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视娱乐 正文

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_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是谁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以及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是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姓杨的名著人物角色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以及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是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姓杨的名著人物角色

杨戬:二郎神

杨婵:三圣母

杨家将(七个)

杨志(水浒传人物)

杨朱:战国时期哲学家,主张"人人不损一毫"。

杨章:秦朝华阴侯。

杨敞:西汉丞相。

隋文帝杨坚

杨雄:文学家,语言学家,与司马相如并称于世。

杨震:东汉太尉,为官清廉,四世三公。

杨修:汉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杨骏:车骑将军,临晋侯。

杨艳、杨芷:西晋晋武帝皇后。

杨播:北魏上柱国。

杨纂:北周名将。

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杨广:隋文帝次子,隋炀帝。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的军事家、统帅。 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卒谥景武。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杨妃:唐太宗的妃子,隋朝隋炀帝女儿。育有两子,吴王和蜀王。

杨玉环(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行密: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

杨业:(杨继业)北宋名将。

杨延昭:英雄传奇“杨家将”中的人物,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

杨文广:北宋名将。字仲容,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北)。杨延昭之子

杨安儿:金末红袄军起义首领,原名杨安国,山东东路益都(今山东青州)人[4] 杨妙真:杨安儿之妹,红袄军起义首领李全之夫,创编“杨家枪”[4]

杨万里:南宋大诗人,一生抗金。

杨璟:(?-1383),合肥人,明朝初年名将。“本儒家子。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迁枢密院判官。再从伐汉,以功擢湖广行省参政,移镇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师三江口。复以招讨功迁行省平章政事。帅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将武昌诸卫军,取广西。四年从汤和伐夏,战于瞿塘,不利。明年充副将军,从邓愈讨定辰、沅蛮寇。再从大将军徐达镇北平,练兵辽东。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帅降军戍云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挥使。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谓以瞿塘之败被责,有异谋云。”《明史.杨璟传》,次子杨达。

杨璟:(1338-1402),字孟春,号中立,六合人,明初世袭其父杨政陕西汉中百户之职,祖父杨顺。杨璟子杨洪为明中期著名将领,明朝初年有两个杨璟,杨洪之父杨璟于燕王靖难之时战死灵壁(公元1402年),杨洪遂世袭父亲杨璟的百户军职。(“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明史.杨洪传》)

杨士奇:(1366.2.3~1444)明代大臣、学者。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

杨荣:(1371—1440年7月30日),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永乐十六年五月至二十二年八月(1418年-1424年)任当朝首辅。

杨溥:(1372—1446年8月6日),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也做一杨傅)正统九年三月至十一 年七月(1444年-1446年)任当朝首辅。时人称为“南杨”。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编修,但是两人的仕途经历却大不相同。杨荣因其后被检入内阁,又不断跟随成祖北征而成为永乐朝的近臣。杨溥却因为被选侍太子朱高炽为洗马,成为太子身边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汉王朱高煦夺嫡的威胁,并且一度为这场夺嫡斗争而入狱。

杨廷和:(1459——1529),汉族。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举于乡,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进士及第。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公认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明代文学家,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

杨一清:(1454年-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谥文襄,汉族,明朝镇江丹徒(今属江苏省)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追谥忠愍。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被奉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杨秀清: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变法人士。

杨露禅:武术家,太极拳一代宗师,杨式太极拳奠基人。

土木之变中宣府总兵官杨洪在干什么?

提到土木堡之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明英宗、王振、也先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而杨洪这个名字,在很多关于土木堡的文章中并未提起或是着墨不多,但事实上杨洪此人,在土木堡之变中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今天小院就为大家分析一下。

杨洪此人,出生于军人世家,从他祖父杨政就开始从军,跟随常遇春起兵,因功受封为陕西汉中卫左所世袭百户。百户是正六品官职,从品格上来看已经不算太低,不过杨政是卫所的百户,实际职权不怎么高,与京城的百户或是厂卫等锦衣卫百户相差甚远。

杨洪的父亲杨璟袭百户,正逢靖难之役,杨景隶属南军,自然要随军出征,在建文四年,即1402年,南北军在安徽灵壁对阵,效忠建文帝的南军大败。杨璟也在战斗中阵亡。

到了朱棣登基,永乐初年,杨洪承袭父职,并被调任到开平卫戍防,开平卫远在现在的内蒙古多伦附近,此去吉凶未卜,当时杨洪年仅二十二岁,与日后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的英宗同一年龄,正是血气方刚,他满不在乎地对家人说:“大丈夫立功名宁在跬步之内!”

不得不说,杨洪确实有才干,并非说大话,就任开平后,杨洪实实在在凭军功一路升职,成祖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杨洪皆随军效力,冲锋陷阵,一马当先,曾得到朱棣亲手斟酒犒赏的莫大荣耀,“酹此壮汉”。

到了正统年间,杨洪已经成为著名的良将,朝野公推边将之中智勇第一,由此可见杨洪的才干。杨洪也逐步从开平卫指挥使,擢升到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官阶,威震边关(洪独以敢战至上将,诸部亦惮之,称为“杨王”),其子侄也各在账下效命,颇有当年杨家将的风采。不过其时蒙古诸部正在内乱争夺汗位,大汗之位经常发生变化,后来的强敌瓦剌还未成规模,杨洪当时面对的,是蒙古兀良哈部,他并未与瓦剌直接作战过,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正统十二年,杨洪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明朝九边重镇之重——宣府。并且威震边关,当时杨洪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在边关已镇守四十多年。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四路进犯,明军屡败,英宗决定亲征,仓促准备后,约二十多万大军即从京城出发,直奔大同,未见也先主力后,粮草不济,又立即班师回京,到达土木堡时,由于战力、路线、水源等诸多问题,被瓦剌军合围,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本人也被生俘。

英宗到达大同开始北还后没多久,也先就迅速回兵进攻了大同,大同是军事重镇,同宣府地位不相上下,大同都督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等将领都已在七月十五日领兵出战时兵败将亡,大同城内只剩下副总兵郭登成为指挥官。在瓦剌的强攻下,大同城内残余的明军死伤大半,能保住城池不失已是郭登指挥有方,遑论再派援军为英宗解围了。

也先清除了可能增援英宗的大同守军的威胁后,就开始尾追回师的明军。宣大防线以宣府大同为镇城,一路修备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堡,除此之外就无险可守,以平原为主,英宗率领的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和也先骑兵为主的瓦剌军队在平原上对决的话,结局可想而知,所以明军在没有周密准备下,不可能在平原上主动与瓦剌对决,这也是军事常识。

然而在土木堡之变中,杨洪的表现引起了后世的争议。“土木之变”前后,杨洪正是宣府最高指挥官。英宗御驾北征至沙岭(今宣化沙岭子)时,召杨洪入见,命他随驾西行,继而又命他守阳和山二口,英宗还至宣府时,命他为殿前将领,继而又命他还守本镇。

八月十五日,英宗在土木堡被围困时,宣府并未被瓦剌攻击,而宣府乃重镇,配置兵力为九边之首,当时至少有三万步兵,一万骑兵以及各种火器“《兵骑考:镇城有额操马12387匹》《兵器考》:有大将军炮14,神筒2161,神枪4223”等等,如果再收集一下溃兵和附近友军,可以派出一支强大的部队进行支援。但事实是宣府总兵官杨洪“惊惶无措,闭门不出。若土木之围,洪能以后冲之,必无是败”。

宣府到土木堡的距离,只有区区不到五十里路,并且明军被围困后,并没有马上崩溃,而是与瓦剌相持了二到三天之久,最后由于没有水源才导致奔溃。三天的时间,足够杨洪打探到消息,做出决断并急行军赶到土木堡,而他并没有这样做。

有人认为,即使杨洪率兵去救,也是杯水车薪,只会被瓦剌围点打援送人头而已。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在宣府至土木的路程上,确实适合骑兵机动作战,率兵救援的确有很大风险,还面临着救驾不成,宣府反而被乘火打劫失守的可能。

但杨洪乃是边关宿将,应该将所有可能性考虑到并作出最合理的应对,对久受君恩的他来说,皇帝面临包围乃至消灭的命运,作为臣子,一兵一卒不发显然有点说不过去,是掉脑袋的罪名,事后也必将被清算。事实上土木堡之变后杨洪就与石亨一起被下狱了,只是后来代宗登基,在于谦的保举下,又将他俩从牢里放出主持军事。

这一点,在事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摘取于谦与李贤的观点可作代表,于谦认为:幸存宣府一城,有洪以守之,虽不救土木之危,以解君父之难,然足以为京师及居庸之应援,接大同等处之声势。李贤认为:若土木之围,洪能以后冲之,必无是败...视君父之难略不为急,所存可知矣。

于谦未随军出征,随后拥景帝有功,李贤是土木之变的当事者和幸存者,两人的立场各有不同,也属正常。不过杨洪没有出兵,连瓦剌军自己都有点意外(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这就说明一点问题了。

瓦剌兵分多路,很多人只看到尾追明军的也先主力,忽略了阿刺知院和脱脱不欢的两路兵马,正是阿刺知院这路瓦剌军队,在土木之变前,早已“围马营已三日,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守备马营的正是杨洪之子杨俊,守备独石的是都指挥赵玫。杨俊兵溃南逃,赵玫也弃城南奔,随之而来的是沿线的龙门卫、龙门所、怀来、永宁纷纷失守,宣府以东的居庸关外已无防御。

而英宗收到了阳和败仗的消息,马营与独石的失败消息,并没有及时送到英宗手中,这不能不说与杨洪有关,为儿子拖延一下,掩盖一下,万一明军击败了也先或平安回京,这种小溃败就无关大局了。

恰恰是知情未报或晚报,导致了明军未能及时知晓怀来被占,水源被夺的消息,也就没能做出及时应变,明军行军到土木堡,距怀来城只有不到二十里,但未知虚实,加上天色将黑,未敢轻动,不得已才选择在土木堡扎营。正是由于杨俊等人弃城而逃,阿刺知院部瓦剌军占据了水源,导致了明军极度缺水,这也是于谦等人在事后弹劾杨俊的原因。

土木之变后于谦说过:(杨俊)遇达贼临城,不能效力死守,辄将独石、马营归贼...以致士卒溃散,城池失守,开贼突窜之路,因而辱国丧师,至今令人痛恨。叶盛建言:今日之事,边关为急。往者独石、马营不弃,则六师何以陷土木?严从简也说:土木之变根于此路(指宣府东路的独石、马营等处),由于杨俊失机,故杨氏有诛也。他们都认为,由独石、马营南下的瓦剌军,才是造成明军覆灭的主因。

也先俘获英宗后,曾两次挟英宗到宣府城下,要求打开城门,杨洪老谋深算,始终没有答应也先的要求。应该说,当时杨洪的选择是正确的,宣府大门一开,瓦剌就有了立足之地,可以以此为基地威胁北京,后患无穷。杨洪重社稷不重君王的选择没有错,不过这也成为英宗复辟后怀恨的原因之一。

土木之变后,杨洪由于没有及时赴援,受到弹劾,被下狱,但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时,杨洪又同石亨一起被重新起用。(查继佐:洪与石亨皆从狱出,成监国大功,然则于肃愍(于谦)之能使怯也。)在北京保卫战末期,杨洪应勤王诏率宣府二万精兵以救,不过等他到达时瓦剌已经退兵,随后杨洪追杀败退的瓦剌军,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代宗正式即位后,由于守卫宣府和勤王有功,杨洪又进封为昌平侯,加授“奉天栩运推诚宣力武臣”勋号,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赠世券,食禄1100石。

到了景泰二年,即1451年,杨洪又被于谦举荐,挂镇朔大将军印,再度出镇宣府。他的两个侄子杨能、杨信分别被擢升为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充任他的左右参将。杨洪庶长子杨俊,则任前军都督府右都督,留京师总领三千营。

不过杨洪当时毕竟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老人,他六月出京,八月就因为染病返京,并一病不起,于当年九月病逝。代宗为其辍朝一日,追赠为颖国公,赐谥武襄,可谓生前死后,都极具荣光。

好景不长,六年不到后的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位,重新登基,改元天顺。英宗复辟后,随即对拥立代宗的大臣进行清算,复位当天就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正月二十二,于谦被处死。

杨洪在土木之变中瞒报消息,明军被围时未派援兵,其子杨俊弃守马营,导致宣府外全线失守,怀来城和桑干河被瓦剌占据,自然也在被清算之列。假设杨洪仍在世,恐怕跟于谦一样,逃不了被杀的命运,不过当时杨洪已去世数年,未被殃及,杨俊就没这么好运气,英宗把旧账算在了他头上,被加上“土木之变”坐视英宗被俘不救,及党附于谦等罪名,被夺爵弃市。杨俊之子杨珍也受牵连被流放广西,直到宪宗即位后才被召还。

杨洪还有两个侄子,杨能与杨信,分别担任过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加上杨俊任前军都督府右都督,这是杨氏一门荣誉最高点,时人称为一门一候三都督,皆手握重兵,官至极品。杨能也曾担任宣府总兵官,天顺元年封伯,与来犯的以孛来为首的鞑靼部交战失利后被贬,当年郁郁而终,杨能没有子嗣,他的伯爵称号也就无人继承。

杨信在天顺元年也被封伯,天顺四年挂征西前将军印,出任总兵官镇守大同。杨信是杨门将领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明史》也曾赞道:“杨信在边三十余年,镇以安静、人为乐用。镇守边关三十余年,屡败蒙古,颇有杨洪当年风采,成化十三年冬,卒于任上。

杨氏一门主要将领都被封爵,杨洪是死后追授公爵,杨俊、杨能、杨信都受封侯爵,只有杨信的“彰武候”爵位传了下来,杨信死后,传其子杨瑾,再传其孙杨炳,最后袭爵的子孙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战役中战死,也算死得其所。

纵观杨洪一生,镇守边疆四十余年,威震边关,被誉为第一良将,如果没有随后的土木堡之变,他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的。在土木之变中,杨洪略存私心瞒报军情导致明军消息落后,又在土木堡被围时没有赴援,这是比较有疑问的地方,也是英宗复辟后杨俊被杀的主要原因,但英宗还是给他留了面子,没有在他身后追究,至于未开宣府城门,在当时情况下这是正确的选择,除了朱祁镇心里可能不舒服,历代都没有疑义。

历史上对杨洪评价也很高,杨洪墓前《神道碑》中赞道:“杨洪为人,孝友忠信,果敢刚毅...洪健在时,在边巡哨,匿敌但窥旌旗知为杨洪,便奔窜相告:杨王来也!不可出!甚至急急而匿遁。"

杨洪一生,碑石有铭,史书有传。塞外各地民间老幼有口皆碑,以致相传五百余年而不衰,对于一名军人来说,着实是荣耀无比。

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 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是谁  第1张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杰文言文阅读解析答案

译文资料供参考: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父杨政,明初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王景,战死于灵璧。杨洪承袭职位,调往开平。他善于骑射,遇敌时总是身先突阵。当初,杨洪随成祖北征,到达斡难河,俘获人马而还。皇上说道“:真是将才啊!”便下令记住他的名字,进升为千户。宣德四年(1429),杨洪奉命率精骑二百,专门巡察塞上。紧接着又奉命在西猫儿峪筑城,留兵戍守。并在红山击败敌寇。

英宗即位,尚书王骥说边军怯弱,是因为缺乏训练,并趁机推荐杨洪的才能。皇上于是下诏加封杨洪为游击将军。杨洪所部才五百人,皇上下诏挑选开平、独石的骑兵增补,杨洪再进升为都指挥佥事。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是后起之将,以敢战闻名,为人机警敏捷,善于出奇捣虚,从未受过小挫。杨洪虽为偏校,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才能,如果有人诽谤,总有人保护着他,杨洪因此得以施展其才。

尚书魏源督察边事时,指挥杜衡、部卒李全都上奏揭发杨洪之罪。皇上听从魏源所言,将杜衡贬至广西,将李全逮捕交给杨洪自己处置。随即命杨洪协助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李谦年老胆怯,因而与杨洪意见相左。杨洪每次调军,李谦总是暗中阻止。杨洪曾激励将士杀敌,李谦却笑道:“敌人能杀尽吗?只会白白送死而已。”御史张鹏弹劾罢免了李谦,因此命杨洪代替他,杨洪自己更加发奋。朝廷也厚待他,每次上奏捷报,功劳虽小,朝廷也一定给予他奖励。

杨洪当初击败兀良哈兵,俘获其部长朵栾帖木儿。他代替李谦之职后,又在西凉亭击败其兵。皇上赐诏嘉奖。又下诏对宣大总兵官谭广等说“:这就是以前骚扰延绥,为指挥王祯所败者,他们离你军很近,你们却不能将其消灭,与杨洪相比,你们不觉得惭愧吗?”

三年(1438)春,杨洪在伯颜山袭击贼寇。他因马倒而伤了脚,但却更拼力战斗,擒获其部长也陵台等四人。并追击至宝昌州,又擒获阿台答剌花等五人。贼寇大败而逃。皇上赐玺书慰劳,并派遣医生前去看望杨洪,进升他为都指挥同知,还赐给他银币。随即又以谭广年老为由,命杨洪充任右参将辅助他。杨洪建议加筑开平城,拓广龙门所,从独石至潮河川,增设六十个土堡。杨洪随即进升为都指挥使。他与兀良哈军战于三岔口,又曾追击贼寇至亦把秃河。再升为都督同知。九年,兀良哈侵犯延绥,杨洪与内臣韩政等出大同,至黑山迤北,在克列苏拦击并打败了兀良哈。杨洪进升为左都督,受赏的将士达九千九百余人。杨洪曾请求发给他旗牌,未被允许,便自制小羽箭、木牌,号令军中。有关官员告他不经请命而擅自行事,皇上却不予追究。

十二年(1447),杨洪充任总兵官,代替郭王玄镇守宣府。自宣德以来,迤北军队未曾大举入侵,唯有朵颜三卫部众寻找机会骚扰明朝边境,来者最多也不过百名骑兵,或数十名骑兵。其他将领一般都很怯懦,唯独杨洪以敢战升为大将。诸部也十分害怕他,称他为“杨王”。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太师也先都曾致信给杨洪,并赠送马匹。杨洪上报朝廷,皇上命他接受而以礼相报。随报屡有赠物,皇上当时正倚重杨洪,所以对此不予指责。英宗被俘后,途经宣府,也先矫传皇上命令,催促开门。城上守兵回答说:“我们所守的是主上的城池。现在天色已晚,我们不敢开门。而且总兵官已经去别处了。”也先只得拥着皇上离去。

景帝监国后,论前后之功,封杨洪为昌平伯。也先又让皇上致信给杨洪,杨洪将信封好,上奏朝廷。当时景帝已经即位,速派使者告知杨洪:“英宗的信是假的。从今以后即使是真信,你也不要接受。”于是杨洪一意坚守。也先逼近京城,皇上急命杨洪率兵二万入京保卫。当杨洪赶到时,贼寇已退。杨洪与孙镗、范广等奉命追击余寇,在霸州击败也先兵,俘获阿归等四十八人,夺还贼寇所掠人畜数以万计。到达关口时,贼寇返回再战,杀死官军数百人,杨洪之子杨俊差一点被杀。贼寇离去后,杨洪因功进升为侯,奉命率所部留在京城,监督京营训练,兼管左府事务。朝廷因杨洪是宿将,对他所提的建议大多予以采纳。杨洪曾陈述抵御贼寇的三条计策,又奏请裁汰三千诸营将校,不能让羸弱之人充斥军中,朝廷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景泰元年(1450),于谦认为边境紧急情况还未平息,应当命令杨洪等上奏方略。杨洪提出四个建议,皇上命兵部商议执行。都督宫聚、王喜、张斌事先因罪下狱,杨洪与石亨推荐说他们三人熟悉战事,请求放了他们,命他们立功赎罪。皇上已经下诏同意,但言官却弹劾他们结党扰政。皇上因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急需用人,而搁置不问。英宗返回后,杨洪与石亨都被授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给予世袭凭证。

第二年夏,杨洪佩带镇朔大将军印,仍镇守宣府。其堂侄杨能、杨信充任左右参将,其子杨俊为右都督,掌管三千营。杨洪自己感到一门父子官级太高,又手握重兵,担心势头太盛,难以任职办事,便请求退休,并请求将杨俊等调往他处。皇上不许。八月,杨洪因病应诏返京,一个月后去世。被赠为颍国公,谥号武襄。

关于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和明代杨洪祖父杨政夫人姓名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ysyl/26322.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