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关于巴菲特最新访谈:美国银行业危机尚未结束注入日本商社的投资是很厉害的,但未必对人类有利的信息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巴菲特最新访谈:美国银行业危机尚未结束注入日本商社的投资是很厉害的,但未必对人类有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巴菲特说保险的短句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巴菲特最新访谈:美国银行业危机尚未结束注入日本商社的投资是很厉害的,但未必对人类有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巴菲特说保险的短句

1. 我有个疑问,关于股神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

在九十年代的美国,金融一直都是资本聚集最快的行业。各式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大热带来了美国近十年的疯狂的经济增长。后果也如同我们看到的一样,次级债的危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并不是次级贷款者所带来的,而是华尔街这些银行利用次级贷款发明的衍生产品带来的。利用杠杆力量,把收益放大几十倍,同时也相应的把风险放大了几十倍。最后源头一破灭,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金字塔的倒塌。

金融这个行业并不会产生财富,而是保持货币的流动性,使需要钱的人能够更容易得拿到钱,使做实业的人能够更快的使用这些钱。但是由于人们的错误利用,也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为什么把菲特说21世纪是实业的天下,因为金融虽然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就如我们所看到的,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是最主要的生产手段。只有制造产品,提高生产力等等方面的实业,才是增长财富,聚集财富的最终手段。

投资行为也属于金融,并不是说这些行业没有搞头了,如果不是牛市,赔本的几率大概是90%,也就是说世界上只有少轮谈握于10%德人能够一直挣钱。但是投资也可以分为投资金融产品和实业。比如说你很看好一个实业项目,而他也正需要引进资金,这种投资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带来的利润也很高。

但是股票,外汇,黄金和期货之类的不会像原来一样那么的火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风险的衡量,监管机制的控制。

2. 关于保险的句子

1、人寿保险就是您门上的一把锁,小偷不一定 会来,但您还是得锁上。---这就是保险。

2、保险就像灭火器,宁可百日不用,不可一日不备。----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保险。

3、没有谁对医院感兴趣,但生病后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医院,保险也一样,在您不需要的时候买,在需要时用。---留得青山在腊庆不愁没柴烧。这就是保险。

4、每个人都最少拥有一份保险,问题是,当不幸发生的时候,这份保险的赔偿,是由保险公司赔出,还是由他的家人赔出。 ---以小博大,风险转嫁。这就是保险

5、人寿保险是世界上最快最经济的金融工具,他能及时建立一笔备用的现金资产。

6、请不要阻止您的朋友、亲人购买保险,除非当他们不幸时,您确定能够养活他们的父母、妻子、孩子,或者帮他们还清所有欠款。

7、如果您问一个家庭主妇,人寿保险的价值,她未必能感受到,但如果是问 一个寡妇,她一定知道人寿保险的价值。

8、钱不是万能的, 但它可以买到赚钱的能力、生命的尊严、无忧的生活、美满的家庭、未来的时间, 它的前提是通过购买保险实现。

9、重大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昂的医疗费用,高昂的医疗费用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您没有买健康保险。

10、天不一定会下雨,但雨伞却侍液是我们 常备的物品;风险不一定会发生,但寿 险也不能不买。

11、人寿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 是“家庭幸福的保护神”。

12、现实生活中,风险与机遇并存,希 望与厄运同行,寿险是人们抵御风险, 战胜厄运的最佳方法。

13、其实保险时时都在起着作用,它是 一把无形的保护伞,随时都在帮我们遮 挡意料不到的“风雨”。

14、一位有爱心的男人,责任越大,寿 险保额就应该越高。多数人说:“只要我 在,我就照顾你。”投保后可以更大声 说:“只要你在,我就照顾你!保险使您的爱更实在更长久。

15、您的车子有预备胎,您的家庭经济 可有预备胎?保险就是家庭经济最佳的 预备胎。

16、汽车上坡最怕出险况,刹车可保安 全,不致下滑,保险就是家庭经济的刹 车,可永保目前的生活水准。

17、买保险就如穿衣服,没有大人会穿 童装,却有许多人认为买了保险就好, 而不知道买了不足额的保险如同大人穿童装一样。

18、没有人能与佛祖签约,幸好您可与 保险公司签约。在虔诚的祈祷之后,请 立即行动——与保险公司签约。

19、保险不可能令人不发生风险,但它可以在人发生风险后继续他们的计划。

20、等您对保险感兴趣时,保险对您就 不感兴趣了!

3. 股神巴菲特名言

巴菲特保本有绝招。

美国股市连续暴跌时,他为了保本开始救市。巴菲特式的救市连一分钱都不用花。

说提供8千亿给有问题的贷款保险。股市为之振奋,从跌300点反弹100多点,且从此走稳了。

几天前他说又说,市场风险大,8千亿保险取消了。本保住了风险避免了立马赖账。

平安融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将所有小散都激怒了。

平安股价跌到腰斩以下。看看基金在做什么。

投票赞成融资。他们都在底部建仓了。

这些基金经理都是巴菲特的徒弟。不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也在情理之中。这种事中,谁最激动,谁最倒霉。

4. 沃伦·巴菲特说的至理名言

巴菲特经典名言: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去利用它的错误,而不是跟着犯错误。

2、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只买打折的好公司。

3、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风险与收益永远不成正比,风险越小收益越高。

4、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与众不同,才能成功。

5、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通货膨胀与自己的收益在赛跑。

6、我一直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远胜于其他一切。——控制自己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数据说话。

7、头脑中的东西在未整理分类之前全叫“垃圾”!——不经过仔细整理分析,你就不可能分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对都不知道,那只能是垃圾。

8、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不要做神仙都做不到的事。

9、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证券分析师就是那些理发师。

10、如果你能从根本上把问题所在弄清楚并思考它,你永远也不会把事情搞得一团遭!——你是看到了根,还是只是看到了叶?你好像明白,其实什么都没明白。

11、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你知道的大家都知道,你不知道的大家都不知道,所以不知道的变成知道了才有价值。

12、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光着身子游泳!——长赢才是真的赢。

13、如果你是池塘里的一只鸭子,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你开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但此时你却以为上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池塘。——你以为自己是股神,其实你什么都不是。

14、如果你加入扑克赌局20分钟还不知道谁是输家,那么你就是输家!——知彼的前提是知己。

15、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并不试图超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放大镜后面的你不是真实的你。

16、当我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洞穴之中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停止挖掘。——错上加错,只能错的无法挽回。

17、如果你在错误的路上,奔跑也没有用。——你是学那些大师的,还是学那些自认为是大师的?

18、搞清楚他们要去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守株待兔不愚蠢,愚蠢的是你不知道兔子要去何方?

5. 巴菲特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巴菲特的经典投资案例详见《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可到下面网址查看: 美国资深金融记者安迪用一个证券投资者的目光,将巴菲特66年的传奇投资生涯,用200多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朴素的语言,寓理于事地娓娓道来,在阅读时令你爱不释手的同时,使你倍感此书投资哲理的可读、可懂、可信、可学。

该书深受广大读者的推崇,被美国广大投资者誉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股票投资圣经”。巴菲特本人也非常喜爱此书,他读完全书后,曾让助手主动与安迪联系,亲自参加了该书的签名售书活动。

====================== 摘录其中一节: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情况 就在巴菲特准备购买价值1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而创下股票市场又一历史记录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基奥(Don Keough)的一个电话。 圣母玛利亚(橄榄球队)理事会主席唐.基奥回忆说:“我问他一切可好,我说‘沃伦,你有没有买可口可乐股票?’” “他满怀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

基奥是一位备受欢迎的业余演讲者,并因此而名声在外。 唐.基奥接着说:“我们通话后不久,就有报道宣称说沃伦购买了股票。

通过推理,我们也断定有人在买我们的股票。”话语之间暗示出,可口可乐公司的人们按照股票交易的模式可以推测出这个结论。

“(自从1987年股灾之后)当股票市场从低谷开始回升时,一位来自中西部的不知姓名的证券经纪商开始了时不时地购买行动。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乐公司主席罗伯托.高泽塔(Robert Goizueta)和基奥正在研究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走势,突然间,基奥恍然大悟。

他告诉高泽塔说:‘你知道吗,很可能就是沃伦.巴菲特。’” “我们知道他对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都很感兴趣,”基奥一边说一边又提及到,“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樱桃可乐时,巴菲特成为美国樱桃可乐头号爱好者。”

“他确实清楚的了解我们。而且是一个极棒的董事会成员。

他了解这个公司,了解公司的财务数据。他是一位既了解情况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董事。

他对全球注册商标的内在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在巴菲特先生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之后,基奥先生又有何举动呢?这位原本在30年前就有机会加盟巴菲特合伙公司而却拒绝巴菲特邀请的基奥说:“在他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以后,我终于成为伯克希尔公司一名小股东了。”

基奥感慨道:“真希望那个时候我投资入股了。”如果当时他这样做了,巴菲特会把他当初让基奥投入的5000美元升值为6000万美元。

你别不信,真是这样! 基奥,1958年出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父亲是一名牧牛人,母亲是爱尔兰籍美国人。他毕业于克莱顿大学,在校时曾是一位出色的辩论手。

后全家迁居奥马哈的法纳姆大街,与巴菲特家正对门。 巴菲特说,基奥出色的个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额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原因。

基奥曾在奥马哈刚创办的一家电视台工作过一段时间,解说WOWT-TV的足球比赛节目,并在此期间结识了约翰尼.卡森,后来结识了投资经纪人沃伦.巴菲特。此后,基奥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转而来到黄油-坚果咖啡制造商帕克斯顿-加拉弗公司从事广告工作。

斯旺森家族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将其重新命名的“斯旺森食品”卖给后来被可口可乐公司收购的邓肯咖啡公司。 这个把可乐作为自己饮食结构一部分的可口可乐先生,也成为了巴菲特诚邀许多人加盟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一个人。

尽管基奥较晚时才与巴菲特共同投资,但他早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了。基奥解释说:“我和妻子米凯当初在奥马哈结婚时,曾购买过由布鲁姆金夫人经营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公司的家具,它是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一家子公司,而我们结婚到现在都40多年了。”

基奥说:“我已记不清当初我们彼此介绍时的情景了……那时巴菲特大约25岁,我大约30岁。”基奥已无法准确地回忆起他是如何认识巴菲特的,只记得他们曾做过邻居。

“他还是原来的他……就是你所看到的。他的价值没有变,他的故事并非是金钱,而是价值,人们应该了解他的价值所在……正如巴菲特在199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年会上,当他被问及有关选择终生事业的问题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你要热爱你的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

销售碳酸饮料的基奥以及后来的化学工程师罗伯托.高泽塔,他俩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共事的,并在管理层上迅速发展。高泽塔是在1954年看完一则招聘双语化学工程师的广告后加盟可口可乐公司的。

1980年2月14日的晚上,在曼哈顿的“四季饭店”,为可口可乐公司主席保罗.奥斯丁举办的生日晚会上,他们俩人作为竞争对手来给奥斯丁祝寿。 基奥对高泽塔说:“你我各有千秋,不相上下,没有人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

让我们晚上好好地休息,无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都要鼓励对方迎头赶上。” 高泽塔后被提升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和基奥共同负责管理的团队现在成为美国商业界高级管理团队的楷模。

1993年退休后,基奥担任了艾伦投资银行总裁。长期嗜烟如命的高泽塔于1997年10月18日死于肺癌并发症。

高泽塔去世时,《亚特兰大宪章》(1997年10月19日)整版报道了他一生。

巴菲特著名演讲: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持续战胜市场!

1、为什么巴菲特演讲是这个题目?因为本文从对价值投资最常见的攻击开始,攻击者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存在,使得价值投资本身变成投飞镖游戏。其实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找到好的投如码资标的,正是因为市场的失效,而市场之所以会失效,正是因为有效市场确实存在,这其实是哲学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即任何一个“我”都同时天然的在向“非我”的属性演变中显出“我”的本质特征(Larry Lu注);

2、巴菲特举出了几个他所熟知的价值投资成功者——“如果你发现其中40家赢家全部来自奥马哈的一家十分独特的动物园。那么,你肯定会前往这家动物园找饲养员问个究竟”;

3、指出价值投资核心:追随格雷厄姆与多德的投资人只关心两个变量——价值与价格;

4、然后详细谈了9名投资人。请注意,他们的特点各不相同;

5、最后是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可能是本文最重要内容。

每个价值投资人的投资业绩都来自于利用企业在股票市场的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巴菲特

价值投资策略最终要归根于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思想。1934年年底,他与戴维-多德(David Dodd)合作完成了他酝酿已久的《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证券分析业和价值投资思想的诞生。这本巨著在过去70年间共发行了五版,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

纽约证券分析协会强调,格雷厄姆“对于投资的意义就像欧几里得对于几何学、达尔文对于生培孝物进化论一样重要。格雷厄姆“给这座令人惊叹而为之却步的城市——股票市场绘制了第一张可以依赖的地图,他为价值投资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而在此之前,股票投资与赌博几乎毫无差别。价值投资没有格雷厄姆,就如同共产主义没有配橡稿马克思--原则性将不复存在。”人们通常认为是格雷厄姆确立了证券分析的原则,所以格雷厄姆被尊称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

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纪念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巴菲特——这位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投资课上唯一给了“A ”的最优秀的学生运行了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回顾了50年来格雷厄姆的追随者们采用价值投资策略持续战胜市场的无可争议的事实,总结一下归纳出价值投资策略的精髓,在投资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可以这样说,读懂了巴菲特的这篇演讲,就能够抓住价值投资的本质,弄清价值的内涵。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巴菲特这位当代最伟大的价值投资大师的演讲吧。

演讲正文:价值投资过时了吗?(By Warren Buffett 1984年)

格雷厄姆和多德“寻找价值相对于价格具有一个显著的安全边际”的证券分析方法难道已经过时了吗?许多教授在他们编写的大部头教科书中都作出后一论断,他们口口声声地宣称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股价反映了所有关于公司发展前景和经济状况的所有信息。这些理论家们声称,由于聪明的股票分析师利用了所有可获取的信息运行分析判断,从而使股价总是正确无误地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因此根本不存在价值被市场低估的股票。至于那些年复一年击败市场的投资者,只不过是类似彩票连续中奖的少数幸运儿。一位教授在他编写的当今十分流行的教科书中写道:“如果股价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取的信息,这些投资技巧将毫无用处。”

哈哈,也许如此。但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群年复一年击败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的投资者,他们的经历无可辩驳地表明,那种认为他们持续战胜市场只是偶然事件的简单看法是很难成立的,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之所以如此,一个关键事实是,这些股市大赢家我都非常熟悉,并很早就被公认为超级投资者,其中成名最晚的那位也在15年前就名扬一时。如果事实并非如此,我只是最近搜索了成千上万的投资记录,从中选出几个业绩优秀的人在此向各位介绍,那么,你听到此处就可以把我赶走了。我要补充说明的是,他们的投资业绩记录都已经过严格的审计。另外,我还要补充说明一下,我还认识许多选择这些投资管理人的客户,他们这些年来获得的投资收益与这些投资管理人公开的投资业绩记录完全相符。

全美抛硬币猜正反面大赛

在我们开始探究这些投资大师持续战胜市场之谜之前,我想先请在座各位跟我一起来观赏一场想象中的全美抛硬币猜正反面大赛。假设我们动员全美国 2.25亿人明天早上每人赌1美元,猜一下抛出的一个硬币落到地上是正面还是反面,赢家则可以从输家手中赢得1美元。每一天输家被淘汰出局,赢家则把所赢得的钱全部投入,作为第二天的赌注。经过十个早上的比赛,将大约有22万名美国人连续获胜,他们每人可赢得略微超过1,000美元的钱。

人类的虚荣心本性会使这群赢家们开始有些洋洋得意,尽管他们想尽可能表现得十分谦虚,但在鸡尾酒会上,为了吸引异性的好感,他们会吹嘘自己在抛硬币上如何技术高超,如何天才过人。

如果赢家从输家手里得到相应的赌注,再过十天,(将会有215位连续猜对20次硬币的正反面的赢家,通过这一系列较量)他们每个人用1美元赢得了100万美元之多。215个赢家赢得225个百万美元,这也意味着其他输家输掉了225百万美元。

这群刚刚成为百万富翁的大赢家们肯定会高兴到发昏,他们很可能会写一本书——“我如何每天只需工作30秒就在20天里用1美元赚到100万美元”。更有甚者,他们可能会在全国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抛硬币神奇技巧的研讨会,借机嘲笑那些满脸疑问的大学教授们:“如果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难道我们这215个大赢家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

对此,一些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可能会恼羞成怒,他们会不屑一顾地指出:即使是2.25亿只大猩猩参加同样的抛硬币比赛,结果毫无二致,只不过赢家是连续猜对20次的215只狂妄自大的大猩猩而已。但我对此却不敢苟同,在我下面所说的案例中的赢家们确实有一些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我所说的案例如下:

(1) 参加比赛的2.25亿只猩猩大致像美国人口一样分布在全国各地;

(2) 经过20天比赛后,只剩下215位赢家;

(3) 如果你发现其中40家赢家全部来自奥马哈的一家十分独特的动物园。那么,你肯定会前往这家动物园找饲养员问个究竟:他们给猩猩喂的是什么食物,他们是否对这些猩猩运行过特殊的训练,这些猩猩在读些什么书,以及其他种种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那些成功的赢家不同寻常地集中,你就会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不同寻常的因素导致了赢家不同寻常地集中。

科学探索一般遵循完全相同的模式。如果你试图分析一种罕见的癌症的致病原因,比如每年在美国有1,500起病例,你发现其中400起发生在蒙大拿 (Montana)的几个矿区小镇上,你会非常仔细地研究当地的水质、感染病人的职业特征或者其他因素。因为你很清楚,一个面积很小的地区发生400起病例绝不可能是偶然的,你并不需要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是致病原因,但你必须知道如何去寻找可能的致病原因。

格雷厄姆和多德价值投资部落

当然,我和各位一样认为,事实上,除了地理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导致赢家非常地集中。除了地理因素以外,还有一种因素,我称之为智力因素。我想你会发现,在投资界为数众多的大赢家们却不成比例地全部来自于一个小小的智力部落——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这种赢家集中的现象根本无法用偶然性或随机性来解释,最终只能归因于这个与众不同的智力部落。

可能存在一些原因,使这种赢家非常集中的现象其实不过是件平凡小事。可能100个赢家只不过是简单地模仿一位非常令人信服的领导者的方法来猜测抛硬币的正反面,当领导者猜正面朝上时,100个追随者一起随声附和。如果这位领导者是最后胜出的215个赢家中的一员,那么,认为其中100个只会随声附和的人获胜是由于同样的智力因素的分析就变得毫无意义,你不过是把区区1个成功案例误认为是100个不同的成功案例。与此类似,假设你生活在一个家长强大统治下的社会中,为方便起见,假设每个美国家庭有10位成员。我们进一步假设家长的统治力非常强大,当2.25亿人第一天出门运行比赛时,每个家庭成员都唯父命是从,父亲怎么猜,家人就怎么猜。那么,在20天比赛结束后,你会发现215个赢家其实只不过是来自于21.5个不同的家庭。那些天真的家伙将会说, 这种情形表明猜硬币的成功原因可以用遗传因素的强大力量来解释。但这种说法其实毫无意义,因为这215位赢家们并非各不相同,其实真正的赢家是21.5个随机分布、各不相同的家庭。

我想要研究的这一群成功投资者,他们拥有一位共同的智力族长——本杰明﹒格雷厄姆。但是这些孩子长大离开这个智力家族后,却是根据非常不同的方法来运行投资的。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总体的投资业绩绝非是因为他们根据族长的指示所作出完全相同的投资决策,族长只为他们供应了投资决策的思想理论,每位学生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决定如何运用这种理论。

来自“格雷厄姆与多德部落”的投资者共同拥有的智力核心是:寻找企业整体的价值与代表该企业一小部分权益的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实质上,他们利用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却毫不在意有效市场理论家们所关心的那些问题——股票应该在星期一还是星期二买进,在1月份还是7月份买进等等。简而言之,企业家收购企业的投资方式,正是追随格雷厄姆与多德的投资者在购买流通股票时所采用的投资方式——我十分怀疑有多少企业家会在收购决策中特别强调交易必须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月份或一周中的某个特定日子运行。如果企业整体收购在星期一或星期五运行没有任何差别,那么,我无法理解那些学究们为什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代表该企业一小部分股权的股票交易时间的不同将会对投资业绩有什么影响。追随格雷厄姆与多德的投资者根本不会浪费精力去讨论什么Beta、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同证券投资报酬率之间的协方差,他们对这些东西丝毫也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连这些名词的定义都搞不明白,追随格雷厄姆与多德的投资人只关心两个变量——价值与价格。

我总是惊奇地发现,如此众多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分析臭味相投,他们关注的都是股票价格和数量行为。你能想象整体收购一家企业只是因为其价格在前两周明显上涨。当然,关于价格与数量因素的研究泛滥成灾的原因在于电脑的普及应用,电脑制造出了无穷无尽的关于股价和成交数量的数据,这些研究毫无必要,因为它们毫无用途,这些研究出现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大量的现成数据,而且学者们辛辛苦苦学会了玩弄数据的高深数学技巧。一旦人们掌握了那些技巧,不运用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即使这些技巧的运用根本没有任何作用甚至会有负作用。正如一位朋友所言,对于一个拿着斧子的人来说,什么东西看起来都像一颗钉子。

斯坦﹒波尔米塔(Stan Perlmeter)的投资业绩记录。他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艺术系,是波泽尔﹒雅各布斯(Bozell Jacobs)广告公司的合伙人之一。我和他的办公室恰好位于奥马哈市的同一栋大楼。1965年,他发现我所从事的投资业比他从事的广告业前景更好,于是他离开了广告业。与李克﹒古瑞恩一样,斯坦﹒波尔米塔在五分钟之内就完全接受了价值投资理念。

斯坦﹒波尔米塔所持有的股票与沃特﹒斯科劳斯不同,也与比尔持有的股票不同,他们的投资记录表明,他们各自独立运行不同的股票投资,但斯坦﹒波尔米塔每一次买进股票都是由于他确信将来卖出所获得的回报高于他所支付的买入价格,这是他唯一考虑的因素。他既不关心公司季度盈利预测是多少,也不关心公司明年收益预测如何,他不在乎交易时间是星期几,也不关心任何机构的投资研究报告是如何评价这只股票的,他对股票价格动能(momentum)、成交量等指标也丝毫不感兴趣,他只关注一个问题:这个公司的价值是多少。

8、华盛顿邮报公司退休基金(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s Pension Fund)

投资业绩记录分别属于我参与的两家退休基金,它们并非是从我所参与的十几种退休基金中选择出来的,他是唯一两家我能够影响其投资决策的退休基金。在这两家基金中,我引导他们转变为价值导向的投资管理人,只有非常少数的基金是基于价值运行投资管理的。

表8是华盛顿邮报公司退休基金的投资业绩记录。几年之前,他们委托一家大型银行管理基金,后来我建议他们聘请以价值为导向的基金经理,这样能够使投资业绩更好。

正如你在投资记录中所看到的那样,从他们更换基金经理之后,其整体投资业绩在所有基金中一直名列前茅。华盛顿邮报公司要求基金经理人至少保持25%的资金投资于债券,而债券未必是基金经理人的投资选择。因此,我在表中也将其债券投资业绩包括在内,而这些数据表明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债券专业技巧,他们也从未这样吹嘘过自己,虽然有25%的资金投资于他们所不擅长的债券领域,从而拖累了他们的投资业绩,但其基金管理业绩水平仍然名列前一百名之内。华盛顿邮报公司退休基金的投资尽管并没有经过一个很长的市场低迷时期的考验,但仍然足以证明三位基金经理的许多投资决策并非后见之明。

9、FMC公司退休基金

投资业绩属于FMC公司退休基金,我本人没有管理过这家基金的一分钱,但我的确在1974年影响了他们的决策,说服他们选择以价值为导向的基金经理。在此之前,他们采取与其他大型企业相同的方式来选择基金经理。在他们转向价值投资策略之后,其投资业绩现在在贝克退休基金调查报告(the Becker survey of pension funds)中超越其他同等规模基金而名列第一。1983年时,该基金共有8位任职1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其中7位累积投资业绩超过标准普尔指数。在此期 间,FMC基金的实际业绩表现与基金平均业绩表现的净回报差额是2.43亿美元,FMC将此归功于他们与众不同的基金经理选择倾向,这些基金经理未必会是我个人中意的选择,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基于价值来选择股票。

以上这9项投资业绩记录都来自于格雷厄姆与多德部落的投资大赢家,我并非像事后诸葛亮那样以后见之明而从数千名投资者中挑选出这9个大赢家,也不是在朗读一群在中奖之前我根本不认识的彩票中奖者的名单。

多年之前,我就根据投资决策的架构选择出他们运行研究,我知道他们接受过什么样的投资教育,在接触中也多少了解他们的智力、品质和性格,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这群人往往被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只承受了远低于平均水平的风险,请注意他们在股市疲弱年份的投资业绩记录。尽管他们的投资风格不同,但其投资态度却完全相同——购买的是企业而非股票。他们当中有些人有时会整体收购企业,但是他们更多的只是购买企业的一小部分权益。不论购买企业的整体还是购买企业的一小部分权益,他们所持的态度都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中的有些人的投资组合中有几十种股票,有些人则集中于少数几只股票,但是每个人的投资业绩都来自于利用企业股票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

价值投资风险更小却收益更高

我确信股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无效的现象,这些“格雷厄姆与多德部落”的投资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利用市场无效性所产生的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在华尔街上,股价会受到羊群效应的巨大影响,当最情绪化、最贪婪的或最沮丧的人决定股价的高低时,所谓市场价格是理性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事实上,市场价格经常是荒谬愚蠢的。

在价值投资中却恰恰相反。如果你以60美分买进1美元的纸币,其风险大于以40美分买进1美元的纸币,可是后者的预期报酬却更高。基于价值构造的投资组合,风险更小,预期报酬却高得多。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总市值为8,000万美元,那时任何一天你都可以将其资产卖给十位买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价格不会低于4亿美元,甚至还会更高,该公司拥有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以及几家市场地位举足轻重的电视台,这些资产现在的市场价值高达20亿美元,因此,愿意支付4亿美元的买家并非疯狂之举。

现在股价如果继续下跌,公司市值从8,000万美元跌到4,000万美元,其Beta值也会相应地上升。对于用Beta值衡量风险的人来说,价格跌得越低,意味着风险变得越大。这真是仙境中的爱莉丝一般的人间神话,我永远无法了解为什么用4,000万美元会比用8,000万美元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风险更高,事实上,如果你能够买进好几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而且精通公司估值,那么,以8,000万美元买入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特别是分别以800万美元的价格买进10种价值4,000万美元的资产,基本上是毫无风险的。因为你本人无法亲自管理4亿美元的资产,所以,你希望并确信能够找到诚实并且能干的管理者共同来管理公司,这并非一件困难之事。

与此同时,你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使你能够大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你并不需要非常精确的评估数值,你所需要的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价值大大超出价格所形成的安全边际。你不必试图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价值8,300万美元的企业,你要让自己拥有一个很大的安全边际。当你建造桥梁时,你会确保这座桥能够承受3万磅的载重量,但你只准许载重1万磅的卡车通过。在投资中,你也应该遵循相同的安全边际原则。

价值投资将继续长期战胜市场

你们当中的也许是那些商业头脑比较发达的人会怀疑我这番高谈阔论的动机何在,让更多的人转向价值投资必然会使价格与价值的差距更小,这会让我自己的投资获得的机会更少。我只能告诉你,早在50年前本格雷厄姆与多德写出《证券分析》一书时,价值投资策略就公之于众了,但我实践价值投资长达35年,却从没有发现任何大众转向价值投资的趋势,似乎人类有某种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顽固本性。船舶将永远环绕地球航行,但相信地球平面理论的社会(the Flat Earth Society)仍旧繁荣昌盛。在股票市场中,价格与价值之间仍将继续保持着很大的差距,那些信奉格雷厄姆与多德价值投资策略的投资人仍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功。

关于巴菲特最新访谈:美国银行业危机尚未结束注入日本商社的投资是很厉害的,但未必对人类有利的信息  第1张

巴菲特专访:如果看好经济发展,就不要犹豫入场时机

巴菲特专访:如果看好经济发展,就不要犹豫入场时机

现在不像互联网浪潮期间,现在已经走过了各种峰值,我写过几次,当我认为已经快到顶点的时候,而现在不是的。

巴菲特于2017年2月27日接受CNBC采访

CNBC:上周六公布的《致股东的信》中,您开篇依旧在说"美国活力团宴",能给我们讲讲原因吗?为什么对美国的信心这么高?

巴菲特:对美国前景的乐观判断,是我一生投资的最大主题。从我11岁买入第一只股票开始,这个主题就压倒一切。

我们在经济上有过波折,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在1942年春天,我们也经历过战争。但是无论情况多么糟糕,我们总是会重新站起来。大家想想看,在过去240年里都发生了尺或册什么?这个国家起步时一无所有,但在不到我岁数三倍的时间里,就成长为世界强国。你知道,人类文明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但生活水平几乎没有进步。然后美国展示了一条道路,而且这条路现在依旧充满活力。

CNBC:什么样的消息你觉得有用?比如,很多人会说"我入场太晚了,道指已到2万点,我错过了机会,现在只能等回调。"你对这类人有什么建议?

巴菲特:他们不知道入场时机,我也不知道。如果这是一场伴随余生的游戏,你最好早些入场。那些为了等待自以为是的正确时点而徘徊不前的人,是非常错误的。我从未见过任何人能连续把握入场时机。比如你打算买一个农场,预计在10年、20年后大幅升值,那现在就该采取行动,除非农场主开价太过荒谬。

实际上,投资股票最好的方法是随着时间推移持续买进。你可以建立多元化投资,将风险分散到你所拥有的众多公司。然后再逐月、逐年买进,风险就会随时间推移更加分散。如果你迟迟不进场,就犯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错误,错失了从时间跨度上分散风险的机会。就算你这次等到了好时点,下次也不一定如此好运了。

CNBC:您曾认为2008年和2009年的股票很便宜,也在其他时候提过股票被高估。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吗?

巴菲特:我们现在还没到泡沫区间。就当前而言,如果利率在7%-8%,资产价格才会显得非常高。你必须知道,利率就是估值的"重力作用"。比如在1982年,高达15%的利率几乎下拉了所有资产的价格。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能从ZF债券获得15%的收益率,干嘛还要购买收益率只有4%的农场?

但相对于利率而言,当前股票和历史估值相比其实是便宜的。不过依旧要小心风险--最近利率上涨较多,可能使股价下跌。但我要说,如果十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前,你"非常明智地"什么都没买,十年后你肯定会后悔。

CNBC:大家还在关注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nationalism),我们如何陵宏保持美国的活力?是靠宪法和政客吗?这群家伙真的足够聪明?还是要依靠所有美国人?

巴菲特:如果回到1790年,美国大约有400万人口,其中还有70万人是奴隶,当时全球人口9个亿。可是,为什么我们这0.5%的人口,做成了那些99.5%的人没做成的事情?我认为这是多种因素的组合……虽然每个因素都不完美,但市场体系是绝对必要的。移民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让那些雄心勃勃和真正想要新生活的人选择了美国。但我会说,市场体系是促成这些的压倒性因素。

CNBC:常常听到权威人士或者其他人说,"现在美国正面临巨大风险,无论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是现在的制度体系,都在受到威胁",你怎么看?

巴菲特:在我的一生中,这类话就没停止过。在1942年我才11岁的时候,那时道指还只有100点左右。然后我们输了太平洋战争,不久之后又是珍珠港事件……毫无疑问,时间最终证明我们取得了胜利。

人们常说,"好吧,事情现在还难以预测,让我们等到尘埃落定,让我们等到更好的投资时机。"总有一个理由让你等待,我在一生中听到无数这样的理由。我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可以用一般的思考方式,预测20年后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买入10年期美债,那你的收入几乎无法增长。买股票是个好主意,当然这不意味着股市明天不会下跌20%,毕竟1987年10月19日时就曾一天暴跌22%,明天可以发生任何事情。

现在人们谈论道指20000点是不是太高,要知道在1929年前后,道指200点也被认为太高。我的意思是,道指在你有生之年可能会接近10万点,这不需要任何奇迹,只要美国系统继续发挥活力。

CNBC:你此前说过,大选以来已经花费120亿美元买进股票。现在还在继续买入吗?

巴菲特:我们此前分两组买进股票,如果加在一起可能有140亿美元。其实买入操作在大选前夕就开始了,一共可能有200亿美元。当时也是想买够200亿就收手。

CNBC:只是看到有自己想买的个股,就下手了吗?

巴菲特:我坚决只专注个股,这和美联储决议无关,和大选结果也无关。如果这两件事有不同寻常的影响,也应该体现在利率上。结果利率并未改变多少,说明事件影响不大。而且我这200亿美元投资的也不是股票,而是商业,是一门生意。

CNBC:什么是生意?就是买入苹果和航空公司?

巴菲特:这是个很好的猜测。我们现在已经不买苹果了--现在的价格不适合我再买。

CNBC:嘿,看看您的手机,这不是苹果

巴菲特:我想说的是,苹果虽然涉及非常多的科技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依旧是个消费品公司。

在1960年左右,PhilFisher写过一本投资著作,名字叫《怎样选择成长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Profits),我建议投资者都该读读这本书,从Fisher那里我了解到了"聊天法"(scuttlebutt)的价值:走出去,和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们交谈,彻底弄清楚一个行业或者一家公司实际上是如何经营运作的。

当我陪曾孙女去DQ买冰激凌时,有时她会带上朋友。他们几乎人手一部iPhone,我问他们这部手机可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他们的生活是否离不开它。可这些人都拿着苹果,几乎没空和我说话,除非我请他们吃冰激凌。我意识到苹果有非常高的客户粘性,本身产品也具有极高使用价值(虽然我自己不用)。

再看未来苹果的盈利能力,我认为库克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他的资本配置非常聪明。我不清楚苹果研究实验室里面有些什么,但我知道他们的客户心里想什么,因为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与他们交流。

CNBC:苹果的最新财报比人们预期的要好,股价也上涨了。

巴菲特:是啊,股价跳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再买的原因。其实这些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告诉你他们预计的销售和毛利,这些数据已经相当准确了。所以我不认为四季度的财报是个大惊喜,但苹果公司的确有着非凡的事业。

CNBC:让我们来谈谈另一件事。就是您在去年也买了很多航空公司股票。我们发现,至少在去年年底,您在一些公司的持股已经占到7%-8.5%,对此有什么说法吗?

巴菲特:这些此前已经澄清过了。我办公室的"一个家伙"(指 TedWeschler)此前在一群航空公司身上下注,只是因为他"想要把钱用来投资",最后只留下了美国航空。我自己投了另外三家航空公司:达美、西南、联合大陆航空。

你提到的有些公司的仓位我们已经接近10%。一般说来,我不想任何股票持仓超过10%,这会使我们交易更加复杂。只有偶尔作出非常大的决定时,才会超过10%。

CNBC:为什么持仓超过10%会变得复杂?

巴菲特:因为一旦超过10%,就会触发短期证券交易限制规定(short swingrule)。如果你在六个月内交易这些股票,利润就要交给公司。无论你先买后卖,还是先卖后买,他们能获得最低的购买价格和最高的卖出价格,这些规则已经写得明白。加上你作为大股东必须提前公告自己的行动,都会使事情复杂化。

现在,我们富国银行持股就超过10%,不过这些都是因为银行自己回购股份,并不是我们买进股票。

CNBC:你曾说过,在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第一次试飞成功之前,如果有个资本家击落它的话,那么全球各地的投资者也许会有更好的投资局面。但现在为什么要投资航空股?

巴菲特:你可以上网查查,在过去30年里,我觉得有将近100家航空公司破产。所以航空业经历了一个坏的世纪。互联网公司也一样,他们失败的远不止100家,然后才有了现在估值如此高的行业龙头。

航空业投资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一方面座位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另一方面是巨大的固定成本。比如,你每个航班多带一个人,这个人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你如果把最后一个座位卖的太便宜,前面座位的买家肯定不愿意,最后大家都等着抢最后放出的便宜座位。

CNBC:在一周前,我们第一次听说了卡夫收购联合利华的消息,但是周五的时候一条新闻推翻了此前的消息,卡夫宣布撤回收购联合利华要约。请问,发生了什么?

巴菲特:Alex Behring卡夫的CEO,3G资本的Jorge Paulo和我同意向联合利华发出友好的要约。大概四周前AlexBehring去伦敦会见了联合利华的CEO,他们进行了友好协商,但是对方没有给出确定答复。实际上,伯克希尔的GregAbel20年前就认识这个CEO了,他的`履历很漂亮,我们觉得很好。当AlexBehring回来的时候,他跟我们说:"他没有被撵出来。我们要继续吗?"所以我们大概两周后又去见了AlexBehring,他有一封信,这是一个交易纲要,他认为,如果他得到一个中性的回复,他就给出纲要,如果是消极回复,他就回来。结果,他去了之后得到了中性的回复,他给出了那封信。现在我想起了一个老故事,关于外交官和女人的,不知道你听过没有?

CNBC:没有。

巴菲特:如果一个外交官说"YES"他意思是可能。如果他说"可能"意味着真实意思是"NO",如果一个外交官说"NO"那他就不是一个真的外交官。如果一个女人说"NO"那么意思是可能,如果一个女人说可能,她意思是"YES",如果她说"YES"那么她不是女人。这是人们总结的。所以说,AlexBehring得到了一个"可能",但不知道是外交官还是女人口中的"可能"。

我自己做收购不是这样的,我就进去然后说,"如果让我给报价,那么我就做一个,如果你不让我做报价,我就不做。"我会把这个交给董事会,你和不同种类的人打交道。这些人是不同的文化,他们比别人更有礼貌,等等。所以Alex把这个当成了"也许",并将协议给了联合利华。很显然,联合利华不想要这个协议,过了几天,消息泄露了。星期六我接到电话,"这个协议价格不受欢迎。"我认为,如果不受欢迎,那么就不会有这个协议。在可能的阶段就要提出来。

CNBC:从来没有打算做敌意收购?

巴菲特:没有。另一方面,可以这样解释。而且,你知道,我不能争辩。如果人们说,"我们不喜欢的价格,"这通常是一个可能。我的意思是--

CNBC:是这样说的吗?

巴菲特:这是第一次说,并不是第二次。因为他们--当周六,联合利华的代表给我打电话时,我对他说:"如果你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友好的收购,请不要担心,就没有这个收购。如果只是简单的处在谈判阶段,这是人们经常这么做的,他们经常把谈判拿到董事会上去。钱不够等等。我不是自己谈判,3G资本的人做这件事。一旦我们都认为这次收购被认为是敌意的话,我们不会继续。" 我想联合利华的人已经明白了这件事。我们不做敌意收购。

CNBC:收购联合利华告一段落,下一步有其他目标吗?

巴菲特:没有目标,坦率地说,这一领域的定价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必须是友好交易,这很难。

CNBC:有观众提问:你说过"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你觉得现在有很多人在裸泳吗?"

巴菲特:现在不像互联网浪潮期间,现在已经走过了各种峰值,我写过几次,当我认为已经快到顶点的时候,而现在不是的。现在如果利率大幅上升,那么估值很快下降。但是我现在没有看到那些上世纪60年代或者互联网繁荣时代的情况。我没有看到很多错误的事情,或者建立在会计技巧上的事情。

CNBC: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你说的这一切是基于你认为利率不能快速上升的判断?

巴菲特:是的,低利率推高股票,十年期债券按40倍市盈率在出售,它不会增长了。如果你可以买高收益的股票或者有温和增长前景的产品,你就不会买收益率较低的十年期债券和20年期债券了。我说过在2008年保留现金的人是傻子,如果从现在起一年多时间里债券收益率继续上涨,股票收益会更低。

CNBC:你认为美联储3月份会加息吗?

巴菲特: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要考虑日本和欧洲,特别是欧洲,要考虑利差问题。如果美国利率是8%,而欧洲是1%,你想想看。所以欧洲是一个关键因素。利差要扩大,美元变得更强,有损害出口。利率提升影响广泛,在经济学中做一件事情,要想到很多的后果。如果我是美联储,我就会问,加息会怎样?利差扩大会怎样?

CNBC:观众提问:"你对国债怎么看?尤其是50年、100年债券?"

巴菲特:如果像过去5、6年一样的利率水平,我认为买长期债券是非常愚蠢的。我不会买50年的债券,利率水平不会一成不变。在伯克希尔,我们有800多亿美元短期债券,我买债券也只会买短期的。

;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原因:

一、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

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通过消费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亚当斯密称“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奢侈消费在表面上促进了生产。

二、社会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广大中产阶级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老百姓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态势。

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美国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仅与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岁男人的收入则比30年前同样年纪的人,低了12%。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统计表明,这几十年来美国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收入却不见增长,与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密切相关。

三、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

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

例如,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给与储蓄机构与银行相似的业务范围,但却不受美联储的管制。根据该法,储蓄机构可以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乱陪至购买垃圾债券。

对中国经济

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中国的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租脊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二、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

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

三、次贷危机将加大中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扩展资料:

解释模型

1、杠杆

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Leverage)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

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2、CDS合同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

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帮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就白拿了,假如违约,要赔偿。

A想,如果不违约,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哗型蠢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

如果做100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和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次贷危机

巴菲特16平米办公室和20多人总部的至简商道哲学

点评

在中国,5亿人民币规模的企业大都把总部搞得象50亿、500亿的,而伯克希尔作为5000亿美元规模的企业其总部搞得像0.5亿人民币都不到。虽然小的装老、老的装嫩符合商界之常情,但中国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家确实过于喜爱用企业表观上的加法、规模、装修和泡泡来表达自己的实力和自信。巴菲特肯定也虚荣,但他是把这种虚荣用在了企业内功:即追求最牛投资业绩和投资智慧的内在虚荣上了。伯克希尔总部如此惊人的至简高效,至少可以提醒我们:他有1000个理由应该加人而没有加,而我们也肯定应该有100个理由可以减人!优董箴言:一切不以绩效提升为目的和结果的人员增加都是耍流氓。

神秘的总部:“25人总部”掌握最核心的职能

想要了解伯克希尔神秘的“25人总部”,必须首先理解伯克希尔的组织架构。但与一般上市公司不同的是,不论在伯克希尔的年报,还是在公司的网站上,投资者都找不到关于组织架构的介绍,唯有靠投资者自行梳理相关信息。晨哨君根据伯克希尔的最新年报和其它公开资料,粗略地勾画了下图来反映其业务现状。

图一。伯克希尔·哈撒韦组织架构图(简略版)

按照这个组织架构图,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总部需要统筹和管理旗下的保险业务、非保险的产业运营和投资业务,但是一般人很难想象这竟然是由一个25人的总部完成的。伯克希尔的总部竟然没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只在Kiewit Plaza大厦的14层租了半层楼做办公室。巴菲特曾说:“我在这座大楼里办公已经有50年了。我非常喜爱这座大楼和大楼的业主。他们特别给我优惠的租金。我在这里非常开心。”巴菲特的办公室更只有16平米,没有一台电脑 ,最多的是各种报刊杂志。

对于神秘的“25人总部”,巴菲特甚少谈及。根据晨哨君搜集的资料,这个团队中主要包括巴菲特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CFO马克哈姆·伯格,巴菲特的助手兼秘书格拉迪丝在·凯瑟,投资助理比尔在·斯科特,此外还有两名秘书、一名接待员、三名会计师、一个股票经纪人、一个财务主管以及保险经理。与一般公司相比,伯克希尔哈撒韦没有律师,没有战略规划师,没有公共关系部门或是人事部门,也没有门卫、司机、信使或者顾问等后勤人员。也不像其他现代金融企业一样,拥有一排排坐在电脑终端前的金融分析师。

公司这种简单的风格是巴菲特特意安排的,以使机构尽可能风格简约。他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太多的领导层,反而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如果他雇了一层楼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肯定会自己去找点儿可做的买卖;如果他聘请了律师,毫无疑问他们就会找人打官司。“一个机构精干的组织会把时间都花在打理业务上,而不是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

这“25人总部”需要承担的职责有哪些呢?伯克希尔的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在他的《副主席的想法:过去和未来》中对此有详细的阐述:第一,管理所有的证券投资业务,它们通常属于伯克希尔的灾害保险公司;第二,负责选择所有重要子公司的CEO以及他们的继任者;第三,负责撰写年度报告中的重要材料和其他重要文件;第四,负责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第五,调配现金和贷款。

从上述职责看,巴菲特仅将资金调配、投资、重要的人事任命、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和年度蚂亏正报告的撰写等最核心的工作集中于总部。而对横向的各个业务单元,或纵向人事、采购、投资、研究、行政等职能,均未分化出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职空陵能精简”。

温和的投后管理:不做“门口的野蛮人”,但适时转型

伯克希尔在·哈撒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除了与巴菲特擅长投资密切相关外,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并购,甚至连伯克希尔在·哈撒韦公司本身也是巴菲特在1965年收购后改造的产物。与美国PE基金中流行的“杠杆收购”不同,他很少动用债务,而且一旦选定收购对象,基本都会运营很长时间,很少会选择出售,这也闷悔决定了他在收购完成后的管理方式上很少会采用“门口的野蛮人”式的做法。

最典型的例子是巴菲特对伯克希尔在·哈撒韦的收购。伯克希尔和哈撒韦两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组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新的公司当时堪称纺织界的巨人,有14家工厂,12000多名工人,年销售额高达1.12亿美元。但随着供过于求和行业转移,到1961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只剩下7家工厂了。尽管在此之前的三年,公司共注入了1100万美元,但是生意鲜有起色。到了1962年,也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完成现代化改造的那一年,它的运营亏损竟然高达220万美元。到1963年初,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已经跌到每股8.125美元,比1955年缩水了45%。但它的每股运营资本都高达16.5美元,因此公司股票看上去实在是片价值洼地。

巴菲特从1962年末开始陆续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到1965年巴菲特获得了该公司的控股权,当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剩下两家工厂,累计净亏损超过1010万美元,资产减少了一半,而且只剩下2300名工人。巴菲特任命该公司原负责生产的副总裁肯·蔡斯担任CEO,全权负责经营事宜,而他自己只负责看管资金。

巴菲特会亲自过问每一笔资金的用处,甚至连办公室添置一把削笔刀的费用也不例外。伯克希尔哈撒韦财务委员会的会议记录表明,任何一笔费用都难以逃脱巴菲特的掌控。在给蔡斯的心中,在谈到资金难以回笼的风险时,巴菲特特意提醒他除了现金之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同样,我们也要更严格地审查我们的客户,确保他们不要赖账。如果有人拖欠付款,那么只有当他们偿还过去所有的欠款,并且连支票也结清以后,才能给他们继续发货。”在巴菲特和蔡斯共同管理公司的头两年里,纺织品市场一派繁荣,因而公司获利丰厚。蔡斯按照巴菲特的要求不断削减公司的库存和固定资产。但是,巴菲特并没有把赚到的钱重新投到纺织厂里去。

巴菲特一直在研究奥马哈城的一家保险公司的国民赔偿公司,它的控股股东是杰克·林沃尔特,靠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为出租车司机供应保险起家。林沃尔特的强项是经营高风险的汽车保险业务,而且他愿意为任何保险商都不承包的风险供应保险,因此此类保险的保费收入会相对更高一些。1967年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在·哈撒韦,以总成交价为860万美元收购该保险公司,巴菲特认为完全没必要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只看作一个纺织企业,而是要看作一个资本支出应该取得最大收益的公司。纺织品行业需要不停地在厂房和设备上运行投资,因而需要消耗很多资金,但是保险业却能不断带来现金流。保费可以在前端收取,而债务可以以后再偿还。在收取保费和偿还债务之间一个保险公司就可以投资股市,这在行话中叫作浮存金。

巴菲特买入国民赔偿公司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有了充裕的资金供巴菲特运行大手笔的运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又并购了奥马哈太阳报业,该公司旗下有奥马哈的几份周报,后来又买入了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

到197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从纺织业中转区的利润只有让人啼笑皆非的45000美元,但是它却从保险业中赚取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业中赚取了260万美元。而这两个行业在年初启动的时候,所占用的资金量和纺织业是大致相当的。面对股东开始质疑伯克希尔是否应该继续留在纺织行业,在《1977年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回应道:(1)我们工厂是当地最大的聘雇业者,员工的年龄偏高,缺乏转换工作的能力; (2)管理层也相当努力坦承面对产业的问题,尤其是在1965 年经营权易主后,蔡斯依然尽力地协助我们把纺织部门产生稳定的资金流入转到获利更加的保险事业投资与购并之上;(3)努力工作加上对制造与行销组合的乐观预期,纺织事业在未来看起来应该可以维持一个起码的利润空间,因此不主张关掉纺织厂。蔡斯对此的解释是,巴菲特害怕别人记恨他关掉了该地区最后的纺织厂,导致大批失业,“他害怕改变,希望尽可能维持现状。”直到1985年随着纺织厂老员工的逐渐退休,巴菲特才逐渐关掉了最后的两家纺织厂,而此时伯克希尔早已转型为保险集团,旗下囊括了多种产业和投资。

巴菲特投后管理的方式相对渐进,对于没有成长前景的行业,他很少直接关掉,更多采取的是不继续追加投资或将其利润用于收购回报率更高的企业的方式。同样,他在并购后多数采用的是沿用原管理层的方式并充分授权,很少另外安排“空降兵”,除非对方令他非常失望。这些被收购的企业,大部分会被巴菲特长期持有,或作为行业整合的平台,继续在行业内收购别的合适的标的。

去中心化:“充分授权”+“管好钱袋子”的奇妙组合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初开始收购的时候,巴菲特喜爱参与子公司的管理,但他很快就认识到这并不是他的长项。他常说一个人其实并不需要面面俱通,但关键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巴菲特对自己的缺陷有自知之明,因此在管理上他会给经营者搭好舞台,但是不会跑到台上去表演。

有许多管理者经常因为干涉下属的微观管理而给自己惹了一身麻烦,巴菲特大胆放手的做法反而使他避免了这个问题。巴菲特从不要求旗下公司的负责人预测盈利情况。巴菲特也不安排会议,喜诗糖果公司的总裁查哈在·哈金斯有20年没来奥马哈了。巴菲特更不会把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文化”强加于人。在斯科特-费兹公司,曾在哈佛大学饱读经书的董事长拉尔夫·斯奇利用的是现代化的企业预算、战略规划工具,而家具店Nebraska Furniture的 B夫人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但他们都对巴菲特感恩戴德,因为巴菲特给他们绝对的自主经营权,很少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他对子公司的管理层充分授权。有一次,西尔斯百货公司的一位纺织品采购员骂骂咧咧地给巴菲特打电话,想告蔡斯一状。打电话的这位采购员要求巴菲特撤掉这位经销商。巴菲特对这番老套的说法完全置之不理,认为这完全是感情用事,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这样的问题完全是蔡斯说了算。毫无疑问,这种表态只会让蔡斯对巴菲特更加忠心耿耿。

在微观管理层面充分放权的同时,巴菲特牢牢抓住了子公司的“钱袋子”。首先,公司的各个子公司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向上供给奥马哈总部。这些现金来源于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险业务运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资拥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运营盈利。尽管巴菲特的事业因此获利颇丰,不过旗下企业的发展速度并不够快,巴菲特对此负有责任,他对再投资过分谨慎。

其次,巴菲特作为资本的配置者,将这些现金运行再投资,投资于那些能产生更多现金的机会。于是更多的现金反过来给了他更多的再投资的可能,如此循环往复。而巴菲特对旗下子公司的评价标准也是完全一样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是其投资的没1美元到底能赚到多少钱。“我宁愿要一个投资规模仅为1000万美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而不愿经营一个规模达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巴菲特说,“我完全可以把这些钱投到回报率更高的其他地方去。”

第三,巴菲特掌管着子公司管理层的工资和奖金激励。巴菲特非常反对以股权激励作为奖励方式,他认为股权激励有时的确能给管理层带来潜在的巨大回报,但是它却降低了股权激励获得者的风险,于是管理层在使用股东资金的时候,会更加随意。1965年当巴菲特在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后,他并没有授予肯·蔡斯股权激励,而是答应签署一笔贷款,这样肯·蔡斯就能借到18000美元买进公司1000股股票。巴菲特这一做法更深层的含义是,他希望经理人的利益能和股东利益更加趋于一致,避免肆意挥霍股东的资金来盲目投资的行为发生。

除了不供应股权激励,巴菲特给管理层的年薪也不高。比如1965年,肯·蔡斯的年薪只有不到3万美元,比其他竞争对手纺织厂的管理者要少的多,巴菲特对于员工的养老金计划也相当抠门;负责财务的维恩·麦肯齐对巴菲特忠心耿耿,自20世纪60年代他从来没有要求巴菲特加过薪,巴菲特给他的薪水很微薄,但到了1986年,他拿到了19.8万的年薪;巴菲特将他和芒格的薪水也长期固定为10万美元。“沃伦非常反感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来窃取私利的做法。”蔡斯对此评价说。

尽管薪水不具吸引力,也不供应股权激励,但巴菲特有他的办法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并对他忠心耿耿,巴菲特懂得:无论这些人嘴上怎么说,他们对成就感的渴望与对金钱的追求是一样强烈的。他们感受到自己完全依靠他们,而他也通过他对对他们赞赏以及对他们经营公司的充分授权表达了自己的信赖。巴菲特让子公司的管理层不必为每季度的预期和其他一些浪费时间的琐事所困扰,他只需要管理层给他送来每月的财务报表,并提醒自己注意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就行了,“你可以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与金钱相比,这种信任和精神激励的效果可能更受用。

伯克希尔哈撒韦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集团,在某种意义上,它根本不像一个现代组织。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结构上就像亚瑟王的圆桌会议,整个组织链只有两层——执行人和巴菲特本人。作为首席执行官,巴菲特可以雇佣或解雇执行经理,激励经理,并控制他们的资金动向。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管理方式,巴菲特掌控着规模巨大、资产庞杂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并将它继续向前推进。

关于巴菲特最新访谈:美国银行业危机尚未结束注入日本商社的投资是很厉害的,但未必对人类有利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4809.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