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关于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坚持把保供应、稳价格放在首位的信息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坚持把保供应、稳价格放在首位,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坚持把保供应、稳价格放在首位,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统计发现,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弯高下1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省级地方两会召开,省级两会也被业界视为是观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1月3日,随着西藏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开幕,标志着全国正式进入2022年地方两会时间。目前进入1月中下旬,更是地方两会召开的密集期,截至1月20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召开地方两会。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公布的2021年地方GDP增速比较亮眼,但多数地方却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据国金证券统计,在已公布的22个省区市中,上海等18个橘闹局省区市下调GDP增速目标,22个省区市平均降幅为0.7个百分点。

受访业界专家表示,目前已公布的一些地方GDP增速亮眼,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这跟地方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关。而多地提出2022年发展数字经济,这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圆让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

记者注意到,2021年西藏、安徽等地方经济成绩单比较亮眼。例如,2022年1月4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拉萨开幕。根据会议显示,2021年西藏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7%左右。

2022年1月17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提出,2022年GDP目标增长7%以上。

随后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根据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1月21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2021年我国经济受益于及时妥当处理疫情,平衡了防疫和发展的关系,各地抓住了疫情缓解窗口期,抓生产保供应;同时由于我国及时处置疫情,我国产业支撑全球供应链,从而保持了经济增长。”

盘和林还向记者指出:“我国各地方政府十分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原料药、新能源电力等行业都获得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因而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普遍亮眼。”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1月21日还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21年由于上一年疫情的低基数原因,全国GDP增长达到8.1%,创近年来新高。目前已公布的地方GDP增速亮眼,也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是全国的缩影。此外是价格因素,2021年我国整体通胀较往年提升,名义GDP增速达到12.8%,比8.1%的实际增速快不少,因此GDP总量上也再上台阶,达到114万亿元。这也是各地方GDP从总量上看也纷纷上台阶,形成了比较亮眼成绩的原因。”

多地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虽然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但记者注意到,2022年一些地方小幅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例如,北京和贵州等地方都下调了GDP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北京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贵州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从“8%左右”下调为“7%左右”。

盘和林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奥密克戎传播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延缓,国内零星区域性的疫情,也延缓了经济开放,各地出于不确定性考虑,较为理性的选择降低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的提升。”

应习文则认为:“地方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很重要的因素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从疫情中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因此形成了比较高的同比基数。相比之下,2021年的.增速比较高,也是2020年疫情比较低的基数造成的。因此2022年各地增长目标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抬升这一技术性原因。”

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从已召开的地方两会公布信息来看,数字经济受到关注。例如,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江苏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加速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34%。该报告还提出,2022年,贵州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6%和46%左右。

对此,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业界看来,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该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应习文也告诉记者:“各地提出发展数字经济,这符合时代进步的大方向。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疫情防控催生了更多过去没有的互联网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也随着技术进步逐步变得可行,比如近期比较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因此各地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以便在新形势下尽快获取先发优势,抢占有利的赛道。”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2

2022年地方两会正密集进行。

截至1月21日,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地方两会,并对外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或年度经济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多数省份将GDP增速目标设置在7%以下,并寻求通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培育新消费增长点等方式推动2022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以安徽为例,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与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兴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2年7%的GDP增长目标设定,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符合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考虑到要努力缩小与沪苏浙的差距,未来一段时期安徽必须保持更高增速。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安徽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具有良好基础;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有保障;2022年出口也仍将处于快车道,“稳定增长有基础、有保障”。

增速:至少10地GDP增速目标定在7%及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月21日,全国至少已有10个省份提出2022年GDP增速预期在7%及以上。具体看,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增速预期在7%左右,安徽省、江西省、西藏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增速预计在7%以上。这些省份多数在过去一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述10个省份中有8个2021年的GDP增速不低于7%。

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供给侧,多地提出将保障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需求侧,多地则落脚在促进有效投资、社会消费扩容升级上。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重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2年多地将通过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以期实现市场主体的持续活跃,保障供给侧充满活力。其中,河南提出,通过深化“万人助万企”,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助力市场主体的持续发展;江西提出,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20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60万户的目标;陕西提出,将以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宁夏回族自治区则将通过设定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升规入库企业100家左右这一目标,促进市场主体自我激励、持续活跃。

针对需求端,促进疫情后消费持续恢复、培育多种类新型消费成为这些计划较高经济增速的省份2022年重点工作。

举例来看,河南省提出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打造消费市场新地标,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举措;吉林省通过发展新旅游、培育新电商、扩大新消费来促进本身消费提质扩容等。

安徽近年来发展迅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促消费、稳增长安排中,安徽明确将更注重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包括推动多层次消费中心建设和合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快到皖里来”系列消费行动,多维度优化消费环境,“双管齐下”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等。

对此,夏兴萍认为,下一步,安徽要千方百计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此外,安徽应围绕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加快农业强省、制造业强省建设,提升消费质量,扩大消费能级。

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由于叠加去年底至今年初多地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一季度及全年经济的稳增长备受关注。2021年,全国GDP增速达到8.1%,尽管2022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还未出炉,但从各省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多数将2022年GDP增速定在5.5%-6.5%之间。

如何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多地均明确今年将积极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通过抓重点项目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继而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求进”。具体而言,广东、江苏、浙江、湖北、上海、北京、安徽、重庆等多地都明确提出,2022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如何理解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意义?各地将如何推动?

“今天的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明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在1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

以上海为例,王华杰介绍,2022年上海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上主要把握三点: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发挥上海“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发布早、项目储备足的优势,持续推进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能级,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水平,同步加快布局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支撑新赛道的新型基础设施;二是坚持远近结合,精准发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既扩大当前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又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坚持“时、度、效”相统一,上海将聚焦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晚都要干的重大项目,经科学论证后,提前到“十四五”前期实施。

不仅如此,多地在扩大投资方面均重视通过重大项目、前沿领域进行引领。比如,北京提出要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安徽要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陕西则表示要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等。

作为我国GDP突破12万亿的经济大省,2021年广东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2022年广东明确将聚焦促投资稳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总投资约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00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2.5%。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成为重点,例如,今年广东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加快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分析,广东2022年重点项目安排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量大,9000亿的体量在全国较高,对上游产业链的拉动将非常大;二是先行,不仅稳当年经济增长,更是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先行资本;三是优化,投资分配上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相匹配;四是创新,今年广东重点项目分配可以看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

消费:恢复与培育成两大关键词

稳增长不仅要扩投资还要促消费。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此前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促进消费恢复成为各地2022年经济“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多地明确提出,2022年将通过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如打造消费集聚区、发放消费券等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接下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并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等十方面举措。

从地方来看,加快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培育新型消费也成为多地2022年促进消费的明确任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各地在注重线上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线下消费的恢复与发展。比如,四川提出,2022年将召开全省消费促进大会,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陕西提出,2022年将实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和餐饮、娱乐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

除提升传统消费外,多地还强调要通过挖掘地区特色、推动消费产业融合,培育生活性服务业等新型消费。以重庆为例,2022年将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其中,已召开两会的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均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作为今年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例如,北京提出,要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催生的消费业态变化,深入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行动,鼓励绿色消费,丰富数字消费,发展体育消费,创新生活、文旅消费,大力孵化新消费品牌,扩大优质消费供给;重庆提到,要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巩固消费回暖势头;广东省则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汽车、家电、信息等消费。

金贤东在上述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3

截至2022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地方两会都传递了哪些信号?

近8成省份2021年GDP增速达标

据界面数据统计,从2021年GDP完成情况来看,29个省份中,近8成省份都完成了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湖北超出预期目标最多,2021年GDP完成度比目标值高出2.9个百分点。其次为江苏和北京,分别高出2.6个、2.5个百分点。约2成省份未达标。西藏2021年GDP完成度与目标值相差最大,低了2个百分点。其次为云南和河南,分别低0.7个和0.5个百分点。

29省2022年GDP目标平均值为6.4%,中位数为6.5%

从2022年GDP增速目标值分布来看,29个省份中,GDP增速目标的平均值为6.4%,中位数为6.5%。近7成省份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在6%及以上。

超8成省份下调GDP目标增速

对比2021年、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平均降幅为0.8个百分点。湖北下调最多,降低3个百分点。其次是山西,下调1.5个百分点。近两成省份的GDP增速目标与去年持平。没有省份上调GDP增速目标。

对比2021年GDP完成情况与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2021年完成度。河南、宁夏和西藏2022年GDP增速目标高于2021年完成度。河北2022年GDP增速目标与2021年完成度持平。

GDP增速目标的表述有哪些变化?

据界面数据统计,29个省份中,约3成省份对2022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超5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对比来看,2021年29个省份中,近6成省份对2021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近3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

在中央要求投资适度超前发力的背景下,今年各级政府也将更加积极作为,确保一季度实现投资开门红,形成较强的抓项目、稳增长效果。

关于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坚持把保供应、稳价格放在首位的信息  第1张

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释放了什么信号?

近期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连创历史新高,大幅推高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对电力供应和冬季供暖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各方面反映强烈。

为搏含做好煤炭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措施”有法可依。《价格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神橘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

座谈会指出,煤炭是重要基础能源,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目前价格涨幅已完全脱离供求基本面,且临近采暖季,价格仍呈现进一步非理性上涨的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充分运用《价格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具体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确保能源安全稳游银团定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煤炭市场动态和价格走势,梳理、排查保供稳价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持“零容忍”,严厉打击散播虚假信息、价格串通、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座谈会还要求,煤炭企业要切实提高站位,树立大局意识,主动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强化法律意识,依法合规经营,严格履行中长期交易合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上下游行业协调发展,保障发电供热和民生用煤需求,助力经济平稳运行。

试点7年,甲醇汽车推广仍待破局

甲醇 汽车 是不是迎来了新风口?

2019年,这个疑问始终盘旋在 汽车 及能源产业从业者和投资人心头。自2012年工信部先后在山西、上海、陕西、贵州、甘肃等5省市中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坚持把保供应、稳价格放在首位的10个城市进行甲醇 汽车 试点至今,这一工作已运行长达7年之久。站在2020年伊始回首往昔,我国甲醇 汽车 产业的发展浪头似乎在2019年迎来新高潮,特别是在相关政策的推动映衬下,显得尤为明显。

正在加甲醇的西安出租车 摄影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坚持把保供应、稳价格放在首位:马云飞

2019年3月,工信部、 科技 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部分 地区 开展甲醇 汽车 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安全可控,在具备应用条件的 地区 发展甲醇 汽车 ”,加快能源多元化和清洁能源 汽车 发展。

5个月后,工信部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 会议 第3775号 建议 称,已经研究把甲醇 汽纤梁车 纳入双积分管理,支持甲醇 汽车 发展,鼓励企业提升甲醇 汽车 制造能力,开发甲蠢竖仔醇商用车等多种车型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如今,甲醇 汽车 合法身份已落地、相关政策也一路“绿灯”,甲醇相关 概念股 也是层出不穷,但现实中甲醇 汽车 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从 国家 能源战略角度、抑或是可再生和环保角度,甲醇燃料都拥有不少“死忠粉”。

掣肘与机会并存的情况下,甲醇 汽车 的未来能否一路坦途带汪、畅行无阻?

1 实践的“快”与“慢”

从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聚集地陆家嘴沿黄浦江往上游行进 30 公里左右,这里伫立着上海首座车用甲醇 汽车 试点示范加注站。这座车用甲醇加注站于 2013 年10月初动工,原预计于2014年第一季度建成并投入使用,能满足 30 0辆甲醇 汽车 的加注。

2012年起,工信部先后在10个城市进行甲醇 汽车 试点,上海正是其中之一。 2013 年末,上海 地区 上报给工信部批准的甲醇加注站共有三个,但除了位于闵行区吴江路的这一家,其他两家鲜有人知。

据当时新闻报道,上海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华谊”)旗下子公司上海焦化是上海车用甲醇汽油的唯一配套供应企业,承担试点项目中车用甲醇燃料配套供应和加注站建设两项工作,其最后由上海市国资办控股。

1月6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实地走访了这座甲醇加注站,发现该加注站有两个加注桩,能加注M100和M85两种类型的车用甲醇。但经过近6年的风霜,如今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加注站只剩一片荒芜。加注站的进口被铁栅栏围住不让进,铁栅栏上的锁链已经重度生锈,加注站的水泥路面缝里已经长出了高达1米多的杂草。

位于一片荒芜中的上海首座甲醇加注站 摄影:肖逸思

这与其紧挨的中国石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中国石化的服务人员介绍,旁边的甲醇加注站只是试点,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如果要加甲醇,可以去上海华谊厂区内看一下”。

经过多番询问,记者来到上海华谊厂区1号门。据该厂区的保安介绍,甲醇加注站确实从建成后就没有投入使用过,“需要加车用甲醇的都直接来厂区加,但并不对 社会 车辆开放”。该保安还称,很久之前,这里兴旺过一段时间,有不少使用甲醇燃料的出租车排队加甲醇,“但好多年前,公司就不生产车用甲醇了,也不提供甲醇加注的服务了,现在估计(上海)连甲醇出租车都没了”。至于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冷清的,保安表示因时间久远,记不清了。

当记者问到上海还有哪里能加到车用甲醇时,几位保安隐约能回想起一两个地方,但也表示是几年前的事了,具体地点已难以回忆,同时还提醒记者不要购买甲醇 汽车 ,因为“上海到处都难加到甲醇”。

不过,同为甲醇 汽车 最早的试点城市之一,与上海相隔1400公里之外的陕西省西安市则呈现出另一幅景象。2018年12月20日,60辆被称为“小黄蜂”的甲醇出租车高调亮相大明宫 国家 遗址公园丹凤门广场,标志着西安首批甲醇出租车正式上线运营。

根据日前陕西省甲醛 汽车 专家组组长、长安大学 汽车 学院教授刘生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给出的数据,截至目前,穿行于西安大街小巷的甲醇出租车已达8000余辆,约占当地整个出租车市场的三分之二,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加注站也超过 30 座,还有数座正在进行 整改 验收工作。

“未来陕西省还将加大对甲醇出租车的投放,西安市共投放1万辆,咸阳、宝鸡、渭南、榆林等试点城市总计投放1万辆,合计投放2万辆左右。”刘生全如是表示。

除了西安,贵州省及山西省也同样按下推广甲醇 汽车 的“快进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贵阳市完成机动车交通注册管理上路运行的甲醇出租车已经达到10367辆,已建成甲醇燃料加注站25座,其中17座已经运行,走在甲醇 汽车 研究前列的吉利 汽车 在当地建立了M100甲醇 汽车 整车生产基地。

2 现状的“好”与“坏”

甲醇 汽车 之所以在不同城市呈现了不同的发展速度,在金联创执行副总裁刘心田看来,主要是受不同 地区 煤炭产能的影响。

刘心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试点的五省市中只有上海处于华东 地区 ,并不富煤,其他几个省市煤炭产量都很高,这些 地区 试点甲醇 汽车 有天然优势,因为中国的甲醇燃料大多数是由煤炼制的。“像山西等地的煤炭,其实还是产能过剩的,甲醇 汽车 可以有效地消化这部分过剩产能。为消化产能,山西同时也在试点煤生气”。所以,在部分富煤 地区 实行甲醇 汽车 试点有重大意义。

但事实上,甲醇 汽车 作为早一批开始替代传统汽油的新能源 汽车 ,销量目前只有电动 汽车 的零头,其在大规模落地应用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019年10月,有着“甲醇部长”之称的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出席国际甲醇 汽车 及甲醇燃料应用大会时公开表示,他对中国目前甲醇 汽车 的发展现状并不满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甲醇 汽车 之所以被电动 汽车 后来居上,刘心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称,甲醇燃料相对传统燃料(主要是汽油)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突出,但这个优势随着新能源如氢能源、电动 汽车 等的出现开始削弱。

刘心田将甲醇燃料定位为“次新能源”,介于传统燃料与新能源之间,与天然气和乙醇相似。“次新能源定位比较尴尬,对比传统汽油来说有成本优势,但是对比氢燃料、电动等新能源,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因为新能源性价比更高”。

公开资料显示,传统汽油车一公里成本大概是0.6元左右,甲醇 汽车 一公里成本约0.3元,而电动车的一公里成本则可以降至0.1元左右。

刘心田补充道,车用甲醇量级小以及全国煤炭产能不均等情况也导致了甲醇 汽车 难以像电动 汽车 一样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

此外,甲醇作为车用燃料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热值低、适应性较差、强腐蚀性等。刘心田表示,这些弊端也导致甲醇 汽车 更适合用作商用,如出租车等。因为随着现代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人们驾车出行的半径也在不断扩大。此种情况下,基础设施(如甲醇加注站)的多少以及分布成为了制约民用甲醇 汽车 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甲醇 汽车 作为非主流的新能源 汽车 ,普通民众和 汽车 业内的接受程度都不高,导致其很难普及。

3 未来的“喜”与“忧”

即便基础设施、市场推广、能源供应等方面还有诸多工作需要推进,但甲醇燃料依然成为了2019年美国SAE出行创新大会的发动机专家口中的热点话题。2019年,甲醇燃料还与汽油和柴油一样被纳入了第六版《全球燃料规范》。

一时之间,不管是“甲醇经济”、“甲醇燃料”还是“甲醇 汽车 ”,都成为能源行业内被提及的多频词。很多商用车企和乘用车企也都在积极布局甲醇 汽车 产业链,如吉利 汽车 、爱驰 汽车 、东风 汽车 、华菱星马等,在他们眼里,甲醇是真正的可再生且清洁的能源,虽然目前现状不及预期,但并不影响其未来的前景。

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甲醇可用生物制成,甲醇燃料相比传统燃料而言是可再生的。另外,甲醇燃料很环保,碳排放很低。因此,甲醇也被业内囊括在“液态阳光”化工原料中。

据悉,甲醇是仅有一个碳原子的低碳燃料,成份单一,纯度极高(99.9%以上),自身非常清洁。而汽油则是由100多种不同的烃类混合而成,成份极其复杂,加之高碳使其难以成为清洁能源。

“从 国家 层面来说,推广甲醇燃料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林伯强补充道,因为中国属于缺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主要用煤制取的甲醇是一个替代石油燃料很好的选择,可以降低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

同时,我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开始推广甲醇燃料的应用研究,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甲醇燃料在动力和热力燃烧的应用技术和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爱驰 汽车 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甲醇作为燃料应用,无论是生产技术、生产装备还是应用技术,我国均具有完全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没有任何受制于人的地方。甲醇已经具备了发展为大规模替代石油、煤炭清洁利用以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燃料的充分条件。

爱驰 汽车 此言非虚,甲醇出租车在西安实施一年多以来,得到了很多 出租车司机 的认可。2020年初,已经开了快一年“小黄蜂”甲醇 汽车 的西安 出租车司机 齐涛(化名)向《国际金融报》介绍,与他之前开过天然气出租车相比,无论从续航里程,还是方便快捷(主要在补能方面)程度来看,甲醇 汽车 都略胜一筹。

甲醇 汽车 推广开的可行性也很高,因为甲醇高度兼容汽油车,只需要对 汽车 发动机、油液等系统进行局部改造,便可成为甲醇燃油车。而且甲醇的加注方式可以完全兼容现有的加油站系统,落地相对简单。

4 技术的“破”与“立”

实际上,对于甲醇燃料作为 汽车 能源天然的弊端问题,很多在过去我国车企对甲醇技术的研发中都得到了解决。

吉利 汽车 从2005年决定研发甲醇 汽车 ,并在5年时间里克服甲醇 汽车 低温启动、腐蚀、磨损、排放、灵活控制等技术难点,实现了第一代M100甲醇 汽车 产业化。随后,在2010年到2014年间,吉利开发了第二、第三代甲醇 汽车 ,成功进入工信部产品目录,并成为了 2013 年工信部甲醇 汽车 试点运行项目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吉利 汽车 内部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吉利 汽车 不仅已经将甲醇燃料应用在乘用车上,还应用于商用车上,2019年,吉利 汽车 推出了全球首款M100甲醇重卡牵引车。

而爱驰 汽车 则将技术重点放在了甲醇氢燃料电池技术上,其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称,爱驰 汽车 在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2019年进博会期间,爱驰 汽车 与丹麦蓝界 科技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甲醇重整氢燃料电池技术。

据悉,甲醇重整氢燃料电池区别于甲醇燃料电池,甲醇需要经过一次转化生成氢气,氢气再进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发电。通过甲醇重整燃料电池技术,我国可以实现向业内公认的终极新能源——氢能直接过渡。

爱驰 汽车 向记者介绍,氢燃料电池是目前能够完全摆脱石油依赖的选择,但是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高昂,安全性能不稳定,再 加上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非常昂贵,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的普及和应用。所以,爱驰 汽车 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以甲醇氢燃料电池作为增程器,实现电驱。

新组建甲醇 汽车 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魏安力认为,走甲醇重整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中国有可能较快地推广氢燃料电池 汽车 ,以此彻底摆脱石油的束缚。

爱驰 汽车 表示,其已经在丹麦奥尔堡港投资建设甲醇燃料电池工厂,预计2020年投入生产,建成后将为爱驰 汽车 提供甲醇重整在线制氢燃料电池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坚持把保供应、稳价格放在首位;预计2023年甲醇燃料电池能实现规模化,届时甲醇氢燃料电池 汽车 总成本将大幅下降,与纯电相比成本呈现明显优势。

现在国家对风力发电的政策是怎样的?

政策如下:

一、严格落实规划和预警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能源局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国能发新能〔2017〕3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各地区新增风电建设规模方案的分年度规模及相关要求。预警为红色和橙色的地区应严格执行《国家能源局关于发布2018年度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18〕23号)的有关要求,同时不得在“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的过程中调增规划规模。预警为绿色的地区如需调整规划目标,可在落实风电项目配套电网建设并保障消纳的前提下,结合“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向国家能源局申请规划调整后组织实施。

二、将消纳工作作为首要条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942号)和《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报送落实〈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能综通新能〔2018〕36号)要求向拦行国家能源局报送2018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工作方案,对未报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停止该地区《指导意见》中风电新增建设规模的实施。

三、严格落实电力送出和消纳条件。

新列入年度建设方案的风电项目,必须以电网企业承诺投资建设电力送出工程并确保达到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或弃风率不超过5%,以下同)为前提条件,在项目所在地市(县)级区域内具备就地消纳条件的优先纳入年度建设方案。通过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外送消纳的风电基地项目,应在送受端省级政府间送受电协议及电网企业中长期购电合同中落实项目输电及消纳方案并约定价格调整机制,原则上受端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企业应出具接纳通道输送风电容量和电量的承诺。

四、推行竞争方式配置风电项目。

从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尚未印发2018年风电度建设方案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和未确定投资主体的海上风电项目应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定上网电价。已印发2018年度风电建设方案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已经确定投资主体的海上风电项目2018年可继续推进原方案。从2019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核准的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和海上风电项目应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定上网电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随本通知发布的《风电项目竞争配置指导方案(试行)》制定风电项目竞争配置办法,抄送国家能源局并向全社会公布,据此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分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组织本地区风电项目竞争配置工作。分散式风电项目可不参与竞争性配置,逐步纳入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范围。

五、优化风电建设投资环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主管部门要完善风电工程土地利用规划,优先选择未利用土地建设风电工程,场址不得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和国家规定的其他不允许建设的范围,并应避开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土地范围,如位于耕地占用税范围,征收面积和征收标准应当按照风电工程用地特点及对土地利用影响程度合理确定。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在风电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得以资源出让、企业援建和捐赠等名义变相向企业收费,不得强制要求项目直接出让股份或收益用于应由政府承担的各项事务。各地市(县)级政府相关部门推荐风电项目参加新增建设规模竞争配置时,应对上述建设条件做出有效承诺或说明,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应对相关市(县)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作为后续安排新增风电建设规模的重要依据。

六、积极推进就近全额消纳风电项目。

支持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当地大型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电明扰需求建设风电项目,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力争实现不需要补贴发展。鼓励在具备较强电力需求的地级市区域,选择年发电利用小时数可达到3000小时左右的风能简槐哗资源场址,在省级电网企业确保全额就近消纳的前提下,采取招标方式选择投资开发企业并确定上网电价,特别要鼓励不需要国家补贴的平价上网项目。

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保持高速发展,,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支持力度,一批批大型风电项目落户,加速了风电基地建设。

拓展资料

风力发电种类: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达里厄式风轮;双馈型发电机;马格努斯效应风轮;径流双轮效应风轮。

尽管风力发电机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①水平轴风力发电机,风轮的旋转轴与风向平行;②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的旋转轴垂直于地面或者气流方向。

检测方法

1.风力机运行状态的监控。

2.单个风电机组的信息,风电机组转子,传动链,发电机,变换器,变压器,舱室,偏航系统,塔架,气象站状态监控。

3.风速,风向,叶轮转速,电网频率,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发电机绕组温度,环境温度,机舱温度,出力等监控。

4.保证风电厂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实时调整风能的最优性,实现风电绿色能源,满足国家电力系统二次防护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力发电

制合成气少报用煤量,政府如何处理?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0) 第二章 煤炭行业发展

一煤炭供需

1.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同比增长4%

2019年,我国煤炭结构性去产能不断深入,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8.5亿吨,同比增长4.0%。2019年,我国关闭退出落后煤矿450处以上,锋友汪超额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对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关闭退出落后煤矿告段。

同时,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产能达到总产能的四分之三,进一步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2019年,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原煤产量占全国76.8%,占比较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2019年1~8月,新核准产能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新疆(33处中26处来自以上四省/区),仅内蒙古一地新获得核准煤矿达10处,产能6230万吨/年,净增产能6140万吨/年,占净增产能约3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1 2010~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及增速

2.煤炭消费量增长1.0%,所占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3.3%。其中,全国煤炭消费量约28.04亿吨标准煤,消费量增长1.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测算,2019年1~8月全国商品煤累计消费量26.3亿吨,同比增长0.4%。

注:2019年消费量根据占比计算得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2 2010~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及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小幅增长。从主要耗煤行业看,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测算,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增幅较大,全年耗煤22.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9%;钢铁行业全年耗煤6.5亿吨,同比增长4.8%;化工行业耗煤3.0亿吨,同比增长7.1%;建材行业耗煤有所减少,全年耗煤3.8亿吨,同比下降24%。

3.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深入推进,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写入其中,这是我国在明确“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的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后,促进能源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发力方向。2019年,散煤治理、煤炭、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与现代煤化工等煤炭清洁化利用取得新进展,其中,北方清洁取暖累计替代散烧煤约1亿吨,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排放标准世界领先。煤炭清洁化利用工作加快从电力领域向非电领域扩展,部分地方按照“超低改造一批、达标治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要求,对纳入改造范围的钢铁企业有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力争到“十四五”末,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

二煤炭市场

1.煤价上半年迅速走高后渐归理性,下半年稳中有降

煤炭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年初以来稳中有降。一是中长期合同价格稳中有降。2019年,环渤海动力煤中长期合同(5500大卡下水煤)价格始终稳定在绿色区间,1~11月份均价556.2元/吨,同比减少2.6元/吨。从CCTD秦皇岛煤炭价格指数看,12月6日,CCTD秦皇岛周度均价5500综合价549元/吨,环比上涨1元/吨,银仔但与年中5月6日均价591元/吨相比处于下行趋势。二是市场价格环比下降。2019年以来5500大卡下水煤市场均价599.7元/吨,同比下降59.8元/吨,比去年全年均价下降53.6元/吨。12月27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549元、493元和443元,比11月29日分别回落8元、6元和5元。

(来源:秦皇岛煤炭网)

图2-3 环渤海动力煤(5500大卡)价格情况(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4 秦皇岛港煤炭价格情况(单位:元/吨)

2.煤炭企业仍保持较好盈利,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

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789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总额2830.3亿元,比上年下降2.4%;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净额3510.5亿元,同比下降3.0%;资产负债率64.9%,其中大型煤炭企业为70%。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含非煤)1653.9亿元,同比增长4.5%。

2019年以来,煤炭价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仍处于合理区间,2019年煤炭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盈利,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然而煤炭价格的下跌预计将会对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形成拖累,未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仍有赖于自身经营及管理能力的增强。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图2-5 2012~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6 2013~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额及增速

3.煤炭进口总量延续增长趋势,同比增长6.3%

2019年全年原煤进口3.0亿吨,比上年增长6.3%,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分煤种,褐煤10259万吨,动力煤11542万吨,炼焦煤7466万吨,无烟煤719万吨。从煤炭进口主要来源国看,2019年全年中国从印尼进口13760万吨,从澳洲进口7696万吨,从蒙古进口3621万吨,从俄罗斯进口3224万吨,从菲律宾进口934万吨。

沿海地区共进口煤炭2.18亿吨,占总进口量的72.7%。分地区看,华南地区进口1.49亿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56%;其次为华东及长江地区,进口为0.6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6%。2019年,全国共出口煤炭602.5万吨,同比增长22.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图2-7 2010~2019年煤炭进出口数据(单位:万吨)

三煤炭储运

1.煤炭全社会库存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截止2019年12月末,重点煤炭企业存煤5385万吨。比年初减少116万吨,下降2.1%;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35亿吨,同比下降239万吨,可用20天。全国主要港口合计存煤5511万吨,较年初增加122万吨,增长2.2%。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图2-8 2019年各月末主要煤炭企业、统调电厂库存变动情况

2.铁路运煤保持增长,港口发运量同比下降

2019年,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24.60亿吨,同比增长3.2%。主要运煤通道大秦线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6.84亿吨,占全国铁路货物发送总量的15.58%。完成煤炭发送量5.67亿吨,占全国铁路煤炭发送总量的23.05%。此外,9月28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的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浩勒报吉至吉安铁路开通运营,中国铁路版图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北煤南运”能源输送大通道。浩吉铁路全长1813.5千米,开通初期开办车站77座,设计时速120千米,规划年运输能力2亿吨以上。上游煤炭产地的运输成本将有所降低,晋陕蒙等西部煤炭生产、加工、物流企业将直接受益。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图2-9 2012~2019年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及增速

2019年,我国主要港口发运煤炭7.8亿吨,同比下降1.0%。我国北方沿海港口发运煤炭7.69亿吨,同比减少1423万吨;其中,环渤海港口合计发运煤炭7.18亿吨,同比减少1207万吨。我国环渤海港口发运煤炭占北方港口煤炭发运量的93.4%,继续占据主力地位。

四煤炭政策

1.2019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释放优质先进产能

2019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2019年5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尚未完成煤炭去产能目标的地区和中央企业,在2020年底前完成任务,并确保在2020年底前完成“僵尸企业”全部处置工作。近三年来,我国进一步梳理了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分类进行处置,加大淘汰关闭力度。全国煤矿数量由本世纪初的3.7万处减少到2019年的5268处。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8.5亿吨,同比增长4.0%。与此同时,2019年持续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产能达到总产能的四分之三,进一步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煤炭生产方按照“上大压小”“增优减劣”的思路,继续破除低效无效供给,通过新投产一批、新核准一批、新规划建设一批,加快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促进煤炭产能结构优化升级。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要稳基础、优产能,切实抓好煤炭兜底保障。我国将逐步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落后产能煤矿,有序核准新建大型煤矿项目,做好煤炭与煤电、煤制油、煤制气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减税降费力度加强,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4月1日起,我国适用新的增值税税率,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6%下调到13%。自从2009年国家将煤炭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3%上调到17%,煤炭行业增值税实际税负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炭开采处于工业产业链最上游,设备、原材料采购在企业成本中占比较小,采矿权价款、土地塌陷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征地迁村费、贷款利息等支出又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煤炭企业进项税额很小,造成实际增值税税负水平居高不下。继2018年5月1日增值税税率下降到16%后,今年再降3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煤炭企业的实际增值税税负下降1.6个到2个百分点。2019年8月26日,我国首部《资源税法》明确,煤炭开采企业因安全生产需要抽采的煤层气免征资源税和衰竭期矿山开采的矿产品减征30%资源税,鼓励煤层气抽采。一些高瓦斯矿井煤矿将受益。2019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落地实施,个税改革、深化增值税改革等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快了煤炭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煤炭企业向多元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煤炭行业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在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综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已广泛适用于大采高、中厚煤层、薄煤层及放顶煤工作面,目前全国已建成将近200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根据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的数据,全国很多矿井的主要生产系统都实现了地面远程集中控制,井下无人值守的机电岗位是2016年的2.4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200余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

2019年1月2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2019年第1号公告,制定并发布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共涉及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等关键危险岗位的5类、38种煤矿机器人。同时,山东、河南等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激励政策,明确煤矿智能化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利用1年至2年时间,全省冲击地压煤矿和大型煤矿实现智能化开采;河南提出力争到2021年底年产60万吨及以上煤矿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贵州省发布《“关键4%”煤矿机械化开采技术榜单》推进煤炭开采机械化、无人化。

4.煤矿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为推动煤矿冲击地压防治,2019年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源头治理的通知》;2019年5月13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为压实安全责任,2019年7月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关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管监察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1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公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该细则自10月1日起施行,以防治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

2019年各产煤地区、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煤矿企业强化红线意识,监管监察执法效能不断提高,防灾治灾能力不断提升,煤矿智能化建设不断加快,煤矿安全基础不断夯实。2019年全国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0起、死亡316人,分别下降24.1%和5.1%;继2018年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0.1后,2019年继续下降10.8%,为0.083。其中,北京、江苏、福建没有发生煤矿事故。尽管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成效明显,但2019年较大以上事故反弹,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增加6起、54人。特别是10月下旬以来,全国煤矿安全形势急转直下,接连发生6起较大事故、4起重大事故或涉险事故。

五煤炭发展趋势

1.煤炭供需将逐步转向宽松,价格重心将下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虽然对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及运输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春节期间各大港口及电厂储备充足,且考虑到煤炭企业复工情况,煤炭可用量整体仍较有保障。2020年1~3月份,全国原煤产量8.3亿吨,同比下降0.5%,其中3月份原煤产量3.4亿吨,同比增长9.6%;1~3月份,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5.6亿吨,同比下降6%。而煤炭需求端在短期内由于电耗下降、建筑施工减少和制造业开工不足受到了更大冲击。此外,大幅走低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也挤压了煤炭需求。作为煤炭消费第一大终端,电力数据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疫情之下降幅明显。

随着煤炭企业逐步复产,以及疫情得到控制,运输逐步恢复,煤炭供给将逐步回升,加之政策支持,国内煤炭产能释放加快,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将逐步向宽松方向转变,煤炭价格或将承压下滑。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能源论评报告》指出,如果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大,导致封锁措施长期持续,预计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下跌6%,中国煤炭需求将下降5%。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预测,2020年煤价会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预计2020年煤炭均价将同比分别下跌15%,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为503吨/元。

2.持续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未来一段时间,甚至更长远看,煤炭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仍起基础性作用,能源转型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就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推动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被列入“面向2030国家重大项目”。2020年4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明确,煤炭开发利用坚持统一规划、整体勘察、有序开发、清洁高效利用。国家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生产结构,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鼓励发展矿区循环经济,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适当发展煤制燃料和化工原料。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不仅是煤炭行业自身追求差异性与独特优势的举措,也是我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优化规划建设时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提出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目标,2020年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每千瓦时310克以下,其中新建机组控制在300克以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每立方米35毫克、50毫克、10毫克。此外,煤制油、煤制气等煤炭清洁化利用方式,在替代化石能源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到2030年,有望分别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4.6、8.7个百分点。

2018年6月,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2019年5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意见》提出,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加大税收、资金、价格、金融、环保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评价管理,强化监督执法。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3.煤矿智能化开采是大势所趋

煤炭智能开采是新一代采矿业技术竞争的核心。2019年年初发布的《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明确将大力推动煤矿现场作业的少人化和无人化。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三年后,到2022年全国大型煤矿的占比将达到70%以上;煤矿的采煤、掘井智能化工作面将由目前的280处达到1000处,这部分煤矿的产能将占到10亿至15亿吨。2020年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0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关于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坚持把保供应、稳价格放在首位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3969.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