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包含融创中国高开15%,融创服务上涨7.5%,海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75%债券持有人的赞同的词条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融创中国高开15%,融创服务上涨7.5%,海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75%债券持有人的赞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中信信托融创项目兑付了吗现在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融创中国高开15%,融创服务上涨7.5%,海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75%债券持有人的赞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中信信托融创项目兑付了吗现在

陷入债务危机近一年之后,为融创的重量级资产,董家渡项目终于迎来白骑士。

11月30日,工商信息显示,泛海建设控股有限公司股东变更,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从100%下降至10.322%;新增股东2个为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华融资本创誉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分别持股64.678%、25%。

据悉,泛海建设控股有限公司是融创于2019年1月从泛海控股收购而来,收购总对价为148.87亿元,该公司拥有上海董家渡项目和北京泛海国际项目1号地块。

▌董家渡地块寸土寸金

作为上海明星级别的豪宅,董家渡项目是外滩仅剩的未开发地块,比邻黄浦江、豫园,周边环绕外滩、人民广场等,总建筑面积约62.80万平方米。

2018年,泛海控股出现债务危机,短债和货币缺口高达360亿元。

2019年,融创以125.5亿元现金、承担23.3亿元债务的代价,收购北京泛海国际项目1号地块和上海董家渡项目的全部股权。

董家渡项目一共分三个地块,其中第一块地,在交易完成后,融创就开发了豪宅项目融创外滩壹号院,先后于2019年7月和9月两次开盘,售价12.1万元/平方米左右,融创凭此得到近百亿回款。而现在外滩壹号院的二手房成交价已经达到了25万每平,尚未开发的两块地成为融创手中最为优质的资产之一。

时至今日,融创自身也开始出现流动性问题。虽然外滩壹号院的二手房成交价格已经上涨至25万元/平方米左右,但今天的融创已经无力独自开发该项目剩余的项目。

▌中国华融亲自操刀

在中国华融之前,有消息传出中国融创曾于今年2月与中国信达洽谈出售这两个项目100%股权,后续谈判并无进展。在资产不断贬值的行情下笑世,收购项目会承担巨大的风险,AMC没有任何动力去救房企。

时隔半年,中国华融与中信信托联手接盘,虽然中信信托成为泛海建设第一大股东,但据称,中国华融是此次收购的核心操刀者。

那么中信信托为何要入局?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曾表示,信托与AMC联手能够将出险项目主导权从地产公司转由AMC主导。

2022年以来,融创至少已将4个项目出售予国资。包括:昆明融创文旅城二期武汉一江源项目、武汉甘露山文创城等。今年3月-9月,融创又先后退出广州、合肥、重庆等地的多个项目,接盘方包括厦门国贸、金地商置、信达地产、华宇集团等。

自2021年10月以来,融创已通过股权配售、大股东借款、资产处置等多种渠道,回笼资金约300亿元。但出售资锋亏产需要时间,还面临砍价贱卖,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债券展期。

▌AMC已推进30余个地产项目风险化解

截至8月末,中国信达已落地房地产风险化解项目20个,投放金额102.85亿元,保障12335套商品房按期交付,实现186户上下游供应商11.75亿元工程款和材料款欠款顺利清偿,解决1.08亿元农民工工资偿付问题,兑付房企公开市场违约债券2.41亿元,带动326.29亿元项目复工复产。

10月末,中国华融正在推动中的房企纾困项目有16个,预计相关项目将实现上下游供应商10.74亿元工程款、材料款顺利清偿,并保障22548套商品房按期交付,带动256.89亿元项目复工复产。

2021年底以来,银保监会等监管层一直是支持鼓励AMC通过直接收购困难房企银行债权等方式化解地产金融风险。此前全国四大AMC更多充当的是“推动债务展期、注资”角色,但本轮AMC在房企化解债务银升神风险过程中的参与范围和力度上将有所加大,目前AMC通过收并购、债务重组、资产整合等手段化解房企流动性危机。

佳兆业起死回生,郭英成狡兔三窟

本文来自棱镜深网,作者:孙春芳 ,标题图来自东方IC

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是各家开发商觊觎的掘金地。此前并未在大湾区重仓布局的房企,若进场掘金,得先拜“地头蛇”佳兆业(01638.HK)的码头。

比如阳光城。

2019年5月29日,这家闽系房企和佳兆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各自投资最高45亿元成立合资公司,推进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区域房地产开发领域范围内的合作。

阳光城之所以选择佳兆业,是“鉴于佳兆业及其关联方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周边区域深耕多年,具有良好的当地戚脊口碑及相关资源。”

佳兆业是大湾区的知名 “地主”。2019年3月26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其宣布持有旧改储备项目占地面积(未计入土储)约3000万平方米,99%位于大湾区,合计货值约1.8万亿元。

这个“地主”时来运来,也就是这四五年的事情。

2014年10月,佳兆业董事会主席郭英成涉案避居香港,佳兆业楼盘被当地政府几乎全部锁定,顿时失去销售款来源,继而爆发债务危机。

融创随后杀入,计划并购,不料佳兆业财报造假问题曝光——当时上至佳兆业公司高管,下至普通员工,很多人离职。

他们觉得佳兆业和郭英成已经没有起死回生之可能。

奇迹还是发生了: 融创并购未果,郭英成重掌佳兆业。 随后,佳兆业与地方政府修复关系,跟债权人达成重组协议,财报造假问题找到“替罪羊”。两年多之后,上市公司在港交所复牌。

2014年那次危机,对郭英成的影响太深,导致他有很强的忧患意识:狡兔必三窟。

因此,郭英成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包括A股、港股和美股在内,控制6家上市公司。郭英成跟同乡好友——富德控股金融老总张峻一样,通过各种关联交易入股了一家保险公司——昆仑 健康 ,时移世易,最终因原保监会的严厉监管而退出。

问题是, 现在的佳兆业真的安全吗?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之后,龙光、雅居乐等总部位于广深两地的珠三角房企纷纷打出旗号,自称湾区龙头。

然而,湾区从规划制定到最终实现一体化还须时日,目前湾区内房地产体量最大,房价最高,需求最旺的还是广深两地,而广深两地尤其是深圳土地的最大来源即旧改,得旧改者才能得天下。

在“旧改之王”这个称号上,无人敢与佳兆业争抢。

佳兆业2018年财报披露的旧改数据显扒埋示:其持有旧改储备项目占地面积(未计入土储)约3000万平方米,99%位于大湾区,对应在大湾区共拥有119个旧改项目,包高此渗括深圳的81个项目、广州的12个项目,以及中山的16个项目,合计货值约1.8万亿元。

郭英成称深圳旧改项目的毛利率50%左右,广州40%,惠州、中山此类城市则为26%左右。平均下来,佳兆业旧改项目毛利润率20%以上。

香港一位投资机构人士表示,佳兆业对毛利率的估计过于乐观,旧改项目的开发进度并没那么快,其货值也没有那么高。但他坦承,即使对上述数据打个折扣,佳兆业的旧改项目和货值依然远高于其他广深房企。

依赖于旧改项目的不断释放,佳兆业2018年实现合约销售额700.6亿元,同比增长57%;毛利同比增长25%至111亿元,毛利率同比增1.5%至29%;核心净利润增长304%至47亿元;在手现金229亿元,同比上升8%。

一位接近佳兆业的人士表示,房企要想在行业站稳脚跟,在金融机构和融资领域有话语权,必须靠规模说话,佳兆业目标是冲击1000亿甚至2000亿元的合约销售规模。

不过, 佳兆业负债率依然偏高,截止2018年底,其净负债率从2017年末的300%降至236%。

郭英成解释称:佳兆业每个旧改项目开发周期五到六年,这意味着旧改资金沉淀周期过长,“投进去之后全都是负债”。

上述投资机构人士反驳,很多旧改项目在实施拆迁补偿和开工之前没有多大投入,即使拆迁补偿也是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兼有,不会占用企业太多资金,“佳兆业负债高还是 历史 遗留问题,主要是2014年之前财报涉嫌造假,隐瞒大量债务,这些债务需要慢慢消化。”

时至今日,惠誉、穆迪和标普三大评级机构都给出佳兆业B级评级,然而其海外债的利率依然偏高。

2019年5月23日,佳兆业发行一笔4亿美元、利率11.5%的优先票据;此前的4月2日,佳兆业发行一笔3.5亿美元、利率11.25%的优先票据。

佳兆业在国内的融资市场同样打开局面,4月接连发行两笔4.75亿元和6.85亿元的ABS。

佳兆业方面回应,未来还会不断改善融资结构,通过借新的低息债,偿还旧的高息债,降低净负债率和融资成本。

郭英成两兄弟是潮州普宁人,他们在深圳依靠旧改发家。佳兆业于2009年在香港上市,郭氏家族信托基金透过大昌、大丰、大正三家公司控制佳兆业,持股比例61.35%。

上市之后,佳兆业在深圳的旧改生意越做越大,难免跟长期主管房产事务的地方官员存在“灰色交易”。

2014年10月,相关官员涉案,郭英成避居香港。佳兆业在深圳的4个楼盘随即被锁定,销售回款中断,债务危机爆发。

危机之下,郭氏兄弟将11.21%的股份转给生命人寿,后者持股升至29.96%,成为佳兆业单一机构大股东。

随着佳兆业其他楼盘陆续被锁定,郭英成的日子更加难过,鼓破万人捶,海内外的债权人纷纷过来索债。

2015年1月,并购之王融创来了。

融创承诺以每股1.8港元、45.5亿港元总代价,购入郭氏兄弟共计49.25%的佳兆业股权,并拟向剩余股东全面要约收购。

融创在股权交割前设下前置条款:佳兆业债务重组要令融创满意。

融创和佳兆业、孙宏斌和郭英成一开始就格格不入 ,孙宏斌草莽英雄,风风火火,郭英成则港商做派,低调务实。

“佳兆业公司内部禁烟,高管和员工基本不抽烟。融创人马进驻之后,双方团队在会议室一落座,以老孙为首,一帮融创人马掏出香烟吞云吐雾,佳兆业的团队很不舒服。”接近佳兆业的人士表示,类似的公司文化冲突还有很多。

融创抽查各种财务数据之后,发现佳兆业一大财务黑洞:其债务并不是财报上公布的297亿人民币,而是650亿元。

该消息后来曝光,佳兆业指责是融创放出的消息,融创矢口否认。

2015年4月13日,佳兆业公告郭英成重掌董事局。随后,融创派驻佳兆业的三个高管离职,孙宏斌一怒之下带人马离开佳兆业总部,这场收购就此结束。

而郭英成在回归之前,已经做好自救布局。

2015年4月初,深圳市解除对佳兆业未售房源的锁定,佳兆业和政府的关系开始修复。9日,生命人寿借给佳兆业13.77亿元,这只是公开宣布的数据。在此前后,生命人寿斥资30多亿元投资佳兆业股票,还以基金、债券、不动产等方式驰援佳兆业约120多亿元。

2015年7月,深圳批准了佳兆业在龙岗区的一个旧改项目,这表明郭英成的个人问题基本过关。

2015年底至2016年年初,佳兆业国内主要债权人——平安、中信和信达与佳兆业达成共识。中信银行和中信信托向佳兆业输血300亿,平安银行输血500亿,信达则通过债转股方式深度介入佳兆业多个旧改项目。

接近佳兆业的人士称,这些金融机构之所以愿帮佳兆业,理由很简单: 如果佳兆业倒下,债权人利益将严重受损;如果让佳兆业继续发展,凭借其巨大的旧改土储,未来利润可期。

2015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率先在深圳、北京等一线市场发力,房价猛涨。

“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当时政府将佳兆业楼盘锁定,刚好帮它渡过楼市萧条期,解除锁定之后,市场复苏,那些楼盘的货值也就增加了。”深圳当地一位开发商人士表示。

2016年1月,佳兆业与境内债权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3月,与境外债权人达成协议;12月,财务造假问题找到替罪羊——佳兆业的部分“前雇员”主导财务造假,郭英成不知情亦不认可。

2017年3月,佳兆业股票在联交所复牌。

佳兆业复牌前后短短两三年,郭英成已经控制了A股、港股、美股的6家上市公司,并试图入主一家保险公司。

或许是跟老乡张峻(生命人寿老板)过从太密,耳濡目染之下,他学会张峻的操作手法。亦或许是2014年那场危机太过刺激,郭英成心有余悸,他决定“狡兔三窟”,构筑自己的资本和产业版图。

以郭英成收购明家联合(现更名为佳云 科技 ,主业是软件服务)为例,2017年年9月,佳兆业旗下的佳速网络从明家联合原实际控制人周建林中受让21.25%的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

在此之前,郭英成已通过复杂的关联公司,潜伏入股这家上市公司。

2016年年底,周建林两次通过大宗交易合计减持2987.41万股。随后三家公司出现在流通股股东榜单:深圳嘉博仕创新 科技 有限公司(简称“嘉博仕”)持有1591.90万股、深圳华盛瑞德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华盛瑞德”)持有754.57万股;深圳盛达智硕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盛达智硕”)持有641.17万股。

三家公司合计持股比例约4.7%,接近5%的举牌红线。

查询工商资料可知,嘉博仕、华盛瑞德、盛达智硕的控股股东均系深圳正莱达实业,业界认为正莱达实业是郭英成家族控制的公司。

一位香港投资机构的人士表示, 郭英成在入主明家联合前,通过三家公司潜伏其中的好处是,在后日出现股权之争时进可攻退可守,手段可谓高明。

控制明家联合之后,正莱达实业在郭英成布局险资时再次现身。

2017年2月,原保监会发出问询函,质疑昆仑 健康 保险的四个股东——深圳宏昌宇、深圳正远大、泰腾材料和正莱达实业是否属于郭英成家族。

四家公司回复予以否认,原保监会二次就此问询。

2017年12月,原保监会公告要求,包括上述4家股东在内的7家股东公司清退昆仑 健康 股权。不过,该公告并未定性上述四家公司是否属于郭英成家族。

一位深圳房地产人士表示,在原保监会、证监会将险资定性成“妖精”之前,房企涉足金融领域是行业常态,彼时华夏幸福、泰禾等公司都纷纷涉足银行、保险、基金等领域。监管严斥之后,房企又退缩不前。

郭英成想必胆战心惊,但这场资本局事出有因。

2014年度过危机之后,郭英成饱受资本制约。

接近佳兆业人士表示, 对于信达等金融机构,佳兆业一方面是感激它们帮着渡过危机,另一方面,佳兆业感觉自己是在给它们打工。

作为佳兆业最大的债权人,平安、中信和信达通过债转股方式,深度介入佳兆业旧改项目。

《棱镜》获悉,平安与佳兆业2016年初设立嘉兴平佳投资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下设壹号到陆号6家投资合伙企业,分别对应佳兆业的一些旧改项目,比如嘉兴平佳壹号投资合伙企业对应佳兆业位于深圳横岗的一个大型项目。

信达同样与佳兆业合作成立多家有限合伙基金,例如工商资料显示,佳兆业和信达资产联合成立芜湖信东圳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该基金对应投资深圳市佳旺基房地产开发公司。

中信银行和中信信托,曾输血300亿助佳兆业解债务之困。作为交换,中信介入郭英成最大的旧改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的东角头地块。这块17万平方米的宝地,按照目前市场价估算,价值接近千亿元。

接近佳兆业人士称,这块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深圳市划拨给深圳航运集团,作为仓储和码头用地,随后香港达力集团投资数百万元入股,双方成立深圳圳华港湾企业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圳华),达力占股49%,深圳航运占股51%。

2000年之后,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启动,该地块价值飙升。达力公司试图提供3255万元注册资本将股权由49%增至80%,并协商收购剩余20%股份,深圳航运没有答应。

2013年,郭英成入局,对深圳圳华的两大股东同时发力,一方面他不断增持达力集团股份,另一方面他受让深圳航运集团大股东深圳市港航投资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市鸿利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股权,港航投资占到深圳航运70%的股权。

佳兆业遭遇危机时,郭英成为解决资金问题,2015年初将达力集团股份悉数抛售,同时将港航投资的股权转让给潮汕同乡——香港旭日集团老总蔡志明。

危机过后,郭英成从蔡志明手中试图夺回东角头地块,不过,债权人中信已经横亘其间。

工商资料显示,佳兆业直接持有鸿利金融(前身为“港航投资”)1%的股权,另外99%股权由鹰潭市锦营投资管理有限合伙企业(下称“锦营投资”)持有。锦营投资注册资本金高达66.7亿元,中信信托认缴出资逾50亿元,佳兆业集团认缴出资逾16亿元。

“目前达力、佳兆业和政府在谈判和博弈,达力的诉求是从土地增值中获取应有利益,佳兆业希望以合理的价钱从达力手中受让股权,政府则想从该地块中刨出一部分来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最后如果谈不拢,只能清算了事。”接近佳兆业人士表示。

东角头项目只是佳兆业旧改项目的一个缩影,用郭英成的话说:“ 在政策不明朗、 社会 变化的情况下,旧改是很难的。 ”

当然,这种博弈与之前郭英成经历的风浪相比,不算什么。

【峰会价值】

【关注领域】 :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教育,先进制造业等符合条件的领域。

时间:6月13~15日(深圳) 6月18--20日(北京)

咨询参会流程安排请私信作者,回复“参会”

包含融创中国高开15%,融创服务上涨7.5%,海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75%债券持有人的赞同的词条  第1张

流动性环境现改善迹象 房企集体实施债务重组

地产行业依然身处寒意之中。

从房企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数据来看融创中国高开15%,融创服务上涨7.5%,海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75%债券持有人的赞同,营收净利呈现正增长的企业屈指可数,盈利大幅下挫成了行业常态。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已发布半年报的194家A股与港股房企中,净利润同比下滑的达141家,占比73%。另还有恒大、融创等19家房企的财报迟迟未发布。

从销售端来看,今年前8个月绝大部分房企合同销售金额和面积都出现大幅下降。恒大1~6月合同销售额下滑97%,世茂、融创、禹州集团等1~8月下滑幅度均在60%以上,万科、碧桂园、金地集团(11.23 1.72%,诊股)等1~8月同比下滑在30%左右。

资金回笼不理想加上融资环境趋紧,导致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攀升,包括“理财产品”兑付危机、债券展期、延期支付利息、实质性违约等若干形式。截至9月19日,地产债包含展期在内的债券余额违约规模达到1340亿元,涉及30家发债主体。

某券商风险管理部经理杨华(化名)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融创中国高开15%,融创服务上涨7.5%,海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75%债券持有人的赞同:“现在地产债基本发不出,我们公司今年3月份就明确规定不允许买地产债,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企地产债都不能买。并且还将之前持有的部分地产债全都出手。”

房企正陷入“销售下行-资金趋紧-融资受阻-购房者预期减弱-销售进一步下行”的负循环中。

为打破负循环,改善信用,面对压顶债务,多数房企想尽办法化债,一方面加大销售去化、处置资产积极回笼资金;另一方面通过提前与债权人沟通商议展期,避免触发交叉违约条款,以时间换资金周转的空间。此外还有引入国企央企等战投增信措施,获得资金支持。

房企流动性困境

商品房销售额是反映房地产市场全行业流动性强弱的关键指标。

9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1~8月房地产行业数据,单8月全国共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9712万平方米及销售金额1.01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和20%。全国商品房销售表现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从销售回款(个人按揭款 定金及预付款)来看,2022年前8月销售回款为4.9万亿元誉野森,同比下降32.5%;单8月销售回款为6218亿元,同比下降23.6%。

销售数据体现在具体房企上更为直观。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家知名房企1~8月份的销售数据显示,20家房企合同销售额合计2.04万亿元,占前8月全行业的41.6%。销售金额最高的为保利发展(17.69 0.80%,诊股),达到2817亿元,同比减少24.72%;其次是万科,销售金额为2799亿元,同比下降36.8%。销售签约金额同比大幅减少60%以上的,包括恒大、世贸股份、融创、禹州集团、富力地产在内的6家房企;销售签约金额同比下滑30%~55%的有10家,包含万科、中国金茂、华侨城A(4.84 -2.42%,诊股)等龙头房企。

销售不畅直接影响房企半年报数据。从已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来看,营收同比下滑的房企数量占比达到60%,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占比达73%。亏损几乎成为行业常态。

其中,富力地产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达69.2亿元,其次为建业地产亏损达到56亿元。亏损规模同样惊人的蓝光发展(1.35 -2.88%,诊股),在继2021年亏损超百亿之后,今年上半年再度亏损近50亿元。与此同时,泰禾、阳光城(2.03 -3.79%,诊股)、荣盛发展(2.45 -4.67%,诊股)归母净利润同样亏损在20亿~40亿元。

一边是房企大面积亏损,一边是随着预售资金监管政策趋严。房企滞留了大量资金在项目公司层面,无法回到母公司层面。

深圳某大型房企一高管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现在来钱的主要渠道除了销售就是变卖资产,但大部分销售回款的钱都在监管账户里,能够使用的比例很小,可能不到20%。集团很难从项目上拿到钱,导致集团流动性困难。”

根据克而瑞统计的71家重点上市房企的财务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重点样本上市房企的脊拍现金持有量较期初出现15%的下滑,且限制性现金规模占比仍有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总有息债略有下滑,但短期有息负债上升1.39%。在此背景下,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下降至1.1,如果剔除预售监管资金,该比值将更低,短期安全边界引发忧虑。

另一关键性指标同样反映了当前房企流动性吃紧——融资性净现金流。

受行业降杠杆趋势影响,地产企业融资规模不断下降,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入从2017年、2018年的约7000亿元,降低至2019年~2020年上半年约3400亿元,下滑幅度达到51%。2021年下半庆亩年开始,企业融资受限程度加大,下半年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3978亿元,最终使得2021年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1893亿元。2022年上半年,房企融资性现金流净额再度净流出,达到1439亿元,若港股房企全部披露半年报,这一数据还将上升。

销售下滑与融资净流出共同拖累房地产行业,部分房企流动性陷入困境,导致信用风险事件接连发生。

债务违约多发 美元债尤甚

2021年,地产债违约金额达到735亿元,涉及债券67只,违约规模达到近年峰值。2022年至今,房地产行业信用面仍未得以明显改善。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以违约、展期日计算,截至9月21日,一共有168只地产债违约或者展期,其中发生实质违约的有97只,违约债券规模达到563.24亿元,债券展期有71只,债券展期规模1267.1亿元。

债券投资人杨颜告诉记者:“就当下来说,债券展期实际也是违约。比如我自己购买的禹州地产美元债,本来今年3月份就到期了,但一直未兑付,开发商跟我们谈展期,但因为没有谈拢,所以一直拖着。目前市场上地产债券展期说到底就是没钱还了。”

如果算上展期规模,今年地产债违约规模实际上已经达到1830亿元,创历史新高。该等债券涉及发行发债主体54家,全部为民营企业,涵盖了除万科、碧桂园以外的大部分知名房企,比如融创、正荣地产、中梁控股、佳兆业、富力地产、世茂集团、花样年、禹州等。

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实质性违约的97只地产债中,有65只为美元债,占比67%,违约规模310.3亿元,占比55%。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房企尚在存续期的债券余额为4920.7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35.4%;截至9月21日,一年内到期债券余额为9723.7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38%。

行业内掀起了违约浪潮,引起了固定收益投资者的不安。“一个接一个,手上持有的所有美元地产债全部逾期,我们目前不再关心收益率,而是紧盯公司如何兑付。”另一持有地产美元债的投资人郑琼说。

受个体信用风险事件影响,中资美元债二级市场也持续下行。Wind数据显示,目前有近百只地产美元债价格在10美元以下,阳光集团有一只债券甚至报价0.763美元,而债券发行票面价格是100美元/张,票面价格已经下跌99%。这意味着投资人认为公司并没有能力兑付,于是公开在二级市场用脚投票。

截至9月21日,亚洲中资美元债券指数(Markit·iBoxx)最新报170.02,亚洲中资美元房地产投资级别债券指数报187.97,亚洲中资美元房地产高收益债券指数报135.76,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且在此前的8月中旬创下最低。

地产美元债二级市场的大幅震荡,意味着房企再融资面临考验,行业信用风险再一次暴露。美元债违约,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杨华说,“在公开市场违约的话,会直接导致企业无法再从资本市场公开融资,从而使企业资金面进一步恶化,而且也会影响其他房企的发债和融资成本。”

发债虽受阻 已有改善迹象

“我们今年3月份下发通知,要求不允许买地产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地产债都不允许买。之前地产债加起来有20多亿元,目前存量地产债大概4亿~5亿元左右,在3月份之前就已经砍掉了不少。现在看来,当时卖的这个决定还是正确的。”杨华称。

据杨华介绍,目前大部分券商都有或明或暗的规定,即不允许购买民营地产债,有些只允许购买央企或者国企地产债。

即便能发债,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小心翼翼,甚是谨慎。杨华告诉记者:“此前帮某地产公司发行超短融券,发行方案中我们作为主承销商,对债券申购不足、缴款不足、发行人违约、推迟发行等情况都作出了相关承诺和退出安排,附加条件非常多。”

在过去10年融资环境较为宽松的背景下,美元债成为房企融资的主渠道之一,但当下房地产境外债融资功能大幅缩水。

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年初至9月22日,内地房企境外债发行规模为17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境外债发行规模达到434亿美元,今年同比下降60.6%。与此同时,房企“借新还旧”已经越来越难,美元债净融资额连续12个月为负,净融资额为-420亿美元,说明目前房企所发行的新债尚不足以还旧债。

此外,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业非银类融资规模下滑至4825.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6.5%。其中,信用债同比下降24.2%,信托下降79.6%,ABS下降41.1%。

综上所述,房企已经陷入“销售下行-资金趋紧-融资受阻-购房者预期减弱-销售进一步下行”的负循环中。

为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国家最新公布的支持措施包括“保交楼”2000亿元专项纾困基金。

在此前的8月,中国银行(3.06 -1.29%,诊股)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召集多家民营房企举行座谈会,探讨通过中债增信公司支持房企发债融资。

作为首批参会的企业,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新城控股(18.12 -3.21%,诊股)、旭辉5家房企已于近期完成了发债融资工作,票面利率在3.2%~3.33%之间,发行规模10亿~15亿元,且中债增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房玲表示,“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可视为是对债权人权益保障力度最强的担保措施,此举旨在改善房企的融资环境。

有消息称,对于参加第二次座谈会的房企,包括中南建设(2.38 -4.42%,诊股)、金科、宝龙、世茂集团、富力等多家民营房地产企业,已开始筹备增信发债事宜。

不仅如此,依然有不少房企还在积极进行负债管理,拒绝“躺平”,寄希望能熬过艰难时刻。

债务重组 积极自救

站在高筑的债台之上,房企化债之路注定漫长。尤其是应对到期美元债,截至9月30日,到期美元债规模达到521.7亿美元(约人民币3692亿元)。

据杨颜称,企业只要向投资者展示坚决的偿付意愿以及兑付方案,让投资人看到企业并非资不抵债,未来随着政策的回暖还有走出困境的可能,一般投资人都愿意坐下来好好谈。

根据标普全球评级研究报告统计,2018年至2022年8月,违约中资房企境内外债券风险处置的通常方法是置换(交换要约)和展期。已处置境外违约债券中置换占近79%,而已处置境内违约债券中展期占72%。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一共有47家上市房企发布了204份关于债券展期/置换公告,地产债市一片“展期”之声。截至9月21日,地产债已展期规模达到1267亿元,创历史新高。

比如富力在8月份一次性打包了总额近50亿美元的10只美元债整体展期,展期3~4年不等。文件里面,写满了关于修改利率、增加有关指定资产处置、修改“违约事件”条款等条件。

9月13日,合景泰富公告称,2022年9月两笔合计9亿美元债的置换已获本金总额约93%的投资人通过,2023年9月一笔7亿美元债的置换获本金总额约91%的投资人通过。对于其余2024年至2027年到期的6笔美元债券,开展同意征求,通过修改部分投资者保护条款以豁免与交换债券的交叉违约,或延长现有债券到期日,同意征求也获得通过。

而看似简单的公告,背后是激烈的博弈,多方拉锯。据记者获悉,合景泰富还有不到8%的债券持有人不同意置换方案,而公司还在跟这部分债权人进行沟通,希望寻求妥善解决方案。

“其实给我们的选择没有太多,因为购买地产债本身就没抵押物,所以一旦地产商违约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太多的抓手,谈判的空间不大,要么同意展期,要么就直接让企业违约。只要公司没有资不抵债或者破产清算,这钱总是要还的,时间长短问题。当然购买了美元债的,还可以向香港高等法院呈请清盘,这类事件恒大、融创、花样年都经历过,但呈请清盘成功的概率很小,不过是债权人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持有美元债的投资人郑琼说。

几乎所有违约的民营房企都在着手进行债务重整。德勤全球应急计划及破产服务领导人黎嘉恩为积极化债求生的房企提供了自救建议。

一是股权重组。引入国企、央企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并平衡投资者、原股东、债权人、中小股东的利益,评估集团整体流动性、投资价值,为利益的再平衡提供定价依据,并评估投资退出的路径与安全性,且在指定重组方案时,充分考虑如何通过资源配置进行相关方的利益再平衡,这是重组成功的关键。

二是债务重组。梳理境外控股公司、境内控股公司、境内项目公司3个层级的债务风险,并对每个层级的债务进行分层分析。针对各架构层级的分层债务,考虑相应的债务重组方案,包括具体的债务重组条件、债务重组周期、偿债资金需求、偿债资源、针对个别债权人激烈措施的应对方案、可能的再融资方案等。债务重组成功的关键是公平对待债权人,并获取主要债权人的支持,通过争取主要债权人的支持,提高重组协商的效率。

三是资产/业务重组。梳理核心和非核心资产,并分析在持续经营和清算情景下的价值,从而相应考虑保留资源、处置资源、引入第三方盘活资源、隔离风险等具体重组方式。在实施资产/业务重组的过程中,应关注涉及保交楼的资产/业务的稳定经营,以及保交楼资金的来源、该等资金进入路径和退出的安全性、资金监控方案。

除了积极推进债务重组,目前房企还引入CDS(信用违约掉期)或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在内的信用保护工具。

4月来房企海外融资基本停滞,资产证券化产品成资金重要来源

4月以来,各大房企海外融资基本停滞。某地产数据显示,3月房企发布了19宗海外融资,合计融资额约56亿美元,相比1-2月百亿美元级的融资额已经明显锐减。在此背景下,境内股权融资、永续债、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成为房企补充资金的重要来源。

海外融资骤减

贝壳找房数据显示,受4月单月海外债券发行量减少的影响,2020年1-4月海外债券金额占比较2019年同期下降13%,为近十年第三低位。

对于房企海外融资骤减的原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主要是受疫情影响,相关投行人员难以正常工作。同时,在海外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投资人对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的考虑等因素均会影响债券发行。

盘和林指出,近年来美元债成了国内房企的“香饽饽”,一方面可以获取维持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同时,通过发行美元新债用于还旧账。但采取这种解燃眉之急方式,后期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从融资利率看,房企海外融资利率普遍超过10%,部分房企的融资利率超过15%。即便如此,在融资收紧的背景下,作为缓解资金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房企海外融资规模逐步攀升,单月融资规模超过100亿美元成为“家常便饭”。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融资骤减影响了房企总体融资规模,也拉低了房企融资整体成本。

某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月份9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额为1104.39亿元,同比下降16.2%。其中,房企的发债总额为309.3亿元,同比下降63.8%。当月融资成本为3.93%,环比下降0.71个百分点;主要是本月无境外债发行,结构性拉低了融资成本。同时,境内超短融发行量增加。

境内ABS发行井喷

房企海外融资几近冰点,但境内的股权融资、永续债、资产证券化发行环比上涨幅度较大。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发行门槛相对较高,且额度有限,资产证券化产品成为不少公司补充资金的重要来源。

据某数据研究中心监测的数据,4月份华发股份、龙湖、新城、荣盛发展、蓝光等ABS产品获批发行。

不少房企获批的简雀ABS为长租房资金支持专项计划。以融创中国为例,“华金证券——上海香溢花城长租公寓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近日获上交所通过。该债券品种为ABS,发行规模为5.01亿元。该债券发行人为上海昊川置业有限公司、上海骧远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融创中国。

从境内发债规模看,某数据研究中心指出,4月发债最高的企业为万达集团,发债总量为50亿元,是一笔融资利率为4.89%的中期票据。此外,融创中国本月发行了一笔4年期40亿元的公司债,利率水平4.78%左右。

诸葛找房分析师王小嫱指出,长期看,房企融资大幅宽松的可能性较小,房企需要把握住融资机遇。短期看,海外融资难以恢复,房企融资将以国内银行贷款、信托、发行公司债为主,ABS产品短期将受热捧。

王小嫱指出,4月以来各大房企海外融资大幅波动。而国拦掘早内为扶持企业,融资环境略显宽松,房企纷纷选择成本较低的国内债进行融资。去年5月金融监管收紧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难度增大。为扶持企业,目前整体融资环境放松,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额度相对公司债、中期票据较高。在此背景下,多家房企盘活存量资产进行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债散亮务到期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房企为了自身发展,联合拿地、联合开发、联合销售成为减轻压力的一项举措。4月29日,北京大兴西红门2宗地块出让,总建筑面积8.46万平方米,最终以66.8亿元出让。首开+龙湖联合体、新城各竞得1宗地块。

(原题为《4月来房企海外融资基本停滞 资产证券化等产品成“香饽饽”》)

446家房企宣布破产!“80%开发商死掉”真的要来?

临近年关,许多房企的日子正在变得异常辛苦。销售遇冷、拿地困难、债务违约阴霾笼罩,承受重重压力的房企坦言“活下去太难”。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产开放商的破产数量已经高达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产企业倒地破产,创下历史记录。

从海外市场高息举债到频频出售地皮及项目股权回笼资金,再到降价销售、鼓动“公司全员卖房”,一系列动作背后都透露着房企身处的困境:“缺钱”。糟糕的是,在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房企融资却面临多重阻碍。

毫无疑问,房地产“暴涨”大戏已经落幕,行业凌冬已至。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断言,“未来中国将只有20%的开发商活下来,80%的开发商都会死掉!”。这也意味着,这张房企破产名单还将继续增加。

房企“破产潮”开启

年内近450家已经出局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2019年的冬天早已开始。在行业融资“紧箍咒”下,金融去杠杆直接压垮了不少房地产公司,部分还不得不面临着出局的命运。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产开放商的破产数量已经高达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产企业倒地破产,创下历史记录。

在这张长达30页的房地产破产名单中,多数为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但也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甚至跻身百强的知名房企。

过去,房地产行业都被视为最赚钱的行业,因房地产致富的老板不胜枚举,如今,一年可能接近500家房企走向破产结局,实属历史罕见。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期,一份来自广东证监局的监管罚单可能透露着当下房企深陷的普遍困境。

11月14日,广东证监局对外公布了对颐和地产信披与违约等违规行为的情况以及对公司董事长予以警示的行政监管措施。据广东证监局调查,截至5月31日,颐和地产共有9笔超过1000万的未披露到期债务违约,合计金额超过50亿元。

债券违约的导火索很快引爆了颐和地产这家老牌房企的资金问题,而这只是行业普遍面临的资金危机的冰山一角。

10月敬帆,三盛宏业集团董事长现场洒泪的图片刷屏朋友圈,原因是三盛宏业集团难以向员工兑现公司理财。随后,三盛宏业因涉及交叉违约条款被中诚信托查封旗下资产,并宣布该信托计划提前结束。曾是地产百强企业的三盛宏业,如今则需要成立临时监管小组来推进债务重组。

更早之前,宁波首富熊续强掌管的上市房企银亿集团突然申请破产重整,消息流出后也引来市场热议。6月17日中午,上市公司ST银亿发了公告,银亿集团、银亿控股已于2019年6月14日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重整。一家原本400亿市值的公司很快跌落到50亿市值。

从资金吃紧、销售紧张到债务问题集中爆发,几乎所有出现问题的房企亮伍雹都经历着相似的过程。行业拐点的过程中,让不少房地产企业感受到了凌冬已至的阵阵寒意。

不少房地产大佬还公开发表了对地产投资的看空言论,引来网友热议。近期,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就公开表示,“楼市政策太过严格,现阶段持有房产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自己手里有多余的房产,就会卖了换成别的流动性大的资产。”

高杠杆模式难以为继

房企普遍融资困难

事实上,不仅是中小房企集体破产,过去经营良好的大中型房企也开始频频“爆雷”。除了上述知名房企之外,今年五洲国际、新光集团等先后爆出资金链危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背后的信号十分明显,那就是房地产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向终结,房地产的“高光时刻”不再出现。

北京某中型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大家积极拿地、集团发展多元化业务,依赖的是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和不受限制的高杠杆。如今这种高杠杆扩张的模式,却成为压垮房企的沉重枷锁。“财务杠杆过高、资金断流、融资跟不上、借钱还不了,这就是很多公司活不下去的原因。”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现在涉及违约或严重流动性困难的房企以小型房企为主,且这些企业多在业务扩张或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财务数据上看,财务费用率快速上升、筹资现金流恶化、现金短债比橘橘快速下降是房企违约前比较常见的现象。高杠杆是违约房企比较一致的财务特征,多数违约房企的净负债率在100%以上。

一边是资金问题日益紧张,一边却是各种融资渠道的“关闭”,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双面夹击,导致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

11月15日,深交所披露,美的置业一笔债券被中止审核,该债券拟发行金额为10.13亿元,债券类别为ABS。与此同时,近期先后有鑫苑供应链1-10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融创长租公寓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两家公司ABS项目先后被“终止”。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个月,房企获批的ABS产品不足5只。

在股权融资市场,涉房融资项目趋于停滞状态。据了解,目前多家上市房企的定增项目仍处于停滞状态,而其他上市公司若融资项目涉及房地产业务,也会受到监管的从严审核以及反复问询。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约有19家上市房企发布定增的预案(部分修改定增预案),但仅有4家被证监会核准,而中洲控股、新城控股的定增方案早在2016年就已经被证监会受理,近期的进展也仅仅是发审委通过,尚未拿到批文。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对于房地产项目融资的严格程度已经从上市房企扩散到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多家上市公司推动再融资项目时,监管层都会对发行人提出问询,“补充披露公司和子公司是否存在房地产业务”、“未来是否会有开发和销售房地产计划”、“定增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房地产调控的监管政策”等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之所以强化再融资涉房业务的审核,主要目的是防止一级市场募集的资金流入到房地产市场,进而影响到房地产调控的整体效果。有投行人士指出,目前监管层对再融资项目涉房业务,几乎是零容忍,若想要推进再融资项目,公司可能需要证明项目涉房属性较小,或者剥离相关房地产业务。

海外疯狂借钱不停

房企回笼资金花样多

面对生存压力,不少房企甚至患上了“资金饥渴症”,通过各类融资和回笼资金的方法,寻求突破当下的资金困局。

1、中小房企海外高息举债

越来越多的房企认为,在境内融资渠道收紧的背景下,走向海外市场融资成为解救当下资金问题的核心手段。据悉,今年以来,海外美元债发行放量明显,其中高息举债成为这波债券发行的主要特点。

7月12日,泰禾集团公告披露称其全资子公司拟计划在境外完成4亿美元债券,并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债券期限3年,债券票面年息15%,每半年支付一次。

除了泰禾集团之外,当代置业更是以最高利率15.5%的美元债发行刷新纪录。此外,天誉置业、弘阳地产、新湖中宝、阳光城、中南建设等多家房企均在今年发行了数额不等的高息地产美元债新券。

有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2019年以来内地房企赴海外发债规模约为610亿美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发行总额(约616亿美元),已经公布的融资计划则达624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房企海外举债,从企业的美元融资成本看,相比之前有所上涨,不过其中分化也非常明显,从不足6%到超过10%都有,其中大型房企的融资成本优势比较明显。比如龙头房企万科的票面利率低至3.15%,其他中小房企的美元债融资利率均在10%以上。

2、售卖地皮、股权“断臂求生”

为了求得生存空间,不少房企开始精兵减将、削减库存,同时对旗下项目频频售卖股权,用来回笼资金、解决高额债务压力。

今年9月,房地产行业资深人士杨红旭通过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负债千亿的新湖中宝开始准备卖地求生。

就在此前新湖中宝还发布公告,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新湖地产集团将与融创房地产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书》,融创地产或其指定方将受让公司持有的浙江瓯瓴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玛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股权及相应权益,交易总价款为67.05亿元。这项交易,让新湖中宝一次性获益5亿元,不过也被业内称为“割肉之举”。

除了新湖中宝之外,今年包括华侨城、阳光100、上置集团、粤泰股份等在内的多家房企均选择出售项目股权。

3、房企“全员营销”、降价销售回笼资金

当然,对于很多房地产企业而言,缩短房地产销售周期、加快资金回笼,也是纾解当下资金问题的方法之一。

今年8月,恒大启动“全员营销”抢收计划,执行期8月20日至10月8日,5重优惠下最高可达6折。抢收计划包含27个地区,共涉及505个项目。多重优惠之下,恒大实现了快速抢收。不到一个月,恒大便实现了合约销售金额831亿元,刷新了集团单月合约销售金额历史记录。随后,时代中国、融创天津等两家房企先后被曝出要求全员卖房、打折销售。

今年双十一,房地产的促销力度较强,出现了大量五折房源,其他优惠减免及抽奖活动更是数不胜数。据阿里淘宝显示,上万套特价房源进入双11活动,而京东平台上一次性提供全国各种房源6000套,新房全款5折起等。同时,还有上万套恒大房源即将登陆苏宁进行销售。

不过房企这种“以价换量”的方式并没有改变行业整体销售疲软的态势。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王若辰表示,10月二手住宅价格有31城上涨,35城下跌,相比9月,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增加7成。国都证券分析师王树宝表示,未来两个月由于销售压力增加,房企可能会将去化困难的项目进行降价促销,以实现回款目标。

80%房企都死掉?

房企马太效应加剧

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遭遇资金和债务问题、融资困难的房地产企业,正在面临着一轮巨大的洗牌潮,越来越多的房企可能在这一轮洗牌中淘汰出局。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表示“中国房地产将重回三个“20%”:未来市场只有20%的开发商能活下来,80%会死掉,中国的开发商太多了,死掉80%,不缺房子;只有20%的城市,只有20%的楼盘。”

11月6日,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发表观点指出,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前五名的市占率大约18%,在未来五年,前五名能占到30%。

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局开始,实际上也是行业周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未来缺乏资金、土地等规模优势的房企,将逐渐淘汰出去,或者被更多头部的房地产企业吸纳并入,可以预见,房地产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指出,对房企而言,我们认为后续要规避两类风险。一是货币资金与债务(尤其是短期债务)之比较低的风险,如果自有资金规模小,对外部融资过于依赖,信用风险相对来讲会比较大。二是土地存量储备不足,同时又积极拿地的风险,房地产销售是下行的趋势,后续回款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强,外部融资又偏紧,房企的经营可能会比较困难。

在应对策略上,房企首先应注意控制扩张速度,提前储备现金流过冬,在监管全方位封堵房地产债务融资渠道的情况下,行业分化加大在所难免,未来可寻找互有优势且能互相借力的同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收紧带来的负面影响。

贾跃亭个人破产重组正式确认通过,你觉得意外吗?

并不意如旁拆外,破产引起的商标拍卖、股价跌停也都是正常渣枣的市场反应,被套牢的股民有很多,曾有股民33块买的乐视股票,如今却启衫跌到0.26元。

贾跃亭申请破产,是为FF融资创造条件。因为根据美国破产法的规定,在破产法庭批准后,企业可以得到新的贷款并给予贷款者最高的优先权,这种贷款给予了企业新的资金来源,重组的企业被允许拒绝履行那些无利可图的契约和年金计划。

关于融创中国高开15%,融创服务上涨7.5%,海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75%债券持有人的赞同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6111.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