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央行:目前,家庭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意愿正在回升,从家庭部门看家庭消费中的金融服务有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央行:目前,家庭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意愿正在回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从家庭部门看家庭消费中的金融服务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央行:目前,家庭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意愿正在回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从家庭部门看家庭消费中的金融服务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2017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并在2019年出现负增长,2020年开始出现回升。从目前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平认为,从数据来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和疫情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关。

疫情期间,人们更多地考虑存款,减少了支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们会更加理性地评估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都会更加谨慎。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所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较高、人均收入较高、物价水平也高的话,居民的收入增速就会更快一些。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核猛不够快,居民收入增速就会慢一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报告》改乎桥显示,在受访的居民中,有55.2%的居民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

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大。如果经济增速下降,但居民收入不增长甚至下降,这就会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促进消费,而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张明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此外,还应适当减少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在刘顷禅英看来,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利润下降,生产积极性不高;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环境欠佳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阵痛。”刘英说。“我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会出现一些阵痛,比如产能过剩、经济增速下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

在李迅雷看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计算,2019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为58.7%,日本为41.1%、德国为46.4%;而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仅为38.9%,低于日本和德国。”

李迅雷建议:“一方面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老龄化带来的消费需求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他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则更愿意将钱存起来以备养老之需。”

“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贫富差距过大,会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改善社会公平。”张宇燕说。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0%,但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却很低。这说明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是一个严重问题。”张宇燕说,“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债务负担沉重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居民债务负担沉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5.7%,其中住户贷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为39.2%,在主要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

据《报告》数据,2021年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1.4万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7.3万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了2.8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认为,居民杠杆率迅速上升和高债务水平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对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进行测算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债务收入比超过90%的家庭占比接近70%。

信贷结构不合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不少企业出现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这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不良,影响了他们的信贷能力和贷款可获得性。

据统计,我国居民部门负债中约80%是房贷,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3.58万亿元,占居民部门债务余额的46.73%。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去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30.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虽然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但对居民消费形成重要支撑的信贷增长乏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覆盖面不够广,居民在面临疾病、失业、工伤等风险时,只能通过储蓄来应对。专家指出,未来

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居民的存款会增加?

一、住户存款猛增、大件商品销售下降引人担忧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4.7%,创下近十年新低。

由于人行两次调降了LPR利率,上半年居民存款利率呈下行趋势。据金融部门初步统计,今年6月,全国银行新增加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是2.32% ,这和调整前的4月相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新吸收的定期存款利率下降为2.5% ,比上年同期低16个基点。由此看,居民存款利率也创下近十年新低,说明存款增加并非利率的因素。

上半年新增住户存款,却在收入和存款利息双双创下新低的情况下,创下至少近十年新高。前5年每年上半年的居民存款新增额一般在7万左右,比如2017年上半年新增住户存款7万亿,2021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7.41万亿元。再往前5年,住户上半年新增存款一般在4万亿左右。

上半年,我国人均消费支出11756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5%。其中居民住房、汽车、手机三大件消费均大幅度下降。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6.6万亿元,同比下降28.9%;国内汽车销售1205.7万辆,同比下降6.6%;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36亿部,同比下降21.7%。

在居民收入同比仅增加4.7%的前提下,上半年住户存款同比增加40%,而居民支出仅增加2.5%,大件商品消费还大幅度下降。这一异常情况引来不少人的担忧。

有的人认为岁蔽袜,上半年存款大幅度增加,是消费复苏缓慢的主要原因;有的人建议,应采取措施挤出居民存款,让居民少存款多消费;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在提及中国人是否更爱存钱这一问题时,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预计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居民的投资意愿将逐步恢复,消费意愿将稳步回归。意思可能就是疫情的原因让居民愿意存钱、不愿消费。

但根据我们对居民存款、居民收入数据的深层次梳理发现,恐怕大家对住户存款大幅增加的认识,还流于表面。实际上,上半年住户存款大幅度增加,可能与大多数居民没什么关系,这也意味着,指望通过降低住户存款来促进住房、汽车等消费,或者用来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大家可能要失望了。

二、新增存款的95%来自中等和高收乎激入人群,低收入人群是没有存款可以用于增加消费的

我们依据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分组资料,按月收入低于2000元、2000-6000元、高于6000元,重新整理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组,并计算出3组的人口比重、收入比重、平均收入、平均支出、推算出各组的新增存款(各组收支差额乘以平均收支差与新增储蓄的比例)。经过重新整理推算的资料,我们发现:

第一、低收入组占全部人口约41%的居民,月均收入仅1137元,减去990元的月支出之后,上半年人均仅增加882元存款;约46%的中等收并桥入组居民,人均月收入3368元,月均支出2365元,上半年人均新增存款约6022元;占全部人口13%的高收入居民,上半年人均月收入7902元,月均支出2544元,人均新增存款约32147。

第二、占人口总量41%的低收入居民,上半年新增存款仅0.52万亿元,仅占全部新增存款的不到5%;占人口总量13%的高收入居民,上半年新增存款5.89万亿元,占到全部新增存款的57%。另外46%的中等收入居民,新增存款3.9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存款的38%。

在6月底113.69万亿元住户存款中,低收入居民人均存款约0.97万元;中等收入居民人均存款余额6.63万元,是低收入组的6.8倍;高收入居民人均存款余额35.38万元,是低收入组的36.4倍,是中等收入组的5.3倍。

这个分组数据,与去年12月底北京大学姚洋教授在一次论坛演讲中提到的,我国有40%的家庭几乎没有储蓄,其中更有10%的家庭存在负储蓄,是基本一致的。

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分组看,后者上半年人均收入是前者的2.35倍,但两者的消费即人均支出,后者仅比前者多7.5%。而这两者分别比低收入组的人均支出高139%和157%。

这组数据意味着,只要达到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基本的消费支出月均都在2500元左右。拉动常规消费的,不是高收入或者中等收入人群,而是低收入人群。

但新增存款的95%都来自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是没有什么存款可以用于增加消费的。

三、新增存款中仅有3成属于活期存款,可用于增加消费或增加投资的比例较低

从国证大数据制作的“住户存款中活期存款比例”曲线图来看,疫情以来,居民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直线下降,定期存款占比直线上升。这意味着,疫情已经彻底改变了居民的储蓄偏好,居民更愿意为长远的将来准备资金,留给近期消费的活期储蓄因此越来越少。

疫情发生前的2020年1月,居民新增储蓄中,活期储蓄占比36.7%,超过三分之一。6月份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31.7%,是仅次于5月份31.2%的三年来第二个低谷。

活期储蓄比例不断下降,定期储蓄比例不断增加,意味着居民们,主要是中高收入阶层的居民们,对未来的预期缺乏信心。为什么没信心?疫情不断反复,俄乌战争持续,各国通胀高企纷纷加息,国家政策频繁调整不太稳定,国内外经济似乎在走向经济调整或者低增长、甚至于滞胀的周期,这导致中高收入阶层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储蓄措施。

应该说,这个定期储蓄比例增加的趋势,与央行发布的“居民消费、储蓄、投资意愿”数据是相匹配的。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基本持平。

以上分析说明,指望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来挤压新增的十万亿储蓄,从而来增加消费,似乎有点文不对题,使劲不讨好。你叫他们(中高收入阶层)怎么消费呢?买车吧,他们基本上都有车子了。出境游吧,政策限制出不去。国内游吧,疫情并未绝迹,到处需要核酸,万一碰到阳性,隔离是在麻烦。

四、投资渠道受限,短期内引导中高收入阶层减少储蓄增加投资也不太现实

首先不可否认,上半年新增的十万亿存款中,受到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上半年波动加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特别是银行的理财产品竟然出现“破净“,导致中高收入阶层的风险偏好下降,收回部分投资重新存入银行。

更重要的是,中高收入阶层居民中,该买房的,可能户均已有2-3套了。看到半年新增十万亿存款,就以为房地产还有指望的人,需要冷静分析分析这十万亿存款的结构。占有95%存款的中高收入阶层,早就买了房子,他们不仅有自住的房子,还有出租的房子,面对一年多的房市萎缩,他们怎么可能再去买房子?

真正差房子的,是那41%的低收入人群,可他们半年才省吃俭用存了882元钱,一个月不到150元,存款余额人均不到1万元。你叫他们拿什么付首付?拿什么付月供?一个月150元的新增存款,利息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哪家银行敢给他们放贷买房呢?

央行:目前,家庭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意愿正在回升,从家庭部门看家庭消费中的金融服务有  第1张

你如何评价居民存款的大幅度增加?

我认为日前,央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在目前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的大趋势下,居民存款却大幅度增加,着实是有些匪夷所思。

现象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意?

一1.为什么居民存款会大幅度增加呢?首要原因,一定是在于疫情的影响。

我们知道,2022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多点开花,各地普遍都采取了更为强有力的封控措施,致使人流物流受阻,很多具有出行、聚众属性的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减少,对于居民的消费增长形成了一定压制。

2.从数据上看,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的同比表现一直不及疫情之前,其中1~11月餐饮收入累计同比下滑了5.4%。通常情况下,消费与储蓄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消费受到压制,储蓄自然会抬升。

与此同时,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叠加本轮疫情的长橡悄手尾效梁嫌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尤其是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偏谨慎态度。

从数据上看,一面是2022年居民消费信心的急速下降,另一面则是失业率的攀升。如此一来,很多人的避险心理一再强化,引发了预防性储蓄的运拦攀升。

事实上,央行于2022年四季度进行了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同时四季度收入感受指数为43.8%,比上季下降了3.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都可以反映出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从这个角度看,居民部门存款的大幅度上升,似乎可以理解为由疫情引发的“金融后遗症”。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疫情的影响,导致居民存款增加的因素还有以下两点:

一则,资本市场遭受重创。回顾整个2022年,受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普遍遭受较大冲击,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股债双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我国更是叠加了人民币贬值、疫情反复等因素,市场预期不振,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巨震,不仅股市大跌,基金类产品大幅度回撤,就连银行理财产品都出现了“破净”。如此便导致多数普通投资者的财富都出现了缩水,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意愿有所下降。

相比之下,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更高,收益也更为稳健,故而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将钱存入银行,将其视为资金绝佳的避险场所,继而让存款金额不断增加。

二则,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使然。根据《中国财富报告2022》的相关数据,我国居民资产中近70%是实物资产,其中房地产占绝对主导地位。然而2022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不景气,部分民营房企陷入融资困境,个别地区保交楼出现问题,致使居民购房意愿大幅度降低,其中不乏一些人将原打算用于购房的钱存入银行,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居民存款。

3.人们越来越爱存钱,这是好事吗?

某种意义上讲,爱存钱体现了一种勤俭节约的品质,而这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被大力提倡,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却不然。

经济学宗师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节俭悖论”: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

事实上,按照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确实需要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日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就我国而言,此前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消费市场持续承压,但反弹空间亦是巨大。而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渐放开,曾经扰动各行各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将日趋弱化,加上高层对于“做好经济工作”的多次表态,2023年国民经济复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在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体现了高层对于提振消费市场的迫切希望。

在此过程中,那些因消费场景受限下的被动储蓄积累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加部分,有望在接下来成为支撑消费市场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储蓄向消费转化势必需要时间的消化,从节奏上看很难在短时间内“倾囊而出”,原因有三:

一来,受三年疫情影响,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了冲击,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承担的压力往往更大,后续难免需要一定时间去修复,客观上需要居民部门整体减少消费,并积累足够的盈余;

二来,如前文所述,当前居民消费信心急剧下滑,目前尚未看到反转迹象,反映出此前疫情的冲击给相当一部分居民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部门整体的消费预期,形成了所谓的“疤痕效应”,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很难放开胆子敢于花销;

三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关键在于经济回暖、就业增加和收入提升,只有各方面都逐渐重回正轨,居民对于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才会趋于缓解,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改善。

参考华西证券的研究报告,当前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约有3.3万亿元,而要将这3.3万亿元的超额储蓄全部转化为消费,大概需要3~4年的时间,对应的是2023年超额储蓄中可能会有8000~1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消费,规模约占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2.5%。

同时参考美国经验,防疫放开后两个季度超额储蓄才会开始逐渐释放。

正因如此,2023年里超额储蓄对于消费增长的贡献力度可能是温和而非暴力,过程亦是难以一蹴而就。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居民储蓄结构背后同样暗藏玄机。

Wind数据显示,在居民部门存款当中,定期存款占比长期保持在60%以上,进入2022年后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69%左右,而活期存款占比则是一再下降;与此同时,2022年以来定期存款当月同比增速不仅持续上行,而且显著高于活期存款的当月同比增速。可以反映出,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有大部分是来自于中长期定期存款的贡献。

而这些中长期的新增定期存款,更多应该是集中在中高收入群体上。究其原因,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财经报告》,从我国的储蓄结构数据来看,储蓄金额最多的10%的家庭的存款金额占到全部储蓄金额的70%,储蓄较多的35%的家庭占全部储蓄金额的25%,而剩下50%的家庭基本没有储蓄。

另外,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而中高收入群体则是有部分财产性收入,在此前疫情因素影响之下,中低收入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受损程度往往要明显高于中高收入家庭,其储蓄率很可能是不升反降,甚至是零储蓄。

考虑到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人群,且后者又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头,故而想要通过提振消费来促进经济回暖,势必要重点关注中低收入人群,通过改善他们的处境来挖掘消费潜力。

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做呢?

短期来看,发放消费券依然是可以提振居民消费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那些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还可以考虑直接发放现金。因为对于多数低收入家庭和贫困人群来说,他们更为真实的境况常常是消费能力达不到使用消费券的标准,即“缺的不是那10元消费券,而是缺100元现金”,特别是在此前疫情影响下,不少人收入下降,甚至不排除失去收入来源的可能性,平日里只能节衣缩食维持生活,根本没有钱进行高额消费。

同时,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体对收入的变动更加敏感,哪怕仅有几百块的“意外之财”,都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放现金的效果可能比发放消费券更好。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力度稳就业,尤其是要支持作为吸纳就业重要载体的中小微企业,要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措施来稳定企业运行,继而让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继而提振消费信心。有关部门也应当针对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来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更好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长期来看,我们势必要着力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尽可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

具体需要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重点,并在再分配过程中,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注重公平。

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体制更合理、机制更规范,切实减少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让人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

如何看待中国家庭户均存款达到33万元?

首先来简单看看数字本身。

如果看人均值,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多。

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国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26.2万亿元,若按照最新人口数据,国民人均存款约8.94万元。如果按照一家三口算,每户也就是30万不到,而根据疫情前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每户平均也是三人左右)的平均存款在疫情前为17.5万美元左右,算下来中国家庭仅有其四分之一,考虑到美元和人民币实际购买力,那么这个差距会缩小一半,也就是中国家庭的户均存款,是美国家庭的一半左右。

还要看到,存款还存在地区不平等,人均住户存款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位列前四,分别为26.78万元、21.15万元、12.58万元、10.72万元(注:以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除以各地常住人口计算得出,有一定偏差)。而其他省份都低于人均10万元,还有少数省份低于5万元。

值得关注的资产配置逻辑变化

存款快速增长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有人担忧老百姓不花钱也不投资了。但也有专家指出,存款是一个货币现象,不能简单对应到经济现象本身,抽象看存款数值的变化没有意义,而更应该春哗尺细究背后资产配置的逻辑。

从数据上来看,有几个数据值得重视。

一是定期存款占比不断攀升,2022年10月达到69.2%,为近年来新高。这说明预防性存款增多,或与居民短期消费需求下降有关,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疫情期间低收入人群收入的下降,因为通常定期存款更多是由高收入人群贡献的。

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增多的同时,贷款却在收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两者增速呈现剪刀差的态势,贷款增加份额仅占存款的21%左右。并且,存贷款差额也创新高。相比于2019年,2022年存贷差提高了49.05%,投资风险偏好呈现保守趋势。

除了居民外,作为市场另一重要主体,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呈现相似的逻辑改变,表现为投资意愿有所下降。

2022年全年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企业部门的加扒高权平均贷款利率更是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即便如此,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5.1%,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下降最为严重,芦誉从4月起持续负增长,全年增速为-10%;而经济支柱之一的制造业投资也增长乏力,同比增幅有所下降。

“资产负债表衰退”压力

为什么居民、企业在消费和投资行为上的结构性改变,更值得注意呢?

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过“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指企业和家庭部门的一种持续性的去杠杆行为,通过减少消费、投资来减少债务、增加储蓄,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这会导致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从而引起经济衰退。

关于央行:目前,家庭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意愿正在回升和从家庭部门看家庭消费中的金融服务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7620.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