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的简单介绍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21金融研究:疫情之后,谁是银行新“零售之王”?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21金融研究:疫情之后,谁是银行新“零售之王”?

各银行对“大零售”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招行一直被银行业界称为“零售之王”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但零售头把交椅的争夺越发激烈。

例如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建行定位为“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在该行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建行零售业务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利润总额占比首次突破50%,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地位更加巩固。去年7月,工商银行在北京发布“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工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第一”既包括经营规模第一,也包括经营质态第一,结构、质量、风控最优;既包括服务品牌第一,赢得客户、同业、监管和 社会 的高度认同,也包括价值创造第一,营业贡献和协同效应持续提升。

然而,在疫情之后,商业银行面临着零售业务获客、信用卡发卡、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质量等多方面的考验。截至6月末,5家银行消费贷款较上年末下降,7家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减少,甚至1家股份制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萎缩。

疫情,正在考验零售银行的应对能力。

根据银行半年报统计,2020年上半年,邮储、招行、平安三家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65.99%、53.10%、55.30%;零售业务利润占比超50%的为建行、农行、招行、平安、江阴农商银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分别是56.71%、51.38%、53.91%、54.7%、55.09%。

受金融业向实体让利、增加风险拨备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利润出现负增长。零售银行业务利润亦随之下降,36家A股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在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银行利润增速为负数。

6家国有大行中,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已是个人银行利润总额占比最高的上市银行,个人银行利润总额占比56%;建行957亿元的个人银行利润规模也大幅超过“宇宙行”工商银行,居上市银行之首。

建行的零售业务利润占比首次突破50%。2020年1-6月,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64.74亿元,增幅17.36%,主要是利息净收入增幅较大;减值损失227.17亿元,增幅144.03%;利润总额957.42亿元,增幅11.47%,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11.80个百分点至56.73%。

同期,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业收入1891.75亿元,超过建行;但个人金融业务税前利润781.23亿元,下降了6.88%,占该行利润的41.3%,大幅低于建行。而在2019年全年,工行个人金融业务利润总额1529.19亿元,超过建行的1486.42亿元。

不过,国有大行中,今年上半年,零售银行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372.68亿元、1113.56亿元,同比增长20.32%、21.05%;个人银行业务利润总额分别是681.03亿元、601.53亿元,分别增长74.89%、18.74%。其中,农行的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已占该行总营收的40.5%,反超公司银行业务40%的占比。

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零售业务净收入下降0.93%。浙商、兴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增速最高,分别为32.32%、22.38%。

具体来看,上半年,招行零售净利息收入517.83亿元,同比增长7.01%;零售非利息净收入258.17亿元,同比下降0.01%。其中,零售财富管理、零售银行卡的手续费收入142.48亿元、93.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09%、下降2.23%。

招行利润负增长主因上半年零售金融信用减值损失209.80亿元,同比增加43.29%。该行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332.16亿元,同比下降13.28%。而从零售收入结构看,招行零售收入增速不及其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他银行,主要是个人贷款投放规模增长不及其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他银行,零售非利息收入尚未实现反弹。截至6月末,招行零售贷款占比51.20%,较上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81%,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招行的经营风险偏好比其他银行更低一些,因为负债端成本低,对不良的容忍度也不高,所以疫情对信用卡、消费贷产生影响之后,大部分银行仍然会选择居民加杠杆,但招行略偏谨慎一些。”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民生、中信、光大、平安的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均明显增长,但利润下滑。光大、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利润更是下滑78.95%、46.72%。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增加了信用减值损失,例如光大、平安的零售银行信用减值损失是181.95亿元、200.33亿元,分别同比增加41.52%、78.04%。

从收入结构看,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收入增加,主要来自利息,即在疫情期间逆势加杠杆。

1-6月,光大银行零售净利息收入203.33亿元,同比增长10.82%;零售非利息净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98%。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376.49亿元,同比增长15.94%;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96.13亿元,同比增长6.24%。

城商行零售业务占比仍较低,零售收入占比均在40%以下。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零售收入占比分别是21.50%、28.84%、31.50%。宁波银行个人业务营业收入72.08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6.07%;利润总额31.08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37.13%。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个人贷款,在今年上半年新增规模不及对公贷款。

今年1-6月,新增个人贷款规模最大的是农业银行,新增个贷4378.98亿元;其次为建行、工行,新增个贷规模也近4000亿元,分别为3895.43亿元、3863.07亿元;中行、邮储新增个贷规模分别为2967.01亿元、2876.33亿元。此外,招行、民生、兴业个贷新增规模也均超1000亿元,分别达1215.36亿元、1008.15亿元、1001.79亿元。

然而,新增贷款中,个人贷款占比大幅下降。此前2019年,四大行新增个贷规模占比约50%或更高,实现两位数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降至40%以下。此外,交行新增贷款中,个贷占比自2019年的27%下降至17.8%;邮储个贷新增占比也自65.44%下降至59.99%。

作为业内零售标杆的招商银行,个贷占比也迅速下降,新增规模低于对公贷款。2019年,招行新增个人贷款4309.48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的66.99%,这一比例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中最高。2020年上半年,招行个人贷款新增规模占比下降至35.66%。

股份制银行个贷占比也大幅下降。2019年,中信、浦发、民生、兴业、光大、平安的个人贷款新增占比分别达65.35%、45.46%、43.20%、55.88%、36.88%、65.64%,但到2020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中的个人贷款占比分别降至10.74%、22.72%、3.63%、31.70%、16.21%、36.02%。

究其原因,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有所放缓,同期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小微等对公贷款投放则创下 历史 纪录。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受疫情影响,很多个人贷款的投放出现困难。比如个人经营、线下消费、购房行为都被严重影响,甚至是冻结状态。所以,上半年信贷投放结构中个人贷款占比很低。到了5-6月,很多地方已经陆续恢复。

与之同时,披露消费类贷款的14家上市银行表现不一,5家银行消费贷款较上年末下降。

个人消费贷款投放方面,2020年1-6月,新增规模最大的为邮储银行,较上年末增加1858.62亿元,增幅9.21%。个人消费贷款增幅最大的为建设银行,建行也是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规模为2558.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95%。

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仅次于建行,为1937.10亿元,规模较上年末下降5.73%。工行个人消费贷款1704.4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59%。农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1808.65亿元,增长7.63%。

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一些城商行的消费贷投放规模已超股份制银行。截至6月末,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1718.86亿元、1610.96亿元、1470.0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减5.60%、-7.98%、3.62%。

与之相比,股份制银行中,光大、招行、民生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1420.23亿元、1310.05亿元、953.8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05%、5.91%、5.81%。平安银行的个人信用贷款“新一贷”余额1479.8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0%。

疫情之后,信用卡贷款也正在恢复。14家大行、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中,上半年50%的信用卡贷款增幅为负。

信用卡贷款规模最大的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7745.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1%;其次为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两家信用卡贷款余额6577.75亿元、6522.3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97%、2.80%。再次为平安银行,为5125.0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2%。

今年上半年,信用卡贷款规模下降最大的是中信银行,余额4807.3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52%。浦发银行信用卡贷款3938.8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56%。信用卡贷款增幅最大的为兴业银行,余额379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兴业银行信用卡交易量较去年同期逆势增长19.78%,累计实现交易金额超1.08万亿元。

个人贷款投放大头仍在房贷,但增速已经放缓。例如,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交行个人住房贷款分别增加3202.77亿元、2860.62亿元、2593亿元、2126.22亿元、1440.12亿元、613.80亿元,增幅分别是6.2%、5.39%、6.23%、5.94%、8.47%、5.41%。招行、中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922.26亿元、55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8.30%、7.23%。

在个贷中,各家银行增速最快的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在政策鼓励普惠金融业务的背景下,一些银行将部分或全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放在零售业务条线,列入个人经营性贷款口径。

四大行中,工行、农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幅均超20%。截至6月末,工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892.63亿元,增长25.8%,主要是经营快贷、e抵快贷等普惠领域线上贷款产品快速增长所致。农行半年报称,积极支持个私小微企业复产复工,加大普惠贷款投放,个人经营贷款3287.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4%。

在个人贷款口径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中,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仍为最大,截至6月末余额4845.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1%。其次为招商银行,小微贷款余额4465.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4%。

零售银行业务中,代发工资始终是第一大获客来源。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商业银行也面临如何继续维持获客能力的考验。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17.95亿户,较上季度末增加3.50亿户,环比增长3.06%,增速较上季度末上升1.6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42户。

从银行披露的获客情况看,农行个人客户8.47亿户,超过工行的6.64亿户。截至2020年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客户6.64亿户,增加1403.0万户,其中个人贷款客户数1437.4万户,增加36.1万户。农业银行个人客户总量达到8.47亿户,较上年末增加928万户;借记卡累计发卡10.77亿张,较上年末增加0.18亿张。不过,建行、中行未披露该行个人客户总体规模。建行仅表示,于6月末的金融资产5万以上客户较上年末增加219万人,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借记卡在用卡量11.62亿张。

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4家股份制银行个人客户数破1亿。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最多,达1.51亿户。

截至2020年6月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1.51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4.86%;中信银行个人客户总数1.06亿户,较上年末增长3.77%;光大银行零售客户达到1.14亿户,比上年末增加1345.50万户,增长13.34%。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约1.02亿户,较上年末增长4.7%。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截至2020年6月末,浦发银行个人客户(含信用卡)达到8882.1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32.87万户;兴业银行零售银行客户(含信用卡)8128.7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50.46万户;民生银行零售户数7744.9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00.06万户;华夏银行个人客户总数2833.0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31%,贵宾客户446.0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8%。

已有银行零售获客出现萎缩。截至6月末,浙商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447.91万户,较年初下降5.63%;个人优质客户71.21万户,较年初增长3.19%;月日均金融资产600万元及以上的私行客户数10719户,较年初增长26.40%。

多家股份制银行财报显示,中高端零售客户(业内一般对应招行金葵花标准,为个人日均AUM在50万元及以上)大幅增长。

其中,截至6月末,招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291.7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21%。中信零售中高端客户97.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22%。光大中高端客户比上年末增长14.75%。民生悠然(个人AUM为日均30万元及以上)及以上客户数123.4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52万户。平安银行财富客户88.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3%;私行达标客户(近三月任意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600万元)5.1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7%。

从零售获客看,招行将零售获客归因于数字化转型。招行中报指出,一季度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获客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伴随着复工复产加速,特别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对线上服务的有力支撑,零售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了高效的响应与保障,零售获客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快速增长。

中信银行代发工资获客增长较快。截至6月末,该行通过公私联动实现有效代发工资客户数532.09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37.20%;有效代发额196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1%;对应客户零售管理资产2302.24亿元,实现对公基础客户新增1145户。

城商行中,北京银行零售客户数2255万,较年初增长61万户;宁波银行个人客户1451万户,比年初增长5%;上海银行零售客户数1705.45万户,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5.90%。南京银行零售客户总量突破2000万户。

问题在于,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银行零售客户数的增长,原因之一是,不少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公司、手机厂商等线上合作开立以Ⅱ类、Ⅲ类银行账户为基础的电子钱包功能。对银行来说,Ⅰ类户才是主银行账户首选。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业的网点增速在过去五年快速下滑,并且在2018年首次出现增速为负的情况。综合众多银行近期年报,大部分传统银行的零售客户数量、净收入增速均持续放缓;新客转化困难、老客运营不畅是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痛点。

近年来,零售客户总资产(AUM)已成为零售银行转型的核心指标之一。一方面,银行可以此获取手续费和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符合轻型银行转型方向;另一方面,AUM也可派生出低成本存款。

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零售客户总资产(AUM)逆势增长。招行、平安、光大银行AUM增幅均超过10%。国有大行中,工行、交行、邮储,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浦发、兴业、浙商银行的个人AUM增幅为个位数。股份制银行AUM增长,主要来自公募基金代销规模猛增。招行、中信、平安、兴业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同比增幅分别达207.03%、445.68%、184.0%、332.89%。

六大国有银行AUM增长维持在个位数。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金融资产(AUM)总额15.5万亿元,较上年末的14.6万亿元,增长约6%。其中,工行个人存款11.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代理销售基金、代理销售个人保险分别为3341亿元、7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30%。

交通银行未披露规模数据,截至6月末,交行管理的个人AUM较上年末增长8.17%;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1.12%;非货币基金销量同比增长207.08%,基金类产品AUM规模较上年末增长30.05%。

邮储银行AUM规模10.7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6.9%。其中,个人存款、个人理财余额分别达8.61万亿元、8476.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28%;代销非货币基金、代销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734.05亿元、215.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2.98%、45.14%。

股份制银行中,AUM规模最大的是招商银行。截至6月末,招行管理AUM余额8.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26%。原因是零售获客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快速增长。

其中,招行零售客户存款余额、零售理财产品余额分别是1.84万亿元、2.10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96%、11.58%;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实现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额、代理保险保费分别为2567.09亿元、2109.01亿元、437.44亿元,分别增长207.03%、9.31%、-10.75%。

虽然招行上半年零售收入增长较低,但该行的策略是做大资管规模。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表示,8万多亿元的AUM就像一个蓄水池,各种资产包括理财、基金、保险、信托、存款等,随着客户资产配置不断地转化,一定会沉淀出一些活期存款。

股份制银行中,AUM增速最快的是平安银行。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AUM为2.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6427.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739.94亿元,同比增长184.0%。

光大银行AUM规模达1.88万亿元,增长10.46%。其中,零售存款余额8430.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22%。光大银行未披露代销规模,从业绩收入情况看,该行上半年实现个人财富管理手续费净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62.37%。其中,代理理财收入、代理信托收入、代理基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17.03%、60.75%、32.52%。

中信、浦发、兴业、浙商银行的个人AUM增幅为个位数。中信、兴业银行个人AUM规模大致相当,均在2.26万亿元左右,规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7.54%、5.71%。兴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7085.2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9.20亿元。基金产品销售、标准净值型期限型理财产品销售分别是618.28亿元、13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2.89%、126.90%。浦发银行个人AUM规模2.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7%。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实现34.25亿元,同比增长25.05%。浙商银行个人AUM余额5217.36亿元,较年初增长6.58%。

城商行中,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个人客户AUM总量4913亿元,较年初增加52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874亿元,较年初增加282亿元;基金保有量328亿元,较年初新增222亿元。

这些银行中,私人银行AUM增速尤其快于其他财富客户。

截至6月末,第一大私人银行——招行私人银行(私行标准是个人AUM为1000万元及以上)客户AUM总资产24973.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94%;户均总资产2743.36万元,较上年末增加11.70万元。其次是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私行标准是个人AUM为800万元及以上),管理资产18299亿元,增长17.7%。

此外,建行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16743.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93%;中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余额162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56亿元。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私人银行AUM分别为9230.55亿元、6487.61亿元、4268.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8%、13.04%、14.22%。(本文摘自《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0)》,该报告将于2020年11月10日-11日召开的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对外发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的简单介绍  第1张

半年报速览:9家银行净利润增速超10%,正高速扩张

近期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各大上市银行业绩快报陆续发布,揭开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了上市银行半年报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的面纱。截至7月30日,32家上市银行中共有10家公布上半年业绩快报。其中8家是城商银行,1家是农商银行,1家是股份银行。按照半年报预计披露时间,大部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业绩快报将在8月份渐次落地。

整体业绩快报显示,目前银行盈利水平稳中有升,除郑州银行外,其余9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均超10%,处于高速扩张区间。

业绩稳中向上

目前已公布数据的10家银行在营收数据、盈利增速、不良率等多项核心指标均表现不俗。从净利润数据看,除郑州银行外,剩余9家银行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杭州银行、宁波银行以20.21%和20.03%的环比增速高位领跑,成都银行和张家港银行紧随其后,增速均超15%。

从营收数据来看来看,除了宁波银行和成都银行外,7家城商银行的增长率均在20%以上,其中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收入增速超过27%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招商银行的增速则是9.65%。

万联证券梳理了已披露2019年中期业绩快报的9家银行数据,发现2019年二季度的营收增速环比下降1.6个百分点,是2018年以来的季度数据环比首次下滑。万联证券分析师郭懿认为,从上半年的新增信贷数据看,营收的下滑更多是受到净息差收窄的影响,而净利润的持续增长预计是拨备计提力度下降。

此外,这10家银行中,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归母净利增速的有郑州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张家港行和西安银行,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和成都银行的营收增速低于利润增速。“营收增长是利润增长的根本。”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前者增速高于后者增速说明公司抵御风险能力较高,营运能力稳健。不过他也强调,营收增速低于利润增速也并不代表风险抵御能力弱。“如招商银行等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较为完善,低信用成本可以释放更多利润。”

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来看,上半年各家银行的不良率均位于低位,除了郑州银行的不良率为2.39%外,其余9家银行的不良率都在1.3%上下。从纵向对比来看,各大银行的不良率呈现逐季降低的趋势。其中,招商银行最为明显,半年末不良率为1.24%,较年初下降了12个BP。在城商银行中,成都银行、郑州银行两家家银行的不良率改善幅度最大,半年末较年初均下降8个BP。此外,也有三家银行不良率上半年维持不变。包括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和长沙银行。

不良率普遍下降的同时,多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有所上升,防御风险能力增强。其中,西安银行半年末达248.66%,较年初上升32.1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杭州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和宁波银行也分别有25.56、13.73、1.19和0.62个百分点的上升。

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锋在2019年半年报前瞻性报告中指出,虽然近期经济缓慢下行,但宏观经济对资产质量的传导有滞后性,资产质量近期压力不大。此外,一季度营收高增,银行以丰补歉大幅计提拨备,拨备反哺利润空间进一步加大。预计利润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国有行4.2%、股份行9%,小银行14%。

三家银行进中有忧

7月末,招商银行、上海银行、西安银行等三家银行新近公布半年业绩快报。

作为目前唯一公布业绩快报的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此次交出的成绩单堪称漂亮。快报显示,上半年招商银行营业收入为1,383.23亿元,同比微增9.65%,增速较一季度放缓2.49个百分点。净利润为506.12亿元,同比增长13.08%,并且成为第一家资产规模突破7万亿的股份制银行。

“招行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大体符合市场预期。”申万宏源分析师马鲲鹏在研报中指出,一方面,一季度招行净息差季度环比大幅提升6bps至2.72%,绝对水平位于上市银行前列,随着同业负债重定价红利的逐步释放,2019年二季度净息差季度环比小幅下降符合预期。另一方面,由于切换IFRS9使得投资收益较此前波动性加大,使得2019年上半年招行非息收入同比仅小幅增长3.6%。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此次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24%,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预计公司不良率环比改善幅度位居上市银行前列,公司不良率也将继续中大行最优水平。”中原证券分析师王鸿业认为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兑现的情况下,招商银行本身资产质量扎实程度已经长期保持行业前列,第二季度资产质量超预期改善实属难得。由于招行以零售业务为主,不良认定严格,且在上一轮不良清理周期当中及时压降对公高风险贷款,因此招行资产质量仍将保持较为稳健的态势。预计2019年二季度,招行加回核销不良生成率保持平稳,信用成本同比小幅下降的同时亦能保持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

不过,其内部危机意识依然较为浓厚,招商银行内部近期流传的热帖《招行离寒冬还有多远》一文中,内部员工指出,即使半年报依旧亮眼,但招商银行目前仅是“财务面”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实质已面临非常危险的时刻。目前银行业缺乏专业壁垒、供应链壁垒和品牌壁垒,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难以长久坚守阵地。众所周知,招商银行以零售业务发家,对公业务环节相对薄弱。随着企业金融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金融的B2C模式逐渐成熟,对公业务必将被抢先攻占,致使招商银行的零售王牌无险可守。

7月25日,上海银行的发布的业绩半年报则凸显目前城商银行股价与经营情况脱钩的窘境。报告期内上海银行营业收入和盈利增长较快,实现营业收入251.51亿元,同比增长27.3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14亿元,同比增长14.32%;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34.14%,较上年末提高1.1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3.94%,较上年末提高0.1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上海银行的股价长期破净,在5月初因股价过低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经营表现亮眼,但股价却持续破净,难以提振。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上海银行快报数据再次显示,目前部分城商银行经营状况与股价倒挂情况严重,银行股估值过低问题或将更加严重。

招行仍稳居“零售之王” 未来银行零售格局存变

3月23日, 招商银行 发布了2018年年报,零售业绩亮眼,已然是零售业务各个细分条线的王者。本文将从用户、资产、负债、和未来潜力等方面,结合平安银行的业绩,分析探讨招商银行零售业绩的具体方面和所做努力,以及未来零售银行业的市场格局。

一、招行零售客户MAU增长近50% 各用户指标“吊打”平安银行

2018 年,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三亿”齐飞,零售客户总数达1.25亿,储蓄客户总数达1.25亿,“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累计用户数达1.48亿,全方位“吊打”努力追赶的平安银行。其中,两大App的累计用户数增速高达43%,月活跃用户数(MAU)也突破8100万[1],增长了4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招商银行业务互联网化成效显著。

在行业领先的规模基础上,有这样如此高的增速并非易事。这主要得益于,2018年,招商银行将用户从 银行卡 向App转移,除了将所有业务都整合到APP中去,两大APP也不再局限于自有用户、自有场景及金融服务。通过建立自有场景和搭建交通出行等非金融类场景的用户生态体系,吸引非招行用户在招商开立II、III 类账户,甚至不绑定银行账户的用户也可以在招行APP上获得一些服务。目前,“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大App分别已有27%和44%的流量来自非金融服务,自有场景有15个MAU超过千万人次, 信用卡 数据获客占比高达61.21%。

二、招行零售业务盈利能力和贡献率均有所提升 但贡献率低于平安

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盈利能力稳步上升。2018年,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成本收入比35.47%,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同时,利润率也有所上升,由2017年的44.67%提升至46.43%,高于平安的35.95%。零售业务的主要收入仍然为净利息收入,占全部零售营业收入的65.34%。

2018年,招商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贡献率均有所提升。其中,营业收入1,258.46亿元,同比增长16.11%,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率为50.63%,较上年上升1.56个百分点;税前利润582.63亿元,同比增长20.34%,占业务条线税前利润的59.34%,较去年上升2.51个百分点。零售业务的非利净收入427.20亿元,占公司非利息净收入的54.72%。

但是,与平安银行相比仍然略有差距。平安银行的零售利润贡献率高达69.02%,相比之前大数据研究院结合半年报数据的对比结果,招商银行2018全年的数据并没有出现意外。由此也可见得,平安银行在零售转型上执行强度之大。

三、招行零售 贷款 突破2万亿 消费贷不良率高于平安同类资产

2018年,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同比增加11.4%,零售贷款占比达到51.10%,而平安零售贷款占比高达57.77%;零售业务的不良率为0.7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和消费贷贷款余额在零售贷款中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信用卡贷款余额高达5754.90亿元,占比由2017年的13.78%增加到14.63%,不良率与去年持平,为1.11%。

与平安银行的不良率分布结构不同,招商银行消费贷的不良率高于本行信用卡,为1.13%,同比下降了0.03个百分点,高于平安银行新一贷的不良率(1%),可见,平安银行对于消费贷的风险控制水平优于招商银行。

四、2%的金葵花客户贡献80%总资产 零售业务利差被平安反超

从零售客户的分布来看,招商银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236.26万户,占全部零售客户数不到2%,这部分客群的总资产余额却高达55082.35亿元,占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的80%以上。这就意味着,招行不到2%的零售客户贡献了80%以上的资产额,远超出所谓的“二八定律”,说明招行的中高端用户占比较高,在高净值用户周边建立了良好持久的信任度。

从负债端来看,招商银行实力不俗。截至2018年末,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存款余额14366.75亿元,稳居股份行第一。零售存款余额占全行存款总额的35%,其中,活期存款占比70.56%,零售存款的平均成本低至1.03%,只有平安银行的一半不到。但从2018年全年的数据来看,招商银行的零售存贷业务利差为5%,已经被平安银行的5.25%反超。

五、招行零售之王地位短期难以撼动 长期市场格局仍需观察

综合2018年全年业绩来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毫无疑问仍然树大根深,难以被真正撼动。不管是从绝对规模,还是从发展质量及未来后劲上,招商银行依然是领头羊地位。但也必须承认,经过两年半的转型发展,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有些方面确实超过了招商银行,属于名副其实的“零售新星”。

与招商银行相比,平安银行零售贷款占比较高,零售业务利差反超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贡献率更可能为上市银行中最高水平。各个零售业绩指标同比增速非常快,可见平安银行转型零售业务的决心。

但是,用户是业务发展的基础,招商银行的用户规模和活跃程度,都远超过平安银行。从业务发展后劲上看,资产端和负债端不同的业务属性,也反映到了两家银行的零售业绩上。相比起负债端,平安银行的贷款业务发展业绩更为亮眼。究其背后原因,应该是,贷款业务是用户高需求、银行主动能力更高的业务,在短期内,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并做大规模的营销,带来较高的增速相对简单。

负债端的业务则是将用户的资产吸纳过来,用户行为更为谨慎,良好的服务声誉、持久的信任度都是用户着重考虑的因素,而这,也是招行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从其金葵花客户情况可见一斑,在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核心业务领域都构建了较大的“护城河”,短期内被他行赶超可能性不大。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招商银行持续重金投入金融科技。2018年,招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65.02亿元,同比增长35.17%,为零售金融业务提供了更精准化的营销和更精细化的服务。零售金融方面,监控超过4000个变量,覆盖零售金融类交易接近20亿笔,并且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的环境下较好地规避了风险。

银行开发的智能投顾产品摩羯智投,累计销售规模已达到122.33亿元。平安银行的独有优势则在于,有一个背景实力很强的“爸爸”,可以在交叉营销、金融科技服务等多方面都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尤其是平安系的金融科技能力在整个大金融科技领域都位居前列。

短期来看,招商银行的地位难以超越,长期格局不好冒下定论,需要持续跟踪关注。但总体而言,银行业零售业务的转型改革之路漫漫,未来仍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市场其他主体、自身发展瓶颈等多方面的考验。

2018年招行的月活统计口径由 “APP登录次数”改为“APP打开次数”,也是其绝对值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后面同比增长率已经调整。

银行业“大零售”战略背景下,谁是“对公”之王?

对公(公司金融业务)与零售(个人金融业务),此消彼长。

在经济增速下行期,“大零售”战略迈进之际,对公业务作为银行业基石,稍显落寞,多个大行以及股份行、城商行对公业务利润同比呈现负增长态势 ,比如零售赶超工行的建行,还有邮储、交行、招行以及以对公见长的民生银行等。

有起亦有落,比如农行今年上半年对公业务利润同比增长35%,增速居国有大行之首,股份行中的光大、平安银行、城商行如南京银行等也显见发力。

对公业务,规模是一大制胜关键。四大行对公贷款投放毫无疑问具有“垄断”优势,超过所有其他上市银行累计之和。

在对公业务上,工农中建四大行是主力,上半年四大行公司银行业务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 “宇宙行”工商银行无疑是王者 。

工行对公打底,营收和利润远超其他银行,也是对公业务收入增速唯一突破两位数的大行。

2019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收入2088.90亿元,同比增加12.76%;利润总额875.16亿元,同比增加9.98%。从对公业务客户结构看,2019年6月末,工行公司客户762.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9.5万户。公司类贷款9.91万亿元,增加4871.52亿元;公司存款12.41万亿元,增加9244.54亿元。

该行财报称,其信贷结构调整上,基础产业板块和幸福产业、先进制造业、物联互联三大领域实现较快增长。支持基础设施在建及“补短板”重大项目、国家级战略区域、民营企业和普惠金融等重大战略实施。

零售有起色的建行公司银行利润则出现负增长。建行和农行对公业务收入增速相差不大,但利润相差极大,原因在于信用减值损失 。[中腾泰战略]

2019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公司银行业务实现利润总额438.76亿元,同比下降10.72%,占利润总额的22.95%;与之相比,该行个人银行业务、资金业务分别实现利润总额858.89亿元、477.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40%、23.40%。导致建行公司银行利润负增长的原因,是公司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1343.52亿元,增速仅为1.96%,在六大国有银行中最低;该行公司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618.84亿元,同比增加52亿元。

农业银行对公业务仅次于工行,且对公业务利润增速为六大国有银行最高。2019年上半年,农行对公业务收入1424.87亿元,同比增长2.17%;利润总额731亿元,同比增资35%。其利润增速较高,也与信用减值损失有关,该行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369.77亿元,同比减少167.95亿元。

中国银行对公业务收入1126.32亿元,同比增长6.11%;其中中国内地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980.46亿元,同比增长5.72%。

实际上,对公业务基本为四大行所“垄断”。

据统计 ,对公贷款中,截至6月末,四大行对公贷款规模超29万亿元;另外邮储、交行对公信贷合计超5万亿元。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对公信贷规模总计不到15万亿元;13家A股上市城商行对公贷款总计3.78万亿元 。

从增量看,四大行上半年对公信贷投放均在3500亿元附近及以上,总计投放1.7万亿元。其余银行中,仅交行、浦发对公信贷投放超2500亿元,兴业、邮储对公投放分别超1500亿元、1400亿元,其余银行均在千亿以下。被业内称为“零售之王”的招行上半年对公信贷投放不到600亿元,余额1.83万亿元。

一位国有大行人士指出,这与四大行传统优势有关,四大行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之后多年从事专业银行业务,如工行的工商业贷款、建行的建筑类和基建贷款、农行在县域及三农的布局等。即使在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后,由于其深耕多年,且资金实力雄厚,与央企、国企保持常年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国有大行相比,近年来,向“大零售”转型步伐加快的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却显得不那么“耀眼”,其背后是,股份行对公业务出现分化,且与零售业务增速差距越来越大。

招行上半年批发金融业务收入562.42亿元,是唯一负增长的股份制银行;批发金融利润231.50亿元,同比下降3.4%,而该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388.20亿元,同比增长20.97%。即使在中收领域,上半年招行批发金融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也仅为181亿元,同比减少7.05%,远不及零售金融业务非利息净收入261.61亿元,同比增长7.07%。[中腾泰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该行未披露对公业务收入数据,但对公信贷投放猛增,为对公贷款增长最快的股份制银行。

2019年上半年,兴业银行对公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99亿元; 对公贷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30亿元。

记者获悉,兴业银行高管在其业绩会上表示,该行下半年计划新增贷款投放2400亿元,布局上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北京和福建,重点行业选择上围绕国家政策,包括基建、高端制造业、能源、冶金、消费。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2019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对公业务收入分别为470.96亿元、500.33亿元、268.35亿元、264.79亿元,分别增长7.92%、13.29%、21.35%、8.53%;对公业务利润分别为154.63亿元、268.32亿元、80.24亿元、27.46亿元,分别增减6.23%、-5.23%、95.61%、151.01%。

多家股份制银行对公信贷投放增速极低,将业务重心全面转向“大零售”。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董春晓认为, 宏观经济环境仍面临不确定性,企业扩张积极性不足,对公贷款的有效需求其实是不足的。

她表示,从银行的角度看,虽然已实施MPA管理,央行也不会像过去对银行分配额度,但仍有隐形额度限制。除MPA考核里面算出来的上限,也有监管机构的窗口指导。在有限的额度里,投放零售贷款的意愿肯定是更高的,因为零售贷款收益率高、不良率低。

不过,各家也要权衡,因为对公客户也是非常优质的存款客户。不同银行策略不同。例如,平安银行明确转型零售,新增信贷向零售倾斜,压降对公;同样提出转型零售的中信银行则有不同。

相对股份行,城商行对公体量再下一大台阶。

对公信贷投放最大的上市城商行北京银行,上半年对公信贷超9167亿元,超过浙商银行的6125亿元,但不及华夏银行的1.23万亿元。

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对公贷款体量在5700亿元左右,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的对公贷款体量为3865亿元、2732亿元、2255亿元。

2019年上半年,上市城商行的公司银行的收入普遍增长,但利润分化,部分城商行负增长,且存在“票据冲量”现象。

城商行公司银行收入与地域高度契合相关,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商行规模更大,收入更高。

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对公业务收入最高 ,2019年上半年分别为181亿元、180亿元、136亿元,分别增长1.37%、18.05%、18.96%;对公业务利润总额分别为96.5亿元、93.8亿元、40.8亿元,分别增减15.11 16.70%、-9.82%。这三家城商行的对公收入甚至超过总部位于杭州的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浙商上半年对公业务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15%。

此外,2019年上半年,地处江浙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的对公业务收入分别为87.9亿元、62.7亿元、51.7亿元,分别增长24.95%、31.36%、22.74%;三家城商行对公业务利润增速也极高,分别为40.97%、36.21%、29.33%。[中腾泰战略]

地处内陆的城商行表现不一,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西安银行的对公业务收入分别为41.9亿元、24.1亿元、23.4亿元、19.7亿元,增速分别为3.47%、-6.46%、47.77%、6.01%。对公业务利润总额方面,长沙银行、贵阳银行、成都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西安银行分别为17.4亿元、17.6亿元、25.6亿元、8.8亿元、3.9亿元、7.6亿元、10.4亿元,增速分别为-17.87%、68.38%、23.23%、-47.42%、-47.26%、0.67%、-4.06%。

起落之间,对公业务的担忧逐步显露。“整个信贷团队的话,其实从我们来讲,感觉还是有‘断层’的风险。”一位国有大行支行对公业务人士直言。

她表示,现在转型零售,对公信贷投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没有像前些年那么旺盛。 十年前的对公条线是非常“牛”的,现在明显地被零售条线超越,而且在全员零售的情况下,对零售的重视程度比对公要高得多。

董春晓认为,银行业整体向零售业务转型已是趋势,整体看零售贷款营收占比会持续提升。从部分银行三季报看,对公贷款的不良率已经趋于稳定,不良集中爆发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一位股份制银行支行人士坦陈,公司金融产品“大家差不太多,营销上已经是白刃战,要么资金价格很有优势,要么‘关系’到位。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客户找谁不找谁有时没什么差别。”

除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全行业大零售转型、利率市场化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对公业务的深层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上述股份行人士说,对公业务存量时代,从经营策略上讲,银行已经从“做产品”到“做客户”,已经发展到“一户一策”设计产品解决方案,并且注重客户用户体验。作业方式上,更注重合规与内控,频繁强调尽职免责,“大银行小银行一样”。

对传统的“对公”人而言,正处在时代的变革口。

一位华北大行人士表示,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对公业务仍是未来的基石,对公和零售两条腿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但是近两年,很多银行在总行成立战略客户中心、大客户中心,大量优质的集团客户上收。这虽是行业趋势,但优秀的对公客户经理也随之“吸走”,导致很多分支机构对公中间力量相对薄弱。

该人士表示,对公业务团队和业务经理不是靠培训,也不是靠看文件就能培养出来。一定要有优秀的培训体系,但在整体经济环境下行情况下,对公前端业务没那么忙,不良资产处置倒非常忙。

公众号:中腾泰战略

关 于 中 腾 泰

8家上市银行房贷业务“踩红线”,浦发、招行压降,多家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负增长

去年年底央行、银保监会颁布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制度,对银行的房贷占比作出“红线”指标,也因此,年报季中的上市银行是否“踩线”备受市场关注。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统计,截至4月11日,A股共计有21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年报。其中有8家上市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或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标。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渝农商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标,郑州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超标;招商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上述两项指标均踩“红线”。房地产贷款是今年的监管重点,超过“红线”的银行需要在2~4年内完成整改。

光大银行金融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告诉记者,“目前压降房地产贷款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诱惑力’大,对于银行来说,房地产贷款额度大、期限长,有稳定的抵押品,不良率低,但随着监管环境变化,银行也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改变和房企的合作模式,对制造业、小微企业、新型创新产业、绿色信贷等领域占比将逐步提升。”

8家银行指标超过监管上限

近期上市银行集中发布年报。截至4月11日,A股共有21家上市银行披露年报,其中国有大行6家,股份制银行8家,城商行3家,农商行4家。整体来看,21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超29.5万亿元,有8家银行“踩线”,占比近四成。

根据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新规,中资大型银行(第一档)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40%、27.5%;中资中型银行(第二档)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32.5%、20%;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第三档)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22.5%、17.5%。

数据显示,第一档银行中的建行、邮储银行均有一项指标踩线。其中,建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34.82%、邮储银行为33.61%,超过监管上限(32.5%)2个百分点左右。除此之外,建设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39.24%也非常接近监管上限(40%)。

第二档银行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两项指标均超线,中信银行一项指标踩线。其中,招商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分别为32.16%、25.35%;兴业银行两项指标则分别为34.56%、26.55%。两家银行上述指标均超过监管红线逾4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个人按揭贷款占比为20.48%,超过监管红线0.48%。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6月末浦发银行整体房贷占比为27.9%,微超监管红线0.4%;但2020年末,浦发银行整体房贷占比下降至26.37%,已达到监管要求。

梳理数据可以发现,浦发银行在过去一年大幅压降了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在贷款总额同比增长14.15%的情况下,整体房贷增速仅有3.67%。

此外,在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相对而言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第三档银行中,青岛银行两项指标均超线,郑州银行、渝农银行一项指标踩线。其中,青岛银行、郑州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分别为29.77%、27.95%,均超过监管红线(22.5%)逾4个百分点。此外,青岛银行、渝农银行的个人按揭贷款占比为19.53%、17.98%,同样超过监管红线(17.5%)。

“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整个贷款的比重始终在7%左右的较低水平,近年来变化不大,升得快的是按揭贷款。”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指出,从上市银行及公开市场信息来看,需要进行调整涉房贷款的银行规模相对有限,涉及到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到整个金融机构涉房贷款余额的比例约四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建行、邮储、招行、浦发、兴业等几家中资大中型银行,据测算,上述几家银行在2021年涉房贷款或少增1000亿到1500亿之间,而更多的银行并未踩红线,客观上存在填补空缺的可能性。

监管给到的整改过渡期限在2~4年之间,尽管部分银行涉房贷款指标超红线,但无论是各家银行年报的表述,还是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的表态,各家银行都表示将按政策要求,持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建行是房地产领域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也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最高的银行,建行副行长吕家进表示,建行将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稳妥促进对公房地产业务平稳发展,保持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理适度增长,有序降低房地产相关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

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速放缓

过去一年为了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银行的贷款规模快速扩张,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具体到各家商行而言,贷款总额大多保持10%以上的增速。

以宁波银行为例,2020年全年保持资产规模高速扩盘,总资产增速达到23.5%,其中贷款规模全年超高速增长30%,大幅领先同业,这也是其自2010年以来贷款增速最高的年份。

记者注意到,在总体贷款规模大幅上涨的同时,房地产行业贷款总额增速相对而言有所减缓,其中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渝农商行、常熟银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6家更出现了负增长。

具体来看,民生银行在贷款总额同比增加5.47%,而房地产行业贷款却下滑7.81%,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大幅上升22.72%;渝农商行贷款总额同比增加16.20%,房地产行业贷款却下滑30.32%,个人按揭贷款增加24.96%。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指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制度推出后,踩线的银行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压缩分子,压降房地产贷款规模,降低新增房地产贷款投放;二是做大分母,加大其他信贷投放力度,稀释房地产贷款集中度。”他指出,由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般期限较长且单笔额度较小,因此从操作性角度来看,短期内要实现快速压降的目的,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会更容易实现。

据记者梳理发现,已披露的21家上市银行,与贷款总额的增速相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增速并不逊色,甚至有些大幅超过。比如江阴银行,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同比减少10.24%,但个人住房贷款却同比增长40.88%。

房地产行业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何出现分化现象?周茂华向记者分析,“二者分化主要是近年来,国内强化银行房地产信贷监管,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小微民营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同时,2020年出台房企“三条红线”,引导房企加强负债管理;而个人按揭住房贷款上涨,主要与去年一、二线等热点城市价格上升较快,楼市销售活跃有关。”

3月22日,浙江省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信贷审慎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全面自查个人住房贷款、消费类和经营类贷款等。此前,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下发通知要求银行自查经营贷、消费贷情况,严防违规资金挪用至房地产。

与北上广深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发布的《通知》还指出了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严格审核房地产开发项目合规性,落实房地产开发贷款资金封闭管理要求,根据项目工程进度放款,杜绝超规模超期限放款,防止贷款资金挪用。

一位国有大行信贷人士指出,开发贷监管一直较为严格,浙江此次发文再次予以了强调,将规范向不合资质的企业项目发放贷款。

吕家进指出,建行将对房地产开发贷继续实施从严的名单制管理,专注于为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户提供支持,开展项目合规审查,严格把关贷款的投向和项目用途。对于个人住房贷款,优先支持刚需群体,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一般住房需求和住房改善的需求。

近期广州、深圳等地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额度紧张,排队放款已成为普遍现象,除了国有大行以外,许多中小银行的信贷经理更直接告知中介,短期内已无住房贷款额度,利率也可能逐步上升。

“银行个人按揭贷款上限落实,不可避免导致部分超标或接近红线的银行个人按揭额度收紧,按揭利率存在一定上行压力,但预计影响有限。”周茂华认为,一是银行个人按揭占比是个动态比例,如果作为分母的贷款扩张,个人按揭规模也可以随之扩大;二是这个红线出台本意不是要打压刚性需求,对于少数额度紧张银行其利率有一定上升压力,对于额度充裕的银行,尤其是楼市库存仍高的区域,个人按揭利率将保持利率稳定甚至有降低可能;三是作为房贷利率定价“锚”的5年LPR报价利率走势还是很平稳的。

房贷规模将进一步下降

3月22日,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做法,分析研究信贷形势,部署推进下一阶段优化信贷结构工作。座谈会上,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优化调整重点领域信贷结构的主要做法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恢复尚不牢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结构仍需调整优化。

从本次会议部署的今年信贷投放重点领域看,小微企业、制造业、绿色低碳产业、科技创新等将成为今年银行业信贷投放的热门领域,同时,房地产金融将继续强化严格管控,分析指出,今年新增房地产贷款规模有望进一步降低。

连平指出,房价涨跌与涉房贷款增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未来住房金融调控将更聚焦重点城市,突出结构性特点,而非“一刀切”。在中央“房住不炒”的政策下,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将持续从严和规范。尤其是在结构上,合理调节大中型商业银行在热点城市的涉房贷款,对缓解局部住房金融风险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周茂华认为,监管环境变化,银行也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银行可能改变和房企合作,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在满足监管规定同时,最大限度获取利润,毕竟房贷仍有吸引力;但从中长期看,银行将逐步调整经营战略,多元化资产负债结构,推动银行转型发展,银行对制造业、小微企业、新型创新产业、绿色信贷等领域占比将逐步提升;并更加注重特色、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

长期来看,尤其是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监管将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此外,银行可能会把视角倾向于战略型新兴产业、绿色金融、民生工程、租赁住房、消费领域等符合国家战略的领域,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除招行外,其他股份行零售“减值损失”增幅较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0227.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