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是真的吗)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以及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是真的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分拆:破解银行的低估值—机构转型系列之六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以及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是真的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分拆:破解银行的低估值—机构转型系列之六

2005-2020,商业银行发展驱动力的四个变化。(1)2005-2010产业驱动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 把握房地产和出口两大产业链,机构普遍获得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了资产规模扩张机会; (2)2011-2013杠杆驱动: 资产由制造业转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集中,利用非标资产与同业合作绕开信贷投放领域的限制,借力非标扩张提升杠杆,机构获得了“弯道超速”的发展机会; (3)2014-2016投资驱动: 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同业融资挤出了存款,委外投资挤出了信贷,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管理脱离了传统控制的边界,更高的错配程度增加了机构风险隐患。 (4)2017-2019零售驱动: 一方面去杠杆环境下,零售夯实了负债基础,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等技术完善和居民消费意识兴起,各类消费金融产品此起彼伏,部分零售资产成为变相的“高利贷”。 (5)2020后疫情时代: 企业格局走向集中,居民财富迁徙。作为最重要的综合金融服务商和流量入口,银行将显著受益于产业格局变化和居民财富再配置。部分受益板块将成为银行权益资产重估的催化剂,这也为板块的分拆提供了现实可能。

板块分拆是解开银行板块低估值的钥匙。(1) 银行股PB常年破净,除了“资产质量真实性”的视角外,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后的 政策指引 和包括互联网巨头机构进入金融场景带来的 竞争效应 也是影响银行股估值的重要原因。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金融 科技 公司的挑战并不在于商业银行现有存量业务,而是对过去商业银行触不到的客户进行“抢滩登陆”。(2)同时期商业银行也在获得结构性的发展机会,这体现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机构平台、 科技 服务等一系列轻型业务和新市场领域。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分拆高隐含估值(参考海外可比机构)、高盈利能力(ROE在15%以上)、低周期波动、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可以提升总市值水平、并有条件实施权益融资/股权激励,实现市值扩张的正反馈。

板块分拆

当前银行板块估值中枢较低,对商业银行经营者而言,权益资产的估值水平影响了资本补充能力,这对后续安排IPO、定增、债转股的计划和节奏息息相关。长期看,如果净息差空间越来越小,商业银行将面临中长期ROE下降的问题。未来银行权益类资产依靠什么估值中枢才能提升,这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催化剂?

一、2005-2020年商业银行盈利的驱动力变迁

银行业景气程度既与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我国经济总量扩张相关,又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有密切联系。我们将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发展驱动力分为四个阶段,即产业驱动、杠杆驱动、投资驱动和零售驱动。

1、2005-2010产业驱动(把握房地产和出口两大产业链)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GPD平均增速超过10%,资产规模增长成为拉动银行业绩的主因。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在于是否抓住了房地产和出口贸易两大产业链。

一方面,以房地产开发贷、居民按揭贷款为主体中长期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提升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活跃,购房需求加速释放,除去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这一阶段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保持在35%以上的增速,同时以按揭贷款为主体的个人中长期贷款也跟着扩张。

另一方面, 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增长近5倍。出口产业链规模扩张的同时,这带动了出口信贷的增长,沿海地区商业银行受益更大。

2、2011-2013杠杆驱动(抓住非标扩张的载体)

这一阶段 社会 融资需求从制造业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集中。由于传统信贷投放手段在2010年后受到了限制,基于同业买入返售等业务的同业投资项目起到了资产投放的“转换器”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先行 探索 的银行有了“弯道超车”的发展机会。在不严格进行资产穿透的情况下,同业资产的资本扣减水平(一般为20%-25%)大幅低于传统企业信贷类资产(一般是75%到100%),同业投资同时提到了节约资本、提升杠杆的作用。

3、2014-2016投资驱动(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

这一期间,大类资产配置环境表现出“经济增长乏力,流动性宽裕、业务创新空间放开”的组合。商业银行出现了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的格局:即负债端加大了对同业融资、同业存单的依赖,挤出了存款;资产端加大了对投资类资产的依赖,挤出了贷款。这一阶段,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形成了“同业存单-委外投资-表外获取超额收益”的扩张链条:非银资管机构借助委外等模式募集到商业银行机构资金,实现了自身规模扩张;对银行而言,负债端和资产端愈发脱离机构自身的掌控,负债端的不稳定性尤其影响了包括银行、非银资管机构之间的经营分层。

4、2017-2019零售驱动(“压舱石”和“高利贷”)

2017年启动的金融去杠杆使得之前依靠投资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在流动性管理规定、同业规模占比限制、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等一系列要求下,同业负债和投资的扩张来源受到限制,商业银行重新回到存贷等本源类业务,零售业务尤其受到重视。

和之前一般认为零售带来稳定负债不同(即“压舱石”),得益于数据体系完善和居民消费意识提升,零售资产类业务(如消费贷、信用卡分期等)是这一阶段扩张主力。消费金融是2017年以来规模增长最快的金融子行业,涉及到银行消费信贷部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乃至互联网机构等多种类型。凭借资产高收益与扩张高速度,包括ABS、同业借款等在内的消费金融资产也成为金融机构应对“资产荒”下的新选择。目前仅银行表内的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约14万亿元,而以独立的26家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当前行业规模近5000亿元,近年来年化增长约35%。

5、2020之后:下轮机会在哪里?

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和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零售资产增长速度放缓。一方面,疫情冲击冲击资产质量,部分客群和消费场景(如长租公寓/医美/教育/ 旅游 )受影响较大;监管要求限制了利润空间,如最高人民法院法调整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约15.4%),考虑到部分消金产品实际利率已高于该水平(如我国信用卡利率上限约为18%),作为持牌机构后续产品定价受约束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零售类资产这一引擎逐步停摆,2020年之后新的增长驱动力在哪里?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看,经济增长中枢下降,利率水平保持低位环境下,做大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板块可能成为金融机构新一轮发展的引擎。以摩根大通为例,其作为“一站式全能银行”在发展零售业务的同时,通过发展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做轻资本的同时提升ROE水平。同时贝莱德,贝莱德定位于全能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以指数类产品和另类资产作为规模驱动的主力,利润能否稳定向上。

在我国未来中低速增长、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机会将优于传统信贷业务。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为例,我国居民财富管理规模近200万亿元,近80%沉淀在房地产和定期存款上。未来各家机构都盯住了相关财富迁徙的可能机会。“余额宝”收益率破2之际,我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既面临传统销售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产品兑付和机构声誉压力,也有存量市场腾挪(如过去资金池产品和房地产市场)和新场景(如居民养老)、新资产(如消费金融)带来的发展机会。未来相关资产向资管产品调整的趋势,作为最重要的流量入口,银行将显著受益于居民资产的再配置,也将成为银行权益资产重估的催化剂。

二、为什么当前银行板块低估值?

DDM折现模型是我们理解权益估值的基本出发点。从DDM模型出发,我们推导出银行股权的PB价格:

针对给出的公式模型,下表测试不同假设条件下银行股的估值水平,从稳健性测试看,商业银行保持1倍以上PB估值水平是可能的。(注: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讨论,可以参考之前报告《银行的估值中枢应在哪里?》)

但为何商业银行估值中枢实际上低于我们的测算中枢?权益市场投资者多从 “资产质量真实性” 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后的政策指引和包括互联网巨头机构进入金融场景带来的竞争效应也是影响银行股估值的重要原因。

政策指引

政策指引影响了商业银行参与 社会 资源的分配。一方面,疫情后出于为实体让利的政策目标,降低资产收益尤其是信贷端资产收益是为实体让利的主要手段,长期看这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在表内获得风险溢价的能力,限制了商业银行板块的估值扩张。根据央行数据披露,2020年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5.24%,这比2019年底下降近70BP,截止2020年7月底,考虑到目前1.5万亿元的全年让利目标完成约8700亿元左右,预计后续面向中小微企业资产端收益下降还有持续性。

另一方面,政策对尾部的机构加大了扶助托底,这也减少了机构尾部风险。如2019年5月以来,随着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一批机构出现重大风险问题,在化解代表性金融机构之后,国务院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提高永续债发行审批效率,降低优先股、可转债等准入门槛,同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等方式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政策的扶持效应也会使得我国银行不会像欧美银行在流动性冲击时估值异常下挫(如杀估值到0.2-0.3PB的估值水平)。

模式竞争

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金融 科技 公司的壮大挑战了传统金融进行的商业模式。这种挑战并不在于存量业务,而在于对过去商业银行难以触及到的客户进行的“抢滩登陆”。如支付宝和微信分别拥有7亿和12亿月活客户,这其中包含了大量传统银行无法触及的长尾用户。同时美团、拼多多、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为他们提供了高频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巨头的成功渗透实际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在线上信用卡、消费金融等业务的想象力这体现在:

流量更丰富。 微信打开了中国广袤的下沉市场,为互联网公司新增了3-4亿的低成本流量。虽然下沉市场客户存在年龄比较大,收入相对较低,在金融消费领域意识相对落后等共性特征,但互联网公司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通过弹窗、私信等方式教育用户,进行流量转化。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在流量上更具优势。

甄别能力更强。 相对于传统金融持牌机构,互联网公司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但传统金融机构缺乏更细致的客户甄别能力,资金端的优势将被互联网巨头通过数据蚕食。

信用体系更先进。 互联网公司拥有很强的支付场景,用户使用频率高、信赖度高,同时直接关联企业,从而可以更好地给客户提供消费金融产品,获取更丰富的用户数据,风险识别能力相对更强。在信用体系建设上,互联网平台已经领先于传统持牌金融机构(如蚂蚁金服的支付宝信用分),围绕着信用积分体系,预计还会有更多的消费金融场景落地。

三、为什么分拆可以提升估值?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板块分拆指上市公司控股(包含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种)子公司单独IPO,并出售增量股权给其它投资者(不包含母公司投资者)的行为,分拆上市已经成我国资本市场运作的新风口。根据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据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有关规定,分拆业务独立、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体量大的业务板块(如商业银行)估值中枢较低,板块分拆机会给予潜在高估值板块价值体现的机会。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分拆高隐含估值、高盈利能力、低负债/轻资产、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可以提升总市值水平、实施股权激励并获得持续融资机会。

成熟资本市场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通过并购重组把企业“做大”常常损失价值,如并购公告发布后,收购方股价常大跌,另一方面通过板块分拆、分立把企业“缩小”却创造了价值。分拆是否可以创造价值,下表对相关海外研究进行了汇总。

从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看,我们认为创造价值的机会应大幅超过成本。一方面,金融机构受到了严格监管,大股东通过分拆进行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很低。同时,除了母公司(如商业银行常年估值在1PB以下)板块估值中枢低外,子公司尤其是非银体系的子公司独立上市后更有可能实施股权激励,更有可能实现持续再融资。

四、需要分拆哪些板块?

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分拆高盈利能力、轻资产、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相关板块隐含的估值水平较高。这可以促进提升总板块的市值总量与中枢,并对高估值板块(也意味着较高的发展潜力)提供了股权再融资机会。基于相关标准,我们分析金融各子版块的分拆机会。

我们选择银行、保险、信托、消费金融、资产管理(主要针对净值型产品资产管理)、金融租赁、期货和Fin-Tech板块作为讨论的对象。下表基于行业2014-2018年数据为基础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年经历了一轮完整的金融机构“加杠杆”-“去杠杆”的周期,较好的可以反映金融机构的盈利周期。其中估值水平本文统一用PB中枢,盈利能力统一用ROE中枢,杠杆水平和资产质量根据其商业模式定性判断,相关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几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最适合被分拆的板块:资产管理、金融 科技 、财富管理

资产管理

高质量增长将成就商业银行表外资管崛起,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将是商业银行未来的突破口。过去银行理财脱胎于表内存款表外化,通过资金池管理和滚动发行操作,基于产品刚性兑付实现了负债端持续扩张,这又夯实了“资金池”模式。预定收益产品时代,银行理财本质是不缴纳准备金的类存款,“资金池”模式低估了银行的资本占用,增加了机构的系统风险,压缩了银行资管的产品类型。资管新规要求按照净值型方式运作,银行理财在配置上再调整本质是增加投资工具多元化水平,扩展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的过程。资管新规实施近两年来,银行表外理财规模收缩、非标资产的错配和处置、投研与估值体系建立等均是调整的体现,目前已有近60%的产品已通过“类货基”“类债基”的产品形式实现了净值化产品“从零到一”的转型。

未来,产品需求和资产供给两端将为转型提供了机会。从产品需求端看,过去报价型产品收益基准偏低,产品的收益曲线需要补全,目前客户已能承受一定波动水平,预计未来面向公募客户、较低回撤,收益基准在5-8%水平的细分产品领域最有发展潜力;从资产供给端看,随着低利率环境维持与行业龙头乃至超级企业崛起,这一过程中优质权益、另类资产的壮大将有机会填补现有非标资产空缺。未来银行理财尤其是理财子公司在股债资产的灵活配置、销售渠道的多元拓展、另类资产挖掘和新产品研发上有较大想象力。“从一到无穷大”,转型红利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可以对标贝莱德、先锋基金等全能型资管机构提供了想象力。

金融 科技

金融 科技 是 科技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层,通过 科技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拓宽传统金融机构的获客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运作效率,并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新 科技 主要指ABCDI技术,即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进一步推动金融的智能化、数据化。金融 科技 公司整体上通过向传统金融公司输出技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利用高频数据赋能风控体系,商业模式更具想象力,甚至有机会依靠类金融业务赚取息差(这取决于监管态度)。主要客户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以京东数科为例:在金融机构服务领域,截至2020年6有末,该机构共服务了600 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客户,累计为金融机构推荐了超200万存款用户、超过2200万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用户,以及促进了近1000万张的信用卡发卡量;累计为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推荐了超过6700万理财产品用户;累计为保险公司推荐了超过4500万保险用户。

财富管理

经济转轨叠加居民财富市场再配置,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处“迷雾期”。传统商业银行过去以报价型产品为主,刚性兑付抑制了产品研发,缺乏完整产品线,低利率环境下产品收益率下行;证券以交易属性资金为主,缺乏资金沉淀能力;独立财富销售机构在信用下行期产品风险暴露频发,客户声誉显著下降。外来机构磨刀霍霍,先锋、贝莱德等海外资管巨头联合我国互联网流量头部机构,有可能通过“指数+投顾”的模式逐鹿近200万亿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

在此过程中,财富管理机构的机会在于 一个核心 :持续提升投资顾问的“买方属性”,如考虑采取“低账户管理基础收费+持续产品推荐”的模式,实现财富收入随客户资金沉淀而增加,调整风险偏好以减少权益市场波动和信用周期影响;发展战略在于 三个条件 :延伸产品线,完善账户功能,拉长客户负债期限,在此基础上久久为功,方可将一家“理财超市”运作起来。

可 探索 分拆模式的板块:消费金融、信托、金融租赁

消费金融:

疫情之后行业进入洗牌期,长期看,流量数据广、负债成本低的头部机构和细分场景可靠、资产端定价能力强的垂直机构将会继续发展。

信托:

2020年以来,部分信托产品风险暴露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资金池叫停带来的产品流动性风险,背后是当前周期环境下高收益债权风险加速暴露。信托行业第六次整顿可能正在发生。信托机构早年因为主业不清晰、资产质量差等问题,监管部门从1982年到1998年对行业进行了五次清理整顿,信托牌照目前仅保留68张。行业早年风险主要体现在固有投资业务和资金挪用。与商业银行相比,信托具有:风险更集中(高风险债权资产占比高)、缺乏负债基础(缺乏实体网点)、资本规模更小(根据一季度末数据,行业所有者权益规模仅6400亿元,行业保障基金不足2000亿元,需应对表内固有资产近8000亿元,表外规模21万亿元)。这导致表外管理资产一旦出现问题冲击,信托业风险抵御能力更弱,我们判断后续行业将出现新一轮整顿。信托是少数在表外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的金融牌照,受到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和央企等产业集团青睐。与处置银行业风险牌照不同,预计监管部门很有可能推动机构间的牌照收购,推进混业经营,出现行政接管的可能性低。

行业供给侧改革推进,机构将沿着宏观周期和监管有弹性的领域寻找转型机会。按照目前信托行业监管的思路,未来行业私募属性不变,之前信托机构想通过降低门槛(如单个客户从目前100万降至30-40万元)扩大募集规模的策略不可行;募资高成本特征不变,相对于传统报价式资管产品,信托产品成本普遍高500BP以上,这将显著增加了机构对资产端的收益要求。同时,资产配置方向已经变化,未来信托产品整体投向是逐步减少对非标资产的依赖,增加以债券为主的标准化资产配置。沿着这一监管导向,投行化(通过非标和标准化工具系统解决客户融资问题)、理财化(发行以“固收+”为主的私募净值型产品)、私行化(拓展代销渠道)将是 探索 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信托产品的刚兑属性将逐步瓦解。

金融租赁:

租赁业务的优势在于融资且融物的产融结合租赁模式具有发展想象力,牌照相对融资租赁公司更为稀缺,如中银航空租赁(02588)根植于细分领域,整体估值中枢高于母行,缺点在于租赁属于高杠杆和高资本消耗的业务,资产质量与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线类似,短期较难证实。

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是真的吗)  第1张

你认为2022年做什么行业可以赚大钱?

2022年受疫情不间断的一些影响,同时国外局势的动荡,其实整个的工作来讲确实比较难找,甚至一些好的工作也基本都是很难再见到,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其实更好的还是先稳固好自己眼下的这份工作,确保工作不丢,然后再去考虑是否赚钱,甚至会能体现自己价值啊,这样的一些更高层次的追求。

而如果要说2022年做什么行业可以赚大钱,个人觉得主要有有以下几个工作吧:

第一,宠物护理类。近两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逐年的提升,但随着一些社会竞争还有网络的兴起,其实有些人更多的时间愿意自己一个人独处,不大愿意去随大流的去交流沟通,现在都市里有好多人。也是比较孤独的,所以都会养一些宠物,从前两年比较兴起的养狗来看,由于好多城市都发生了狗咬人的事件,所以对养宠物狗的可能会比较严格一些,近些年比较多的养猫,

甚至逐年有超过养狗的。那这些宠物一多之后,包括他们的一些日常起居,甚至有的时候宠物也会生病,这时候一些宠物医院甚至一些宠物的照护店也就会逐渐的兴起,应该来说未来也会呈现不断发展的一个趋势吧。

第二,关爱老人类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来看,其实人口老龄化也在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那好多老人都是独处的,甚至不和子女在一起,这时候他们的健康问题还有日常的生活起居问题,也就会比较突出,

那相对来讲,如果是从事关爱老人的,比如说像一些护理机构啊之类的,他们的客源应该是不受影响,只要自己肯努力做,应该还是有机会能赚到钱的。

第三,就是牙医,还有做美容美发的,尤其植发的。其实现在通过观察就能看到周边的一些牙科诊所是日益兴起,甚至有些都已经基本上隔个两、三公里就能见到一家牙科护理医院的。另外这一些年,一些植发机构也是会逐渐的增加起来,这也是都市人追求自身外表形象的一个体现吧,所以对于这些衙役还有脱发植发的可能,他们的赚的钱也不少。

第四,那些做旧房翻新装修的人。其实近些年受疫情的影响,可能人均的家庭收入并不会有很大增加,相对来讲购房需求可能在逐渐的减少,但是对于一些租居住了很长时间的老房子来讲,人们也是有一些翻新的需求的,所以如果对于从事装修的人如果改变自己的策略是多做一些旧房改造的案例,应该也是能赚到钱的吧。

什么是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编辑本段]次贷危机模型

一、杠杆: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 CDS合同: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government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government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编辑本段]次贷危机定义

次贷即“次级subprime 按揭贷款”(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

[编辑本段]次贷危机原因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其实银行知道你还不了。房价降温,另一方面升息都是他们一手掌控的)

一个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编辑本段]次贷危机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1)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投资者担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会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而损害美国经济增长。 但开始许多分析家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围,对美国整体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来,次贷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根据最新数据公布,美国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点五,这已宣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而且预计美国经济还将继续低迷。

首先,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急中“中标”,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以及大量银行的倒闭,使得许多的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像美国的汽车三巨头就因为融资的问题岌岌可危,最后是美国政府的援助,暂时缓解了它们的破产危机,但是仍然面临风险。

虽然过去几个季度的实际情况也表明,尽管住房市场持续大幅降温,但美国经济并没有停滞不前。消费和投资增长抵消了住房市场降温的不利影响,并支持了经济的继续扩张,但是到了现在,人们才发现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要么失业,要么收入大幅下降,而前期的“假象”实际上是整个市场库存的调整暂时掩盖危机的影响。

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强健,不乏继续增长的动力。 这是因为美国的各方面任然是世界最强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任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当的时间内没有国家和组织能撼动;而且美国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像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战略收缩就有效的缓解了当时的危机。

再从外部环境看,其他国家的境况并不比美国好到哪去,而美元仍然世界上最被信赖的货币,据最新数据显示,对美元的持有仍然在不断的增加,且呈现增长趋势,这也意味着美国的金融地位暂时无人能撼动。

最后,这次危机虽然不断的向其他经济产业蔓延,但整个世界都在积极的采取措施应对,而美国金融体系相对成熟,市场发达,拥有各类对冲风险工具和渠道,这为缓解危机带来的影响提供了条件。

还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及时向金融系统注入大笔资金,增加流动性,降低了局部问题恶化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美联储在出手托市的同时还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促进金融市场有序运转。货币当局的行动和决心应有利于平息投资者的恐慌心理,限制市场恐慌对经济影响的放大效应。

(2)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全球主要央行的银行家们一直在集中精力阻止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货币市场流动性短缺,相继注入大量现金。不仅如此,美联储还下调了贴现率。这些努力初见成效,货币市场有所回稳。不过,很多债券产品特别是资产支持证券却依然低迷。除了担心信贷市场再次出现混乱外,目前中央银行家最担心的莫过于信贷市场动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般认为,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会受到最大影响。乍一看,美国经济并没有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非常强劲;商业支出看起来很活跃;工资增长很稳定;拉低消费者支出的汽油价格正在下降。但仔细分析起来,前景就不那么光明了。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撰文指出,二季度经济的强劲部分归功于公司库存调整等一次性因素,同期消费增长则急剧下降,有些地区消费者支出的低迷一直持续到了夏季。有数据显示,7月份汽车销售下降至9年来低位。更重要的是,美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房地产市场比很多人认识到的更加糟糕。7月份新屋开工的步伐大降,二手房销售连续第五个月下降,房价持续下跌。根据标准普尔发布的SP/Case-Shiller 房价指数,在截止于6月份的过去一年里,美国10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下降了4.1%。

正在破灭的房地产泡沫使美国经济在8月份信贷市场出现动荡之前就已经变得比较脆弱,信贷困境使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因此,分析家们纷纷下调其对美国建筑业和房价的预期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摩根大通经济学家现在预计,到2008年年底,新屋开工的步伐还将进一步下降30%,平均房价将下降7.5%至15%。高盛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在未来几年里,房价还将下跌15%至30%。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继续阻碍生产的增长。更大的问题的是,影响房价出现两位数下降的因素对在房地产泡沫鼎盛时期消费者大举借债的美国会产生什么影响。持乐观看法的人从消费者支出的反弹中得到些许安慰,但这可能是一个错误。房价呈两位数下降将使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问题已经在其他消费者债务上显现出来,如信用卡违约率正在上升,贷款机构很可能面临更加棘手的局面。随着住房拥有者感到自己越来越穷,消费者支出必将受到抑制,特别是在股市持续下滑的情况下。

至于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家》认为可能也很严重。事实上,目前有很多人预计全球经济的强劲足以抵御美国的放缓,其理由是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疲软了一年多,但全球经济增长一直很强劲。《经济学家》称这种乐观可能低估了次级贷款危机向其他国家的传递。传递的路线之一是金融蔓延,从加拿大到中国,全球都出现了投资次级债的损失。损失的广泛传播很容易被消化,但同时传播的紧张情绪和风险厌恶则不那么容易被消除。在过去发生的历次金融动荡中,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但这一次可能会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特别是银行涉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很深的欧洲国家,可能更为焦虑。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得益于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经常项目顺差,可以很好地经受住投资者大举撤离的考验。而在欧洲发达国家,投资次级债的损失和投资者的紧张情绪可能会迫使银行勒紧腰带,削弱国内支出的增长。8月份德国反映商业信心的Ifo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消费者信心也有所下降。在8月份信贷市场动荡之前,欧洲央行曾发出将在9月6日例会上加息的信号。但从目前形势来分析,该央行很可能将等待一段时间。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可能产生心理蔓延,特别是房价的重估。尽管在美国不计后果向高风险借款人放贷的规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价的膨胀一直比美国更为严重,英国、西班牙等国更容易受到房价泡沫破灭的打击。

另外,《经济学家》还指出,全球经济抵御美国经济疲软的能力也不应被夸大。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必然将损害其他地区的经济。

(3)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

我国已经截止到目前我国CP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4% ,分别为10月4.0% ,11月2.4% ,而PPI为10月3.2% ,11月2% ,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9%,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

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超过1.9万亿美元减少到1.8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但是,最让人没想到的是曾经一度涨到147美元的石油,甚至有人预测明年将涨到200甚至300美元的超高价,一路狂跌,先是点破70美元的大关,后又不断挑战人们的预期,破60,再破50,直到目前的40多美元一桶,而欧佩克也不断减产,现在已经减少原产量了百分之十二,而非欧佩克的产油大国俄罗斯也大幅度减产,短期内石油还没有上涨的迹象。 而且一度疯长的矿产价格也因为中国的制造业需求不足也出现了大幅下滑.

[编辑本段]次贷风暴之鉴

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风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间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国内舆论8月以来已对此国际金融事件给予较高关注,2008年8月24日以后,又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报相继披露所持次贷债券数额新闻发生,更证明了中国在危机中难以完全涉身事外。

当前,准确估计包括三大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债券投资中的损失,恰如整体评估此次全球次贷风暴整体损失之原委,尚嫌为时过早。然而,以宏观视角细察此次全球性次贷风暴积聚、爆发、扩散之路径,已可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对资产价格泡沫畸高、资本管制将去未去的中国正是镜鉴。现实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等领域的“有力者”,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国际观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风暴时普遍认为,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太远、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动荡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条为甚。

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结束后,网络泡沫破灭、“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联储连续降息。没有理由指责这一经济刺激政策的总体取向。但在具体操作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处。其最初两年降息力度过大,真实利率有时甚至为负;此后虽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美元仍处于长期的贬值阶段。以通胀指标考察,美联储在经历了初期的成功后,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现月度CPI涨幅略高的情况,2005年9月甚至达到4.7%。美联储在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更形成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由是看来,货币当局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至为重要。

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而基本面被忽略,也使风险不断放大。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但又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而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在房屋市场火爆时,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对房贷衍生品趋之若鹜。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违约涌现,危机爆发。因链条过长,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局中人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可能更为惨烈。

次贷风暴还表明,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种种报道表明,在美国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中,许多人甚至不知何为复利,亦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但仍然兴致勃勃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住进自己本无力购买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众性癫狂永远无法战胜市场涨跌无常的铁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创痛,首当其冲者正是误入泡沫丛中的弱势群体。

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可以想见,从长远计,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7月18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已对这些举措作了详尽阐述。其核心是保护市场正常运行,主要手段有二:一是法治,修订旧法,颁布新规;二是信息披露,打击金融机构向购房者、债券投资者欺诈兜售的行为。另一方面,布什在其8月31日讲话中宣布,联邦住房机构将为那些陷入困境的贷款者提供担保,使其以优惠利率获得融资;并表示,政府的工作是帮助购房者,而不是救援投机者,也不是救援那些明知没有能力仍然购房的人。市场指数涨跌并未成为“监管指南”,市场玩家意志无法左右货币当局,正体现了“政府远离华尔街”的基本原则。

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问题,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居民消费,2008年12月30日美国公布的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8,创出历史最低水平。同日美国公布的10月份SP/CS10座城市房价指数月率下降2.08%,为连续13个月下降,美国10月份SP/CS20座城市房价指数月率下降2.2%。如果情况不能尽快好转,上述数据将对美元的走势.同样美元的走势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如日元仍小幅回调。次日上午日元盘中最低跌至90.42,截止发稿时(2008年12月31日),日元波动在这一最低价格附近。2008年12月30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欧元区GDP面临下行的风险占主导地位。

200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财经》曾于6月下旬出版前马来西亚央行高级官员及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先生有关专著,用意即在从邻人血泪中吸取经验教训。相较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全球次贷风暴对中国既为再度警醒,又在时间和案例的层面更具贴近性。由人民币的巨大升值压力为本,中国面对的资产泡沫只会更为庞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风险估值过低、风险防范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今天的“理论者”如何以“新兴市场”、“人口红利”等种种说法自我宽慰,清醒者没有理由不考虑未来的风险代价,未雨绸缪已再不可拖延。不独如此,随着6000亿元特别国债发行,中国外汇投资大规模出海蓄势待发。次贷风暴警示对于未来“走出去”的战略安排亦是意味深远。

实际上最主要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主义以及其经济学理论是以人性趋利的基础提出的,同时又放大了人性的消极面,这就助长了这次危机发生的危险,这是资本主义的弊端,且无法克服,所以我们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要借鉴教训,用共产主义的框架来整合西方的经验,发展成适合人类长远发展的新体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光伏2021:新一轮大洗牌必将来临

春天刚刚来临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洗牌已经开始。

疯狂扩产,合纵连横,巨资跨界,以及激烈的“定价权”争夺背后,新的淘汰赛无可避免。

并非危言耸听!过往的一些产业 历史 证明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乐观的人越来越有钱,悲观的人越来越睿智—— 但是当所有的要素都翻转的时候,悲观的人站在了舞台中心,乐观的人走向了天台。

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对风险的警惕乃至“未雨绸缪”,不可或缺。

当然,我们相信,包括曹仁贤、李振国、刘汉元、南存辉、沈浩平、高纪凡、瞿晓铧、朱共山、李仙德、蔡浩、杨建良、李贤义、王燕青、王一鸣等等一众历经跌宕与淬炼的 光伏企业家们,早已是胸中有沟壑,“洞若观火”,各有筹谋。

“洗牌”,从来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希望产业和充分竞争产业的正常现象。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一些企业被淘汰,一些企业留下,一些企业乘势夯实竞争优势,甚至加速加速走向寡头;在商言商,冰火两重,冷暖自知。

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提醒行业同仁对风险与问题的重视,共同推动行业的 健康 发展。文中观点不妥之处,欢迎指正,欢迎拍砖和吐槽。 本文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产能绝对过剩,部分企业必将被“洗掉”。

二、供应链的“战争”开打,“扛不住”的企业将被无情淘汰。

三、经营分化明显,部分企业承受巨大转型风险和经营压力。

四、集中度加速提升,寡头趋势已成,“马太效应”强者恒强,未来的光伏没有弱者的空间。

五、巨量资本“跨界”光伏,国有资本加速跑马圈地,强烈冲击光伏固有利益分配与竞争格局。

六、产业正式进入“后上市时代”,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资本的竞争,能否登陆资本市场,深刻影响企业竞争力与生死存亡。

七、中国逆变器行业正面临第五次大洗牌。

八、以下12种光伏企业可能被淘汰。

一.光伏产业链部分环节产能绝对过剩,部分二三线企业必将被“洗掉”。

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到底会有多少?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是全球光伏装机预测150-170GW,国内55-65GW。彭博新能源的最新乐观预期是,2021年新增209GW,未来两年将分别达到221和240GW。

但即便最终实现如此的增量,光伏产业绝大部分环节的产能还是远超市场需求,形成“绝对过剩”。

“过剩”往往是竞争市场的常态,但绝对的过剩或巨量的过剩,必将引起惨烈竞争和强烈的洗牌。

“疯狂扩产”,这是过去2020年,乃至2021年的至今的主题词,且这一轮扩产潮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最新的消息是:2月28日,保利协鑫与上机数控就颗粒硅研发及生产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扩产标的是30万吨颗粒硅。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扩产极为激进,以至于六大组件企业2021年的合计出货量目标超过了今年全球的潜在需求。

我们再看几组数据:

1.黑鹰光伏统计发现,2020光伏新项目投资超4000亿!其中,单个项目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就多达82个,50亿元以上的有22个,100亿元以上也有15个,前三大投资项目投资预算都在200亿元以上。

2.截止2020年底,晶科投资350亿,隆基投资287.85亿,东方日升286亿,通威投资235亿,晶澳投资123.3亿,五家投资合计1282.15亿。

3.各组件企业扩产投资总额超过1075亿。

4.仅福斯特一家企业在2021年底就会拥有200GW的胶膜产能,加上其他家的产能,全行业胶膜也会达到300GW。

5.根据Solarwit治雨统计: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360余条电池产线,按照每条产线400MW的产能计,对应140GW+的新增电池产能。

6.根据Solarwit治雨统计:2020年,中国光伏全行业一年新增500条组件产线,折合200GW+的产能,一年扩张的产能就超越全球需求!

简言之:硅片、电池、组件环节, 过去一年的扩厂产能,已经超越当年全球的市场需求。 毫无疑问,在尚未导入可以令后来者居上的先进技术之前,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不同环节的龙头企业势必会利用成本以及规模优势掀起市场的淘汰赛。

可以预期,2021年,即使上述产能不能完全落地,光伏产业链上部分环节产能的绝对过剩已是必然,惨烈的洗牌也是必然。

二.供应链的战争贯穿全年,“定价权”的矛盾和争夺也贯穿全年,“扛不住”的企业将被无情清洗。

牛年春节后,以“涨价”为特征的定价权争夺战已经打响。

短短一周内,硅料涨幅超10%,硅片再涨3~4毛/片,组件预期涨5分/W。

光伏供应链的失衡已在去年加速凸显,尤其是对于那些日渐走向紧缺、供不应求的产业环节,供应链的争夺已尤为激烈。

综合机构、观察人士、协会等观点,2021年的光伏行业,上游硅料、玻璃等紧缺可能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Solarwit治雨分析:透过硅料,已看到无数光伏企业的生死悲荣......组件环节将会是供应链的战争,因为硅料紧缺导致的供应有限, 诸多企业并不会缺乏订单而是缺乏交付能力; 那些没有来得及做硅料战略布局的企业将会在2021年面临有单没物料、没办法交付的窘境。

过去的一年至今,通威、东方希望、大全、协鑫、特变等五大硅料产商, 几乎都被上门“求粮”的人踏破门槛。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截止2020年底,通威股份、江苏中能新疆协鑫新能源、新疆大全、亚洲硅业、新特能源5大硅料巨头已签出86.73万吨硅料,折合到2021年约22.6——23.7万吨。通威股份、中能、大全、亚洲硅业4家企业虽然抛出20余万吨的扩产计划,但2021年产能释放仍然有限。

上游硅料紧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无疑会极大增加硅片、电池片、组件企业的焦虑——他们必须必须一手抢市场、一手抢供应——特别对于组件企业而言:是否要延续2020年“赔钱”供货的局面?上游涨价传导到组件企业,那么是要违约撕单与赔钱供货? 终端爆发,能否采购到足够的量来支持订单?

根据硅业分会的判断,正常情况下,原有产能2021年产量将达到43万吨;若新增产能如期投产,能带来约5万吨新增产量, 使2021年国内硅料总产量达到约48万吨左右。海外OCI和瓦克的产能8.7万吨,预期进口料将保持8——9万吨,年总供应量为56——58万吨。按1W组件对应3g硅料,预期可支持180——190GW的组件产量。

硅业分会对于2021年硅料供应状况的判断是“紧平衡”。 中信证券则预计硅料中短期供给有限,产能释放速度较慢;2021、2022两年内,硅料均“供不应求”,该机构预计:2021-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165/200GW左右,考虑1:1.2的容配比,预计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对应的组件需求为198GW和240GW。在单GW组件硅料需求量2900吨的情况下,上述组件规模对应的硅料需求约为58万吨和70万吨。

Solarwit治雨则判断是“紧缺”:至2021四季度,国内硅料产出只可以满足60%下游需求;硅料产能对应年初的180GW勉强会增长到2021年底的193GW,而 其他环节的产能则会增长的不成样子,纷纷冲破300GW大关!

以上图表是行业中硅料长约签单情况,基于这份长约汇总,Solarwit判断得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全行业2021年有限的52.7万吨硅料产出已经通过长约锁定的方式锁定掉97%。

就是说:在之前没能进行过充分的硅料产能布局的企业,接下来都可能会面临无料可用的情况。虽然我们也看到了玻璃、硅片等环节有大量长约在,但锁定比例远没有达到硅料这样夸张的情况。

与硅料供应状况相似的,还有玻璃环节。去年连续的涨价事件让人记忆尤深。供应短缺,连续涨价背后,光伏玻璃扩张加速键直到2020年四季度才被按下。到2021年,对应部分核心环节动辄300GW的产能,玻璃的供应紧缺必将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而后是逐渐宽松,乃至再次陷入过剩。

对于上游材料“紧缺”、“紧平衡”,以及持续涨价,已有人和媒体呼吁“相关部门”加以调节。也有观察者呼吁“别让光伏玻璃划伤了整个行业”、“别让硅料烫伤了整个光伏行业”。等等。

但也有产业人士为上游硅料企业鸣不平: “光伏行业最赚钱的是硅料厂吗?硅片厂持续的高毛利为什么没有人来说话? 之前电池赚钱的时候也没人说话?硅料这刚刚赚了几天钱就要烫伤行业了?”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化明显,有人喝汤就有人吃肉,部分二三线企业可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被加速淘汰。

“形势一片大好”并不能完全概括一些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

从70余家已发布2020年经营业绩预告的企业数据可以发现,包括ST天龙、罗博特科、东旭蓝天、亿晶光电、协鑫集成、中利集团等10家以上企业均出现亏损,甚至巨亏。

其中,中利集团预计2020年度将亏损25.5亿元至28.45亿元。其公告显示,资产减值准备、刚性费用支出等是造成中利集团2020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业绩预亏”还只是明面上最直观的数据,从多位角度来分析,进入十四五后,不少光伏企业依然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比如,截止2020年9月末,79家A股 光伏上市公司总负债规模为5600亿元 ,同比2019同期增长了684.2亿元。不少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部分老牌企业都发生了债务逾期,甚至部分企业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过去的一年,不少企业面临着控制权转让、退市、破产重组等命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经营发展角度而言, 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你可能做了99件正确的事,却可能架不住一件重大失误的决策, 企业战略抉择必然要慎之又慎。

同时,在技术路线的抉择上,伴随市场剧烈变动,步子调整过慢也可能把企业一步步拖入泥沼。过去的两三年之间,亦有数家光伏巨头因过往战略决断、技术路线选择的失误或“滞后”而陷入企业经营转型的阵痛,未来走向如何,依然难有确定。

光伏行业一直都是一个“剩者为王”的行业,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高性价比产品代替低性价比产品,有竞争力的公司干掉失去竞争力的公司。而且由于光伏设备处于不断更新进步过程中,单位产能的投资额度必然会处于越来越小的趋势当中,光伏的“喜新厌旧”也成为必然。

四.产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寡头趋势无可避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因更加凸显,未来的光伏市场,难有“弱者”的生存空间。

在过去一年,对外投资和扩产对凶猛的,往往还是那些龙头企业。

当比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你优秀和强大的人,比你还努力。结局必然是“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除了疯狂扩产,光伏产业另一大“奇观”是合纵连横、“强强联手”。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合作模式携手“垂直一体化”,或者在产业链环节 “互踩地盘”,通过自身投资和扩产加强“垂直一体化”。

这原本就是一个迷信奇迹的商圈,但历经20年的产业跌宕至今,从企业竞争秩序来讲,进入十四五后,“寡头趋势”下,强者恒强,弱者愈弱,二三线企业已很难“逆势进击”,实现超越。

什么是寡头?解释得直接一点就是垄断者,是托拉斯,是上下游都能通吃。 曾经,资本规模化进入光伏产业,无竞争力企业规模化破产。而光伏“领导者”等计划推出后,政策的清晰导向与市场的压力,联合推动了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及 社会 资源也加速向领头企业聚拢和集中。

黑鹰曾做过大量统计分析,最近两三年,在所有光伏上市企业中,榜单前十名企业的营收之和、净利润之和、订单规模、筹资规模、对外投资现金流流出等等,均占据了整体比重的60%以上,部分数据甚至超过90%。

新一轮大洗牌启动的当下,每个光伏企业对于自身的“定位”都事关兴衰生死: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在不同“强强联合”的利益联盟和条线上,我处于什么位置?我的中长期利益来源?假如失去最直接的利益盟友,我是否能继续发展壮大?

五、巨量资本“跨界”光伏,国有资本加速跑马圈地,强烈冲击光伏固有利益分配与竞争格局。

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及资本和媒体的推动下,光伏发电的热度已经超出了产业本身,引起许多圈外的公司跨界进入。

从过去两年进击光伏的资本来看,笔者认为有三大类:

其一,众所周知,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强势进击光伏电站投资环节,极大改变了下游的竞争格局,进入十四五,国有资本将是新能源电站投资的绝对主力。

其二,以中煤集团、神华集团、中国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十多家传统煤炭、油气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强势进击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迅速增加了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变量。

其三,过去的2020年, 一些与光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开始跨界光伏。 甚至,这些“跨界”者中,刚刚出现了吉利集团的身影——这是继比亚迪后,有一家整车制造企业进入光伏领域。

以上这些“新势力”的进入,将强烈冲击光伏产业固有的竞争格局,产业蛋糕有可能将重新划分。

其一,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对高效组件追求不断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后进的跨界巨头确实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其二,中国光伏产业已走向成熟,市场格局脉络相对清晰,大的蛋糕已经瓜分完毕,这对于后进者来说,有机遇,但更是个挑战。

其三,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他们最大的短板就是资金链紧张,以及缺乏专业的光伏人才,很可能会在跨界征途中翻船。而 对于国企和央企巨头来说,钱对他们不是问题, 问题是并购的项目是否是优质项目,能否带动集团实现绿色转型是个挑战。

六.光伏正式进入“后上市时代”,能否登陆资本市场,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竞争水平和市场话语权。

对于很多光伏企业来讲,到底要不要上市?

事实的疑问是:能不能尽快上市?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登陆资本市场。

什么是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上市后,融资渠道变多,公司架构不同,对股东意义不同,企业知名度大幅提升。总而言之,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大幅提升。

过去的两三年里,超过30家光伏企业实现了“资本梦想”的第一步,也即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借由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大幅扩张和新阶段的发展。而那些想上市,但又一直没有上市的企业而言,其管理团队、创始团队、背后股东,都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焦虑。

黑鹰光伏团队曾详细统计中国光伏资本市场过往20年的一些数据变量,比如:

1. 20年前,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只有18家,总市值740亿元。

2. 如今104家光伏上市企业的董事长,平均年龄53岁。

3. 尚德电力曾连续6年“霸屏”市值第一。

4. 隆基股份上市首日的总市值只有59亿,到了2021年,一度超过4000亿。

5. 20年里,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对外总投资为13451亿。

6. 20年里,光伏上市公司或通过股权,或是债权直接融资4979亿元。

从上市时间来看,一些企业的上市“司龄”已超过25年。但彼时,多数企业尚未涉及光伏业务。

从年度上市企业数量来看,2010、2011、2017和2020年,光伏领域成功上市的企业最多。过去2020年,有多达16家光伏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过去的20年中,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光伏上市企业,因各种原因被迫退出资本市场。比如,中电光伏、尚德、赛维、海润、英利等。

当然,最近三年,还有个“变局”,就是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争相“回A”。截止目前,天合光能和晶澳 科技 均以成功回归A股,此外,阿特斯、大全、晶科均“在路上”。

目前104位光伏上市公司董事长,最年长的是大全新能源董事长徐广福,近年78岁;最年轻的是易事特董事长何佳,今年36岁。黑鹰光伏统计发现,中国光伏上市企业董事长的平均年龄为53岁。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董事长15位。“八零后”董事长8位。

“十四五”开局,光伏产业迎来新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体现在资本层面。能不能上市,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甚至事关生死。目前,排队IPO的光伏企业有15家左右。相信2021年,在继续扩产的大背景下,光伏产业在资本层面的竞争和淘汰赛会更加凸显。

七.光伏逆变器进入第五次大洗牌,竞争格局剧烈变化。

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逆变器的竞争历来激烈。从2018年531至今,逆变器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企业突然行踪难觅,一些企业加速发展。此消彼长中,2021年,一些排序可能又要有不小的变化了。

我们可以数出一大堆近几年“消失”或“易主”的逆变器企业,比如:茂硕电源、欧姆尼克、追日电气、科陆电气、江苏兆伏新能源、中兴昆腾、中电长城等等。此外,最近几年的市场竞争的一大“奇观”,是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陆续退出逆变器业务。

光伏逆变器行业的竞争极为残酷,甚至可以称为“血腥”。看看这组数据:2012年上海SNEC展会上,逆变器相关厂家多达439家;到了2013年则只剩下286家,而2013年4月至今,还出现在国内光伏逆变器采购招标的企业已仅有30家左右,而活跃在50%以上的国内招标项目的企业则已屈指可数。

根据以往的市场发展规律,一两年一次小洗牌,三五年一次大洗牌,进入光伏十四五前后,光伏逆变器行业的第五次大洗牌大调整正在提速。

中国的逆变器产业已经历四次大洗牌:

目前,中国的逆变器市场两大阵营已经形成:

新一轮洗牌到底有何特点和趋势?其一,借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的分析:市场会往分布式的微电网、家庭以及工商业等小型市场方面发展,同时,向大型电站项目的聚集也将更加明显。阳光电源将紧贴市场,将上述大小市场“两手抓”,迎难而上。简言之, 做大机的想抢占小机的蛋糕,做小机的也垂涎大型地面电站的份额。

其三,逆变器企业在资本层面的竞争愈加明显。过去两年时间,包括锦浪 科技 、上能电气、固德威等企业均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借由此加大技术研发、产能扩张与国际化布局,由此实现更大发展。是否上市,将很大程度影响逆变器企业未来的竞争力、话语权和生词存亡。

八.以下12种光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可能被洗掉。

“整体前景一片光明”这话根本不能概括整个行业发展的真实境况。就如《动物庄园》里的 游戏 ,强者吞噬了弱者,拳头大的打赢了拳头小的,商业竞争极其残酷。

结合最近一年多,大量光伏企业财报数据,以及此轮洗牌和调整的特点,黑鹰光伏认为,以下12种光伏企业很可能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竞争中面临巨大风险,并很有可能被陆续被淘汰。

顺丰快运弯道超车德邦,万亿级零担市场面临洗牌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上每天有数百万辆货车来来往往,链接了生产制造和商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在公路运输中,如果按货物的票均重量划分,包括快递、快运(小票零担)、大票零担和整车。零担运输,是指当一批货物的重量或体积不够装一车时,与其他货物拼装后共用一辆货车运输的方式。

随着大件电商的崛起,零担快运成为继快递行业后近两年最受资本青睐的物流赛道之一。国内零担快运行业近十年来一直处于德邦一家独大的局面,顺丰、中通、韵达等快递公司跨界后,这一局面被打破。

根据运联智库发布的2020中国零担30强排行榜显示,2019年德邦的快运营收为107.46亿元,顺丰快运则为126.59亿元,德邦近十年来营收规模第一的位置首次被顺丰快运超越。尽管产品划分方式有差异,但进一步对比今年最新的企业财报来看,两者的营收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以此为信号,万亿级零担赛道,在2020年开始重新洗牌。

德邦在快运领域深耕20余年,拥有行业领先的网络布局、市场渠道、管理和运营模式,近十年来在行业内占据了绝对领先位置,有着“零担之王”的称号。

德邦最早的机构投资人——钟鼎创投合伙人尹军平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德邦当时年收入超过200亿元,而行业第二名仅30亿左右,差距巨大。

但在过去3年内,零担快运行业格局大变,从德邦一家独大变成百花齐放。

从除营收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货量来看,安能物流2013年才进入快运市场,至2016年,货运量便首次超越德邦,跃升当年第一位;2019年,德邦的全年货量仅排到行业第八位,位居壹米滴答、安能物流、百世快运、顺丰快运、中通快运等之后。

“以前一眼望去没对手,现在全是对手。”德邦创始人、董事长崔维星曾表示。

在这批异军突起的对手中,一部分是依靠网点加盟制快速发展的新秀,如安能物流、壹米滴答等;另一部分是从快递行业跨界而来的巨头,例如顺丰快运、中通快运等。

快递行业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年均达40%的高速增长之后,在2016年正式迈入上市元年,顺丰、三通一达、百世等在两年内纷纷完成上市,在资本的助推下开始打造综合物流服务能力,而快运市场成为它们的首要目标。

国内快运市场的规模达到万亿级别,比快递市场更大,而市场格局还极度分散,对新进入者而言,仍有很大的成长和竞争空间。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货主企业一直存在一站式解决大小货运输服务的需求,全网型快递的运输模式与快运已经非常接近,快递与快运行业之间的业务相互渗透成为趋势。在产品上也存在快运业务与快递业务之间的模糊地带:顺丰将 20kg以上的货物都归为快运产品,而德邦单票30KG-60kg的产品被划分至大件快递业务。

“早在顺心捷达出现的时候,我就料到了早晚会有这么一天。”在一位今年刚离开德邦的老员工对界面新闻表示。

尽管德邦的货运量自2016年起就陆续被安能物流、百世快运、壹米滴答等加盟制公司超越,但德邦凭借其网络直营模式和良好的服务,仍然在中高端零担快运行业具有显著优势。顺丰进场后,德邦才遭遇真正的威胁。

相较于百世、中通、韵达等同行,顺丰正式入局快运稍慢一步:2018年3月,顺丰主导收购新邦物流,并成立了顺丰集团多年来首个采取网点加盟制快运品牌——“顺心捷达”。尽管在2014年,顺丰从快递业务中划分出一项接近快运产品的重货业务,但收购新邦之前,顺丰并未显露出对零担快运业务明显的看重。

新邦物流与德邦渊源深厚,它由早期从德邦出走的石浩文一手创办,一度跻身零担快运行业前四。一位原新邦员工告诉界面新闻,新邦物流发展的鼎盛时期曾经与德邦齐头并进,并在网点门店展开激烈的竞争,后来因资金问题而导致创始人失去企业实际控制权,最终遭资本方卖身。

顺丰收购新邦后,充分利用新邦的运营体系和顺丰集团长期在快递物流行业积累的客户,借助加盟制的速度优势迅猛扩张。企业官方资料显示,仅用一年时间,顺心捷达的单日货量已跻身“万吨俱乐部”。

随后,顺丰又于2019年7月把集团内部的快运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另一个快运子品牌——顺丰快运。顺丰快运采取直营模式,和德邦一样定位中高端零担快运市场,与定位全网型中端市场的顺心捷达形成互补。

顺丰快运与顺心捷达进行了一系列的融通,目前已实现(中转)场站、线路、收派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不仅节约了综合成本,也有利于提升双品牌在各自市场的竞争力。而顺丰借助这两个子品牌,同时覆盖低、中、高端快运市场,形成了快运领域唯一的双品牌驱动模式,也与德邦或安能等单一的产品网络与市场结构形成了巨大差异。

顺丰对快运市场的看重还体现在资金投入上。据顺丰集团助理CEO、顺丰快运董事长黄赟在运联峰会上透露,过去四年间,顺丰在快运基础网络上投入了百亿级的资金,而快运业务也迅速成为顺丰集团除快递主业以外表现最为亮眼的板块。公开报表显示,过去近三年,顺丰快运业务营收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0%,并且在2019年成为顺丰集团内第一个营收破百亿的新业务版块。

今年由于新冠疫情,快运行业业绩普遍受到影响,但顺丰快运双品牌上半年仍实现营收76.74亿元,同比增长51.30%,整体增速领先于其他快运同行。其中,顺丰快运收入突破70亿元,零担货量同比增长74%,日峰值零担货量达2.8万吨,业务增速在中高端市场保持绝对领先,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顺心捷达上半年零担货量同比增长57%,日峰值零担货量达1.6万吨,同比增速在行业中位列第一。

“今年年底顺丰快运的营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其中顺丰快运和顺心捷达的融通是重要的基础。”黄赟公开称,王卫对顺丰快运的目标是“要做快运行业的顺丰”。

原本即使是有顺丰快运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德邦也并非不可一战。不过,德邦在近几年来主动尝试向快递企业靠拢。

在过去24年的企业发展历程中,德邦曾多次经历重大转型。2001年,德邦在业内首创“卡车航班”业务,凭借“空运速度,汽运价格”的标准化服务,迅速占领零担物流中高端市场;2007年,德邦确立“网点扩张致胜”的战略,像快递企业一样在全国各地铺设网点,打破了行业营收天花板。

2013年11月,德邦推出”大件快递”,聚焦于3KG到60KG的产品,与顺丰、通达等快递公司的小件快递形成差异化。2018年7月,崔维星在水立方召开发布会,宣布企业更名为“德邦快递”,彰显此次战略转型的决心。

而上述德邦前员工则透露,作为德邦的掌舵人,崔维星一直居安思危。“德邦内部有个部门专门研究探讨创新业务,大件快递是其中一个方向,其他的方向还包括生鲜冷链等。”最终,在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建议下,德邦决定转型大件快递。

崔维星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在多以草根出身的快递物流行业创始人中属于难得的科班人才。多位接近崔维星的人介绍,崔维星对艾·里斯、杰克·特劳特所著的《定位》一书提出的理论颇为推崇,对人才培养、企业管理、品牌的看重和投入远超其他同行,对行业发展脉络的把握很精准。

在2018年的更名发布会现场,崔维星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曾直言:“我觉得零担市场最终肯定要快递化。”他认为,在电商飞速发展的催化下,中国的运输市场会向沙漏状发展,很大一部分零担市场将变成大件快递市场。

零担快运市场虽大,但如同公路物流的整体结构一样,长期以“小、散、乱”为特征,市场集中度过低。根据运联智库的测算,2018年和2019年中国公路零担物流市场总规模分别为13127亿元和13955亿元,以此计算,2019年行业营收前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4%,比2018年增长0.6个百分点,连长期排名第一的德邦也不得不面对营收天花板过低、增速放缓的短期困境。

2017年至2019年,德邦整体营收增速分别为19.7%、13.15%和12.58%,如果剔除大件快递的增速,零担业务的营收则为负增长,这样的业绩在上市之后会影响其股票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在一位零担业内分析人士看来,德邦区分大件快递有助于调整企业产品结构 。一方面,德邦大件快递产品相当于快运产品中票均重量更轻的部分,利润和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大件快递的业务增速、线上渗透率等表现,可以给资本市场提供新故事,从而提振市场信心。

从德邦财报来看,2018年,德邦快递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快运收入,并在此后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

王卫和崔维星争夺的,并不仅仅是零担行业营收第一的宝座。在业内对零担物流行业广阔的市场看好的这个共识下,成为一家千亿级体量的企业已经成为目前头部快运企业争夺的目标。

安信证券在研报中分析指出,我国零担快运发展阶段相当于美国的20世纪90年代,行业集中度低,巨头初显,但垄断性龙头企业尚未形成。随着零担物流行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头部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安信证券对比美国行业数据估算,我国零担快运市场规模约为1万亿元,未来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达到10%,市值达到1250-2500亿元。

无论是顺丰快运、德邦还是其他企业,都远远未达到这个目标。

处在高投入期的顺丰快运双板块在2019年仍亏损2.3亿元,如何提升进一步提升规模、盈利能力,还有待发展。

与此同时,2020上半年,在物流行业融资次数及金额规模相对有所缩水的大背景下,零担快运行业在资本市场热度不减,尤其是头部快运企业受到资本热捧。

据运联此前统计,今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完成36笔融资,总金额达113亿元。其中,零担快运的头部企业安能物流、壹米滴答、顺丰快运、德邦等加在一起就融了63.24亿元,占总融资额的56%。

头部企业获得巨额融资,意味着备足粮草,扩大产能,进一步抢占市场。接下来,零担快运市场迎来一波上市潮的同时,竞争格局也将逐步进入巨头竞合时代,下一个“零担之王”的角逐赛才刚刚开始。

关于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和近28万亿的市场洗牌,这些机构赚了大钱是真的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1331.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