 保险业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在办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覆盖超过3.5亿人;持续承办400多个 健康 保障委托管理项目,覆盖超过1亿人;在17个省市承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61个,覆盖2300万人;在22个省市承办补充医疗保险项目170个,覆盖9100万人。公司积极融入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累计在15个省市落地54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承保人数超过1000万。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投资实体经济累计超2.7万亿元,2021年新增投资规模近7700亿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累计投资超1.4万亿元。

锚定“建设国际一流、负责任寿险公司”的ESG战略目标,将“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植入公司发展理念,搭建气候变化应对体系,制定“保障环境 健康 友好,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环境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从绿色投资、绿色销售、绿色运营、绿色办公等多方面找准发力点,绿色投资累计超3000亿元,同比增加4倍,助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绿色投资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资产管理子公司推出国内保险资管行业首只ESG债券指数、权益指数。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优化乡村振兴保险产品供给,继续助力国家重点帮扶地区发展。

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新开发、升级产品160款

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理念,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守保险本源,认真落实 健康 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推进保险产品供给端改革,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全面服务 健康 中国建设与自身业务发展紧密结合,持续开展 健康 保险产品优化升级,加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等产品在承保人群、保障范围、保障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力度,提供多元化 健康 保障。积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挥长期风险保障、长期资金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在保障范围、保障利益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推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及面向老年客户群体的专项年金保险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开发乡村振兴专属保险产品,积极发挥保险的民生保障作用。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新开发、升级产品160款,其中寿险12款, 健康 险138款,意外险2款,年金险8款;保障型产品共计144款,长期储蓄型产品共计16款。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总投资收益超2140亿元

2021年,国内债券收益率窄幅波动、前高后低,全年利率中枢有所下行;A股市场呈震荡格局,行业分化显著。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资金运用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引领,坚定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规划,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开展战术配置操作。一是把握上半年利率相对高位的窗口期,以利率债为主加大长期限资产配置力度,进一步收窄久期缺口;二是审慎控制公开市场权益风险敞口,降低组合波动,锁定收益;三是加大另类投资模式创新,推进前瞻性行业布局,构建多元投资组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资产达48910.85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5.0%。公司投资资产达47168.29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5.1%。

2021年,公司实现净投资收益1887.70亿元,较2020年增加259.87亿元,同比增长16.0%。得益于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长久期债券配置力度、联营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贡献提升,2021年净投资收益率达4.38%,较2020年上升4个基点。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2140.57亿元,较2020年增加154.61亿元,同比增长7.8%。总投资收益率为4.98%。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考虑当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综合投资收益率为4.87%。

数字化转型再上台阶,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加速 科技 创新,强化数字驱动,深化 科技 赋能价值创造,加速 科技 与业务融合,持续强化 科技 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技术创新, 科技 架构全面升级换代。依托国寿混合云的强大算力和开放兼容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全部核心系统从计算、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分布式架构革新, 科技 支撑能力跨越发展,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计算资源弹性扩容时效缩短至分钟级。

敏捷交付, 科技 应变能力大幅提升。全面深化 科技 产品制,以全量数据、全链条追踪的数字化运营机制,畅通 科技 运作大循环,持续高频推出新功能、新服务, 科技 产品日均迭代优化超过40次,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智能跃升, 科技 赋能水平显著增强。国寿物联网覆盖全国, 科技 服务畅达一线,实现全辖12大类、24万电子设备统一管控,构筑线上数字孪生,服务时效同比提升70%。“国寿物联网——边缘计算、智能感知与数字化呈现”荣获2021年度金融 科技 与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智慧服务全面深化,智能机器人在销售、服务、运营、财务、风控等领域广泛应用,大数据赋能场景同比增加84%,日均提供智能服务超过500万次。

流量触达,数字生态效应持续放大。社交化在线协同体系无缝衔接手机、桌面、大屏及各类数字应用,全方位提升客户、销售人员及公司员工的沟通互动体验。保险数字生态持续丰富,数字化平台累计开放标准服务3256个,同比增长92%,接入生态应用近千个,与各合作机构开展服务与活动近40万项。

以客户满意为标准,打造高水平、高质量运营服务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以客户为中心,锚定“效率领先、 科技 驱动、价值跃升、体验一流”目标,有效推进运营模式升级,加快向线上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为客户提供“简捷、品质、温暖”的高质量运营服务,客户体验不断提升,客户好评度持续保持高位。

线上服务迅速增长。升级各类线上服务触点,寿险APP注册用户达1.12亿人,同比提升21%,月均活跃人数同比提升18.1%。个人保全、理赔e化率分别提升至88.3%、98.7%,电子化通知发送量超7.8亿次,空中客服量同比增长9倍,临柜客户平均等候时长同比大幅下降。

智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升级、推广智能业务模型,推动个人长险新单服务时效同比提速37.2%,核保、保全、理赔智能审核通过率分别达93.4%、99.1%、73.1%。拓展互联网智能客服应用场景,机器人服务规模突破7500万次。联络中心数字化服务模式落地,实现非人工服务占比达88.9%。

客户体验持续提升。理赔服务有速度、有温度,全年“理赔直付”服务客户超600万人次。“重疾一日赔”惠及近17万客户,给付金额同比增长32.3%。为11.7万名临柜困难客户提供了主动上门服务。场景服务惠及不同客群,于业内率先推出APP尊老模式,推广柜面“坐享”服务等多项适老化服务举措。聚焦“ 健康 、亲子教育、乐享生活”主题,持续提供“免疫力提升计划”“国寿小画家”“客户节”等多项增值服务。

风险综合评级连续15个季度获评A级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经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控手段不断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在银保监会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中,公司连续15个季度被评为A级。

站在新起点,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表示,将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把握战略发展机遇,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保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守保险本源,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保险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新局面,努力以良好的业绩回报股东和 社会 各界的厚爱与支持。

包含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的词条  第1张

今天去农业银行存款,碰到他们大堂经理,极力推销中国人寿国寿新鸿泰两全保险(分红型),说利息比银行还高

银行保险就是保险公司人员在银行驻点来销售保险。一般销售起来,销售人员都是称这是一款无风险的收益比存银行定期划算的理财,然后会讲一大堆话术,以达到帮客户洗脑的效果。

陷阱1 谎称存款送保险

定期存款送保险已成为银保销售惯用的伎俩,近日很多媒体报道称,一些消费者当初办理的存款如今却变成各家保险公司的保单,令人意外。

为何银行人员明明说的是办理定期存款送一份保险,怎么最终就变成了保单?通常,银保销售人员在得知客户要办理存款业务时,便声称目前正在推出一款收益较高的存款产品,还能赠送保单甚至是礼品。由于大家对银行的信任度比较高,便不假思索地签了字,最终酿成了存款变保单的苦果,其中受误导最多的是老年人及妇女。

需要提醒的是,银行存款首先没有起点限制,而且利率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最高也仅可上浮10%,存款的凭证不同于保单,到期只有利息,更不进行分红和送保险,当去银行存款时被要求在保单上签字时就要提高警惕。

陷阱2 保险概念理财化

在银保销售误导行为中,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对保险概念模糊化,销售人员往往借着理财的由头向客户推销,刻意避免不提保险字样。近日张女士去银行网点买理财产品,工作人员极力推荐一款2万元起步的生命理财一号年金保险,称前两年收益达到最大化,年化收益率高达5.2%,起点比一般理财产品门槛低,而收益又较高。张女士仔细看过产品说明书后,发现上面写着生命人寿的字样,当问及是否是保险产品时,销售人员则称是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理财产品,并不是单纯的保险产品。据记者了解,这实则是一款趸缴型的年金保险(万能型),保险期间为终身,投保的初始费用为1.5%,即1万元只有9850元进入个人账户。如果前两年退保还要分别收取5%和4%的手续费,产品的收益率显示前五年最低为2.5%,产品说明书上演示了低中高三档收益率,并不像销售人员说的那样可获得固定收益。

陷阱3 篡改投保信息防退保

银行对保险销售并不排斥,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可以从中赚取不菲的代销费。一位从事银行保险销售的人士向记者表示,按照行情,银行每卖一张保单,保险公司大约需付给银行7%左右的中间业务费,这也不排除一些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而蓄意进行销售误导,甚至还篡改投保信息阻止保险公司进行客户回访。

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或许成为销售误导屡禁不止的一个深层原因,丰厚的提成促使银保销售人员为利益而不惜违规操作,而其上司对这种行为常保持默许的态度。投保人则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也极易被销售人员误导,而在事后纠纷中,由于取证困难,绝大多数投保客户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保险专家建议,投资者在购买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不要轻易相信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

陷阱4 夸大收益做诱饵

投资者追求高收益无可厚非,但这也成为保险销售误导的一大诱因。保监会通报情况显示,承诺高收益或不如实告知收益情况成为投诉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近几年投资型保险产品收益率普遍较低,使当初销售时承诺、夸大收益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营销员就抓住投资者追求高收益率的心理,在推荐产品过程中打出高收益的旗号,而这也成为销售中的一个陷阱,这里通常宣称的高收益往往是产品演示的预定最高收益率或者累计收益率。

保险产品通常涵盖保障功能,其预期收益普遍不高,分红也不确定,消费者不要被承诺的高收益所蒙蔽,例如一款保险产品宣传海报上称收益率高达10%,实则这是产品五年的累计收益率,其年化收益率远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收益情况不明确,不妨长个心眼,要求销售人员对收益情况、领取方式做个书面说明,或者对其收益承诺进行录音,这样如果日后产品收益落差较大,可以此作为投诉的证据。

陷阱5 保险责任隐藏玄机

购买保险的首要功能就是保障,每位投保人都中亏希望能够得到全面的保障,保险销售人员在推介过程中经常会故意夸大保险责任和保障范围,从而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除了销卖缺神售人员盲目夸大保障范围之外,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也不排除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将保险责任分得很细,而实际承保的范围很窄。例如,一位女士购买招商信诺趸缴型步步为赢投连险几年后生病去世,其扮手子女本以为可以获得承诺的10万元身故保险金,但却只拿到了3.5万元的赔付,远低于其当初投保的5万元。

仔细看条款才发现,保险期间只有意外身故才能最高获得10万元保障,而非意外身故则只能获得当时的个人账户价值,但在“非意外身故保险金”条款中表示,“被保险人在本合同有效期间内由于意外事故之外的原因导致身故,本公司按索赔申请审核完成日最近的评估日的投资单位价格向身故保险金受益人给付个人账户价值”,实则就是没有身故保险金。然而,这款产品责任免除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非意外身故不在保障范围之内。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款产品在设计时就埋下了造成销售误导的种子,投保人如果不专业、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其中的玄机。目前这一产品已经停售。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上没有哪一款产品可以真正做到无所不保,因此在投保时,要仔细了解保险产品的责任范围,最重要的是责任免除条款,对于任何有疑义的问题,都要想办法弄清楚之后再决定是否投保。

陷阱6 保险期限也是谜

在消费者对银保销售的投诉中,不难发现,销售人员在保险期限上也动起歪脑筋,很多银保营销员为了能使客户投保,在签单时并不轻易告知还需要连续几年缴费,特别是一些假借理财之名进行的推销行为,消费者往往在被告知续缴保费时才得知事实真相。

一种最常见的误导就是将期缴产品说成是趸缴,消费者到第二年被通知缴保费时才发现上当受骗,但这时退保却要蒙受很大损失。还有一些消费者反映,有的销售人员称产品期限灵活,可以随时支取,而事实并非如此,只是有的保险产品可按一定的比例提供有息借款。

另外一种就是隐瞒保险期限,因为大多数投资人都希望尽早获得收益,因此倾向于选择短期产品,销售人员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例如对一款缴费广告五年、十年后满期领取生存金的产品,销售人员将其保险期限说成五年甚至更短。很多投保人以为保险到期提取生存金,却被告知还需继续缴费,若坚持取出则属于主动退保,从而引发了消费者的投诉。

因此,投保人在选购银保产品时,首先自己要弄清合同中的缴费时间及满期时间,这是两个概念,满期时间才是开始领钱的时间点。

影响个险的12重危机

近两周时间,上市险企纷纷发布半年报,揭露出国内寿险业个险渠道在当下的“惨烈”一面。

根据这些公司的半年报,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六大上市险企2021年上半年的个险代理人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32.0%、-23.4%、-16.3%、-16.2%、1.9%、-51.4%,除一家公司外,皆大幅下滑。从个险新渠道的新业务价值来看,情况也是类似,同比增速分别为-20.8%、-14.5%、-8.9%(寿险公司整体)、-24.22%、6.92%、-26.27%。竖启

六大上市寿险公司是国内寿险业当之无愧的个险大户,其走势已经基本代表全行业的整体情况,那么国内寿险业个险渠道究竟发生了什么,竟会陷入如此的困境?环顾其他市场,又有哪些可资借鉴?

原因1:增员难,新增代理人数量显著下滑

过去七八年,寿险公司的个险渠道每年都能招聘到500万左右的业务员。从90年代开始,已经当过个险业务员的应该有七八千万人次,至少有四五千万人。老百姓都已经知道卖个险产品很难,绝大多数人养不活自己,所以 现在保险公司无法和能够挣到钱的互联网企业(外卖和滴滴打车)争夺人力。 做保险代理人,成功的概率很低,五年后的留存率只有5%,五年后的活动率就更低了。做外卖和网约车,只要勤奋一点,成功的概率很高,收入也会高于 社会 平均水平。

过去3年,每年的增员人数只是缓慢下降,2018年只降了5%,2019年下降16%,2020年为13%。而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唤睁上半年同比只降了5%。但到2021年上半年,全行业的增员下降了49%(不含国寿和友邦),令人惊叹,并且不少外资公司的增员人数也明显下滑。与2018年上半年相比,全行业的增员人数已经下降了59%,并且看不到止跌回升的迹象。

从最新的同业交流数据可以看出,7月份的增员变得更加困难了。

原因2:增员质量普遍下降,亟待加大新人培训力度

增员人数的减少并不是由于公司提高了增员的标准造成的,虽然很多公司都自称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销售团队。

增员质量指标近四年持续下降,虽然过去四年的13个月留存率基本保持稳定,但绝大多数公司的活动率普遍下降。 去年因为新冠疫情,大多数公司都放松了对代理人的考核和清退,13个月留存率还略有反弹。

估计大多数公司近和纤岁几年的新人质量也是越来越低的。当然,这些新人的自身素质未必比前几年更低,也可能是因为寿险产品越来越难卖了。如果保险公司加强对新人的培训,新增代理人的质量自然会提高。

原因3:公司内勤得不到奖金,工作积极性下降

从2014到2017年,个险标保每年增长30%以上,大多数公司都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个险内勤的奖金在公司内部是最高的,各层级机构负责人和个险分管总的奖金往往超过基本工资。

但 从2018年开始,能够完成个险年度计划(有的公司是用NBV考核)的公司就非常少了,因为大多数公司是负增长,而年度目标总是正增长。 完不成任务,基本上没有年终奖了,或者完成80%以上才有一点安慰奖,和前几年比反差太大了。

从去年开始,大多数公司内勤的普通感觉是,无论自己和同事怎么努力,都完不成年度任务,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建议寿险公司在制定明年的任务目标时,要切合实际,大多数公司做到零增长就不错了。而年终奖的发放条件也需要修改,即使达不成年度目标,但达成率在机构中名列前茅,也应该发放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奖励,否则公司会更加得不偿失。 现在公司的大多数激励方案都是做给代理人的,但效果是逐渐递减的,甚至会出现套利现象。

原因4:百万医疗、惠民保大发展,短期医疗险部分替代重疾险

中国已经有两亿多人买了重疾险,平均保额17万,每年保费平均4000多元,以20年交为主。重疾险曾经是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刚需和标配,但从2014年开始,寿险行业推出百元医疗险,后来很多产险公司也参与进来,现在每年的保费大约有300亿,平均保费约500元(根据不同年龄从200到1000元之间)。 估计每年有六七千万人投保,解决了这些客户治疗重症所需费用的后顾之忧。

最近两三年,不少省份和地市的政府,又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价格更低的“恵民保”产品,虽然保障范围差一些,多数也包含社保之外的自费药,起付线也比百万医疗高,但每年的保费只有一二百元。这种产品的普及降低了对给付型重疾险的需求,毕竟价格太便宜了。 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保医疗体系,基本上覆盖所有重疾的医疗费用,所以根本没有重疾险的市场。

另外,因为重疾新定义, 老重疾险今年2月1日停售,所以1月份个险渠道卖了300多亿的重疾险,整体标保同比增长40%,完全是由重疾险贡献的。 因为近年重疾险的赔付率较高,新重疾险普遍比老重疾险贵,并且甲状腺癌只能按轻症来赔,有些客户觉得不划算,所以 2月份以后的重疾险销售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估计要到明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新单标保占比接近2019年的水平。

原因5:年金险定价利率下降,产品吸引力下降

2018年开门红期间,因为快速返还的年金险在2017年四季度被停售了,造成一季度个险渠道标保同比大幅下降30%,但后面三个季度仍然恢复了微弱增长。 快速返还的年金险是销售误导的重灾区,也不符合正常的保险原理。新规定下的年金产品最快五年之后才能返还。

2019年底,监管部门基本上不再批准以4.025%定价的新产品,并且要求大部分公司(资本充足率不高的公司)尽快停售此类产品。到2020初,4%定价的年金险基本上从市场上消失了。上巿公司的产品中,此类产品占比较低,所受影响较小;但对不少激进的中小公司影响很大,他们的客户感觉新产品的收益明显不如老产品,而附加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是不保证的。2021年开始,监管又对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加以限制,最高不能超过5%,产品利益演示的吸引力自然也下降了。

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比五年前大幅下降了,并且未来继续下降的风险也相当大。 如果利率继续下降,未来3.5%定价的传统险产品也会越来越少,整个行业有可能会再回到费改前以2.5%定价的传统险和分红险。

原因6:银保渠道转型,长期期交产品快速增长,加剧与个险渠道之间的客户争夺

银保渠道开始从卖趸交产品为主,逐步向期交产品转型。

十年前主推的期交产品还是以短期险为主,例如交三保六和交三保十的产品。从2017年开始,银保渠道开始转向长期期交产品。2017年,银保渠道的期交保费为1600亿,估计长期期交产品只占40%左右,约600亿。到2019年,期交保费上升到了2300亿,长期期交占比58%,约1300亿,但当时以卖4.025%的年金险为主,新业务价值较低。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一季度银行网点开业受到了限制,但全年的期交保费仍然增长了1%,而长期期交保费也小幅上涨,从1300亿到1400亿。 另外银保渠道主打的长期期交产品也从4.025%定价的年金变成了3.5%定价的增额终身寿,新业务价值率明显提高。

2021年上半年,银保的期交保费只增长了13%,但长期期交保费却大幅增长了62%,占比从61%上升到了81%,只有极少数几家公司仍然在卖交三保六的短期期交产品,保障期在10到20年之间的中期年金产品,保费也下降了50%。

银行卖保险有天然的优势,有客户有网点,并且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也较高。在欧洲市场,银保渠道占寿险行业的市场份额高达三分之二。目前上市公司在个险很少卖增额终身寿的产品。不过因为其现金价值高,没有附加万能险的不确定性,对某些客户的吸引力更大。一旦潜在的客户从银行买了保险,再从代理人渠道买保险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银保期交产品以五年和三年交为主,折标系数应该在0.45左右, 预计今年银保的长期期交保费将达到2100亿,折标后945亿,而今年的个险标保将在1980亿左右,已经相当于个险标保的48%,两年以后很可能超过个险。 另外,个险标保中还有两三百亿是短期期交产品,如果只比长期期交产品, 银保已经相当于个险渠道的55%。

银保渠道的长期期交保费中,估计增额终身寿占比约80%。少数中小公司在银保卖的增额终身寿,五年或者六年后的现价较高,如果客户退保,单利可以达到2%。

举一例,如果五年交的产品第六年退保,因为产品的总费用在40%到50%之间,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率在3.9%到4.4%之间,仍然低于五年趸交或交三保六产品的资金成本率。当然,如果客户在六年后退保,因为现价大于会计准备金,当年将产生会计亏损,并且保单带来的实际资本也将消失。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未来利率继续下降,增额终身寿在六年后退保对公司也有好处,会降低公司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风险,减少未来的利差损,这是一个paradox。

另外,如果负债评估曲线下移,特别是终极利率和EV评估利率从目前的4.5%降到3.5%以下,那么增额终身寿(以及大多数以3.5%定价的长期险产品)的新业务价值和剩余边际都将成为mirage。

原因7:年轻一代客户消费习惯改变,更喜欢网购保险,但现有年轻代理人占比较低

大家都知道,有什么样的代理人,就有什么样的客户,这是由代理人的生活圈子所决定的,即使大多数客户并不是代理人直接认识的。现在业务员年龄老化, 40岁以下的业务员占比较低(外资公司的代理人相对年轻),他们很难接触到40岁以下的80后客户。 而80后已经非常熟悉从网上购买实物和金融服务产品,但保险产品特别是长期险比较复杂,普通人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目前网上卖得最好的保险产品是短期险,如航意险,百万医疗,还有定价很低的定期寿产品,其他产品目前在网上的销量占比很低,市场份额应该不到1%。 目前行业统计的互联网业务,主要是银保渠道的自助终端和掌上银行业务,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购买的网销。

当年轻一代的保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整个市场的容量就变小了。 当然,这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

原因8:经代公司崛起,高直佣加剧代理人跳槽、飞单现象

2017年,经代渠道的期交保费只有98亿,今年上半年约110亿,估计全年约200亿。经代公司所销售的产品以10年交和20年交为主,大约可以用0.85来折标。 和个险代理人渠道的总标保相比,2017年只占2.5%,今年已经上升到9%,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渠道。

经代公司的特点是产品的直接佣金高,直佣是寿险公司的1.5倍到2倍之间,对在寿险公司没有太多组织利益的销售高手很有吸引力, 不少代理人因此加入经代公司,这是经代公司人力发展的主要策略,而不是自己培养优秀业务员。更有甚者,有少数代理人还没有跳槽,但会将大单“飞”到经代公司,以获取更高的佣金。

从2017年到2021年,经代渠道的新单保费预计增长100%,而个险代理人的标保预计下降41%,反差巨大,说明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经代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专属代理人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原因9:部分公司的短期急功近利行为带来长期负面影响:激进产品效果递减,套利现象突出

2019年开门红期间,某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行业地位,推出了保险期间只有15年甚至10年的短期产品,如交三保十或者交五保十五年。这些产品的新业务价值低,更像是在银保渠道卖的短期储蓄产品,但因为保障期和交费期短,件均期交保费折标后也相当高。 为了鼓励业务员销售,佣金水平甚至和交三保终身的年金险差不多。到今年开门红,所有的上市寿险公司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甚至有的公司推出了交三保八和交三保七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销售总量有上限,通常只在一季度销售。

如果看今年一季度的个险标保,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多数上市同比都出现了正增长,当然重疾险的停售也有很大贡献。

少数外资公司居然也卖短期储蓄产品,而中小公司卖此类短期期交产品的并不多,因为对资本金消耗较高。

长期来看,销售这些短期产品对业务员和公司都是不利的, 部分业务员会失去卖长期保障类产品的能力。对寿险公司来说,更像是鸦片一样,一但开了头,就很难停止,除非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果继续销售,每年的效果也是递减的, 今年一季度两家上市公司的标保同比明显负增长,就已经验证了效果是递减的。

为了增加业务员的收入,不少公司都修改了个险基本法。 另外,有些中小公司还有阶段性的激励方案和各种聘才计划,但如果设计不当,就会给业务员(特别是各级主管)带来套利的机会。 今年做进来的保费,到明年连人和保单一起都消失了,给公司造成损失。某家上市公司今年13个月保单继续率已经降到了40%以下,主要是代理人通过自保件套利后再退保造成的。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前几年有一家资本金特别雄厚的新公司,为了聘才花了上亿人民币,现在业务平台已经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标保负增长55%,行业倒数第一,13个月保单继续率也降到了60%以下。

原因10:新冠疫情带来居民收入下降,老客户加保意愿越来越低

中国大多数劳动力是在民营企业就业,甚至有不少属于“灵活就业”的范畴,新冠疫情对他们的收入影响较大,降低了购买保险的意愿和能力。 2020年多数公司13个月保单继续率出现了下降,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保险客户财务状况的恶化,老客户加保的意愿也越来越低。

过去十几年,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带来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也产生了更多的保险需求,一部分积蓄转化为保费。未来收入增长放缓,但整个行业已有保单的续期保费仍然在增加,这对新单销售形成更大的压力。

原因11:短期附加险取消自动续保造成三重压力:公司工作量增加,代理人销售意愿降低,部分客户无法继续投保

今年新的监管规则,短期附加险不能自动续保了, 这造成了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 给公司的后台部门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并且核心业务系统需要改造; 二是 代理人没有每年反复销售短期险的动力,因为每年的保费只有几十元或者上百元,而佣金只有几十元甚至十几元,要找到过去的老客户每年再买一次短期险并不容易; 三是部分客户不满意,每年都是再次承保太麻烦,而有些客户因为身体状况的变化而不能继续投保了。

另外,今年自动续保的百万医疗险的停售也引起部分客户的不满。很多公司存量客户的加保占了新单保费的一半左右,他们的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

原因12:合规和双录要求提升,长期利好行业发展

近几年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销售误导的治理和处罚,短期内会影响少数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长期来看有助于行业的 健康 发展。

从2017年开始,监管要求对60岁以上的客户购买保险进行双录,最近两天又有江苏上海和若干地市要求对所有个险客户进行双录,这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销售难度。

虽然过去三年个险渠道的业绩连续下滑,但大多数公司的营销模式并没有明显改变,很多公司仍在 探索 之中。今年上半年,行业增员同比下滑了几乎50%,二季度标保同比下降了38%,不少人怀疑现有的营销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但谁也看不清未来行业改革的方向。本文借鉴国外的经验,抛砖引玉提出几点初步的想法。

借鉴亚洲模式,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精兵制”的转变

大陆的个人代理人体系是从台湾、日本等地引进的东亚模式。过去20年,台湾和韩国都经历了从人海战术到“精兵制”的转变。

韩国寿险市场: 2019年的行业数据显示,个人代理人的五年留存率已经达到了35%, 而中国13个月留存率在2020年才32%(今年因为清虚将低于30%)。中国寿险代理人的五年留存率目前只有5%,这是中国人海战术所带来的后果。 2014年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后,做寿险业务员的门槛降得更低了,从2014年到2017年增员人数大幅增长,一方面为那几年的行业增长贡献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为现在的增员困境埋下了伏笔。

最近三年,个险标保增长的公司主要是几家外资公司,还有几家靠新设机构扩张的新公司。外资公司的增员质量普遍高于中资公司,虽然外资公司的13个月留存率也跟行业差不多,但因为考核严格,活动率明显超过行业平均。 如果十年之内中国代理人的五年留存率能够大幅上升到15%,中国的专属代理人渠道就能保持生命力。

以韩国的三星人寿为例,1999年之前还是韩国传统的代理人模式,女性占95%,主要是家庭主妇和兼职业务员。亚洲金融危机后,多家外资公司进入韩国市场,其中以大都会的高端代理人体系最为成功,人均件数高达每月4到6件,活动率几乎100%。

2000年开始,三星人寿开拓了新的营销渠道,业务员被称为FC(Financial consultant),所有FC都是大学毕业,并且男性占多数。 通过几年的发展,FC渠道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总人数达到三四千人,产能明显高于传统代理人,但FC的成功也引起了同业其他公司的挖角,近几年人数呈下降趋势。同时三星的传统代理人队伍从六万多人降到了三万多人,但人均产能和收入都有所上升。

一家公司开辟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必须首先处理好和现有代理人队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否则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损失,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公司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

台湾寿险市场: 最近20年台湾地区的保险深度一直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其中寿险保费的深度更是遥遥领先,高达GDP的15%,而去年中国大陆只有3.8%(含万能险保费)。台湾寿险业的从业人员高达33万,占人口的1.4%。 目前台湾寿险业务员的收入水平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要成为保险代理人必须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通过率不到20%。

最近20年,台湾市场的寿险销售渠道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寿险公司专属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在下降,从65%降到了35%,经代公司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上升,目前已经超过了专属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大约在40%。 其余的25%来自于直销、网销和银保渠道。

借鉴美国寿险市场模式,发展独立代理人

美国独立代理人模式称之为MGA(managinggeneralagency),和中国的经代公司类似,但通常规模更小,一家公司通常只有十几或几十人。 目前美国独立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已经占了销售渠道的半壁江山,只有较大的寿险公司NorthwesternMutual和NewYorkLife等才有自己的代理人队伍。

美国独立代理人的特点是年龄大收入高,平均收入约七万美金,超过 社会 的平均水平,有7%的代理人收入超过20万,并且收入最高的是60到65岁之间的业务员,五年留存率也高达25%。

中国的独立代理人制度已经开始逐步步入正轨。自从银保监会2020年发布独立代理人的试行管理办法后,目前已经看到大家人寿和信泰人寿付诸实施,东吴人寿和恒大人寿已经出台了独立代理人的基本法,很快也将启动。

中国独立代理人必须从属于某一家寿险公司,说白了这个新渠道很像是只卖自己公司产品的经代公司,和传统的经代公司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证明。

此外,财务实力强的寿险公司可以考虑收购现有的寿险经代公司。

END

关于开门“反弹”关门!个险价值增速重回正,银保爆发,高收益储蓄产品成为唯一神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3371.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