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美国4月零售)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美国4月零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2019中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差异和原因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美国4月零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2019中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差异和原因

一、现象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中美通货膨胀存在显著差异

2021年6月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美国劳工部公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2020年同期上涨5.4%,刷新2008年8月以来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的最高涨幅;核心CPI同比上升4.5%,也创下1991年11月以来最大涨幅。

而且美国的通胀是全面通胀,绝大多数物品都在涨价,衡量物价的几乎所有指标(PPI、CPI等)都处于快速上升状态,陷入了通货膨胀漩涡。事实上,美国通货膨胀从3月份开始有预兆了, 3月2.6%、4月4.2%、5月5%、6月5.4%, CPI指数一路飙升。。

与美国通货膨胀对应的是,虽然中国PPI涨幅也显著上行(5月份PPI同比涨幅达9%,为13年来最高月值),但CPI涨幅较小(6月份中国的CPI和核心CPI分别为1.1%和0.9%),表现为局部通胀。

美国是否会陷入长期的高通胀呢?众多学者专家对此观点不一。有认为通胀是暂时的;也有认为此次通胀飙升绝对不是暂时的,甚至可能会持续4年之久。

中国是否会保汪数亏持现在的通货膨胀状态呢?

二、逻辑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基于需求、供给及货币政策的视角

(1)需求扩张叠加全球错位复苏带来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推动了中美PPI大幅上涨

从历史经验来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全球经济景气度高度一致。不论是在疫情前还是疫情后,经济需求波动是引起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今年初以来,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带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扩张引起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在需求扩张因素之外,全球错位复苏也加剧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作为铜、铁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资源供给端的新兴市场,人口基数大、密度高,医疗体系也较发达国家更为脆弱,疫苗接种进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国和消费国。疫情的反复以及疫苗接种率较低影响了矿产的开采和运输,导致大宗商品资源的供给放缓。一边是大宗商品供给放缓,一边是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扩张,两者之间的错配带来了短期供需失衡,进一步拉升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观察CRB指数、CRB工业原料指数变化情况可以发现,疫情以来大宗商品和工业原材料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今年4月份以来,两个指数同比涨幅分别超过50%和40%。

大宗商品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升了产业链上游产品价格,导致了中美PPI均出现了大幅同比上涨。

(2)中美货币政策及需求刺激方式不同导致了两国消费者价格CPI增幅的差异

通胀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等。所谓成本推动型通胀指的是由上游成本上升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由PPI向核心CPI传导。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PPI与核心CPI的变动情况,可以发现:次贷危机后,除今年3月以来美国核心CPI出现了大幅上涨外,与PPI同比大起大落相比,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两国的核心CPI涨落幅度波动都较毕旁小,这一方面体现了核心CPI具有低波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实中PPI的大幅波动难以完全传导至核心CPI,即正常情况下单纯的成本推动难以引起全面通胀。

的确,由于PPI到核心CPI的不完全传导,中国仅出现了局部通胀(详见:《PPI大幅上涨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什么?》)。但是,美国今年3月以困神来意外的出现了全面通胀,如何解释呢?是还有其他驱动通胀的因素没有考虑进来吗?

事实上,除了供给端的成本型通货膨胀,还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此外,还有货币因素带动的通货膨胀。这些都值得细细思量。

货币因素:美国货币政策僵化,中国货币政策表现出强自适应性

著名经济学家、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曾说过,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话不能说的这么绝对,但是,在经济基本面因素之外,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有时是要考虑在内的。

根据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M)与流通速度(V)的乘积始终恒等于物价水平(P)与商品及服务数量(Q)的乘积,即有MV≡PQ,等价的也可表述为:物价水平(P)的增速取决于货币数量(M)的增速能否与商品及服务数量(Q)的增速以及流通速度(V)的变化相适应。一般认为,在正常状态下,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即有流通速度(V)的变化近似为0 。

今年以来,美国物价快速上涨,这跟美国一年多来僵硬的货币政策有显著关系。去年疫情发生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复苏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M2增速持续高涨,至今年2月M2增速更是达到27.0%,创下二战以来新高。疫情发生后,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员、商品、要素等的流动。这些阻碍意味着交易难度的上升、交易成本的增加。受此影响,交易数量也会有所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也随之放缓。货币流通速度(V)受到阻滞,抵消了货币超发对物价的冲击,因此,可以看到在2020年美国并未出现令人担心的通货膨胀。

但是随着疫情的常态化以及疫苗的普及,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生产、消费也逐步恢复正常,货币流通速度(V)逐渐正常化,而美国广义货币M2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发生货币严重超发。在两年GDP平均增速并未显著提高的条件下,根据数量方程式的恒等式要求,美国国内物价(P)必然上涨。

与货币流通速度不相称的货币超发会降低实际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引起上游工业品价格和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同时,也会通过财富效应和预期作用直接拉动居民消费,带动了消费品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

当然,有人会说不是美国货币政策僵硬,而是他们很精明,在充分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借着疫情在全球充分收割铸币税。或许是也或许并不是,这里不讨论。不管怎样,我们看到的是美国货币政策并没有随着经济逐渐恢复而采取正常化的收紧措施,而是持续的、一根筋似的宽松。

反观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得不说,具有强自适应性,一直是根据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灵活调整与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疫情初期,经济活动受阻、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供给政策,两者一紧一松,或者说一下一上,对冲的效果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被显著传递给数量方程恒等式的右边,使得物价保持了相对平稳。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货币流通速度(V)逐渐回归正常之后,我国货币政策也逐步由疫情初期的宽松状态回归常态,两者一松一紧、一上一下,同样的,对冲操作的结果就是数量方程恒等式的右边并未受到什么影响,避免了通胀及通缩的发生。

由于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少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更多是影响消费品价格,因此,中美两国货币政策上的差异也导致了美国的(核心)CPI出现高涨,而中国的(核心)CPI表现温和。

需求因素:美国临时性需求强劲,中国需求增速相对较缓

美国总需求刺激政策同样也带动了物价上行。去年上半年特朗普政府颁布了2.2万亿纾困法案,直接将2万亿美元给到企业和居民;今年3月份拜登的1.9万亿财政刺激又直接向美国民众提供了高额救济金(年收入为7.5万美元或不足7.5万美元的个人,以及年收入为15万美元或不足15万美元的夫妇每人获得1400美元救助支票),美国居民收入并未因疫情而受损,部分居民收入甚至大幅增加。疫情后,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个人接受政府转移支付的同比走势基本一致,增长最快的两个时点也刚好对应着两次大规模的财政“发钱”。

美国直接发钱的措施,让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全民的消费能力及消费需求大幅上升。特别是,美国耐用品的需求迅速回升,成为美国经济持续修复的重要推动力。今年3月以来,美国的零售销售大幅上升,其中以汽车、家居用品、电子产品为代表的耐用品销售强势反弹并快速增长带动了美国消费整体水平。在消费端强劲需求的拉动下,上游生产成本的上涨一改过去难以传导至下游及消费品价格,CPI跟随PPI的大幅上扬出现跟涨。美国此轮通货膨胀过程中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两种类型都有,最终呈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均出现大幅度上涨的局面。

与美国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推动型的通胀不同,中国的通胀压力以成本上升推动为主,即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推动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然而,这种通胀压力在产业链上游释放后(PPI大幅上涨),并未继续向下游及消费端蔓延。PPI传导至CPI的效果有限,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疫情后,中国政府并没有像美国政府那样直接大规模的补贴居民,因此居民收入并没有明显的提高,部分居民收入增速甚至出现下降,没有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撑,国内需求端增长缓慢。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相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仅增长8.5%左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供给端成本上涨无法与需求端形成共振,中国价格上涨因此仅局限于产业链上游。(参见:《PPI大幅上涨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概括起来,两国PPI大幅上涨的原因均源于全球经济总体复苏需求扩张叠加全球错位复苏带来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但与美国全面通货膨胀不同,中国仅产业链上游出现局部通胀,这主要源于中美货币政策及需求刺激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两国消费者价格CPI增幅的差异。

三、未来展望:美国高通胀不可持续,是暂时的;中国将由通胀走向通缩

(1)美国是否会陷入长期的高通胀?

回答是不会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

首先,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供给将持续恢复。美国PPI快速增长的原因在全球总体复苏过程中叠加了全球错位复苏,导致了大宗商品的供需错配。随着时间的推移,疫苗接种速度不断加快,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供给将逐步正常化,这种错配引起的价格意外冲击也将回复正常。

其次,美国经济已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中国经济自去年4季度(更准确地说是11月份左右)需求增长触顶,今年以来开始被动补库存,也就是说需求增长放缓,库存继续增加,经济短周期进入了下行阶段;美国经济延续了次贷危机后经济周期波动紧跟中国步伐的节奏,需求增长也在今年3月触顶,随后逐渐放缓,这意味着美国经济也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中美两大经济体需求增长的放缓将直接影响大宗商品的需求,可以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同比增速基本也已触顶,未来将逐步回落,PPI同比也将随之回落。

最后,美国强劲的临时需求刺激政策不可持续。在货币政策方面,随着就业数据的改善以及疫苗接种的普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将逐步退出,否则数量方程式的恒等式右边将鼓出价格大泡沫,搞不好会引发严重通过膨胀。事实上,美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速在3月份已经开始回落。在财政政策方面,随着美国失业率的降低、经济的复苏以及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美国再次大规模发放补贴的可能性几乎为0。事实上,4月份美国居民收入同比已经大幅回落。

(2)中国的通胀是否会持续?

答案是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将由通胀转向通缩。

中国PPI大概率已触顶,尽管同比增速还可能还会处在高位一段时间。只要不出现超宽松的货币因素,仅靠成本拉动型的传导方式,PPI向CPI的传导有限(参见:《PPI大幅上涨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当前,我国经济已被动补库存,即需求增长放缓,经济处在短周期的下行阶段(参见:《经济短周期或已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按照经验规律,未来经济将大概率由当前的温和通胀逐步转向通缩。

特别注明:新冠病毒delta变种现已传播到全球80多个国家或地区,并且随着它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继续发生变异,疫苗接种者感染新冠占比也有所上升,这些都可能增加本文结论的不确定性。

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美国4月零售)  第1张

形势异常严峻,机遇千载难逢——点评3月PMI

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熊柴 华炎雪

实习生李晓桐对本文有贡献

事件

中国3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2%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预期42.5%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前值35.7%。非制造业PMI为52.3%,前值29.6%。

解读

1 、复工复产加快,但内外需皆弱,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

本次疫情影响幅度已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截止3月31日全球累计确诊数超80万;中国疫情在2月下旬基本控制,但海外疫情2月下旬开始爆发,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成重灾区,且尚未看到拐点。有的流行病专家预测全球疫情将在6月结束,但也有专家认为会跨年。如果疫情在夏季控制,是比较乐观的估计,造成的损害相对可控;但如果持续到年底甚至明年初,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将十分惨烈,倒闭潮和失业潮风险较大。

疫情大流行一度引发全球流动性危机,深度经济衰退难以避免,美欧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力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经济衰退将通过外需、产业链、资本流动、金融市场、疫情输入、交叉感染等渠道对中国进行传导。 2月19日至3月20日美英法德股市累计下跌均超30%,美股10天内四次熔断,债券也遭抛售。流动性危机通常是金融危机的前兆。在此背景下,美联储3月15日紧急降息至“零利率”并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肢枯松(QE)计划,3月23日推出“无限量QE”计划,3月27日特朗普签署“2万亿”经济刺激法案。欧洲央行3月12日宣布增加1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计划,3月18日追加7500亿欧元;英国3月17日宣布3300亿英镑贷款担保计划、提供200亿英镑支持小企业,德国3月23日通过1.2万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

中国1-2月控制疫情、2-3月恢复生产,从PMI指数计算方法看 ,PMI指数=“增加”选项的百分比+“持平”选项的百分比×0.5,因此 3月PMI大幅回升仅反映经济活动较2月快速恢复。从同比看,经济活动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2月中下旬以来经济活动快速恢复。根据官方数据,截至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98.5%,3月29日中小企业复工率为76.8%。从高频数据看,3月六大电厂日均耗煤量恢复至去年农历同期的80.8%;3月30日全国返城率81.6%、累计返岗率70.5%(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城市拥堵延时指数恢复至去年农历同期的约82%(高德数据)。在此背景下,3月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分别大幅回升至52%、52.3%,分别较2月上升16.3、22.7个百分点。

具体看,3月PMI数据反映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了当前经济形势的五大特点:1)需求恢复弱于生产,内外需皆弱且外需更差;2)价格持续下跌,经济通缩明显;3)企业预期环比改善,但库存积压;4)大中小企业均环比改善,但中小企业更困难;5)服务业恢复弱于制造业,建筑业恢复较快。

复工不完全等于复产,疫情冲击导致当前同时面历猜洞临内外需下滑,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出口型企业。 比如,根据美团研究院报告,截至3月9日仅34.6%的商户正常营业,但其中 超过85%的商户营业额不到去年同期的10% ;受海外疫情冲击,当前 出口企业面临订单被取消、减产、裁员等困境 。在就业方面,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攀至6.2%的新高,3月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PMI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50.9%、46.7%和53.1%,服务业就业仍在收缩。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327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防止出现大规模倒闭潮、失业潮。我们旗帜鲜明倡议“新基兆没建”(2月28日发布《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扩大有效供给,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改善民生福利。

不同于事后解释的学院派,我们一直追求前瞻性的实战经济学。2019年提出“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该降息了”,引起较大争论,但随后被货币政策降息降准所验证。2019年下半面对市场上流行的“经济企稳”“库存周期复苏”观点,提出“要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经济企稳的基础不牢固”。2020年2月下旬提出“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引发市场大讨论,随后被形势演化所验证。

2、虽然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但我们正面临千载难逢的 历史 性机遇。

危中有机:

1)在国际市场购买石油、欧美高 科技 公司股票、天然气等,现在都打折出售,可以通过主权财富基金,也可以通过企业并购,同时帮助受疫情冲击的国家和企业渡过难关。

2)201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基建,但是2019年初经济小阳春,宏观经济环境不具备大规模启动。2020年受疫情全球大流行和欧美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经济大幅低于潜在增长率,启动以新基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基础设施补短板,有助于扩大短期有效需求和长期有效供给。而且现在搞基建成本低,大宗商品价格大跌,还有利于带动就业。

3)帮助受疫情冲击大的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伊朗、韩国、美国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酒精等制造生产国,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可以适当出口相关物资,加大宣传,赢得国际人心,疫情的马歇尔计划。

4)加快应急医疗、医疗体制、 社会 治理、减税降费、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改革,比较容易形成共识,阻力最小方向的改革。

5)不卷入到是非之中,不卷入到地缘冲突,为国家发展争取战略机遇和时间窗口。

3 、需求恢复弱于生产,内外需皆弱且外需更差

3月制造业PMI 52%,较上月大幅回升16.3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21个制造业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新动能恢复较快,高技术制造业PMI高于总体。从重点领域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为55.8%、54.5%和5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PMI高于制造业总体3.8个百分点。

需求恢复弱于生产,内外需皆弱,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冲击中国出口。 3月PMI生产指数为54.1%,较上月大幅回升26.3个百分点。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2.0%和46.4%,分别较上月回升22.7和17.7个百分点。

外需疲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增长动能趋弱,叠加海外疫情冲击。3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为49.2%,较上月下滑1.5个百分点,重回荣枯线下;欧元区PMI为44.8%,较上月大幅下滑4.4个百分点;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制造业PMI为45.7%,较上月下滑2.3个百分点。

进口指数48.4%,较上月上升16.5个百分点,连续21个月处于荣枯线下,表明内需疲软。

4 、价格持续下跌,通缩风险加剧

3月出厂价格指数为43.8%,较上月下滑0.5个百分点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45.5%,较上月下滑5.9个百分点。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差值从2月的-7.1个百分点收窄至3月的-1.7个百分点,表明中下游企业盈利压力较2月有好转,但价格下跌致企业名义利润增长持续承压。

近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通缩风险加剧。 近期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在石油问题上三方角力,叠加疫情冲击全球恐慌情绪,国际油价暴跌。3月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40.0%,南华工业品价格环比-7.5%,螺纹钢环比-7.8%。

5 、企业预期环比改善,但产成品库存积压

3月生产经营预期指数为54.4%,较上月上升12.6个百分点;采购量指数52.7%,较上月上升23.4个百分点。3月原材料库存指数49%,较上月上升15.1个百分点,表明因物流逐渐畅通、前期原材料短缺现象缓解;产成品库存49.1%,较上月上升3个百分点,反映需求虽有好转但仍然疲弱。同时经济动能(新订单-产成品库存)指数较上月回升19.7个百分点。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财政货币双发力,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

货币政策方面, 3月1日,银保监会发文,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延期付息安排;贷款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3月13日,央行决定于3月16日对达到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1个百分点,对符合条件的股份行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共释放5500亿元。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3月30日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0%,此前为2.40%,降低20BP。

财政政策方面,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据国家税务总局,3月申报纳税期限依法延长至3月23日,到期后仍处于疫情防控一级响应的地区,相关省税务局还可以依法再适当延长纳税申报期限,进一步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6 、大中小企业均有改善,但中小企业更困难

大型企业在生产、需求以及经营预期方面均好于中小型企业。 3月大中小型企业PMI指数分别为52.6%、51.5%和50.9%,较上月分别回升16.3、16.0和16.8个百分点,均在荣枯线上。从生产来看,大中小型企业指数分别55.3%、53.5%和51.6%,分别较上月上升27.0、25.4和25.5个百分点。从需求来看,大中小型企业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2%、51.4%和49.7%,分别较上月上升23、22.1和22.9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新出口订单指数47.3%、44.2%和46.3%,分别较上月上升17.8、18.1和15.3个百分点。从经营预期看,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预期分别为55.5%、52.5%和54%,分别较上月上升11.2、12.5和16.6个百分点。

7 、服务业恢复弱于制造业,建筑业恢复较快

3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2.3%,较上月回升22.7个百分点;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分别为49.2%和38.6%,分别较上月上升22.7和11.8个百分点,处于荣枯线下,反映非制造业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减少程度较上月放缓。

服务业恢复弱于制造业,生活型服务业更为困难。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8%,比上月回升21.7个百分点。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除证券行业外,其他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回升。1)交通运输、零售、银行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相对较高。2)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低于服务业总体指数1.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 旅游 、居民服务、文化 体育 娱乐 等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美团调研报告显示,截至3月9日,65.4%的综合商户处于暂停营业状态,仅34.6%的商户正常营业,复工的商户营业状况不佳,74.5%的商户几乎没有交易,11.5%的商户的营业额是2019年同期的10%及以下,5.5%的商户的营业额是2019年同期的11%-30%。只有1.3%的商户的营业额与2019年同期持平,0.4%的商户的营业额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建筑业恢复较快,反映复工进展和基建预期。 建筑业商务活动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5.1%、48.4%,分别较上月上升28.5、24.6个百分点。从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预期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1%和59.9%,比上月回升20.8和18.1个百分点,企业复工人数环比增长,信心有所恢复。2019年11月27日,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部分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万亿元。2020年2月11日,财政部再次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2020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增发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主要用于基建和减税。随着专项债发行到位,大型项目复工加速,二季度将迎来基建施工高峰。

专家建议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你觉得合理吗?

你好,有专家建议大家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就能解决问题。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不合理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人的三分之一存款不足以买房。是否买房,要看个人需求。以及自己的存款有更多猜答的用途,这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三分之一的存款并不足以买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具体腊碧情况。存款数额也是各不相同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自己的存款并不是很多。拿出三分之一来买房是根本不够用的。这位专家,简单的把不同的人的存款做了平均。这样的计算方法是不合理的。因此他以此为由提出的建议也就是不合理的了。事实上他的这个建议根本就不切实际。

第二,是否买房,要看个人的实际需求。而不能一概而论。虽然住房是我穗局慧们生活的必须。但是是否买房,还要看个人的实际需求。对于有些人来说,在当前状态下,并没有买房的需求。或者受各种因素影响暂时没有买房的想法。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就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存款拿出来买房。因此,这位专家的说法并不具有可行。因此并不合理。

第三,自己的存款有很多的用途不能只用来买房。我们之所以要有存款除了收入结余之外还有为了应对特殊情况而早做准备的意思。因此我们的存款有很多的用途。绝不只是为了买房这一项内容。因此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将自己的存款的大部分拿去买房的。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用三分之一的比例来分析和计算。

因此,这位专家的建议并不合理。也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祝你好运。

如何看待美国二季度 GDP 或暴跌 34.8% 创 1940 年以来最糟记录?

美国消费者信心再受挫 不敢花钱谈何经济复苏

当地时间7月28日,美国咨商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美国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2.6,低于6月98.3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的修正值,反弹老岩贺趋势戛然而止。7月消费者信心下滑的主要原因,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美各地反弹直接相关。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公众确信疫情得到控制之前,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消费者支出难枣亏以恢复正常水平,美国经济也就难以实现复苏。

疫情反弹直接打击消费者信心

根据美国咨商会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从6月的98.3下滑至92.6,低于市场预期的94.5。分析认为,7月消费者信心下挫且不及预期,与全美各地疫情反弹直接相关。

美国经济咨商会首席经济学家巴特·范·阿克(Bart van Ark)指出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还有密歇根州出现了信心大幅下滑的情况,这与当地的疫情反弹形势直接相关。比如在佛罗里达州,消费者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非常乐观,但如今信心大不如前。而得克萨斯州的消费者信心目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该州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尽管美国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仍高于4月的85.7,但要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峰值还要很长一段时间。该指数评估的是消费者对商业环境、就业和个人收入的信心,有着广泛的采样范围,被认为是衡量经济活动中消费者信心水平的领先指标,可以用于预测消费者支出。该指数曾在2月达到132.6,是近20年来的高点。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预计至少在一两年内,美国消费者信心无法重现疫情前的盛况。

“展望未来,消费者对美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前景并不乐观,对个人财务前景依然缺乏信心。”美国经济咨商会经济指标高级主管林恩·佛朗哥(Lynn Franco)表示,“这种对短期前景的不确定性,对经济复苏和消费者支出来说都不是好侍派兆头。”

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国4月零售、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服务业需求仍保持弹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3426.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