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欧洲央行加息对黄金影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以及欧洲央行加息对黄金影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2018年将迎全球加息潮吗?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以及欧洲央行加息对黄金影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2018年将迎全球加息潮吗?

2018或迎全球加息潮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13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25%至1.5%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的水平。

14日,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也宣布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了议息结果,前者再次重申执行缩减购债规模的计划,后者则在上月加息后决定按兵不动。从趋势上看,随着世界经济稳健增长,通胀水平逐渐升高,全球主要经济体将继续推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2018年可能见证更多加息时刻——

经济向好为美联储决策定调

美联储2015年12月启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开始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了缓慢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此后,美联储在2016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先后加息,并于今年10月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与前两年相比,美国经济今年展现出持续稳健增长的态势,是美联储年内三次加息的基础。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略低于第二季度的3.1%,但超过市场预期的2.5%。

美联储上月底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10月至11月中旬,美国经济继续温和扩张,经济前景有所改善,价格压力已经增强。这陪猜份被称为“褐皮书”的报告说,受访地区节日消费预期整体乐观,制造业活动继续温和扩张,但房地产市场增长仍不明显。报告还表示,大部分地区的价格上涨压力较9月份有所上升。

美联储在13日货币政策袭乱行例会后发表了一份声明拍哗,重申了对美国经济的乐观判断。声明说,11月份以来的信息显示美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就业市场继续强劲,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家庭消费保持温和增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几个季度有所回升。声明还指出,曾重创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飓风及灾后重建活动对近几个月的经济、就业和通胀产生影响,但并未实质性改变美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前景。美联储仍然预计美国经济保持温和扩张,就业市场保持强劲,通胀水平将在中期内稳定在2%目标附近。

美联储主席耶伦此前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作证时说,预计美国经济将继续扩张,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有望推动薪资和收入增速加快。

根据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2017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5%,高于9月份预测的2.4%,到2017年底美国失业率预计为4.1%,低于9月份预测的4.3%。美联储同时预计2018年美国经济增长2.5%,高于9月份预测的2.1%;到2018年底美国失业率预计为3.9%,低于9月份预测的4.1%。

国际机构对美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也持乐观态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美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全部上调,预计今年增速将达2.2%,明年将达到2.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美国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2.1%和2.4%。

耶伦接班人将“萧规曹随”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支持美联储渐进加息。这是耶伦作为美联储主席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2018年2月,现任美联储理事杰罗姆·鲍威尔将接替耶伦成为下一届美联储主席。根据鲍威尔的表态,未来美联储还将稳步提高利率并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同时放松金融监管,这些措施会增加全球资金向美国流动的意愿并有助于华尔街在金融领域继续号令世界。

特朗普上月初宣布提名现年64岁的鲍威尔接替美联储现任主席耶伦。外界普遍预期,鲍威尔执掌美联储后将延续耶伦任内谨慎渐进的加息节奏,继续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鲍威尔通过美联储官方网站表示,如果获得参议院批准,他将领导美联储继续加息和收缩资产负债表(“缩表”)。鲍威尔表示,如果获得参议院批准,他将与其他美联储同事一起支持美国经济朝着全面复苏继续取得进展,在保持就业市场强劲增长的同时,推动美国通胀率逐步升至2%的目标。

“我们预计利率水平将进一步上升,资产负债表规模将逐步收缩。”鲍威尔说。他表示,尽管美联储竭力提高其政策的可预见性,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美联储必须根据经济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同时准备好应对威胁美国金融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新风险。

路透社的报道称,鲍威尔如果获得参议院批准,将在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2月份任职到期后接替她的职务,届时他继承的将是稳健的经济成长,至少未来数月货币政策不会大变。但他也将接下耶伦尚未完成的工作,也就是经济方面的几个未解难题,为何通胀如此低迷、金融市场状况在货币政策制定时所扮演的角色,在利率较低时如何应对经济衰退等。除非美国将接近纪录高位的101个月扩张趋势再延续四年,否则鲍威尔不得不应对衰退局面,但很多人认为美联储还没有做好相应准备。

鲍威尔就此指出,目前并不清楚美国通胀持续疲软的原因,但如果通胀疲软的状况持续,美联储将更缓慢地加息。他还预计,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将持续三到四年,最终规模将从目前的约4.5万亿美元降至2.5万亿到3万亿美元的水平。

美联储加息周期未至中盘

从2015年首次加息算起,美联储已经5次上调基准利率,但目前水平与美联储希望达到的中性利率水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根据美联储13日发布的利率预测显示,到2018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升至2.1%,意味着2018年美联储会加息3次。还有分析指出,为了给应对下次经济衰退准备更多“弹药”,美联储有可能加快升息步调,争取两年内将基准利率水平推升到3%以上。

将利率回归到所谓的“中性水平”,是美联储的终极目标。这样的利率水平既不会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也不会抑制经济增长,而是保持恰到好处的中性。美联储官员称之为“长期均衡利率”或者“长期中性利率”。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许多经济模型都认为该利率应处于接近4%的水平,经通胀调整后该利率应为接近2%。

回到2004年6月,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意识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时候回归中性水平了。短短两年间,美联储连续17次小幅加息,在加息周期还未结束之时,格林斯潘退休了,继任者伯南克完成了最后3次加息。仔细算来,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一共用了25个月将联邦基金利率推高到5.25%。

目前,外界普遍认为,本轮加息周期的终点还很遥远,2018年美联储的加息节奏将与今年相同。目前,比较流行的预测是2018年、2019年、2020年美联储还将分别加息3次、2次、2次。投资银行美银美林在报告中预测,美联储将在2018年加息3次,在2019年加息2次。

有分析人士指出,2018年美联储仍可能决定加快加息步伐。美国正在推进的税改计划和即将接任的美联储主席人选杰罗姆·鲍威尔,是外界最关注的可能影响美联储加息路线的两大因素。华尔街投行美银美林也提到,市场可能低估了税改方案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2018年一季度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进一步加快。

目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正就大规模减税法案的政策细节展开最后协商,预计大幅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率将导致未来十年美国财政赤字增加约1万亿美元。减税和财政刺激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多大,会否导致美联储加快加息节奏?这些问题的答案仍不明确。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伴随美国国会讨论减税法案,许多美联储官员预测美国经济前景时已考虑财政刺激的因素,金融市场也已大部分消化减税政策的乐观预期。她指出,美联储官员与大多数经济学家对减税政策的分析一致,认为减税可能会小幅提升未来几年美国经济增长。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此次美联储释放的是“鸽派”信号,即未来两年将继续保持小幅加息的节奏,不会加快升息步伐。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认为,美联储最初会不情愿大幅加息,以免对冲特朗普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效果。国际金融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罗宾·布鲁克斯强调,避免美元汇率过度升值是美联储采取小幅渐进加息的重要原因。

全球加息或成大概率事件

因奉行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香港金融管理局14日宣布,基本利率根据预设公式上调25个基点至1.75厘,即时生效。在此之前,全球还有一些主要经济体先后宣布开启加息周期。随着世界经济状况日益改善,主要经济体保持好于以往的复苏态势,过去几年全球货币政策明显分化的局面将一去不返,随之而来的大概率事件将是全球货币政策发生转向,此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抵御严重衰退的宽松货币政策,甚至是超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将缓慢而谨慎地回归正常化。

回到2013年12月,在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美联储在当月政策例会后宣布,从2014年1月起小幅削减月度资产购买规模,将长期国债的购买规模从450亿美元降至400亿美元,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规模从400亿美元降至350亿美元。这被市场理解为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第一步。从那时起,美联储成了全球货币政策制定者中的“孤独者”,也为之后数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呈现分化格局埋下伏笔。到了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终于宣布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到0.25%至0.5%这一区间,为2006年6月以来美联储首次加息,也是美国货币政策回归中性水平的最强信号。2016年,美联储继续加息,但其他央行不为所动。

形势在2017年发生了转变。加拿大央行于今年7月和9月两次加息,成为美联储的“追随者”。进入11月,英国央行和韩国央行也做出了类似决定。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11月初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0.5%,这是自2007年7月之后英国央行首次加息。

根据当天公布的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该委员会以7比2的投票结果决定提高基准利率,并一致通过继续执行宽松措施,包括继续购买100亿英镑的英国公司债券,维持4350亿英镑的金融资产购买规模。

月底时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将基准利率从1.25%上调至1.50%。这是韩国央行2011年6月以来首次出台加息政策,也是维持利率连续16个月不变之后首次调整。韩国央行当天举行金融货币委员会全体会议,经过投票作出上调基准利率的决定。韩国央行发表声明说,作出加息决定是因韩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声明说,金融货币委员会认为,韩国国内经济强劲增长趋势持续,国内消费温和增长,投资领域发展积极,同时出口保持高增长率,国内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此前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欧元区经济今年复苏势头良好,前几年苦苦支撑的欧洲央行10月底在法兰克福宣布,维持欧元区现行的零利率政策不变,但将每月购债规模缩减一半。此举表明欧洲央行审慎开启了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

全球范围内更多央行投身加息阵营,一方面是因各自经济保持良好复苏态势,有必要对过去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根据经合组织的判断,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今明两年有望加速增长,反映出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变得更加同步;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经呈现走高态势,也引起了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此外,美联储连续加息,势必产生外溢效应,提高本国利率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应对之策。有分析指出,进入2018年,还会有其他央行主动或被动地投身加息阵营。

还有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尔表示,美联储加息政策已被市场大部分提前消化,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减小,同时外汇储备水平非常充足,预计美联储加息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对更多新兴经济体来说,美联储连续加息,将提高资金流失的风险。国际金融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加速且全球风险偏好上升,对冲了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正常化措施的冲击,预计今年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将增至1.1万亿美元,但对美联储的未来行动仍要加以警惕。国际金融协会全球资本市场高级主管索尼娅·吉布斯表示,国际资本流动仍将受到美国通胀率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国际债券收益率上涨速度快于预期,可能导致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局面,尤其对新兴经济体债务流动来说,更是一大威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出警告,一旦全球通胀率大幅回升,主要央行突然收紧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该组织预计,在利率大幅上升以及股价和房价降幅超过10%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将会出现衰退,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资本外流的巨大风险。

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央行应清楚地向市场传递缓慢退出货币刺激政策的计划,以避免市场动荡,金融监管机构应采取宏观审慎政策以降低杠杆率,控制金融风险。

明年不就知道了吗?

美联储不加息却提高通胀预期,意欲何为?

极有可能是美联储和华尔街大鳄们窜通好,在作“一个弥天大局”!目的如下:

一是造成“牛市更牛”的假象,继续推逼提高美国股市预期,用“鞭子赶”世界上稍有点儿“燥”的“热钱”流向美国贺镇橡股市,去购买大鳄们手中攥着的“那只或那几只”看似“很牛”的股票;欺骗有些贪婪且观望的中长期股民们,继续滞留股市,在“某个高位”,大鳄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仓”!收割这一大批两群“傻子们”的财富!也是为大鳄们“解套儿”赢得时间!

二是“憋”!有些“慌张”的世界(包括禅旁美国国内的)上的“热钱”,购买美国国债,以旅纳铤而走险的方式,为美国金融市场已“疯长”的“美元大洪水”—“退潮”!

这!极有可能有两种结局:

一是美联储“豪赌成功”!美国通胀“消失”!美国市场恢复平静,重新启动美国经济引擎,但极其“缓慢!却引发了世界级“金融海啸”!

二是出现“惊世骇俗”—“惊天地,泣鬼神”—“空前绝后”的世界大事儿—美联储豪赌失败!有史以来最大“金融大洪水彻底淹没美国”—“美国—崩溃”!

我们;

一是继续加强战备,随时击溃丧心病狂的入侵者们!以备不测!有备无患!

二是准备好足够的钱,收买收拢“原”美国的高精尖科学家!三是“出山”“重整世界旧河山”引领世界走向世界命运共同体美好前景!

一般人,建议:

以“静”制“动”!避免“裤子都输掉了”!“股市债市有风险进市须谨慎啊”!

如果实在“心痒痒”!那就:打“麻雀战”!“闪电战”!得就得,失就失,千万别恋战!

第一,美联储并没有说不加息,并且从6月17日美联储FOMC议息会议的决定开始,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个国家逐渐从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收紧的货币政策。这次会议中,美联储已经明确表态了: 2023年年底前将会有两次加息。 美联储是美国的央行,也是全球金融的领域最重要的机构。其他国家的央行一般会紧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这不,巴西央行已经宣布加息了,一下子就加了75个基点。

第二,本次会议确实没有说即日起加息,仍然维持基准利率0-0.25%,但美联储委员中赞成加息的人数明显增多了。今天早上最新的消息传出此前的大鸽派(强烈不支持加息者)也表示可以加息了,预计2022年开始加息。 种种迹象表明美联储在接下去的日子里随时会加息,已经给市场放出了那么多的信息,这样一来即使加息也能够让其对金融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小一些。

第三,美国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5月的CPI达到了5%,远超预期,且未来物价还将继续上涨,通货膨胀会愈演愈烈,而加息是抑制通胀的最好手段。这样看上去加息好像迫在眉睫必须马上进行。 不过,美国还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 美国经济是非常看重就业率指标的,2021年5月的就业数据依然不太理想,失业率虽然略微下降了一些,但新增非农就业数据又一次低于预期。2021年4月的非农数据已经大大小于预期了,这次又一次低于预期。意思是美国的经济并非想象中恢复得那么快,加息则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 既然不能立马加息,同时不加息的话通胀会进一步增加,那么美联储提高通胀预期不是就很符合逻辑了吗? 如果又不加息又号称通胀将会减小,这才是不符合逻辑的事情,美联储怎么可能做出打脸自己的预测呢。

第五,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真的要控制风险了。2023年年底前加两次息,这意味着投资市场会遭受两次重磅利空,具体什么时候出现不知道,只知道两次黑天鹅必然会出现。你觉得这样的情境可不可怕,反正我是觉得蛮恐怖的。未来凡是有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市场解读为美联储要加息了,随后市场发生波动。波动后发现没有加息,这意味着距离2023年年底又进了一些,也意味着下次有消息时加息的概率更加大了,那市场波动也会更大。

美联储相当于是为投资市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对,是两颗不定时炸弹。 你知道炸弹总有一天要爆,但哪一天却不清楚。同时,第一颗爆炸后还没完,因为还有第二颗。

就问你可不可怕?

通胀是解决美国债务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加息只会增加债务负担。如通胀前欠20万亿美元,通胀后还是欠20万亿美元,通胀20%相当于只需还款16万亿美元。因为美元是硬通货,当然通过印美元来还美债是最佳选项,能用纸换的债务谁会傻到去用商品偿还债务?

物极必反,没有不封顶的事,哪有永远也到不了顶的山峰,更何况现在上天入地都是正常现象 ,美国基本属于登峰造极的状态了,就是这种极速激进的行走,可能的结果是要么受不了极冷 要么受不了极热,要么就是下不来 了,总之不会是一如既往的在峰之巅上,符合自然规律,因为美国肆无忌惮的一直没有顾忌的再打破所有的自然规律,后续……

时间不敢,岂敢加息!

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欧洲央行加息对黄金影响)  第1张

孙国峰:强化资本约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界网站讯 7月8日,第三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指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影子银行是重大金融风险隐患,科学分析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及其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十分重要。

以下为孙国峰获奖宣讲文字实录:

尊敬的李剑阁主席、吴晓灵院长、林毅夫院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朋友们,下午好!非常荣幸获得第三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和专家们对拙作《中国影子银行界定及其规模测算——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的认可,感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的鼓励,也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影子银行是重大金融风险隐患,科学分析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及其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十分重要。由于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通过资产创造负债的会计手段创造信用货币所形成的银行影子,由此我想到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应用 贷款 创造存款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这篇文章发表于三年前,在今天这个背逗慧景下获奖,我想也是对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及其现实应用的认可,再次表示感谢。

一、贷款创造存款理论

2001年,我曾在《经济研究》发表过一篇论文《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比较系统地对贷款创造存款理论进行了阐述,之后我也在多篇论文中应用了这一理论,这次有幸获奖的影子银行是其中的一篇。

按照“贷款创造存款”(Loan Creates Deposit, LCD)观点,银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存款货币。由于贷款在银行资产扩张中最具有代表性,因此用“贷款创造存款”来命名,其中,“贷款”并不仅仅指字面意义上的贷款,而是包括贷款和银行买进本行客户资产的行为。在银行信用桥指袭货币制度下,全部存款货币只能来源于银行的资产扩张。从理论逻辑的顺序看,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是“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而不是相反。若认为是“先有存款,后有贷款”,我们就无法解释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存款”来自何处,无法回答存款货币不断被创造和不断扩张的机制问题。2015年我在美国Palgrave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Reforms in China's Monetary Policy”,进一步阐述了贷款创造存款理论。近年来,贷款创造存款理论逐渐引起国际上相关机构和学术界的关注和持续研究,McLeay也认为银行不仅仅是作为中介机构,还是存款货币的创造者,Werner从实证角度验证了贷款创造存款理论,Kumhof以贷款创造存款理论来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等。看到LCD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讨论,我感到非常欣慰。

二、信用货币创造与影子银行

在对影子银行的研究中,按照不同的信用行为机制,即货币型信用机制和非货币型信用机制,将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划分为银行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银行影子指银行出于减少资本消耗和规避信贷政策的目的,将贷款科目在会计上记为资本消耗少且能规避信贷政策的资产或表外业务,同时在负债方创造等量存款货币,以满足非金融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些资产或表外业务实质是贷款,其创造信用货币的原理与银行通过贷款创造信用货币的原理是相同的。传统影子银行主要指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之外独立开展的,通过货币转移来创造信用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业务。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是信用中介,信用规模增加而货币数量不变敏兄,创造信用是通过货币结构调整(货币从投资者转移至融资者)实现的。

从货币创造角度出发分析影子银行会给理解当前金融运行和防范金融风险带来很多思考。一是宏观审慎政策的出发点。中央银行将 理财 产品对应的资产纳入MPA,并将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纳入更多影子银行业务,是因为银行影子创造货币,央行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需要对此进行管理。二是完善资产管理行业长效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如何从货币创造的角度理解非标和理财产品。三是分析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新视角。既然银行影子创造货币,其发展和调整必然会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产生影响。

三、货币创造、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是金融风险的一种特征表现,却不是金融风险的本源。在没有影子银行之前,就有了金融危机。近期我从货币创造的角度出发思考金融风险的本源,认为银行信用货币制度存在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与创造货币公共品之间的天然矛盾,由此导致了内生的金融风险。

在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具有了货币创造权,向社会提供作为公共品的货币。同时,银行又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其主要业务是创造货币,因此创造的货币越多,其盈利越多,这与其提供公众品的职能产生了天然的矛盾,反映为银行自然的过度创造货币倾向。这一内在矛盾导致了银行信用货币体系内生的金融风险。

在贷款创造存款机制下,资产创造负债,银行创造货币的特权不容易被约束。在这一点上银行不同于宏观经济中的其他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政府部门都有预算制约,这种预算约束是天然的。但银行没有预算约束,在缺乏这个重要的天然约束的条件下,就需要额外的制约。随着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银行资产扩张面临 利率 、流动性、风险管理和资本等外部约束,其中利率、流动性的制约是一种宏观的、间接的制约,缺乏微观层面对个体银行的制约,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见得一定发挥作用,而银行自身的风险制约可能受到道德风险的驱动而削弱。因此,资本制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本的作用并非天然,而是由金融监管外生给定的。即使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明确的要求,其水平也远远达不到完全市场化的水平。银行作为提供货币这种公共品的机构,应当有无限存续期,其隐含意义是应当度过金融危机。但如果要求银行凭借自身的资本就可以度过金融危机,那么其资本充足率无疑将大大高于目前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水平。高的资本充足率使得银行在正常时期的经营难以有足够的盈利,商业上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现实的做法是银行保持一个商业可持续的资本水平,由政府提供隐形的担保,这种隐形担保本质上相当于对银行的补贴。因此,资本约束实际上也是弱化的,在政府提供隐形担保和潜在补贴的情况下,银行就有道德风险过度扩张,从而导致自我实现的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的泛滥大大弱化了资本约束,突出了银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天然脆弱性,增加了流动性危机和偿付危机的可能性、促使银行更加过度扩张、便于银行创造货币支持存量资产交易导致了资产泡沫、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

尽管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扩张必须有资本支持,并通过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从不同角度去控制银行的资本和资产间的关系,但由于银行的压力和金融监管自身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导致监管环境偏松。在银行通过影子银行等方式逃避监管以及监管失效的情况下,一旦房价等资产价格开始下跌,或者经济进入过热状态使央行进入加息周期,就有可能引发银行危机,甚至进一步演化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演化机制包括三步:银行偿付能力螺旋、通缩螺旋和实体部门债务螺旋。在反思危机的基础上,我认为要促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当采取强化资本约束、实施资产准备金制度等措施。

贷款创造存款理论作为基本的货币理论,不仅可以在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研究方面发挥作用,还应当从解释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出发重塑宏观经济学,任重而道远。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为LCD理论赢得更多关注的同时,也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货币创造是值得终身研究的问题,有可能当我们觉得已经接近了全貌时,却依然是管中窥豹。能够为货币理论发展和中国的货币政策研究做一点微薄的贡献是我的荣幸。谢谢大家!

背景资料: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为纪念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央行发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值得关注的信息是国家在不断的出台政策,保障我国金融行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说明,《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目前新旧教材并行使用,学生根据自己教材情况完成相应试题。

旧教材试题: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己进入到最关键的环节,全面的利率市场化指日可待。根据已实现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和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一般会加大,这就可能增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由于国内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缺乏相应的利率风险衡量手段和工具,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和经验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在和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和探索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在结构安排上,这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文章的研究基亏意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理论以及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利率市场化与利率弊袜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为下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的改革实践,从中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启示以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然后探讨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将要面临的风险。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利率风险的测度方法和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从而给我国的利租锋激率风险管理给出启示。第五部分,以我国几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报告数据为基础,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明显存在利率风险,在管理方面虽有进步,但仍思想保守,有待进步。第六部分从利率风险管理内部管理体系和宏观的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针对我国利率风险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 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使改革进程受阻。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多个金融领域的改革,因此需要这些改革方案和进程相协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到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中国对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也多次对银行注资。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

(4)尽管中国货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仍然发展不充分,制约着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有效地调节利率,执行货币政策。首先,货币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交易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次,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较为单一。我国货币市场交易客体品种较少,且除了同业资金拆借之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都规模较小,债券市场中,短期国债的发行量太小。票据市场的主要工具为银行承兑汇票(占95%)。

对商业一行的影响:

在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统一执行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政策,除了拥有有限的浮动权外,基本上没有定价权。但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价格的定位涉及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市场决策等宏观和微观层面,这是商业银行的新课题。由于缺乏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经验,定价必须遵循的原则、影响因素等诸多问题有待于在市场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有利条件

1.中小企业资金可得性增加。

2.中小企业将会获得更多金融机构服务机会。

3.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投融资工具、产品选择。

(二)不利影响

1.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可能增加。

2.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将加大。

3.中小企业投资将面临更大风险。

4.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5.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

6.金融服务机构和网点整合归并对农村、分散的中小企业造成不便。

新教材试题:

资产价格泡沫崩溃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有摧毁市场信心,导致经济停滞,侵蚀企业资本,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紧缩等。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应强化经济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健全金融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货币政策的公信力,稳定市场预期等。

国际经验显示,高增长低通胀环境滋生资产价格泡沫具有普遍性。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20世纪当中主要国家资产价格大幅攀升的时期,通常也是经济周期处于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阶段。但是,随着之后通货膨胀的出现,货币当局不得不加息,最终刺破资产价格泡沫。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资产价格大幅上升,1986年开始通货膨胀从负值开始上升,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当时日本央行非但没有加息,反而在政府的压力下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冲消汇率升值对企业的压力。3年内通货膨胀逐渐上升,到1989年接近4%,这时日本央行开始加息,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将利率水平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最终刺破了资产价格泡沫。其他主要工业国也有类似情况,提供给我们的重要经验教训是,当局的货币政策在泡沫形成的时期过松,而当泡沫已成规模之后不得不追赶性地提高利率,让泡沫在高位破裂,结果造成金融市场乃至整体经济的动荡。

我国当前面临着资产价格从高位滑落的现实。A股市场从2007年的最高点位6100点迅速下跌,股市泡沫受到挤压。房地产市场也同样面临着同样的处境,进入2008年以来各主要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下跌的压力,成交量更是跌入谷底。预防资产价格泡沫崩溃给国内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我们应吸取世界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一、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1.摧毁市场信心,导致经济停滞。资产价格泡沫形成过程中种种扭曲的力量均要在泡沫破灭过程中释放和纠正,资产价格的迅速下跌摧毁了市场交易者的信心,悲观情绪成为主导市场的情绪。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期间,经济活动大范围减少,经济活力下降,生产力下降,经济增长停滞。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企业设备的经济价值迅速下降,投资性支出减少,供应能力随之迅速萎缩,结果,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期间的资源错误配置导致了未来经济增长的停滞。

2.侵蚀企业资本。企业资本是应对未来风险和损失的缓冲器,资本实力越雄厚,企业更愿意也更有能力进行各种创新性的投资。但是,资本这种缓冲器的作用在经济平稳扩张期间表现得并不明显,一旦关于未来的乐观预期出现反向变化,资产价格迅速下跌,借款人和贷款人资产质量受到冲击,信贷供给大幅减少,资本作为缓冲器的作用便会凸现出来。可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会造成企业资本的萎缩,破产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受到泡沫破灭侵蚀的经济主体,面对风险选择投资对象和合作伙伴时必然小心谨慎,从而导致经济活力的下降,影响资本缓冲器作用的发挥。

3.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紧缩。资产价格泡沫通过债权债务结构的变化效应会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紧缩。所谓债权债务结构的变化效应是指股市泡沫破灭前后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如果在股市里,所有的交易主体都是以自有资金进行交易,那么就不存在债权债务结构的变化效应。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期间,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活动的枢纽,必然深深卷入其中。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猛涨时期,任何投资于这些资产的项目都看似利润丰厚,用其作为担保品的贷款也看似非常安全,再加上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出现金融机构放松对贷款的限制,争相对与这些资产经营有关的项目扩大信贷放款的现象。为筹措足够的资金,金融机构还会以高利率从国内吸收存款和向国外金融机构融资。但一旦股市泡沫破灭,股价大跌,借入者无法获得收益偿还借款和利息,金融机构的资产缩水,金融体系便首当其冲,结果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和资产增加,其账目上必然出现大量呆账、坏账。为了化解不良债权,金融机构不得不收缩信用,一方面追收贷款,一方面紧缩借贷,使得大量的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面临困难,失去应有的发展机会。如果金融机构介入程度较深,还会有支付危机,造成信用链的断裂,从而导致经济萎缩和整个金融的不稳定,进而引发经济紧缩。

二、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崩溃的政策建议

1.强化经济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资产泡沫问题是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泡沫不可能长期持续地存在下去,一旦破灭将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危害,并且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的危害越大,治理起来越困难,所以对资产泡沫问题应该是防重于治。在当前我国外资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政府应调整产业结构,适当引导资金的流向,防止资金流入结构的不合理而引发泡沫。同时政府的决策应着眼于帮助投资者避免错误和提高市场效率,通过加强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管理等手段来尽量减少资产价格泡沫。另一方面,国家应注重增强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很快从2000~2001年的资产价格泡沫中恢复,还是因为美国的经济结构更能抗击冲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企业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投资持续增长,大大提高了各行业劳动生产率,造就了国民经济中新的主导产业群,在全球率先实现了信息化产业升级。这种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结构,其发展依靠的是知识、人才和创新力的作用,而对资金的依赖性明显低于传统产业经济。日本却是另外一种情况。日本模仿型技术创新模式只注重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现实应用,不重视基础研发能力的培养,政府研发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泡沫经济时期,企业界为经济的景气所陶醉,将大量资金用于收购美国企业和不动产上,在产业升级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所以日本产业结构一直未能成功升级。加上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资产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加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恢复。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一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御各种泡沫的冲击。

2.健全金融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必然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机构很可能被泡沫拖垮,进而出现全面的金融危机。但是,从各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历史经验上看,后果的严重程度并不相同,有的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有的国家和地区则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幸存下来。金融体系健全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金融体系健全国家和地区引发全局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吴立源(2006)在分析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提到:当时香港和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地区和国家,虽然香港和新加坡都有严重的房地产价格泡沫,银行体系面临的房地产担保风险和其他国家相比也相对较高:1997年末,香港银行体系房地产占其资产价值的40%~55%,新加坡银行体系房地产占其资产价值的30%~40%,而韩国为15%~25%,印度尼西亚为25%~30%,马来西亚为30%~40%、菲律宾为15%~20%,泰国为30%~40%。危机来临时,香港和新加坡的资产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下跌,但并没有出现整体性的经济金融危机。香港房地产价格下跌六成,恒生指数最严重时下跌了10000多点,经济在1998年甚至出现了几十年来绝无仅有的负增长,但是,香港资产价格泡沫的崩溃没有引发香港全局性的金融危机,香港维持了汇率的稳定,并保住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新加坡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它的货币贬值15%,股价下跌35%,经济虽然受到明显的影响,但并没有出现银行或金融公司破产等混乱局面,1998年整体经济虽然出现了负增长,但金融业还保持了3.1%的增长率。这些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强有力的金融监管。相比之下,日本金融机构缺乏这种抵抗力。在上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日本银行把扩大经营业务和提高知名度作为首要任务,争相发放房地产和股票抵押贷款并参与直接融资市场, 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地产。随着泡沫的崩溃,日本银行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一批银行因此倒闭。十几年来银行业深陷坏账泥潭不能自拔,根本无法向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至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因此我国应对金融体系严格实施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健康运转。金融体系的健康能保证在面临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时,仍然能够持续运行。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金融甚至经济危机。加强银行的监管,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仅可以使银行参与泡沫资产交易的动机减少,而且可以使银行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的不良后果最小化。

3.增加货币政策的公信力,稳定市场预期。预期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和破灭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是由于预期的逆转才引起了价格的暴跌。而在理性预期假设下,只有意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因此,长期以来,各国央行对货币政策坚持神秘的传统。但是,在不确定性和公众只具有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市场交易者可能对货币当局出人意料的货币政策做出有偏差的反应,而背离货币当局的意图,因此不确定性是市场交易者形成认知偏差的根本原因。所以,为使市场交易者形成正确的预期,需要货币当局实施稳定而透明的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制就是这样一种政策框架。通胀目标制下,货币当局制定一个比较明确的、定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承诺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定期进行公告,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胀目标制的优点在于可以为市场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它使未来收益更容易预测,有助于减轻市场交易者错误预期的程度,从而降低资产价格泡沫发生的概率。它将加强与市场交易者的信息交流放到了首位,可以避免、至少是能减轻市场误解货币政策意图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市场合理预期的形成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在市场信心动荡不安时只有能给市场明确预期的政策才是正确的政策。科恩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声明对于形成公众预期具有重要作用,格林斯潘的国会证词对远期利率有着较政策声明更为显著的影响。RefetS.Gurkaynak等(2004)研究认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比行动对市场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可以说,政府政策的信用度、持续性、透明度是缓解有限理性预期的重要因素。如果政策信用不高,政策反复无常,政策晦暗不明,有限理性预期就更容易自我强化,那么政策在有限理性预期作用下的效力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不确定性造成有限理性预期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规则很重要,只有按照稳定透明的政策规则行事,才能减少有限理性预期的形成和缓解其对政策效力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可能性。

总之,要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产生的对经济社会的巨大伤害,首先是要强化经济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御各种泡沫的冲击。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改革力度,健全金融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从治理结构上入手,才能根本改变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而在采取政策对资产价格泡沫治理时,当局要确保政策的信用度、持续性、透明度,按照稳定透明的政策规则行事,减少有限理性预期的形成和缓解有限理性预期对政策效力的不利影响,从而有效缓解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经济的冲击力量,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美欧退出宽松政策意图是什么?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2013年美联储首次释搭橘放缩表意图之后的市场波动与恐慌,目前投资者对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退出部分宽松政策的前瞻指引反应却很平静。

美联储在今年下半年缩表已成为欧洲市场上的一致共识。瑞银集团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明确的前瞻指引已经明确告诉市场,美联储将在9月份宣布缩表进程知拿团于四季度开始实施。同时,如果未来数据表明当前通胀疲软仅仅是暂时现象,12月份还有可能加息。然而,这一缩表与加息叠加的预期出现之后,市场反应平静。

对此,美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全球战略咨询主管理查德·克拉瑞达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此次缩表已经历了近3个季度的吹风和前瞻指引,市场对此有所准备。同时,市场当前已经开始接受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就缩表本身而言,根据此前公布的缩表计划,即使缩表开始之后,美联储仍将在中短期内维持购债模式,这将压低市场潜在的部分错配风险。同时,考虑到前期缩表规模有限,市场对于本轮美联储缩表的初期反应并不激烈。

高盛集团认为,虽然当前市场对美联储撤出宽松政策相对镇定,但是本轮货币敏册政策带来的市场波动尚未显现出来,市场对此风险的认知仍存不足。预计未来18个月内,缩表将通过长期利率渠道冲击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同时有可能波及其他市场。

如果说长期稳定的前瞻指引是美联储缩表市场影响有限的重要原因,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前瞻指引则没有那么条理清晰。在6月底的欧洲央行政策论坛上,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出乎意料地强调对于菲利普曲线的认可,认为欧洲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将最终提振通胀,中期通胀预期将稳定在目标区间内,欧洲央行有必要考虑货币政策正常化。随后,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彼得·普雷特则发出相反声音,称有必要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以促进欧元区企业投融资和支撑通胀。在最新的欧洲央行会议发布会上,德拉吉也开始软化其态度,表示通胀不足需要在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的同时,未来将在秋季开始考虑缩减购债计划。

根据欧洲央行上述表态,市场难以确定其真实货币政策方向,这已成为伦敦金融城各大机构近期关注的重点。目前,各方相对一致的共识是,欧洲央行大规模量化宽松的部分初始目标——解决通缩风险已经完成。欧元区通胀从去年一季度的零以下显著回升,今年上半年稳定在1.5%以上水平,这表明欧元区通缩风险已经结束。

同时,欧元区经济超预期走强已成为欧洲央行考虑缩减购债的重要基础面因素。最新欧元区失业率已经下降至8年来最低水平的9.3%;劳动力市场改善拉动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上半年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速不断上升,6月份达到2.63%;全球贸易环境的提振进一步改善了其外部需求。各方认为,上述有利因素在推升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长0.6%之后,年内欧元区经济增速有可能升至1.8%。

此外,每月6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正在面临设计框架限制。按照原有购债计划,各成员国资本额比重和各国国债余额上限均为33%。欧洲央行如果短期内不缩减购债规模,未来将在北方国家面临“无债可买”的尴尬境地。荷兰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主管尼克·科尼斯表示,6月份欧洲央行购买德债的加权平均期限为3.98,短期化非常明显;但7月份受到德国发行40亿欧元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影响上升到了5.3。这一变化突出表明,欧洲央行面临长期德债稀缺问题。

因此,各大机构一致认为,鸽派态度并不能掩盖欧洲央行近期公布其2018年缩减购债计划的方向。事实上,此次德拉吉关于“秋季判断未来购债计划”的表态被多数机构解读为欧洲央行将在10月底会议上公布相关调整计划。

关于欧洲央行鸽派官员:未来加息应谨慎,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和欧洲央行加息对黄金影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5445.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