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中信策略报告会)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信策略报告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股市风险的探析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信策略报告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股市风险的探析

股市风险探析

观察中国股市风险,需要从结构上来把握,对风险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轮大跌之前,特别是当上证综指上摸4000点之后,各种恐高的声音再次响起。其中担忧风险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人有两大理由:一是股指涨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冲动,甚至有媒体把民工入市也当作股市过热的证据来调侃。这难道是判断风险的依据?股市风险固然可以从指数上看出一二,但那只是表象,在这表象后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风险,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缺损与信息操纵风险。

中国股市本轮近20%的暴跌,经过十来天的反弹整理,似乎就这么过去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现在还只是看到数百家公司股票连续跌停、市值损失上万亿元,如果我们还简单地认为,这是股票交易印花税惹的祸,或者真假“洋鬼子”忽悠出来的毛病,甚至还在暗自庆幸这是对新股民的一次很好的风险教育,而不作系统、深入、贴近实际的思考,那就有点不知教训,甚至白付学费了。从各类市场参与者在这场风波前后的表现,以及管理层与媒体的作为看,潜藏在中国股市中的内在与外在缺陷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那么这个市场的中长期风险就要比眼前的短期风险更大,更危险,也更有害了。

首先看内在风险。从结构上看,除了系统性风险外,在资本市场上最直接的风险是来自投资品自身的信息风险,也就是由投资品的信息残缺、延宕、非对称传布,或信息虚假、欺诈、操弄等造成的风险。以股票为例,股票作为投资品,其风险主要有公司治理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而所有这些风险都表现为公司信息及信息披露风险。尤其是那些与经营情况和盈利预期直接相关的信息,以违规或违法的方式在市场上做选择性传播,更是导致市场异动与投资者行为异常的直接原因。比如,近期杭萧钢构(19.59,-0.45,-2.25%)股价异动就典型地反映了这种信息非对称传播的危害。

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股权分置问题虽然在短期内在股权制度上有了重大变革,并由此引发了市场由熊转牛的突变,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行为偏好,尤其是只注重自己那部分利益的习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彻底改变。大股东无视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与公司前途,在充分享有股权分置改革以前的那些特殊股仔肢森权利益之后,又得到了本次股改带来的利益变现机会,这种一次性制度红利很可能扭曲大股东的行为,造成普遍的公司治理短期化恶果,比如大股东会尽可能地把短期业绩做好,或者制造利好题材,以配合大小非高价减持等等,若是这样一种结局,那么这样的股权分置改革将是可悲的,而中国股市的中长期风险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市场层面看,相对于其他风险,市场操作风险也许是最容易被投资者所感受的。因为随着股指的涨跌,股价的波动,操作风险也跟着起伏。如果我们撇开其他因素,单就市场操作来讲,通常有三大风险会直接呈现在所有投资人面前:一是估值风险,二是资金流量与流向信息风险,三是投资者博弈风险。从实际操作尤其是短线操作看,由于市场是凭实力说话的,因此拥有资金话语权的主力机构永远是市场的主导者,而中小散户多半都是群羊效应中的尾随者,根本无法与主力抗衡,因而市场操作风险主要取决于主力机构。

比如,前两年上证综指只有1000多点,主力对当时的市场不认可,股市照样走熊。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念亩化,股市却已判若两人。可见对市场的估值,主要取决于主力的赢利预期。在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对股市打压越低,吸筹越多,日后赢利才越高。而市场的这种估值风险,不仅表现在大盘上,更直接地表现为主力对个股与板块的操控上。这是其一。其二,对市场操作影响更大的是有关资金流量与流向的信息也受控于主力。因为主力资金不仅会影响股价,而且能隐蔽地把握与操弄资金流量与流向。这便构成了资金信息的不对称风险。另外,再从博弈关系看,市场上尽管散户很多,但能够动用各种交易手段来影响股价的,主要还是主力。所以只有主力机构才是市场的麻烦制造者,才是市场风险的策源地。而主力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关系着市场的中短期交易风险。

除了这两种内在风险之外,还有一种比较隐晦的风险,那就是中介与资讯服务风险。这是由券商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残缺与隐晦的不公正而造成的投资风险。这种风险饥做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对服务对象实施差别化服务。比如,对主力资金提供各种买卖便利,而对中小散户则缺乏包括理财指导与风险提示等在内的起码的市场服务;还有一种是对资讯产品实施差别化供给。比如,一些中介机构将其调研报告分不同时间和详略文本,向不同对象发布,造成信息不对称,进而为不同对象的买卖时点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服务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的影响与伤害往往更大、更直接,并由此构成了对股市的短期扰动。

股市的内在风险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但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市场参与者,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在博弈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所处的位置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市场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而由此触发的市场风险也有很大差别。从主导性看,首先是上市公司,其次是各类机构,最后才是散户。而散户由于其投资偏好千差万别,不可能形成一股影响市场的合力,因此拿散户说事,其实是一种误导。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结果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以强凌弱,用竭泽而渔的方式进行财富掠夺,最后造成市场生态整体恶化,酿成巨大风险;还有一种是共生共荣,形成有合理投资预期的市场生态。就目前而言,特别要警惕的是前一种结果,那是一种危险的游戏,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制止。

除了内在风险,在观察股市风险构成时,还有两个外在因素,也会对股市造成局部系统性伤害,一个是舆论误导风险,还有一个是监管不当风险。

舆论误导风险主要是由媒体或其他机构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当而引发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有些可能是由于不懂市场经济规律或不能公正地对待不同市场主体而造成的;有些却有可能是出于商业利益而故意操弄的。比如,将财经报道娱乐化,为吸引“眼球”,故意将极小概率事件极力放大、甚至不惜歪曲事实真相,以博取耸人听闻的效果;又如,有些传媒热衷于煽情,追“名人”、“洋人”,放“狠话”、“怪话”,操弄话语权,以谋求卖点;再如,有些证券机构及其代言人出于商业考虑,在不同时点对股市作诱导性评价,等等。

凡此种种,舆论误导风险,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占有舆论优势的利益相关方,为了一己的利益而影响舆论导向,在财经信息传播的系统、完整、对称、均衡性上有违“三公”原则,由此误导公众,并酿成人为的市场风险。其结果一是造成市场短期波动加大、效率降低,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减弱;二对投资者来说,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上升、投资判断力降低,操作失误增加。在以信息为主导的虚拟市场中,这是一种容易酿成局部性系统风险的人为隐患。

至于监管风险,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监管不到位风险,比如对影响市场的主导性力量,如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对各类机构合法合规经营的监管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基础和整体质量,对券商等中介机构在对散户服务特别是风险提示方面的督导是否到位,也直接影响市场心态直至社会舆论;还有一个是监管不当风险,包括政策措施内容不当和出台时机不当的风险,也将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观察中国股市风险,需要从结构上来把握,对风险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轮大跌之前,特别是当上证综指上摸4000点之后,各种恐高的声音再次响起。其中担忧风险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人有两大理由:一是股指涨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冲动,甚至有媒体把民工入市也当作股市过热的证据来调侃。这难道是我们判断风险的依据?

更为奇怪的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居然有不少是吃过洋面包的专业人士与财经媒体,比如有媒体称,中国股民正在抢乘泰坦尼克号这艘冰海沉船,等等。这种用极具煽情色彩的语言不做量化分析的报道出自专业媒体,实在匪夷所思。

如果说股指背离基本面,涨得太快太过,有价值回归的要求、有市场调整的风险,这好理解;如果有些新股民缺乏必要的投资理财知识与风险防范意识,需要时时加以提醒和告知,这也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仅凭指数高低或股民开户多少来判断股市风险,那也太简单、太教条、太离谱了。

股市风险固然可以从指数上看出一二,但那只是表象,在这表象后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风险,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缺损与信息操纵风险。而对于股市风险信息的误导,本身又是一大可笑又可悲的人为风险。

从宏观基本面和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各项近期指标看,短期内都有喜人的业绩,也就是说短期内并没有哪些重大因素能够改变股指持续向上的牛市格局,令人担心的则是上述中长期缺陷如果得不到治理,有可能酿成市场未来风险。这是中国股市目前的基本状况。因此,唯股指是论,仅凭指数高低来评论股市风险大小,是非常粗糙的做法。

但愿本轮大跌付出的代价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一点。在对股市风险的评价中,能够拿出有充分说服力的事实与量化指标来,而不是一叶障目,或者为了别有用心的商业目的,在那里忽悠人。

中信证券:悲观预期顶点已现 基本面将替代流动性成为破局因素

文|裘翔 秦培景 杨灵修 杨帆 李世豪

节后投资者谨慎情绪逐级递增,当前悲观预期顶点已现,市场底部确认,4月投资者情绪和行为将趋于平静,但市场形成新一轮持续上涨需要时间,基本面将替代流动性成为破局因素,中国稳健增长的正面因素不断积累,海外强复苏的预期向下修正,配置上应继续向新主线转移。首先,节后投资者情绪面的担忧和实际情况出现了三重背离:对基金赎回和负反馈高度焦虑,但渠道调研显示日均净赎回率不到0.2%;对美债利率高度敏感,但实际上海外市场动荡远弱于国内;对美元周期逆转、资金流出高度紧张,但实际上外资依旧保持持续流入。其次,随着过度悲观预期得到修正,预计4月国内投资者对内外部宏观流动性因素反应钝化,不过市场流动性改善还需要时间,短期难以刺激投资者情绪和行为迅速逆转。最后,国内经济延续稳步复苏,服务业恢复加快成为亮点,预计上市公司一季报延续高景气,工业板块盈利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国内基本面正面因素将在4月不断累积,而海外复苏预期过于超前,后续进一步催化有限,强复苏预期将逐步修正。从配置上来看,在机构重仓股估值实现均值回归前,继续积极调仓,增配四条新主线,一是本轮市场调整后性价比较高的成长板块如半导体设备和军工等,二是疫情受损板块如 旅游 酒店和航空等,三是受益于海外需求复苏的品种如 汽车 零部件和家电等,四是一季报预期延续高景气的品种,如有色和化工。

节后投资者谨慎情绪逐级递增

悲观预期顶点已现,市场底部确认

1)对基金赎回和负反馈高度焦虑,但渠道调研显示日均净赎回率不到0.2%。投资者在春节后把公募基金赎回和抛售当作导致市场持续下跌的主因,但我们的渠道统计数据显示,在整个下跌期间,顶峰时的单日净赎回率也仅有0.7%左右,远远达不到迫使基金被动抛售股票的程度,上周(3月22-26日)甚至有2个交易日出现了净申购,存量基金赎回压力最大的时刻已经过去,公募机构的资金流已经恢复稳态。市场的下跌更多源于其他投资者因担忧机构抛售而提前主动抛售的行为,从机构重仓股的调整幅度来看,春节后一个半月的回撤达到-28.1%,已经超过了2018年全年最大累计回撤(-26.4%)。

3)对美元周期逆转、资金流出新兴市场高度紧张,但实际外资持续流入。美国疫苗接种提速叠加财政刺激法案,经济强复苏的预期快速形成,美元指数持续反弹。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动荡以及美联储“偏鹰”的表态,叠加中欧、中美等政经层面的个别事件,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元周期逆转、资金持续流出新兴市场的担忧。但实际上,过去5周北上配置型外资逆势净流入,单周净流入规模分别达到27亿、102亿、159亿和112亿。根据Refinitiv统计数据,尽管3月全球资金确实开始回流美国国债基金,但是并没有流出人民币债基,2021年1-3月(截至3月24日)净流入美债基金的资金规模分别为-12.3/-2.2/+19.6亿美元,人民币债基金为+47.1/+18.8/+23.0亿美元,流入人民币债基的资金规模依旧笑衡超过美债基金。

投资者情绪和行为将趋于平静

市场形成新一轮持续上涨需要时间

1)国内投资者对内外部宏观流动性因素反应钝化。投资者对于国内宏观流动性政策的边际变化预期已经较为充分,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对经济和政策正常化的表态变化并没有导致市场下跌。基金赎回导致抛售等因素担忧证伪后,预计投资者也不会再将此作为抛售动机。随着外资持续流入人民币股、债资产,投资者对于跨境资金持续流出,美元“收割”全球的担忧也会缓解。我们预计进入4月投资者对内部资金行为、外部美债/美元等因素的反应逐步钝化,情绪和行为都将趋于平静。

2)市场流动性改善还需要时间,短期难以刺激投资者情绪和行为迅速逆转。通常公募基金的赎回会在快速下跌后的上涨阶段明显加大,制约反弹的力度和高度。新发基金的降温相较于春节前也非常明显,渠道调研显示当下销售机构向客户推荐权益类产品依旧遇冷,我们预计4月新发基金规模与3月持平,大致在1600-1700亿元左右伍含,在考虑存量赎回因素后市场流动性依旧维持紧平腔升笑衡。其他市场参与者也可能反弹减仓,部分外资在过去两年远超考核目标收益率的情况下有可能择机获利了结,新增配置型资金流入预计也将保持平稳,不会成为推动市场上涨的持续动力,短期抄底的资金也可能在反弹后重新减仓。

基本面将替代流动性成为破局因素

中国增长依旧稳健,海外复苏道阻且长

1)国内经济延续稳步复苏,服务业恢复加快成亮点。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认为国内经济大体呈现“生产偏强、内需略弱”的格局,2021年一季度整体有望实现19%左右的GDP增长,处于市场一致预期区间上沿。预计3月消费将重拾复苏动力向上修复,二三季度在疫苗不断扩大接种范围以及社交距离管制明显解除的情况下消费尤其是服务性消费的复苏力度会加强,消费将重拾先前的复苏态势。从民航运行情况来看,以深圳机场为例,3月1日~21日,日均进出港客流超过13万人次,其中3月19日单日客流突破15万人次,达到15.14万人次,已恢复至疫情前深圳机场单日客流高峰水平。

2)预计上市公司一季报延续高景气,工业板块盈利实现翻倍以上增长。站在当前时点,我们依然维持中证800和中证800非金融在2021Q1单季度净利润增速25.2%和99.7%的预测。结构上看,工业、消费、TMT和医药单季度净利润增速预计达到200%、47.1%、54.7%和34.1%,其中工业将成为一季度盈利弹性最大的板块。尽管二季度因为基数原因各板块同比盈利增速会有下滑,但我们预计三季度开始非金融板块同比盈利增速会重回升势,其中TMT和医药板块盈利增速逐季回升,在2021Q4达到45.5%和27.9%,接近一季报的水平。

3)海外复苏预期过于超前,后续进一步催化有限。首先,欧美的疫情控制未来并未一帆风顺,欧洲各国出现了新一轮社交隔离,美国的意愿接种率仅有66%左右,以当前的接种速度预计很快将达到瓶颈,加之各地持续出现的强力变种病毒,欧美实现群体免疫道阻且长。其次,美国经济恢复高度依赖财政和货币刺激,但财政刺激全年预期最高的阶段已经过去,而美联储对于货币政策的指引也出现一定改变,政策力度预期的边际上收缩可能更直接的对后续经济复苏的动力产生负面影响。以住房市场为例,MBA公布的30年固定抵押利率已经由去年底的低点2.86%快速回升至3.36%,利率快速的上行反过来也可能抑制复苏,2月份美国新屋营建许可季调环比下降8.8%,是2010年以来单月环比第三大降幅。

4月进入平静期内企稳修复阶段

配置继续向新主线转移

1)情绪趋于平静,逐步回归基本面。当前市场悲观预期顶点已现,二次探底后底部确认,预计投资者对国内外宏观扰动因素反应将逐渐钝化,情绪和行为回归平静。不过市场流动性的显著改善仍然需要至少1~2个季度时间,短期内市场难以形成全局性的上涨。平静期内,基本面将成为4月最重要的破局因素,国内宏微观层面的持续验证将缓解投资者对国内资本市场的谨慎预期,形成新的投资主线,同时海外强复苏的阶段性受挫也将给当前全球流动性提前收紧的预期降温。

2)在机构重仓股估值实现均值回归前,继续积极调仓,增配新主线。我们认为四条主线具备持续的调仓增配价值:一是本轮市场调整后,性价比较高的成长主线,如消费电子、半导体设备、信息安全、军工等,这些行业的一季报表现预计也会十分亮眼;二是去年因疫情受损板块的复苏行情,如 旅游 酒店、航空等;三是受益于海外需求复苏的品种,包括出口链中的 汽车 零部件、家电、家居、机械、建材等;四是业绩密集披露期,预计年报和一季报延续高景气的品种,如有色、化工等。

风险因素

全球疫情反复、疫苗接种不及预期;中美 科技 贸易领域摩擦加剧;国内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美国股票市场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来主流投资理念的演变: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的周期循环投资理念的发源地来自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虽然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的规范化、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在1933-1934年的证券法出台之后。战后推出的养老金制度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和大大改变了股市的资金供需结构,五十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和股市投资的财富效应,一起推动着股市指数的不断攀升。以后的各个年代更是各种新思维、新现象的诞生年代,股票市场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对于推动理性投资理念的普及和创新,通过引导市场、引导资金的流向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各种新的投资理念从发源地的里圈向外围扩散,在传播到外围股票市场(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等)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不同的市场特殊情况与其它投资理念不断发生碰撞,诞生出新的投资模式。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加快了发源地的新投资理念在全球传播的速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基本分析学派已成为华尔街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股市的主流,它发展出的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Valuestock)投资和成长型(Growthstock)投资。前者认为,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每年收取现金清配迟(股息)红利,股票内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投资者收到的现金红利)的贴现。成长型的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目的主要是获得价格差而非现金红利,其前提是假设以往主营收入与利润增长良好的公司将来也会继续良好的增长势头。历史经验表明,在经历过度热情追高成长型股票导致最终幻想破灭之后,必然又会走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上,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同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周期一致,处在高增长期行业的高增长速度的热门股在股票市场历史上各时期比比皆是,如19世纪的铁路股、20世纪早期的钢铁股和汽车股、50年代的铝工业股、60年代的电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药股和房地产股、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和网络股等等,各领风骚,概念股是成长型投资的必然产物和升华。战后繁荣的五十年答李代:由于刚经历了1929-1933年的大崩溃,在20世纪30、40年代,小规模的个人股票投资被认为是危险的举动,个人投资购买股票不多,个人持有普通股热是从50、60年代开始的,主要是因为当时(尤其是50年代末期)人们很难相信会再次出现大萧条和股崩、蓝筹股比债券表现好以及担心通货膨胀侵蚀个人的钱财。1958年,玻璃纤维船股票是当时市场上的抢手货,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许多优势,迎合美国50年代的休闲主题。后来的互联网股票同此时期的玻璃纤维船股票热非常类似。“电子狂潮”和腾飞的六十年代:其鲜明特征是后缀有“trons”的公司名称的流行,是增长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电子工业股热与当时的美苏两国太空军备竞赛有关。成长股是预期有高收益、高增长率的股票,特别是那些与高新技术相联系的公司股票,如一些生产半导体、速调管、光学扫描器以及其它先进仪器、仪表装置的公司,这些行业因投资者对其产品强大市场前景的憧憬而股价飞涨。从六十年代开始,多年以来传统行业的5-10倍市盈率规则被50-1000倍取代。1961年,数据控制公司的市盈率达200多倍,而增长稳健的IBM和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市盈率也达80多倍。在此时期,以市盈率倍数为核心、注重未来现金流预测的稳固基础理论让位于注重投资者心理因素、“高买高卖、顺势而为”的空中楼阁理论。为满足投资者对股票的无止境的投资饥渴,1959-1962年发行的新股比之前的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如同九十年代后期的“.com”,以“trons”后缀命名的公司纷纷涌现。电子狂潮在1962年卷土重来,5个月后终于爆发可怕的抛售浪潮。成长股、绩优股同样被卷入暴跌的灾难,超过大盘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场从动荡中恢复趋向稳定后,进入的下一个运行热潮便是企业并购浪潮。投资者对公司高增长的预期,如果不能通过高增长或高科技的概念获得,便需要创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念作为接力棒。于是,六十年代中期诞生了专家们称之为的美国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并购浪潮。卖者该时期企业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力在于兼并过程本身会导致股票收益的增长,其中的技巧便是财务或金融知识而非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于该次并购浪潮中的领导者发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于预测,引发了市场的怀疑和震动,企业并购浪潮开始急剧降温。在六十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场还诞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乐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其静电复印技术的革命性发明吸引了几乎所有业绩优良的基金经理。后来这种概念化投资策略发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扩张太快、负债过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很大,成长的不确定性大。当1969-1971年的熊市来临,概念股跌幅比涨幅还大,还快。此后很多年,华尔街不再对业绩迷信和推崇概念。就像行业或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周期一样,整个六十年代公众对概念崇拜的理念经过了近十年的洗礼之后,又回归到周期循环的起点,崇尚绩优成长股。到六十年代后期,随着基金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开放式基金之间争夺公众资金的竞争加剧,公众开始关注基金近期的业绩记录,尤其关注基金是否购买了那些有令人振奋的概念和完整信服历史的股票。业绩投资便开始风靡华尔街。漂亮的中年人所主宰的七十年代: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购买小型电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后,基金经理和投资者恢复理性和稳健原则,开始投资于有令人信服的增长记录的蓝筹股,这些股票一般有持续增加的股利以及很大的总股本(流动性好)。人们认为这些股票不会像六十年代投机狂热时代那样垮掉,人们普遍的心理是购买后开始等待长期收益,被称为是谨慎的行动。当时的50只时髦股票主要有:IBM、施乐、柯达、麦当劳、迪斯尼等。人们认为任何时候购买这些已经被历史证实的成长股都不会错,被称为“一锤定音(one-decision)”股。而且,购买蓝筹股还能为机构投资者带来谨慎投资的声誉(见表一)。狂啸的八十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华,同样具备许多投机过头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术和微电子在内的新领域的新股浪潮而开场。1983年出现的高科技浪潮是六十年代的极好翻版,仅仅是改变了名称而已。技术革命唤醒了人们对高科技将彻底改变人类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复苏。几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抢手货,新股上市后还会狂涨。再次征服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驱动生物技术狂热的是抗癌(后来是抗爱滋病)新药的问世,华尔街还因此出现了专门针对生物技术公司的新估价方法。最终的结果还是市场自身来消化自己吹起来的泡沫,从八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股票跌去3/4,1988年的市场复苏也没有帮多少忙。激动人心的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亚洲四小龙”热,当时的背景是基金经理因美国本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后而将目光转向海外,对新兴国家市场激动人心的发现和巨大增长潜力的预期,加上人们对该市场的风险知之甚少,直接推动了股票投资的国际化———“亚洲四小龙”热,后来因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而崩溃。九十年代后半期至今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概念股的狂飙及退潮,人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狂妄到恐慌、最终到崩溃的完整过程和结局。追溯美国股票市场近五十年投资理念演变的历史,大致按以下线索在展开,其中又蕴涵着某种周期性的循环规律:电子、半导体股(60'S)———绩优蓝筹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亚洲四小龙、网络股(90'S)———传统行业绩优蓝筹股(目前仍处在回归过渡期)。在每一周期中,投资者对证券评价的风格和方式在证券定价中起关键作用,从而也就奠定该时期的主流投资理念。概念股兴起时期,以内在价值型投资为基础的稳股基础理论屈从于空中楼阁理论,借助于投资大众的从众化情绪和过度反应,将憧憬美好的空中楼阁演绎得登峰造极。在概念股崩溃之后,受伤的弱势群体和投资大众追求安全和稳健的观念又深入人心,以内在价值作为股票投资价值的心理底线牢不可破,从而矫枉过正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回到有看得见的收益增长和分配现金红利的传统产业,直到下一轮周期新的振奋人心的概念出现。我们发现,市场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变化同股票市场筹码结构的调整过程惊人的一致,只有当被低估的市场筹码(成长型股票热时必然导致市场大量抛售价值型股票,持续一段时期后必然导致价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经过成长型股票热的高峰之后,逐步被调整到更积极、坚定的投资者手中,且一旦这种市场筹码结构转换的调整完成或时机成熟之后,新一轮市场热点或周期的启动就不远了。这种周期性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都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它与股市零和博弈游戏的利益矛盾或盈亏结构相一致。我们同样还发现,基金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型行业投资、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投资(国际化浪潮),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管理思想的武装,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正是资本的驱利性和对投资领域的高度敏感,资本才始终能够率先找到流动的方向,引导社会资金(资源)流向回报最高、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产业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开始自动调整,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参考资料

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中信策略报告会)  第1张

机构博弈后市方向 业绩为王成为第一标准

4月2日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A股高位震荡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当日上证指数收涨0.2%,报3176.82点,盘中一度冲到3193.27点。这也是3月29日A股大涨重回3000点以来连续3个交易日收涨。

基金经理分歧加剧,配置重心回归价值龙头

在3200点的博弈中,市场分歧也越来越大。

“别说外部了,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我们公司内部的观点就很不一致。有些基金经理是左侧,有些则是右侧。继续看多的人则认为今天这是正常回调,反而有助于后续进一步上涨。”4月2日,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随着3月29日以来连续几日市场行情再度“起飞”,当前关于A股开启“二度行情”的讨论也在发酵。不少机构对牛市提出了更明确的预期,但另一方面,认为震荡格局未改的机构依然不少。

在3100点附近连续波动了一个月后,沪指达到了3176点的高峰。

伴随着指数再度走高,市场关于又一个心理点位“3200点”能否突破的关注度也陡然提升。而当日盘中上证综指走出3192.53的高点更是让市场充满了想象。

4月1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就针对点位分析称,“指数一旦进入2900到3200的位置上,横盘震荡就没有那么快,如果横盘震荡走的时间很长的话,这种行情就走不下去了,最后会往下掉;如果大笑渗盘指数能够往上走,贴到3200左右的位置上,就很容易突破,那么今天大盘指数如果破3150,就意味着反转行情基本上已经确立了。”

“3150一旦突破了,我们认为破3200就在眼前。破3200后往上走的过程当中,3200到3500之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阻力的。要到下一个阶段,在3500到3600之间,才会出现新的阻力。”黄燕铭认为。

本周(4月1日至4月2日)发布策略研报的21家券商中,其中有11家均明确认为后续牛市的上涨仍未结束,但也有券商指出后续市场分化以及震荡波动的风险。

“3月29日市场裂升肢重新大幅度上涨,印证了我们坚定看好中国A股牛市的判断。这实际上也标志着第二阶段上涨的开始。”中信建投证券表示。

乐观者还有中泰证券,其研究指出,无论是从微观结构还是估值水平,目前A股与每轮牛市顶点仍有较大的差距。

“本周A股市场放量上涨,突破3100点肆世整数关口,向3200点发动进攻。在连续两日大涨之后,今天市场出现一定的震荡,这实属正常。连续大涨后市场不仅没有下跌,还震荡反弹,充分说明市场的强势特征非常明显。现在可以明确的是,市场已经从反弹走向反转,市场的趋势已经从之前的单边下跌变为震荡上行,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趋势。”4月2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受访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几日A股成交量又有重新提升的趋势。数据显示,4月1日、4月2日两日的两市成交额均突破万亿,而上一次日成交额突破万亿还是在3月13日。

虽然如此,但A股的上升行情是否还会持续仍然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A股今天热点分散,关注点扩散到滞涨品种和各种主题,游资活跃,而价值品种则今天大多数都是回调的。可以适度参与反弹,不过还是要警惕4月份上市公司的业绩雷以及海外经济走势可能低于预期。”4月2日,华南某公募基金基金经理表示。

实际上,类似前述基金经理的纠结和矛盾并不少见。在多位机构人士给予本报记者的反馈中,分歧仍是明显的特征。

“去年大盘在3200点左右就有个缺口,这次如果能突破3200点估计就会继续往上走,如果不突破这可能就是短期的一个高点了。我们目前只能说是走一步看一步,现在不好判断。”4月2日,沪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4月来市场上涨,在宏观上较可能的背景是制造业PMI超预期。就我们的了解,此前细分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景气改善预期。其实,A股4月2日的上涨更多反映出来的是风险偏好的上升,而与经济周期关联性较强的大类行业并未显示出过多的超额收益。”华南某大型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表示。

针对宏观经济的改善,这些买方机构的谨慎判断其实并不孤立,在部分卖方看来,回暖的持续性确实也存在疑问。

财通证券亦分析指出,对于未来的走势依然维持震荡格局的看法。一方面,市场短期过于乐观的情绪需要时间来消化。另一方面,虽然基本面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但是还需要其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他数据进一步的证实。同时,由于基本面并没有太差,所以央行宽松的概率也会有所降低。因此,A 股未来继续快速上涨的阻力较大,将大概率维持宽幅震荡的状态。

不过,对整体趋势的矛盾并未改变机构在配置上的重心,回归基本面、价值龙头,依然是被提及最多的方向。

“目前创业板的风险偏好已经到达相对过热的区间,而沪深300、中证500等代表各领域龙头从估值角度更具配置价值,估值仍具备显著向上的空间。对于二季度来说,景气改善可能成为二季度最大的预期差。”北京一家私募机构人士表示。

“当前股票市场仍由流动性和风险偏好驱动,但斜率趋缓,盈利的权重上行。在配置上,基于短期经济与盈利验证期,推荐景气度有支撑、4月1日减税倾斜受益的制造业行业;此外,战略配置金融供给供需两端,需求端新经济科创成长标的,以及供给端非银金融,主题关注科创板映射的战略新兴产业。”金鹰基金指出。(21世纪经济报道)

本周A股市场放量上涨,突破3100点整数关口,向3200点发动进攻。在连续两日大涨之后,今天市场出现一定的震荡,这实属正常。连续大涨后市场不仅没有下跌,还震荡反弹,充分说明市场的强势特征非常明显。A股市场的上涨的态势已经形成之后,赚钱效应越来越明显,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A股市场,包括场内的一些投资者不断加仓,而场外的一些资金也在不断的流入,包括外资,以及从楼市流出的资金,还有一些来自于退出传统行业的一些资金。

两融的余额在近期不断攀升。我一直反对投资者加杠杆,但是可以把两融的规模当做行情人气的风向标。往往在市场的赚钱效应比较明显时,两融的余额才会不断攀升,这也预示着后市的走势有可能还是非常强劲。

在春节之后,A股市场开启第一波逼空式上涨,大盘站上3000点整数关口。随后在3000点之上多空分歧加大。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投资者和分析师甚至开始翻空,提示风险的声音此起彼伏,我认为只有坚信牛市的投资者才能够真正赚到牛市的收益。3000点之上,市场的调整是最好最佳的右侧建仓良机。而一些对牛市信心不足,或者是所谓的“滑头派”可能会被市场的震荡洗出来,从而踏空第二波行情。

本周两个交易日A股大幅上行,从上周五开始,大盘已经开启第二波上攻。这一波上攻我认为仍然是来势汹涌的。A股市场确实已经压抑太久,过去三年整个市场的重心不断的下移,虽然我一直看好的白龙马股一骑绝尘,走出独立行情,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但是绝大多数股票在过去三年都是节节败退,出现比较大的调整。

人心思涨是推动这轮行情上涨的重要动力。更重要的是A股市场经过三年的调整,已经跌出价值。估值是硬道理,便宜是引导力。现在沪深300虽然已经和低点相比,上涨大概20%,市盈率从十倍涨到12倍,但是估值无论放在A股历史上,还是和海外的市场相比,都是处于底部。沪深300的估值其实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的买点非常重要。如果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你买入时成本比较低,后期的回报必然会比较丰厚。无疑现在以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仍然处于估值的底部,仍然可以重点配置。在牛市开启之后,人们犹豫不决时往往是投资的大底。

近期一些市场的分析师,甚至试图去预测股市一个月的涨跌或者是一个季度的涨跌,甚至为行情画像,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我反复给大家强调做策略研究是去分析判断大势,而不是去算命。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是事后大家才知道的事。前去预测,往往被打脸。策略的英文是strategy,在英文里也是“对策”的意思。当市场发生哪些变化,要相应进行调整,这才是正确的策略的方法。

现在可以明确的是,市场已经从反弹走向反转,市场的趋势已经从之前的单边下跌变为震荡上行,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趋势。任何一波牛市都不是单边上涨的,中间都会多次波动,这都太正常。你不可能抓住每一波的波动的,你想赚到每波的收益非常难的。所以我很少在报告里面提到一些人喜欢用的词,如高抛低吸、逢高减仓、低买高卖,这是在操作上是无法做到的。因为你很难知道什么是高,什么是低。想赚市场震荡的差价,相当于同整个市场博弈。那无疑是自讨苦吃。

巴菲特做投资是靠时间换空间,分享企业的成长。他不会去对市场短期的走势做任何判断。短期内市场先生的脾气是非常怪异的,会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所以我们无法去和市场先生去博弈。但我们要和价值先生做朋友。我们在市场上涨的趋势过程中,抓住一些优质股票,做它的股东,赚取公司价值成长的钱,这是可以把握的。在世界一百强富人中,巴菲特是唯一一个做股票投资的,其他99位都是做实业的。但实际上我认为巴菲特也是做实业的,它只不过是把它的资产分配给不同的职业经理人去进行管理。他买一个公司往往持有十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企业的股东。他难道是炒股票的吗?他实际上真正是做实业的。

有一位中国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花200多万美元和巴菲特共进午餐,见到巴菲特的第一句话是:我是做实业的,不会炒股票,所以来请你多多指教。巴菲特很幽默地回答说:我也不会炒股票。确实如此,真正贯彻价值投资分享牛市成长的人会做好公司的股东,会长期投资,而不是去炒股票。中国人发明的汉字非常有意思,“炒”是怎么写的?一个“火”加个“少”,在火上炒,越炒越少。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放弃炒股票的理念,转变为做投资。做好公司股东,才能够真正分享A股市场的“黄金十年”。(杨德龙宏观策略研究) 

作为长城基金的基金管理部总经理和投资总监,杨建华认为,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大涨,主要由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市场估值修复,以及主题炒作等因素所致。

“从中长期看,股市依然向好,但在股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短期要关注业绩增长能否和股价相匹配。”杨建华表示。当前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公司业绩是否符合预期乃至超预期,能否与快速上涨的股价相匹配,因为持续的牛市需要上市公司业绩不断兑现。

在杨建华看来,过去A股市场上靠讲概念、讲题材、讲故事来博取价差收益的模式,会越来越难产生赚钱效应,最终胜出的还是具有核心竞争力、业绩持续增长的优秀公司,企业成长才是投资最主要的收益来源。但因为市场受投资者情绪、风险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干扰,部分优质股被严重低估,布局被错杀的优质股也会赚到估值修复的钱。

挖掘高性价比公司

对于接下来的布局方向,杨建华认为要在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行业发展趋势主线的同时,寻找高景气度行业或长期稳定增长的行业作为“赛道”,通过分析企业的内在价值,从中挖掘估值与成长性匹配的高性价比股票。

具体在选股时,杨建华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优秀的管理层、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研发投入、经营性现金流、ROE等。“上述因素可以体现为公司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商业模式优势等。投资时要优选业绩可预测、发展路径清晰、富有内生增长性的公司。”杨建华表示。

对于具体的布局方向,杨建华主要看好大消费、高端装备制造、自主创新三大领域。在他看来,随着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升级趋势会得到强化。内需增长会更加健康且可持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会更加有力,这都有利于相关消费领域龙头公司获得更好的经营业绩。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创新领域有望取得更大发展,杨建华预计,这些领域会涌现出更多技术领先、产品品质优异的公司。

从市场长期趋势看,杨建华认为,接下来的长期趋势是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公司倾斜,因而优质龙头公司的长期布局机会值得重点把握。(上海证券报)

(云水长和)

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信策略报告会、中信策略:过度博弈诱发动荡、配置思维、回归业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6610.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