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美国货币基金亏损案例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以及美国货币基金亏损案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写出一篇500-1000字的小论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产业的影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以及美国货币基金亏损案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写出一篇500-1000字的小论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产业的影响。

美国宏观经济环境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的恶化,以及自身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的管理和制度等存在的问题,使美国银行业在本次危机中深陷泥潭。随着住房和信贷危机升级,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业出现18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美国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2008年第四季度共亏损262亿美元,为199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首次季亏岩枣,也是FDIC开始此项统计25年来的最高季度亏损额。2008年全年,美国银行业共实现盈利161亿美元,为1990年以来最低,2008年创造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了1000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839亿美元。 2008年对美国银行业是极其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美国金融市场的信托活动下降,受托管理的资产总额在2008年下降了1.1万亿美元,非管理的资产减少了3.5万亿美元。净信托收入在2008年比2007年减少了1.1万亿美元。而同时用于破产和援助所产生的交易在2008年却达到15年来的最高。2008年全年共有78家保险机构通过合并并入其他机构,292家被兼并,25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被关闭,5家大型机构接受救助,这也是自1993年以来最大数量的机构倒闭和救助交易数额。在全美约8500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中,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末,共有252家被列入“问题银行”名单,远高于第三季度末的171家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银行业“问题资产”(即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从前一季度的1160亿美元升至1590亿美元;而2009年年初以来。又有14家商业银高搭行和吸储机构被关闭。 数据显示,美国银行业从历史的比较来看,盈利能力在下降,从资本收益率与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来看银行的盈利能力,美国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在2008年创下自1987年以来的最低。说明美国银行业受次贷危机影响严重,在2008年整体盈利能力受到了重创。 从2008年的整体经营情况来看,数据显示,美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总利息收入比2007年下降了80667亿美元,净利息收入比2007年仅有少额的增加,非利息收入下降了8.1%。债券收益在2008年亏损了14083亿美元,2007年债券已经出现亏损,但2008年亏损额度大幅增加。债券的巨额亏损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下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在2008年为24341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73289亿美元。具体季度数据变化为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2008年前三个季度,净利润没有出现亏损,但是利润额从第一季度就开始在下降,而且下降幅度都比较大,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下降幅度为58.37%。第四季度,美国商业银行亏损29497亿美元,导致全年净利润下滑至1990年以来历史最低。从人均利润来看,2008年美国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仅为1.25万美元,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74.95%。 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情况来看,大银行仍然是美国银行业的主导力量。根据200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共有512家,占全部商业银行的7.23%,但创造的利润却占整体银行利润的81%,而资产在1亿美元与10亿美元的中等商业银行和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创造的利润分别为16.9%和2.2%。美国银行业在2008年整体利润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出现利润亏损或下降所致。 美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防御能力。从资本充足率指标来看,2008年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自2002年以来的最低,银行业风险防御能力在下降。从美国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来看,美国商业银行和存储机构贷款戚枣拿损失准备在2008年第四季度为69.3亿美元,是2007年第四季度的贷款损失准备32.1亿美元的两倍还多,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了整个净营业收入的50.2%。可见,在2007-2008年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银行业贷款损失和资产负债表中计提的贷款准备金不断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在2008年全年达到15123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93925亿美元。贷款损失准备金是银行的信用成本,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增加说明银行的信用成本在不断提高,美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不断加大。

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美国货币基金亏损案例  第1张

美联储为什么这几年加息?它真正目的是什么?

这有好几个概念,美联储它是指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相当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印钞的那个),即央行。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隔夜拆借利率。相当于我国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所不同的是,我国的银行不像美国银行那样频繁的进行银行间同业拆借,其利率影响不是很大。

阁下所指的美元加息加的是美联储的息,然后影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致使整个银行业资金成本增加,从而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如作比喻,美联储的加息就如我国央行调高基准利率,进而影响整个金融行业。例如基准利率一上调,所有的房贷利率都会因基准利率上调而上调,买房者就要多还利息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了。

那么美联储的加息怎么影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呢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

美联储利率低,商业银行就会向美联储拆借,而不会向美国联邦基金(美国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如联邦基金需要继续进行频繁拆借,那么就会调低自身利率,进而形成金融行业利率下调,包括银行的放贷。

美国最近的一次连续降息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后,为了挽救众多濒临倒闭的企业,大幅的降低美联储利率(最低0.07%)。简单来说,降息就是多印钞,让市面上有更多的美元,从而形成宽松货币。同时,美元也大量的外流,往他国进行投资。

但也有弊端,例如美元贬值,在2008年的时候美元指数到达 历史 低点71.15。

而如今的不断加息,是收紧货币供应,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同时,由于收紧货币会致美元升值,外流的资金会兑换成美元,流回本国。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汇率是相对的,美元升值了,那么与其兑换的币种就会贬值,兆腔拆比如EURUSD货币对。而各国的资金为了对冲美元升值的风险都会进行买入美元,毕竟人家升值能赚钱嘛,而本国货币贬值是要亏钱。

没办法,国际贸易还是以美园结算为主。也就是说,美元一升值,那就是坐等收钱了。这就好如对股票的估值,股票还是一样的股票,愿圆陆出更高价买的人多了,那么该企业估值就族枣高了,坐等数钱。

当然,跟其贬值一样,升值也有弊端,即实体经济就不好混了,制造成本上升,抑制出口,国际竞争力下降等等。

也就是说,加息与降息不是可以胡来的事儿,同上降息一样,只有经济向好才会加息。比如GDP稳定,非农就业数据向好,失业率较低等等。

那么加息的整个流程是怎样的呢?美联储加息,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不跟随上升怎么办呢?不怕,这已经形成默契了。

这默契需要一个过程,而这过程的机制是美联储先提高拆借利率,那么向美联储拆借的商业银行就会转向其他商业银行,即转向美国联邦基金,那么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就会孤零零的站在高处。

这时美联储就要放大招了——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商业银行过剩的超额准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存款准备金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致使流通出的货币短缺。

一旦短缺,那么同业拆借市场(美国联邦基金)的资金就紧张,于是也就迫使联邦基金利率与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同步上升。

美联储这种操作一来二去,很自然的,就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即默契了。只要美联储提高自己的拆借利率,整个市场就会闻风而动,进而美联储能够直接宣布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至于美联储是否要辅之以其他操作手段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好像写得有点多,就到这了。关注“三人聚众”,掌握更多 财经 知识,有什么问题可以下方评论留言哦——三人行,必有我师。难道不点个赞???

能让世界各国都头疼的事不多,美元加息无疑就是其中之一,那我们常常听说美元今年加几次息,这加息是怎么回事那,加息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就来聊一下这个问题,这属于科普类的知识了,禅风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美元加息,加的是什么息?

我们知道美联储是美国的央行,也是世界的央行。美国能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都需要在美联储开设自己的储备金账户,美联储设定存款准备金率。简单理解就是美联储给银行定了个红线,银行内的钱不能少于吸收存款的20%,就是说如果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你吸收到10块钱的存款,最少在银行内要留二块,剩下的才能用于银行业务,这个值各国也不相同,但基本差不了多少。

如果其中一个银行留的钱到不了这红线了,就要想办法尽快补足,一般通过向资金充足的银行短期借贷来补充,这种短期借贷的利率就叫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就是银行间的贷款利率,美元加息就是加的这个利率。但是这个利率不是美联储下命令给银行的,而是通过美联储的操作,让这个利率被动的达到目标的。

如果要上调利率,美联储就把债券卖给各银行收回美元,银行的准备金不达标了,就要想办法尽快补上,但是同时有多家银行钱都不够用的时候,那银行间的贷款利率就高了,同时市场上流动的美元也少了,这也就是加息的后果,就是减少市场中流动的美元,这就是加息的含义。

加息的目的是什么?

加息的目的直白的说就是掠夺世界财富。现在我们都知道美元加息就会减少市场中流动的美元,美元就会升值,而非美货币都会贬值。世界各国的资金为了对冲风险就会买入美元,资金大量流向美国,造成美国的股市、债市、汇市一片繁荣,走出牛市。但同时加息会造成实体经济的日子不好过,出口降低,毕竟货币升值造成制造成本升高,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

但是什么时间加息是美国说了算。美国加息都是在经济向好、GDP稳定、 CPI在2%以上、非农就业数据良好,失业率较低的前提下才加息。加息前先把大量资金慢慢的投进股、债、汇三大市里,然后开始加息周期,什么时间美国的经济承受不住的时候,加息周期就结束了。提前进入三大市的资金这时都赚了个盆满钵满,这就是传说中的剪羊毛的一部分操作,当然这也是加息的目的。

看了大家的回答,都只是就是论事,讲的是美国央行调控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问题,都没有说到经济的最本质的问题。美国为什么敢加息?有两点必须要着重强调。

第一,表面上看,加息会拉高美元,进而增加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由此再拉高美国产品的岀口价格,这样岀口就会减少,这样似乎对美国经济不利,但美国为什么不怕呢?或者说为什么不是很怕呢?因为美国在大多数的前沿 科技 领域站在世界的前列。就好比大家都要用铁,来做菜刀、锄头、武器等等等等,但冶铁技术美国的最好,你有铁矿石却冶不岀好铁怎么办?只有去美国买,那价格就由美国说了算。举个现在的例子,大家要上网,美国的网络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你只能掏钱,大家要看电视,要用手机,美国的芯片技术(半导体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你只能掏钱买,如果你没钱买,又想要,怎么办?只有做苦力来换或者用原材料来换。那么美国就有权制定规则,再由此制定价格,我有好东西,而且只有我有,你想要吗?想要,那就得听我的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你也可以说不要,你不要也可以,但你将越来越落后,最后被淘汰,就象你可以不要铁制武器,你拿着石制的或者木制的或者青铜器的武器去对抗,那你只有死!你不要美国的先进技术,那美国人就说你是反人类的,是落后腐朽的,然后把你划定为恐怖国家,美国就有理由带一帮小弟来欺负你,消灭你,你怎么办?打又打不过。没办法你只有屈服或者被消灭。想来想去还得买美国的前沿技术,那价格就由美国说了算!所以美联储加息提高美国企业生产成本,对美企的岀口影响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可控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前沿的核心技术都是美国的,这样美国就要平衡美元价格(企业成本)和岀口的关系了,当消费和岀口减少(经济不景气),美联储减息,降低美元价格,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消费和岀口,从而刺激经济。当消费和岀口增加(经济繁荣),美联储马上加息拉高美元价格进而拉高核心技术产品价格,你是不是要付更多的钱了?或者要用更多的劳动更多的原材料去换了?美国人又发财了。根本原因是他有先进的核心技术,能生产岀先进的产品,你呢?你有什么?你没有,那你只能亦步亦趋。

第二,由先进技术支撑的美元是全权性货币,世界上流通的美元大概有六万亿(不包括美国国内),因为你要买美国的先进技术产品,美国人说你只能用美元来买,你要卖你的原材料或者劳动力,美国人说只支付美元,这样美元的地位就无可替代,美国人说你放心,我有核心技术,我还有大量的黄金储备,我还有先进的武器,你不用怕,用美元结算无风险。到此时你已经别无选择了,只能用美元,那美国人就可以决定印多少美元纸了,市场上美元纸太多了,美国就少印点(美联储加息,回收美元纸,减少市场上的美元纸),从而让你支付更多的成本(原材料和劳动力),用现在形象的说法就是美国人又要割羊毛了。好了,美国人(企业)有钱了,衣食无忧了,它又可以静下心来,空岀时间来,拿岀更多的资金来,吸引更多的人才,研发它的核心技术了!当然研发核心技术也需要时间,如果研发需要的时间超过了新产品(新技术)普及的时间,或者说有些别的国家把你美国的新技术吃透了,他也可以自己生产了,那美联储赶紧多印美元纸,从而降低企业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你追上来了,也会做先进的产品了,可是你刚刚追上来,跑得气喘吁吁,你的技术还不如我的成熟不如我的全面,我就、就用价格打压你,你还是竞争不过我,等你差不多完全成熟了,我马上又有新技术新产品岀来了,你再继续追吧,我又要欣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累死你?!我有先进的东西,而你又不得不买来用,那你就得按照我制定的规则来,那我的美元就是霸气,就是全球性货币。我要印多少我说了算。

这样是不是美国永远就是老大了?那就要看别的国家在新技术领域能不能超过它了,你要超过它,可你的家当少,底子薄,怎么办?你只有先委屈地跟着它给它打工,然后你还要省吃俭用,忍辱负重,发奋图强,还要韬光养晦,不声不响,埋头做事。当然首先你要有相对独立的国家体制和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不然你无法静下心来研发你的新技术。

两千年前我们的汉朝,因为冶铁技术的先进从而渐渐摆脱了匈奴人的欺凌,一千年前我们的唐朝,因为弓弩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赶跑了突厥人,五百年前,我们的明朝,因为火铳技术的发展驱逐了蒙古铁骑,今天呢?新技术革命层岀不穷,我们还需要多少代中华儿女的艰苦努力才能赶上去?!

美元是纸印的,它的背后是强大的新技术支撑,是先进的生产力。当然它是不是一直先进下去,那就让 历史 来证明吧,反正谁活着谁就能看得到,活着是要努力的!要努力地活着!!!不过老子说过物极必反,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总有它的落后性,是不是我们可以弯道超车?弱者不得好活,强者一般都不得好死。

要了解美国货币的投放方式,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国其实在利率政策上也试图靠近类似于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美联储类似于央行的角色,而各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开展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并不是都来自于美联储,而是通过频繁的同业拆借。比如美银没钱了,直接从摩根大通批发资金,或者另一家,这是个举例。同业拆借在美国金融业异常繁荣,只要拉来的资金成本低于贷款的收益利率,他们就会尽量多的进行拆借。

美联储的角色就是其中一个拆借对象,当商业银行间拆借利率高于美联储的时候,说明市场资金有大量的需求,商业银行就转而向美联储拆借。这样商业银行间拆借的利率就会下降,因为美联储批发美元更加便宜,大家都买便宜的。

而当美联储提高利率,商业银行间拆借利率有可能低于美联储基准利率,这就导致了银行间拆借又取代了美联储的资金批发,而为了获得更加便宜的资金,银行会努力归还美联储的借款,并把借款转化为银行间拆借的需求。你看,美联储加息提升了银行间拆借的需求,美联储回收了借款,市场上流通的美元减少了。而商业银行间拆借利率也水涨船高。

所以,加息对于美联储是一种市场化的紧缩政策,通过利率因素抑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由于商业银行是自负盈亏理论上可以倒闭的私营机构,所以这种机制能够很好的促进 社会 整体信贷的紧缩。

不过这个机制未来也要受到挑战,那就是美国的一些大而不倒的案例导致了道德风险,倒不掉,那么银行就不管风险,乱放贷,这样美联储通过基准利率调节货币市场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为提高利率依然有很多人会放贷。所以奥巴马时代签署了《多德-弗兰克法案》,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法案既没有解决大而不倒,而在特朗普时代还被废止了。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实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扭曲操作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QE。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膨胀到四万多亿美元。等于直接印钞。另一个是把美元利率降低到零以下实施负利率正常。

极低成本的美元开始流动性泛滥。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就业率位于 历史 低位。美国经济增长在主要国家中位于龙头地位。美国股市已经持续了九年牛市。美国投资者获得巨大财富。

美国一些个人。公司凭借低廉美元资本。四处购置资产。四处投资。美元输出世界各地。推高了世界资本价格。欧美日股市也是牛气逼人。

现在美国经济好了。股市涨高了。但通胀压力也大了。美联储要遏制经济过热。开始紧缩政策 一方面是缩减QE规模。直接回笼流动性。另一方面是提高利率。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那就是加息。美元少了。成本高了。美元更值钱。美元指数就上涨。美元开始回流美国。

原来在世界金融市场的美元。已经赚的盘满钵满。现在回流美国。资产价格就会下跌。像最近的亚太股市动荡下挫与美元指数上涨就有一致性。

美联储是世界央行。掌控着印钞权利。获得巨大铸币税。还可以操控流动性。到处收割羊毛。美元贬值。买进资产。资产买多了。价格上涨。开始紧缩。美元抛售资产。价格下跌。这就是一个轮回。

作为一个 财经 工作者,我觉得美联储加息的真正目的主要有 三方面:

一是防止量化宽松美元货币政策过度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在为避免金融危机未雨绸缪之事,即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收缩为量化紧缩货币政策,使美国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上, 也保持在 健康 可持续轨道上。

二是继续让美国升值,使美元依然成为强势货币而为国际货币结算支付所利用并成为全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让美元继续为美国经济增长奠定基石,从而继续为其剥夺世界各界财富创造条件。

三是美国是一个以进口为主的国家,美元升值对其进口有利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而且美元升值对扭转美国贸易逆差也将起到一定作用。

为了剪羊毛!美联储加息会导致美元回流,世界出现美元荒,打个比方吧,比如之前美元低利息时候有商人借了一笔美元,现在突然加息就会导致他要偿还更多的钱,加上美元稀缺更是雪上加霜。我国还好美元储备还足够多。比如蒙古美元储备总共也只有11亿。加上国内通货膨胀,大家都在购买美元和黄金,形成恶性循环!!!美元处于货币的上游就是不败之地

美联储是否加息一般会参照两个关键性的指标:非农就业人口以及通货膨胀水平是否超过2%。 随着这些年非农就业人口的持续向好以及通货膨胀水平的逐步攀升,而且经济水平持续向好,所以美联储加息就成为题中之义, 一般通过加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缩紧银根来达到回笼货币,防止经济过热的目的。对于中国而言,美联储加息就存在热线回流美国,国内资金流动性会出现一定的干扰,对于a股而言,也就是比较大的风险事件。

我们知道自从08年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泥潭,刺激本国经济发展,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利率也是一降再降,随着这些年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美国经济终于走上正轨,就业人口稳步增长,经济也开始逐步繁荣,通货膨胀水平也逐步提高,美国股市在也这种环境中走出了近10年慢牛,经济开始有出现泡沫的迹象。

考虑到经济过热,美联储在去年12月14日凌晨,宣布加息了25个基点,而且毫无悬念今年美联储依旧会进一步加息,而接下来的6月份正好是加息的关键时点,本来此前市场预期加息可能性比较大,但是 如今中美贸易问题存在一定的掣肘,为了不影响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届时美联储6月份的加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变数 。

隔壁村的有钱有势的人开始大方的给你借钱,有时大方到说不要利息。有钱人的村民就拿着从有钱人那不用利息借来的钱去别的村放贷,赚一点利息。别的村的人看借钱那么容易,利息还差不多不要,很多人就去借钱,有的人借钱了买肥料,种庄稼,有的人借钱了去吃喝玩乐。过几年有钱人不再拿钱出去借了,还向他们村那些放贷的人借钱,利息还给得比别人都高,(反正钱是他自己印的)。结果就是借钱去吃喝玩乐的人就崩溃了。

美联储存在意义就是通过货币政策宏观监管和调控经济,维持市场金融稳定。此轮加息开始于2015年,至今已经加息8次,按照美联储预期的中性利率水平,还会继续加息,按照当前美国经济情况,美联储可能加快加息步伐。

众所周知,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利于提振经济,那么为什么还要加息?加息不但会抑制经济增长,还会对股市、楼市等险资造成下行压力,那么美联储为什么还要加息?简单来讲,就是为了抑制资本过热和通胀,同时为将来突发危机预留一定的调控空间。

2018年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为了复苏经济,将长短期利率降至0附近,同时先后几轮QE,向市场投入大量的货币,让货币流动起来,带动经济。美国经济确实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复苏,但是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至使热钱涌动,滋生通胀和泡沫,美股等风险资产估值过高,加息就相当于瘦身挤泡泡,所以此次美联储并不会因为美股走低而放缓加息,因为美股本身有泡沫。

我是Roseview 财经 ,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海通证券:美国货币市场简析 结构、变化与启示

美国货币市场简析: 结构、变化与启示

摘要

美国的货币市场和利率体系

联邦基金市场与回购市场。 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的基本体系是联邦基金市场+回购市场。其中联邦基金市场是无担保的资金借贷市场,主要供美国银行之间借入或借出准备金。回购市场则是有担保的资金借贷市场,参与方包括银行和非银等主要金融机构。次贷危机后联邦基金市场交易量不断下降,目前日均成交量仅在700亿美元左右,而回购市场日均交易量则接近1万亿美元。

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 美国回购市场分为双边回购市场和三方回购市场,其中三方回购的优势有两点,一是有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对担保品进行统一管理,有效降低机构的交易成本;二是正回购方可以更灵活的配置抵押券,从而提升债券使用效率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还可以划分为传统的三方回购市场(交易量占比94%左右)和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交易量仅占6%左右),区别在于后者由FICC公司担任中央对手方,承担一定的交易风险。

美国的利率体系。 美国政策利率的核心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此外还有用于构建利率走廊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和逆回购利搭猛率等。货币市场方面,无担保的利率指标主要是联邦基金利率EFFR,有担保的利率则来自回购市场,包括TGCR(传统三方回购市场)、BGCR(传统三方回购和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SOFR(三方回购市场和FICC公司清算的双边回购市场)。

次贷危机后货币市场的变化

危机中的流动性问题和应对方案。 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有“日内松绑”机制,本质上是中介机构对正回购方的日内授信。在次贷危机期间,中介机构面临巨大的授信敞口,有动力提前抽回资金,导致市场流动性迅速枯竭。而美国政府除采用降息、加大投放等常规政策外,还出台了多项货币政策的创新工具。除救助银行外,还重点扶持货币基金等非银机构,稳定全市场的流动性预期。

危机后的回购市场改革。 危机后美联储着手对三方回购市场进行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限制中介机构“每日松绑”的锋哗规模,降低日内风险敞口。二是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其中就包括推出TGCR、BGCR、SOFR三个利率指标。三是折扣率的计算更加精细化,加强折扣率的常态化管理。

危机后利率调控机制的变化。 次贷危机前,美联储通过主动的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联邦基金利率。危机后美联储超额准备金规模飙升,主动调节政策失效,开始转向利率走廊模式。一方面向准备金支付利息,用超额准备金利率作为上限。另一方面推出隔夜逆回购协议(ON RRP),通过扩大ON RRP规模和交易对手方范围的方式,使其利率发挥利率走廊下限的作用。

对我国有何启示?

利率调控方面,要重视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问题。 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银枝行策工具,重点解决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问题。之后推出的隔夜逆回购协议中,也将投资银行、货币基金等非银机构纳入操作范围,加强对非银的流动性支持。而我国目前面临流动性的分层问题,对非银的支持仍待加强。

回购市场方面,可借鉴美国的三方回购模式。 目前我国回购市场仍以银行间的双边回购为主,即一对一磋商、无统一的折算率和质押品管理机构,导致交易成本较高,且机构更重视交易对手的资质,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倾向于“一刀切”,加剧中小机构的流动性压力。而交易所的回购模式类似于美国的一般担保品回购,由中证登作为中央对手方,承担交易风险。相比之下,美国传统的三方回购模式(中介机构仅管理质押品,不承担交易风险)更有借鉴意义。

1。 美国的货币市场和利率体系

1.1 联邦基金市场与回购市场

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联邦基金市场+回购市场的基本体系。 首先,联邦基金市场属于拆借市场,主要供美国银行之间借入或借出准备金。 出现准备金短缺的银行可以从拥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手中借入准备金,而不用提供抵押品,与回购市场有所区别。而联邦基金市场的交易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EFFR)。

从参与方来看,联邦基金市场参与方主要是存款机构,包括美国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储蓄和贷款机构以及政府支持企业(GEMS)等。从成交量来看,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无担保拆借市场的规模整体萎缩,联邦基金市场的成交量也出现趋势性的下降。19年至今,联邦基金市场的日成交量在700亿美元左右,而08年以前日均成交量可以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而美国的回购市场08年之后经历了蓬勃发展,规模和流动性迅速上升。与联邦基金市场不同,回购市场是有担保的资金借贷市场。 回购市场的参与方范围更广,包括银行、证券交易商、货币基金、对冲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交易方向来看,回购市场的参与方可分为担保品提供商(包括证券交易商、对冲基金等,即资金融入方)和资金提供方(包括银行、货币基金、保险公司等,即资金融出方)两大类。

从流动性来看,14年以来美国回购市场成交量稳步攀升,19年至今,回购市场的日成交量接近1万亿美元,流动性远超联邦基金市场。而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美国的回购市场又可以分为双边回购市场和三方回购市场, 从成交量来看,目前三方回购和双边回购的成交量各占回购市场成交量的50%左右。

1.2 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

本节我们重点来看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所谓三方回购,就是指在回购交易中,交易双方将债券和资金交付至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托管机构,由其管理抵押品,清算资金的回购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在双边回购中引入一个第三方的中介机构,该中介机构负责托管抵押品、做交易结算、为证券估值并确保保证金的交付等。在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中,扮演第三方机构角色的主要是纽约梅隆银行(此前还有摩根大通,但其16年后退出了该市场)。

三方回购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有专门的担保品管理机构对担保品的标准、质押率设置、质押券选取和价值计算、期间管理、违约处置进行全流程的统一安排,可以有效降低担保品的管理成本,是一种更加标准化的货币市场工具。二是三方回购交易中不会指定抵押品,而是给出抵押品的约定范围和既定的折扣率,只要满足规定即可。因此正回购方可以更灵活的配置抵押券,尤其是可以充分利用信用债或其他小规模券种,从而提升债券使用效率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还可以划分为传统的三方回购市场(Tri-PartyREPO)和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GCF REPO)。 1)首先来看传统的三方回购交易, 其基本流程如下:首先,正逆回购双方在签署双边回购协议并与第三方托管机构签署服务协议。之后托管机构将正回购账户中的抵押券划入逆回购账户,将逆回购账户中的资金划入正回购账户,以达成回购交易。最后当协议到期时,如果没有出现违约现象,则托管机构再重新进行反向操作,正回购方的质押券和逆回购方的资金同时到账,交易完成。

抵押品方面,传统三方回购市场的抵押品类别较广,包括国债、ABS、MBS、公司债券、市政债券、股票和货币市场工具等。截至19年5月,三方回购市场担保品规模接近2.3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占比较高的是国债和房地产抵押债券(MBS)。而从折扣率来看,国债和MBS的折扣率较低,非投资级的ABS、公司债、股票的折扣率较高。

特别的,美国三方回购市场还有“每日松绑”和“日内授信”机制。 每日开盘前,托管行会对所有三方交易的债券和资金进行解冻,无论该笔交易是否到期,正逆回购方在日内均可以对各自的抵押券和资金进行再利用。每日收盘时,托管行再对未到期的交易进行重新捆绑。而在解绑的过程中,转入正回购方的质押券可以进行再质押或交易;转入逆回购方的资金则由托管机构代正回购方垫付。由此又形成了托管机构对正回购方的每日授信机制,成为了对正回购方提供质押融资的金融中介机构。

每日松绑和日内授信机制的目的是增加回购交易的活跃度,提高质押品和资金的利用效率。而由于三方回购中无需指定抵押品,因此在每日日终对交易重新捆绑时,正回购方还可以根据抵押品的约定范围对具体抵押品进行再分配,进一步增加交易的灵活性,降低交易成本。不过这一机制在金融危机中却成为放大流动性危机的风险因素,在下一章的内容中会重点提到。

2)而在传统三方回购市场的基础上,美国固定收益清算公司(FICC)在1998年推出了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 其托管和清算是由FICC公司和清算行共同负责的。与传统三方回购市场不同的是,一般担保品回购由FICC公司作为中央对手方, 因此作为中介机构的FICC公司需要承担交易风险,这与传统三方回购市场有所区别。 正逆回购双方通过做市商匿名撮合成交,成交后将合约转移至FICC公司,由FICC公司提供担保品的管理和交收,清算银行负责清算。而正逆回购双方均以FICC为交易对手方,从而消除了回购中的交易对手风险,降低了融资成本。

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担保品包括国债、MBS、以及非MBS的机构债券等资产,其中以国债和MBS为主,这与传统三方回购市场的担保品结构有所不同。参与机构方面,由于是FICC公司推出的,因此只有FICC公司下属的政府证券清算部会员才可参与,目前的主要参与者以证券交易商为主。

从交易情况来看,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流动性近年来逐渐减弱,19年以来日均成交量仅在300亿美元左右,占三方回购市场日均成交量的6%。规模上,截至19年5月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担保品价值在7000亿美元左右,传统三方回购市场担保品价值在23000亿美元左右,一般担保品市场的占比约为30%左右。

1.3 美国的利率体系和调控机制

1)美国的货币利率体系

基于美国货币市场的机构,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美国的货币利率体系。简单来说, 美国的货币利率体系包括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 其中政策利率的核心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其充当了美国基准利率的角色。此外还有用于构建利率走廊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和隔夜逆回购利率等。

货币市场利率方面,不同的货币市场均有相对应的利率指标。例如联邦基金市场的交易利率就是 联邦基金利率(EFFR) ,其基本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走廊内波动。而美联储还利用联邦基金市场与欧洲美元市场数据,构建了 银行隔夜融资利率(OBFR) ,用于更全面的衡量美国银行业的融资成本。如果再加上离岸市场的 美元Libor利率 ,则基本构成了无担保的美元货币利率体系。

而回购市场的利率则构成了有担保的美元货币利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指标: 三方一般担保利率TGCR (即传统三方回购市场的隔夜交易利率,不包括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 广义一般担保利率BGCR (包括传统三方回购市场和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隔夜交易利率)、 有担保的隔夜融资利率SOFR (包括三方回购市场和由FICC公司清算的双边回购市场的隔夜交易利率)。三个利率指标的涵盖范围依次递进,且均不包括以美联储为对手方的交易,仅衡量机构之间的交易利率情况。

2)美国的次贷危机前的利率调控机制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利率调控机制是“主动型”,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利率。由于当时存款机构存放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是没有利息的,因此存款机构倾向于尽量少的持有准备金。截至2008年9月时,存款机构在美联储存放的准备金规模仅在450亿美元左右,超额准备金规模仅有20亿美元左右。

超额准备金的规模较小,意味着美联储可以通过主动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精准调控联邦基金利率。在加息时,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卖出国债或进行正回购操作,来减少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使联邦基金利率上移至基准利率区间之内。反之降息时,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或进行逆回购操作,来增加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使联邦基金利率下移至基准利率区间之内。

而银行超额准备金的交易场所不止是联邦基金市场,银行机构同样会在回购市场与非银机构进行资金交易,因此联邦基金市场就通过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交易与回购市场相连接。回购协议成为银行持有联邦基金的替代资产,回购市场的利率也自然会跟随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而变动。除此之外,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导致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波动,从而带动资产端收益的变化,利率也完成从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的传导。

2。 次贷危机后货币市场的变化 2.1 危机中的流动性问题和应对方案

美国的货币市场在次贷危机期间遭遇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其中三方回购市场成为了加剧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前面我们曾说到,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有“日内松绑”机制,本质上是中介机构对正回购方的日内授信。这一机制能够增加货币市场的活跃度,提高质押品利用效率,在非危机时间,市场流动性平稳时,风险较小。但一旦出现流动性冲击,中介机构就面临巨大的授信敞口,和逆回购方一样都有动力提前抽回资金,从而引发挤兑风险,并且导致市场流动性迅速蒸发。

对正回购方来说,一旦遭遇负债端挤兑,只能通过卖出资产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缺口,而大规模抛售资产会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使得市场上持有类似资产的金融机构同时面临资产价值的减记。这一方面会加大质押回购再融资的难度,另一方面资产减值会侵蚀利润,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例如雷曼兄弟,其在08年二季度亏损27.7亿美元,三季度亏损额扩大至39.3亿美元,最终股价大幅下跌,公司陷入破产。

为了缓解次贷危机中的流动性压力,美国政府从两方面入手实施救助和改革措施。 首先在常规的货币政策方面, 美联储采用降息、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等策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其中美联储在08年连续7次下调基准利率,至08年12月时基准利率仅为0.25%。而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也出现明显上升,并且用购买国债、MBS等资产的方式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除了常规的货币政策之外,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还出台了一些货币政策的创新工具。包括: 1)针对货币基金市场的政策工具。 由于美国货币基金是货币市场重要的逆回购方,次贷危机中货基遭遇赎回压力,导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迅速枯竭。为此,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包括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BCP MMMF)、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MIFF、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前者是用于支持银行等机构从货基手中购买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用以缓解货基遭遇赎回后的资产抛售压力。后两者则是向SPV公司提供融资支持,用以购买货币市场的融资工具,包括大额存单、商业票据等,缓解流动性压力,增强市场信心。

2)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 ,其原理类似于我国的SLF,主要是向一级交易商提供融资支持,美联储作为最终贷款人为面临危机的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3)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 ,即允许一级交易商以一般债券作为抵押,借入美国国债,提高金融机构的抵押品质量。 4)期限拍卖融资便利(TAF) ,是一种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合格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日工贷款融资的工具,用以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支持。

2.2 危机后的回购市场改革

而在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成立了专门的改革小组,着手对回购市场,尤其是三方回购市场进行改革。根据其发布的《三方回购市场基础设施改革白皮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限制每日松绑机制的规模,降低日内风险敞口。 每日松绑机制是导致危机期间金融市场流动性快速枯竭的重要原因,危机后美联储着手限制每日松绑机制,包括将松绑时间从早晨调至中午、将第三方中介机构对正回购方的日内授信规模纳入风险资本计提的范围等,最终的目的是要“彻底消除日内授信”。根据纽约联储的工作报告,截至15年6月,日内授信的三方回购交易量所占份额从2012年的100%大幅下降至目前的3%-5%左右,基本完成了初始目标。

2)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 目前美联储会每月发布三方回购市场的公开报告,内容包括市场规模、投资者集中度、保证金水平等,使投资者能够及时跟踪回购市场的情况。并且还推出了TGCR、BGCR、SOFR三个利率指标,使回购市场利率更加公开化。此外,三方回购的流程也更加规范,回购协议与三方服务协议需同时签订,改变了原有的先签回购协议再签服务协议的模式。

3)对抵押品折扣率的确定和管理进行改进。 一方面是对折扣率的计算更加精细化,除考虑债券评级、价格走势等因素外,还要对担保金进行动态监测,确定与市场风险相匹配的折扣率水平。另一方面是加强折扣率的常态化管理,减弱其顺周期性,也能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此外,逆回购方还应针对正回购方的信用状况和担保品情况建立应急预案,计提担保品损失准备金,最大程度降低担由保品价格波动引发的风险。

2.3 危机后利率调控机制的变化

上一节中我们提到,次贷危机中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多维度的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而这些政策导致短期内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规模从08年8月时的2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10月份的3000亿美元。超额准备金规模的急增压低了货币市场的利率,使其逼近目标下限;而面对庞大的超额准备金规模,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也很难起到精准调控的效果。为此,美联储的利率调控机制开始从传统的数量型操作,转向利率走廊的价格型调控。

美联储于2008年10月提前实施原本将在2011年才落地的为准备金付息的政策,原本的计划是以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作为利率下限,再贴现利率作为利率上限。但由于联邦基金市场中的政府支持企业(如房地美、房利美等)无法获得准备金利息,因此这些机构倾向于将资金拆借给银行,再由银行存入美联储获得准备金利息。在这样的套利体系下,准备金利率反而成为了联邦基金利率的上限,原本的利率走廊机制就缺少了实际的下限。

之后美联储在2013年推出隔夜逆回购协议(ON RRP),将ON RRP利率当作利率走廊下限。 具体来说,美联储每天都以固定利率来进行大规模的隔夜逆回购操作,而如果逆回购的利率高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金融机构会更倾向于参与美联储的逆回购交易,从而将其他货币市场利率抬升至逆回购利率之上,逆回购利率也实质性的发挥了利率走廊下限的效果。

而要达成这一目的,ON RRP操作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机构的资金需求。 从13年9月至17年之间,ON RRP的日均交易量在1100亿美元左右,明显超过此前的公开市场操作规模。而截止到17年底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逆回购的总规模接近4000亿美元,是13年初的4倍。 二是范围广,可以最大程度的覆盖主流的市场机构,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效果。 美联储ON RRP操作的对手方不仅包括银行,也包括货币基金、券商等非银机构,因此ON RRP还承担了美联储调控非银机构流动性的作用。

3。 对我国有何启示?

1)利率调控方面,要更加重视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问题。 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除救助银行外,还重点扶持货币基金、投资银行等非银机构,稳定全市场的流动性预期。美联储在之后的公开市场操作中还进一步扩大了交易对手方,将投资银行、券商及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机构也纳入操作范围。这就使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同时惠及银行和非银机构,避免了出现流动性的分层现象。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对手方范围较窄,目前的49家一级交易商中,基本以银行为主,仅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中债增信三家非银机构。这就导致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始终存在分层现象,即资金沿着“央行——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非银”的链条层层渗透。而这样的层层渗透机制是较为脆弱的,一旦出现风险事件,机构之间的信任链条打破,就会出现流动性的阻隔。即使总量上流动性非常宽裕,资金利率下行,但链条下层的中小行和非银依然会遭遇资金的结构性紧张,并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央行的总量操作工具也会失效。

包商事件以来,央行频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货币,流动性异常宽松,隔夜的质押回购利率一度跌至1%以内,但部分非银机构依然面临流动性压力。而央行近期的政策也逐渐向非银倾斜,包括提高头部券商的短融余额上限,对其发行金融债进行松绑等。参考美国的经验,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若要更加精准有效,或可以考虑扩大一级交易商的覆盖范围,尤其要重视货币基金和券商行业的头部机构,弱化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断层现象。

2)回购市场方面,可进一步发展三方回购的交易模式。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历和之后的改革方向,都为我国引入三方回购市场提供了思路。回购市场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货币交易市场,尤其是承担了链接银行和非银流动性链条的作用。但我国回购交易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是银行间回购交易的占比依然较高 ,19年以来银行间回购交易的日均成交量在3.3万亿左右,交易所的日均成交量在9500亿左右,银行间回购交易的占比接近80%。而银行间回购仍是传统的双边回购,即线下交易、一对一磋商、无统一的折算率和质押品管理机构等。这种交易模式会增加回购交易的成本、且灵活性较差。并且对于部分信评能力和担保品管理能力不够的逆回购方来说,会更加重视交易对手的资质,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就会“一刀切”,加剧非银等中小机构的融资压力。

其次交易所回购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 目前我国交易所的回购模式类似于美国的一般担保品回购(GCF REPO),即由中证登作为中央对手方,实行担保品的统一折算和统一管理,相对于银行间回购交易更加标准化。但一般担保品回购模式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中央对手方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能会由于中央对手方的风险敞口引发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实际上美国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发展近几年也出现了放缓,其在美国货币市场中的交易占比持续回落,目前交易量仅占回购市场交易量的3%左右,或也与这一缺陷有关。

相比之下,美国的传统三方回购交易模式更值得借鉴,即由中介机构负责抵押品的统一托管、逐日跟踪、交易结算、以及实时估值和违约处置,但不承担交易风险。这样可以降低回购交易的成本和中小机构的融资压力、使质押券配置更加灵活、并且能降低第三方机构的风险敞口。目前交易所已经推出了三方回购交易,但成交量较小,未来这一模式或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如下:

1、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

2、贸易收支巨额逆差;

3、外资的过度流入;

4、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

5、过早的金融开宽族销放。

注:国际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

主要表现为金融领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如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根奇缺,官方储备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出现偿债困难等。

扩展资料: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

1、股市暴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2、资本外逃。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3、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4、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5、出现偿债困难。

二、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从其直接影响来看,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美国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慎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

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

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

然而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金融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球金融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穗悄百科-金融危机

谁能给系统的解释下美国次贷风波是怎么回事?

美国次贷风波

危机在爆发的时候往往显得十分突然,但是引发危机的线索,却往往是在蕴含着风险的繁荣阶段就铅岩烂积累下来的,美国的次贷风波就是如此。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美国房地产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繁荣。住房销售量不断创下新纪录,房价也以每年增幅超过10%的速度攀升。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一直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现在看来,也常常被批评为“用一个泡沫,替代了另一个泡沫”。正由于此,在主流的金融机构都对次贷风波不以为然的时候,在任期间一直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格林斯潘,则一直强调次贷风波很可能演化扩大为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可见他对于这种泡沫之间的替代是有清醒的把握的。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危机是如何引发的?危机爆发的路径会如何延续?

实际上,10年前,美国家庭拥有的房地产资产总值不超过8万亿美元,约占家庭资产总额的40%;到了2005年底,美国家庭房地产资产总值已升至21.6万亿美元,在家庭财产中的比例提高到56%。这种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掩盖了次贷证券化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例如风险评估能力的缺乏,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不足等等,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的时期,这些问题都不容易暴露。

但是,所谓水落才能石出,从2006年中期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下滑。2006年9月,新房中间价比上年同期下降9.7%,创下近36年来的最大跌幅。这就使得原来在房价上扬时期掩盖的问题日益清晰地暴露出来。雷曼兄弟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06年获得次级抵押贷款的美国人中,约有30%无法及时还贷,全国约有220万人可能因为最终无力还贷而失去住房。受此影响,近几个月已有约20家贷款机构和抵押贷款经纪公司破产。

从具体的成因看,我们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衍生槐漏工具的快速发展,促使了风险承担者的分散化,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加大了这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美国金融界经常有人拿当前的次贷风波与上世纪80年代的储蓄贷款机构的破产类比。在储蓄贷款机构的风波中,风险的爆发点是确定的,就是那些经营不善的储蓄贷款机构;损失也是基本可以衡量的,基本就是这些特定机构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风险可能传染的范围也是大致可以确定的,就是参与相关的储蓄贷款业务的机构。因此,在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处置中,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有限的,是可以测算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次贷风波中的风险承担者几乎是全球化的,从美国到欧洲,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风险损失的衡量也不是确定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证券化的次贷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中,目前大型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已经评估并披露了自身在次贷领域的损失,但是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可能还不知道评估自身在次贷业务领域的损失;同时因为证券化的次贷的流动性不足,也使得这种评估变得困难。市场担心不确定性,而次按恰恰在诸多环节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以说是次贷引起如此大的市场冲击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房枣祥地产价格持续上扬条件下快速扩张的房地产信贷,累积了风险的隐患。在住房信贷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因为市场竞争的关系,或者以金融创新的名义,往往会降低住房消费者的市场准入标准,让一些无资格或没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进入住房信贷市场。一些次级贷款金融公司纷纷降低“门槛”,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购房。

第三,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也使得客观评估次贷偿还能力的难度加大。次级抵押贷款利率往往在一定的年限之后随着市场浮动,一旦市场风向发生改变,这些贷款可能会变成高危品种。原先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贷款者可以通过卖房还贷。如今房价不断下跌,而利息反倒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者已经不堪重负。

有专家预言美国将在2008年进入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会否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甚至足够深重地波及全球经济,从而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这次的次级债危机的确给美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害,但如果就此判断会引发美国国内经济危机还为时尚早。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数据看,美国经济前景依然稳定、稳固,美元整体策略调整是基本态势,其中,美国制造业刚刚摆脱前一个时期的低迷状态,7月份实现连续第6个月增长。而根据美联储的预测,2007年全美GDP增长率有望维持在2.5%—3%;从就业形势看,2007年前7个月,美国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13.6万个,预计全年失业率将维持在4.75%,接近4%的所谓“自然失业率”。因此,美国经济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情况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严重。

其次,现在的美国金融市场拥有足够的灵活性、流动性和纵深性,次级债券规模虽然扩张较快,但是依然不及债券市场规模大。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占美国房地产的比例更加有限,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美次级债发放的过程中,仅有45%的比例不能或只能提供少量收入证明和担保,而当年在这部分人中又仅有30%不能到期还款,二者综合比例不到两成,而2007年也不会再超过这个数据。因此,也许这次动荡会使一些机构和投资者遭受损失,但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在长期内可能是有限的。

再次,美国的大型投资银行为次贷公司所做出的承诺较小。近几个月中,许多公司披露的融资交易承诺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抵消因提供丰厚条件而产生的损失,这些公司的收入额一般维持在总费用的2%左右。换句话说,即便未出售债券被迫以低价发售,券商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也有限。

最后,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将风险传播的同时,实际上也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即便是受冲击较大的对冲基金等行业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空头头寸,这为防止危机损害的进一步下沉提供了条件。此外,从整个市场上来看,因为投资者到现在为止并不认可次贷的冲击力,反而对市场依然抱有信心,所以尽管股市遭到重创,但已经开始反弹,这恰恰为投资者制造了调整盘口或止损离场的机会。当初之所以全球股市在两周之内瞬时蒸发2.66万亿美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者对信贷市场信心缺失所导致的股市恐慌,而高盛等投行股、金融类股作为领跌股则首当其冲,可以说股市狂跌的心理因素大于实质因素。

当然,我们对美国经济的走向保持谨慎态度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下一步的利率政策是否会与金融市场预期相反的方向运行,成为关键性的因素;同时,美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则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

事实上,从目前来看,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存在,目前信贷市场秩序的重建正是一种良性的发展过程,十年前因泰铢贬值而掀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基本不会重演。

全球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强劲。国际清算银行日前发表的年度报告预测,今后两年世界经济良好的发展趋势有望延续,但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可能略低于4.5%;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则再次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2007年4月的4.9%上调到了5.2%,该组织同时预计,日本、欧元区以及很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情况都将好于原来的估计。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动力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国家整体经济并未受到打击。一方面,这些国家普遍拥有丰厚的外汇储备,有能力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买回自己的货币,避免由于全球利率上升导致的货币危机。

总之,虽然此次次按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债券市场、流动性和资本市场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基于全球经济依然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只要相关金融机构及时加强风险管理,同时相关国家的政策应对得当,美国和全球经济可能出现短期的调整,但是因此而陷入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目前各大经济体央行对短期融资市场的注资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美国次按危机的蔓延?

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央行日前纷纷向各自短期融资市场注入巨资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做法,尽管被市场批评为纵容了市场投机带来的风险而形成道德风险,但是也确实在客观上有助于确保调整过程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避免危机扩大化。目前看来,尽管这种流动性的快速放松可能会产生一些中期的负面影响,但是短期稳定市场气氛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美国面临着恢复市场信心和应对通货膨胀抬头的政策冲突。一方面,目前主要金融市场仍然不稳定,市场信心有待恢复;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陷入深度调整态势,这会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其他方面,包括汽车行业的衰减,房产相关行业走弱,企业投资支出缩减等;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衰退还会影响到相关的金融市场,不仅是次级债市场,还包括整个抵押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层面的松紧程度,这对当前的美国金融市场可能产生加剧恶化的作用;而受到美国房市低迷和其它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内消费也出现下滑的迹象。另一方面,受美国次级债事件余波的冲击,以及相对强劲的美国经济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因素已经开始显现。这表明美联储正同时面对减息和加息的双重压力,而美联储通过直接向短期融资市场注入流动性、打开贴现窗口等,有效缓解了减息压力,同时也把利率调整的压力转移给了其他经济体,这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此次危机中受灾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作用很明显,但也有可能延长美国从此次危机中恢复的所需时间。

从欧洲央行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从遭受冲击和损失的程度看,欧洲的金融机构远甚于美国的金融机构,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次次按风波实际上主要是由欧洲的金融机构为美国的金融风险埋单。因此,欧洲的央行面对强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率先出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从亚太各国央行的动作来看,通过巨额注资,市场已经开始认为,亚太区的各国中央银行决策者们已经成功地使市场恢复到一种微妙的“尚不稳定的平静状态”。目前,由于市场对次级债危机可能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准确的判断,各国商业银行普遍减少了短期信贷支出,亚太区金融体系明显出现信贷紧缩和拆借利率上升的迹象。但是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未雨绸缪,及时舒缓市场趋紧的态势,使得亚太区经济体能够在度过高风险期之后依然能够在流动性保持稳定。

当然,各大经济体央行纷纷干预金融市场,使短期融资市场中确实存在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清晰的拐点,市场贷款利率的高企可能导致违约率的进一步上升,这也使得各国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在大量投放流动性后面临着长时间的银根吃紧的态势。后续各国央行的政策操作将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起到重要影响

什么是次级债?

所谓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务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商业银行应在次级定期债务到期前的5年内,按以下比例折算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次级定期债务”项下: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的,以100%计;剩余期限在3-4年的,以80%计;剩余期限在2-3年的,以60%计;剩余期限在1-2年的,以40%计;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的,以20%计。

次级债务发行的程序是,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作为附属资本。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须向银监会提出申请,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招募说明书、协议文本等规定的资料。募集方式为由银行向目标债权人定向募集。

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决定增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这使各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拓宽资本筹措渠道,增加资本实力,有助于缓解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先天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

次级债相对于上市银行前期喜欢发的可转债来说,后者属于股权融资,而前者属于债权融资。次级债到期不会转成股票,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证券市场来融资,而是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资金,从而补充银行的资本金。对于银行来说,发行可转债没什么风险可言,到期后转成股票,不用还本,还会增加每股净资产;而次级债到期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净资产也不会增加,因此银行通过次级债融资就必须要考虑还本付息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相反,对于投资人来说,购买可转债的风险当然要比次级债大得多,次级债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影响并不大。

市场人士则认为,银监会此举是近期银行业最实质性的利好,可补充银行资本不足,并缓解了银行一味向二级市场投资者伸手的现状。2003下半年银行股由于频频发出再融资的计划,而遭到市场的巨大抛盘。次级债准予发行,则可缓解银行与二级市场的矛盾

美国针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作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此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从事次贷业务的机构相继破产基戚禅,主要金融机构陆续出现巨额亏损,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市场预计,全球与次贷相关的损失将达到1.5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美国已有13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是在美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上少见的。 美联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尽管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地调低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再贴现率,将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几乎用到极致,仍然不能阻止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经济持续放缓的趋势。为此,美联储不得不选择各种非常规措施,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供给,扩大信贷规模,恢复市场信心。

(一)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搏尘一是调整贴现窗口贷款政策。从2007年8月起,美联储多次通过调整贴现政策,鼓励出现财务困难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使其与美联邦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个基点缩小为50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30天,并可应请求展期。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使其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缩小至25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 /P

P 二是启用新的融资机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对合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机制(TAF)。在TAF中,美联储通过拍卖提供为期28天的抵押贷款,每月两次,利率由竞标过程决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额,抵押品与贴现窗口借款相同。由于TAF事前确定数量并采用市场化的拍卖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不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和联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复杂化,被视为美联储40年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8年7月30日,作为28天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2008年9月29日,美联储又表示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两次总额为1500亿的远期TAF,时间和期限将在与存款机构协商后确定,以确保年底前市场参与者资金充足。此后,又于2008年10月6日将总规模扩大至3000亿。

三是启用新的融券机制。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推出了另一项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TSLF)。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用国债置换一级证仔游券交易商抵押资产,到期后换回的一种资产互换协议,有效期为六个月。TSLF的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证券交易商,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

四是启用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向一级交易商开放贴现窗口。在贝尔斯登事件发生后,为进一步缓解金融市场短期向下的压力,2008年3月17日,美联储决定利用其紧急贷款权力,启用PDCF,其实质是向符合条件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指投资银行)开放传统上只向商业银行开放的贴现窗口,提供隔夜贷款。

五是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即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通过支持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9月19日,针对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华尔街震荡、大量投资者纷纷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撤资的形势,美联储宣布推出AMLF,以贴现率向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贷款,供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购入资产抵押商业票据。同时,美联储还计划直接从一级交易商手中购买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房屋贷款银行等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以进一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顺利运行。 /P

P 六是推出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直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10月7日,美联储宣布创建CPFF,运作机制是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直接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方购买评级较高且以美元标价的3个月期资产抵押商业票据(ABCP)和无抵押的商业票据,为美国的银行、大企业、地方政府等商业票据发行方提供日常流动性支持。

七是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付息。长期以来,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为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2008年10月6日,美联储宣布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中,向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备金交存期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均值低10个基点,向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初定为比准备金交存期的最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低75个基点。 /P

(二)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救助 /P

救助投资银行贝尔斯登。2008年3月14日,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为了援助贝尔斯登,美联储紧急批准了JP摩根与贝尔斯登的特殊交易,即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其流动性短缺问题。贝尔斯登将其流动性最差的300亿美元资产作抵押,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其提供为期28天的等额融资。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贴现窗口。

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7月13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合宣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两房”提供救助。其中,美联储将允许“两房”直接从纽联储贴现窗口借款,条件是美联储将在两家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其他审慎性监管中发挥咨询作用。在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方案中,纽联储成为美国财政部向“两房”提供信用贷款的财务代理人。 /P

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市场违约风险急剧上升,作为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主要卖方的AIG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条件是美政府需获得AIG79.9%的股权,并持有其向其他股东分红的否决权。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再度声明,此前向AIG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额度已用尽,允许AIG以投资级固定收益证券作抵押,美联储将再度给予AIG378亿美元的贷款额度。

采取国际联合救助行动。2007年12月12日、2008年3月11日和9月18日、10月8日和10月13日,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冲击,美联储先后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联合援助行动。主要内容包括:(1)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向本国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2)美联储与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建立临时货币互换安排,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互换的期限和规模。从2008年10月13日起,为配合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救市行动,联储宣布,暂时上调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日本银行的美元互换额度至无上限。(3)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瑞典中央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等联合宣布降息50个基点。

美国财政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发生时,美国财政部采取了常规性政策措施进行应对,后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美国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恶化,美国财政部被迫出台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来应对危机的挑战。 (一)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

2008年1月4日,美国国会宣布实施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商业投资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旧,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税收优惠。另外,房利美和房地美证券化限额被临时上调,联邦住房委员会的担保额也相应增加。

(二)援助并接管“两房”

2008年7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将联手对深陷困境的“两房”提供援助:一是提高这两家公司能够从财政部获得贷款的额度。二是为了保证“两房”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财政部将拥有在必要时收购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的权力。三是允许这两家公司直接从纽联储的贴现窗口借款。2008年7月22日,当世界还在议论美国政府是否应该救助“两房”时,美国众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法案,这一法案授予财政部向“两房”提供援助的权力,并可以为陷入困境的房贷户提供帮助。根据这一法案,联邦住房委员会可以向约40万个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风险的房贷户提供上限为3000亿美元的再融资担保,帮助他们将目前利率较高的按揭贷款转换为利率较低的30年固定利率贷款。2008年9月7日,由于“两房”形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政府宣布这两家公司的四步走计划:一是联邦住房金融局牵头接管“两房”;二是财政部与“两房”分别签署高级优先股购买计划;三是为“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建立一个新的、有担保的借贷工具;四是推出购买政府资助企业按揭抵押证券的临时计划。

(三)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

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对接受政府援助企业的高管薪酬做出限制;五是与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合作;六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七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的帮助。

(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的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常规应对措施。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主要是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来应对。

2007年春天,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呼吁重新检查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以便更好地处理保护投资者与增强市场竞争性的关系。2007年秋天,保尔森宣布美国财政部将设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蓝图。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蓝图包括三个目标:一是短期目标:强化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的使命,并将银行监管者纳入小组;美联储进一步推进拓展贷款渠道;对抵押贷款发起设立全国统一标准;为各州对抵押贷款市场参与者颁发执照设定统一的最低标准。二是中期目标:合并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货币监理署(OCC);美联储负责监管支付和结算体系;设立联邦保险监管体系,隶属于财政部的全国保险管理署负责管理联邦保险监管体系;合并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三是长期目标:设立美国三大金融监管体,即美联储担当“市场稳定监管者”的角色,维护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成立“金融诚信监管者”,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成立“商业行为监管者”,负责规范商业活动并保护消费者利益。

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国货币基金亏损案例、美国货币基金组织“吸金”放缓,银行业出现企稳迹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4393.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