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瑞银:将中国财险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升至10.9港元_瑞银评级对股价的影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瑞银:将中国财险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升至10.9港元,以及瑞银评级对股价的影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广汽集团:完成2019目标九成,有意隐藏销量给2020?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瑞银:将中国财险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升至10.9港元,以及瑞银评级对股价的影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广汽集团:完成2019目标九成,有意隐藏销量给2020?

事件回顾:

1月6日晚间,广汽集团(SH:601238/ HK:02238)发布“2019年12月份产销快报”,全年销量数据尘埃落定。根据快报,2019年最后一个月,广汽集团汽车销量为18.6万辆,同比微降,环比下降4.8%。

去年全年,广汽集团累计生产汽车202.38万辆,累计销售汽车206.22万辆,同比下降近4%,而累计终端销售汽车208.49万辆。

其中广汽本田累计销量为77.09万辆,同比增长3.98%;广汽丰田累计销量为68.2万辆,同比增长17.59%,“双田”合计销量占据该集团总销量七成;广汽三菱累计销售13.3万辆,同比下降7.64%;广汽菲克累计销量仅7.4万辆,同比大幅下滑41%;而广汽乘用车销售38.46万辆,同比下滑28%。

根据广汽集团于2018年底发布的2019年经营计划,其将挑战8%增量目标,即全年销量约为232万辆。依此看来,广汽集团未能如愿,目标完成度约为89%;2019年12月27日,广汽集团再次将2020年经营计划定为“努力挑战全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的目标”,即将努力追求222万辆。

1月7日收盘,广汽集团A股报12.18元/股,上涨2.01%;H股报9.77港元/股,微跌0.31%,资本市场对广汽集团可能更多处于观望状态。

关注焦点:

作为六大国有汽车集团之一,广汽集团已连续没启三年销量超过200万辆,也被认为是国有汽车集团最有希望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尤其是最近,中国最大汽车集团——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更是让广汽成为焦点。

另一方碧察衫面,广汽集团2020年汽车销量目标仍制定为增长8%,与去年预期增速持平,表现出广汽集团对国内汽车市场的信心;同期,吉利汽车对2020年汽车销量增速预期约为4%。目前,还没有一家汽车集团对2020年表现出如此乐观预计。

K线解析:

接下来,汽车K线将对广汽集团2019年销量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展望该集团2020年发展情况。

其一,广汽集团12月销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达到18.6万辆,然而环比11月却下降约5%。通常情况下,每年12月应是悔腔较为“火爆”和拉升全年销量的月份,环比销量理应出现增长。不知广汽集团是否有意为之,将部分12月销量转移到今年1月份运作。

整体来看,去年全年,广汽集团7款车型累计销量超过10万辆,其中广汽本田雅阁系列与广汽丰田雷凌系列全年累计销量超过22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功勋车型。

其二,作为集团销量支柱,广汽本田12月销量达到6.3万辆,同比、环比均下降8%;汽车K线认为,广汽本田是在为2020年储藏一些销量。从全年来看,其累计销量为77万辆,同比增长近4%。

其中,旗下第十代雅阁系列车型销量达到22.4万辆,同比增幅高达27%,稳坐中高级车销量头把交椅,且购车用户中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占比高达70%;新一代凌派全年累计销售15.4万辆,同比大幅增长36.2%,该车型已连续10个月销量破万;广汽本田小型SUV新缤智在进行动力和配置升级后,全年累计销量已近12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广汽本田在混动市场的布局逐渐深入,并已逐现成效。官方数据显示,广汽本田SPORT HYBRID动力阵营全年累计销量为66.7万辆,同比大幅增长256%。

其次,去年11月30日上市的中型SUV皓影,自发布以来订单已突破2万辆,上市首月即12月销量超过7000辆,以其对标车型本田CR-V销量数据为参考,其有望在今年成为广汽本田又一销量支柱车型。这款车型的上市也被诸多券商机构看好,成为评测广汽本田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三,广汽集团旗下另一重要板块广汽丰田,12月销售5.8万辆,同比大增37.46%,环比下滑15%。

全年来看,其累计销量为68.2万辆,同比增长17.59%。其中第八代凯美瑞全年销量达到18.5万辆,同比增长14%;雷凌系列全年销量达到22.2万辆,同比增长15%,其中双擎车型销量占比达到20%;致炫、致享系列全年累计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达到11.5万辆,同比增长20%。

值得注意的是,凯美瑞双擎和雷凌双擎全年销量超过7万辆,同比增长8%。

1月9日,广汽丰田首款TNGA中型SUV威兰达正式接受预定,预售价格区间为17万-25万元。作为一汽丰田RAV4荣放的姊妹车型,威兰达上市后预计将与汉兰达形成“兰达兄弟”系列,共同进军主流SUV市场,从而为广汽丰田带来新的销量增长极。

其四,广汽乘用车品牌广汽传祺去年12月销量为3.94万辆,环比增长2%,同比下降22%。遗憾的是,去年全年,广汽传祺只有6月份销量超过同期,其余月份均为同比下滑状态,其全年累计销量达到38.46万辆,同比下跌28.14%;此外,根据销量快报,广汽传祺去年累计产量也出现了31.09%的同比降幅,这样的产销数据,不免令人为其感到惋惜。

广汽传祺整体销量衰退,与旗下主销车型GS4不无关系。作为广汽传祺曾经的销量黑马,自2015年上市以来,传祺GS4 2016年和2017年销量均超过30万辆,让“国民神车”哈弗H6也曾倍感压力;2018年,传祺GS4年销量下滑至23.5万辆,而到了2019年,传祺GS4销量仅为十几万辆。

好在虽然姗姗来迟,但第二代传祺GS4终究于去年11月中旬上市,且12月销量重回“月销万辆俱乐部”,达到1.28万辆,销售势头良好。

此外,2019年,广汽传祺出口业务稳步增长,销量同比增长98%,新进入俄罗斯、阿曼、巴拿马、厄瓜多尔等多个市场;广汽传祺还将于今年推出至少3款新车型……这均将为提振广汽乘用车2020年销售业绩提供有力支撑。

其五,根据广汽集团12月产销快报,旗下广汽三菱12月销量为13,554辆,同比增长1.35%,为去年最高月度销量;1-12月累计销量为13.3万辆,同比下降7.64%。

不过,根据官方消息,广汽三菱全年终端销量达到13.62万辆,同比增长3.5%,能在整体下行的市场中保持逆势增长,实属难得,明星车型当属欧蓝德。

在新能源方面,广汽三菱目前只布局有祺智EV,在其未来五年规划中,其将推出不少于3款新能源车型。

其六、2019年12月广汽菲克销量为1万辆,与2018年同期基本持平,环比却增长67%;1-12月累计销量为7.4万辆,同比大跌41%,是广汽集团主要合资企业中下滑最厉害的。

去年全年,广汽菲克月度销量数据均不及去年同期,最大跌幅甚至超过60%,11月和12月同比跌幅有大幅收窄趋势,年底冲量表现明显。从目前来看,广汽菲克2020年销量仍然承压。

第七,全年销量公布后,华创证券预计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双田车型将提振其2020年销量及利润,同时行业景气恢复将为广汽自主带来更好的需求环境,因此维持A股目标价14.5元/股,H股目标价10.7港元/股;维持“推荐”评级。

光大证券同样看好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旗下两款全新SUV,即皓影与威兰达的销量与盈利贡献,同时叠加广汽传祺GS4换代驱动,因此上调其A股目标价至12.96元/股,上调至“增持”评级;上调H股目标价至11.25港元/股,上调至“买入”评级。

中金公司维持广汽集团A股目标价13.3元/股,上调H股目标价12%至11港币,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综上所述,广汽集团旗下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两个板块,在各自重磅新车型助力下,2020年销量业绩有望迈上新台阶,日系车将实现稳健增长;广汽乘用车在第二代传祺GS4的持续发力下,也有望走出目前的被动局面;广汽三菱终端销量实现逆势3.5%的,提振了市场信心;而广汽菲克的处境则较为艰难,且目前仍没有明显转好的迹象。

总体而言,广汽集团在业绩上,2020年大概率是喜大于忧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人寿财险 国际评级

中国只有一家保险公司达到AAA.

2015年9月28日,经权威评估机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评估,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日前获得AAA级信用等级证书,这是国内第一家获此等级的金融保险企业渗仿局。

保险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是国际通行的企业信用状况评级,评估内容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经营管理状况、业务及风险、资产债务状况、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等方面。目前,世界各大商业保险公司基本采用信用等级评估方式规范自身发展。

平安是1988年成立的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去年公司总保费达272.3亿元,全年利润超过1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丛让达20.82%,资产利润率在亚太地区前25大保险公司中名列第二。同时,平安的资产质量优良。公司董事长马明哲表示,以公司目前的发展速度和管理能力,预计将在未来1至2年内进入世界500强,同时积极努力加入全球企业400优的行列。

据了解,保险公司财务实力等级的设置采用三等十级制。一等包括AAA级、AA级、A级、BBB级四个信用级别,二等包括BB级、B级、CCC级、CC级四个级别,三等包括C级和D级二个级别。在十个级别中,AAA级代表最高信用等级,清偿能力最强,风险最小。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与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FITCH)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于1999年合资成立的,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

扩展阅读:【保险】大侍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瑞银:将中国财险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升至10.9港元 瑞银评级对股价的影响  第1张

中通破圈,顺丰突围:中国快递第一军团加速分化,寡头格局要来?

中国快递发展至今,民营快递始终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尤其是在2009年获得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与认可后,更是一路高歌,成为中国快递市场的主力担当。

具体到民营快递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后来的百家争鸣,再到现在的巨头并立,有两股代表性的势力始终存在且对峙至今:

一股是起于华南(深圳)的顺丰;

一股是起于华东(浙江和上海)的四通一达。

快递人都知道,“四通一达”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包括了五家快递:申通、圆通、中通、汇通(百世)、韵达。人们之所以习惯将其统称为“四通一达”,有两大原因:一是五家快递的创始人均来自浙江桐庐,在创业的起步阶段互相之间有着扯不清的关系;二是这五家快递的业务模式、组网运营以及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等非常类似,没有本质区别。

比如一个最为通俗的认知:顺丰主打高端商务件和时效件;四通一达聚焦中低端的电商件。

这种认知在快递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确实带来了一定好处,有利于市场分层。但是,随着这几家快递成长为行业巨头,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尤其是快递增量放缓,大家开始进入到存量之争的时候,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

最新数据显示,顺丰+四通一达,6家企业目前共占据了国内快递超80%的市场份额,堪称绝对的第一军团 。哪唯历对外,第一军团构建起的规模、资本、技术等护城河已经足够强大和抵御外来者入侵;但对内,军团各成员之间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事实上,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以顺丰和通达为代表的中国快递第一军团,就开始加速分化。

从汇通正式从“百世汇通”这个过渡期名字更改为现在的百世快递,力求淡化桐庐印象开始,老“四通一达”阵营中的五家快递或明或暗都在做着同一个尝试和 探索 ——如何才能让自己从这个圈层中脱颖而出?

这种“脱颖而出”除了摆脱同质化的竞争,更多的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锻造。

3月17日,中通快递发布了2019年第四季及全年业绩。看了中通的刚交出的这份年度成绩单,老鬼的朋友安德华说:

中通已经率先“破圈”,与同阵营的几个对手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领先优势不但明显,而且趋于稳固。

对于这个评价,安德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1.规模效应下的成本管控和产能储备

财报摘要显示, 中通快递2019年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业务量121.2亿件,同比增长42.2%,超出行业平均增速16.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增至19.1%,较去年扩大2.3个百分山清点;实现营业收入221.10亿元,同比增长25.6%;实现归母净利润56.74亿元,同比增长29.45%,超出市场预期。

从“第一军团”各成员的市占率来看,中通的领先优势已经很突出。 极致规模效应的背后,是出色的成本管控和产能建设 。财报显示:

2019全年,中通单票分拨成本为0.34元/票,同比下降4分;单票运输成本下降了6分,为0.62元/票。

分拨成本 持续下降的背后是自动化应用与合理用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中通全网共计有265套大/小件自动分拣设备投入使用,对比上年同期仅有120套。自动化水平提升了一倍还要多。

同时,分拨中心用工更加合理,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前置有效地控制了旺季新增临时工的占比。分拨中心平均员工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2.9%,远低于36.1%业务量的增速。

运输成本 优化的手段并不稀奇,主要受益于自有车队规模的持续扩大。数据显示,中通快递的长途货运卡车数量逾7350辆,其中自有车辆数量逾6450辆。6450辆自有车辆中,超过4650辆为车身长约15至17米的高运力牵引车。

正是有了这个多年积累的优势,中通在路由转运方面才得以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比如,中通快递集团董事长 赖梅松 在解读2019年财报时明确指出:

“我们不断优化自有车队的结构,资源利用最大化;我们继续深化网络结构的扁平,同时不断尝试‘点对点直链’的新模式,提升转运效益。”

如果说是优秀的成本优化和管控能力主要是立足当下,那么中通在产能建设方面的长期投入和战略坚守就是谋划未来。

这些年,中通一直在大手笔建厂、投资设备、布网点…行业内不少人调侃称其为“基建狂魔”。这凸显了中通战略稳、后劲足的特点,也正是在基李搜建方面的超前投入,为中通业务量的持续增长提供可能。

2.资本市场的稳定表现与多方认可

中通成功“破圈”的另一个体现来自资本市场。

受全球疫情以及石油大战的影响,几乎所有国家的股市都处在一种激烈的动荡之中。以中通上市的美股为例,短短一周之内,就出现三次熔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灾难性表现。

然而,就是在这种剧烈的、不可测的全球股市动荡和摇摆下,中通快递的股价从2020年开市以来,一直稳定向好。 即使是在三次熔断发生的惨剧之下,中通快递的市值依然保持在200亿美金上下,最高的时候,中通快递市值以一度达到218亿美金。堪比股灾避风港 。

目前,中通快递的市值已经超过韵达、圆通、申通、百世市值总和,仅次于顺丰。

如此表现,也得到多方认可。瑞银此前将对中通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并于2019年11月21日重申“买入”评级,给出了26.7美元/股的目标价。

另外,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9位投资分析师中,有16位分析师给予中通“买入”评级,另外三位分析师则分别给予了“跑赢大市”、“持有”以及“卖出”评级。

中通2019年财报发布后,花旗也表示,预计中通快递的表现将继续强于同行业,并且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将增强。尽管业内价格竞争激烈,但中通快递的成本效率将帮助其脱颖而出并保持增长。市场竞争实际上可能有助于中通快递进一步扩大其领先优势,并很快成为明显的胜出者。

3.对抗风险的快速反应与修复能力

在这场全民战疫的大考中,中通无疑给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全面开工22天后,全网产能就恢复8成,日票量超3200万。

此次财报发布会后, 赖梅松 明确表示:

“尽管疫情在短期内给公司经营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内需依旧旺盛,行业还会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我们有信心完成超出行业平均增速15个点的业务量增长目标,并保持市场份额的扩大在2个点以上。”

这份底气绝非盲目,而是对中通组织体系、网络运营以及产能调配的高度自信。正是基于这种自信,在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的时候,中通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战略调整,并快速给出一系列应对举措。

四通一达都是加盟制,但彼此之间也各有不同。中通采取的是加盟商持股模式,捆绑了员工、加盟商与总部的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对此,老鬼的机构好友量子咨询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描述:

中通的联邦制类似于动车,每一个网点类似于动车的每一节车厢都在发力;其他品牌快递的加盟模式更像绿皮火车,需要总公司的火车头带动,一但总公司决策失误,加盟模式就会失去自主动能。

正是这种交叉持股的联邦式商业模式直接提高了中通全网的竞争力和凝聚力。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这种短时间内的自我应对和修复能力带来的优势更为明显。

中通率先“破圈”的同时,第一军团中的另一个重量级玩家——顺丰,也在加快突围的步伐。

顺丰突围的关键,是逐年被压缩的市场份额。

早在中通发布2019全年业绩之前,2月24日晚间,顺丰同时发布未经审计的2019年度业绩快报和2020年1月快递服务业务经营简报。数据显示:

顺丰在2019年以1121.93亿元率先突破千亿营收,尽管受到春节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顺丰在2020年1月依然保持稳定增速,实现营收(含供应链业务)116.28亿元,同比增长14.40%;业务量达到5.66亿票,同比增加40.45%。

一个可对比的结果是,在全行业1月份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双双同比下降的情况下,顺丰显示了极大韧性。 这种“韧性”的背后,是顺丰在电商件市场的再次突袭和成功突围。

2019年5月,顺丰正式上线特惠专配,以此来匹配电商件的需求。自此之后,顺丰的单月业务件量就持续攀升——

6月份业务量同比增长超过15%,7月超过20%,8月超过30%,10月同比增长接近50%,从11月至2020年1月,单月业务件量均达到5亿票以上。其中1月份在全国快递市场的市占率更是达到了14.15%。

顺丰强攻电商市场的下沉策略收效明显。

基于2019年的表现,2020年的顺丰势必会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双产品体系,双网运行,时效件和电商件并行推进。

问题 来了:顺丰如何落地“双产品”?

一是稳定分网 。在国内快递企业中,顺丰是产品分层做得最好的。不过,这些分层产品此前都是在同一张网内单网运行。

2020年,顺丰“双产品”将在时效网和特惠网双网运行。只要顺丰能依托自身强大的 科技 力量,稳定分网,“双产品”落地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是稳定分层 。双网运行后,顺丰依然要继续巩固此前在产品分层上的优势,明确什么层次的产品归到哪一个网络,为市场营销人员和快递小哥开拓市场提供充足的弹药。

无论客户提出什么需求,他们都能拿出对应的产品。要时效,就选时效网;要性价比,就选特惠网。总有一款适合你。

三是稳定分区 。双网运行后,顺丰要对不同区域做出市场判断,做到有的放矢。商务件区域侧重时效网,电商件区域侧重特惠网,业务量“粮仓”区域“双网齐下”。

不难看出,顺丰双网运行既是产品的分层,也可以视为网络垂直层面的改革,必须要与水平层面的分区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2020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老鬼按照惯例与相关分析机构进行了一次闭门交流。在谈及今年的市场格局走势时,虽然正值疫情肆虐,但老鬼依然认为:

2020年将是快递行业价格战的“拐点”之年。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发明显,集中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小快递加速出清或者被收购;另一方面,快递行业也将从龙头向寡头进行演变。

过去两年的市场表现已经印证,龙头企业的领先优势已经很明显且趋于稳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决策层,还是执行层,其中也包括基层和一线网点的人,气势都上来了,有条件继续拉大领先优势,市占率超20%的寡头很有可能就在今年出现。

实际上,中通率先破圈、顺丰加速突围已经释放出了足够多的信号。你觉得呢?

瑞银是怎么通过中石油股票敛财的?

瑞银联手机构作局敛财 发审委员称中石油应反思

瑞银敛财中石油

被国际大行广誉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国石油(601857.SZ)A股回归瑞银:将中国财险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升至10.9港元,终以“让人不愉快”的方式落定!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2007年11月5日——12月20日的34个交易日内,中国石油股价累计下跌37.24%,共计1767 亿资金深套其中。

一位证监会发审委委员表示,中国石油把所有投资人套牢如此惨重,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该对此反思,反思一下发行稳定市价责任是如何履行的。

与持有中国石油国内投资者惨淡度日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瑞银集团(UBS AG)却利用中国石油A股发行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其旗下的瑞银证券作为联合主承销商,能从高达5.56亿元的发行费用中分得不小的一杯羹,而且UBS AG 100%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10多家机构,早在中国石油A股招股说明书正式公布前就已联合潜伏中国石油股份(0857.HK)中,于A股上市发行前后依次采用收蠢大集、拉升、减持、沽空手法,通过影响中国石油H股正股及相关权证价格大获其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 UBS AG控制的机构不应该在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介入中国石油H股,因为这些机构和瑞银证券是一致行动人,存在内幕交易嫌疑,而这些机构在香港市场中国石油股份(0857.HK)的操作手法已涉嫌市场操纵。

中国石油于12月24日迎来其上市后最大力度的反弹——股价劲升4.65%,收报31.96元, 但这不能给中国石油A股二级市场深度套牢的投资者带来丝毫安慰。

掘金魅影

中国石油回归A股不仅是投资银行发行承销的盛事,而且给中国石油H股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然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国际资本大鳄纵横博弈中国石油股份的阵营中,却能发现瑞银集团频繁游走其间。

香港交易所公开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披露信息显示,9月26日,UBS AG 账户首次买中国石油股份(0857.HK)11.09亿股,占已发行股本的比例为5.26%。

瑞银集团进出中国石油股份之所以引人注目,完全因为由瑞银集团实际控制的瑞银证券在这段时间担任中国石油A股发行的联合主承销商,瑞银证券具有接触中国石油A股发行内幕的天然便利条件。瑞银集团藉此敏感之际在香港市场持续大幅增持中国石油H股的动机与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发人深思。

上海某证券公司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主承销商母公司及其母公司控股的附属公司属于利益关联方,这些机构在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前6个月内,有规避内幕交易嫌疑的义务。

香港博大证券经纪业务一位高级客户经理表示,“虽然UBS AG名义上有很多中国石油H股股份,但这并不一定真的属于瑞银集团的。因为瑞银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经纪业务客户,瑞银集团不能以瑞银证券担任中国石油A股主承销商的理由劝阻客户买入。”

该客户经理的弦外之音是,谁要说瑞银集团利用关联公司接近中国石油A股发行内幕便利在香港市场上牟利,必须对UBS AG账户上的股票性质进行进一步甄别。

然而,香港交易所披露的中国石油股份(0857.HK)的股东权益资料显示,在UBS AG名义下的股票虽然部分属于瑞银美国证券、瑞银澳大利亚证券经纪业务席位持有,但这两个席位最有可能是客春兆户委托买入的股票数量仅占瑞银集团名义持有总数的0.62%,超过99%的中国石油H股为瑞银集团100%控制的资产或财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务顾问公司以及以其它组织形式存在的投资机构持有。

这些机构分布于英国、美国、奥地利、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瑞银集团从全球市场各个角落向中国石油股份发起进攻的核心精锐,而在这些核心精锐中,尤以瑞银全球资产管理新加坡公司、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实力雄厚,分别持有11686000股和11708000股,而瑞银全球资产管理新加坡公司又是中国证监会审批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拥有2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至此,由UBS AG控股的各类机构从世界各扒档租地同时进驻中国石油股份。而此时,中国石油甚至连A股公开发行招股意向书都还没有公布。

香港交易所对UBS AG持有中国石油H股权益披露的理由是,UBS AG持股比例首次达到5%以上,上述股权取得方式包括买卖、馈赠及分步骤获取。换言之,9月26日披露的股权信息未必就是全部在这一天买入的,有可能买入的时间会更早。

深圳某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指出,中国石油A股上市前,UBS AG旗下的各类机构与联合主承销商瑞银证券存在着关联关系,尤其是各类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或顾问公司,由于全部是UBS AG100%控股,加之业务性质不属于经纪业务,与瑞银证券同属利益一致行动人。

一位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就“上市公司股票发行时主承销商独立性问题”向记者表示,发审委的审查重点是上市公司发行项目的财务规范,至于主承销商的独立性审核基本上实行“好人举手”制度,只要求主承销商声明保证自己及有关利益关联方没有利用内幕信息不当牟利即可。只有对涉及资产重组类型的项目,才会在二级市场上关注相关品种股价是否已因内幕消息外泄发生异动,并关注利益关联方是否从中牟利。

“UBS AG控制的机构在中国石油A股发行上市前介入中石油港股显然是不合适的,除了证券公司账户买入中国石油港股可以用客户指令解释清楚,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则很难摆脱利用内幕信息牟利的嫌疑,因为这些机构属于事实上的一致行动人,再好的防火墙都无法有效防止相关内幕信息的外泄。”该发审委委员进一步补充道。

前述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中国石油A股发行对其H股来说相当于二次增发融资,只不过是在两个不同市场上运作而已。国内证券公司做上市公司增发融资主承销商期间,公司内部的自营部门或者资产管理部门是绝对不允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相应公司股票的。如果在此期间,主承销商的大股东或大股东控股的附属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同等证券的买卖交易,其所得收入要被罚没,归相关上市公司所有。

“UBS的做法或许符合香港市场监管法律的要求,但是瑞银证券作为中国石油A股的主承销商,不能用所谓的国际惯例来替代国内监管制度的要求。这对国内证券公司来说是不公平的。”该保荐代表人如此评述。

据了解,UBS AG的内部防火墙制度执行记录并不是一点历史污点都没有。2005年7月1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在对瑞银美国证券公司(UBS Securities LLC)1999年7月1日——2001年6月30日期间的研究、投资银行及经纪业务零售业务合规检查发现,有证据表明瑞银美国证券公司已从事了与独立研究分析利益相冲突的活动,最终被处罚210万美元。

联手作局

荷兰银行亚洲主管黄集蔚于11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坚定断言,“中石油H股股价在巴菲特减持期间一路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些与国内关系密切的资金为中石油A股回归造势有关。20港元的目标价位已经实现,买入资金使命已经完成,中石油未来的上涨动力应该有限。”

自11月2日之后中国石油股价节节下跌的走势证明,黄集蔚所言绝非空穴来风,更令人对UBS AG 控制的机构及其瑞银:将中国财险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升至10.9港元他国际大行买入中国石油H股的动机产生怀疑。

9月26日——10月12日间,瑞银新加坡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中国石油股份的数量从11686000 股增至12926000股;瑞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持股数量从11708000股上升至13802000股;同一时段内,中国石油股份股价从13.80港元迅速飙升至20港元,累计升幅达到32%。

11月20日, UBS AG控股的机构们继续增持中国石油H股,大举买入3.28亿股H股,持股比例从4.81%增至6.24%。与此同时,瑞银将中国石油股份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其投资评级上调的理由是:在A股首次公开募股及巴菲特退出后,股东结构发生变化;母公司可能注入对政治因素敏感的石油资产,例如,位于苏丹的大约500万桶可采石油储量,目标价位由12港元升至17.6港元。

《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下称准则)规定,分析员就某上市公司的投资研究发出30日内及就某上市公司研究后的3个交易日内,分析员或其有关联者不应交易和买卖涉及其评论的上市公司的任何证券。

此外,准则还规定,在公开发售中担任经理人、保荐人或包销商的商号,不应在以下任何期间内的任何时间,发出涵盖某上市公司的任何投资研究:(1)如该宗发售属首次招股,则有关期间为紧接该等证券定价后的40天;(2)如属第二次公开发售,则有关期间为紧接该等证券定价后的10天。

中国石油发行A股,对其H股来说相当于在另外一个市场的第二次发售,中国石油A股发行数量和价格确定时间为10月29日,离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这天尚不足10个交易日。

耐人寻味的是,在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后不久,UBS AG账户自11月29日大举减持,持股比例从11月20日的6.42%降至5.87%,12月17日,UBS AG的持股比例继续降至5.16%。

而就在UBS AG 账户股票持续减持期间,瑞银研究报告继续唱多中石油H股。

12月4日,瑞银建议趁国际油价调整时买入中国石油(0857.HK)。

但令人遗憾的是,瑞银对中国石油股份调级变动并没能改变UBS AG控制机构的抛售决心,中国石油股份的股价一路走低 。

跨域监管难题

招商证券一位投行人士说:“UBS 明显利用两个市场监管框架的差异进行套利交易,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际大行在国外可资利用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段将会在国内上演,也许中国石油A股回归就是国际大行今后在国内运作策略的一次境外路演!”

“尽管红筹回归和先A后H股发行模式的普及,使得中国内地股市和香港市场的对接、互动日益紧密,但是,目前两个市场的互动存在监管衔接的难题。”香港某中资机构投资银行执行董事对目前跨市场融资监管存在的漏洞表示担忧。

该执行董事指出,虽然香港对内幕交易监管、控制十分严格,但是只要相关金融产品不在香港市场上交易,则给予相关利益方很多豁免特权,或许这是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UBS AG账户持有中国石油H股频繁异动没有引起香港监管当局关注的根本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在中国石油发审过会期间,对相应主承销商的独立、公正性也非常关注,但是担任主承销商国际大行具有覆盖全球市场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可以借助香港开放市场和交易制度的灵活性为自己牟利,如果监管层对某些环节进行调查,也会因两个市场监管信息的共享缺乏互动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瑞银:将中国财险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升至10.9港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瑞银评级对股价的影响、瑞银:将中国财险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升至10.9港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5576.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