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电动车增长26% 大众汽车集团去年交付830万辆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电动车增长26% 大众汽车集团去年交付830万辆

3月14日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大众汽车集团召开2023年度媒体沟通会。网通社从中获悉, 2022年集团车型交付量达830万辆; 集团纯电动汽车战略在2022年取得全新进展,在欧洲继续领跑纯电动汽车市场并在中国庆颂持续有力增长。 2022年,集团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增幅达26%,占据总交付量7%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的份额。目前,集团订单中有16%为纯电动汽车,高于2021年水平并展现了集团重点战略发展的效果。

具体来看,2022年集团最畅销的三款纯电动车型分别为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 大众汽车品牌ID.4/ID.5车型,售出19.32万辆、 大众汽车品牌ID.3售出7.66万辆、 斯柯达品牌ENYAQ iV(含轿跑车型)售出5.37万辆。 2023年,集团还将推出多款重磅新车,包括全新ID.3、ID.7、ID. Buzz长轴距版、CUPRA Tavascan和奥迪Q8 e-tron等车型。随着新车的推出,集团目标在2023财年使纯电动车型交付量达到总交付量的约10%。

其他方面,2022年集团未计入特殊项目营业利润率增长至8.1%;汽车业务净现金流为48亿欧元,较2021年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2022年供应链和物流问题造成的运营资金增加,这些情况在年底尤为明显。截至2022年底,集团汽车业务净流动资产增至430亿欧元,该数字也得益于毕卜保时捷的首次公开募股。

集团未计入特殊项目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2.5%达225亿欧元。优化的产品组合驱动集团旗下各品牌利润增长,主要贡献因素包括豪华及运动品牌及进一步提升的量产品牌表现。尽管量产品牌2022年新车交付量降至410万辆,但其未计入特殊项目的营业利润增长至40亿欧元(2021财年为35亿欧元)。

得益于市场对高配置豪华车型需求回升,集团旗下豪华品牌利润率增长至12.3%(2021年10.6%)。兰博基尼、宾利和杜卡迪订单量继续保持高位。2022年,集团豪华品牌销售收入增长至618亿欧元(2021财年为559亿欧元),未计入特殊项目营业利润增加至76亿欧元(2021财年为59亿欧元)。

具体来看,保时捷营业利润率上升至18.6%。得益于销量增加、定价改善和产品结构优化,保时捷电动汽车在总交付量中占比超过11%。上市两年,保时捷Taycan就实现了产量达到10万台的里程碑。

而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再次为集团强劲的财务表现做出关键贡献,其营业利润达57亿欧元。 Traton商用车销售收入增长至395亿欧元(2021财年为301亿欧元)。Traton集团销售利润率增长至4%(2021财年为1.3%),销售利润为16亿欧元(2021财年为4亿欧元)。

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北美市场的业务持续扩张,2022年首批ID.4在查塔努加工厂下线。此外,具有丰富底蕴的SCOUT品牌宣布将在2026年交付其首批纯电动车型。 整体而言,集团纯电动车型在美国的交付量增长18.8%,达4.42万辆,位列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第手差穗四位。目前,集团在包括燃油汽车在内的整体市场中占据4%的份额,到2030年计划将这一份额提升至10%。集团将通过在北美市场扩大产品组合来驱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中也包括ID.7和ID.Buzz在2024年的首次亮相。

中国市场在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和实现集团脱碳目标两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集团在中国建立了跨品牌的中国董事会,旨在显著加快中国市场的决策和发展进程,并充分发挥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以“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加深了与本土伙伴的合作。

大众汽车集团与地平线携手,推动在中国驾驶辅助系统和高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此外,集团成立了CARIAD中国子公司,旨在加速研发进程、拓展软件研发并推动面向中国市场的技术概念落地。这一举措将使集团更有效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持续提供新鲜、智能、舒适的出行体验,从而实现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目标。未来十年,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将日益显著。

2022年,集团的纯电动ID.系列车型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实现翻番,其中ID.3、ID.4和ID.6 3车型的总销量达到14.31万台,同比增长102.9%。集团在中国市场纯电动车型的整体交付量同比增长68%。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表示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2022财年对于大众汽车集团意义重大。尽管面临极为不利的外部条件,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我们在战略执行方面依然取得了长足进展。纯电动车型在集团总交付量中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7%。随着我们广受青睐的产品谱系不断拓展,这一成绩也为今年业务的持续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基于我们的 ‘十点行动计划’,集团在战略执行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包括各品牌的新产品战略、平台重点的重新聚焦以及软件发展路线图的修订等。我们继续强化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使优秀产品和技术的生产及开发更为本土化。2023财年,将是执行战略目标、加速集团发展的关键一年。”

集团计划在2023年至2027年向拥有最丰厚利润潜力的业务方向投资1800亿欧元,这包括推进集团的电池战略,扩大北美地区业务,强化在中国的数字化实力和产品竞争力,以及继续发展集团领先的产品组合。超过三分之二(68%)的资金将投入与数字化、电动化相关的未来领域。

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这一比例是56%。到2025年,全球售出的每五辆汽车中预计就将有一辆是纯电动汽车。在规划投资中,150亿欧元将被用于实施集团的电池战略,包括为新成立的电池公司PowerCo建设电池工厂,以及确保其原材料的前期支出。预计到2030年,PowerCo的年销售额将超过200亿欧元。此外,集团还将继续对最后一代内燃机的投资。集团投资的峰值预计将于2025年来临。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Arno Antlitz表示:“集团在2022财年充分展示业务模式稳健性。在充满挑战环境下,我们交付了57.21万辆纯电动汽车并使集团整体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得到提升。鉴于当前经济形势,2023财年我们仍将面临挑战。尽管如此,我们仍对2023年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品牌、令人信服的产品及约180万辆待交付订单。我们目标是在今年继续创造强劲的回报。集团坚实的财务基础使我们即便在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中,仍有能力继续推进电动化、数字化领域的投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网通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 6.44倍的简单介绍  第1张

BBA共赴电动化——一样的决心,不同的策略

近期,宝马、奔驰、奥迪2022年财报相继发布,三大传统豪华品牌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有了较为直观的呈现。

行业最为关注的终端销量和营业额,宝马、奔驰和奥迪的数据依次分别如下:

240万辆、204万辆和164万辆;1426亿欧元、1500亿欧元和618亿欧元。

得益于丰富的产品线,宝马依旧保持了过去的销量优势,但营收略落后于奔驰。总体而言,宝马奔驰的基本数据指标不相上下,奥迪则显现出颓势,与前两者仍存在较大差距。

全球汽车产业在2022年遭受冲击,BBA三大豪华品牌在逆势中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营收增长,并依据品牌自身的节奏持续加码电动车市场布局,但由于具体市场战略不同,它们取得的业绩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宝马:放弃短期收益,争夺电动化未来

受制于疫情与供应链危机,宝马经历了较为艰难的一年,汽车业务全球累计销量相比上一年度减少了约10万辆。不过,财报年会一开始,宝马便率先展示了在纯电市场上取得的成绩,2022财年,宝马纯电动车型销量为21.58万辆,增长量翻了1倍多,占集团全球总销量的9%。

首席财务官尼古拉斯·彼得(Nicolas Peter)具体讲解了宝马2022年财报变化。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宝马集团汽车业务总营收约为1236亿欧元,较2021年增长了29.5%;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EBIT)约为106.35亿欧元,同比增长7.8%;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为8.6%。宝马2022年税前收益增长了2.35亿欧元,收益同比增长46.4%。宝马预计2023年利润率将保持稳定,汽车部门息税前利润率预计将保持在8%—10%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晨宝马并表后的首份财报。彼得提到,并表华晨宝马令宝马利润桐册大幅增加,这为宝马汽车部分提升了110.71亿欧元的自由现金流。

但另一方面,彼得也肯定了宝马针对性的利润提升能力:“宝马集团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转型的同时保持了盈利能力。我们的产品,特别是电动车型和大型豪华车,使这一切成为可能。良好的现金流很好地支持了我们的研发和创新。宝马集团将一如既往地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笃定前行。”过去一年宝马新车型的定价能力提升、二手车业务快速发展、华晨宝马全面并表以及汇率局嫌宏变化等,都促进了宝马盈利的增长。

研发投入层面,2022年,宝马集团的研发投入约为66.24亿欧元,同比增长5.2%,在整体营收中所占比例约为5%。虽然这个数字相比于上一年的6.2%有所下降,但彼得解释,这是基于营收的增加,导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未来,宝马集团的长期目标是将研发投入在整体营收中所占比例保持在4%-5%之间,以此来反映华晨宝马并表的影响。

在回顾了宝马在过去一个财年的业绩表现之后,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再次明确集团电动化数字化的决心。他表示,2025年投产的新世代车型将奠定持续成功的基础,这些全新产品会成为宝马电动化全速前进的中坚力量。

中国是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过去一年为宝马集团贡者纳献了接近33%的销量。加上MINI品牌,宝马2022年在华累计交付79.2万辆新车,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约为4.19万辆,同比增长91.6%。

2022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推出i7、i3、i4、iX和iX3五款纯电动车型,宝马表示,在随后的24个月内将有至少6款新世代车型实现量产,这些车型专注于宝马品牌的核心细分市场。这意味着今年宝马集团在华纯电动产品将扩充至11款,其中包括创新BMW iX1、劳斯莱斯SPECTRE、BMW Motorrad CE04等。

不断增加的电动产品投放力度展现出宝马全力推进电动化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尤其为了应对竞争日益加剧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除了产品阵容的加强,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全面拥抱现代化。在营销方面,宝马也表示将要直营模式的全面覆盖,加强与客户连接,并将纯电车型销量作为在华高管的重要考核指标。

这些措施多少反映了宝马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尴尬。

燃油车仍然是宝马利润与销量支柱,4.19万辆的纯电汽车销量与宝马加速迈向“新世代”的决心存在巨大差距。从燃油车到纯电车的变道,宝马实际在用不断降价的方式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消费者最为诟病的还是宝马电动车“油改电”的事实。

宝马对此的回应是,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投产新世代车型,新世代车型基于完全为纯电动车设计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全新的设计语言,强调智能化和循环永续标准。

宝马集团预计在2030年之前,纯电动车型将占据集团全球年度交付量的50%以上,并有望在全球市场实现累计交付超过1000万辆纯电动车。齐普策在本次财报年会上表示:“历经考验的雄厚实力、面向未来的创新科技和2025年投产的新世代车型将奠定我们持续成功的基础。”

奔驰:保持豪华,持续高利润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22年的营收同比增长12%,全年税前利润达到205亿欧元,同比增长28%;全年净利润达148.09亿欧元,同比增长34%,是当之无愧的利润领跑者。

高利润来源于比宝马、奥迪更高的产品定价,这也是奔驰在比宝马少卖出近36万辆车的情况下,保持营收和利润领先的原因。2022年,奔驰的单车利润为5.83万元,利润率高达14.6%,仅次于特斯拉的15.4%。

多年来,奔驰一直都将发展重心聚焦中盈利能力上,奔驰在去年5月明确表示将聚焦于更高端车型,升级产品阵容,其将产品划分为三大矩阵:高端豪华、核心豪华和新生代豪华。今后75%以上的投资用于开发盈利性最强的细分市场产品,同时计划至2026年将高端车型的销售份额较2019年提升约60%。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康林松也提到了这一点:“利润的增长源于集团在2022财年进一步聚焦豪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业务,以及对于成本的严格控制措施。目前,宏观经济及全球局势仍无法掌控,但2022财年很好地证明了奔驰正在朝正确的方向稳步迈进”。

强大的盈利能力之下,奔驰的研发投入水平也高于宝马,2022年研发支出比宝马多了7亿欧元。大额研发投入将为奔驰带来更有力的竞争力。

奔驰乘用车全年销量为204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高端豪华车型总销量同比增长8%。

具体到产品上,过去一年,奔驰不少核心车型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在高端豪华车型矩阵,迈巴赫销量实现41%的同比增长,创下销量新高,奔驰S级轿车也实现了双位数年度增长;在核心豪华车型中,GLC年度交付同样取得接近双位数增长,这几款核心车型为奔驰盈利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支撑。

纯电动车型上,奔驰纯电车型销量约14.9万辆(含smart),同比增长67%。奔驰在中国市场全年共交付新车75.17万辆,同比2021年略微下降了0.9%,但高于宝马在华表现。其中,新能源汽车阵容(包含纯电车型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年度交付同比增长143%,奔驰未披露具体数字。

奔驰是豪华汽车品牌中第一个启动纯电专属平台的企业,去年有全新纯电动汽车EQE以及EQS等重磅电动产品登陆中国。奔驰正在持续扩展其纯电车型阵容,其纯电车型阵营目前已涵盖9款乘用车。

为了加快电动化进程,奔驰年初还宣布将投资数十亿欧元,于2030年之前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建设1万个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桩。从今年开始,该公司将在北美开始建设充电网络,其目标是在2027年之前,在位于美国大多数州和加拿大的400个地点建设2500个充电桩。在欧洲和中国,奔驰还正在与潜在合作伙伴讨论建设充电网络的事宜。

奥迪:中国市场业务面临挑战,如何再续豪华?

作为三大豪华品牌中最吊车尾的一个,奥迪与宝马奔驰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营收、销量和利润均弱于两者,其2022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较为低落。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奥迪全球销量超过161万辆新车,同比下降4.8%,其中,奥迪中国市场累计交付量为64.72万辆(含进口车),占全球总销量近40%,但奥迪在华销量同比降低7.8%,远超其全球销量降幅。奥迪也是三大品牌中在华销量降幅最为显著的一个。

不过,由于单车利润率提升,奥迪整体盈利能力有所增长。奥迪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6.4%;营业利润达到76亿欧元,增长近40%,均创下新高。并且,奥迪的营业利润率达到12.2%,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

收益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与奥迪集团对宾利品牌的吸纳有关。2022年年初,宾利被正式纳入奥迪集团,为奥迪贡献了33.84亿欧元的销售收入,提振营收同比增长16.4%。宾利经营销售利润率达到20.9%,比上年增加7.2%,为历史最高水平。营业利润达到7.08亿欧元,同比增长82%。

相比之下,奥迪在中国市场的财务收益为1.5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4.7亿元),同比仅微增了1.14%,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支柱型车型为A4、A6和Q3、Q5所构成的豪华矩阵,去年,奥迪A3销量同比增长10.0%、奥迪A4增长14.9%、奥迪Q5增长4.5%。

这些售价相对不高的车型对奥迪冲击高端豪华市场造成了打击,也影响到了奥迪的品牌形象。去年,奥迪A8的起售价已经跌至67万元左右,A6、Q5更是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变相降价,甚至造成二手车售价高于新车的局面。

去年2月,奥迪CEO杜思曼通过不断停产、削减奥迪低端车型和低端配置车款的数量来稳固奥迪的豪华品牌地位,这一举措维持了利润的增长,但也导致奥迪在华销量下滑。

总体而来,奥迪中国市场正面临挑战,这在纯电领域表现更为明显。

奥迪全球电动车交付超过了11万辆,同比增长44%,电动车销售份额达到7.2%,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但低于奔驰的7.3%和宝马的9%。在中国,去年奥迪Q5 e-tron、Q4 e-tron以及RS e-tron GT等产品的推出扩大了电动汽车组合,和宝马、奔驰一样,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也处于较为尴尬的市场阶段。

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正在抢占这些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宝马试图通过短期以价换量、长期加注投入的战略扩张品牌对纯电领域的影响,奔驰利用品牌原本的豪华优势,聚焦豪华纯电产品,而奥迪的电动化转型面临品牌向下和缺乏核心竞争产品等多方面的难题。

奥迪在2021年宣布将逐步淡出内燃机技术,制定电动化转型的完整路线图,并积极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部门CARIAD合作,创造新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和服务。这让奥迪成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通讯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未来3年有望翻数倍的3大新能源龙头,万亿充电桩市场蓄势待发

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按照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来计算, 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将存在超6000万的缺口,预计国内的充电桩增速将在2025 年前后达到高峰,未来十年市场总投资金额将近万亿元。 充电桩的产业链包括上游设备商、中游运营商,以及下游整体解决方案商。

社长认为其中上游技术门槛不高,整体利润偏低,中游集中度较高, 中游充电桩运营是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行业产业链的核心,中长期业绩弹性将更为明显。

市值:279.5亿

2021年一季报净利同比增长121.15%

全资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 汽车 群充电系统级智能充电站的建设及销售, 汽车 充电运营服务等。目前特来电的充电桩运营数量已超26万台,覆盖超334个城市,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充电桩运营终端。 2019年,特来电充电桩运营数量已位居中国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市场的第一名。

运营业绩稳定增长,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截止20年底公司的新能源 汽车 、充电业务及其他营业收入为20.02亿,收入比例占26.98%,毛利率17.89%。截至2020年底,特来电全国范围内累计成立子公司127家、项目落地城市343个,上线运贺橘枝营公共充电桩20.7万个,累计充电量达到65亿度,注册用户超过380万。 公司继续保持市场第一的占有率、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 2020年充电量超过27亿度,同比增长30%,近4年复合增长率达126%。

聚焦高技术产品开发 , 构建大数据平台。 公司具备国内领先的充电模块化和智能充电的自主研发优势,围绕群充类产品、大功率充电产品、自动充电产品等几大方向进行技术攻关。 目前特来电已获得160多项专利,创新出" 汽车 群智能充电系统",自主研发的箱变技术等 。此外通过六大商业模式,实现了设备控制和信息传递、业务运营和管理监控,构建了世界领先的"充电网、车联网、 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

社长认为充电桩行业的长期盈利前景更多在于充电运营业务,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运营商将充分受益,同时公司充电运营板块也已跨过盈亏平衡拐点, 预计 2021-2022 年,归母净利润将达到 4.34/6.55 亿元。

市值:138.7亿

2021年一季报净利润增长31.44%

公司亮点: 国网充电桩招标最大中标者;参与了雄安新区的充电桩建设;充电柱类产品占营收9%。

市场份额占较大,加快充换电业务布局。布局充电站比较有实力的还是旗下企业,因此 许继电气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大,其中许继电气占60%。截止20年末,公司电动 汽车 智能充换电系统业务营业收入为10.32亿,收入占比9.22%。 目前,许继电气打造的互联网+充电设施生态圈,已达到5万台充电桩规模,产品覆盖32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公共直流充电桩中每8台就有1台来自许继电气,全国已伍巧有100多家充电服务运营商选择了公司的充电设备托管服务。

许继电气是第一批进入换电领域的,2011年成功完成对薛家岛公交车充换电系统的建设,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公交车换电站,运营至今已近有10年时间。

市值25.3亿

2021年一季报净利同比增长190.59%,业务营收占比47%

充电桩业务营收占比较大,招标购买公司有望受益。 公司电动 汽车 充电电源业务20年营业收入为1.26亿,收入占比47.33%。公司自2011年开始进行 汽车 直流充电模块的研发,目前有3.5kw、7.5kw、10kw、15kw、20kw系列共计40余款型号的产品。目前参与典型的项目有北京APEC会议中心充电站、首都国际机场充电站等项目。

目前国家电网成立充电联盟,对充电桩进行统一规格,以招标等形式购买硬件设备,逐步去规范硬件行业的发展。此外行业进入洗牌阶段,从主营业务占比来看,英可瑞充电桩业务占营收比例是最大的, 社长认为在新基建的短期加速下,有利于充电桩硬件的生产企业,预计会对英可瑞营收禅敏和净利将带来较大增长。

随着新能源 汽车 推广,以及充电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充电痛点的解决将促进充电桩使用效率提升、刺激投资规模加大。 社长预计充电桩有望进入建设大年,设备商及运营商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股票# #A股# #股市分析# #新能源 汽车 #

你看好哪个公司,评论区一起聊一聊[可爱]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你的操作依据!

新能源汽车超预期增长,充电桩产业链迎风口 市场规模将破千亿元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超预期增长,充电桩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充电桩产业链迎来风口

阅读提示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充电桩行业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扩张。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短板也开始显现,“里程焦虑”可以说是困扰新能源车主的最大问题之一。充电桩市场还有巨大空间并且远未祥圆成熟,未来两三年还会进一步洗牌,有望突破行业杂乱、企业盈利困难的瓶颈状态。

随着新能谨租塌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充电桩行业也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扩张,多家上市公司正持续推进在充电桩市场的布局。

前不久,蔚来汽车宣布在全国已经累计布局超过1万根充电桩,遍布269座城市。无独有偶,7月底,广汽集团宣布投资成立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围绕充换电网络建设及运营等业务,预计2025年将在全国300个城市建设2000座超级充换电中心。

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对于推广发展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超预期增长,充电桩产业链有望迎来风口,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竞相入局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达80%左右,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以上,到2025年销量有望接近千万辆。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大。面对行业发展的无限潜力,多家公司正在持续推进在充电桩市场的布局。不仅有蔚来、广汽等整车企业,电池厂商和传统石油巨头近日也均在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

近日,中石化福建石油与宁德时代在福建合作建设的首个“光伏充检”加能站项目投入运营。该站是集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电池检测等多项先进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型加能站。此前2021年4月份,中型岁石化就已经宣布与蔚来合作,于2025年前在中石化全国网点中建成5000座蔚来换电站。

不仅仅是中石化,英国石油公司于近日与阿维塔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加速中国超快速充电网络的发展。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6月,我国新增充电桩130万台,是去年同期的3.8倍。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累计建成充电桩392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2025年将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充电桩相关企业24.9万余家,其中今年前7个月新增注册企业5.4万余家,增速达41.9%。

盈利难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多,新能源汽车的短板也开始显现。“里程焦虑”可以说是困扰新能源车主的最大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需要出远门的情况下,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凌晨四点起床抢充电桩等现象遭到消费者吐槽。可以说驾驶新能源汽车,充电是绕不开的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善,面临着部分私家车因住所限制未能随车配桩、公共充电场站利用率低、充电难充电慢等诸多挑战。同时行业的壁垒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压缩了行业的盈利空间,盈利问题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014 年,国家放开充电桩市场,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到 2017 年,国内充电桩生产商和运营商达到 300 多家。

但从2018 年开始,行业开始洗牌,充电桩市场竞争失序,价格战频繁。多个城市均出现过充电桩平台拼低价抢用户的现象,“大降价 ”“免服务费 ”“大额优惠”等促销活动不断。陆续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支撑不住而退出,到 2019 年底仅剩 100 多家,这些企业中大多数都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据了解,目前充电桩运营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充电服务费,企业的收入完全由客户的充电量需求决定。同时前期过高的投资建设成本、充电桩布局不合理、运营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运营商投资成本回报周期长、短期难以盈利。

迎来风口

业内普遍认为,从政策驱动上看,充电桩的投资建设作为“新基建”系列,有望成为2022年基建促增长的重点领域之一,获得政策支持适度超前发展,充电桩产业链有望迎来风口。

国元证券分析称,在 2030 年车桩比 1:1 的目标约束下,预计 2020 年至 2025 年充电桩累计市场空间将超千亿元。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充电桩市场还有巨大空间并且远未成熟。充电桩数量的缺口和明确的政策指引也将吸收更多不限于传统运营商的新玩家入局。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充电桩行业,市场竞争加剧,未来两三年,充电桩行业还会进一步洗牌,有望突破行业杂乱、盈利困难的瓶颈状态。

在此环境下,企业需要完成相对完整和成熟的商业布局。在这个重资产的行业,资金实力较差的企业极易被市场淘汰,兼具实力与资本的企业才有望成为最终的胜者。

利元亨:乘新能源春风而起,锂电设备后起之秀

获取本报告PDF版请见文末

出品方/分析师:天风证券 李鲁靖

1.1. 乘新能源春风而起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锂电设备国内领先

锂电设备国内领先。

公司成立于2014年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覆盖锂电池、 汽车 零部件、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

公司深耕锂电池行业的同时,积极开拓 汽车 零部件、精密电子、轨道交通以及安防等行业的优质客户,提升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地位。

在锂电池制造装备行业领域,公司是领先企业之一。公司是少数具备动力电池电芯装配、电池模组组装及箱体Pack整线智能成套耐并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厂商之一,其中方形动力电池电芯装配线总体技术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凭借技术优势,公司已与新能源 科技 、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中航锂电、欣旺达等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 汽车 零部件、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公司积极开拓优质客户,已与爱信精机、Multimatic、凌云股份等下游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研发生产的 汽车 车头辊轧件生产车间,设备已出口并应用至德国本土辊压件工厂,是国产智能装备向发达国家进军的成功案例。

产品系列逐渐丰富,覆盖范围不断拓宽。

公司锂电池专机产品类型持续增加,基本覆盖了锂电池的中后段所有工艺段;公司不断陆亩举研发 汽车 零部件整线产品,在车身方面完成了数字化车间的升级。

同时,公司关键技术的研发积累促使关键技术指标不断提高,逐渐实现在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和医疗 健康 领域整线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图 2:公司产品演变史

1.2. 营收持续攀升,2021H1业绩表现亮眼

2016年-2021H1,锂电池制造设备业务推动公司营收/净利润快速扩张。利元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为14.30亿/1.40亿,同比增长60.87%/50.89%。2016-2020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迅速,CAGR+58.08%,主要系锂电池制造设备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所致。2016-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CAGR+82.72%。

同时,利元亨2021H1业绩表现亮眼。2021H1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为10.47亿/0.99亿,同比增长高达108.41%/998.63%。

收入快速增长情况下,利润率相对利润增速有小幅下调,2020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38.33%/9.82%,同比增长-1.34/-0.65pct。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智能制造设备与配件及服务两大板块。

智能制造设备业务包含锂电池制造设备、 汽车 零部件制造设备以及其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他领域制造设备;其他领域制造设备主要为公司积极开发的笔记早碧本电脑装配线、服务器装配车间、全自动口罩生产线等新产品。智能制造设备业务或仍是公司的主要增长来源。

锂电池制造设备业务作为公司智能制造设备的核心业务,2020年收入11.89亿元,同比增长 53.16%,占公司主营业务比重为84.03%。配件及服务业务在18-20年的年复合增速高达65.19%,但总体体量较小,2020年其收入占比未超过5%。

短期来看,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我们预计智能制造设备业务或仍是公司的主要增长来源,在智能制造设备业务快速增长带动下,相关配件、增值及服务业务也有望较快扩张。

1.3. 公司股权架构稳定,创始人技术出身

实际控制人共持股51.42%,股权相对集中。周俊雄通过利元亨投资间接控制公司45.57%股份,通过弘邦投资间接控制公司3.17%股份,其配偶卢家红直接持有公司2.68%股份,周俊雄和卢家红夫妇合计持有公司51.42%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周俊雄技术出身,具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2019年荣获广东省 科技 创业领军人才,曾作 为主要完成人申报的“动力电池制芯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评2019年广东省 科技 进步奖,优秀高管团队加持,企业发展未来可期。

1.4. 募资项目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实力

公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划投资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项目和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中心项目,并补充公司流动资金需求,项目投资总额为79513.11万元。

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项目是对公司现有业务产能的扩张,旨在通过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系统,在公司现有生产研发技术基础上,通过新项目投建,扩大公司产能、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中心项目将使公司产品的品质和成本更具竞争优势,新技术的研发旨在通过对激光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人机协作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并取得突破,使公司产品的品质和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2.1. 电动车:车企共推电动车发展,锂电池需求持续上升

电动车在车企的渗透率明显提升。根据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我们的测算,主要车企2020年相对于2019年在电动车的渗透度上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以大众、宝马、戴姆勒等为代表,个别企业电动化进度较为迟缓。

车企共同启动电动化发展大潮,锂电池需求到2025年有望达到800GWH以上。

按照大众、宝马、戴姆勒、丰田、现代等企业的电动车规划,我们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动车需求将达到1568万辆,对当年 汽车 市场渗透度达到17%。

电动车需求旺盛,将有望带动合计809GWH左右的锂电池需求,其中纯电动需求约为747GWH,混动需求为62GWH左右。

2.2. 叉车及电动工具:对锂电池需求同样旺盛

叉车为动力电池的另一需求。根据中国电动叉车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到2020年我国叉车电动化程度达到51.27%,其中锂电叉车渗透率为39.30%左右。

假设叉车行业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0%,锂电叉车渗透度提升至60%,我们估计叉车领域对于锂电的需求量将达到37GWH左右。

电动工具对于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

电动工具呈现无绳化+锂电化大趋势,我们估计到2025年电动工具对于锂电池需求将有望达到17.76GWH。

2.3. 储能:锂电降本+补贴带动储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

各地有关储能补贴政策不断推出,带动储能市场需求。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推出储能项目补贴,我们认为储能市场具备较大的潜力,有望成为锂电下一重要成长级。

2.4. 动力电池市场空间广阔,产能仍有较大缺口

动力锂电池需求不仅由电动 汽车 带动,其成长驱动力还包括工程机械+电动工具+储能+两轮车等等,假设产能利用率为65%,我们预计到2025年动力锂电整体需求有望达到1714GWH。

如果锂电厂商能够做到产能利用率100%,则需要1114GWH,但是电池厂商往往没有办法做到产能利用率100%,这个里面的主要原因系:

1)电池产线生产不同电池间切换时间较长;

2)电池厂商一般会提前扩产,因而当年产能与当年需求不会100%匹配,一般产能都会偏大;

3)大量的电池产线是处在持续的调试、更新中的;

4)电池行业仍吸引新进入者加入竞争,尤其是欧美厂商,囚徒困境仍存在。

按照近几年来全球头部企业的产能占总体锂电出货量的比例来看,目前的供给端基于需求端还是有较大的缺口。

3.1. 研发投入领先行业, 科技 成果转化能力强

公司产品覆盖应用层与执行层。公司基于对下游行业工艺的理解与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综合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软件技术、激光技术等先进技术,为下游行业客户定制开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帮助和促进下游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

图 9:公司产品覆盖情况

研发投入比例高于行业竞争对手。

公司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发及工艺开发、产品设计等,将研发积累和技术创新放在企业发展首位。

公司锂电池领域三层全自动热冷压化成容量测试机、方形动力电池电芯装配线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相位器全自动装配检测线总体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模式相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较高。与同行业研发费用率对比情况如下:

研发投入见成效,企业技术储备雄厚。

公司掌握了行业内前沿和核心技术,包括成像检测、一体化控制、智能决策、激光加工、柔性组装、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等。

截至2021年4月1日,公司拥有700件专利,这些技术为公司在智能制造装备中的组装设备、装配设备、焊接设备、检测设备等具体运用提供了基础。 科技 成果与不同产业跨领域客户深度融合,市场反应良好。

公司的 科技 成果最终表现为不同应用领域的标准化或个性化的成套自动化装备,其 科技 水平体现了锂电池领域、 汽车 零部件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生产工艺先进性。

目前利元亨取得 科技 成果涉及多项工艺,对于工艺的纵深研究丰富,具备整体解决方案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实力,与不同产业跨领域客户深度融合,公司产品市场反映良好,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

3.2. 深度绑定下游锂电龙头,企业发展稳定持续

在全球消费软包锂电领域,新能源 科技 的出货量占全球出货量持续占比30%以上。根据日本 B3报告,2014年至2020年,全球软包消费锂电池出货量增长了26.71亿颗,同期新能源 科技 出货量增长了9.3亿颗,占全球增量的35.16%以上。

新能源 科技 设备采购规模较大,而公司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公司主要为新能源 科技 提供设备,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较高。在中国动力锂电领域,近三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和中航锂电装机量合计占比均在60%以上,集中度较高;中国动力锂电装机量从56.90Gwh增长至64Gwh,增长了7.1Gwh,这四家客户的装机量增长了8Gwh,超过同期行业整体增量。

新能源 科技 是消费锂电池尤其是软包类消费锂电池的龙头企业,最近三年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持续在30%以上。

根据“2019年度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名单”,宁德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88.06亿元和125.56亿元,合计413.63亿元,是该名单中营业收入最大的消费锂电企业。

设备企业与下游锂电龙头深度绑定,共同成长。

由于设备对于电池产品的良率有重要影响,以及设备的定制化特征,设备商要经过多个环节、长周期认证,认证成本高,锂电池厂商不会轻易更换主要的设备商。

生产设备经过长期的问题反馈和细节精进,形成对口下游电池厂商技术路径下的设备解决方案,具备制造和研发要求更高设备的能力。

公司与新能源 科技 合作 历史 较长,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公司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持续的技术改进、优异的工艺指标等,从最初与其他设备商同质化竞争,逐渐提升在新能源 科技 供应链的地位。

公司向新能源 科技 销售产品主要为电芯检测设备和电芯装配设备,2018年11月,公司与新能源 科技 设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效期三年。

截至2021年5月11日,公司对新能源 科技 的在手订单约为19.75亿元(含税)。公司与新能源 科技 的合作稳定可持续。

3.3. 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锂电核心产品产销率逐渐回暖

公司产品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公司产品均为定制化设备,不同设备之间的体积大小、工艺技术难度和零件数量等均差异较大,无法按照产品的台数来衡量公司的产能利用率。

公司场地面积、设计人员数量充足,公司自有组装和调试人员的工时数不体现公司产能,因此使用组装和调人员利用率体现公司的产能利用情况。

公司2018-2020年组装和调试人员利用率分别为118.04%,126.08%和124.30%。2018年至 2019年,随着业务增长,公司自有组装和调试人员利用率不断增长,2020年,公司自有组装和调试人员利用率与2019年持平。

锂电池业务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近几年,下游行业的智能制造需求不断增长,主要体现在 技术指标不断上升、自动化向智能化、专机向整线及数字化车间的发展趋势。

与行业发展趋势一致,公司产品的产能、柔性等技术指标持续大幅提升,且随着整线、数字化车间产品的推出和更迭,单条整线集成的专机台数不断增多。

2018年-2020年公司锂电池专机产品的产销率分别为118.26%,85.06%和94.30%;在锂电 池整线产品的产销率分别为85.71%,50.00%和142.86%。经过技术调整,更新迭代,该领 域的产销率已逐步回暖。

3.4. 实现跨领域应用,为多个下游行业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

行业内企业多专注于下游某一行业部分生产环节的定制化设备,难以跨行业批量复制生产。 公司拥有多个应用领域的非标定制化项目经验,并致力于积累可以在不同下游行业应用的标准化技术,从而拥有跨领域应用优势。

公司通过将不同领域的设备经验分解成不同工艺平台,将工艺平台逐渐沉淀为标准化平台, 在标准化工艺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内部的技术模块形成通用技术,从而实现同一技术或模块在不同下游领域的灵活运用。

图 16:公司多行业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拥有15种工艺平台,随着未来应用项目的增多,公司沉淀出的工艺应用将进一步增多,在为不同下游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时具有更加专业化的优势。

3.5. 以海葵智造,开启锂电数智化新征程

海葵智造是公司基于对客户在工艺、制造、品质、成本、管理等方面痛点的深刻理解和对智能制造方向的前瞻考虑而研发的一套适用于锂电行业的“数智化整线解决方案”。海葵智造由“看得见的智慧”智能装备和“看不见的智慧”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看的见的智慧”是基于设备自动化基础上,打通背后的工业网络设计,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实时监控、智能排产、设备预测性维护,打通制造运维到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壁垒,提高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可控性和自适应性,提升企业高效配置生产资源,实现精益生产。

“看不见的智慧”是以工厂互联网互通平台、工厂布局及产线设计体系为基准,优化运营流程和管理策略,保障研发和工艺体系管理。

通过人机料法环的互通互联设计,为企业管理层提供远期发展方向和蓝图规划。

图 18:锂电池工厂数据采集示意图

海葵智造采用DIM数据直采方式,实现MES系统对于现场设备层数据直接采集,打破低时效、不全面的顽疾,实现现场数据精准、高速采集;

渗透至锂电池生产的全工艺,与利元亨智能智造设备相配套的数字化软件系统直接从设备底层融合,按照锂电生产工艺流程搜集数据,做到可迅速回溯,发现并判断问题,智能推荐最优解决方案。

同时,公司通过构建互联互通的工业以太网,以及动力电池工业信息网络技术标准,以此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将集团管理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融合,可设置数据传输方向,上传或下发数据同步方式同步周期等相关参数。

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锂电领域、 汽车 领域、其他领域及相应的配件和服务业务,我们根据公司业务布局及 历史 业绩情况做出估计:

1) 锂电池制造设备:公司锂电业务可以分为消费锂电和动力电池两块。

(1)消费锂电:消费锂电下游大客户为ATL,近年来消费锂电业务量占公司锂电业务总量的70%以上,且比例仍有上升,主要是因为公司产品向锂电全生产环节渗透,由电芯检测环节延伸至电芯制造、电芯装配环节,电芯装配专机成为公司全新的增长点。

(2)动力电池:公司动力电池业务下游客户涵盖力神、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根据前文描述,动力电池迎来新一轮扩产,且公司目前动力电池业务体量较小,预计未来几年增速明显。

结合公司在手订单情况,截至8月25号,消费类锂电在手订单金额为17.70亿元(含税),动力类锂电的在手订单金额为27.84亿元(含税),我们预计21-23年,此块业务以较快的速率增长,对应收入分别为21.77、40.37、62.00亿元。

2) 汽车 零部件制造设备:

公司此块业务占比较小,整体处于稳定的趋势,公司也未在此块业务做过多的研发投入,且近年来 汽车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有所放缓。

预计21-23年, 汽车 领域业务保持以10%的速率小幅增长,对应收入分别为0.32、0.35、0.39 亿元。

3) 配件及服务业务:

此块业务为公司其他业务来带的增值收入,结合公司近年来整体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1-23 年保持45%的增长速率,对应收入分别为0.71、1.04、1.50亿元。

4) 其他领域制造设备及其他业务:

此块业务在2020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拓展了精密电子(笔记本电脑装配线等)和医疗领域(口罩机)的新产品,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公司有可能有一个短暂的回调。

预计21-23年,对应收入合计分别为0.91、0.99、1.09亿元基于此,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3.71亿、42.75亿、64.98亿,YOY为65.82%、80.30%、51.9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3亿、4.55亿、8.83亿,YOY为59.10%、103.67%、94.09%,对应PE 119X、59X、30X。

根据公司主营产品情况,我们选用同样为锂电设备公司的先导智能、杭可 科技 、赢合 科技 以及科瑞技术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2021年PE平均值为62.53X。

公司在本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选择2022年38.06X作为目标估值,截至2021年9月8日,目标市值为334.23亿元,上涨空间为24.53%,对应目标价为379.80元。

1)锂电池行业增速放缓或下滑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锂电池、 汽车 零部件、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等行业提供高端装备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

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锂电池领域设备,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60,418.89万元、77,656.68万元和118,939.9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0.01%、87.46%和84.03%。

未来,如果锂电池行业增速放缓或下滑,同时公司不能拓展其他行业的业务,公司将存在收入增速放缓甚至收入下滑的风险。

2)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公司前五大客户(含同一控制下企业)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3.91%、95.79%和86.42%,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对第一大客户新能源 科技 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39%、74.44%和70.28%。

若个别或部分主要客户由于产业政策、行业洗牌、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市场需求减少、经营困难等情形,将会对公司正常经营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未来产品不能持续得到相关客户的认可,或者无法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保持优势,公司经营将因此受到不利影响。

3)业绩下滑的风险。

最近三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7,160.28万元、88,889.69万元和142,996.5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11,979.52万元、7,515.77万元和12,461.34万元。

2019年扣非后净利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研发费用增长幅度较大,其次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也有所增加,未来如果公司的收入不能保持持续增长,或者费用的增长幅度持续大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风险。

4)短期内股价波动风险。

该股为次新股,流通股本较少,存在短期内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

5)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报告中涉及大量测算与敏感测算,结果仅供参考。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获取更多PDF版报告请登录【远瞻智 库官网】或点击链接:「链接」

聚焦新能源、供应链智能网联,2023全国两会汽车人划重点

过去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饱经风霜,疫情反复导致经销商线下活动无法开展,供应链危机又使得车企被迫停产、减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倒逼成本上涨,车企经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系列危机让行业大呼“太难了”!但在部分燃油车减征购置税、新能源车补贴以及各地方刺激汽车消费组合拳的助推下,市场也在逆境中复苏,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

进入2023年,身处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关键之年,社会经历发展重回正轨,汽车行业也正迎来新一轮颠覆性变革,新的发展主题也为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汽车行业将如何发展?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再划重点。

加速行业转型,新能源仍是重中之重

在“弊袭双碳”目标以及在产业加速向“新汽车”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低碳等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市占率达到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

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行业进入全面市场驱动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持续助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行业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关于保障新能源汽车健康协同发展的建议》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一由大做强仍面临较多挑战,包括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电芯标准不统一、竞争加剧和缺芯贵电等导致新能源车企持续亏损,行业尚未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市场结构不合理等驱动导致行业增长动能转弱;关键原材料高度依靠进口,车规级芯片等产品国产化亟待破局卖滑。

为此,朱华荣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用户补能焦虑;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芯片等技术攻关;政策聚焦中端市场持续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内外同步,加快推动锂资源等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新晋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冯兴亚则指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但受充电桩缺口大、充电时间长等因素影响,“补电难”的短板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

他认为,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补能模式之一,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我国换电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布局整体落后,换电车型研发投入较少、换电站建设成本高、电池标准规格不一、资源共享缺乏基础等问题尚待解决。

基于此,冯兴亚建议加快全国换电模式推广的整体布局,研究出台各类对换电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扶持奖励汽车企业推出换电车型、加大车电分离政策鼓励,在国家取消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后,针对换电车型免中卜腊征电池部分的购置税。

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或行业协会加速统一电池标准,并同步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试点,在电池规格与换电站标准上统一先行先试,推动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快速落地。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聚焦碳排放,他认为和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远低于欧盟,很难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引起企业对碳减排的足够重视和长远规划。

为此,他建议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此外,他还建议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

供应链问题难解,车企拒绝“卡脖子”

在“新四化”的浪潮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汽车产业结构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新汽车”时代,芯片车规级芯片的应用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

众所周知,自2020年底汽车芯片爆出短缺后,缺芯危机仍在蔓延。根据AFS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减产约30.46万辆汽车。AFS预计,由于芯片供应不足,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攀升至279.89万辆。

在此背景下,多位代表也将目标瞄准这一领域,致力于缓解“卡脖子”的窘境。其中,冯兴亚建议大力提高国产芯片的应用率:一是从政策层面加快引导产业转型,推动“卡脖子”及高端芯片的研发及应用,并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在芯片的研发端、应用端以及汽车消费端等多方面研究和出台针对国产芯片全产业链条的鼓励措施;二是加速完善汽车芯片的配套措施,健全汽车芯片应用保障机制、完善细分领域技术规范和测试标准。

朱华荣则建议,基于市场化机制,完善科研成果到商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支持政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速推动下一代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发展。

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端,原材料价格疯涨,也成为遏制汽车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症结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提出,锂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核心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角色。目前,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上游资源不足、产业内无序竞争等方面的限制。

为此,刘静瑜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锂电池产业实行“全行业一盘棋”的引导与管理,加快构建我国锂电池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保持和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的竞争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建议,开展动力电池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强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他还提到,需加快推动电力核算规则与全球接轨。

聚焦数据安全,为智能汽车保驾护航

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中,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进入智能化阶段,已成为业内共识。有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计会超过30%,而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0%。

在谈到下半场汽车行业如何发展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虽然智能网联汽车决定下半场胜负的判断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但如何为汽车行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工具,如何培育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确定好技术路线,锚定目标,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基于此,今年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委员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发展提供了一定法律保障。但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进程加快及其特殊性,相应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亟待建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法律体系,合力迈向中国自动驾驶“智高点”。

为此,何小鹏建议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快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落地。此外,他还建议制定自动驾驶汽车保险纲领性规划;鼓励部分地区开展自动驾驶保险创新先行先试;鼓励自动驾驶汽车企业参与保险产品创新。

冯兴亚也认为,现阶段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支持与规范,建议将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纳入下一个五年立法规划,探索制定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专项法律。

不仅如此,在智能汽车日益的普及的当下,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目前国家已发布若干汽车相关的数据安全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了网约车服务及汽车数据采集等部分场景要求,尚无法覆盖到研产供销全业务领域。

为此,他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定义汽车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加快制定围绕汽车生命周期和数据生命周期两条主线的数据安全标准,指导产业发展。同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认证制度、数据安全评级及公示制度,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可信度。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也认为,中国乘用车行业每年突破1000万辆,对车辆安全性能及用车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大要求,建议工信部牵头完善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出符合中国交通特点的评价体系,梳理汽车网络安全评价与验收标准。

推动车企走出去,稳定汽车消费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格外重要。进入2023年,受补贴退出、消费提前透支、春节假期等影响,汽车市场未迎来开门红,为了提振汽车销量,多地陆续推出促销政策,加大汽车消费潜力释放力度。

虽然行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车市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走势,最终实现正增长,但稳定汽车消费仍然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之一。

冯兴亚指出,进入2023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整体疲软,补贴及减税政策大面积退坡,消费者对大宗商品的消费欲望尚未恢复。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二手车流通和报废机动车回收的循环消费拉动不足,市场潜力有待激发。

为此,他建议,国补政策向需求侧战略转型,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实施持续补贴、直接将优惠补贴给消费者,并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同时,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并加快推动二手车市场走向成熟,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促进汽车循环流通。

朱华荣则在《关于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改革的建议》中表示,我国汽车消费税在对汽车产品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对促进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合理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汽车已从原来的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汽车消费税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他指出,包括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政策多年未变,与现实需求存在偏差;我国汽车税费较多,用户购车成本较高;消费税在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具有一定挑战。

为此,朱华荣建议将2.0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消费税税率减半。与此同时,建议将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合并,保留一个税种,并增加地方财政留成比例。

尹同跃则将目光聚焦至出口领域。他指出,202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已逐步拉近与国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但目前,日韩在中国汽车主要海外市场所在国家均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韩企业也因此享受更多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为此,尹同跃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研究进一步降低整车进口关税,以便争取更加互惠的贸易政策,降低关税壁垒;商务部等部委加速与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市场所在国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或关税联盟,制定与汽车有关的关税政策。同时推进与已签订自贸协定国家的第二阶段谈判,将汽车纳入协定目录,加快汽车产品关税互减的进程。

总的来看,走过了不平凡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逆流而上,走出震荡。进入2023年,市场环境逐步向好。在市场迎来平稳开局的当下,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汽车人也携手为全年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买车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能源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快速扩张预计将使2023财年净收入增长5.37-6.44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6625.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