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央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基础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央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基础,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央行:促进贷款利率下行 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央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基础,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央行:促进贷款利率下行 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观点地产网讯:8月23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笑旦

会议分析认为,全球疫碰晌扰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

会议指出,金融部门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谨野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易纲在总结中强调,要继续做好跨周期设计,衔接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信贷工作,加大信贷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其次,要坚持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另外,要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继续推进银行资本补充工作,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央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基础的简单介绍  第1张

央行发布重磅报告: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 定调货币政策

8月9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当前的宏观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进行了展望。

报告称,总体来看,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在全球宏观政策中保持领先态势。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报告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中长期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从外围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更加凸显,通胀明显走高,若其货币政策转向步伐加快可能引起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加大、金融市场估值大幅调整等问早穗题。

国内方面,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出口受高基数影响增速可能放缓,部分领域投资增长偏弱,餐饮旅游等接触型消费尚未完全修复,经济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

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抬升企业成本,一些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大。不良资产、影子银行反弹压力仍需关注,经济潜在增速下行、人口老龄化加快、绿色转型等中长期挑战也不容忽视。

二季度,CPI涨幅温和,PPI阶段性走高,对通胀的担忧始终存在。对此,报告指出,一方面,这是去年低基数上的高读数;另一方面,PPI本身波动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总体看,我国PPI走高大概率是阶段性的,短期内可能维持相对高位,随着基数效应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未来PPI有望趋于回落。

“中长期看,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会抑制通胀,碳排放成本显性化会一定程度推升物价,相互对冲,整体上有利于稳定物价。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去年疫情以来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国内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有利于物价走势未来保持稳定,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报告指出,

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

报告阐释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贺源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二是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低碳禅睁态发展。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它们在稳企业保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规模,推动“两高”项目绿色转型升级。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

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

七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

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2020年末升值1.0%、升值4.4%、贬值0.6%和升值8.2%。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1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8.1%,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30.3%,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25%。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直接交易成交较为活跃,流动性平稳,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

报告指出,202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也反映了国内外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为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5月份开始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而当时国际上疫情加速蔓延,主要经济体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对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升值。

202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6.9%,升值幅度小于欧元,CFETS指数上涨3.8%。

2021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取得进展,市场再通胀交易抬头。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关注美联储可能提前缩减量化宽松和加息。6月份美元对主要非美货币升值,而我国坚持实行正常货币政策,经济在潜在增速附近运行,当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1.4%,CFETS指数则保持平稳。

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外外汇市场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反映了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发挥了调节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促进了内外部均衡,扩大了我国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空间。

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也将是常态,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下一步,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合理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引导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对实体经济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02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7.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3万亿元。

报告指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较多。二是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明显多减。三是企业债券同比少增,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高于上年同期。四是政府债券融资同比明显少增。五是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同比多增。

数据来看,上半年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但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的政策组合,由政府主导推动货币增长。2020年,美联储共购买了约52%的新增国债,由此支持财政支出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占美国新增M2的61%。2020年末,美、欧、日等国货币增长大幅偏离了名义GDP增速。

从物价走势看,美国通胀形势最为严峻,其货币扩张相对名义GDP增速的偏离也最大。6月美国CPI达到了创13年新高的5.4%,较上年末上升4个百分点,当月欧、日CPI分别较上年末上升了2.2个和1.4个百分点。

对于货币和通胀的关系,报告专栏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机后和2020年疫情后两种量化宽松政策的区别,正确认识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疫情后央行和财政配合大量增加货币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2021年全球通胀明显升温。

报告指出,总体而言,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领先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今年6月末我国M2增速为8.6%,与疫情前基本相当,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宏观上稳住了物价。

下一步,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定位,从根本上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今年以来,央行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一是推动金融机构健全运用LPR定价机制,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引导银行将LPR嵌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增强LPR在金融机构内外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

二是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银行负债成本基本稳定。2021年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形成,改为存款基准利率加上一定基点确定。这既维护了银行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也有利于促进市场有序竞争,引导存款回归合理的期限结构,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目前各金融机构均已落实利率自律机制有关要求,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情况良好,落地平稳有序。从挂牌利率看,全国性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基本保持不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中长期限存款挂牌利率有所下调。

2021年前6个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8个百分点。

其中,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前6个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6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9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报告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说明从宏观上看我国利率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利率环境。

金融时报:经济增长保持韧性 宏观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原标题:权威解读:经济增长保持韧性宏观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投资缓中趋稳,消费、就业总体稳定,物价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困难挑战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为实现“六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三大攻坚战取得实质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总供求基本平衡,经济增长保持韧性,改革开放有力推进,宏观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但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长短期、内外部等因素变化带来较多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内生增长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较大,未来一段时间需警惕通胀预期发散。

正确看待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引起市场关注。《报告》认为,当前,中国仍实施常态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是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放缓甚至可能下降,但降准放松了流动性约束,增大了货币创造能力,与国外央行量化宽松结束后一度进行的“缩表”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套用国际经验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判断货币政策取向,短期要看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化,长期关键要看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约束的变化。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了央行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资产端以外汇储备(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外汇占款形式)和对银行的债权为主,负债端则以对银行的债务和现金为主。同时,中国实施常态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导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效果与美联储明显不同。”报告强调。

《报告》进一步谈到,201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较大。外汇让模占款一度下降较快,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 (PSL)等工具弥补外汇占款下降的资金缺口。同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冲银行因存款增加而需要补缴的法定准备金。事实上降准操作并不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只影响负债方的结构。但考虑到降准是政策效应较强的操作工具,央行同时会减少逆回购、MLF等操作以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也可能根据经营需要减少对中央银行的负债,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会出现增速下降或收缩的情况,因此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环比收缩主要出现在降准的当月或次月。但长期看,下调法定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操作放松了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行为的流动性约束,在信用收缩的背景下起到了对冲作纤枣用,使货币条件总体保持稳定。

此外,《报告》提醒,央行资产负债表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财政收税和支出、现金投放和回笼,都会引起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因此观察个别时点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并无太大意义。用较长期的视角看,2005 年以来,虽然央行资产负债表增速有一定波动,但除 2009-2010 年外,中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平稳,也说明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上是稳健的。

继续做好LPR报价和运用工作毁滑拆

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公告,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报告》指出,此次改革完善 LPR 形成机制,体现了六个“新”:一是新的报价原则。要求各报价行真正按照自身对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报价,充分体现市场化报价形成原则。二是新的形成方式。LPR改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LPR 报价的市场化和灵活性明显提高。三是新的期限品种。在原有 1 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了 5 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四是新的报价行。在原有10 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 2 家,扩大到 18 家,有效增强了 LPR 报价的代表性。五是新的报价频率。将原来的 LPR 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提升 LPR 的报价质量。六是新的运用要求。要求各银行尽快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 LPR 定价,同时坚决打破过去部分银行协同设定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并将 LPR运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和自律机制管理中。

《报告》显示,8月20日首次发布了新的LPR,至 10 月 21 日第三次发布新的 LPR,1 年期LPR 已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了 15 个基点,5 年期 LPR 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了 5 个基点。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督促金融机构抓紧运用 LPR 定价,推动 LPR 成为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定价基准。总体看,改革完善 LPR 形成机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9 月份新发生贷款中运用 LPR 定价的占比已达到 46.8%,其中主要运用于企业贷款。随着 LPR 改革效果的逐步显现,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提升,带动企业贷款利率下降,9 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较 2018 年高点下降 0.36 个百分点,初步体现了以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政策效果。

《报告》专栏3中指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做好 LPR 报价和运用工作,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进一步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并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同时,维护好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

全面看待CPI与PPI走势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分别是反映某一时期内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2019 年以来,CPI 由年初不到 2%的水平逐步走高至 10 月份的3.8%,PPI 从 4 月份0.9%的年内高点逐步下探至10 月份的-1.6%,对此应全面分析、辩证看待。”《报告》强调。

《报告》认为,CPI 同比涨幅走高,结构性特征明显,要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2019 年以来单月 CPI 同比涨幅有所走高主要受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较快上涨所拉动,关系到居民“菜篮子”消费成本,须引起重视并妥善应对。前十个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 7.4%,其中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供给量下降较快,猪肉价格同比上涨 29.7%,并通过消费替代效应带动牛肉、羊肉、蛋类价格分别同比上涨 10.2%、 11.7%和 4.5%,是 CPI 上行的最主要拉动因素。

《报告》谈到,PPI 低位运行,通常反映工业需求偏弱,但近几个月PPI 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受基数效应影响,并不意味着存在显著的工业品通缩压力。总体来看,工业品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下行压力,未来几个月随着基数效应的逐步消退,预计 PPI 同比涨幅将回升。

《报告》强调,要注重预期引导,防止通胀预期发散,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坚持用市场化改革方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推动银行更多运用LPR,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大体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报告》认为,预计进入2020 年下半年后,翘尾因素对 PPI 的影响将小于 2019 年且更加稳定,CPI 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逐步消退,两者间的差距有望趋于收窄。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促进总体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央行重磅!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涉及房地产等

5月11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中值得关注的有以下要点:

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2021 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及时熨平春节前后现金投放、财政税收、季末等多种短期波动因素,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春节前不紧,春节后不松,维护市场预期稳定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公众沟通,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围绕公开市场 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在合理区间波动,政策利率的中枢作用进一步增强。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5%,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深入推进,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显著提升,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年初增加8.0万亿元,同多增 6734 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80.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比年初增加7.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推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序落地

2020 年末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后,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指导省级分支机构合理确定地方法人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督促集中度超出上限的商业银行制定过渡期调整方案。目前,信贷结构优化有序推答雀进,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进入常态化政策执行和实施阶段。

房地产行业数据

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房价总体稳定。受上年低基数影响,商品房销售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出现明显增长。3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4%和3.3%,涨幅较上年末分别高0.7个和1.2个百分点。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3.8%,两年平均增长9.9%;销售额同比增长88.5%,两年平均增长19.1%。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7.6%;其中,住宅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8%,两年平均增长9.3%,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4.8%。

房地产贷款增速总体保持平稳。3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 50.0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较上年末低 0.6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较上年末低0.1个百分点清明早;住房开发贷款余额 9.5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

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起草《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于4月2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附加监管规定》从附加监管指标体系、恢复与处置计划、审慎监管措施等方面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附加监管要求,是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的一般性框架。

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

2021 年以来,人民银行积极做好金融控股公司行政许可相关工作,于3月31日发布《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备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21〕第2号),明确由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董监高实行备案管理,规定人员任职条件和备案程序,并加强任职管理,防控关键岗位人员风险,规范兼职、代为履职、公示人员信息等行为。

深入推进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

召开全国主要银行信贷结构槐高调整座谈会,加强政策指导,推动银行持续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切实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发挥再贷款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继续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做好易地搬迁后续金融服务,研究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倾斜。

着力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源投入

做好春耕备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开展农机具、大棚设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

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改革重组

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关键进展和重要阶段性成果。恒丰银行改革重组方案顺利实施,锦州银行风险处置和改革重组工作基本完成,确保了关键敏感时期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强外汇市场管理

加强非现场监督能力建设,继续严厉打击地下钱庄、跨境赌博等非法金融活动,重点查处虚假欺骗性交易,有力维护外汇市场良性秩序。第一季度,共查处外汇违规案件661起,罚没款2.16亿元。

主要经济体超宽松宏观政策的后续影响和货币政策转向的风险需密切关注

2021年一季度末,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分别较 2019年末扩张85%、60%、25%,主要是购买政府债券,2020年美国新增国债中超过一半由美联储购买。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密结合,规模巨大,推动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与实体经济相脱离,金融风险隐患不断增加,未来是否会通过主权债务风险、高通胀、汇率利率波动、股市债市估值调整等造成风险转移,需要密切关注。一季度美国长端利率上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加剧,一些基本面脆弱的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上升。加拿大央行已在4月削减资产购买规模,未来若主要发达经济体释放明确的货币政策转向信号,可能产生外溢效应,进一步放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

全球通胀水平可能继续升温

全球经济回暖拉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需求走高,加上流动性环境极度宽裕,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铜、原油、大豆等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叠加去年低基数效应,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通胀指标的同比读数可能会普遍趋于抬升,进一步推升通胀预期。

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增多。

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物价走势总体稳定,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二是落实和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

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

七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关于央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基础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8131.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