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的简单介绍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十二五规划就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哪些重大战略举措?

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中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

他说,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目前还不到50%,这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多措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将达到4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达到4000万人以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五年内使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们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我们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的发展不够平衡,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教育的主要症结。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这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

我们将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的趋势,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的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迟早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自主性的产业。到2015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在五年内服务业的比重能够提高四个百分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7%左右。

我们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迹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卖旦并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水平,发展社会的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优先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提高应对气侯变化的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实施重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别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为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依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将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税的改革,扩大增值值的征收范围。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稳步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的改革,推进水价、电价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提高排污费的征收率,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机制。

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的简单介绍  第1张

连锁经营品牌有哪些

问题一:中国10大连锁百货品牌是哪些 2014年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的排名:

1、沃尔玛

沃尔玛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沃尔玛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多次荣登《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首及当选最具价值品牌。

目前,沃尔玛在全球15个国家开设了超过8,400家商场,下设55个品牌,员工总数21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2亿人返衫次。2010财政年度(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1月31日)销售额达4050亿美元,2010财年慈善捐赠资金及物资累计超过5.12亿美元,比09财年增长超过20%。2010年,沃尔玛公司再次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首,并在《财富》杂志“2010年最受赞赏企业”调查的零售企业中排名第一。

2、家乐福

法国家乐福集团成立于1959年,是大型超级市场(Hypermarket)概念的创始者,于1963年在法国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大型超市.1999年8月30日家乐福兼并普罗莫代斯组成世界第二大零售集团。如今家乐福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零售商。2004年,家乐福集团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0强企业的第22位。现拥有11,000多家营运零售单位,业务范围遍及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

集团以三种主要经营业态引领市场:大型超市,超市以及折扣店。此外,家乐福还在一些国家发展了便利店和会员制量贩店。2004年集团税后销售额增至726.68亿欧元,员工总数超过43万人。2005年,家乐福在《财富》杂志编排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2位。

3、苏宁电器

苏宁云商1990年创立于中国南京,是中国商业的领先者,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

2004年7月,苏宁云商(苏宁电器(002024))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IPO上市的家电连锁企业,市场价值位居全球家电连锁企业前列,连锁网络覆盖海内外600多个城市,中国香港和日本东京、大阪地区,拥有1700多家店面,海内外销售规模2300亿元,员工总数18万人,先后入选《福布斯》亚洲企业50 强、全球2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业第一,中国民营企业前三强,品牌价值815.68亿元。

4、国美Gome

国美电器成立于1987年元月一日,是中国最大的以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为主的全国性连锁企业。

国美电器在中国大中型城市拥有直营门店1500多家,年销售能力1500亿元虚顷以上。

2003年国美电器在香港开业,迈出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国际化第一步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 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以来,国美电器全面推进以网络优化和提升单店盈利能力的战略,以不断调整变化的服务模式满足客户的需求,于2010年完成了新的未来五年战略规划并开始了全方位的实施与推进。国美电器持续的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以网络优化和提升单店盈利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扩展网络覆盖保持有效规模增长,并注重精细化管理,领导中国家电零售市场。5、百联

百联集团于2003年4月24日成立,为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为10亿元。经营范围为国内贸易、生产资料、现代物流、商业房地产开发等,拥有超商差世陆、综合百货、生产资料贸易三大核心业务和物流配送、商业房产、电子商务三大培育业务;拥有百联股份、物贸股份、联华超市、友谊股份和第一医药等5家上市公司;拥有遍布全国25个省市约7100余家营业网点,几乎涵盖了国际商贸流通集团现有的各种业态,如百货、标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品牌折扣店、商业连锁和物流等,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如......

问题二:连锁店体系的优缺点 20分 连锁店分为加盟连锁和直营连锁;首先给你简单的语言介绍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直营连锁说白了就是所有的店和资产以及员工都属于一个老板或者集团;而加盟连锁则是这个品牌由一个人发起,而在收取一点的加盟费后允许其他人加盟,也就是说,加盟连锁店并不都是同一个老板或团体。111111直营连锁的优点:管理比较集中,思想上比较统一,可以建立起很好的品牌效应和口碑;11111缺点:由于资金只有一个人或集团,所以扩张比较慢,容易出现大企业的很多通病,比如官僚化等。11111加盟连锁的优点:资金不需要太大,可以很快的扩张,技术可以共享;1111缺点:一个店如果经营的不好会影响这个品牌的形象,由于各自为政,不容易管理,如果总部或者发起者想让所有店向一个方向努力很难做到等,比如我们知道的加州牛肉面,现在新的已经改为李先生牛肉面,但由于技术上已经控制不住,所以管理上也控制不了了,有的搞分裂的为了省钱还是叫美国加州牛肉面,所以说不易管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三:旗舰店和连锁店有什么区别? 连锁店包括了旗舰店,旗舰店只是连锁的其中一种而已 你说的旗舰店是按所开店的面积大小计算的。我是开宠物店的,我是加盟的宠物宝宝,他们就根据的店的面积分为精品店、标准店、旗舰店。

记得采纳啊

问题四:中国知名的连锁超市都有那些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 家乐福 大润发 新世纪联华 欧尚 联华 振大 苏果 时代

问题五:连锁业是什么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 连锁经营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是一种经营模式。

连锁经营主要是“三连”。

第一、连品牌

品牌可以说是连锁企业的生命,它可是说是连锁企业服务和质量的保证。连锁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连锁企业的品牌效应在不断放大的过程。

因此,作为一个连锁企业而言,品牌连锁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于应该把它摆在一比较中心的位置。

第二、连标准

标准化可以说也是连锁企业的一个特性。在连锁企业中,标准化是保障企业进行低成本营运的基本原则,是配送中心和采购职能部门大规模高效运作的前提,这与战略目标的唯一化和明确化紧密相关。而且,连锁经营想要系统管理下属分部和加盟商,需要更加简单的方式和更短的途径,需要更加简单的程序完成复杂的问题,无疑,标准化是个好办法。连锁企业之所以叫连锁,就是因为企业的标准具有可复制性。标准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店铺标准化。无论企业如何扩张,都必须制定自己的主营业态,并且要有标准化的门店,要求统一管理,统一进货,统一标识,统一培训,统一促销,统一价格,统一服务。这样,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统一品牌形象,确保消费者对品牌的统一的清晰的认知。个性化的门店会造成事实上的单店经营,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管理。如果要求单店对不同商圈采用个性化竞争手法,商品库存资金利用效率由门店负责,就会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最终依赖于各个单店的经营绩效,同时必然带来扩张和管理上的困难,这与通过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和规模效益是背道而驰的。

2、业务流程标准化。流程的标准化需要具备单一、简单、固定等特征。包括销售的标准化、库存的标准化、结算方式的标准化以及顾客服务的标准化等等。业务流程标准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有利于确保品牌定位的清晰性,确保对品牌的有效管理。其次,这样也有利于总部加强对分部及加盟商的考核和管理。

业务流程标准化的前提是店铺的标准化。如果店铺都是个性化的,每个店铺的管理就不可能统一,更多地依赖于“人治”而不是“法制”,从而使得管理随意性增强,最终造成没有流程的混乱局面。

3、管理方式的标准化。连锁企业管理方式的标准化主要包括企业总部对分布或加盟商的主要管理人员实行统一的培训,还有就是在对各个分店的业绩考核上,主要是用销售额、品牌贡献率等指标来考核。管理方式的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数字说话,因而,又被称为管理数字化。用数字管理企业虽不是最好的,但数据的产生是最真实的,我们如果能够将数据加以系统的收集、整理、提炼、分析,形成一套能够指导经营的信息加工系统,不论谁有没有经验,只要通过数据都能够对经营做出正确认识,那样我们的管理将更加简单化,管理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将大大提高,比起我们凭个人经验管理和经营会有天壤之别。

第三、连文化

文化连锁是连锁的最高境界。由于连锁经营并没有一般企业那样严格的隶属关系,相对属于一种松散性的“联邦”性质的组织联合体,总部给予分部或者加盟商的权利较大。因此,总部对于分部或者加盟商的实行有效管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这个时候,除了我们之前说的实行标准化管理以外,还必须有文化上的管理。文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培养分部和加盟商对企业远景、理念、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分部与加盟商对连锁品牌的主人翁意识,增加连锁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

问题六:做成品牌连锁店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一个准备发展连锁经营的企业至少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雄厚的资金;独具的贸易名称和商标;成功的试点经营实践;本企业所开发的一整套标准化经营体系和操作手册。

以下将逐一论述诸项条件:

(1)足够的资金力量;

现代连锁店的规模经营要求总部与基层商店之间具备迅捷而高效的信息交流体系。基层商店各个环节的经营、销售、存货信息应能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部,而总部则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分析、处理、作出信息反馈。这一切只能通过现代化的数据处理系统来完成。由于管理信息有可能涉及成千上万种商品的种类、式样、价格、销量等,因此计算机网络化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为此必需进行大笔的一次性投入。此外,连锁店总部要发展和维持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和先驱者的地位,就要集中一批训练有素的零售业专家,以承担整个企业的战略决策,商品计划和采购职能。这意味着作为连锁店总部的前期智力投入。

各类连锁店(正规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形式),无论其集中化的程度如何,都需要保证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统一的形象。广告、促销、公共关系、规划、商店设计等方面的前期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在以后的连锁经营中可以由众多商店共同分撑广告、促销等方面的费用,但在开办连锁店以前。这一系列费用必然是由未来作为连锁店总部的商店来承担的。

没有足够的资金,是没有条件发展连锁式的经营的;正规连锁店组织需要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资本进行扩展工作。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店虽然在开办新店方面可以利用被特许人或加盟店的资本,但作为一个特许权授予人和加盟店总部,本身缺乏充足的资金实力是无法吸引被特许人和加盟店的。

(2)独特的贸易商标和良好的商誉。

进行连锁经营的商业企业首先应当是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贸易商标和企业形象,有一定的商业知名度。一个打得响的贸易商标和企业良好的商誉是企业成功的标志,也是一个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连锁店组织的开发者,拥有独特的贸易商标和良好的商誉则是一个连锁店总部成熟的标志之一。试想,一个商店若是自己牌子不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拿什么资本去开发连锁店?即便勉强办了连锁店,也只是向社会复制一种劣制品和落后的经营方式。它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也没有持久的经营潜力。只有具备了自己企业的独特形象,并且有创造性地根据市场变化完善自己形象的能力。连锁店的经耿才有发展的潜力。

商业企业的商标关系着企业的形象,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一般来说,成功的商店商标都具备两大特点:第一,发音简洁、容易上口,其标识具有大众性和可普通接受性;第二,其商标和标识是一种发明,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这样容易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比较容易进行注册登记。

商誉是企业贸易商标的内在价值,与一个企业的知名度和信用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商店贸易商标的内在价值越大,其商业辐射力就越强。进行商业连锁经营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一个有良好商誉的企业,很容易在新开辟的地区被当地的消费者所接受。这个企业如果想发展加盟店,它的名声能使它有较广阔的选择余地。

问题七:连锁经营里面有哪八大心太 成就 学习 付出 宽容 平常 乐观 自律 感恩 某些版本“平常”和“乐观”调了位置

问题八:连锁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随著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的社会需求不断扩大,现代快餐的基本特征正好满足了社会的基本需求。操作标准化、配送工厂化、连锁规模化和管理科学化,是我国快餐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与方向。而连锁经营是实现其发展目标的保证,规模经营、专业分工、信息技术、品牌形象等优势正是快餐企业实行连锁经营的因素所在。

关键词:快餐企业 连锁经营 动因

在上世纪9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的背景下,我国快餐业以20%的年递增率迅速增长,行业利润率在15%-25%之间,快餐业成为支持餐饮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快餐企业的特征

随著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餐饮消费观念逐步改变,外出就餐呈理性化发展趋势,对消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更加追求品牌质量、品位特色、卫生安全、便捷。随之而来的是快餐的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市场消费大众性和基本需求性特点表现得更加充分,操作标准化、配送工厂化、连锁规模化和管理科学化的理念,经过实践的深化,得到行业接受和认同,并从快餐业扩展到餐饮业,成为我国餐饮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与方向。快餐作为现代餐饮的生力军和先锋军,成为现代餐饮发展的重要代表力量。

从快餐的社会需求、市场定位、服务特征与发展条件与模式等方面看,快餐与正餐的消费动机、市场定位和就餐要求明显不同。正餐酒楼的特征更多的是以满足精神性消费为主r快餐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就餐需求为主,就餐目的更多地体现出消费的物质性。现代快餐的制售快捷、食用便利、质量标准、服务简便、营养均衡和价格低廉的基本特征正好满足社会的基本必须性:消费的大众普及性,服务的简便快捷性和经营的价廉物美性。

快餐业连锁经营的动因

连锁经营正是以若干同业店铺,以同进货或授予特许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服务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模式是实现规模扩展的理想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快餐市场定位和自身特征。快餐业如果继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分散的组织形式,将严重制约我国快餐业向规模化发展,面对洋快餐的冲击,中式快餐业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从国内经营业绩较好的快餐企业来看,以经营同类品牌品种、使用统一名称、统一标识,以统一采购、加工、配餐、配送为核心,以资本与产权为纽带或授权与特许经营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产品服务标准化、生产加工工厂化、管理规范化、共享品牌与规模效益。归纳起来,连锁经营具有规模经营、专业分工、信息技术、品牌形象、规范市场的优势。正是这些因素促进快餐企业具有连锁经营的客观要求。

(一)规模经营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提

连锁经营方式出现以前,快餐规模经济的要求同零售活动的分散化、个性化之间的矛盾一直制约著零售经营走向规模化。由于连锁经营实现了采购、配送、销售的一体化,形成了产销一体化或零售一体化的流通格局,从而提高了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连锁经营是一种“一对多”的经营方式,即连锁总部向外面对众多的供应商,向内面对众多的连锁店,承担著商品集散的功能,并在公司内部实行购销职能的分离,连锁总部负责进货或配送,连锁店负责分散销售。集中进货使连锁店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从而为廉价销售奠定了基础r连锁店面数量大,深入消费腹地分散销售迎合了消费的分散和就近就餐的消费习惯,也增强了消费者与连锁店之间的感情联系,从而有效的解决了餐饮业传统经营中追求规模效益和消费分散性之间的矛盾。此外,连锁经营能够就其具有的共享效应和扩张效应迅速的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发挥其规模优势,进而控制市场。......

问题九:企业要想有做好连锁经营,需要注意些什么? 也许你一抬头就能看到南飞的雁群,他们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加快了飞行速度防止了被猎杀,而落伍的大雁很难再追上雁群,只会成为枪下的猎物。也许你见过草原上数量庞大成百上千的野牛群,他们依靠数量的众多而令对手远远逃遁,他们遇到猛虎猎豹,就将头向外围成一个圈,用锐利的牛角形成一个铜墙铁壁,使来犯者无处下手。而单独行动的野牛,常常成为猛兽的佳肴。个体的力量往往是比较弱小的,如落伍的大雁和独行的野牛一般,而如果将个体的力量进行捆绑,在共同的旗帜下利用群体的力量,才能使总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相加的总和。在现代市场营销方式中,连锁专卖就是这样一支力量。连锁专卖店是一种委托经营,即委托他人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给委托者一定的优惠条件,双方互惠互利。对于所有的加盟商,由企业进行统一的形象策划,统一的规划设计,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统一价格与服务。它将许多的弱小的个体组成为强大的队伍,有利于品牌的打造、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及追求更大的利润。连锁专卖店具有以下意义:1、大限度地开拓市场,增加市场竞争能力。2、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3、使生产和销售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分工更加细致。4、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占领更广阔的市场。5、使生产企业有更大的精力关注品牌建设。6、加盟商减少广告与品牌费用的巨大投资。连锁专卖店在登陆中国的开始,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地风靡神州大地,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一个个成功的范例,令商界人士刮目相看。家具企业亦不例外,八十年代谈经销,九十年代谈营销,二十一世纪谈连锁,家具业的经营理念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然而,连锁经营行业毕竟是一个十分年轻的新事物。在这里,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家具界的麦当劳、沃尔玛,人们所看到的只是更多的四不像式的特许与连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急功近利与短期行为企业和加盟商只重眼前利益不看未来,把索取利益看得太重,不注重产品开发创新使加盟商利益失损,不舍得投资宣传、培训使经销商见利就走等缩短了经销商的寿命。2、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目前家具行业,在整体管理水平上,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有许多地方落后于其它行业,因此,作为盟主的一方,有时难以给加盟商提供应有的支持,因此,加盟对于各地的家具销售商来讲没有更大的吸引力。企业要想有做好连锁经营,除需具有优秀的品牌、过硬的质量和优惠的价格以外,还需重点注意以下事项:1、统一形象策划形象是识别某一组织与系统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组织和系统都有它特有的形象。连锁经营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模式,统一形象有助于吸(全球品牌网)引顾客,造成巨大的市场声势,有助于品牌的培育等。统一形象应包括统一的名称、商标、宣传品、张贴物、广告词、挂图、宣传画、包装以及统一的装饰特摆设、统一的卖场布置、统一的工作程序、统一的店员衣着等。2、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规划设计是连锁经营的基本内容之一,只有各加盟店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才能确保整体组织其它方面的统一。它包话统一的地域规划、产品规划、规模规划和统一的形象设计规划。3、统一管理模式各加盟店应该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之下工作,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使顾客从一家加盟店进入另一加盟店,有相同的感觉。统一管理模式包括统一的管理架构、组织气氛、工作程序、管理风格和统一的人员配置形式。4、统一价格与服务各盟店在产品的销售上采取统一定价,未经许可,一律不得擅自调价,更不可加盟商之间进行价格的恶性竞争。在服务方面,采取统一的服务方式......

问题十:连锁经营管理 是个什么样的专业(详细一点说)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以及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为连锁经营提供了发展契机,使其迅速风靡全球,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日趋国际化使许多连锁经营品牌入驻中国,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已拥有5000多个连锁体系,超过起源国成为世界之最。 然而,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连锁经营管理无论是规模还是领域都存在一定差距,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明显滞后于连锁经营市场需求,造成高薪人空的尴尬局面,连锁经营发展遭遇瓶颈。

现代连锁经营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运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技术的支持,其体现在连锁经营的各个环节,涉及选址、开店、商品和服务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关键职能,而这些职能的顺利实现要求相关人员具备比传统流通业和服务业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为此,连锁经营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行业的连锁工商企业从事市场调查研究、连锁推广、商务谈判、商品购销业务、连锁店营销策划与管理、店面运营管理、连锁店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连锁店物流管理、公关与广告策划等经营管理工作,具有经营策划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懂得商品知识,具有电子商务技能,胜任营销管理与策划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师培训项目适合领域: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经济类专业。连锁经营管理师主要通过对“连锁经营的形成、发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营决策和战略管理、连锁经营的商品管理、商品陈列、物流系统管理、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展店管理及中外著名连锁企业的案例分析”等专业学习,逐步了解和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模式,从而为“金融业、零售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教育培训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各类连锁经营企业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

请你就建设美丽中国,为青少年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作为社会公民,我们青少年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至少提出三点)档锋猜

作为社会公民,我们青少年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至少提出三点)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回圈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指出,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解读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1]

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1]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杨伟民指出,报告一大亮点就是在独立篇章里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杨伟民说,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杨伟民说,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杨伟民说,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1]

——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回圈发展、低碳发展。

杨伟民指出,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回圈经济。

——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

杨伟民说,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基岁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如何理解行型生态文明概念?当前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杨伟民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阶形态。[1]

他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杨伟民说,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杨伟民说。

杨伟民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实现我们这一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续发展下去。

报告明确了今后五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

——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回圈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1]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1]

2绿色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回圈发展、低碳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

3美丽目标

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只有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回圈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行将“绿色GDP”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一五”规划首次设立节能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写入“绿色发展”并独立成篇……

“十年树木,绿树成荫。”正是由于我们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10年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喜人成果。

2011年,我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了12.9%。根据2012年上半年的监测结果,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比2002年明显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16.55%,提高到2012年的20.36%……中国正逐步走上绿色发展、回圈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3]

4寄语青年

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4]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树丛出席汇报会,殷切希望广大青年树立4个意识,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局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张建龙,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出席会议。[4]

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要求和国家林业局党组部署,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局青年联合会、局直属机关团委于2012年5月-7月组织开展了“根在基层,走进一线——三进三同三提升”青年基层调研实践活动。来自国家林业局和中央国家机关共15个部门的104名青年,围绕集体林改、发展林下经济、溼地建设与保护、高原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等专题,深入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大家走进基层、走进林区、走进林户,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基层情况,转变工作作风,锤炼品德意志。[4]

汇报会上,迟诚、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李世锋、国务院法制办时蕊、商务部马海侠、国家林业局机关服务局赵燕斌、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谢春华、国家林业局治沙办潘慧华、国家林业局退耕办葛振兴、中国林业出版社李丝丝、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张嘉伟等10名代表,饱含深情回顾了走进基层的切身体会和心灵震撼。他们的演讲汇报情真意切,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志。[4]

汇报会结束时,赵树丛作了总结讲话。他说,林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也是一个接地气的事业,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结合点都在基层。基层既是我们工作的车间,也是我们工作成效的显示终端。“根在基层、走进一线”基层调研实践活动,使大家更加真切地体验到基层的味道,体会到基层的需求,也感受到基层的力量。10位青年代表的演讲,显示出大家在基层吸收了营养、接受了教育、升华了感情、提升了水平。这是一个大有收获的活动,一个鼓劲的活动、给力的活动。[4]

赵树丛说,“一段泥泞林间路,一生之路航标灯”,基层调研实践活动既是起点,也是支点,希望广大青年树立“四个意识”,把短暂激动变为长久力量,把澎湃激情化作务实举措,把群众愿望视为努力方向,以实际行动落实基层的期待和要求。一是目标意识,要小事巨集观,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中华民族“两个百年”、伟大复兴的巨集伟目标之中,为国家建设、林业发展努力做贡献;二是责任意识,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重任在肩的责任意识,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严谨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三是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地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四是转型意识,现代林业的发展正在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和民生需求转型,机关也正在向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转变,要主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大局,每个人都要做一贯有益于林业、一贯有益于基层、一贯有益于群众的表率。[4]

赵树丛强调,党的十八大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巨集伟蓝图,林业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展示青春风采的更加广阔的舞台。希望广大青年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实践之中,在基层把握奋斗目标,在基层落实工作责任,在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在基层推动工作转型,为建设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4]

建设美丽中国,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一、保护环境⑴要培养和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⑵要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⑶要自觉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习惯,不做污染环境的事情;(如: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用布袋购物;处处节约减排;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等)⑷争当保护环境的卫士,敢于制止、并且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二、好好学习,我们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少年能为社会公平平等做些什么?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自己用公平的态度处理事情,从额影响他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采纳哦

我们青少年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些什么1、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2、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艰苦奋斗,不断创新。

3、发扬奉献精神,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责任。

4、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5、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6、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等等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建设美丽中国,我们青少年如何努力答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②学习和宣传有关知识。③珍爱生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们做起。④多植树,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⑤道德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提高自身素质,共建和谐家园,建设美丽中国。⑥亲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花朵,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而努力。(自己写的,答案不唯一)

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国家应该做些什么多吸雾霾,帮助国家进化空气;多吃地沟油,帮助国家进化有害物质···········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为我国的生态建设做些什么低碳生活方式,比如节水节电,节约生活不浪费,少买衣服等,保护环境卫生,减少白色垃圾等。同时还要向身边的人宣传低碳生活方式,最好能带动身边的人尽量少开车,能坐公交地铁就别打车,节约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品德,也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的很好的方式。

青少年能够为祖国和平统一做些什么1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2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作为青少年,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程序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只要不去做犯罪的事,做什么都可以!都是在为社会出力作贡献!

市场经济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怎样写

开始组织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建设。现在,以“三金”工程为代

表的“金”系列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兴建全球互联的电脑信息网络涉及到“路”(网络)、“车”

(应用软件)和“货”(数据库、多媒体产品等知识形态的商品)的

制造维护和管理。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装备的信息高

速公路的兴建和运营,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新产品和服务对现有的知

识产权制度本身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网络内

部运行与服务所衍生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

使信息网络出现“道路”尽管四通八达,但“车辆”寥寥无几或者有

“车”无“货”的局面,从面阻碍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因此,如何

调整完善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使之适应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需要,

已引起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1995年9月5日,美国信息基础设施专门工作组(IITF)下属的知

识产权工作小组( WGIPR)在绿皮书的基础上,提交了一份关于“知

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白皮书。主要论述了著作权法及其对

信息调整公路的应用与影响。参加白皮书起草的除美国专利与商标局、

美国版权局外,还包括美国商务部、国防部、教育部、能源部、财政

部顷启、国家科学基金会等26个国家部门和机构*1。可见其重视程度。

欧洲委员会于1995年 7月19日公布了题为“信息社会的著作权与

相关权”的绿皮书*2,主要提出著作权和相关权在信息社会的新产品

与服务中的应用问题凶手与著作权有效行使密切相关的某些法律与技

术概念,但没有论及信息网络内部运行以及网络服务引起的著作权问

题。与美国政府白皮书不同的是,欧委会绿皮书未将工业产权保护列

入其讨论讨论范围中。

受法国文化部长委托,以西里内利(Sirinelli )教授为主席的

一个委员会于1994年 7月提交了一份题为“工业文化与新技术”的报

告(亦称西里内利报告),*3详细阐述了瓦解有多媒体领域的组成及

多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这种趋势对著作权和工业产权的影响。

由于多媒体具有关于信息媒体和传播手段的双重含义,与信息高

速公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当美国人以信息高速公路描述正在兴

起的信息革命时,日本人则大肆宣扬多媒体革命。1993年,日本通产

省所属的知识产权研究所提交了关于“知识产权对多媒体新影响的提

案”的临时报告,着重讨论了建立负责多媒体著作权合并与授权的著

作权清算中心的可能性以及作品完整性的问题。日本文部省则于1993

年11月和1995年2月分别就多媒体和著作权保护提出两分报告。*4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有关机构受各处政府委托,分别提交了“著

作权与信息高速公路”*5和“在新的通讯环境下的著作权”的专题报

告。*6

俄罗斯于1995年2月22日颁布了《关于信息、信息化和信息安全》

联邦法,并起草了《商业秘密法》和《个人隐私法》法案。同时在俄

联邦新的刑法典中提出增设电脑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建议。*7

德国政府雀局如为了构建规范电脑信息网络空间的法律主框架,于1996

年12月20日向联邦参议院提交了关于《信息服务的通讯服务法》草案,

其中第 7条中拟定对现有的著作权法加以修改,新增设保护数据库的

条款。*8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去年底召开的外交会议上,为了协调信息高

速公路建设对各成员国在执行《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时带来

的问题通过了《关于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若干问题的条约》和《保护

表演者和唱片制作者权利条约》。《关于数据库的知识产权条约》草

案将于今年审议通过。*9欧盟则于1996年 2月颁布了《欧洲座谈会与

欧盟理事会关于数据库法腊配律保护的指令》。*10

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引起我国有关人士的

注意。早在1993年12月召开的海峡两岸著作权问题研讨会上,两岸学

者就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和联网技术对现有著作权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著作权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人士就数字化技

术对著作权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讨论。去年 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

我国共同在京举办了数字技术版权研讨会。在去年 6月举办的全国著

作权法修改问题座谈会了,与会者就数字化作品、多媒体作品保护等

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二、信息高速公路与著作权保护

在电脑信息网络中,不同作品均可通过数字技术转换成二进制数

码进行存储和传输。网上用户能够把这种数字化作品的完美复制件直

接或间接地传送到其他用户的电子邮箱服务器上,或者传送到网上所

有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简称BBS)上。这样,其他用户便能通过BBS检索这些

信息或作品,需要时可以将这些作品复印件无限制地打印在纸上,或

复制在硬盘上。此外,网上用户还可借助数字化技术轻而易举地组合

加工网上的版权作品。因此,原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作品完整权等权

利在网上受到有力的挑战。于是有人提出,现行的著作权法及其基本

理论还能适应数字化技术快速民展的需要吗?美国对此存在两种截然

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保留现有的著作权法,无需修改;反对者提

出应对现行著作权法全面改革。 WGIPR认为,现行的著作权法只要作

少许修改和必要的说明,即可为相关权利提供足够的保护。*11 据欧

盟绿皮书推测,新技术的出现不会影响著作权和相关权的基本理论和

原则。*12 法国西里内利报告的结论是:数字技术固然拓宽了作品的

传播范围,并使新形式的作品问世,但是这种技术变化不会在各个方

面对著作权法产生影响。*13

纵观著作权法的历史沿革,著作权法始终处于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予以应战的过程中。*14 眼下的问题是,而对数字技术的冲击,现行

的著作权法是否还能适用?应该指出,现行著作权法的概念,很大程

度上是以印刷术为背景逐步形成的。*15 当印刷技术发明后,受著作

权法保护的作品大多以一定的排列组合直接由文字、图形信号物化在

某种单一的载体上,由此主要产生的是文字作品和美术作品。此后录

音、影视等作品随着磁带、影带等载体的出现和模拟技术的发明而陆

续诞生。其制作过程是通过模拟技术由录放装置等先将文字、声音等

信号转换为机器可识别的模拟信号,再由同一装置还原成人们可以直

接视听的原作品。它与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作品转换过程相比,其间

仅增加了一道机器模拟信号的过程,模拟前后的作品并未发生变化。

所以模拟、录音、电影等技术的出现没有动摇以印刷术为主形成的著

作权法的理论基础。但在作品的存储、传播和使用上又较之印刷术时

代向前迈进了一步,版权作品被他人擅自使用的可能性更大。不过当

时的著作权法也仅仅为适应这方面的变化作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对“

合理使用”的范围重新加以限定)。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不同之处,

后者是把作品道德转换成一种机器可识别的模拟信号,前者是把作品

通过直接转换或模——数转换转换为一种机器(电脑)可读的二进制

数码形式。可是作品数字化后如同作品模拟化后一样,也能由同一装

置(电脑)把机读的数码原作形式(假如人不主动是加工改变它们在

该装置或某一载体中的原存储状态)。作品的数字化过程也是一种中

间技术过程,纯属机械性代码变换,没有原作者以外第三人的创造性

劳动。由于作品产生于人的创作,*16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实际上

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所以这种中间技术过程不会另行出现新的

作品。况且在作品数字化转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装置而非人,装

置本身不具有创造能力。因此作品的数字化过程不会对原作赋予新的

创造性,进而不会产生新的作者,其著作权仍然属原作者所有。*17

由此可以认为,信息处理技术从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变并非质变,

现行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

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作品存

储呈现多媒体化,其传播更加广泛化和便捷化,所以在多媒体作品、

电子数据库以及新型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的著作权保护和权益归属问题

上,对现行著作权法提出了调整,充实和修改的要求。

作品的传统存储载体有纸张、磁带、磁盘、录像带等,而且一种

载体一般只能存放一种单一的信息媒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在可以把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音乐作品、动画作品、

影视作品等中的文本、数字、图形、静动态图像、声音等各种不同的

信息媒体同时存放在一种单一的载体,比如只读光盘(CD—ROM)上,

从而产生一种所谓的多媒体作品(multimedia work),*18使人们能

借助电脑阅读、欣赏图文并茂、声形交错的作品。然而,这种集多种

传统作品为一体的作品形式使传统的作品分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假如

对多媒体作品的归类划分不当,势必影响到对其权利的行使和限制。

按照美国著作权法第 101条的规定,视听作品是指“由一系列真正意

图用投影机、取景器或电子设备之类4的机器设备显示的有关图象。”

这说明美国法中的视听作品也含静态图象,或者至少与之相关。根据

多媒体作品的特征,美国白皮书建议,多媒体作品从整体上可以看作

一种视听或音像作品(audiovisual work)。*19 日本文部省的提案

认为,可用“多媒体作品”或“视听作品”的概念取代现行著作权法

对于电影作品的定义,或者将现行法中关于电影作品的规定另行修改,

把多媒体作品直接划归为电影作品。*20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第5项和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9项只是对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加以界定,

规定这类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物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无伴音的

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依笔者之见,上

述规定基本概括了多媒体作品的主要属性。可是把多媒体作品划归为

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似有不妥。是否可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将电

影、电视、录像和多媒体作品统称为视听作品,对视听作品的概念和

范围明确界定并作必要的解释。

“独创性”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首要条件。但是许多国家对

作品“独创性”的评判标准不太一致。在多媒体作品大多数取材于已

有版权作品改编、组合而成的情况下,它在何种程度上才浇灌满足

“独创性”的要求?从微观上讲,多媒体作品具有某些类型的数据库

的特征。一般认为,即使多媒体作品取材已有的版权作品,但只制作

者在作品的选择、安排和组合上体现出智力创作,也应对合成的多媒

体作品提供著作权保护。不过,由于这种多媒体作品基于已有版权作

品产生,其著作权应视为邻接权加以保护。

一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作品和多个作者,如果事

先不取得已有版权作品著作权人的授权,又不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

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侵权。*21 然而,要求通过多媒体作品制作者本人

逐一取得每个原作者的授权,决非易事。国内艺人集团在开发一套多

媒体软件时在授权问题上遇到的困难便是明显的例证。*22 为了保护

原作者的著作专有权,又方便多媒体制作者的使用,日本和美国提出

建立著作清算中心和多媒体清算机构的设想。这类机构代表著作权人

人事著作权的统一授权业务,向使用者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收取版

税后按一定比例发给著作权人。我国目前仅建立起保护音乐作品著作

权人权利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及负责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中心。

但是,在我国怎样建立维护各类作品的著作权人权益伯集体管理机构?

如何从法律上对这些机构定位?这些机构是否有必要与媒体制作者及

用户签订标准的许可合同?作者人身权(比如修改权)问题可籍这种

合同解决吗?*23 假如可以,是否能推定为允许对原作品进行诸如配

音、译制增加副标题、重组、拼接等修改呢?这些问题是我们修改著

作权法时亟待解决的。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出现,

使作品传播更加广泛化和便捷化。有的网上用户甚至毋需说明自己的

用户标识和电脑地址,便可以匿名地将信息上网或将网上信息下载到

他们的电脑内存储起来。这样至少引出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数字作品上网传输后,何种行为构成复制?按照美国、欧

盟和日本的看法,*24 下述行为均应视为复制。①将一作品或邻接权

的客体存储在任何一个脱机的数字存储器(比如CD—ROM)中;②将一

印刷品扫描成一数字文档;③将一作品或邻接权的客体数字化;④将一

数字化文档从某用户的电脑内取出上载到BBS或其他信息服务器上;⑤

从一BBS或其他信息服务器中下载一数字化文档;⑥将一文档从某个电

脑网络用户转送到另一个电脑用户;⑦存储甚至暂存储一种作品或邻

接权的客体于一电脑存储器(比如随机存储器RAM)中。

复制权是著作权和相关权的核心,它使得著作权人可以授权任何

人或阻止任何人复制受保护的作品。《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1款规定

文学艺术品的作者享有授权“以任何方式”或“以任何形式”复制这

种作品的专有权,这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它应该涵盖各种已知和未知

的复制方式,原则上包括上述所有复制方式。但公约第9条第2款却规

定:“本同盟成员国法律得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

要这种复制不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也不致无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

益。”这是公约中最有争议的条款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解

释,所以第9条第2款所称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范围是不确定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规定给予供复制者个人合理使用的复

制权,一般将个人使用视为复制权的例外。但是,著作权法的传统例

外在复印技术、录音录像技术出现后受到极大的挑战。在Internet网

上个人用户日益剧增的情况下,假如他们擅自将网上的版权作品以不

同形式存储或复制下来,是用于商业止的还是个人参考,其界限更难

划清。所以发达国家建议对数字环境下数字作品的种种复制行为严加

限制。

我国著作权法第52条规定,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

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

。虽然上述国外认定的七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复制方式未在本条中明确

列举,但一般可以认为已隐含在“等方式”的无穷例举中。事实上,

数字化环境下的复制方式不止这七种。所以修改著作权法似无必要将

作品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方式在第52条中予以明确。至于以上第七种行

为是否构成复制,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困为这种行为只是使作品短暂

地存储在电脑存储器内,或者短暂到电脑用户根本不可能显示、阅读、

聆听该作品的全部或大部,实质上不会对作品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的有

效行使构成任何威胁,若认定为复制,则近于苛刻。

其次,与上述复制行为密切相关的是作品上网后的发行权问题。

当论及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时复制权与发行权之间的关系时,世界知识

产权组织1987年关于《印刷文字的政府专家委员会会议备忘录》中指

出:“文字作品和版刻作品的传统(印刷)复制模式是复制完成以后

发行拷贝。而用电脑存储或向公众传输文字作品和版刻作品时,拷贝

在复制期间(同时)发行。……用电子方式传输或发行时,发行是复

制或发行过程的一部分。基于复制权承认这种隐含的发行权看来是必

要的”*25

在信息网络中,人们很容易将一个电脑软件上网后从一台电脑传

送到另一台甚至更多的其他电脑内。这种传输一旦完成,原始拷贝通

常仍保存在发送方的电脑内,该拷贝的复制件被输送到接受方的一台

甚至更多的电脑存储器中。所以美国白皮书认为,*26 网上信息(作

品)的数字传播应视为发行行为,应受到发行权的限制。这里与传统

发行概念不同的是,传统的作品拷贝发行(比如图书发售和录像带租

借)是发行者与其拥有的作品拷贝相分离,而通过网络发送或发行作

品拷贝时,发送或发行者的拷贝仍存在电脑内,他所发送或发行的只

是该拷贝的新的复制件。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5项的规定,发行是“指为满

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

品复制件。”那么,上述作品数字化后的网上传输能否划分为出租行

为(假如网上用户付费租用网上传输的作品)?如果分类不当,是否

有必要将作品的数字化网上传输在修改著作权法时明确为“发行”行

为呢?

再次,与发行权密切相关的是对其加以限制的所谓“首次销售说”

(First Sale Doctrine)或“(权利)耗尽论”(Exhaustion

Theory)。美国《著作权法》第109条(a)对这一理论作了准确的解

释,即“任何合法制作或复制的作品的合法所有人,均有权不经作品

著作权人许可而出售归他所有的那份作品或复制品,或作其他处置。”

*27 这表明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控制仅仅及于将作品复制件出售之前,

该复制件一旦销售、出租或者发行后,其发行权即告耗尽,不得再次

行使。不过,美国法规定电脑软件的拷贝或录音作品的某一唱片的所

有人不得为直接间接赢利的目的而出租、出借该拷贝或唱片,原因在

于人们能用比此类原件制作低得多的成本去获得优质的复制件。*28

美国白皮书认为“首次销售说”不适用于作品拷贝通过数字传输

发行的场合。*29 该原则性规定仅仅限于著作权人的发行权,决不影

响著作权人复制权的行使。“首次销售说”并不允许一作品拷贝通过

电脑网络传输。如前所述,困为按照现有的网络技术和电脑技术,作

品一旦上网,在作品的传输者保留了该作品原始拷贝的同时,接受者

也获得了该原始拷贝的一件复制件或一份新拷贝,而非传输者拥有的

那份拷贝。当某一拷贝的所有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向他人传输一拷贝

时,这种传输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人复制权的行为。因此该合法拷贝

所有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他那份拷贝,但不得擅自复制,或擅自

将它上网传输。

笔者以上认及的数字环境下的复制权和发行权及其“首次销售说”

,均涉及到对数字作品“合理使用”原则的掌握和“个人使用”范围

的界定。对版权作品“合理使用”是大多数国家著作权法对著作财产

权的一种限制。但许多国家对“合理使用”的范围规定不太一致既然

我们认定擅自将他人版权作品上网传输是侵权行为,那么,1.作品在

两个私人间的网络上传输,2.作品在多个私人与一家企业间的网络上

传输,3.作品仅仅在企业内部网上传输,这些传输行为能视为“个人

使用”吗?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项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

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畴。可是擅自将

他人在网上传输的版权作品下载,或者将他人版权作品上载(比如国

内某人将他所喜爱的版权作品和国内朋友尚未发表的作品通过

Internet网发送给美国的朋友)能够视为“合理使用”吗?法国一家

信息咖啡店老板未经作者和出版者同意,将揭露前总统密特朗私人生

活的禁书《大秘密》输入Internet后,曾在法国引发了关于侵犯著作

权和隐私权争论*30。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在12个

方面作了限制性规定。但这些规定难以涵盖数字环境下个人使用的各

种情况,而且它们很难在法律中一一列举。作者认为,除对著作权法

第22条的规定适当充实、明确化外,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合理使

用”时应掌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31: 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主要考

虑这种使用是否以非赢利教育为目的,是否具有商业性质;2.被使用

的版权作品的性质。如果某版权作品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畅销

书或电影,那么对它们进行复制要受到严格审查;3.被使用的版权作

品的使用数量和质量。除对他人作品大量抄袭可能构成侵权外,即使

对作品的一小部分进行复制(特别是被复制部分质量很高或对作品的

其他部分非常重要)也也会构成侵权。在Janus诉A M Records一案

中,法院判决,如果所复制的整部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即使在整体上

两个作品不完全相似),可以视为侵权。*32 这样,假如一个新音乐

作品是以他人作品的一小部分(并使之数字化)为基础创作的,而且

采用部分对他人作品具有相当价值,则可能构成侵权。

三、信息调整公路与专利权保护

一部分多媒体作品中常常包括查找文本及检索软件。多媒体系统

和数据库系统中则配有相应的系统管理软件。由于这些软件很容易被

他人剽窃和复制,所以如何为电脑软件提供法律保护成为信息高速公

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对电脑软件

给予登记保护。但软件的著作权登记并非软件取得著作权的必要条件,

它通常只能作为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33 可见其

保护效力之低下。我国现有的专利法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一

样,把单纯的电脑软件排除在其保护范围之外。但是,如果一项发明

专利申请的主题因含电脑软件产生技术效果,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方

案,对现有技术作出技术上的贡献的(比如将一电脑软件输入一公知

电脑来控制该电脑的内部操作,从而实现电脑内部性能的改进),就

不能因为仅使用了电脑软件而拒绝授予专利权。*34

电脑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多年来一直为知识产权学理界和实务

界所困惑,是采用著作权法保护,抑或专利法或者商业秘密法保护,

各方始终各执一词。对于软件相关发明,美国偏向向专利法保护。美

国联邦上扩充法院最近连续判决了几个有关电脑数学算法( Mathe-

matical algorithm)专利的案件,*35不同意美国专利上诉委员会拒

绝授予专利的决定,认为具有数据结构的记忆体可以授予专利,因为

数据结构必然构成数据的实体组织(physical organization)。针

对法院的判决,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于1995年 6月草拟了《电脑实施发

明审查准则》。为防止仿造电脑软件,日本特许厅最近一改原来专利

法中关于电脑软件只有和装置等硬件贯例才能授予专利的规定,决定

对CD—ROM软件等实行专利权制度。*36

尽管目前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保护软件各有利弊,可是从实务上讲,

因为专利具有排他性特征,其保护范围又由权利要求书明确框定,相

对著作权保护易于取得侵权证据,故应优考虑对软件实行专利保护。

笔者认为,单纯的电脑软件演绎法或数学算法本身作为智力活动规则

的一部分,不能成为我国专利法的保护对象,但是对于与硬件有机结

合的软件相关发明如何保护,应在中国专利局的审查指南中予以规定,

其中特别要明确授权的实质性条件(比如怎样判断这类发明的新颖性

和创造性)。

信息高速公路的诞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在专利审

查和无效诉讼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影响到专利审查员和法官对新

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现在往往通过手检或机检查找专利说明书或印

刷型出版物中的信息。但是,通过这些方法检索到的大多是由传统出

版渠道传播的纸张型原始文献。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

传播和检索方式,增加了判断专利申请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公开信息源。

不过,这些新型的电子文献虽然具有检索途径多、速度快的特点,但

由于其中的信息经过网络传输发生信息丢失,或者网络用户擅自对网

上的电子文献加以篡改、删除、破坏信息的完整性,以至于不能按原

样打印出来。因此无法取得有关电子信息首次公开日的实物证据。依

照我国专利法第22条第2款和第3款的规定,在判断一项专利申请是否

具有新颖性时,主要看申请日以前有没有同样内容的文献在国内外公

开发表过,有没有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公开使用过或以其他方式

为公众所知。而创造性的高低则是与申请日以前的现有技术相比较加

以审定。那么,电子出版物在网上传输是是否视为“公开”?它在什

么条件下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出版物公开”?由于电子文献的发行

量或公开使用程度目前尚无法衡量,加之在使用范围有限的情况下

(比如这类文献在个人网络或者企业内部网内传播和使用),一般不

可能作为判断现有技术的信息源。所以这几个问题很难解决。而且某

篇文献欲构成一篇有效的现有技术文献,其技术内容必须准确可靠。

可是基于上述同样原因,电子文献的内容和准确性变化莫测,文献的

准确公开日期亦难确定,很难经受任何形式的同行评议或内容审查。

这样会导致对电子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评价复杂化,反过来又影响到

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37 然而,从长远的观点看,电子出版物必

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判断现有技术的重要文献源,故我们现在应该尽

早研究如何拟定某些标准确定电子出版物的首次公开日期和内容以及

它们的使用和传播范围。

四、信息高速公路与商标权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

我国对商标实行注册制度,商标一经核准注册,即受到商标法的

保护。商标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按照我国商

标法第38条第 1项的规定,他人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在核定使用的

相同商品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核准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即构成侵权。我国商标法第11条又规定:“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

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这说明申请人

在提出一份商标注册申请时,必须按照商品分类表准确、清楚地填写

该申请注册商标所要使用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这样既表明申请人

欲在哪一类的哪些商品上限得商标权,明确

在中国,为什么服务行业的人那么受歧视

当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如何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日前在“长安论坛”上演讲时认为,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解决,但他指出当前人们对服务业仍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在体制和政策上也还存在对服务业的歧视。

首先,人们对服务业的生产性还有怀疑。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抽象劳动必须物化在有形的使用价值上,才能算是创造价值,而其他的劳动都不是生产型的。杨伟民说,这种认识决定着我们的政策,在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时,总是先压缩楼堂馆所等提供服务的场所,而不会压缩钢铁厂、汽车厂。另外,在每个省的发展口号中扮御,有的说要建成工业大省,有的说要建成农业强省,但没有一个说要建成服务大省的。

其次,对服务业的产业属性存在片面认识。一种情况是过于看重某些部门作为经济调节工具的功能,而忽视了其产业属性。第二种情况是对一些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行业政府采取包下来的做凳悄法,影响了其作为产业的发展。

第三,对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相当多的地方领导认为服务业必须等农业和工业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去发展,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认识。

杨伟民指出,现在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不是资金而是体制问题,我们应同时解决市场化、产业化、厅粗岩社会化和城市化四个问题。

在管理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称为什么

Hi,见信如面!管理到底是什么,很难找到一个简单清晰的定义,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之后,它世正又会走向何方?循着管理百年史,让我们试着走近管理、理解管理。有人说,管理正在从确定走向混沌,而秩序和混沌,只在一线之间。欢迎开启阅读,当然,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全文共计5824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那,我们开始吧

管理上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斯图尔特·克雷纳

对于很多人来说,管理,是一门实践早于理论多年的学科。

到了职业生涯的一定阶段,甚至在此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并开始应用这门学科的知识。

但是管理究竟是什么?

很难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斯图尔特说,它是一门专业、一种职业,是衡量企业是否卓越的尺度,但是,它又超越商业,无所不包。

并且,它一直被诟病。

大家这么说:

“管理是真实的学问,不过没什么大学问,组织理论就够。”

“管理什么的最讨厌了。”

“管理这个词太不性感了。”

尤其是中国本土。

由于三十余年的经济腾飞释放的活力,让中国企业家更沉迷于外升返正向型的投资、扩张、布局,而不是内部管理、企业文化等,管理被严重低估和误解。

是的,赚钱有多容易,管理就有多混乱。

因为在早期拓疆扩土的时候,高速的增长会掩盖管理上绝大多数的问题。

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也错过了管理学发展的整个百年历史——20世纪以来的整个管理世纪,被克雷纳称为“有趣、创新和进步的100年”。

所幸的是,在高速发展30年之后,中国本土积累了丰厚的商业实践、管理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而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也迫使中国在21世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管理世纪”。

既然无法给管理下一个明晰的定义,那么我们试着来描述一下它。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管理是冰冷繁复的工具,是一切运转和实现的基础。

用浪漫的说法来讲,管理是莫扎特的钢琴,达芬奇的笔,是捕捉灵感的要素,是燃料,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方法,是让企业中的个体获取成就感和尊严的核心保障……

今天,我们来聊聊管理。

一、管理也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说到改变世界,我们通常会想到一个重大的发现,一个颠覆的理论,一个全新的观念。

很少人会想到,那些生活中的点滴、那些繁复的小事、那些日常的管理。

我们总是会轻视身边的东西,而管理恰恰就是一项最基本的人类活动。

现实的情况是,把事情完成得靠管理——只要跳出一两个人一起工作的环境,你就需要某种形式的管理,毫无疑问。

所以管理也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它无所不包。

它并不只跟商业活动有关,无论是在企业、政府、车间,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

要想界定管理实在太困难,它似乎是一切,又消融于一切之中。

它是营销,是战略,是激励员工,是预算,是组织项目,是做出承诺……

管理学被人诟病的一大原因,在我看来也许就跟管吵悔理的这个特质有关:在这门学问中,他的理论道理看上去都是浅显易懂而且不言自明的。不管是“授权”还是“情商”或者“激励”。

一切都似乎是管理学者在故弄玄虚,不值一提。

人们会嘲笑这一点。

实际上,是因为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更是渗透在组织当中的一个实践。

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一向是艰难而缓慢的。

就像对一个人的认知,你一定无法清晰地用一句话定义一个人,但是你可以纵观他的成长史。用这些事实和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他。

管理也是如此。

二、管理百年史

1、秒表科学,强迫症们的时代

说起管理,尤其是科学管理,大家一定会想起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他是一名天生的修补匠、解决问题专家和发明家。

追求更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市场,是20世纪管理的任务。

而在泰勒的哲学中,最突出的假设在于:多即是好。

泰勒的科学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它认为效率大过一切,并且毫无疑问将其放在伦理道德之前。

科学管理自身并不认为自己不道德,它认为自己是在做有利于所有人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从整体上来说对所有人都好——所以它将道德考量放在了效率至上的理性主义态度之下,而工人则成了炮灰。

科学管理的立足点,缺乏信任,缺乏对个人智慧和才智的尊重,它们会认为,工人干活时少一点想法,生产效率可能更高——无知是福。

彼得·德鲁克认为,泰勒的思想是“自《联邦党人文集》以来,美国向西方世界做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而亨利·福特的大规模生产和流水线则是最合乎科学管理逻辑最简单的应用方式。

亨利·福特和弗雷德里克·泰勒观点和见解如出一辙,与其说谁对谁有影响,不如说他们是两条平行线。

都是真正的强迫症和控制狂。

亨利·福特的控制体现在所有细节中,最知名的不仅在于他对工人的严格控制以及社会部的设立,也在于他买下了批评自己的《迪尔伯恩独立报》。

而这个控制狂的终极手段,则是为了控制成本而进行的大规模垂直整合。

亨利·福特相信成功能让自己施展无限的控制力——这是他最根本的错误。

他们认为完美的任务带来完美的流程,完美的流程能带来让公司蓬勃发展的必要结构。

这是最简单粗暴的处理组织复杂问题的方式,是雄心壮志而非精妙组织。

在此之前伊莱·休鲁特在军队中首开管理先河,而亨利·法约尔则提出了对管理的经典阐述:管理者需要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其后的追随者有吉尔布雷斯夫妇和松下幸之助,他们开始研究人,并看到了强大的道德伦理元素。

2、发现组织

组织是人类文明中反复出现的怪物。

在管理中引入组织,其实是开始看到了组织中的人,并且希望以管理来将人们组织成井然有序的群体。

管理不再被认为单纯是测量、控制和监督,它还要关心诸如价值观和组织等更为抽象、模糊的概念。

强调沟通的切斯特·巴纳德将理性决策提升到管理职业核心的地位,他认为CEO的职责不是着眼于简单短期成果的独裁式人物,其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价值观、定义组织的目标。

小艾尔弗雷德·斯隆延伸了这一观点,他说,“倘若每一个问题 ,独裁者都知道完整的答案,那么独裁的确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但他做不到,而且永远不可能做到。”

如果说亨利·福特完成了管理的底层改造,那么斯隆则完成了管理的上层改造。

斯隆把管理变成了高效、可靠、如同机械般的流程,把管理决策从一门混乱而自发的艺术,变成了受商业利益推动的信息流程。

3、人,才是未来

契机是1930年的经济危机。

管理学思想开始关注人的问题,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而是受到绝望的驱使。

从著名的霍桑实验开始。

只有意识到前面的所有管理学理论实践都全无人性之地位,才能充分理解霍桑实验的重大意义。

在此之前,人被认为是给工业提供原料用的,是生产和采购的工具。

泰勒发现了工作,福特发现了大规模应用的工作,斯隆组织了工作。

但是他们看不到,是人在完成工作。

福特说,“人工作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工资,二是因为担心失去工作。”

这个时候,一位女性出现在管理学史上。

玛丽·帕克·福列特认为,“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

她喜欢探讨冲突,并列出三大解决方式:压制、妥协、整合——其中整合是她认为唯一积极向前的。

整合的策略是,“发现真正的冲突,将双方的需求分解开来,然后糅合到一起。”

她说,“倘若我们的思考陷入了非此即彼模式,我们的眼界就小了,我们的活动就受到了限制,我们事业成功的希望,也随之渺茫起来。”

霍桑实验虽然从人文关怀角度开始观察职场,但仍然假设工人的行为受感情逻辑的支配,而老板则从成本和效率出发。

福列特认为霍桑实验充斥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有一种家长式的居高临下,不是真正的理解。

同时,她提出了对领导的设想——互惠式领导:追随无形领导者,即共同目标的过程中的伙伴关系。

彼得·德鲁克对此推崇备至。

而后的罗斯福新政推动了人道主义在管理中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工业民主和复兴工业发展的部署。

而后,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车库里创办了惠普公司,想法是拥有一份为自己而干的工作。

这是硅谷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人性化、责任化管理的诞生处。

4、战争的教训

二战开始了。

战争巩固了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心脏位置,也是定位和品牌的最好例子。

而在管理中最重要的例子是战败和商业崛起的日本,盛田昭夫和索尼公司——这是日本振兴的缩影。

盛田昭夫认为,管理,是责任的终点也是起点。

“如果我们面临衰退,我们不应该裁员;公司应该牺牲利润。这是管理的风险和责任。员工是无辜的;为什么反倒要他们受罪。”

5、营销,激励,触动市场的脉搏

彼得·德鲁克创造管理圣经,有一句经常被管理文献引述的道破企业生命意义的话,“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有效定义——创造客户。市场不是上帝、大自然或者经济力量创造的,是商人创造的。……”

IBM的三大原则是:充分为员工个人考虑,多花时间让客户满意,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对。

杰出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则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理论。

基于此,莱维特则提出了营销近视症的概念,区分了销售和营销。

但是这又是一个均衡过程:以生产为导向的思维会使得视角狭隘,但是走到反面的极端,就是“营销狂躁症”,让一些公司痴迷于响应顾客每一次短暂的心血来潮而失去自我。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50年代,学者们开始反思和怀疑激励问题,包括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亚拉伯罕·马斯洛,克里斯阿吉里斯,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他们都被归为人际关系学派。

最为众人所知的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位人类动机理论的大师提出了生理、安全感、爱和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层次。

而赫茨伯格则是探讨领导模式的大师,他认为真正的动力来自成就、个人成长、工作满意和获得认可。

应该用工作本身来激励人们,而不是依靠奖励或施压。

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他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大多尊重人、信任人,而效率低下的管理者则嘲笑人、猜忌人。

但他的意图并不是非黑即白地批判X理论赞扬Y理论,后来提出的Z理论则融合了组织和个人义务。

6、战略,永远正确的超级英雄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者工作的立足点应当是为公司实现目标而执行任务……指导和控制管理者的,应该是绩效目标,而非其上级。”

目标管理是其未来管理者的“7项新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它为表达管理的必然性提供了一套框架——是自信的表现。

战略,来自军事与兵法。

钱德勒把战略定义为,制定企业的长期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行动,分配必要资源。

但这个假设前提不断受到质疑,汤姆彼得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组织结构决定了它对目标市场的选择,而战略和组织结构的整个过程比钱德勒说的混乱的多。

伊戈尔安索夫认为,区别于经营性管理,战略性管理是管理职责的一部分。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无法规划,规划与分析有关,而战略则侧重于综合,“战略决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牵涉到人类认知和社交中最复杂、最微妙、有时还是潜意识的环节。”

汤姆彼得斯的观点值得注意:“管理者可以是专业人士,但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永远正确的超级英雄。管理的意义绝不仅在于追求数字。”

7、自满、泡沫,路在何方

随着经济、商业和管理的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在协同概念的鼓吹下,公司架设了错综复杂的层级结构。

人们习惯和接收了大企业的官僚主义和藏污纳垢,空气中也充满了自满的味道。

当然也有戳破泡沫的人。

在石油危机引发的地震性影响和地方性工业动荡之下,原来确定的东西开始被怀疑。

美国管理模式第一次从其他地方寻找灵感。

其中就有麦肯锡的咨询顾问汤姆·彼得斯,他的第一站是欧洲。

改革在英国冰川金属公司开始进行,其重点就是赋予工人责任,让他们了解团队工作的动态,鼓励每个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每个能出得上力的地方都拥有发言权,并且取消了打卡考勤制度。

其后,瑞文斯和塔维斯托克也进行了更多相关的研究。

塔维斯托克的研究表明,两套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成功的关键,需要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工作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

贝尔宾则根据从横理学院独特“实验室”里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确定了构成理想团队的9种典型职能:尖子、协调者、塑造者、团队成员、完成者、执行者、资源调查者、专家、监测者和评估者。

8、冒险、质量、回归根本

1979年,N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怎样挽救美国日益下跌的生产力”。

这部纪录片传递了一个简单而直白的信息:“如果美国不提高生产力,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第一代过得不如上一代的美国人。”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发掘吃苦耐劳的草根管理经验,把它洗干净,重新评估,重新应用。这些事情出现在竞争力、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这几个关键领域。

美国把目光投向了日本。

大前研一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用日式方法制定的战略是非线性的,不求理性。

爱德华兹·戴明则强调质量福音。

迈克尔波特以产业经济学的框架提出了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现在看来,与其说这个模型是所有难题的答案,毋宁说它是唤起提问的手段。

重点是,重新发现人。

但是要小心:简单的真相和过分简单化的处方,从来都只在一线之间。

9、权利的新平衡

20世纪90年代初,钱皮和哈默的《企业再造》在世界各地掀起了再造狂潮。

其基本理念在于:组织必须明确关键流程,让它们尽量精益而高效。

管理再造应该解决的三个关键领域的问题:管理角色、管理风格、管理制度。

但是企业再造的错误在于,没有首先解决管理再造问题。

从管理模式来说,不得不提的就是杰克·韦尔奇和通用电气的成功——这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企业之一,以异乎寻常的韧性,历经沧桑、昂然存在。

其背后有一个简朴的根基:其企业文化简单而讲究常识。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可以让它分心。不找刺激,不用聪明过了头的东西。

破坏、创造和追求质量这三个阶段重塑了通用电气公司。

丰田则是精益模式的代表。

它遵循三条简单的原则:实时生产、每个人对质量负责,价值流。这是对戴明及其思想的应用。

无论是通用电气还是丰田,它们的成功不在于生产了什么产品,产品固然重要,但公司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更加重要。

从本质来说,这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也是马克思的胜利。

知识力量是占据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卡尔·马克思“工人控制生产资料”的目标实现了。

历经百年,我们的大脑终于实现了对企业世界的统治。

进一步地,德鲁克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所有权。智力资本就是力量,“知识工人既是知识社会里真正的资本家,也依赖于自己的工作。”

而信息时代,则为知识工作提供了额外的奖金。

三、新的管理世纪

观点决定生死,观念推动管理。

由于其自身特质,管理理念注定生如昙花。

人们常常有一种感觉:管理融入在好的企业中,却无法提炼。

管理是变化的,更新的,没有一劳永逸。

于是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要想生存和发展,自己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大量的培训和研究项目也应运而生。

彼得·圣吉提出了第五项修炼,强调了愿景、宗旨、结盟和系统性思维的组织的重要性。

公司变得越来越像部落:如今的招聘是要找出具备正确态度的人,再训练他们掌握适当、有用的技能,而不是反过来。——乔纳斯瑞德斯

而其内在的含义是:企业如果无法学习或找出具有吸引力的价值观,它将无法继续存在。

管理,从确定走向了混沌。

管理者发现自己掉入了一个混沌和复杂理论支配的世界,没有确定答案,充满了挫败感。

不确定和模糊形成了新的现实。

秩序和混沌,只在一线之间。

而在未来的岁月,这条细线很有可能会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难以分辨。

关于杨伟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要把连锁经营的老板放在眼里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7066.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