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的简单介绍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是如何应用这一政策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如下:

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

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

4、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6、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7、增加国债发行量。2009 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 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派笑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同时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2、促进对外贸易。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3、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

4、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 “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5、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 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中衫金短缺问题。

扩展资料:

2008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尘培含次震动华尔街。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

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由此,国际金融危机达到白热化阶段,并席卷全球。许多企业纷纷宣布破产,我国也不例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并于2008年1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的两大政策支柱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相应地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

1992年,党的十四档大迟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行李持续较快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仿知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万亿元;信贷结构有所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13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44亿元,农业贷款同比多增75亿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 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 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 ,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 , 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 , 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 ,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急速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压力加大。最近几年,财政通过税收、国债、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注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调节了各方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宏观政策既要调控总量又要调控结构,财政政策既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支持改革,调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场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政策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稳定物价,二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积极探索,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灵活调节利率、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同时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包括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地区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方针,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

结论

2006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年面临税制改革的良好机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料有新措施将陆续出台,所涉及的改革内容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开征燃油税、调整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等。今年的财政政策将充分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增强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总量平衡中的主动调控能力,维护价格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更加协调平衡增长。

对于推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失效

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一个最大的困惑,就是整个的经济有一个反弹以后,2010年以后,持续的往下走,以不断的往下往下,今年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只有3.1%左右,在过去五年里无数的机构预言全球经济将又一次陷入危机,它没有发生,在过去的五年历,无数的机构预言全球经济将强劲反弹复苏,它也没有发生。全球经济持续性的往下走到现在,虽然这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经济可能在明年有所反弹,今年是3.1%,但是整个的风险仍然在往下走,所以全球经济可能进一步持续下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在这个经济下行的时候,各国的经济都处于一个产出缺口状态,就是它的产出GDP水平没有达到它的最佳水平,这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大概都在它产出最佳能力的1.5%以下,新兴经济包括中国等其他的国家也都处于它的产出前在水平1%左右,经济达不到它应该和预期可以达到的水平,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重要原因投资水平不断下降,我们看到这个投资水平在居民的投资水平相比以2007、2008年预期的水平缺了一个大缺口,企业的投资一个很大的缺口投资疲软是当前全球经济低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投资疲软的同时更意外的发现全球贸易增长速度下跌,在过去20年通过是GDP速度的一倍,在1986到2007年的时候这是GDP的增长这是全球贸易增长,总是超过70%80%左右,2007到2008第一次GDP增长速度超过全球贸易,再一次一个很大的变化出口下滑。

出口下滑的同时全球资本流动全球下降,全国FDR直接投资的水平,整个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占全使酒的比重4.8%左右跌了2.8%,跌了40%,贸易不懂,物不流,资本下降,资本不流,投资下降,所以全球经济持续的往下走,在这个情况下当然对石油的需求在下跌,所以我们看到石油的价格在大幅度的往下降,2014年2015年不断往下走,这个图讲石油价格下跌的时候,表示石油供给结构的变化,红的典型是Opeic(音),蓝的是以美国为主导页岩油的发展,结构走向页岩油。看一下石油未来十年的发展,现有原有产量的一半被取代,因为老龄化到期,新取代一半的产能大部分是页岩油,经济低迷,需求下降,结构的变化从传统的石油生产专项页岩油,页岩油今天最低生产水平和平均生产水平50美元,因为在前面讲到油价结构变化,从传统的Opeic(音)转向页岩油,所有石油的价格将来被页岩油成本决定,我的分析未来的石油价格也就在50美元到60美元左右。在中期服务,投资下降、贸易下降、油价下降当然是物价下降,全世界进入一个低的通货膨胀阶段,在此展示不是物价有多低,展示有多少的国家物价水平低于零,有多少国家它的物价水平低于2,全世界大概有30%左右的国家今天物价水平低于1%,有20个国家低于0%,也就是说进入通货紧缩的状态,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80%通货状态低于20%的理想目标。

通货膨胀低还不是主要,今年面对物价最大的问题生产指数急剧下降,全世界80%的国家,特别是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出产价格连续负增长,中国的PPR在过去的50个月是负,最近有所反弹,最低达到4.9%,这就表明全球处于产能过剩,处于激烈的出口竞争的格局,把这些所有一切放在一起,可以看到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全球经济格局,经济低俗增长,低投资,低贸易增长,低全球资本流动增长,低油价,低通货膨胀,这是我们很多年里没有见过的现象,这是一个全球经济的新的变局,所以剩下的问题就是说在这个期间下,利率水平当然也就不断的下跌,跌到了零,利率跟着弱经济走,跟着通货膨胀走,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这个问题像这样的低增长,低投资,低出口,低资本流动,低油价,低利率水平会不会持久,从深层次结构的概念来说有很大的概率,会继续生活在这样一个低的世界经济格局之中,我来解释为什么,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008年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现行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7年之前做出全球经济预测是上面蓝色,2008年再次预测经济有下调,沿着红色走,黄色是全球经济的实际走势,全球经济受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极具的下滑,但它从来没有能力反弹,过去经济危机是正常的事情,任何有危机经济下滑但是它会反弹超过原有的曲线,然后缓缓原有的曲线,所以经济可以维持一个原有的规模,2008经济危机全球近70年以来第一次经济下跌以后从来没有能够回到最早的基线,所以全世界丢掉一块GDP水平,这块水平已经拿不回来了。

有产出缺口,经济走软,总需求不足,能不能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拉动总需求,使得需求上升推动经济增长,过去五年来无数政府试图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拉动,今天已经没有这个空间。最早是对发达国家经济,2007年预测财政赤字从这里往下走,从100%跌下来,实际情况危机以来因为增加了财政赤字,财政刺激不断的上升,而且跌不下来,要到2020年发达国家财政赤字逐渐逐渐往下走,还是发达国家GDP的50%左右,甚至新型国家,受危机的影响,财政赤字,财政支出一直往前走到2020年才能稳住包括低收入国家和平。财政政策受到最大的约束在这张表上,做了分析各个国家为财政支出财富的利息水平,2007年发达国家债务占GDP比重71.6%,到2014年债务比重到104.6%,增加了46%但他的付息成本仍然是2.9%,它没有任何增加。

为什么,当然很简单,因为利率不断往下走,利率水平太低,财务赤字在上升,这个利率水平也上不去,因为它无法通过调利率来调动经济,因为不然的话,财务没法承担成本,所以这是第一个财政空间非常有限,而且财政和利率水平形成了一个死结。在货币政策占在全世界25%的国家,瑞典、荷兰、瑞士,欧盟现在进入负利率政策也没有货币政策的空间,在没有总需求政策的时候,进一步发现在未来全球的潜在的增长水平也在下降,全球潜在增长水平有劳动力潜在增长水平,资本的增长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潜在水平决定,到2015到2020年略有反弹,但远远低于本世纪初中的水平,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是决定未来经济潜在增长能力的基础,如果这一个统计是能够得到确认,未来的增长应该会仍然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为什么能够确认未来潜在的经济增长水平会下降,第一个投资下降,相比2007年的水平看一看在发达国家里,整个的投资水平跌了一大块,很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发达国家投资水平跌了20%到25%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大部分的投资跌在哪里,跌在企业,企业不投资,蓝的是企业,红的是居民的住房投资,这是美国,这是发达国家总计,这是英国,这是日本,大家可以看到巨大的企业不投资,在私人和公共部门,绿的是公共部门,黄的是私人,私人企业不投资。低投资是决定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个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全球处于一个人口结构大变化的根本格局变动之中,第一个人口在持续往上走,可以看到人口从现在7.5亿到7.6亿逐渐会在2011年80年后变成110亿,但是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在发达国家他的人口逐渐的老龄化,劳动力在下降,只有非洲或者南印度地区人口在增长,人口增长从高劳动生产力从高收入的国家转到低劳动生产力低劳动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全球人口的根本的变化,当然拉低了全球人均GDP增长水平,更不理解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劳动生产率降低,全球劳动生产率在过去15年普遍下降,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包括印度等等。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有投资下降的原因,有劳动人力资本下降的原因,现在还有很多原因不理解,天天看到新经济,特别是看到杭州那么多网罗经济,仍然在今天这个阶段没有把它物化成一个产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力在创新不断出现的同时,全球劳动生产率普遍下降,回到最早的潜在增长力水平这个图,潜在的投资在下降,潜在的劳动率供给速度在下降,当然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最后全球分配恶化,也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当收入更多的集中在1%或者0.01%的时候他们的需求对于整体经济而言是有限的,中产阶级收入下滑,是推动总需求下降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所以需求又是走软。

在整个需求走软的同时全球发生新的变化,为什么贸易会下降,是我们发现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提高的时候,居民对贸易产品需求弹性下降,这是一个很新的现象,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因为全球化就是居民对贸易品的需求弹性上升,这个曲线就表明从2003和2006年相比,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国家而言,所有对于贸易品的需求都在往下走,2012和2015年,相比2003和2006年两个阶段,仍然在今年是一个迷,还没有充分的理由解释为什么,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因为我们更多转向服务业。

而消费也更多转向服务业,在所有资项引起投资下降,消费下降主要的原因全球增殖的不确定性,这个中国全球的普图,蓝的表示社会和谐,红的表示危机出现,大家可以看到仅仅2000年,仅仅16年以前全球所有国家基本是绿的,今天几乎所有国家没有一个是绿的,政治的不确定性是影响投资的消费性是最大的不确定,科技变化的的最大的因素是对企业的产生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当有滴滴的时候,当有Mvp(音)的时候,投资旅馆,传统的汽车制造业还会扩张么?所以创新对现成的企业的是影响巨大的。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的简单介绍  第1张

为什么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因为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来刺激整个社会稿袭的经济发展的。

主要是紧缩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樱敬羡,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以抑制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

扩展资料: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工具。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时,单纯依靠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应对,需要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健康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实脊拍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专家:央行可能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当前,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周期正在开启,中国货币政策大概率也会跟随美联储降息。但是,我国仍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的进程中,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已大为降低。研究人士认为,中国若要降息,很可能会按照“美联储——国内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贷款基础利率(LPR)——贷款利率”这一传导路径去做。

  也有专家指出,并不能完全排除中国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降息操作。其理由在于,长时间以来我国贷款利率的“锚”依旧是贷款基准利率,央行通过调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去影响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传导时滞较长。再者,近期的市场利率一度低到1%以下的不可思议低位,借此路径继续下调的必要性和空间均不大。若要有效降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实现经济稳增长,可能“不得不”祭出传统调节手段。

  中国是否降息,很大的变量仍在于中美经贸磋商的后续进展。总体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重点仍应在于松紧适度,把握好经济调结构与货币政策操作的平衡。

  “超预期刺激”辨

  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前景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尽管幅度多寡隐含仍在摇摆,但美联储降息预期已是不争事实。结合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偏弱的大背景来看,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存在“超预期”加大刺激的可能性?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英国际项目主任党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全球宏观形势不确定性上升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各国央行纷纷转向“鸽派”的主要原因,这为中国央行提供了更多政策空间,但所谓“超预期”加大刺激的可能性并不大。他认为,这主要应从防范资产价格泡沫、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9年第二季度例会认为,要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由此看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模式更倾向于保持利率、汇率以及政策预期的稳定,强调合理均衡。至少,“超预期”刺激是不符合基亏其取向的。

  招商证券(600999)(16.640, -0.08, -0.48%)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是多目标制,主要从经济增速、通货膨胀压力等经济基本面角度决定是否调整货币政策。2019年央行推行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利率并轨,因此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政策工具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央行将更注重调整公开市场关键利率。

  谢亚轩说,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放松带来的效果正在减弱。从其研究团队2019年7月的宏观数据预测来看,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工业增加值等经济基本面数据基本保持稳定,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可能仍维持在年内高点,因此,中国央行“超预期”下调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中央政府不想,但无法排除调节基准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市场操作利率已经很低了,继续下调(市场利率)可以释放一个信号作用,但实际效果可能不明显。”国泰君安(18.060, 0.03, 0.17%)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楼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据Choice金融终端统计,目前国内货币市场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7月2日银行间市场DR001最低跌至0.7%,DR007目前仅位于2.1%附近,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效果的确非常有限。

  无疑,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成为后续政策的着力点。2018年以来,我国央行定向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不断推出,但这更多体现的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从今年1月份央行全面降准后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不降反升,以及半年末市场流动性分层加剧来看,数量传导渠道不畅的弊端日益明显。如此看来,价格工具在货币政策领域有望逐步发力。中信证券(600030)(23.180, -0.02, -0.09%)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央行公开市场“降息”,引导LPR下行并最终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将会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组合拳”大有可为

  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预计,全面降准、降息以及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等举措,短期内将难以看到。即使中美经贸磋商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中国央行实施大规模逆周期调节措施的落地灶锋笑时点,大概率也是在2019年末。“考虑到贸易摩擦升级的负面影响长期存在,我们还需预留一些政策空间,用于缓解2020年的经济下行压力。”解运亮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大家知道,若货币政策失之于松,则可能固化经济结构扭曲;若货币政策失之于紧,又可能造成信贷、债券市场偿付紧张,加大经济转型的难度。那么,包括货币政策在内,中国将会采取怎样的宏观政策“组合拳”?

  明明认为,今年以来,国内宏观政策组合可以概括为“稳货币 边际紧信用 宽财政”。宽财政,体现在减税降费、扩大赤字、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等方面;货币政策,则以信贷为锚、宽中偏稳,宽信用的力度衰减,以区间调控为主。

  党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中国经济需要结构调整,但这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政策协调,从而避免由于市场出清和恐慌情绪导致的流动性短缺,干扰正常经济活动。因此,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缓释风险的作用。他认为,目前我国宏观政策呈现为“多目标兼顾”,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和稳预期等,因此,货币、财政、产业等相关政策都要服务于这一系列目标。

  谢亚轩认为,中国财政政策应更为积极,并且应坚持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减少政府部门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干预,调动家庭和企业的积极性。基于国内高宏观杠杆率、高资产价格的事实,中国当前应以稳就业为目标,立足供给侧,托底而非推高经济增长。在政策组合拳中,大规模基建、全面放松房地产政策等市场猜想,都不会成为中国政策工具箱的首选项。

  明明对记者说,要实现稳增长和低杠杆,落实“房住不炒”和控制房价,中国已不宜再通过政府部门转移杠杆,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要从以往的“大政府大支出”转向企业投资和消费拉动。

  人民币汇率升或贬?

  从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依然保持着6%以上的经济增速,从增长潜力上讲,中国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方面仍有广阔空间。毫无疑问,这是人民币汇率最有力的支撑。国海证券(000750)(4.890, 0.00, 0.00%)宏观分析师樊磊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出现缓解,美联储年内降息,这都意味着人民币可能会适当缓慢地升值。

  党超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两年汇率市场的起起伏伏,其背后逻辑主线始终是中美贸易冲突的不断演变。也就是说,未来的经济不确定性和政策不确定性一旦叠加,就可能令市场预期在短时间内出现“恶化”。目前贸易冲突只是有所缓和,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因此人民币汇率在此期间必然还有波折。

  今年5月上中旬,伴随中美经贸磋商出现反复,人民币贬值压力再次加大。Choice数据显示,5月6日至17日的10个交易日内,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贬值合计1772基点;随后6月19日开始美元明显走弱,3个交易日内对人民币下跌最多超过1个百分点。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阶段性持稳态势。

  对此谢亚轩认为,美元有效汇率走弱,可能带动国际资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流入,从而改善相应地区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从美元周期和基本面因素看,美元指数已属强弩之末,未来更可能走弱,欧元、日元和英镑更可能走强。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条件下,美元弱而欧元、日元强,从参考篮子货币的角度看,将有助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升。

  解运亮告诉证券时报记者,5月下旬,随着央行出手一系列措施,人民币汇率得以企稳。总的来看,这一区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的主要驱动力仍是市场力量,而非政策因素。6月下旬以来,伴随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和中美重启经贸磋商,人民币在前期贬值基础上出现小幅反弹。解运亮指出,综合来看,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以小幅双向波动为主,长期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领先全球,人民币升值是大概率事件。

  自2015年“8·11”汇改后,加强汇率弹性成为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一大特征。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汇率整体呈双向波动走势。具体来看,2018年下半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国内基本面走弱、美联储缩表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进入2019年之后,在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关系有所缓和、一季度国内经济回暖的大环境下,人民币汇率有所升值,但此后的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也造成了人民币汇率的快速贬值。

  “具体来看,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或对国内带来资本流入,并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但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仍在探底,人民币汇率并不具备大幅、快速走强的基础,后续或将维持企稳态势。在边际上人民币汇率或将小幅升值,但空间相对有限。”明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花长春向记者透露,今年4月份,他在与海外市场机构交流时,对方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基本不存在风险,但现在这一趋势已开始转变为“担心”。同时,虽然未来美元走势可能偏弱,美国市场利率的下降幅度也会超过中国,但从基本面来看,中国国内制造业投资趋势不理想,内需仍有待进一步提振,我们仍需要应对人民币贬值的风险。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宏观数据忽冷忽热不足为奇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4772.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