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关于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的信息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房企年报:拼规模扩张不再 降“档”求稳成关键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房企年报:拼规模扩张不再 降“档”求稳成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在行业下行叠加“三道红线”新规的压力下,房企控负债、降杠杆压力增大,规模房企的业绩目标会更趋谨慎,规模房企增速放缓是常态。

增收不增利 净利润率下滑明显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申银万国行业分类下,已有35家房企发布2020年年报。35家房企2020年营业总收入达10198.93亿元,较2019年增长20.85%;净利润合计984.03亿元,较2019年的1050.38亿元减少6.31%。从净利润率来看,35家房企中有25家出现下降,占比达71.4%。

具体来看,招坦毕商蛇口2020年营业收入1296.2亿元,较2019年增长32.71%;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2.53亿元,较2019年下降23.58%。信达地产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58.64亿元,同比增长32.79%;净利润17.44亿元,同比下降31.7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5.02亿元,同比下降35.12%。

对于利润下降,招商蛇口表示,公司规模扩大,报告期内房地产项目结转收入规模相应增长。但受行业利润率下滑及房地产业务结转产品类型不同的影响,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较上年有所下降。

大悦城净利润则出现亏损。大悦城2020年营业收入384.45亿元,较2019年调整后收入增长13.76%;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3.87亿元,较2019年大幅下降118.8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亏损5.01亿元,同比下降140.72%。

大悦城方面表示,归母公司净利润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本年结算项目中低毛利项目占比提高,商品房销售毛利率较2019年的38%下降约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宏观调控及疫情影响,公司部分在建在售项目销售价格未达预期,个别项目因疫情工期延误,成本增加,公司对相应资产计提了减值。

荣安地产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11.78亿元,较2019年增长67.77%,但利润并未增加。数据显示,2020年归母公司净利润为17.42亿元,较2019年的18.89亿元下降7.75%。

监管紧绷 降杠杆成“必选项”

“三道红线”政策影响正在加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500强房企2020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77%,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净负债率均值为85.08%,同比下降11.62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有大幅改善。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依据“三道红线”触线情况,房企将被划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分档设定有息负债的增速阈值,四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分别设限为0%、5%、10%和15%。

此外,除了招商蛇口、华侨城、瑞安房地产、路劲、合生创展、SOHO中国、大昌信渗悦城、龙湖、信达地产、中海地产、华润置地等仍保持“零踩线”外,越秀地产、金辉控股、中国金茂、远洋集团、五矿地产、龙光地产、建发国际、明发集团、弘阳地产、佳源国际、世茂集团、中骏集团通过调整结构,升级绿色,耐脊跻身“零踩线”房企。

并不是所有房企都实现降档。目前来看,时代中国、美的置业、旭辉、花样年、正荣地产、新城控股、上置集团、禹洲集团、新力控股、中国奥园等维持黄档,首创置业保持橙档,富力地产、阳光100中国仍在红档之列。

远洋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将深刻影响行业发展趋势和房企竞争策略。从中长期来看,行业仍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市场规模虽有一定增长空间,但行业将进入慢增长周期,从财务杠杆驱动的高速增长迈向稳定均衡高质量增长。在行业集中度加速提高且阶段性盈利下降的明确趋势下,现金充裕、财务稳健的房企将获得更多优质市场资源和发展机遇,注重企业内生力、稳健经营、打造极致产品与服务的房企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从富力地产来看,2020年公司加大变现力度,以加速去杠杆,虽然净负债率同比下降68.7个百分点,但净负债率仍高达130.2%。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表示,集团将继续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投资或合作,以减轻项目风险,进一步降低总负债水平,改善资本状况。

“下一步,首创置业会继续把控负债,降杠杆,确保现金流的稳健。”首创置业副总裁兼财务总监范书斌表示,从长期来看,“三道红线”对房地产行业及房企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房企更加注重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优化资产结构,实现 健康 可持续发展。

范书斌表示,首创置业已经启动减债计划,全力降低杠杆水平,严格控制债务规模。未来公司将持续改善“三道红线”指标,争取尽快达标。

集中供地落地 资金优势是关键

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发文对重点城市实施土地供应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原则上公告每年不超过3次。业内人士称,上述重点城市涵盖4个一线城市和18个热点二三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厦门、合肥、济南、武汉、成都、福州、郑州、无锡、苏州、沈阳、长春、宁波、青岛、长沙。

随后青岛、郑州等多地发文确认政策细则,天津、长春、福州、南京等城市明确年内3次集中挂牌的具体时间。3月15日,长春集中挂牌出让51宗首批经营性用地,总占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刘水表示,上述22个重点城市均为核心一二线城市,是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结构与人口规模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住房需求旺盛。据统计,2020年22城商品房销售额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比重为39.9%,22城住宅用地出让金占全国住宅用地出让金的比重为37%,占比均近四成。

刘水说,从此前数据来看,2020年百强TOP30房企在22城拿地金额占企业总拿地金额比重为56.5%。22个重点城市中,杭州、北京、苏州、广州、上海等城市较受TOP30房企青睐。

雅居乐集团副总裁王海洋表示,集中供地政策是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我国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之一。雅居乐将加强对市场的分析,提前规划城市投资布局和拿地方向,以投资更多优质土地。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表示,22城集中三次供地政策是稳地价、稳房价重要措施,企业可以在稳定、理性的土地价格上获取更多优质项目。

刘水表示,集中供地政策使得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增加,面对单次大量供地时,企业需要对城市发展趋势及板块价值进行科学研判。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两集中”和“三道红线”政策对行业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房地产回归实业属性已有明确、清晰的趋势。

CRIC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在“房住不炒”长效机制下,房地产行业发展方向变得清晰,预计未来将步入无增长时代。从企业业绩预期来看,自2018年以来房企销售目标总体谨慎,目标增速回落,行业平均目标增长率由2018年的41%逐年回落至2020年的12%。

整体来看,在行业下行叠加“三道红线”新规的压力下,房企控负债、降杠杆压力增加,规模房企的业绩目标制定会更趋谨慎,整体的目标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预计随着房企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动能降低,规模房企增速放缓将成为常态。

世茂集团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继续深耕大湾区 目标直指3300亿元

3月30日,世茂集团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实现收入1353.5亿元,同比上升21.4%;期间毛利396.7亿元,同比上升16.2%,毛利率为29.3%;核心业务利润191.4亿元,同比上升24.9%。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表示,2021年世茂可售资源超5500亿元,以去化率60%计算,销售目标为3300亿元,期望增幅达到10%以上。

销售超预期 谨慎购置土地

2020年,世茂集团全年合约销售额3003亿元,同比上升15.5%;累计合约销售面积1712.6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6.8%。值得一提的是,期内整体可售货值去化率达63%,连续4年实现高品质增长。

从土地储备来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世茂集团土地储备约为8175万平方米,其中2020年新增土地储备1535万平方米。

“审慎补充优质土地储备。”世茂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拿地,世茂集团奉行审慎而积极的投资战略。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土地市场成交降温,世茂集团积极把握机遇,增加土地储备1232万平方米,占全年新增土地储备80%。随着疫情受控及在较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土地市场在2020年下半年持续升温,地价居高不下,世茂集团补充土地储备趋于审慎。

截至目前,世茂集团拥有项目434个,分布全国逾100个核心城市。土地储备货值已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6%,可满足3年以上开发需求。在货值分布上,一二线占比72%,强三四线占比18%。具体来看,大湾区货值3950亿元,长三角货值3450亿元,华北区货值2500亿元,福建区货值2400亿元,土储优质均衡,抗风险能力强。

对于此前22城采取集中供地的新政,许世坛表示,在房地产市场升温的背景下,从2020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区域地价增幅明显,拿地竞争明显。22城集中三次供地政策是稳地价、稳房价重要措施,将给资金充裕、稳健和渠道多的房企更多机会,企业可以在稳定、理性的土地价格上获取更多优质项目。

世茂集团执行董事、财务管理中心负责人汤沸表示,世茂集团长期坚持稳健的财务政策,坚持正现金流管理,资金较为充裕。同时,世茂集团与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 探索 地产基金模式,相信在后续集中供地上,世茂集团有拿地优势。

跻身“零踩线” 持续优化资本结构

对于监管层提出的“三道红线”指标,世茂集团表示,截至2020年底,世茂集团已全面达成“三道红线”财务指标要求,成功从“黄档”降至“绿档”。

具体来看,2020年世茂集团净负债率50.3%,较2019年的57.4%大幅下降7.1个百分点。剔除预售后的资产负债率68.1%,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达到1.16倍。

报告指出,世茂集团积极优化资本结构,通过适时适量配售股份和分拆物业管理业务独立上市,扩大股东基础,并增厚权益。此外,世茂集团债务结构 健康 ,现金覆盖短债比例高,融资渠道稳定。世茂集团境内5年期公司债利率低至3.2%,境外10年期美元优先票据利率低至3.45%。

“‘三道红线’指标已成为集团财务内部管理指标。”汤沸表示,世茂集团一直坚持稳健财务政策,坚持有质量的增长。近年来,世茂集团已推出一系列控杠杆、保收益、增回款的措施,主动控制负债率规模。目前,世茂集团虽已降至“绿档”,但未来仍会严控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汤沸表示,2021年世茂集团仍将通过提升销售去化力度、确保按揭回款、促进资金回笼等加强管控,同时合理安排投资计划和预算,达成经营性现金流为正。

继续深耕大湾区

报告指出,为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平稳 健康 发展,监管层仍将加快推动房地产金融监管,进一步收紧房地产行业信贷。同时,“房住不炒”主基调不变,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下,预计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仍会持续,全国商品房销售节奏将轻微放缓。此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整体将保持平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增加,城市分化会更加明显。

基于上述原因,世茂集团仍将继续深耕重点区域。许世坛表示,大湾区已经成为世茂集团最大的土地储备地区,土地储备占世茂集团所有土地储备近三成。同时,世茂集团在大湾区的土地储备多为高能级储备,其中近600亿元土地储备位于香港,广州核心区也有多个项目,虽然部分投资周期较长,但利润、前景都会比较好。

中国金茂:核心财务指标实现高增长

中国金茂日前发布2020年度业绩报告。2020年,中国金茂营业收入约600.54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利润121.14亿元。

具体来看,虽然受疫情影响,酒店收入下滑,但房地产销售逆市增长。年报显示,2020年中国金茂实现销售金额2311亿元,同比上升44%,这也是中国金茂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从销售面积来看,2020年中国金茂合约销售面积1129.1万平方米,同比上升50.9%。

2016年至2020年,中国金茂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达61.1%、42.8%、85%、25.6%、44%,连续五年位列行业TOP20房企销售额增速排行榜第一位。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在融资层面、土地资源等方面,中国金茂在同梯队房企中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国金茂提出2020年至2022年3年的短期业绩目标分别为3000亿元、2500亿元和3000亿元,冲击规模势头依然保持强劲。

负债方面,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短期有息负债为277.7亿元,货币资金为520.8亿元,剔除受限资金,可支配货币资金为434.6亿元,可完全覆盖短期有息负债,短期偿债风险较低。此外,公司实现净负债率41.1%,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为66.7%,低于70%的红线。

中国金茂三项指标均满足红线要求,成功进入“绿档房企”。在负债结构优化后,公司融资平均成本也由2019年的4.9%进一步降至4.42%,其中发行22亿元中化大厦CMBS利率低至2.65%,25亿元中期票据利率低至3.1%。

潘浩表示,中国金茂偿债能力大幅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金茂现金及银行结余(不含受限制现金结余)约为434.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2.1%,公司利用增发新股、出售股权、债券融资等方式实现快速补充资金流动性。同时,通过联营合营等方式降低表内债务,2020年公司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1.56,较上年同期改善提升约0.89,现金流管理效果显著。

中国金茂表示,公司始终遵循以城聚人、以城促产的城市运营逻辑,积极推动两配套、两同步落地,改善城市形象,升级城市功能,城市运营成效得到充分认可。

截至2020年底,加上当年新获取的7个城市项目,中国金茂所运营的城市项目累计达27个。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全年,来自城市运营的项目为中国金茂贡献21%的当期销售业绩,较2019年的14%有较大提升。中国金茂表示,城市运营优势正在逐渐显现,有效助力公司获取优质土地资源。同时,2020年公司成功进入太原、烟台、石家庄和泰州4个新城市。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茂在全国累计进入51个城市,持有约270个项目。

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金茂在一二线核心城市进一步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苏州、青岛、温州等7个城市全年销售额超100亿元。

除房地产业务外,中国金茂通过成立“地产 科技 ”创新加速营、简化创新投资流程、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建立创新管理专业序列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营造支撑经营创新的氛围,绿色战略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末,中国金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类认证或标识219个,并在绿色智慧能源方面广泛布局,已落地10个区域智慧能源项目和两大数据中心。

中国金茂董事局主席宁高宁表示,在签约销售金额跨入2000亿元规模的新阶段,坚持科学至上,坚持城市运营的发展理念,未来5年中国金茂将在全新双轮两翼战略指引下,强化 科技 创新,狠抓提质增效,构建公司“十四五”发展新格局。

华润置地:逆周期实现高质量成长

3月30日,华润置地披露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全年,华润置地实现营业收入1795.9亿元,较2019年增长21.2%。其中开发物业营业收入为1571.4亿元,同比增长23.5%;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127.9亿元,同比增长4.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华润置地实现核心净利润241.4亿元,较2019年增长11.6%。公司宣派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1.102元,同比增长17.5%;全年股息合计每股人民币1.252元,同比增长17.4%;全年派息率37.0%,较2019年提升2个百分点。

华润置地长期稳健发展,体现出核心房企抗风险及逆周期增长实力,同时彰显为股东切实创造长期价值回报的大蓝筹担当。

行稳致远 综合竞争优势领先

2020年华润置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2850.3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17.5%,增速较2019年提升2.4个百分点;合约销售面积141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按全年销售目标2620亿元计算,达成率为109%。

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依照“三道红线”融资新规,作为首批约谈的12家重点房企之一的华润置地,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59.7%,较上年增长约3.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29.5%,与上年基本持平;现金短债比为2.50,较上年下降约0.53。由此,华润置地2020年度指标全部达标,继续保持在零踩线的“绿档”阵营。

截至2020年末,华润置地现金及银行结余约894.5亿元,同比增长38.3%,现金短债比为2.50,资金流动性较为充足,偿债能力较强。同时,华润置地凭借良好的信用评价和发展规模,更易获得多渠道和低成本融资,2020年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为4.08%,较2019年下降37个基点。

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三道红线”的监管指标在此背景下产生,新的监管将改变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

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商业模式上,最终也会在盈利能力和财务指标上得到验证。从行业主要的核心房企来看,2020年华润置地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30.9%,其中开发物业毛利率29.1%,投资物业(含酒店)毛利率66.4%。

一体多元业务生态战略释放价值

为顺应时代变化,房地产企业尝试多元化突围转型。

目前,华润置地已经形成开发销售型业务、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三大主营业务与生态圈要素型业务有机联动、一体化发展的“3+1”业务模式,打造城市投资开发运营生态圈。

从“十三五”的“2+X”商业模式,到当前“十四五”的“3+1”业务模式,重要变化就是强调轻资产管理业务(即华润万象生活)的重要性。华润万象生活于2020年12月成功分拆上市。

另一方面,近年华润置地不断发展代建代运营业务,截至2020年末,华润置地累计获取代建代运营项目超过140个,协同主营业务项目落地超过10个,其中包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服务楼级别的多个标志性建筑。

地产开发方面,华润置地进一步强化多元化的资源获取能力,年内新获取项目69个,重点聚焦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四大区域以及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等一二线城市。公司总土地储备面积6809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面积4801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布局与结构优质。

城市更新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方向,正迎来高速发展红利期。华润置地加码城市更新,主导多个大湾区城市更新项目,涉及旧工业区、城中村、旧住宅区、大片区统筹等多种改造类型,承担实施主体、前期服务商、城市更新项目顾问等多种角色。

此外,华润置地还是国内TOD领域最强的领军企业,截至目前已在31个地铁城市落地76个TOD综合体,覆盖地铁路线90余条,建筑规模超过3500万平方米,涉及地铁里程近3000公里。有分析认为,作为各大城市的商业价值汇聚交通枢纽,华润置地无疑能长期从中国经济发展中收获丰厚红利。(经济参考报)

关于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的信息  第1张

奥园爆雷:一家千亿房企的浮沉样本

走钢索的房企陆续踩空,这次轮到奥园

文 郑慧 庞敏

编辑 刘建中

“躺平”,是外界给中国奥园 (3883.HK) 贴上的标签。

其实,在确定无法归还美元债之前,奥园挣扎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了两个月。其间,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其信用评级,各种负面消息与自救行动相互交织。但最终,两笔本金合计6.88亿美元的离岸债务到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奥园是一家老牌房企,大本营位于广东,是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前30强之一。其共有三个上市主体,分别为中国奥园 (3883.HK) 、奥园 健康 (3662.HK) 和奥园美谷 (000615.SZ) 。

2021下半年以来,监管变化、头部房企暴雷等因素带来的市场端和融资端双重磨逗收紧,让更多地产公司纯兆陷入流动性困境。 危机已从“三道红线”评价体系里的红橙档,逐渐蔓延至黄档,乃至绿档企业。

财务看似 健康 的黄档企业为何也爆雷?奥园是一个典型样本。外部环境极速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但奥园爆雷却与自身虚弱脱不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了干系。

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实力没有跟上野心,让奥做游租园积累了诸多问题。其发展十分依赖外部融资,且高利率的非标融资占比较高,隐形负债问题突出。2020年踩错行业节奏后,土储又难以形成高质量现金回流。《 财经 十一人》还发现,其2020年财报存在一些疑点。

倘若地产市场没有瞬间入冬,奥园的问题也会逐渐暴露。只是过程会更加温和、隐蔽。

钱多多为何还不起债

单从财务数据来看,奥园似乎不应该这么快倒下。

2021年中报显示,奥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债务约521.7亿元,而账面现金及等价物约683.2亿元。扣除受限制资金159.6亿元,仍剩余约523.7亿元资金,完全可以覆盖其短期有息债务。

这是很多房企面临的共同问题:账面上趴着数百亿资金,却还不了数十亿的债。

《 财经 十一人》综合采访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地产公司调表手段繁多。房企往往在年中、年末等关键节点,通过各种方式汇集资金,时点过了之后便将资金归还,导致账面资金虚高。

其二,预售资金监管整体趋严。房企回流到账面的资金,能动用的部分并不多。

其三,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是合并后的情况,而资金可能主要集中于子公司项目,真正可归集到母公司用于还债的有限。

这些企业实际可调用的资金,远不及账面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奥园的账面现金及等价物,占总资产约20%,这个比例,在前50房企中排名第一,前50的均值约11.12%。(前50即克而瑞2021上半年销售排行榜前50家的上市房企,下称“前50房企”)。

这个数据从侧面反映了,相较于自身体量而言,奥园其实存储了更多的资金。但为何仍然无法还债?《 财经 十一人》就此求教奥园,奥园称目前无法回复。

虽然奥园危机是去年11月才暴露于大众视野,但是其危机在2021上半年就已萌芽,自救行动也早已展开。

现金流量表显示,2021上半年,奥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0亿元,投资活动净流入212亿元,而筹资活动净流出122亿元。较往年变化明显。

这几个数字粗略勾勒出了奥园在2021上半年的整体情况:经营上努力回血,减少拿地;投资活动大幅减少,甚至可能在抽回资金;融资方面压力巨大,融到的钱远少于归还的钱。

奥园某区域中层员工李晓(化名)告诉《 财经 十一人》,集团资金紧张,早在2021年初就有端倪。最明显的是,拿地标准越来越严格。2021年起,奥园在拿地、收并购上愈发谨慎,对项目开发周期、回款测算、现金流最大值等指标卡得十分严格,尤其重视现金流测算。

“原先我们报十块地,总有一两块有点儿眉目,报二三十块,总能拿一块。但后来明显感觉这个比例越来越低”,李晓说。他还提到,整个2021年,全公司都在拼命回款,打折力度较大,以价换量,销售考核要求十分严格。

据《 财经 十一人》粗略统计,奥园披露的土地储备中,2020年度新增的项目数大约有100个,而2021上半年,仅新增了10多个项目。

奥园在融资侧失血过多。前50房企中,有18家2021上半年融资活动现金为净流出,奥园净流出122亿元,仅高于阳光城(-129亿元)、富力地产(-188亿元)、蓝光发展(-233亿元)、绿地控股(-370亿元)和中国恒大(-374亿元)。

经营侧回血有限,奥园在投资侧尽力挽救。2021上半年前50房企中,仅有5家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为净流入。奥园净流入212亿元,远高于排名第二的美的置业(112亿元)。

进入下半年,恒大危机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房企负面信息十分敏感。“信心”变得愈发珍贵而又脆弱。 11月初,惠誉在一份下调奥园信用评级的报告中指出,尽管奥园于2021年7月发行了18亿元人民币境内债券,并在10月进行了3.99亿港元股票配售, 但是现在基本没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自身造血能力有限,外部又停止输血,出售资产也需要时间,面对1月份到期的两笔大额美元债,奥园挣扎了一段时间,最后爆雷。上述两笔美元债合计约44亿元人民币,分别于1月20日、1月23日到期。

“如果不是刚好今年1月份到期,而是再迟半年到一年,奥园或许能挺过去。现在这个形势之下,哪怕一家相对优质的房企,遇上一笔超大额债务到期,也未必过得去。”一位私募基金地产投资人对《 财经 十一人》评价。“当然,奥园自身底子差,肯定也是一个问题”,他随即又补充道。

体弱的黑马

奥园踩错了行业节奏,在顶部下行阶段,仍然以收并购为主要手段,大举扩张,且大量布局下沉市场和沉淀资金的旧改项目。

2015年,奥园合同销售额152亿元,排名68。2016年起,开始高速扩张。2019年,奥园终于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销售额破千亿,进入前30强。

2016年之后,高周转、高杠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一种普遍 游戏 规则。多数房企借此高速扩张,奥园只是其中之一。“全国大部分城市, 从2015年到2019年房价几乎翻倍,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相应的扩张,反而说明企业看不清大势”。 上述投资人称。

但到了2020年,政策收紧前夕,奥园还是没有暂缓脚步,继续激进扩张。

2020年度,奥园新增土储约201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拿地支出达到450亿元,超过预算350亿元。从现金流来看,2020年度,奥园的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425亿元,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入476亿元,这两个指标的规模,在前50强房企中均排名第二。

发展这些项目,后续还陆续需要资金投入。而当年8月,监管层开始用“三道红线”限制房企加杠杆;12月底,限制银行业金融机构涉房贷款的“两道红线”发布,房企融资来源进一步收紧。这些政策及后续引发的连锁反应,改写了房企旧有的 游戏 规则。

融资收紧后,房企无法延续借新还旧的套路,更需倚重真实的经营活动。但奥园自身的造血能力相对较弱。惠誉在2020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奥园的业务对低线城市渗透较高,且与相同评级的房企相比,商业地产业务比重较大,更易受到行业下行风险的影响。

彼时,惠誉给奥园的评级为BB,与旭辉、龙光相同。奥园的合同销售平均售价约为每平方米10,022元人民币,低于同级房企13,500元~17,000元人民币的水平。

综合来看,奥园的土储布局偏下沉,广而不深。参考亿翰智库整理的2020上半年末数据,奥园在一、二线城市的土储建面占比约为37.6%,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储建面占比约为62.4%。(《 财经 十一人》调整了部分二线城市分类)除了大本营广东之外,在其他地区城市的深耕力度不足,奥园进驻的90余座城市中,有80多座城市土储占比均不超过2%。

惠誉还提到,2020年,奥园商业地产产品占可售资源的23%。而与住宅地产相比,商业地产的去化率更低,也更容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一位内部人士告诉《 财经 十一人》,奥园在三四五线城市拿了较多项目,商业项目质量不高,回款缓慢。另外,奥园旗下的县域集团、文旅集团,在诸多小县城拿了几十个项目。虽然地价低,压占资金不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杠杆率,由于市场不佳、房贷下不来,这些项目后续销售-回款周期较长。

另外,奥园近几年大力推行旧改业务,项目数从2018年末的16个快速增长至2020年末的60多个。这些旧改项目主要集中在大湾区,质量高,毛利可期。但问题是,旧改周期长,前期需要沉淀资金,更无法在短期内给公司回血。其境内发债主体奥园集团的资料显示,2020年末,旧改基金约占其少数股东权益的三分之一,约为136亿元。

上述奥园人士认为,奥园过去几年发展得过于激进,但资金、管理、产品实力均还不够强,没跟上业务的快速扩张,内部出现诸多漏洞。

首先是组织架构的问题。2021年3月之前,奥园旗下分为地产、商业地产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相对独立,各自为战,有如赛马一般你追我赶,相互较劲。虽然赛马机制有助于扩张,但两套班子的设置,一来使得人员结构复杂、冗余,增加沟通成本、降低运营效率,二来也增加了资金风险。“你两年翻了一番,那我也得翻一番,大家在拿地上变得非常激进,资金使用效率难免出现问题。”该人士称。

其次是项目管理上的粗放。收并购是奥园赖以扩张的重要手段。但不重视市场可行性研究,前期研判粗放,使得奥园较容易在收并购项目上踩坑。

李晓的感受是,很多时候,市场研究部门的人没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和立场,而是不断为投拓部门、区域负责人让路。

有些项目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不应该收购,但最后还是被拿下。甚至,为了配合将测算数值做得漂亮,市场部门预估的销售周期可以从18个月改成14个月,售价可以从一万五改到一万七。“激进扩张的时候,房企多少都有这个问题。但20个项目有2、3个是这样的,还能够运转下去,如果有10个项目都这样,公司是背不动的。”李晓说。

另外,激进扩张的几年里,奥园不断招兵买马,但进来的人鱼龙混杂。李晓感受到,同一类型、级别的岗位,有些同事素质高,像开飞机的,但也有很多同事,连驾照都还没拿到。更不用提混进来的投机分子,贪污腐败,项目本身赚不了钱,自己却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人员素质对不齐,导致很多时候,业务无法保持在统一的较高水平。

隐形的债务

窟窿究竟有多大,不能只看账面情况。水面之下,隐形的有息债务早就暗流涌动。而这些隐性债务,往往在出现问题时才会进入大众视野。

比如,去年11月,奥园集团被曝出一笔6590万元的信托贷款违约。 这笔名为“申万菱信资产-惠聚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信托,是惠聚系列的一个产品,于11月12日到期。系列中的另外3个产品,于当年12月到期。

这个资管计划的底层资产,实际可能是奥园系公司之间的往来款项。

理由如下:公开信息显示,惠聚2号主要用于“折价受让供应商持有的对奥园集团并表公司的应收账款债权”,由奥园集团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惠聚2号由珠海保税区启恒物流有限公司举借,而奥园旗下的广州弘凯置业有限公司,持有启恒物流60%股权,也就是说,启恒物流实际上也是由奥园控股的公司。

公开裁判文书显示,2021年11月16日、2022年1月12日,申万菱信对于奥园集团等相关主体,分别向法院申请了约2.07亿元、0.96亿元的非诉财产保全。

再比如,12月份,奥园理财产品爆雷时,其自行披露称,公司相关的基金和定融产品总额约60亿元,第三方公司管理的定融产品约24亿元。

2020年初,曾有做空者发布报告,详细分析了奥园的明股实债及自融问题。其在报告中指出,奥园的非控股股东权益主要由广州奥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珠海鼎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不同的信托、保险以及投资公司构成。其中,广州奥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奥园子公司,涉嫌自融。而种种迹象表明,珠海鼎盛也与奥园存在关联关系。

明股实债与自融,对房企来说是心照不宣的“秘密”。随着房企不断爆雷,这些曾经隐秘的操作逐渐暴露。

明股实债的主要隐患有两点:其一,负债率指标计算容易失真,影响对公司风险的判断;其二,实际应该作为利息支出的财务费用,并不会体现在利润表中,影响对企业真实盈利水平的判断。

中国奥园少数股东权益占总股东权益比例约66%,在行业内属于较高水平(前50均值约45%),而其少数股东损益占比,始终维持在20%以下。 一直以来,都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而奥园的解释是,由于项目投入到结算会有2-3年周期,预计2020年将会有改善。但从数据来看,这个改善不太明显。

花样百出的融资方式,体现了奥园对于资金的渴求。奥园自身资金实力不强,发展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且高利率的非标融资占比较高。 参考联合资信的评级报告,2020年底,其境内发债主体奥园集团的信托及其他融资占比约为47%。过去几年,奥园披露的平均融资成本在7.2%~7.5%,与同行相比偏高。2020年,亿翰智库监测的50家房企,平均融资成本约6.11%。

李晓对此感到无奈。 面对动辄13、14个点的非标融资利率,地产项目的运营就像走钢索一般,理想状态下,净利率可以达到5%~8%,但稍不留神,利润就会被吃空,甚至亏本。 自有资金占比高,融资利率低的房企,潜在利润率更高,经营上也就有了更多腾挪的空间。但对于底子薄,又高速扩张、渴求资金的房企而言,只有不断提高周转,一个锅盖盖五个,甚至十个锅,才能提高自有资金的回报率,但风险也随之叠加。

疑点重重的2020

《 财经 十一人》发现,奥园身上还存在一些疑点。

其一,近两年,这家公司依据账面数据推算的回款金额,与综合其他披露计算的结果相去甚远。

一般来说,将预收款项当期变动,与营业收入加总,可以得到当年预收款项的实际增加。对于地产公司来说,这个数值大致与当年的回款金额相近,会有一定误差,但差异不会过大。

从下表可以看出,2020年与2021上半年,综合奥园权益销售额与回款率,得出的回款金额,与报表数值推算的结果差异较大。

即便考虑到奥园在此期间处置了部分子公司,这个差异仍然让人难以接受。以2020年为例,当年奥园出表公司合计约有75亿元预收款,即便加上这75亿元,仍有近300亿元缺口(844-474-75=295)。

对于这个差异,有几种可能的解释方向:

一是奥园的合同销售额虚高。对房企而言,合同销售额是一张最直接、响亮的招牌。提高排名,甚至冲击千亿,意味着名声、荣誉,也意味着更多的融资机会。2019年7月、2020年3月,中国奥园先后两次遭到做空,做空者均对其销售额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二是奥园的真实回款率或权益比例低于披露数据。

三是当前财务报表或许已不能准确反映奥园的整体情况。假设奥园披露的全部数据均真实可信,以2020年为例,奥园当年全口径的回款金额约为1130亿元,而其合并范围内的推算回款金额约为474亿元。也就是说,若不考虑权益比例,当年,奥园有高达656亿元的回款均发生在表外。

2020年,奥园参与的合资项目数量从2019年的10个增至90个,为合资公司提供的担保从2019年的80亿元人民币升至240亿元人民币。

前述奥园内部人士透露,有时候,明面上的负债减少,其实是转嫁到了合作方,以合作方的名义贷款,公司为其提供相应担保。受访的投资人也指出,这是地产公司在降低表内负债时会采取的一种操作。

这意味着,奥园的财务报表或许已不能准确反映其整体情况,其真实的负债规模也愈发成谜。

其二,奥园将多家子公司“处置”给了一家可能存在关联的公司。

2020年度,中国奥园毛利率下滑明显,净利率却略有提升,主要得益于其非经营性损益。其中占大头的,分别是18.4亿元的汇兑损益,和12.28亿元出售附属公司的收益,两者合计约占当年税前净利润22.54%。

《 财经 十一人》发现,当年中国奥园处置子公司的多个处置交易的对象为同一家公司,而这家公司又与奥园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据年报披露,中国奥园2020年处置了50家附属公司。这些公司之间存在控股关系,如果剔除掉被控股的公司,则剩余34家,其中有6家公司的处置没有交易对价。我们将剩余的28家公司视为其当年出售的主要附属公司。处置完这28家公司后,奥园仍然持有51%及以上股权的,有19家,占比近70%。

一般来说,持股51%及以上,说明对这家公司具有控制权,需要考虑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自然也不能算做出售附属公司。但是,很多地产公司会以公司章程规定为由,说明自己不能“单独控制”这家公司,从而实现附属公司的“出表”,奥园这次也给出了同样的理由。

然而,事实恐怕并非如此。从下表可以看出,一家叫做“广州晟益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晟益”)的接盘方,当年入股了奥园的十家附属公司。彼时,广州晟益成立不到一年,其法定代表人吴鹏飞,正是珠海鼎盛的法定代表人。广州奥晟投资有限公司,也成立于2020年,现已是中国奥园的全资子公司,其初始董事之一也为吴鹏飞。

另外,《 财经 十一人》并未查到其中三家公司的股权变更信息,不知其股权当年究竟出售给了谁。目前,这三家公司仍由奥园100%持股。

奥园集团的发债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多家出表公司所涉及的地产项目,奥园享有的权益仍为100%。

《 财经 十一人》就上述疑点咨询中国奥园,奥园称暂不回复。

自救之路

爆雷之后,诉讼接踵而至。公开信息显示,其境内地产业务运营主体奥园集团,目前已因三个案件成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总额金额合计约21.64亿元。

贝壳研究院分析师潘浩指出,奥园与其他陷入危机的房企类似,在整个流动性系统中,先是一个齿轮卡住了,由于缺乏信心的润滑,故障又不断传导至其他联动的齿轮,最后导致系统全面失效。

现在,奥园需要盘活这个系统。

在其官宣境外债务重组后,市场陆续有消息称,山东某康养地产国企有意成为中国奥园控股股东,广东粤海置地、越秀地产等公司也在考察中国奥园位于广州、珠海地区的项目。截至目前,公司未公布重大实质性进展。

据智库媒体REDD消息,市场传闻的某康养地产国企,或为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旗下的中垠地产。

奥园与中垠地产在2020年建立合作关系。奥园旗下的深圳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中垠地产40%的股份。中垠持有济南阳光壹佰房地产公司51%的股权,而济南阳光100国际新城,是2020年新出现在奥园披露土储中的项目。同年,奥园还新增了“济南中垠广场”、“济南中垠御苑”等项目。

几位受访者均表示,国企的决策流程一般较为复杂,这笔潜在的战投目前看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另外,与整体出售股权相比,出售单项资产可能更为高效。一般来说,股权收购面临更大风险,尤其是当公司信用出现了问题,金融机构、战投方更需要全面、详细盘查底层资产,摸清各种隐性债务。因此,他们往往更愿意直接收购优质资产。

而目前,对于陷入危机的房企而言,出售资产也是个艰难的博弈。上述投资人提到,一些收购方在谈判时,会将折扣打得极低,甚至只是略高于这个项目的有息负债。比如,一个可售20亿元的项目,投入的10亿元中,有7亿元开发贷,那么收购方会从8亿元开始报价。而不想贱卖资产的房企,往往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

对于奥园来说,通过处置资产降负债,还可能面临另一重潜在压力。惠誉指出,少数股东权益占比较低的房企,可以通过处置项目权益来降杠杆。而正如前文所说,奥园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较高,这降低了其财务灵活性。

无论如何,目前进入ICU的所有房企,都非常需要向外界释放利好信息,以维系脆弱的信心,获得喘息空间。

作者为《 财经 》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实习生

房企负债率排名2021

NO.1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恒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全国房地产龙头,岌岌可危,每天都有商票逾期,债券经被停止融资融业务,裁员60%,因不惜一切代价保交房导致金融机构恐慌,2家信托要求提前偿还贷款。 负债万亿级别,表外负债(商票等)千亿级别。

穆迪信用评级:公司“Ca”(倒数第二级),无抵押票据“C”(倒数第一级),评级展望“负面”。

NO.2:华夏幸福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2020房地产10强,河北龙头房企,负债总额4000亿,3月宣布资金链断裂,上半年亏损近100亿,截至9月4日,违约债务本息合计878.99亿元,账上几无可动用资金。

曾作为华宏败夏幸福白衣骑士和最大金主的中国平安,计提损失359亿。

中诚信国际,已将华夏幸福从信用评级名单中除名。

NO.3:新华联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债务违约,抵押、质押、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资产账面价值总额454.58亿元。

NO.4:鸿坤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

鸿坤地产业绩大幅下滑,经营性现金流腰斩,融资成本高且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债务压力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

NO.5:恒泰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频繁纳入被执行人。

NO.6:实地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大规模商票逾期未兑付,供应商、持票人赴实地总部维权。

NO.7:蓝光发展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号称“西南王者”,负债2000亿,曾一脚踏入千亿房企 。多地项目停工,据蓝光2021半年报,其账面可自由动用资金仅为3亿元。9月3日,蓝光控股股东蓝光集团所持股份全数被自然人顾斌竞得,成交总价仅为2亿元,平均每股价格为2元。

20.成飞建设: 频繁纳入被执行人 。

NO.8:宝能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金交所理财产品逾期,员工讨薪。

NO.9:荣盛发展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房地产16强,负债2500亿,近一年内股价腰斩。

踩中大部分红线。短期债务占比较大,偿债压力巨大。

上半年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2亿元,几近枯竭。

上半年频繁为下属子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已发布逾20份担保公告,担保规模巨大。

近期多个项目大幅降价抛售,环京和青岛等地房价折扣甚至低至五折。

美元债异常低迷,评级下调,外部融资遇阻,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荣盛发展的运营 和财务状况将将面临裂樱各种挑战,。

NO.10:泰禾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负债2000亿,上半年营业收入仅为6.62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8.5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99亿元,总资产负债率91.81%。

8月28日,泰禾集团在中国院子召开记者招待会,老板黄其森亲自上台推销中国院子的房子。现场有烂尾楼业主上台,替全国数十万烂尾楼蔽源颤业主,给黄其森赠送锦旗,锦旗上写着:百城千楼项目烂尾,十万业主无家可归。业主被泰禾保安打伤。

NO.11:天房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天房集团,曾是天津最大国有房企,于2018年爆雷,负债近2000亿。

天房发展,曾为天房集团所控股,2021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4.86亿元,净利润—1.06亿元。

NO.12:建业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河南地王,河南本土最大房企,2020销售额过千亿,负债1500亿。

引信来自一封求助信——《关于企业出现重大风险和危机并请求帮扶救援的报告》,内容显示:受汛情、疫情影响,建业300多个地产项目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但需支付巨额运营成本,销售业绩出现下滑,销售及回款较原计划减少近30亿元,多处工地停工,累计各种经济损失逾50亿元。

问题实际上并不仅仅来自天灾:

建业资产负债率87.2%,净负债率92.6%,现金短债比1.93,踩中红线,被归为黄档企业。

穆迪将建业地产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至"负面"。

NO.13:三盛宏业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破产重整。

NO.14:协信远创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协信集团,曾为西南房地产地头强蛇,深陷债务危机后,引入投资者成立协信远创。

协信远创,负债700亿,逾100亿元债务逾期。

因为频繁的债务逾期,协信远创被联合资信等评级机构下调至垃圾级。

近期协信远创更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

NO.15:富力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40亿贷款展期6个月,一年内到期债务595.76亿,三条红线天天踩。

评级机构穆迪宣布将广州富力下调至B2、香港富力下调至B3;评级展望为“负面”。

富力曾吞并万达酒店,其酒店业务持续亏损。

NO.16:阳光100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阳光100,负债500亿,上半年收入仅为33亿元,年利息支出却超70亿。

多次债务违约,多地项目停工。

另有超百亿债务一年内即将到期。

另外,债券价格下跌较大,商票年化收益达到36%,受限资产占比高,网传区域裁员40%。

NO.17:新力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新力,负债约800亿。一家神秘的房地产商,从江西起家,10年时间从0做到1000亿规模。

网上流传《新力地产老板张园林求救信》称,2019年新力控股创始人张园林欠下16亿港元高利贷,至今未能脱离债务危机。

每天都有子公司商票逾期,拖欠进度款被总包方停工。

更频频曝出大量票据到期无法兑付。

NO.18:中南建设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 触碰三条红线。

NO.19:祥生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大量参与民间借贷,多次列为被执行人。大规模裁员。

NO.20:新城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负债4500亿。

NO.21:金地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房地产20强,负债3000亿,债务相比2016年的1000亿暴增2倍,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58亿元,应付债券为420亿元,有息负债总额1230亿元。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0亿元。

NO.22:绿地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一直踩红线,负债超万亿;绿地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40%-50%左右。

NO.23:花样年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花旗、瑞信私人银行不再接受花样年控股的债券作为抵押物,现在新发债券基本没有人买了。

NO.24:碧桂园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规模不亚于恒大,负债也是万亿级别,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打造“偏远郊区超级大盘”,2019—2020,碧桂园高溢价拿下大量三四线城市开发土地。由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或流入少,房价虚高问题严重,市场风险极大。

投资巨大的马来西亚森林城市深陷泥潭,几近停滞。

因高周转而导致的工地事故、工程质量问题不断,业主投诉维权不断,2020年房企综合满意度垫底——行业10分的平均水平,碧桂园只有4分。

近期碧桂园“品牌部”“雇佣军”活动频繁,神似爆雷前的恒大。

NO.25:融创中国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负债万亿级别,不但在22个重点城市花重金抢地,还在大量三四线城市,以高达50%以上的溢价拿地,创造多个地王。

市场传闻,融创跑到香港私募,报出两倍市价,把资本市场吓坏了。而且融创还在内部向职工融资借钱。最新消息是,它对万达毁约了。

孙宏斌的激进在房地产业最有名,但是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他在半年报业绩会上突然变腔:“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我们预计下半年市场会比较惨烈,安全放在第一位。”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企投资人怎么样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是国企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很不错。

1、公司简介及公司组织架构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金茂”)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城市运营领域的平台企业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于2007年8月1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 HK.00817)。

中国金茂以“释渗世放城市未来生命力”为己任,始终坚持高端定位和精品路线,在以品质领先为核心的“双轮两翼”战略基础上,聚焦“两驱动、两升级”的城市运营模式,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城市运营商。

集团主席宁高宁自2016年1月加入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现任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化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亦出任远东宏信有限公司(股票代号:03360)董事会主席。

宁先生自1986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任职,历任企业开发部业务经理及副总经理、董事兼副总经理、副董辩喊哗事长兼总经理等多个高级职位。

宁先生自200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及其若干附属公司董事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架构如下:

2、领先的城市运营商

现在很多地产公司搞产城项目携行,但相对住宅及商业综合体,产城给人的感觉有些Low,但你如果说你是城市运营商,立马高大上,金茂的城市运营商定位就是一个高大上的存在,只需这一个项目,便可以证明其名副其实并且高大上的城市运营商。这就是金茂的长沙梅溪湖项目。

2010年的时候,该项目所在地还是一片葡萄园,本城居民对该区域的印象是“特别荒凉,不过可以买到新鲜葡萄。”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任何像样的建筑,如下图所示:

如今,这片区域已经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长沙梅溪湖,占地7.8平方公里、总建面近千万方。其已先后获得首批“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城区”和“亚洲首个英国BREEAM最高级奖项——绿色建筑杰出奖”、“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等国家、国际级殊荣。

这样奇迹般的变化,让操盘梅溪湖的金茂,声名在外……

3、金茂府系:一个神奇的存在

2009年6月30日,一个值得被行业铭记的时刻,因为在历经了一小时、97轮竞价和22次举牌之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房企杀出重围,以40.6亿元的价格成功竞得广渠路15号地块,刷新了北京历史以来最高总价和单价两项纪录,成为当时新闻头版的“双料地王”。

事实是,在地块开拍之前,媒体报道将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了soho中国潘石屹的身上,而亲临督战的老潘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首战失手,以至于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潘石屹那句略带吐槽性质的“哪怕是神仙盖房,这个价格也贵”,一度成为行业对广渠地王争议的由来。

两年之后的2011年,广渠金茂府以其独有的绿金科技和高出周边价格整整80%的均价震撼发布,在适逢严控大限购的背景下依然连续两年稳居北京楼市销冠,才真正让业内重新认识了方兴地产(金茂前身)以及方兴地产开山立派的金茂府。

从此,质疑声被击碎,没有过多的解释也没有过多的回应,广渠金茂府的成功与逆天表现,足以说明一切。

广渠金茂府,作为金茂府系开山鼻祖,被誉之为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神话,首次开盘当天售罄,开创了蝉联单盘两年“销冠”的辉煌。而同样位于北京的望京金茂府,也以45分钟售罄的神话再次延续了金茂奇迹。

时间到了2021年,金茂府神话仍在继续:

* 北京颐和金茂府的半年签约金额35.5 亿元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

* 北京东叁金茂府签约38.7 亿元;

* 深圳龙华金茂府上半年累计签约35.2亿元;

* 义乌福田金茂府签约销售44.0亿元。

金茂府系的传奇故事不断延伸,甚至延伸到了在金茂工作过的候选人身上。在上海就有那么一个候选人,简历看上去亮点真的不多,但就是有段在上海某个金茂府项目操盘经验,就被中海看上了,要知道中海这个职位之前面试了很多人没有看上,而就是这操盘过金茂府的项目总,成功应聘进到中海做了项目总。要说他被录用的唯一理由,你就是做过金茂府项目。

4、金茂喜欢用什么样的人

央企中,即使在2021年非常不利的市场环境下,金茂仍旧是持续招聘房企之一,说明一方面公司的业务受市场影响不像有些公司那么大,同时说明公司非常注重人才培养。

而其招聘的岗位则各个条线都会有,如工程项目、设计条线、营销条线。其中会有超高层工程的职位,虽然说金茂超高层数量没有绿地、世茂那么多,但仅仅一个上海金茂大厦就足以说明金茂在超高层领域的地位。

良好的教育背景是很多央企的偏好,就像中海很多哈工大、远洋很多清华,甚至招商蛇口这样待遇相对低些的央企对人才的学历要求都是非常高,金茂也不例外。

在校园招聘中,金茂的地产开发管培生,诸如人力、财务、客关、投资等岗位,基本要求985本、硕起步。营销管培生岗位,对广大毕业生来说比较友好,只要求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形象气质佳,热爱营销即可。

社会招聘中相对学历会放宽一些,但统招本科是底限了,而且也需要一本才行,那些二本三本除非背景非常好,否则机会不太多,事实实际招聘中,更多的还是希望人选是211、985的,至少好的学校会优先录用。

公司背景:金茂对公司背景的要求还好,不像有些房企只是对标某几家公司,这可能也跟金茂有不同业态有关系。

金茂偏爱央国企,尤其大型企业如万科、中海、绿地、华润、保利、招商、中信、中粮、远洋等企业,但对一些品质好的地产30强公司也是考虑的;由于金茂同时有些商业项目,因此对一些外资公司如:长江实业、和黄、新鸿基、瑞安、仁恒等也是考虑的。

金茂的产品品质决定了其不可能走快周转路线,因此对一些快周转公司的人才不太感冒,必须要好品质才行,一些快周转的公司如碧桂园、中梁等也就不合适了。

同时关注人选之前的操盘经验,关注品质项目的操盘经验,这样的人才会适合金茂的需求,我们同时也看到有些人的经历,公司不是特别有名,但做的项目是高端盘,在当地非常知名,这样的人才金茂也可能会考虑的。

人员的稳定性是很多国央企强调的,金茂也不例外,尽管很多民营企业也强调,但通常不如央国企强调,这可能也跟央国企的人才很多本来就来自央国企,因此通常稳定性要高于民营房企,而民营房企的老板想法变化比较多,所以人员稳定性往往差些,稳定性的具体要求,通常需要一般平均每家公司3年以上。

感觉央企对人才的形象要求普遍比较高,我们都知道华润对人才的形象就非常看中,金茂也是对综合素质比较高,需要形象好气质好,沟通表达能力强,这也为了代表金茂形象吧,毕竟那么好的产品在那。

需要说的是金茂对候选人年龄方面还是强调年轻化,很多职位的年龄红线在38岁,虽然金茂里面的老员工年龄偏大,但并不像有些公司一样,老员工年龄大就可以找些同样年龄大的新员工过来。

一方面的确年轻人干劲更足,能承受地产行业的压力及高强度工作,同时可能这也是为了人才的梯度培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金茂的高管都是内部培养提拔上去的。

可能是由于宁高宁之前是多年华润背景,因此有蛮多华润的高管加入,我就认识一位在华润工作多年的人,推荐了很多职位都不愿意去,结果去年去了金茂,是否是因为华润有熟人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华润去金茂那边的人还是很多,就有人说在某些区域华润和中建五局背景的人在金茂发展晋升的机会更多一些。

5、金茂的薪资如何

金茂的薪资在央企中还算可以,尤其是月发薪资和年总薪资的比例更接近市场,很多职位的薪资年终奖金是按照8个月来计算的,也就是月发部分跟年终奖部分是在6:4,比如年总薪资100万,月发能到5万。

而不像有些央企的薪资月发偏低,比如中海有些区域年总100万的话,月发可能只有3万,这样的薪资架构使得金茂在人才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非常高,近期就听到很多标杆公司的人,包括一些民营房企的地产人,提到看新机会目标公司,就有非常多的人提到金茂。

薪资方面的吸引力是一个方面,金茂对人才还真的非常重视,甚至比很多民营企业都要重视。

前些时间就听说了这么一件事情:有个金茂人事为了让一个人选能做决定尽快入职金茂,跟猎头一起连夜赶到另外一个城市请候选人吃饭并交流沟通,候选人人深受感动立马入职了。

这样的情况在房企招聘中,尤其金茂这样的央企中非常罕见,我们通常理解很多央企对人选的态度都是爱来不来,你不来排队想要来的人多着呢。

从这件小事上看出金茂对人才的态度,这应该也是金茂不管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下都能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唯有保持对人才的重视,企业才能更更长久的发展。

金茂做事是认真的,有时可以说是非常认真,金茂是非常罕见的在一些高管招聘中有赔偿条款的公司,即如果你接受了金茂的offer后来又不去了,那你是需要赔偿金茂的。

这样的情况的确出乎很多人的理解,很多人都觉得接受了offer不去就不去了,但金茂不行。因此接金茂offer前需要提前考虑清楚到底要不要接。不过可能这也就是金茂之所以为金茂,保持一贯做事认真的态度,方能在市场上长久不衰,也方能让金茂发展传奇继续!

富力阳光城等多家房企被下调评级,房企偿债压力到底有多大

三大评级机构轮番下调房企评级

10月18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接连下调了十余家国内上市房企的信用评级或评级展望,其中包括绿地、阳光城、富力、佳兆业、奥园、合生创展、祥生、中梁等多家知名上市房企。

报告显示,穆迪对佳兆业、富力、奥园、绿地等企业信用评级有所下调,例如其对佳兆业的评级从B1下调至B2,对富力的评级从B2下调至B3,而对领地、三盛、合生创展等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穆迪下调房企评级的核心原因为房企偿债能力下降。例如,穆迪将阳光城评级由B1下调至B2,主要考虑到近期债市动荡,阳光城以合理资金发行新债券,面临不确定性。报告称,截至2022年年底,阳光城有大量在岸和离岸债务到期,包括11亿美元的离岸债券和101亿元人民币的境内债券。

实际上,本月的不久前,标普和惠誉也对部分国内房企下调了评级。例如,标普将富力评级从“B”下调至“B-”,展望为负面,对绿地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B”下调至“B+”;惠誉也将鑫苑置业评级下调至“C”。

更有统计数据显则绝示,截至9月底,穆迪、标普和惠誉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房企评级行动累计达到90余次,超过去年全年的两倍。

房企偿债压力较大

几大评级机构缘何下调多家房企评级?据悉,房企流动性紧张,销售层面不给力,加上整体融资环境偏紧综合导致房企偿债压力加大或是主因。

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进入10月,房地产美元债全面出现危机,先后有绿地、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

房企融资能力下降

实际上,近来国内融资环境偏紧,房企融资能力下降,前三季度房企融资水平明显下挫。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今年9月房地产企业融资总额为911.6亿元,同比下降43.8%,环比下降22.3%,单月融资规模同比连续七个月下降。今年1月-9月,房地产企业共融资15252.3亿元,同比减少17.0%。

此外,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刘水指出,ABS(资产证券化)暂停签发是融资规模大降的主要原因,表明监管对房企表李盯如外负债的融资模式已经警觉,持续大半年的ABS发行热潮逐渐退去。

克而瑞报告也显示,进入三季度,信贷和非标政策仍处于高压状态,其中9月以来审计署进驻20多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严查违规地产融资,同时监管层也对多家信托机构和地方金交所的存续产品开展清查工作,涉房非标融资几近暂停。

随着融资持续收紧,房企发债难度加大。据克而瑞监测的95家样本房企债券融资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新发行债券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3.6%、8.3%和-40.6%,新发行债券明显缩量。此外,叠加今年前三季度偿债高峰的来临,很多房企较难实现借新还旧,只能利用自有资金来偿还旧债,净融资呈持续净流出状态。今年三季度样本房企净发债额为-607.4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734.3亿元。

融资环境放松对房企利好有限

10月15日,央行在今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曾表态,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存在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主要银行应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

这被外界解读为房地产融资环境放松的信号。中指研究院认为,10月15日央行的表态是行业信贷压力有所缓解的信号,四季度融资情况或有所好转。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也认为,此次央行表态纠正对“三线四档”的理解,是向房地产市场释放了一个利好信号,信贷环境或将有所改善。

黄立冲也坦言,进入四季度后,国内融资环境可能会出现一定改善,但房企海外的融资环境不会受国内政策影响,而是与房企自身流动性等问题相关,因此不会有所改善。

克而瑞报告显示,展望四季度,房企整体到期债券为1082亿元,同比减少7%,环比减少 19%,虽偿债压力有所哪启缓解,但仍属于 历史 较高位。同时2022年上半年房企到期债券规模为3671亿元,房企偿债压力持续。

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远洋集团《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多项ESG评级,位列国内房企第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7136.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