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危机后“非常缺钱”!硅谷风投集体去中东融资(硅谷投资公司)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危机后“非常缺钱”!硅谷风投集体去中东融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硅谷投资公司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横跨半个世纪兴衰沉浮,波士顿如何从“不宜创新之地”到赶超硅谷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危机后“非常缺钱”!硅谷风投集体去中东融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硅谷投资公司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横跨半个世纪兴衰沉浮,波士顿如何从“不宜创新之地”到赶超硅谷

如果硅谷是IT互联网时代的 科技 巅峰危机后“非常缺钱”!硅谷风投集体去中东融资,那么当今的波士顿就是生物医药的引领者。

从填海造地到如今的生物医药圣地,波士顿这座城市已经有近400年的 历史 。这里是“倾茶事件”、“邦克山战役”的发生地,也曾是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制造业的中心。波士顿曾在工业革命时期创造了“马赛诸塞奇迹”,后又在金融危机和硅谷的双重夹击下走向衰败。

随着“生物世纪”的到来,波士顿又重回创新巅峰。尽管硅谷仍然是风投榜单的NO.1,但在生命科学这一领域的融资总额,波士顿早已超越硅谷。《美国十大生物制药集群》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榜单中,波士顿已连续4次击败硅谷,位居榜首。

硅谷和波士顿,一直被视为美国 科技 创新的两颗明珠。但不同于硅谷的IT和 科技 双驱动,波士顿又被戏称为“基因城”。这里聚集了阿斯利康、赛默飞、诺华、辉瑞等超过2000家来自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位居全美生命科学行业五大求职地之首。

回顾波士顿的 历史 ,你会发现波士顿的成功绝非偶然。这里聚集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内的30多所高校和40多所研究型医院,聚集了生命科学领域最领先的医药和器械公司,这里的 科技 创新与城市完美融合,政府、风投、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创新公司各司其职,构成了孵化和滋养创新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波士顿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1630年,几位来自英国波士顿的传教士在肖穆特半岛建立了这座城市。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这座城市也被命名为波士顿。经过持续百年的填海造地,如今的波弊租士顿已发展成为面积232.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万的智慧之城。

19世纪中叶,殖民地铁路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波士顿南湾产业的发展,铸铁厂、机械加工厂、造船厂和炼油厂四处可见。甚至在整个二十世纪,造船业和铁路行业都在为波士顿南湾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1861年,麻省理工学院在波士顿查尔斯河畔成立。早期,这所高校主要侧重应用科学和工程学,目的是促进区域制造业发展。二战期间,依靠在国防 科技 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麻省理工学院迅速崛起。近水楼台先得月,波士顿的工业也因此受益。麻省理工学院鼓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商业化,雷神、宝丽来等工业时期大公司在随后成立,他们都脱胎于麻省理工学院。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助力下,波士顿的制造业飞速增长。为此,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波士顿推出了郊区化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将制造业重心向一条建于1951年的半环形公路扩展。这条公路就是著名的128公路,由于公路两旁聚集了数以千计的 科技 创新公司,公路沿线也被成为“128创新走廊”。

半个多月世纪前,128公路曾是小型计算机企业的聚集地,这里一度领先硅谷,是世界知名的电子工业中心。受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政府的军事订单不断减小,70年代的美国大量公司倒闭,失业率上升。然而128公路的产业基础却帮助波士顿狂澜,迪吉多,奥尔森、DataGeneral,王安电脑公司和阿波罗电脑等电子企业迅速崛起。波士核晌顿在十年间就实现了制造业向电子工业的转型,被人们雅称为“东部硅谷”。在制造业大转移的背景下,波士顿实现了制造业的逆势增长,被成为“马赛诸塞租氏兆奇迹”。

这一时期,是波士顿的高光时刻。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东部硅谷”并没能在随后到来的PC浪潮中继续辉煌。波士顿的创新主要依赖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者们希望继续沿袭独立创新的传统,但这样的策略使他们逐渐成为了创新孤岛,互联网浪潮和硅谷的崛起,让他们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2004年,扎克伯格携Facebook出走,“东部硅谷”宣告落幕。但波士顿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吗?并没有。

进入21世纪, 社会 需求开始从注重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变。这一时期,大批化药专利到期,制药公司在化药的新药发现环节遇到瓶颈,他们迫切的希望能够寻找到新的机遇。高校云集的波士顿,成为了他们的圣地。凭借着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资源和智力资源,波士顿在此崛起,波士顿市政府这次稳稳的抓住了时代给他们的有一次机会,联合科研单位、风投机构,他们吸引大型公司、孵化创新企业,最终形成了让创新成果得以游走和循环的生态,让波士顿在20年的时间里再次重返 科技 之巅。

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专利法令保障让波士顿地区在生物技术领域开始加大投入,但真正在产业端的崛起,还要从千禧年制药公司的到来算起。

21世纪初,“生命科学探月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人类对遗传学的认知再上一层楼。作为计划的参与者,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在遗传学领域有着举世无双的影响力。再加上波士顿汇集了美国最好的教学和研究型医院,制药公司们蜂拥而至。

研究基础和大型制药公司的落地,是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先决条件之,政府在此期间嗅到了先机。

2008年,马萨诸塞州州长宣布通过《马萨诸塞州生命科学法案》,决定在10年内由州政府提供10亿美元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这项法案在2018年被再次延长5年,州政府还追加了5亿美元用于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排在首位的,自然是波士顿本土创新资源的孵化。波士顿剑桥市壁垒教育重镇大都会,也是目前波士顿最为集中的创新区域。剑桥市的肯德尔广场与麻省理工学院啊仅一街之隔,聚集了几百家世界顶级的生物医药公司,也是谷歌、微软、辉瑞等巨头的驻地。

麻省理工学院是肯德尔广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上个世纪末,剑桥市就开始了对肯德尔广场的改造计划,政府将肯德尔广场定位为服务大都会区的创新苗圃,为初创公司提供技术商业化的配套服务和生态环境。生活配套也是改造重点。从剑桥到大都会,跨区域的地铁将肯德尔广场、哈佛广场紧紧链接危机后“非常缺钱”!硅谷风投集体去中东融资;沿着查尔斯河修建的江滨休闲街更是为创新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2016和2017年,时任州长查理·贝克还先后公布了“创新之桥”和“生命科学2.0”两项计划,以进一步提升肯德尔广场周边的创新创业氛围。其中“创新之桥”主要通过各类创新论坛、研讨会吸引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学术机构与政府进行创新合作;“生命科学2.0”则计划投入5亿美元用于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和劳动力培训。区位优势、创业孵化空间、创新节点串联和生活环境的多重优势,成就肯德尔广场,使这里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华尔街”。

波士顿还是美国的医疗产业聚集地,美国联邦研究基金排名前十的医院,有6家位于此。自1995年以来,波士顿政府帮助6家医院申请到NIH资助。州政府还会额外拨款为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提供支持。大规模研究投入的背后,波士顿政府也收获了名利双收。这些医院已经成为全球疑难杂症的研究与诊断、治疗中心。另一方面,波士顿在医院业务收入方面更是遥遥领先于美国医院的平均收入。

不仅如此,政府政策的倾向在税收上也有明显体现。针对生命科学领域,不仅企业、投资机构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在该行业工作的个人也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不2018年州政府还专门出台了领域税收抵扣法案,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个人税收优待继续加码。

在城市建设上,政府几乎将创业创新氛围渗透进土壤。2010年,波士顿启动“创新波士顿”战略。时任市长托马斯·梅尼诺倡议,要将这里改造成适合孵化创新、创业的城市空间。这是美国第一个由官方设定的创新区。

政府在市政厅成立创新中心旨在服务创业群体,超过1000平米的空间不仅设有开放式办公区、会议室,还提供许多低价甚至免费的服务与设施,吸引、鼓励创新创业群体,为创业提供舒适且有商务氛围的商业空间。

为了解决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公寓的创业群体,波士顿还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低价的人才公寓。为此,市政府甚至修改了住房标准,将原有50平方米的公寓标准降低为最低28平方米。

为了保留人才,马塞诸萨州还在2016年通过了针对了一项竞业协议的应用法案,限制个人才同行业机构内跳槽。该法案的初衷是对企业的人才保护,但因为限制了人才的流动,该法案也受到争议。加州地区就直接禁止执行该协议。

城市建设给创新创业提供了空间,而真正让这个生态里有水可以流动的,其实是剑桥市和大都会区云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

环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大学等40 多所世界顶尖高校;还拥有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等优质临床医学资源,以及众多在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新材料及化学等相关研究领域引领世界的优势学科群和实验室。这些研究机构不仅仅通过教育的方式为全世界输出生物技术创新领域的人才,他们更是创新的发源地,影响着全球的生命科学行业。

跨越半个世纪的转化体系建设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1989年之前,整个美国基本没有什么大学在促进技术转化,美国相比世界其他地区也没有什么优势。这些科研创新的成果之所以能够走向市场,甚至影响全球,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知识产权体系的改革。拜杜法案后,创新专利从科研人员转移到机构。牵一发动全身,大学的管理者们更加主动积极的推动技术向产业转化,为科研人员打造一个更好的转化创新环境。

以哈佛大学为例,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然而在1984年之前,这一课程都发展缓慢,甚至说处于低谷。在专利体系改革的鼓励下,哈佛大学商学院重振旗鼓,最终形成了一套“必修选修结合”,覆盖硕士、博士、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最终,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代表人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成功,又将哈佛创新创业教育被推向了一个全校性时代的高度。

2011年,哈佛大学投入2000万美元建设创新实验室,其宗旨是促进在校生、教职员工、企业家和奥尔斯顿镇及波士顿的社区成员参与团队型创业活动。同时实验室还会举办校长挑战奖、院长文化创业挑战奖、院长卫生与生命科学挑战奖等创业大赛,以鼓励学生和校友进行创新创业。获得比尔盖茨投资的项目Vaxess Technologies,就是2012年校长挑战赛的半决赛项目。

实验室包括i-Lab、Launch Lab-X和 The Pagliuca Harvard Life Lab三个部分组成,目的是将哈佛大学的创新资源与波士顿、乃至全球产业联系在一起。

其中,i-Lab面向所有的全日制在校生,向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创业咨询、当前阶段需要的人力和场地资源,甚至会帮助他们寻找行业专家建议。i-Lab还有一项为期12周的创业孵化计划,入选的创业者不仅可以获得i-Lab的实验室资源,还能够参与实验室举办的圆桌会议、企业家晚宴,以及获得行业专家的独家咨询等。

Launch Lab-X则以校友为重,主要面向哈佛大学走出的校友和企业家,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实验室有一项针对校友的培训计划,这个计划为期9个月,分成3个期,除了早期的自主,该计划还会提供可持续的业务支持。

Pagulica Harvard Life Lab是哈佛大学在西部大街上的第三个创业中心,由商学院校友Judy和Stephen Pagliuca捐赠。这个实验室设施齐全,占地面积达15000平方英尺,主要为早期创业公司提供创业空间。与前两者相比,Pagulica Harvard Life Lab覆盖范围更广,面向学生、教师、科学家和学者。

麻省理工学院对波士顿的创新驱动的影响更为久远。学校从1990年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发展战略,学校在这一年成立了自己的创业中心,面向全校师生提供一对一、贯穿始终的指导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转化体系。

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被誉为“发明家奥斯卡”的奖项莱梅尔逊奖,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职业生涯中期对改善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发明家。该奖项其实最初仅面向学校内部,以鼓励发明创新,如今已成为全球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奖项评选。除了成果转化标配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外,麻省理工学院还另外成立格列坦中心来帮助科学家们改善商业计划、组建公司。

面向学生、教师、校友,学校组建了80多个创新和创业组织,针对创新团队提供定制课程、指导和活动。此外,学校还制定出了一套创新基准原则,将创新的出发点、要素进行量化,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研究内容具备交叉性、方向具有独创性等,让创新更容易落地。不仅如此,学校对一些天马行空的发明都保持着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如机器人公司iRobot,其实最初就源于学校一场“辨认罗德”的 游戏 。

此外,为了帮助创新成更容易被转化,学校联合政府、企业组建了一个名为“工业联络计划”的生态网络。据了解,目前该生态网络内已经联络了超过1700家企业,其中800家为世界级公司。

学校甚至企业签订合作义务,主动帮助企业接洽校内的创新项目,例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展开的「分子机器」项目,就得到很多药企资助,通过基因组工程、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等跨学科协作,解决药品疗效设计问题。

据悉,学校平均每年会有600个合作项目接洽,针对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企业会购买专利或者进行孵化。这一方式也为更多非生命科学领域的团队提供了加入该行业发展的机会。

“拆除围墙”,哈佛大学与MIT的协同创新

2004年,博德研究所在Eli Broad和Edythe Broad夫妇资助下成立,该研究所由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共同建设,致力于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探寻癌症、精神病和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从差异性上来说,哈佛大学的优势在于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优势在于生物工程,而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的优势在于临床医学,博德研究所将发现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整合起来。以上各方的优势结合,实现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生物医学的突破性创新。

博德研究所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生命科学研究者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过程中结成的虚拟关系网络。这种网络能够实现知识、技术和应用的集成,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带来重大的发明和创造。然而,由于虚拟组织边界的模糊性和人员的流动性,会对需要长期追踪研究和基础研究的跨学科合作项目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为了实现知识溢出的内部化,也需要建立实体的学术组织,以突破大学内部封闭式的跨学科研究,形成开放式的组织创新网络。

研究文化:能为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学校层面的推动促进了成果转化的进行,然而这些科研成果能对全球生命科学产生影响的原因,其实与实验室创新本身有关。

“我们在做研究时,首先会想这样的研究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哈佛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系的联席系主任阿琳·夏普在一次采访中向我们透露,研究人员在科研立项是则更多聚焦 社会 需求。

学校周围围绕着许多风投机构和医药公司,这些风投机构和医药公司会通过“驻校计划”、“学校转化平台”等方式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联系,当他们有研究的需求是,就会需求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在科研人员方面,他们也习惯了转化创新的文化,当意识到自己的基础研究可以应用到产业中时,也会主动与产业取得联系。

波士顿是美国风投的发源地,马塞诸塞州成立生命科学中心后,在扶持初创企业成长的同时,也在吸引 社会 资本的参与。在政府示范的加速下,波士顿地区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初创投资在2018年便超过了80亿美金。虽然还无法与硅谷相比,但波士顿不乏大量投资公司。在波士顿的创新生态中,VC扮演了重要角色。生命科学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高,在波士顿的创新生态中,风险投资增长剂。

波士顿是美国第三大金融中心和全美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诸多顶级投资公司的总部均设立在此,为创新研究与转化提供关键的资本支撑。2019年波士顿地区生命科学领域风投资金达到47亿美元,占美国生命科学领域风投资金总额的24.6%,带来了数百亿美金的生产总值,创造了超过11万个就业岗位,使 健康 服务业成为波士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与硅谷相比,波士顿的风投机构更加务实,更重视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度。波士顿的大部分风投机构主理人都有着医药公司高管背景,或者本身也是具有多年研究经验的科学家。这就奠定了波士顿风投机构的基调。高度集中的科研资源和专业的投资人使风险投资得以往孵化阶段前进。

科学家的成果转化无外乎是转让和自行转化两种,前者通过将专利转让给大药企或者直接是横向合作,而如果要自我转化,则离不开风投机构的支持。除了资金,投资机构甚至会深度的参与的项目的创立过程中来,成为核心团队的一部分,具体案例可以参考Moderna。

同时,资本也是政府产业导向的有力工具,政府是重要的LP。波士顿生物技术集约群最大特点在于其研发能力与政策支持,风投机构的存在,将整个生态链串联了起来。

从 历史 发生的脚步来看,大药企们是最早发现波士顿潜力的产业角色。辉瑞、诺华等巨头药企的落户,奠定了波士顿的产业基调。这些药企在面临发展瓶颈之际看到了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大方向,押对了注,选对了地方。政府在看到这些药企纷纷落户后,才决定将生命科学作为当地发展的新战略。

一方面,大药企们是波士顿的“氛围担当”,他们的聚集是波士顿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耶路撒冷”,为这里的大批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几乎;另一方面,他们也吸引了人才来到这里。波士顿的许多投资人都曾是制药公司高管,可以说,波士顿如今的风险投资行业,其实是由大药企奠定的基础。

大药企们在波士顿选择创新并将其放大,同时,他们也在为科学家们提供创新方向和成果出口。如PD-1、CAR-T、基因治疗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热门赛道,其实都是通过大药企的孵化和参与,才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在大药企的参与和帮助下,埋藏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最终得以影响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风潮。

创新源头在波士顿、创新人才在波士顿、资本在波士顿,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也十分明显,那么创新公司有什么理由选择其他地方?由此,波士顿形成了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吸引了并孕育了大量创新公司在此落户。而创新公司的聚集和成功经验又最终使得这个生态形成最终闭环,大量成功的经验坐实了这里的创新基因,也鼓舞这更多人和企业来到这里,继续书写波士顿的创新故事。

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锚,波士顿整合政府、科研单位、风投机构、大企业和创新公司组成了独特的创新闭环。这些单位以利益机制为纽带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

政府提供长期政策支持,打造适宜创新的氛围和城市空间;大学提供创新资源,产出人才;风投机构为创新提供关键资本支持;大公司为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提供机会和载体;创新公司则是产业引导与成果转化结出的胜利果实,也是生态得以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

那么,波士顿的经验可以给国内的科研成果转化事业带来什么启示呢?

过去的几个月中,动脉橙果局分析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转化创新之路、海外高校和医院的转化经验,希望通过大量的案例拆解寻找到能够推动国内成果转化的蛛丝马迹。其实这些经验早就开始影响国内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比如近几年各大高校、科研单位成立的“育成中心”、“产业研究院”,大多都可以看到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转化创新相似的影子。

经过几年的推动与摸索,其实可以看到国内科研成果转化成果初现。不过,放眼行业来看,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的项目与初创公司还是星星之火。但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动绝非仅仅是高校、科研成果自己的事情,或许除了单一维度的科研成果转化制度的 探索 外,还需要地方政府、风投机构、行业内大公司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使创新得以良性循环的生态。如此,星星之火方可燎原。

硅谷银行是一家怎样的银行

硅谷银行是一家怎样的银行?接受了“兜底”慎码的硅谷银行恢复开门储户排长队取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硅谷银行是一家怎样的银败孝此行,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硅谷银行是一家怎样的银行?

硅谷银行是一家州特许商业银行,同时也是一家专注于PE/VC和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中小型银行。硅谷银行1983年成立于美国,是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子公司,资产达到50亿美元,并通过位于美国的27家办事处,3家国际分公司以及在亚洲、欧洲、印度和以色列的广泛商业关系网,为风险资本以及创业企业提供了26亿美元的贷款。硅谷银行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企业,成功帮助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

硅谷银行的48小时与40年

爆雷、挤兑、破产,硅谷银行倒下的速度超出所有人意料。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曾是“优等生”。这家成立40年的专业科技银行,先后成功渡过上世纪90年代加州房地产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次贷危机。事实上察迅,硅谷银行之所以闪崩,既是既存风险的爆发,也是美联储此轮激进加息的多米诺效应。“难以置信的艰难48小时”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BANKRUN”

周一开始,美国的科技中心硅谷,将有无数个初创科技公司的员工拿不到工资,甚至付不起办公室的房租。原因是——著名的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被宣布破产了。

在加州一家初创新材料公司工作的李帆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周六起床看到SVB倒闭的消息还在感叹,结果不久就收到了邮件,说公司的钱全都存在那里。高层开了一上午会,但依然没有讨论出结果,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

另一家安全分析初创企业CompScience则因为没能转出公司的资金,不得不暂停了在市场营销、销售和招聘方面的支出,但仍在为员工薪资问题发愁。“有想过出事的会是硅谷银行吗?从来没有。”CompScience的CEO

Josh Butler说。

一切都来得很突然。毕竟在3月7日,硅谷银行官方还宣布“很荣幸连续5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国最佳银行榜单”。

转折发生在3月8日。当天晚些时候,有消息称它需要筹集22.5亿美元的资金,被迫以18亿美元的损失出售其所有可供出售的债券。

市场担忧由此而起。3月9日,硅谷银行股价暴跌60.41%,从每股267.83美元跌至106.04美元。根据加州监管机构文件,截至9日,硅谷银行客户在一天里总共提取了惊人的420亿美元。

随着股价继续下挫,硅谷银行直接放弃了出售股票,开始寻找买家。但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出售过程更加困难,这一努力也失败了。

10日晚些时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融保护和创新局宣布,已依法接管主要服务初创企业的区域性银行硅谷银行,并指派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为硅谷银行进行清算管理,原因是硅谷银行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不足。

眼看提款无望,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展了自救。美国玩具店Camp的网站上,醒目的全场促销广告已经打了出来。由于大部分现金都存在突然倒闭的硅谷银行,如今不得不通过大促销的方式自救——全场6折甩卖,包括礼品卡。

广告邮件的文案是,“当你的银行崩溃时,快跑,别用走的”。而用户需要输入的促销暗号则是“BANKRUN(银行挤兑)”。

成败在硅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临近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高等学府,叠加当地的税收优惠、政府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硅谷逐渐成为了知识与冒险家的热土,科技公司在这里开花结果。

当时硅谷地区的科技创新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而传统银行却很少为这些新兴企业提供贷款和金融服务。彼时,来自富国银行的Roger Smith和Bill

Biggerstaff,以及斯坦福大学教授Robert Medearis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1982年,三人联合创立了SVB。

从那时起,硅谷银行一直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服务、全球支付和交易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和帮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硅谷银行不断壮大,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了业务,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银行之一。

历经40年发展,目前硅谷银行已帮助约30000家高科技初创企业实现融资,与全球逾600家创投机构、120家私募股权基金建立业务联系,在美国高科技初创企业投融资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50%。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总资产大约2090亿美元,总存款约1754亿美元。

飞得越高,摔得越惨。硅谷银行的倒闭,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案,仅次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倒闭的Washington

Mutual(华盛顿互助银行)。

“明星银行”为何突然破产关闭?这背后是美联储激进加息造成宏观流动性变动,与硅谷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滞后性、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相遇。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硅谷银行爆雷乃至倒闭与美联储激进加息有直接的关系。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打上了科创金融的烙印。货币政策宽松时,科创企业融资相对容易,并将大量资金存入硅谷银行。硅谷银行配置了大量的持有至到期固定收益资产。

杨海平进一步分析道,但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展开,科创企业融资不足,开始从硅谷银行大量提现,这是流动性缺口形成的原因。为了填充流动性缺口,硅谷银行不得不出售其资产组合,由于此时利率已经处于高位,资产出售形成了较大损失。此后,硅谷银行向市场推出了再融资计划。市场对其流动性不足的担忧加剧,形成了更多存款提现和做空等行为,流动性危机爆发。

风投从业者也在开始感叹投资者在硅谷银行消亡中扮演的角色。Restive Ventures的金融技术投资者Ryan

Falvey说:“这是一场由风险投资公司引起的歇斯底里的银行挤兑,将作为风投行业自食其果的案例被载入史册。”

覆巢之下无完卵

受到硅谷银行影响的公司实在太多。就连几家大型科技公司都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据福布斯(Forbes)网站报道,已有14家企业披露了其在硅谷银行的存款数额。

如迪士尼旗下的流媒体服务商Roku称公司的19亿美元现金中,约有4.87亿美元(占26%)与硅谷银行挂钩。而且Roku表示这些存款基本上没有保险,而且也不知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收回这些存款。

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电子游戏公司Roblox称,其30亿美元现金中有5%存放于硅谷银行,但表示这不会影响公司运营。稳定币巨头Circle则表示,其400亿美元的USD

Coin储备中,有33亿美元在硅谷银行。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面临这种困境的并非只有硅谷银行一家。硅谷银行关闭后,部分投资者担心,这一事件可能会波及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导致更大规模金融风险。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此前警告,目前的利率环境可能对银行业产生严重后果,美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将因销售或持有多种金融产品而面临总计6200亿美元的损失。

不过,市场研究机构凯投宏观首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阿什沃思认为,商业银行在持有金融产品上出现的损失不大可能变成系统性问题。瑞银集团财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资官马克·黑费尔也表示,硅谷银行关闭后,目前尚未看到银行间市场承压等风险扩散迹象。

由于硅谷银行此前主要为初创企业和创投机构服务,在破产事件发生后,美国创投机构纷纷声援硅谷银行,希望帮助该行不致倒闭,渡过难关。

当地时间周六下午,包括红杉资本在内的125家风投机构签署了一份共同声明,呼吁硅谷银行应当被“另一个实体”收购,这样他们仍能与该银行保持业务往来。

连锁反应仍在继续,初创公司仍在挣扎。但这家银行官网上依然写着最初愿景:“帮助个人、投资者和世界最具创新性的公司们实现其雄心。”

硅谷银行恢复开门储户排长队取款

周一开门之后,硅谷银行的各个营业点门前都排起了长龙。

前一日晚间,美联储、美国财政部联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宣布为硅谷银行“兜底”,称储户所有存款权益将得到保障。

即便收到了定心丸,硅谷银行的储户还是迫不及待地要把账户里的钱转移出来。当地时间3月13日一早,硅谷银行各营业点前排满了来取款的客户。

在硅谷银行sand hill road营业点,照样是众多储户安静地排着长队等待取款。而该营业网点附近,是硅谷风投办公室聚集地。

该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也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只是表示,有问题可联络FDIC的公关部门。

20年客户很失望

“我对SVB(硅谷银行)很失望,”在硅谷银行总部门口,一位刚办理完转账的硅谷银行私人客户表示,虽然他办理了转账手续,但是工作人员告诉他,到账大概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他表示,自己20年前就是硅谷银行的客户,今天九点前就来排队,在柜台的操作过程大概20多分钟,“你看这么长的队,估计一天也办不了几个”。

“我觉得这背后都是接管的政府官员在搞鬼,一方面说钱没问题,一方面拖缓大家取款速度。”他说。

根据FDIC的通告,硅谷银行的客户可以选择在线操作账户。但是一些储户担心在线操作会遇到堵塞,以及转账到账时间较长,选择了第一时间到现场营业厅领取现金支票。

甚至有储户带了行李箱来到银行门口。当问她是不是装现金的,她没给予回应。

硅谷银行的储户主要为公司用户。此前有媒体报道,美国超过一半的有VC背景的初创公司都在使用硅谷银行的服务。

根据美国证监会官网已经发布的公告来看,超过6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其有存款在硅谷银行,大部分公司的风险敞口少于全部现金资产的10%。但是,大量的硅谷初创公司把硅谷银行当做主要银行,资金存放于此,使用硅谷银行的信用卡支付公司日常支出。硅谷银行此次暴雷,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位于Palo

Alto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Point相关人士告诉财联社,该公司财务一早就去硅谷银行领取了现金支票,并且群发通知了员工们。此前,大家担心硅谷银行的危机会直接影响到当月的工资发放,现在总算安心了。

“对企业来说,不履行payroll(支付工资),理论上,员工是可以告公司的。所以,有的公司甚至会宁愿选择开除员工。”他说。

地区性银行仍受重压

为了防止硅谷银行危机向科技产业以及金融体系传导,美联储在当地时间3月12日晚间公布了对硅谷银行以及另外一家关闭银行Signature

Bank的托底承诺。

美联储推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提供一年期借款,以帮助银行有能力满足所有存款人的需求,并通过这种补充流动性方式来消除存款机构急切抛售证券资产的压力。美国财政部将拨款250亿美元来支持该项计划。

救市消息传出之后,当日晚间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迅即上涨1.4%,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上涨1.5%。

然而,周一美股开市之后,市场信心并没有在银行板块得到持续。第一共和国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一度暴跌70%。西太平洋合众银行(PacWest Bancorp)、阿莱恩斯西部银行(Western Alliance

Bancorp)、嘉信理财集团(Charles Schwab Corp.)等地区银行股均两位数大跌并多次熔断。

收盘时,费城证交所KBW银行指数收盘跌超11%。第一共和银行跌61.83%,阿莱恩西部银行跌47.06%,夏威夷银行跌18.35%,嘉信理财跌11.57%,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跌21.05%。

有分析表示,投资者担心的是这些没有像大银行一样被监管审查的地区性银行,同样存在类似硅谷银行的结构性问题。

危机后“非常缺钱”!硅谷风投集体去中东融资(硅谷投资公司)  第1张

硅谷银行危机与新造车困局

文|嗷嗷胡

一家2000亿美元银行的倒掉,让全世界回想起2008年的恐惧。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危局也不是一日间酿成。硅谷银行(SVB)从融资消息到爆雷停牌,从恐慌挤兑再到宣告倒闭,前前后后不过48个小时,但世界金融环境的愈发不稳定,其实最晚从去年初就开始了。

问题无非是第一颗雷究竟会在何时从哪里爆出来。

脆弱的银行

去年某些个别村镇银行的风波,其实已经给平日里不太关心经济环境的人们提了个醒:公众观念中富可敌国的银行,其实在某些时候可以非常脆弱。

这不是什么冷知识。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基于信用货币体系,银行之所以能以少量自有资金放出大量贷款,一个前提是所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放出的贷款几乎只会转化为存款,最多就是银行A放出的贷款成为另一银行B的存款,而极少会以现金形式存在。

纸币对应着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只告茄需凭借比如说8%的基础袜埋察货币,就可以创造出100%金额的贷款;但这100%的贷款几乎不以现金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成为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存款数字,贷款和存款不过是在银行与银行之间做账目增减。

这个例子中,央行只发行了8%的基础货币,但经过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放大,在社会上创造出了100%的财富。这个过程即所谓的“货币创造”,“8%”这条红线即央行制定的准备金率,而“8%”和“100%”间的比例即所谓货币乘数。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一切,都离不开信用创造货币的过程。

所以银行遇上恐慌性的大规模挤兑便极其脆弱,储户并不需要将银行账户上的全部存款取空(当然也没可能),只需当商业银行手中区区百分之个位数的准备金被取光耗尽,“负债表上有资产却无现金可取”就会要了银行的大半条命。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对于成熟的经济体,大规模挤兑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准备金的存在正是为了应对一般情况下不发生挤兑风险,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于金融风险水平的评估。

但是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最晚从2022年开始,“正常情况”已经越来越是奢侈了。

“落后于曲线”

今有硅谷银行,前有FTX、有斯里兰卡、有中美科技股爆雷,外围还有劳力士泡沫破灭、加密货币与显卡崩盘,一切高估值风险资产的泡沫破灭时间节点,都与美联储自2022年开始的加息缩表行动高度吻合。

硅谷银行的问题已经很清晰:疫情以来吸收的大量储户存款,存款规模在一年半内由760亿升到近2000亿美元,这些存款资金大多被用来购买低风险的美国国债与MBS债券;然而非常不幸,很快这些资产的“低风险”就成了过去时。

众所周知的,2020年为了应对疫情(以及3月份8个交易日熔断4次的美股),美元开启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放水。两年时间,美联液乎储资产负债表从约4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近9万亿,美元基准利率也降到了几乎是零。

由此催生了美股的疫情大繁荣,但是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

当2021年美国物价刚出现异常,美联储和华尔街的鸵鸟们坚信“通胀只是暂时的”,全是疫情导致供应链紊乱的锅,而拒绝提前采取干预措施(甚至还在继续QE)。直到年末通胀肉眼可见的无法遏制,“通胀暂时论”才终于破产,QT、加息、缩表才被提上日程。

以至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后也只得承认自己误判了形势,由于美联储对通胀的性质低估和认知滞后,从2021年末开始到2022年期间,先是不得不提早加速结束QE(Taper),再是3月开始加息并预告缩表,紧接着破天荒一次加50个乃至75个基点。

一步慢然后步步慢,因为干预启动时间的滞后,动作幅度也不得不一次次超出市场预期。利率上升速度过快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美联储相当长时间里“落后于曲线”,于是屡屡出现令市场措手不及的动作幅度,比如2022年下半年的连续4次75基点。

要知道,2021年末的普遍争议还是“明年要不要加息”,2022年初还在信誓旦旦“加息不意味立刻缩表”。然而我们紧接着目睹了“22年来首次50个基点”,第二个月又迎来“28年来首次75个基点”——新闻真是不能看合订本,堪称大型人类打脸现场。

急速升高的基准利率抬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美国国债利率一般被视为无风险利率,由于基准利率在短短一年内从0.25%直线升到了4.5%,对市场利率水平最敏感的短期国债收益率也随之飙升。

需要说明的是,国债往往采取折价发行(比如100元面值发行价95元),国债到期收益率与国债的价格成反比,如果到期收益增加自然意味着国债价格下跌了。反过来,当基准利率被迅速提高,国债收益率随之升高,国债持有者的资产价值是在贬值。

这也很好理解:当存款利率由低位迅速升高,如果债券价格和收益率保持不变,相对存款而言的吸引力就会减小,人们倾向于抛国债换存款,当国债价格降低后收益率随之提高,直到与存款利率之间再次出现合理的利差。

一年期美债收益率,最近暴跌是因硅谷银行爆雷

硅谷银行总资产中有多达55%是含美国国债在内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简单理解为债券)。随着近一年来美元多次超预期加息,美债收益率升高,美债价格持续走低,持有大量此类资产的硅谷银行自然损失惨重。

同时别忘了,随着基准利率升高,银行还要给储户更高的存款利率才能够留住储户的钱。硅谷银行的大量(打算持有至到期的占43%)债券资产在账上每天贬值,又难以给出高利率致使储户外流,直到走向3月的最后时刻。

顺带一提,去年底到今年初的两个月,随着美国经济数据显示通胀降温(很不幸,暂时性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波乐观情绪,甚至一度为年内联储转向降息定价。然而2月末美国PCE物价突然反转,通胀意外(并不)重新升温,于是年内降息的最后一丝可能性迅速破灭……

看不到头,就别挺了。

新势力的考验

突然想起来我们autocarweekly是个汽车号来着。

如果你上网冲浪足够勤记性又足够好,应该记得去年蔚小理连带着特斯拉、RIVIAN和Lucid们在美股的一片哀嚎。直到今天,新势力们的股价依然没能缓过来,恢复最好的理想也只是够到了20年和22年两次高点的一半左右,蔚来和小鹏等等就更别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新势力们可谓打出生起就不知道啥叫利润KPI,一切重点都扑在了抢市场扩大占有率,会花钱比会省钱更叫本事。每季每年亏损都是天文数字,能把亏损收窄一点、毛利率往正方向挪一挪,都算是利好消息支持着股价和市值。

到今天,新势力中只有理想实现了个位次数的单季度盈利,而即便是盈利前景最明晰的理想,也只是把“盈亏平衡”作为2023年的年度目标。

在2022年美联储开始加息之前,“不挣钱”根本不会被视为问题。长期接近零的美元利率,决定了融资环境的高度宽松,融资成本长期在历史低位,成长性远远压倒了盈利能力——还记得2021年频频登上头条的“xx市值超越大众/丰田/某传统车企”吗?

没有人在乎你的商业模式什么时候才能养活自己,人们只在乎你身上有没有足够梦幻的故事可以说服别人“最晚明年、至少翻倍”。

但是当利率出乎所有人(也不是)意料地,迅速从趋近于0飙到4.5%,“资产定价之锚”美债收益率一度超过了5%(无风险哦),并且还有进一步加息并长期保持高利率的现实可能。新势力们如果无法在耗尽现金储备之前开始稳定盈利养活自己,届时将要面对的是远超以往的高融资成本。

比原本预想中更早的盈利压力,它们将不得不加快成长发展的节奏,缩短从抢占份额到开始挣钱的周期。一年一熟不够用了,急速生长才能抢到船票。

而商品市场这头,年初居民超额储蓄创纪录上了头条,汽车市场的重心也似乎正在从BBA和蔚小理,转向以比亚迪为典型代表的经济型市场。几家定位更为孤高的后进新势力,有些已经连单月销量都发不出来了。

传统车企当然也在面临着考验,比如最近的大规模补贴,但大家“车生”阶段不同,受到融资成本的影响要小得多。传统车企中更大比例的优秀企业,其经营状况是具备一定风险抵御能力的;而正处在上升成长通道中的新势力,即便头部选手也还在奋力扭亏的路上。

当然往好处看,高利率环境终归会挤除泡沫:淘汰一切不创造真实价值的个体。无论是腾讯京东们的反贪腐、砍业务、整风气,还是新造车们开始降本增效争取提早“经济独立”,长远来看都是对于PPT画饼乱象的拨乱反正,都是对“做正确事”的筛选。

去年马斯克曾说他“期待”一场衰退,因为“把钱洒在傻子身上已经太久了。”当然我们都明白,硅谷银行这样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危机,绝不值得幸灾乐祸。但是就我们自身而言也无需过度悲观,在随着科技进步而越发漫长的人生中,风险其实本该是家常便饭。

很多人喜欢引用凯恩斯的那句“长期来看我们都是会死的。”不过凯恩斯想表达的是,真·长期视角下规律永远会发挥作用将一切拉回正轨,但如果坐视而不主动行动,那么我们自己也许就是回到正轨这个过程中的“代价”。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捱到春来。

1933年大萧条尾声,美国依照凯恩斯的小册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然而他们终究没能料到几十年后,会有一家硅谷银行多达94%的存款超出了25万美元的保险额度。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autocarweekly,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看美剧《硅谷》,明白了创业和融资的什么坑?

去年底刚加入创业公司,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企业嫌森所以特意找这部剧来看。算是质量很好,笑点也很多的美剧了吧。

说几个喜欢的点吧

技术,虽然我不太了解技术,但看看现在市场上的app,创新还是在解决痛点或者商业模式上,但是硅谷里他们是真的改良了数据压缩,而且一开始Richard和胖子完全不了解这个技术的价值,后面也不清楚这个技术可以应用的商业领域。

我很喜欢胖子这个角色,除了外貌几乎是我最想变成的人。就是无底线的自信,比赛彩排那一段我太喜欢,他一一要求工作人员到时给他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来个灯,现场效果要如何如何,条理清晰,不容质疑,我就觉得是不是太多人都不会自信地提出点合理要求呀?还有他帮richard去回击那些骗他钱的小孩那段也是很赞。

richard非常的善良,木讷,假装喝水,去被人发现杯子没水,永远讲最冷的笑话,学胖子讲狠话结果所有人都听不懂,有时我也是懂这种心情的。

团队

Jarad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后勤人员,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实际他是团队里唯一大芦懂市场、商业、法律的人,只不过这些东西在一开始的运营中看来是最繁琐且没有创造价值的,最感动的是比赛时听到要转产品,他黑着眼睛到处问路人有什么需求。

作为一个前奥迪特,可以小心地提醒一句:企业比的是谁活得久,不是今天突然吃成大胖子然后过几天就饿死了,好的企业要有合理的现金流,创业企业也要好好地进行财务管理。

最后疑惑码农真的会这么不芹仿亩善交际这么缺女朋友吗?我怎么觉得他们说话常常让我脑洞大开。

栗浩洋近年来发展的怎么样?创业历程艰辛吗?

最近几天,朋友圈都在悼念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一个致力为全天下的人解决健康问题的创业者,自己却倒在了病魔下,这真的是令人悲痛的事情,一个50亿市值的公司失去了他的领跑者。

一下子所有的人都在谈到健康的问题,都在开始关注创业者的状态,尤其是他们的健康。怎样让悲剧不再重复发生?到底拿什么拯救舍命付出的创业者?为什么大家两天来在各个朋友圈都没有讨论到最重要和最深层的问题?以我17年的创业艰辛中自身的感受、和帮助挽回了两个重度抑郁症的高管的经历来看,健康问题对创业者只是排在第二位,压力下的心理健康问题才是创业者的第一杀手。

一、触目惊心的猝死和自杀列表

在出现了张锐的事件之后,我又看了一下国内外互联网以及一些高压行业里,看完之后内心中非常的震惊,每个行业都出配明现了类似的猝死的情况:

2016年10月5日,春雨创始人CEO张锐凌晨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趋势;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因疾病突发在北京不幸去世,年仅34岁;

2016年6月23日,前阿里巴巴数据技术及产品部(DT)总监欧吉良在打羽毛球时猝死,年仅34岁;

2015年12月13日,腾讯技术研发中心语音引擎组副组长李俊明在陪怀孕的妻子散步时猝死;

2014年2月,比特币交易平台First Meta的28岁CEO Autumn Radtke 自杀身亡,原因未知;

2013年1月的时候,硅谷电商网站Ecomom47岁的创始人Jody Sherman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13年,御泥坊前董事长吴立君突发脑疾去世,年仅36岁;

2011年1月,美国社交网站Diaspora22岁的联合创始人Ilya Zhitomirshiy选择了自杀;

2008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生瑜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39岁;

2007年,绿野木业公司董事长许伟林,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2岁;

2006年,上海中培祥告发电气集团董事长南民,因患急性脑血栓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7岁

2004年,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逝世,年仅38岁。

看到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之后,一身冷汗,回想自己17年的创业历程,从大学毕业开始,义无反顾的投入创业之中:

21岁的时候就创办了连锁教育学校;

23岁,借了几百万的高利贷,年利息60%,在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之后,不想看着自己公司去死,不成熟的做了危害到自己生命的事情;

29岁,公司连续12个月发不出工资,每个月要去借钱,员工流失50%,高管只能是半薪,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一年谈了37家风投,全部拒绝,因为缺少资金,研发出现问题,合作伙伴亏损出现问题,全公司人心惶惶。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我写了一首诗,是模仿李白的《将进酒》:

刹那间万事崩陷天地间,逆潮汹涌绝人寰!

刹那间数年苦心毁一旦,众人背离千金散!

悲愤无力再回天,孤寂落寞少人怜…

握拳出血问苍天,哪有公道谁无眼?!

其实在你创业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屈辱和崩溃,甚至是永远一辈子无法对外人讲的,我很庆幸在面临这么大压力的时候,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自杀,我认为这可能是我的心理建设的比较好。

尽管如此,其实我的身体也有过异样的反应,虽然没有像张锐那样,或是刘强东那样一夜白了头,但也遇到过肠胃问题,一个月之间瘦了30斤,这都是创业带来的问题。

二、心理问题才是伤害创业者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我认为不是健康问题,而是心理排压能力的问题更应该收到大家关注。

在现在朋友圈铺天盖地的讨论健康问题的讨论中,我认为独独没有讨论的是创业者如何训练排解心理压力的问题。

心理压力导致自杀不用多说,导致猝死或是其他大量的健康问题比不运动带来的问题更严重,更让人崩溃。

很多创始人为了让团队不感受到自己宴稿面临的压力,外表表现很正常,但是自己已经负债无数,连正常的吃、住都无法保证,更不谈要去度假旅游。

医学专家也从各个角度说明压力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特需中心主任张雅君:精神压力过大是导致猝死的外部第一因素。当患者因为疲劳、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因素的折磨,交感神经处于高压状态,增加了冠状动脉痉挛、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危险,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焦虑、高压、惊恐、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吸烟、高胆固醇饮食,由此导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等,也为数不少。中青年企业家、白领若发生猝死,常常有心理因素。

美国切里流行病学研究所的艾伦·D·伊克尔博士对3682人进行了10年的跟踪研究,其平均年龄为48.5岁。结果表明,紧张水平高于常人的男性,约有25%会患上心脏病,且死亡率比正常人高23%。在女性中,焦虑程度更高者,其猝死几率比其他人高了23%。

三、猝死也许和抗压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张锐在之前的采访文章中,我们也能看到,通篇的大部分是在回忆自己的痛苦和艰难,在这样的状态下,曾经因为融资的问题还一夜白了头,但是其实比张锐的融资更艰难的人也有很多人。无论是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濒临倒闭的最后一小时才解决融资问题,还是史玉柱面临数亿债务导致公司崩盘等情况,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的抗压能力非常强,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应对高压的情况。

张锐的去世,也许也是源自于心里压力的问题,如果能够有好的方式释怀压力,也许可以得到挽救。

创业本身就是一件风险极大,压力极大的事情,尤其是在今年创业潮来临之际,大量的创业做在做的事情是伪需求,无意义的,势必极大可能会以失败告终,很多创业者不仅赔光投资人的钱,甚至把自己的所有积蓄、房子等都投入亏光。如果从事着这样高风险的事业,抗压能力不够,很容易崩溃,心理产生问题,甚至有自杀行为。

在我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其实经历过所有创业者所熟悉的,包括媒体报道出来的80%、90%的痛苦和折磨,甚至经历过他们所没有经历的慌乱和崩溃,但是我自己还是自信自己在心理压力疏解方面做得不错。

尽管我连续几年凌晨三四点睡,十几年来陪着客户喝酒喝到不省人事,但是很多人反而觉得我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每天都精力旺盛,白发不必别人多,眼袋等也不明显,最核心的原因还是自我压力排解的问题。

我的经历比大部分的创业者要丰富的多:

1、几亿资产眼睁睁的因为不是自己的原因一步步的被拖下水,直到灰飞烟灭;

2、合伙人和事业部老总的卷款逃走,甚至是潜逃出国;

3、所有的目标和憧憬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件按照自己的规划达到结果;

4、连续七年和员工住集体宿舍,没有自己生活的状态。

但是往往在企业最崩盘的境地,我能够和身边的朋友、亲人微笑面对,仍旧能够和所有的员工一起畅谈自己的梦想,仍旧能够一丝不苟不放弃的去执行自己的工作计划,打磨自己的产品,去积极的等待着后天、大后天或者不知道是哪一天才会升起的太阳。

我很多身边的合伙人和高管,曾经在当年最崩溃的时候问我:浩洋,你是真的心里面没有压力,还是你装出来,为了让我们觉得没有压力,才这么苦衷作乐、故作镇定。而我自己发自内心的告诉他们:我心里真的没有压力,可能压力是存在某种潜意识中,我至少在显意识里最大化的释放了所有压力,因为这些压力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可能做出最不理智的决定,也会影响身边每一个人。

四、创业者如何释放自己的压力

我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一下创业者如何通过具体的办法来排解压力,调整心理,需要从心理学,哲学以及宗教三个方面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第一阶段:开始接触心理学

因为从高中的时候就特别酷爱并深入研究心理学,我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就在消除负面情绪和能量方面做出了非同常人的成果,当时我花了两年的时间修炼自己不会发怒和生气的感觉,当时悟道人生其实就是追求幸福感,当时我就练就了无论多少人侮辱我、嘲笑我,我都不会生气,有人对着我吐一口在身上,我都可以一笑了之。所以后来在做企业的时候,我就能做到公司的高管和我当面拍着桌子吵架,甚至对我泼果汁,我都可以很理性地找出他们的表述中的价值点,来反思自己的决策中的缺陷或者执行中的问题。

第二阶段:去思考哲学深度的问题

去除负面情绪是每个创业者需要修炼的第一关,而这一关绝对不是靠忍耐和忍受,90%的创业者通过忍受来解决,但却造成了内伤,你要用修炼的方式,让每一个负面情绪不积压在内心里并且不复发,你要去化解甚至忘掉自己的负面情绪,你可以通过这些小技巧来修炼,比如说:

1、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聚焦在别的事情上

2、站在对方角度去想100个他侮辱你的道理

后来创业在第三年的时候,面临的企业前面一两年的崩盘,通过高利贷侥幸成功了,后来意识到,以后不是每次都能够还得起高利贷,并且未来面临的痛苦、压力、痛苦都会打五倍十倍,时间长度也会长三倍、四倍。所以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锻炼自己面临崩盘和恐惧的能力。

在黑马会全国的演讲中,我的主题是《企业家中的哲学家》,其中倒数第二页就是让所有人来幻想一下面临最恐惧的情况,你会怎么做。是希望告诉每一个创业者要思考人生的终极目的,如果思考清楚这一点,当你在最困境的时候,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要是以前我就会以自杀了来去面对了,通过三年痛苦的修炼,每次其实最终极的故事,我都只能想到三分之一就会浑身毛骨悚然无法想下去,因为你想的真实才有最终的效果。最后一步步沉浸在痛苦中,最后甚至找到了东山再起的方式,我当时想真到了那一步,我心里的智慧和内心想法还是存在的,我可以招一个大学生帮我阅读各种创业文章,通过三年把自己变成一个专栏作家。

然后拿微薄的收入和大学生分成,在自己的创业和企业的文章得到认可,略有所成之后能去给小企业家帮助,做智囊和军事,尽管自己腿瘸眼瞎,但是还是能够给到他们的一些帮助,甚至是他们眼里神奇解决方案。最后慢慢成长,从小企业家,到中企业家,到大企业家,我不要股份,但是这种帮助他们成长能让我获得成功和幸福感。

直到最后,如果我能够帮助一个大企业取得辉煌的成功。那个时候可能会有风险投资会来投资我这个瘸子和瞎子,那个时候我需要找三个合伙人,CEO,CTO,COO,他们一起和我共同组建团队,帮助我重拾企业的梦想。我们四个人一起做一个企业,我依旧能够东山再起,做一个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创业者。

第三阶段:开始禅修,进入宗教的世界

禅修的经历让栗浩洋悟道了更深的做企业和人生的真谛

在完成第二阶段后,我幸运地遇到了台湾的廖老师,在她的指引下,我的心理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平和的心境,跟着她在全球很多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禅修,在这种禅修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这种禅宗不是迷信的部分。而是对于人生大彻大悟的智慧,在这种智慧之后,就像是张小龙在龙泉寺得到扫地僧点化获得微信一样,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在这个过程中你悟到了常人无法领悟的深层次的信念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包括非常浅层的企业经营的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的解法,以及你的战略都是与众不同的,我想乔布斯这么聪明的人在印度做了两年禅修,也是说明了人是可以从内心中去超越自己的。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甚至参加了葛印卡大师的Vipassanā内观禅修班,期间15天没收手机,我的几个朋友包括快的打车CEO吕传伟都是觉得不可思议,作为一个管理了1000多个城市,2万员工的企业老板,扔掉手机去进行禅修,说明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境地。

这三个阶段是不断递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技巧能够帮助创业者走出心理压力,这里是我的一些经验技巧,希望对广大创业者有帮助:

1、先寻找内心的平和点:

只有内心最深的问题排解掉之后,才能用一些技巧。技巧就像刘强东说的那样:每个人需要有自己的方法解决内心压力,只要不是违法犯罪,我自己过去:飙车,德州扑克这种类似接近赌博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压力,喝酒,抱着大家深情并茂的陈述,大哭来释放压力。虽然解决表面上的问题,但是终究不是最健康的方式。

2、通过刺激的运动:

后来内心平和后,找到了更多更好的方式,做一些相对安全的极限运动,长跑,滑翔,滑雪,帆板。通过刺激的极限运动来释放压力,CSI的领导者每天面对死亡,用最惊险的过山车来释放压力,这种惊险的过山车同样是我的最爱。

3、发现生活的小幸福:

到后来,在不断进行自我催眠的情况下,每一个小小的成就都能成为我释放压力的方法。看一部别人看起来糟糕评分很低的电影,和家里人一起旅游,和爱人一起看歌剧,和朋友吃一顿美味佳肴都是释压的方法。每一件小小的幸福,每一个飞花捻叶都能作为武器,每一个生活中幸福的点滴都能成为我排解生命中毒素的有力的生命剂。

4、加入创业者团体:

有一些创业者社群,有着大量有共鸣的创业者,在这些社群当中,你会接触到不同行业的朋友,有的是前辈,有的是后浪,也许可以找到非常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倾诉平时没人可说的话。

五、愿每个创业者能远离心理病,更好的为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努力

其实我相信,很多创业者,不管是已经成名的那些人,史玉柱,刘强东,姚劲波,还是乔布斯,埃隆马斯克他们都经历过比春雨医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比那些甚至自杀的创业者更大的精神折磨。

我们看看埃隆马斯克的故事,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还剩几个小时就破产,最终马斯克抗住压力,当时08年遇到金融危机,马斯克接替成为特斯拉CEO之后,面对财政危机、第一批客户的信任危机,遭到无数的抨击,自己个人的钱也投入到两家公司中,也几乎快用完了,马斯克向硅谷向包括google创始人等好友借钱,同时卖了自己在solorcity以及Everdream中的部分股份,筹集到2000万美金,同时到处寻找VC融资,但无人问津,甚至有投资人要求马斯克下跪求投资,然后趾高气昂的说”不”,最后凭着自己的2000万美金和从SpaceX借了4000万美金完成了这一轮的融资。

再回到国内的创业者:

京东刘强东曾一月白了头,提到:世界上没几个人如此恐惧过!京东在坚持做物流的过程中,同时在08年遇到财务危机,一天见7个投资人,而京东模式不仅现在不可能赚钱,未来好几年都不会赚钱,刘强东深知如果融不到钱,公司就要倒闭,最恐惧的不是倒闭本身,而是这么多兄弟跟自己干了这么久最后白费了。最后刘强东扛过压力,把京东打造成强大的电商公司。

巨人网络的史玉柱不借助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建设巨人大厦,最后从身价数亿,变成欠债2.5亿,史玉柱连打官司的钱也没有,但他下决心要还掉欠老百姓的钱,后来史玉柱回忆说,1997年的时候,我意识到巨人已经救不活了,我其实内心里是轻松的,精神也很好,也不茫然,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停的思考,最后我把脑白金做起来了。

58同城的姚劲波在创业最困难时,在压力下落泪,58一度无法给员工发工资,姚劲波靠卖域名让公司活着,在和赶集广告战打到最猛烈的时候,用尽公司最后一分弹药,遇到融资受阻,自己卖了学大教育的大量股票,换来上千万美元的资金支撑着58,这种决心也感染者投资人,最终获得关键的融资,从和赶集的战争中生出,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我更相信还有很多创业者,他还没站在舆论之巅,企业也还没有特别的成功和精彩,但是他们遇到的绝境,焦虑和奔溃也不亚于那些被媒体所曝光出来的。那我在此,希望呼吁我们整个中国的创业圈和创投界能够真正的面对创业者内心的奔溃与压力,能够一起想办法。

就像我们不断训练产品打磨能力,训练企业管理能力,训练营销能力等等那样,我们去关注,研讨和去训练每一个创业者的心理抗压能力。在这里,我非常愿意把我自己的可能更多的一些排压手段分享给大家,我也希望每一个创业者在看完这篇文章,如果你有所感悟,在评论区里面能够给到我们更多的经验,你的更凄惨的经历以及你自己的排解压力的方法和经验。我希望把这些所有人的经验能够汇聚成一个小册子,能让每个创业者读到的时候能够终身受益。

最后我送给大家三年前微博的两段话:

人生之途就是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对事业对家庭对朋友对生活、面对不喜欢不愿意不得不的事情、无时无刻不能放松的无穷尽的忍耐;人生更是一场你对这个世界,和对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所有物、所有事、所有运的无休无止的、没有尽头没有限度的无止境付出!

而有些人,能够不把忍耐当成胸中的恶气、或是笼罩的乌云、或是想要撕破的窒息,而是把忍耐当成一种宽厚、一种博爱、一种自信和温暖的力量!这些人,也从不抱怨付出,甚至是没有回报的付出,而是把付出本身,当成一种嗜好、一种温情,就像阳光不吝惜自己的燃烧和撒播…这些人的一生,已经无形地消弥了“忍耐”的感受,已经完美地合体了“付出”的源动力,这两个词在他们心中已经溶解成“幸福”…

作者介绍:栗浩洋,社交APP「朋友印象」创始人,国内第一家人工智能自适应网络教育公司「乂学教育」创始人。黑马会上海会长,黑马连营主任导师,「非你莫属」BOSS,央视二套「实战商学院」导师。

危机后“非常缺钱”!硅谷风投集体去中东融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硅谷投资公司、危机后“非常缺钱”!硅谷风投集体去中东融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3775.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