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华盛锂电:2022年产销呈现两位数增长,募投项目即将迎来业绩释放,华盛锂电池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华盛锂电:2022年产销呈现两位数增长,募投项目即将迎来业绩释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华盛锂电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华盛锂电上市时间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华盛锂电:2022年产销呈现两位数增长,募投项目即将迎来业绩释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华盛锂电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华盛锂电上市时间

华盛锂电上市时间是7月13日。

集微网消息,7月11日,华盛锂电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7月1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对应发行人2021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摊薄后市盈率为25.96倍,本次发行后本公司的无限售流通股为25,186,350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2.9%。

随着2020年四季度以来新能源汽车等终端需求的快速增长,华盛锂电电解液添加剂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

华盛锂电将通过募投项目的建设扩大VC和FEC产品的产能,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年产VC产品6,000吨、FEC产品3,000吨,较现有产能增加较多。如未来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支持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将导致终端需求的下滑,阻碍公司新增产能消化,对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

在下游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华盛锂电产品价格和毛利率自2020年四季度起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在电解液添加剂持续供不应求的环境之下,市场存在新进入者且扩产规模较大,现有市场参与者可能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并提升技术水平,导致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加剧。

同时电解液厂商出于降本增效、保障供应稳定等原因将产业链向电解液添加剂等上游原材料延伸,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加剧电解液添加剂行业的市场竞争。

根据公开披露信息,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新进入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领域投产或扩产较大规模电解液添加剂的情形,华盛锂电本次募投项目扩产规模相较于市场扩产情况并不具备优势。

若上述同行业公司扩产建设全部实现投产,华盛锂电新增产能占合计新增产能比例低于20%,低于公司2020年的市场份额占比(20.89%),将造成公司的市场排名及市场份额下滑。

利元亨:乘新能源春风而起,锂电设备后起之秀

获取本报告PDF版请见文末

出品方/分析师:天风证券 李鲁靖

1.1. 乘新能源春风而起,锂电设备国内领先

锂电设备国内领先。

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覆盖锂电池、 汽车 零部件、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

公司深耕锂电池行业的同时,积极开拓 汽车 零部件、精密电子、轨道交通以及安防等行业的优质客户,提升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地位。

在锂电池制造装备行业领域,公司是领先企业之一。公司是少数具备动力电池电芯装配、电池模组组装及箱体Pack整线智能成套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厂商之一,其中方形动力电池电芯装配线总体技术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凭借技术优势,公司已与新能源 科技 、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中航锂电、欣旺达等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 汽车 零部件、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公司积极开拓优质客户,已与爱信精机、Multimatic、凌云股份等下游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研发生产的 汽车 车头辊轧件生产车间,设备已出口并应用至德国本土辊压件工厂,是国产智能装备向发达国家进军的成功案例。

产品系列逐渐丰富,覆盖范围不断拓宽。

公司锂电池专机产品类型持续增加,基本覆盖了锂电池的中后段所有工艺段;公司不断研发 汽车 零部件整线产品,在车身方面完成了数字化车间的升级。

同时,公司关键技术的研发积累促使关键技术指标不断提高,逐渐实现在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和医疗 健康 领域整线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图 2:公司产品演变史

1.2. 营收持续攀升,2021H1业绩表现亮眼

2016年-2021H1,锂电池制造设备业务推动公司营收/净利润快速扩张。利元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为14.30亿/1.40亿,同比增长60.87%/50.89%。2016-2020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迅速,CAGR+58.08%,主要系锂电池制造设备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所致。2016-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CAGR+82.72%。

同时,利元亨2021H1业绩表现亮眼。2021H1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为10.47亿/0.99亿,同比增长高达108.41%/998.63%。

收入快速增长情况下,利润率相对利润增速有小幅下调,2020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38.33%/9.82%,同比增长-1.34/-0.65pct。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智能制造设备与配件及服务两大板块。

智能制造设备业务包含锂电池制造设备、 汽车 零部件制造设备以及其他领域制造设备;其他领域制造设备主要为公司积极开发的笔记本电脑装配线、服务器装配车间、全自动口罩生产线等新产品。智能制造设备业务或仍是公司的主要增长来源。

锂电池制造设备业务作为公司智能制造设备的核心业务,2020年收入11.89亿元,同比增长 53.16%,占公司主营业务比重为84.03%。配件及服务业务在18-20年的年复合增速高达65.19%,但总体体量较小,2020年其收入占比未超过5%。

短期来看,我们预计智能制造设备业务或仍是公司的主要增长来源,在智能制造设备业务快速增长带动下,相关配件、增值及服务业务也有望较快扩张。

1.3. 公司股权架构稳定,创始人技术出身

实际控制人共持股51.42%,股权相对集中。周俊雄通过利元亨投资间接控制公司45.57%股份,通过弘邦投资间接控制公司3.17%股份,其配偶卢家红直接持有公司2.68%股份,周俊雄和卢家红夫妇合计持有公司51.42%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周俊雄技术出身,具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2019年荣获广东省 科技 创业领军人才,曾作 为主要完成人申报的“动力电池制芯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评2019年广东省 科技 进步奖,优秀高管团队加持,企业发展未来可期。

1.4. 募资项目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实力

公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划投资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项目和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中心项目,并补充公司流动资金需求,项目投资总额为79513.11万元。

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项目是对公司现有业务产能的扩张,旨在通过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系统,在公司现有生产研发技术基础上,通过新项目投建,扩大公司产能、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中心项目将使公司产品的品质和成本更具竞争优势,新技术的研发旨在通过对激光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人机协作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并取得突破,使公司产品的品质和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2.1. 电动车:车企共推电动车发展,锂电池需求持续上升

电动车在车企的渗透率明显提升。根据我们的测算,主要车企2020年相对于2019年在电动车的渗透度上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以大众、宝马、戴姆勒等为代表,个别企业电动化进度较为迟缓。

车企共同启动电动化发展大潮,锂电池需求到2025年有望达到800GWH以上。

按照大众、宝马、戴姆勒、丰田、现代等企业的电动车规划,我们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动车需求将达到1568万辆,对当年 汽车 市场渗透度达到17%。

电动车需求旺盛,将有望带动合计809GWH左右的锂电池需求,其中纯电动需求约为747GWH,混动需求为62GWH左右。

2.2. 叉车及电动工具:对锂电池需求同样旺盛

叉车为动力电池的另一需求。根据中国电动叉车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到2020年我国叉车电动化程度达到51.27%,其中锂电叉车渗透率为39.30%左右。

假设叉车行业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0%,锂电叉车渗透度提升至60%,我们估计叉车领域对于锂电的需求量将达到37GWH左右。

电动工具对于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

电动工具呈现无绳化+锂电化大趋势,我们估计到2025年电动工具对于锂电池需求将有望达到17.76GWH。

2.3. 储能:锂电降本+补贴带动储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

各地有关储能补贴政策不断推出,带动储能市场需求。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推出储能项目补贴,我们认为储能市场具备较大的潜力,有望成为锂电下一重要成长级。

2.4. 动力电池市场空间广阔,产能仍有较大缺口

动力锂电池需求不仅由电动 汽车 带动,其成长驱动力还包括工程机械+电动工具+储能+两轮车等等,假设产能利用率为65%,我们预计到2025年动力锂电整体需求有望达到1714GWH。

如果锂电厂商能够做到产能利用率100%,则需要1114GWH,但是电池厂商往往没有办法做到产能利用率100%,这个里面的主要原因系:

1)电池产线生产不同电池间切换时间较长;

2)电池厂商一般会提前扩产,因而当年产能与当年需求不会100%匹配,一般产能都会偏大;

3)大量的电池产线是处在持续的调试、更新中的;

4)电池行业仍吸引新进入者加入竞争,尤其是欧美厂商,囚徒困境仍存在。

按照近几年来全球头部企业的产能占总体锂电出货量的比例来看,目前的供给端基于需求端还是有较大的缺口。

3.1. 研发投入领先行业, 科技 成果转化能力强

公司产品覆盖应用层与执行层。公司基于对下游行业工艺的理解与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综合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软件技术、激光技术等先进技术,为下游行业客户定制开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帮助和促进下游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

图 9:公司产品覆盖情况

研发投入比例高于行业竞争对手。

公司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发及工艺开发、产品设计等,将研发积累和技术创新放在企业发展首位。

公司锂电池领域三层全自动热冷压化成容量测试机、方形动力电池电芯装配线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相位器全自动装配检测线总体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模式相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较高。与同行业研发费用率对比情况如下:

研发投入见成效,企业技术储备雄厚。

公司掌握了行业内前沿和核心技术,包括成像检测、一体化控制、智能决策、激光加工、柔性组装、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等。

截至2021年4月1日,公司拥有700件专利,这些技术为公司在智能制造装备中的组装设备、装配设备、焊接设备、检测设备等具体运用提供了基础。 科技 成果与不同产业跨领域客户深度融合,市场反应良好。

公司的 科技 成果最终表现为不同应用领域的标准化或个性化的成套自动化装备,其 科技 水平体现了锂电池领域、 汽车 零部件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生产工艺先进性。

目前利元亨取得 科技 成果涉及多项工艺,对于工艺的纵深研究丰富,具备整体解决方案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实力,与不同产业跨领域客户深度融合,公司产品市场反映良好,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

3.2. 深度绑定下游锂电龙头,企业发展稳定持续

在全球消费软包锂电领域,新能源 科技 的出货量占全球出货量持续占比30%以上。根据日本 B3报告,2014年至2020年,全球软包消费锂电池出货量增长了26.71亿颗,同期新能源 科技 出货量增长了9.3亿颗,占全球增量的35.16%以上。

新能源 科技 设备采购规模较大,而公司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公司主要为新能源 科技 提供设备,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较高。在中国动力锂电领域,近三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和中航锂电装机量合计占比均在60%以上,集中度较高;中国动力锂电装机量从56.90Gwh增长至64Gwh,增长了7.1Gwh,这四家客户的装机量增长了8Gwh,超过同期行业整体增量。

新能源 科技 是消费锂电池尤其是软包类消费锂电池的龙头企业,最近三年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持续在30%以上。

根据“2019年度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名单”,宁德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88.06亿元和125.56亿元,合计413.63亿元,是该名单中营业收入最大的消费锂电企业。

设备企业与下游锂电龙头深度绑定,共同成长。

由于设备对于电池产品的良率有重要影响,以及设备的定制化特征,设备商要经过多个环节、长周期认证,认证成本高,锂电池厂商不会轻易更换主要的设备商。

生产设备经过长期的问题反馈和细节精进,形成对口下游电池厂商技术路径下的设备解决方案,具备制造和研发要求更高设备的能力。

公司与新能源 科技 合作 历史 较长,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公司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持续的技术改进、优异的工艺指标等,从最初与其他设备商同质化竞争,逐渐提升在新能源 科技 供应链的地位。

公司向新能源 科技 销售产品主要为电芯检测设备和电芯装配设备,2018年11月,公司与新能源 科技 设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效期三年。

截至2021年5月11日,公司对新能源 科技 的在手订单约为19.75亿元(含税)。公司与新能源 科技 的合作稳定可持续。

3.3. 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锂电核心产品产销率逐渐回暖

公司产品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公司产品均为定制化设备,不同设备之间的体积大小、工艺技术难度和零件数量等均差异较大,无法按照产品的台数来衡量公司的产能利用率。

公司场地面积、设计人员数量充足,公司自有组装和调试人员的工时数不体现公司产能,因此使用组装和调人员利用率体现公司的产能利用情况。

公司2018-2020年组装和调试人员利用率分别为118.04%,126.08%和124.30%。2018年至 2019年,随着业务增长,公司自有组装和调试人员利用率不断增长,2020年,公司自有组装和调试人员利用率与2019年持平。

锂电池业务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近几年,下游行业的智能制造需求不断增长,主要体现在 技术指标不断上升、自动化向智能化、专机向整线及数字化车间的发展趋势。

与行业发展趋势一致,公司产品的产能、柔性等技术指标持续大幅提升,且随着整线、数字化车间产品的推出和更迭,单条整线集成的专机台数不断增多。

2018年-2020年公司锂电池专机产品的产销率分别为118.26%,85.06%和94.30%;在锂电 池整线产品的产销率分别为85.71%,50.00%和142.86%。经过技术调整,更新迭代,该领 域的产销率已逐步回暖。

3.4. 实现跨领域应用,为多个下游行业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

行业内企业多专注于下游某一行业部分生产环节的定制化设备,难以跨行业批量复制生产。 公司拥有多个应用领域的非标定制化项目经验,并致力于积累可以在不同下游行业应用的标准化技术,从而拥有跨领域应用优势。

公司通过将不同领域的设备经验分解成不同工艺平台,将工艺平台逐渐沉淀为标准化平台, 在标准化工艺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内部的技术模块形成通用技术,从而实现同一技术或模块在不同下游领域的灵活运用。

图 16:公司多行业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拥有15种工艺平台,随着未来应用项目的增多,公司沉淀出的工艺应用将进一步增多,在为不同下游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时具有更加专业化的优势。

3.5. 以海葵智造,开启锂电数智化新征程

海葵智造是公司基于对客户在工艺、制造、品质、成本、管理等方面痛点的深刻理解和对智能制造方向的前瞻考虑而研发的一套适用于锂电行业的“数智化整线解决方案”。海葵智造由“看得见的智慧”智能装备和“看不见的智慧”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看的见的智慧”是基于设备自动化基础上,打通背后的工业网络设计,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实时监控、智能排产、设备预测性维护,打通制造运维到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壁垒,提高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可控性和自适应性,提升企业高效配置生产资源,实现精益生产。

“看不见的智慧”是以工厂互联网互通平台、工厂布局及产线设计体系为基准,优化运营流程和管理策略,保障研发和工艺体系管理。

通过人机料法环的互通互联设计,为企业管理层提供远期发展方向和蓝图规划。

图 18:锂电池工厂数据采集示意图

海葵智造采用DIM数据直采方式,实现MES系统对于现场设备层数据直接采集,打破低时效、不全面的顽疾,实现现场数据精准、高速采集;

渗透至锂电池生产的全工艺,与利元亨智能智造设备相配套的数字化软件系统直接从设备底层融合,按照锂电生产工艺流程搜集数据,做到可迅速回溯,发现并判断问题,智能推荐最优解决方案。

同时,公司通过构建互联互通的工业以太网,以及动力电池工业信息网络技术标准,以此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将集团管理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融合,可设置数据传输方向,上传或下发数据同步方式同步周期等相关参数。

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锂电领域、 汽车 领域、其他领域及相应的配件和服务业务,我们根据公司业务布局及 历史 业绩情况做出估计:

1) 锂电池制造设备:公司锂电业务可以分为消费锂电和动力电池两块。

(1)消费锂电:消费锂电下游大客户为ATL,近年来消费锂电业务量占公司锂电业务总量的70%以上,且比例仍有上升,主要是因为公司产品向锂电全生产环节渗透,由电芯检测环节延伸至电芯制造、电芯装配环节,电芯装配专机成为公司全新的增长点。

(2)动力电池:公司动力电池业务下游客户涵盖力神、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根据前文描述,动力电池迎来新一轮扩产,且公司目前动力电池业务体量较小,预计未来几年增速明显。

结合公司在手订单情况,截至8月25号,消费类锂电在手订单金额为17.70亿元(含税),动力类锂电的在手订单金额为27.84亿元(含税),我们预计21-23年,此块业务以较快的速率增长,对应收入分别为21.77、40.37、62.00亿元。

2) 汽车 零部件制造设备:

公司此块业务占比较小,整体处于稳定的趋势,公司也未在此块业务做过多的研发投入,且近年来 汽车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有所放缓。

预计21-23年, 汽车 领域业务保持以10%的速率小幅增长,对应收入分别为0.32、0.35、0.39 亿元。

3) 配件及服务业务:

此块业务为公司其他业务来带的增值收入,结合公司近年来整体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1-23 年保持45%的增长速率,对应收入分别为0.71、1.04、1.50亿元。

4) 其他领域制造设备及其他业务:

此块业务在2020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拓展了精密电子(笔记本电脑装配线等)和医疗领域(口罩机)的新产品,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公司有可能有一个短暂的回调。

预计21-23年,对应收入合计分别为0.91、0.99、1.09亿元基于此,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3.71亿、42.75亿、64.98亿,YOY为65.82%、80.30%、51.9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3亿、4.55亿、8.83亿,YOY为59.10%、103.67%、94.09%,对应PE 119X、59X、30X。

根据公司主营产品情况,我们选用同样为锂电设备公司的先导智能、杭可 科技 、赢合 科技 以及科瑞技术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2021年PE平均值为62.53X。

公司在本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选择2022年38.06X作为目标估值,截至2021年9月8日,目标市值为334.23亿元,上涨空间为24.53%,对应目标价为379.80元。

1)锂电池行业增速放缓或下滑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锂电池、 汽车 零部件、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等行业提供高端装备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

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锂电池领域设备,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60,418.89万元、77,656.68万元和118,939.9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0.01%、87.46%和84.03%。

未来,如果锂电池行业增速放缓或下滑,同时公司不能拓展其他行业的业务,公司将存在收入增速放缓甚至收入下滑的风险。

2)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公司前五大客户(含同一控制下企业)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3.91%、95.79%和86.42%,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对第一大客户新能源 科技 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39%、74.44%和70.28%。

若个别或部分主要客户由于产业政策、行业洗牌、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市场需求减少、经营困难等情形,将会对公司正常经营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未来产品不能持续得到相关客户的认可,或者无法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保持优势,公司经营将因此受到不利影响。

3)业绩下滑的风险。

最近三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7,160.28万元、88,889.69万元和142,996.5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11,979.52万元、7,515.77万元和12,461.34万元。

2019年扣非后净利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研发费用增长幅度较大,其次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也有所增加,未来如果公司的收入不能保持持续增长,或者费用的增长幅度持续大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风险。

4)短期内股价波动风险。

该股为次新股,流通股本较少,存在短期内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

5)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报告中涉及大量测算与敏感测算,结果仅供参考。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获取更多PDF版报告请登录【远瞻智 库官网】或点击链接:「链接」

华盛锂电:2022年产销呈现两位数增长,募投项目即将迎来业绩释放,华盛锂电池  第1张

国轩高科百亿投资背后:扣非后业绩亏损 募投项目悄然生变

磷酸铁锂电池行业巨头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002074.SZ,以下简称“国轩高科”)合肥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又有新进展:3月22日,国轩高科与合肥市肥东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建设动力锂电池上游原材料及电池回收等项目生产基地,计划总投资120亿元。

这是继国轩高科在合肥成立两个新的全资子公司后的又一新动作。该公司官网发布文章称,项目建成后,将保证其2025年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00GWh的原材料供应,并解决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问题。

国轩高科肥东基地总指挥彭立煌在签约仪式上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引进与动力电池相关的技术和人才,并利用园区现有相关产业资源,形成内部循环。项目达产后将覆盖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关键材料与环节。

然而,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之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仍处于净亏损。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该公司货币资金与2019年底相比减少约32%,原因是业务增长,现金流出增加,同时,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长约70%、长期借款增长约176%。

不仅如此,过去三年多,国轩高科经营现金流出增加,产能产量扩张同时增加运营、人工以及研发投入,但行业周期和政策退坡等因素导致其流入并未增加,公司对经营性资金需求进一步提升,公司需要通过借款保证业务经营的稳定。

合肥项目为当地政府重点工作,已设立两个全资子公司

上述公告显示,该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初步选址在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占地面积约2280亩,项目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相关项目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后3个月开工建设,24个月内竣工投产。项目续存期不少于10年。

根据协议,肥东县人民政府将实施全程监管与审查核定,督促国轩高科按约定时限进行项目开工、建设和投资,并为其协调兑现国家及地方政府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协助其报批相关文件等。

不过,上述合作协议为原则性、意向性合作协议,公告称,相关约定付诸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均存在变动的可能性,并且合作协议实施仍需履行相关决议和审批程序。

3月11日,国轩高科曾披露,因公司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国轩”)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循环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轩循科”)和合肥国轩新材料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轩新材料”)。

注册资本均为5000万元,合肥国轩持有国轩循科和国轩新材料100%股权。国轩高科称,设立国轩循科开展锂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业务,设立国轩新材料开展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这笔对外投资将完善公司锂电池上游原材料和电池回收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生产成本控制。两家新公司注册地皆为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涌泉路1号。

肥东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位于合肥市东部,2006年3月启动建设,主干路网全面建成,专用铁路线与国铁淮南线无缝衔接,在建的水陆联运多功能综合性码头与巢湖巢长江相连,“七通一平”基本实现。截至2019年底,入园企业145家。

2020年5月,肥东县人民政府官网发文称,下一步,示范园将继续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开展招商。 对于该园区建设,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也连年覆盖。2020年报告指出,示范园围绕新材料产业园等4个特色产业平台,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承载能力。

对于引入国轩高科,肥东县政府将其纳入2021年工作报告披露的工作重点之一。

扣非后仍处于亏损,将应收账款转股投资

尽管国轩高科202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处于净亏损,但该公司预计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比2019年有所增长。2021年1月30日披露了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调整了经营策略,在保障新能源 汽车 产品供应的同时,开拓储能、电动低速车及两轮车领域的产品销售。

事实上,2020年底,国轩高科曾一连发布9条公告披露,将终止年产20万套电动 汽车 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建设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且全资子公司拟以其对天津恒天新能源 汽车 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对后者增资。这也导致,国轩高科后续交易日中经历跌停。

公告显示,国轩高科终止募投项目的节余募集资金2.61亿元将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这笔资金来自于2017年国轩高科向原股东配售所得,当时定向配售价格为每股13.69元,募资净额为35.35亿元。事实上,此前七项用途中,国轩高科多次将项目延期或变更,包括更改项目内容、实施主体、实施地点以及产品类型等。

国轩高科拟终止的项目由公司控股子公司安徽国轩新能源 汽车 科技 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计划投资金额约3.62亿元,拟以募集资金投入2.5亿元,建设期限至2021年6月,项目建设内容涵盖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机控制系统。截至2020年11月30日,该项目已累计投入募集资金441.54万元,募集资金投资使用进度为1.77%,节余募集资金约为2.61亿元(包含利息收入及理财收益)。

与此同时,国轩高科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国轩”)以其对天津恒天新能源 汽车 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恒天”)的应收账款债权合计约2.14亿元对天津恒天进行增资。该公司称,此举提升公司应收账款处置效率,同时增强公司在专用电动车市场的开发力度,有利于公司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张。

增资前,北京恒天鑫能新能源 汽车 技术有限公司持有天津恒天全部股权,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实际控制人。增资完成后,合肥国轩将持有天津恒天的股权比例为63.50%。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天津恒天资产负债率为89.89%,净资产为6789.23万元,前九个月营收为491.28万元,净亏损2528.39万元。

公告公布后,国轩高科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要求其说明原因,并提醒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规范运作,认真和及时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大众定增持续推进 后续供应商认证正在进行

不过,外界看好大众定增入局国轩高科持续推进。

2020年,国轩高科决定通过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向大众 汽车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中国”)发行不超过发行前公司总股本30%的股份。随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具文件,对大众中国收购公司股权案不实施进一步审查。

2021年2月23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对定增二次反馈意见进行了回复。大众中国承诺将尽商业上的合理努力,通过合作以加强国轩高科的竞争力,支持国轩高科获得大众中国及其相关关联方,以及大众在中国境内的合资企业的供应商定点。

3月15日,针对定增,证监会发函称,其发行监管部已召开初审会讨论,将于近期提交发审委会议审核。

券商首创证券研报称,大众目前国内供应商以宁德时代为主。国轩高科作为大众在国内唯一战略投资的动力电池企业,在资本纽带连接的助推下,国轩高科未来在大众供应链上有望占据重要位置。2020年,国轩高科在国内动力电池领域市占率为5.2%,位居行业第五,其中在主打的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公司市占率达到13%,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处在行业第三名的位置。

与此同时,2021年开始,大众基于MEB平台的车型在中国市场将发力,根据大众集团的规划,到2025年在中国销售新能源车150万辆,对应的锂电池需求可达100GWh。大众中国派出专家团队帮助国轩高科针对大众 汽车 集团MEB电动 汽车 平台进行产品开发工作。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公司产品获得大众中国的初步认可,后续合格供应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此外,2020年以来在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开始逐步回升。目前国轩高科单体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10Wh/kg,并且通过JTM技术降低成本,提升系统效率。首创证券分析师认为,国轩高科有望受益本轮铁锂的增长红利。国轩高科前期与中国铁塔和华为达成战略合作,与国网和中电投在储能领域共同开拓市场,提早卡位也有助于其获得收益。

汽车行业新能源就业怎么样?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补贴持续退坡,“双积分”政策拉动产业链发展

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

多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披露了2018年业绩预告,新能源客车、电机电控等相关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分析人士指出,电机电控、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出现产能过剩或产品同质化现象,未来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报告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由慢到快、由量到质的关键爬坡期,2020年后即将迎来补贴退出后的平价时代。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

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20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1.4万辆,销量为22.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4%和38.2%。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7万辆和19.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2%和33.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万辆和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8%和67.9%。

累计方面,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9%和5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和118%;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1527辆。

2018年1-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竞争加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整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电池材料、上游资源以及锂电设备、充电设施环节。

寒锐钴业预计,2018年归属于股东净利润比上年增长56%-67%。对于业绩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三元锂电池市场需求量加大,钴产品销售量、价齐升。此外,公司募投项目产能进一步释放,带动产销量增长。

中通客车预计,2018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2500万元至3750万元,下降80.39%至86.93%。公司表示,2018年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是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持续退坡,公司销售收入下降。同时,新能源客车推广补贴资金未到位造成公司融资费用增加。

蓝海华腾预计,2018年归属股东净利润为2200万元至3200万元,较上年下降75.05%-82.85%。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呈现负增长,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新能源汽车产品订单出现明显下降;受整车厂商控制成本的影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而公司部分电子元器件原材料价格有所上升。

从目前情况看,电机电控、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都出现产能过剩或同质化现象,未来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述报告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市场处于成长期,制造商营收有望出现增长,但整体利润率不乐观。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和产业链中议价能力弱等因素导致电机电控厂商利润下滑明显;负极材料规模投资建设石墨化产能仍将持续,行业或出现产能过剩加剧,出现量增价降利减局面;锂电设备淘汰和并购仍会继续,由于行业发展初期不同锂电设备供应商的客户结构差别很大,小型设备供应商在客户结构方面处于劣势,锂电设备环节的集中度将提升;充电桩产品同质化严重,近几年无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充电桩制造商将面临激烈竞争。

补贴持续退坡,市场份额有望持续集中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发展至千亿级产值,2017年产销达8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0%,2018年前11月已突破百万辆。作为中国制造2025方针的核心焦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由慢到快、由量到质的关键爬坡期,2020年后即将迎来补贴退出后的平价时代。

报告数据预计2018年-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分别达到110万、160万和210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将分别达到50GWh、79GWh和110GWh。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电动车续航里程持续提升,将拉动单车带电量提升。随着国家补贴政策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持续提升,行业“领头羊”表现出显著技术竞争力,研发投入规模优势凸显,市场份额有望持续集中。

此外,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预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继续退坡。预计高续航、高能量密度车型将获更强的支持力度。

2018年7月初,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上线,乘用车企业“双积分”交易正式启动。

“双积分”政策核心是从供给端促进纯电动车的普及。目前“双积分”政策规定的比例对于现阶段车企来讲,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在不外购积分的情况下,基本都可以在2019年-2020年通过双积分考核要求。不排除未来政策会从供给端继续施加压力,提高“双积分”政策新能源积分比例,倒逼车企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品的投入,拉动产业链发展。

关于华盛锂电:2022年产销呈现两位数增长,募投项目即将迎来业绩释放和华盛锂电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0122.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