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关于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的信息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 1、

今天百科互动给各位分享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 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隆重落幕

作为国内疫情结束后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的首个国际车展,上海车展备受行业瞩目。4月16日,“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颁奖典礼在上海成功举办,同时也正式拉开了2023上海国际车展的序幕。

“智能创新引领未来时代,电动升级驱动中国发展”,本次“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颁奖典礼,由中国主流汽车新媒体联盟主办,汽车通讯社、车壹圈承办,可谓汽车行业的盛会。同时,本次“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也得到了指导单位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大力支持。

活动期间,作为品牌厂家代表,蔚来、小鹏、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广汽、奇瑞、北汽、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奥迪、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品牌以及法拉利、玛莎拉蒂、雷克萨斯、路特斯、宝马集团等品牌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及代表出席。

同时,汽车商业评论、汽车公社、大众侃车、天天汽车、路咖汽车、汽研社、水滴汽车、星车场、汽场、车壹圈、汽车通讯社、麻辣车事等超过30家媒体同步报道,累计报道平台数量近1000家。此外,作为今年上海国际车展的重头戏,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颁奖典礼既有产业协会领导精彩致辞、资深专家解读行业趋势,还有主流车企高管为中国品牌加油。

超100家车企大咖及行业专家莅临、30余家新媒体创始人到场助力、两场沙龙趋势解析,超70项大奖点爆全场,让“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颁奖典礼,现场隆重热烈,精彩纷呈。

贸促会领导寄予中国车企健康发展

“我谨代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和上海国际车展组委会对本次活动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助理会长柴占祥先生在致辞中,首先对中国品牌出色的表现给予肯定。正如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他所言:近几年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发力,树立中国品牌新形象的同时,也以高品质制造的优势,出口海外市场,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汽车产业的持续贡献一份力量。

针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如何发展?柴占祥先生表示需要大家踔厉奋发,群策群力。“2023中国汽拍衫神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既有见微知著的行业讨论,也有实至名归的颁奖环节,可以说此次活动为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崔东树:主流媒体联盟要推动汽车消费

“期待中国汽车与中国主流汽车新媒体联盟共同推动,引领行业技术与发展,助推汽车消费”。作为行业资深专家,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先生,不仅莅临活动现场,同时还对汽车产业进行深度分析,从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等变化中,解读全球电动化趋势发展。他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完善,纯电、插混、增程等产品的丰富化,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此外,崔东树还希望中国主流汽车新媒体联盟发挥更大作用,共同推动中国汽车消费信心的提升,“汽车工作者以及汽车媒体人,应以上海车展为切入共同推动行业全面发展,推动整个中国汽车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中国市场前景仍然可观,通过中国消费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燃油车、新能源全面发展。”崔东树认为:“未来中国车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车市有望达到4000万台以上。”

沙龙话题一:中国品牌如何实现高端化

行业大咖解读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精彩绝伦。而沙龙环节更加开放,话题更加激烈,就“中国品牌如何借力智能电动汽车实现品牌高端化”话题,厂家代表也畅所欲言。

“抓住了袭亏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也就抓住了中国市场的未来。”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启辰事业部市场部部长衣井民表示:要用中国本土的技术快速的迭代,快速的变化,以适应我们消费者的发展,同时结合大厂品质、完整的供应链等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

而作为造车新势力车企代表,零跑汽车市场总经理周颖在介绍零跑产品技术优势后也表示,洞察用户、和市场对话,对于零跑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零跑将取长补短,更好的跟上市场节奏,将优势产品让更多的用户看到。”

沙龙话题二:车企如何保持品牌差异化

针对“车企如何在技术趋同化的时代保持品牌差异化”话题中,轻舟智航副总裁霍静女士化身主持,对车企代表进行采访。“凯翼新能源产品的定位,除了电气化还有智能化。”谈到品牌差异化,凯翼汽车销售公塌李司副总经理王立彬认为:车企在产品上不仅要有领先技术,同时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对此,凯翼在智能化方面与腾讯、华为都有技术上的战略合作,产品技术也非常成熟。此外,凯翼要了解产品是面向哪些客户群,大概在什么样的价位区间,这部分客户群需要什么。“智能化很必要,但消费者也需要理性”。王立彬表示。

“智能化、电动化的营销现在有点同质化非常严重。”深蓝汽车战略市场部副总经理吕婷认为,未来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智能化、电动化将成为核心。所谓的同质化、差异化取决于每一家新能源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模式。而在深蓝的使命与价值观里,应该是以平视的视角拥抱更广泛的大众,把科技带来的这种幸福感、惊喜感带给广大的用户。

“这就是为什么深蓝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打造了一个全电的数字平台EPA1平台,同时推出纯电车、增程车型、氢燃料车型,这和我们一开始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非常的吻合。”吕婷表示。

超70项大奖实至名归

“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颁奖典礼,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颁奖环节。

此次,旨在表彰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优秀的产品,可以说70余项奖项实至名归,充分见证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汽车品牌崛起。首先,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第一轮奖项,颁发给混动车型。

其中,大型混动车领域的获奖对象分别是:

极智混动中大型SUV——长安福特• 福特锐界L

年度极度舒适大六座SUV——魏牌•蓝山DHT-PHEV

极智混动中大型SUV——领克09 EM-P远航版

极智混动中大型车——合众汽车•哪吒S增程版

极智混动MPV——一汽奔腾•奔腾M9

中型混动车领域的获奖对象分别是:

极智混动中型SUV ——哈弗二代大狗DHT

极智插混中型轿车——广汽本田•全新雅阁e:PHEV

极智混动中型SUV ——广汽传祺•全新第二代GS8

紧凑型混动车领域的获奖对象分别是: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广汽丰田•锋兰达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东风本田•全新CR-V e:PHEV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吉利汽车•银河L7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东风日产•启辰大V DD-i超混动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东风风神•皓极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a class="1dfd-70d9-50ac-50cb baikekeyl" href="" title="长安欧尚" data-keyType="MasterBrand" data-id="159" targe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夜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关于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的信息  第1张

“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 上海隆重落幕

JUELUO·沪动

4月16日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上海,“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洞野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颁奖典礼成功举办。

“智能创新引领未来时代,电动升级驱动中国发展”。本次“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颁奖典礼,由中国主流汽车新媒体联盟主办,汽车通讯社、车壹圈承办,可谓汽车行业的盛会。同时,本次“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也得到了指导单位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大力支持。

爱车觉罗作为成员单位,参与本次评选并出席颁奖典礼。

活动期间,作为品牌厂家代表,蔚来、小鹏、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广汽、奇瑞、北汽、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奥迪、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品牌以及法拉利、玛莎拉蒂、雷克萨斯、路特斯、宝马集团等品牌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及代表出席。

“我谨代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和上海国际车展组委会对本次活动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纳饥喊汽车行业分会助理会长柴占祥先生在致辞中,首先对中国品牌出色的表现给予肯定。正如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他所言:近几年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发力,树立中国品牌新形象的同时,也以高品质制造的优势,出口海外市场,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汽车产业的持续贡献一份力量。

针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如何发展?柴占祥同时表示:“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既有见微知著的行业讨论,也有实至名归的颁奖环节,可以说此次活动为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期待中国汽车与中国主流汽车新媒体联盟共同推动,引领行业技术与发展,助推汽车消费”。参加本次“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的行业资深专家、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先生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完善,纯电、插混、增程等产品的丰富化,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此外,崔东树还希望中国主流汽车新媒体联盟发挥更大作用,共同推动中国汽车消费信心的提升。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他认为,汽车工作者以及汽车媒体人,应以上海车展为切入共同推动行业全面发展,推动整个中国汽车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中国市场前景仍然可观,通过中国消费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燃油车、新能源全面发展。崔东树预测认为,未来中国车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车市有望达到4000万台以上。

沙龙话题一:中国品牌如何实现高端化

行业大咖解读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精彩绝伦。而沙龙环节更加开放,话题更加激烈,就“中国品牌如何借力智能电动汽车实现品牌高端化”话题,厂家代表也畅所欲言。

“抓住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也就抓住了中国市场的未来。”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启辰事业部市场部部长衣井民表示:要用中国本土的技术快速的迭代,快速的变化,以适应我们消费者的发展,同时结合大厂品质、完整的供应链等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

而作为造车新势力车企代表,零跑汽车市场总经理周颖在介绍零跑产品技术优势后也表示,洞察用户、和市场对话,对于零跑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零跑将取长补短,更好的跟上市场节奏,将优势产品让更多的用户看到。”

沙龙话题二:车企如何保持品牌差异化

针对“车企如何在技术趋同化的时代保持品牌差异化”话题中,轻舟智航副总裁霍静女士化身主持,对车企代表进行采访。“凯翼新能源产品的定位,除了电气化还有智能化。”谈到品牌差异化,凯翼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彬认为:车企在产品上不仅要有领先技术,同时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对此,凯翼在智能化方面与腾讯、华为都有技术上的战略合作,产品技术也非常成肢山熟。此外,凯翼要了解产品是面向哪些客户群,大概在什么样的价位区间,这部分客户群需要什么。“智能化很必要,但消费者也需要理性”。王立彬表示。

“智能化、电动化的营销现在有点同质化非常严重。”深蓝汽车战略市场部副总经理吕婷认为,未来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智能化、电动化将成为核心。所谓的同质化、差异化取决于每一家新能源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模式。而在深蓝的使命与价值观里,应该是以平视的视角拥抱更广泛的大众,把科技带来的这种幸福感、惊喜感带给广大的用户。

“这就是为什么深蓝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打造了一个全电的数字平台EPA1平台,同时推出纯电车、增程车型、氢燃料车型,这和我们一开始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非常的吻合。”吕婷表示。

超70项大奖实至名归

“智领未来 电驱中国”2023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颁奖典礼,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颁奖环节。

此次,旨在表彰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优秀的产品,可以说70余项奖项实至名归,充分见证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汽车品牌崛起。首先,第四届中国智慧汽车大奖第一轮奖项,颁发给混动车型。

其中,大型混动车领域的获奖对象分别是:

极智混动中大型SUV——长安福特• 福特锐界L

年度极度舒适大六座SUV——魏牌•蓝山DHT-PHEV

极智混动中大型SUV——领克09 EM-P远航版

极智混动中大型车——合众汽车•哪吒S增程版

极智混动MPV——一汽奔腾•奔腾M9

中型混动车领域的获奖对象分别是:

极智混动中型SUV ——哈弗二代大狗DHT

极智插混中型轿车——广汽本田•全新雅阁e:PHEV

极智混动中型SUV ——广汽传祺•全新第二代GS8

紧凑型混动车领域的获奖对象分别是: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广汽丰田•锋兰达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东风本田•全新CR-V e:PHEV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吉利汽车•银河L7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东风日产•启辰大V DD-i超混动

极智混动紧凑型SUV——东风风神•a class="ba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爱车觉罗PLU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深度报告:格局、潜力与展望

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AI)是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方法赋予机器模拟、延伸

近年来, 在大数据、算法和计算机能力三大要素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市场格局

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为生产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 的核心力量,将重塑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业务、新模式和 新产品。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在 社会 经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和落地应用。同时,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引擎。据埃森哲预测, 2035 年,人工智能将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 27%,经济总增加值提升 7.1 万亿美元。

多角祥乱饥度人工智能产业比较

战略部署:大国角逐,布局各有侧重

全球范围内,中美“双雄并立”构成人工智能第一梯队,日本、英国、以色列和法国等发 达国家乘胜追击,构成第二梯队。同时,在顶层设计上,多数国家强化人工智能战略布局, 并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从政策、资本、需求三大方面为人工智能落地保驾护。后起之秀的中国,局部领域有所突破。中国人工智能起步较晚,发展之路几经沉浮。自 2015 年以来,政府密集出台系列扶植政策,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迅猛。由于初期我国政策 侧重互联网领域,资金投向偏向终端市场。因此,相比美国产业布局,中国技术层(计算 机视觉和语音识别)和应用层走在世界前端,但基础谨返层核心领域(算法和硬件算力)比较 薄弱,呈“头重脚轻”的态势。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强调系统、综合布局。

美国引领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布局慢热而强势。 美国政府稍显迟缓,2019 年人工智能国 家级战略(《美国人工智能倡议》)才姗姗来迟。但由于美国具有天时(5G 时代)地利(硅 谷)人和(人才)的天然优势,其在人工智能的竞争中已处于全方位领先状态。总体来看, 美国重点领域布局前沿而全面,尤其是在算法和芯片脑科学等领域布局超前。此外,美国聚焦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和 社会 稳定的影响和变革,并对数据、网络和系统安全十分重视。

伦理价值观引领,欧洲国家抢占规范制定的制高点。 2018 年,欧洲 28 个成员国(含英国) 签署了《人工智能合作宣言》,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合力。从国家层面来看,受限于文化和语言差异阻碍大数据集合的形成,欧洲各国在人工智能产业上不具备先发优势,但欧洲 国家在全球 AI 伦理体系建设和规范的制定上抢占了“先机”。欧盟注重探讨人工智能的社 会伦理和标准,在技术监管方面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日本寻求人工智能解决 社会 问题。 日本以人工智能构建“超智能 社会 ”为引领,将 2017 年确定为陪旁人工智能元年。由于日本的数据、技术和商业需求较为分散,难以系统地发展人 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因此,日本政府在机器人、医疗 健康 和自动驾驶三大具有相对优势的 领域重点布局,并着力解决本国在养老、教育和商业领域的国家难题。

基础层面:技术薄弱,芯片之路任重道远

基础层由于创新难度大、技术和资金壁垒高等特点,底层基础技术和高端产品市场主要被欧美日韩等少数国际巨头垄断。 受限于技术积累与研发投入的不足,国内在基础层领域相 对薄弱。具体而言,在 AI 芯片领域,国际 科技 巨头芯片已基本构建产业生态,而中国尚 未掌握核心技术,芯片布局难以与巨头抗衡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在云计算领域,服务器虚拟化、网络技术 (SDN)、 开发语音等核心技术被掌握在亚马逊、微软等少数国外 科技 巨头手中。虽国内 阿里、华为等 科技 公司也开始大力投入研发,但核心技术积累尚不足以主导产业链发展;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欧洲(BOSCH,ABB)、美国(霍尼韦尔)等国家或地区全面布局传 感器多种产品类型,而在中国也涌现了诸如汇顶 科技 的指纹传感器等产品,但整体产业布 局单一,呈现出明显的短板。在数据领域,中国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数据体量优势,海量数 据助推算法算力升级和产业落地,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中国在数据公开力度、国际数据 交换、统一标准的数据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芯片不 AI”,以 AI 芯片为载体的计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我们 将对 AI 芯片作详细剖析,以期对中国在人工智能基础层的竞争力更细致、准确的把握。

依据部署位置,AI 芯片可划分为云端(如数据中心等服务器端)和终端(应用场景涵盖手 机、 汽车 、安防摄像头等电子终端产品)芯片;依据承担的功能,AI 芯片可划分为训练和 推断芯片。训练端参数的形成涉及到海量数据和大规模计算,对算法、精度、处理能力要 求非常高,仅适合在云端部署。目前,GPU(通用型)、FPGA(半定制化)、ASIC(全定制化)成为 AI 芯片行业的主流技术路线。不同类型芯片各具优势,在不同领域呈现多 技术路径并行发展态势。我们将从三种技术路线分别剖析中国 AI 芯片在全球的竞争力。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的设计和生产均已成熟,占领 AI 芯片的主要市场份 额。GPU 擅长大规模并行运算,可平行处理海量信息,仍是 AI 芯片的首选。据 IDC 预测, 2019 年 GPU 在云端训练市场占比高达 75%。在全球范围内,英伟达和 AMD 形成双寡头 垄断,尤其是英伟达占 GPU 市场份额的 70%-80%。英伟达在云端训练和云端推理市场推 出的 GPU Tesla V100 和 Tesla T4 产品具有极高性能和强大竞争力,其垄断地位也在不断 强化。目前中国尚未“入局”云端训练市场。由于国外 GPU 巨头具有丰富的芯片设计经 验和技术沉淀,同时又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中国短期内无法撼动 GPU 芯片的市场格局。

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芯片具有可硬件编程、配置高灵活性和低能耗等优点。FPGA 技术壁垒高,市场呈双寡头垄断:赛灵思(Xilinx)和英特尔(Intel)合计 占市场份额近 90%,其中赛灵思的市场份额超过 50%,始终保持着全球 FPGA 霸主地位。 国内百度、阿里、京微齐力也在部署 FPGA 领域,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差距较大。

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是面向特定用户需求设计的定制芯片, 可满足多种终端运用。尽管 ASIC 需要大量的物理设计、时间、资金及验证,但在量产后, 其性能、能耗、成本和可靠性都优于 GPU 和 FPGA。与 GPU 与 FPGA 形成确定产品不 同,ASIC 仅是一种技术路线或方案,着力解决各应用领域突出问题及管理需求。目前, ASIC 芯片市场竞争格局稳定且分散。我国的 ASIC 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小,部分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在海外,谷歌 TPU 是主导者;国内初创芯片企业(如寒武纪、比特大陆和地平线),互联网巨头(如百度、华为和阿里)在细分领域也有所建树。

总体来看 ,欧美日韩基本垄断中高端云端芯片,国内布局主要集中在终端 ASIC 芯片,部分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但多以初创企业为主,且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芯片−平台−应用” 的生态,不具备与传统芯片巨头(如英伟达、赛灵思)抗衡的实力;而在 GPU 和 FPGA 领域,中国尚处于追赶状态,高端芯片依赖海外进口。

技术层面:乘胜追击,国内头部企业各领风骚

技术层是基于基础理论和数据之上,面向细分应用开发的技术。 中游技术类企业具有技术 生态圈、资金和人才三重壁垒,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相比较绝大多数上游和下游企业聚焦某一细分领域、技术层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较为容易。该层面包括算法理论(机器学 习)、开发平台(开源框架)和应用技术(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生物特征识别、自然 语言处理)。众多国际 科技 巨头和独角兽均在该层级开展广泛布局。近年来,我国技术层 围绕垂直领域重点研发,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技术成熟,国内头部企业脱颖而 出,竞争优势明显。但算法理论和开发平台的核心技术仍有所欠缺。

具体来看,在算法理论和开发平台领域,国内尚缺乏经验,发展较为缓慢。 机器学习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热点,开源框架成为国际 科技 巨头和独角兽布局的重点。开源深度学习平台 是允许公众使用、复制和修改的源代码,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目前, 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开源框架包括谷歌的 TensorFlow、脸书的 Torchnet 和微软的 DMTK等, 美国仍是该领域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我国基础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百度的 PaddlePaddle、 腾讯的 Angle 等国内企业的算法框架尚无法与国际主流产品竞争。

在应用技术的部分领域,中国实力与欧美比肩。 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是三大主要技术方向,也是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三大商业化技术领域。受益于互联网产业发 达,积累大量用户数据,国内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领先全球。自然语言处理当前市场竞 争尚未成型,但国内技术积累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作为落地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计算机视觉应用场景广泛。 计算机视觉是利用计算机模拟 人眼的识别、跟踪和测量功能。其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安防(人脸识别)、医疗(影像诊断)、移动互联网(视频监管)等。计算机视觉是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最大的组成部分。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 年,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 80 亿元,占国内 AI 市 场的 37%。由于政府市场干预、算法模型成熟度、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视觉技术落地情况产生分化。我国计算机视觉技术输出主要在安防、金融和移动互联网领域。而美国计算机视觉下游主要集中在消费、机器人和智能驾驶领域。

计算机视觉技术竞争格局稳定,国内头部企业脱颖而出。 随着终端市场工业检测与测量逐 渐趋于饱和,新的应用场景尚在 探索 ,当前全球技术层市场进入平稳的增长期,市场竞争格局逐步稳定,头部企业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中国在该领域技术积累丰富,技术应用和产 品的结合走在国际前列。2018 年,在全球最权威的人脸识别算法测试(FRVT)中,国内 企业和研究院包揽前五名,中国技术世界领先。国内计算机视觉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 脱颖而出。据 IDC 统计,2017 年,商汤 科技 、依图 科技 、旷视 科技 、云从 科技 四家企业 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69.4%,其中商汤市场份额 20.6%排名第一。

应用层面:群雄逐鹿,格局未定

应用场景市场空间广阔,全球市场格局未定。 受益于全球开源社区,应用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目前,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市场规模最大的层级。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2019 年,全球应用层产业规模将达到360.5 亿元,约是技术层的1.67 倍,基础层的2.53 倍。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仍处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 探索 阶段,落地场景的丰富度、用户需 求和解决方案的市场渗透率均有待提高。目前,国际上尚未出现拥有绝对主导权的垄断企 业,在很多细分领域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定型。

中国侧重应用层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潜力大。 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产 业商业落地期较早,以谷歌、亚马逊等企业为首的 科技 巨头注重打造于从芯片、操作系统 到应用技术研发再到细分场景运用的垂直生态,市场整体发展相对成熟;而应用层是我国 人工智能市场最为活跃的领域,其市场规模和企业数量也在国内 AI 分布层级占比最大。据艾瑞咨询统计,2019 年,国内77%的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在应用层。得益于广阔市场空间以及大规模的用户基础,中国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且在产业化应用上已有部分企业居于 世界前列。例如,中国 AI+安防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海康威视和大 华股份分别占据全球智能安防企业的第一名和第四名。

整体来看 ,国内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从产业生态来看, 我国偏重于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终端产品落地应用丰富,技术商业化程度比肩欧美。 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层缺乏突破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底层技术和基 础理论方面尚显薄弱。初期国内政策偏重互联网领域,行业发展追求速度,资金投向追捧 易于变现的终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为“浮躁”,导致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 见效慢的基础层创新被市场忽略。“头重脚轻”的发展态势导致我国依赖国外开发工具、 基础器件等问题,不利于我国人工智能生态的布局和产业的长期发展。短期来看,应用终 端领域投资产出明显,但其难以成为引导未来经济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中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发展根源于基础层(算法、芯片等)研究有所突破。

透析人工智能发展潜力

基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将从智能产业基础、学术生态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对 中国、美国和欧洲 28 国人工智能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并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相应权重 后,利用理想值法(TOPSIS 法)构建了一个代表人工智能发展潜力整体情况的综合指标。

从智能产业基础的角度

产业化程度:增长强劲,产业规模仅次美国

中国人工智能尚在产业化初期,但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产业化程度是判断人工智能发展活 力的综合指标,从市场规模角度,据 IDC 数据,2019 年,美国、西欧和中国的人工智能 市场规模分别是 213、71.25 和 45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依次为 57%、19%和 12%。中国与美国的市场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但近年来国内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19 年增速高达 64%,远高于美国(26%)和西欧(41%)。从企业数量角度, 据清华大学 科技 政策研究中心,截至 2018 年 6 月,中国(1011 家)和美国(2028 家) 人工智能企业数全球遥遥领先,第三位英国(392 家)不及中国企业数的 40%。从企业布局角度,据腾讯研究院,中国 46%和 22%的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 领域。横向来看,美国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数量领先中国,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技术平台领域。而在应用层面(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中美差距略小。展 望未来,在政策扶持、资本热捧和数据规模先天优势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保持强劲的 增长态势,发展潜力较大。

技术创新能力:专利多而不优,海外布局仍有欠缺

专利申请量是衡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核心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 能专利申请主要来源于中国、美国和日本。2000 年至 2018 年间,中美日三国 AI 专利申 请量占全球总申请量的 73.95%。中国虽在 AI 领域起步较晚,但自 2010 年起,专利产出 量首超美国,并长期雄踞申请量首位。

从专利申请领域来看, 深度学习、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和机器人等热门领域均成为各国重 点布局领域。其中,美国几乎全领域领跑,而中国在语音识别(中文语音识别正确率世界 第一)、文本挖掘、云计算领域优势明显。具体来看,多数国内专利于 AI 科技 热潮兴起后 申请,并集中在应用端(如智能搜索、智能推荐),而 AI 芯片、基础算法等关键领域和前 沿领域专利技术主要仍被美国掌握。由此反映出中国 AI 发展存在基础不牢,存在表面繁 荣的结构性不均衡问题。

中国 AI 专利质量参差不齐,海外市场布局仍有欠缺。 尽管中国专利申请量远超美国,但技术“多而不强,专而不优”问题亟待调整。其一,中国 AI 专利国内为主,高质量 PCT 数量较少。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是由 WIPO 进行管理,在全球范围内保护 专利发明者的条约。PCT 通常被为是具有较高的技术价值。据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统计,美国 PCT 申请量占全球的 41%,国际应用广泛。而中国 PCT 数量(2568 件)相对较少, 仅为美国 PCT 申请量的 1/4。目前,我国 AI 技术尚未形成规模性技术输出,国际市场布 局欠缺;其二,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占比高,专利废弃比例大。我国专利类别包括发明、实 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三类,技术难度依次降低。中国拥有 AI 专利中较多为门槛低的实 用新型专利,如 2017 年,发明专利仅占申请总量的 23%。此外,据剑桥大学报告显示, 受高昂专利维护费用影响,我国 61%的 AI 实用新型和 95%的外观设计将于 5 年后失效, 而美国 85.6%的专利仍能得到有效保留。

人才储备:供需失衡,顶尖人才缺口大

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和潜力。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分布 不均且短缺。据清华大学统计,截至 2017 年,人才储备排名前 10 的国家占全球总量的 61.8%。欧洲 28 国拥有 43064 名人工智能人才,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的 21.1%。美国和中国分别以 28536、18232 列席第二、第三位。其中,中国基础人才储备尤显薄弱。根据腾讯研究院,美国 AI 技术层人才是中国 2.26 倍,基础层人才数是中国的 13.8 倍。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杰出人才缺口大。 据 BOSS 直聘测算,2017 年国内人 工智能人才仅能满足企业 60%的需求,保守估计人才缺口已超过 100 万。而在部分核心领域(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 AI 人才供给甚至不足市场需求的 40%,且这种趋势随 AI 企业的增加而愈发严重。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摸索阶段,杰出人才对产业发展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技术路线的发展。美国(5158 人)、欧盟(5787 人)依托雄 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发展机会聚集了大量精英,其杰出人才数在全球遥遥领先,而中国杰 出人才(977 人)比例仍明显偏低,不足欧美的 1/5。

人才流入率和流出率可以衡量一国生态体系对外来人才吸引和留住本国人才的能力。 根据 Element AI 企业的划分标准,中国、美国等国家属于 AI 人才流入与流出率均较低的锚定 国(Anchored Countries),尤其是美国的人工智能人才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具体来看, 国内人工智能培育仍以本土为主,海外人才回流中国的 AI 人才数量仅占国内人才总量的 9%,其中,美国是国内 AI人才回流的第一大来源大国,占所有回流中国人才比重的 43.9%。 可见国内政策、技术、环境的发展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仍有待加强。

从学术生态的角度

技术创新能力:科研产出表现强劲,产学融合尚待加强

科研能力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从论文产出数量来看,1998-2018 年,欧盟、中国、美国位列前三,合计发文量全球占比 69.64%。近些年,中国积极开展前瞻性 科技 布 局, AI发展势头强劲,从1998年占全球人工智能论文比例的8.9%增长至2018年的28.2%, CAGR17.94%。2018 年,中国以 24929 篇 AI 论文居世界首位。中国研究活动的活跃从 侧面体现在人工智能发展潜力较大。

我国论文影响力仍待提高,但与欧美差距逐年缩小。 FWCI(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加权引用影响力)指标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定量评价科研论文质量的最优方法,我们利用 FWCI 表征标准化1后的论文影响力。当 FWCI≥1 时,代表被考论文质量达到或超过了世 界平均水平。近 20 年,美国的 AI 论文加权引用影响力“独领风骚”,2018 年,FWCI 高 于全球平均水平的 36.78%;欧洲保持相对平稳,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中国 AI 领域论文 影响力增幅明显,2018 年,中国 FWCI 为 0.80,较 2010 年增长 44.23%,但论文影响力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20%。从高被引前 1%论文数量来看,美国和中国高质量论文产出 为于全球第一、第二位,超出第三位英国论文产出量近 4 倍。综合来看,中国顶尖高质量 论文产出与美国不分伯仲,但整体来看,AI 论文影响力与美国、欧美仍有差距。

从发文主体来看,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的绝对力量,反映出科研成 果转化的短板。 而美国、欧盟和日本则呈现企业、政府机构和高校联合参与的态势。据Scopus 数据显示,2018 年,美国企业署名 AI 论文比例是中国的 7.36 倍,欧盟的 1.92 倍。2012 年 至 2018 年,美国企业署名 AI 论文比例增长 43pct,同期中国企业署名 AI 论文仅增长 18pct。 此外,人工智能与市场应用关联密切,校企合作论文普遍存在。而我国校-企合作论文比例仅为 2.45%,与以色列(10.06%)、美国(9.53%)、日本(6.47%)差别较大。从产学结合的角度, 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以学术界为驱动,企业在科研中参与程度较低,或难以实现以市场为导向。

中国人工智能高校数量实位于第二梯队,实力比肩美国。高校是人工智能人才供给和论文 产出的核心载体。 据腾讯研究院统计,全球共 367 所高校设置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其中, 美国(168 所)独占鳌头,占据全球的 45.7%。中国拥有 20 所高校与英国并列第三,数 量上稍显逊色。此外,中国高校实力普遍上升,表现强劲。据麻省理工学院 2019 年发布的AI 高校实力 Top20 榜单中,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包揽前两名,较 2018 年分别上 升 1 个和 3 个名次。

从创新环境的角度

研发投入:中美研发投入差距收窄

中国研发高投入高强度,在全球研发表现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始终是全球研发投入的主力军。据 IDC 统计显示,2018 年四国的研发投 入总和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已达 60.77%。其中,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连续多年位居 全球研发投入的榜首。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呈现一路猛增的强进势头,据 Statista 统计, 国内 2019 年研发投入额为 5192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且趋势上与美国差距不断缩小, 2000 年至 2019 年,CAGR 高达 14.43%,同期美国 CAGR 仅 2.99%。由于经济疲软等 诸多原因,欧盟与日本则呈现较为缓慢的上升趋势。据研发投入与强度增长的趋势推测, 中国或在 1-2 年内取代美国的全球研发领先地位。从研发强度的角度,中国研发强度总体 上呈逐步攀升的趋势,且涨幅较大。但对创新活动投入强度的重视程度仍与美国和日本存 在差距。2018 年中国研发强度 1.97%,低于日本和美国 1.53、0.87 个百分点。

资本投入:资金多而项目缺,资本投向侧重终端市场

中美是全球人工智能“融资高地”。 人工智能开发成本高,资本投入成为推动技术开发的主力。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是人工智能新增企投融资领先者,据 CAPIQ 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19 年 10 月,美国 AI 企业累计融资 773 亿美元,领先中国 320 亿美元,占全球总 融资额的 50.7%。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以来,人工智能投资力度逐步加码。中国作为全球第 二大融资体,融资总额占全球 35.5%。考虑到已有格局和近期变化,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 从规模上撼动中美两国。从人工智能新增企业数量来看,美国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0 至 2018 年,美国累计新增企业数量 7022 家,较约是中国的 8 倍(870 家)。中国每年新 增人工智能企业在 2016 年达到 179 家高点后逐渐下降,近两年分别是 179 家( 2017 年), 151 家(2018 年),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对 AI 投资也日趋成熟和理性。整体来看,中国人 工智能新增企业增势缓慢,但融资总额涨幅迅猛。这一“资金多而项目缺”的态势或是行 业泡沫即将出现的预警。

相比较美国,中国资本投向侧重易落地的终端市场。 从融资层面来看,中国各领域发展较 为均衡,应用层是突出领域,如自动驾驶、计算机学习与图像、语音识别和无人机技术领 域的新增融资额均超过美国。而美国市场注重底层技术的发展。据腾讯研究院数据显示, 芯片和处理器是美国融资最多的领域,占总融资额的 31%。当前中国对人工智能芯片市场 高度重视,但受限于技术壁垒和投资门槛高,国内芯片融资处于弱势。

基于信息熵的 TOPSIS 法:综合指标评估

数据结果显示,美国综合指标及三大项目指标评分绝对领先,中国第二,欧洲 28 国暂且落后。 具体来看,美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储备、创新产出、融资规模方面优势明显。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尽管有所赶超,但总体水平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杰出人才资源、高 质量专利申请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和短板。但在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研发投入等指标上,中国正快速发展,与美国差距收窄。从各指标具体分析来看,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分布在 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参与度较低,产出成果较多呈现条块化、碎片化现象,缺乏与市场 的系统性融合,这将不利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优势的发挥。此外,我国科研 产出、企业数量和融资领域集中于产业链中下游,上游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国外企业。未来, 若国内底层技术领域仍未能实现突破,势必导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展望

转自丨 信息化协同创新专委会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研究第四章——动力电池

行业发展空间:

2020年12月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我国电动 汽车 保有量492万辆,据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中2025年电动 汽车 销量占比20%,以每年2500万辆的整车销量来看,预计2025年电动车保有量将达到2000万辆,与2020年相比年复合增长率25%,平均70度电/辆,则五年内将新增储能系统装机设备1400GWh,以售价1元/Wh计算, 新能储能市场规模1.4万亿元 。

目前市面上电池根据电解质状态不同大致可分为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液态电池仅含有液体电解质,半固态电池以氧化物复合电解质为主,准固态电池以聚合物复合电解质为主,而全固态电池以硫化物复合电解质为主。

正极材料主要是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锰酸锂,钴酸锂等,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烯等。据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四大正极材料总产量51.9万吨/+20.8%,其中磷酸铁锂材料表现强势,产量达到14.2万吨/+45.7%。钴酸锂与锰酸锂正极材料的产量分别为7.38万吨及9.2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4.8%及21.6%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三元材料产量增速最缓,仅7%,全年总量为21万吨。负极材料产量达到46万吨/+28%。全球负极材料市场继续向中国集中,2020年中国负极材料产量已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5%左右。

政策总结:

2020年3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确定将新能源 汽车 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原计划到2020年底结束。

2020年7月,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3部门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 汽车 下乡活动的通知》,活动时间为2020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 汽车 企业给出让利,并在此基础上推出5000 元 的置换补贴,促进入门级电动车在三四线及以下地区替代低速车。 2021年工信部取消动力电池白名单,LG化学,SDI,SKI等外资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2020年10月27日,《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技术路线图2.0》重点强调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了总体能耗的控制。要求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乘用车总体百公里平均油耗分别达到4.6L、3.2L和2.0L。新能源 汽车 2025年渗透率达到20%,2030年达到40%;到2035年新能源 汽车 渗透率则要达到50%以上,其中纯电动则将占到新能源 汽车 的95%以上,纯电动 汽车 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纤旅流,公共领域毁哪凳用车全面电动化。同时,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混合动力节能 汽车 分别要占到50%、75%和100%。也就是说,到2035年,我国新销售的 汽车 将有一半以上是新能源 汽车 ,其余全部都是混合动力的节能 汽车 。具体规划 下 表:

动力电池主流类型:

4680电池: 松下将于2021年为特斯拉制造4680圆柱电池,该电池直径46mm,长80mm,单体电芯型号比21700更大,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输出功率提升6倍,搭载该电池缓渗的电动 汽车 续航里程可提高16%,新电池每千瓦时成本降低14%。此外,4680电池采用全新“无耳级”技术,使得正负极流体与盖板/壳体直接连接,电流导电面积成倍增加,电流传导电流传导面积成倍增大,传导距离缩短,从而大幅降低电池内阻,减少发热量,可大大延长电池寿命,提高充放电峰值功率。马斯克还透露2021年下半年推出的特斯拉MODEL SPlaid三电机高性能版将配备全新结构电池组就包括4680锂电池。

百万英里锂电池:

特斯拉的百万英里电池是一种锂离子电池,采用新一代“单晶”NCM532正极和一种新型先进电解质,采用单晶镍钴铝电极,镍含量达到50%,钴元素20%,并加入人造石墨,可使电动 汽车 持续行驶100万英里(约160万公里),目前特斯拉使用的电池寿命仅为50万公里,。该“超长寿命电池”实现装车后就算报废了还可以继续使用,对天气,地形等外部因素限制较小,能达到4000次充放电循环。该电池与宁德时代合作,将在中国首推。

通用 汽车 也表示正在开发使用寿命达100万英里的电动 汽车 电池,但尚未公布推出时间表。

蜂巢2020年推出两款无钴电池,其中一款产品容量为115Ah。电芯能量密度为245Wh/kg,电池使用寿命达15年或120万公里。

比亚迪量产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比传统电池提升了50%,电池使用寿命超100万公里。其正极是磷酸铁锂,属于磷酸铁锂电池范畴,系统能量密度140Wh/kg,续驶里程约600公里。不含重金属,减少环境污染;体积变小,侵占小。重量减轻,自损能耗降低;安全性提升,在高温、过充、挤压、针刺等情况下,降低电芯爆炸的概率。

NCMA超高镍电池:LG能源计划2021 Q2开始量产镍含量90%的NCMA电池,并向特斯拉供应MODEL Y及下一代车型,该电池能量密度为161Wh/kg,电池包容量77KWh,续航里程594km。国内华友钴业和格林美已经进行NCMA四元材料量产准备,华友钴业1月8日启动年产12500吨NCMA四元前驱体材料项目,建设周期两年。格林美的NCMA四元前驱体材料正在进行客户认证。

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正极(朝高镍三元方向)、负极材料(硅碳-蔚来或掺硅-上汽智己)其生产重点在负极材料,硫化物(CATL-2030年)和氧化物进展较快,样品正通过针刺测试,但还要做车辆测试,预计2021年下半年规模量产装车。固态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代替了液态电解质和隔膜,安全性好,充电时长短,单体能量密度(350Wh/kg)和寿命(5000次)都得以提升,但是固态电解液接触面积比液态差,导致其活性降低,导电率低,内阻大,因此采用创新架构模式,如双机架构技术、CTP、CTC、刀片电池可改善。但全固态电池想要规模化量产还需要5—10年。目前,法国Bollor、台湾公司、国内三家公司,台湾目前量产产量较小,且主要用于消费电子和可穿戴设备。

2021年1月9日,蔚来 汽车 在NIO DAY上发布了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的固态电池,计划于2022年四季度发布半固态电池包,届时其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将达到360Wh/kg,电池包带电量也将由现在的100kWh提升至150kWh,但仍需使用电解液,隔膜等,属于半固态电池。但是电池行业去隔膜和去电解液,预锂化,无钴化技术仍是行业发展大趋势。

市场格局

(一)装机量

1月13日,中国 汽车 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63.6GWh,同比累计上升2.3%。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38.9GWh,占总装车量61.1%,同比累计下降4.1%;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4.4GWh,占总装车量38.3%,同比累计增长20.6%,磷酸铁锂回暖势头明显。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国内市场宁德时代独占50%市场份额,比亚迪占14.9%、中航锂电、国轩高科占比超过5%。全球市场宁德时代连续4年居第一位,市占率约24.8%;韩国LG化学市占率约22.6%;松下占18.3%;比亚迪、韩国三星SDI、韩国SKI装机量占比分别为7.3%、5.9%、5.1%。

2021最新装机量排名:宁德时代LG化学日本松下比亚迪三星SDISKI

(二)产能

宁德时代2020年-2022年非合资产能分别为90/150/210GWh,2025年完成扩产计划后约达到450GWh;LG化学目前产能120GWh,2023年底扩建至260GWh;SKI目前产能29.7GWh,计划2023年动力电池产能达到85GWh 、2025年超125GWh;2020年底比亚迪电池产能达到65GWh,2021年和2022年包括“刀片电池”在内的总产能分别达到 75GWh 和 100GWh。

目前产能:LG化学宁德时代比亚迪SKI

规划产能:宁德时代LG化学比亚迪SKI

(三)供应分布

国外市场日本松下为特斯拉主要供用商,后引入宁德时代和LG化学。国内造成新势力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为:蔚来 汽车 电池由宁德时代独供,理想 汽车 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小鹏 汽车 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威马 汽车 ,合众新能源的电池供应商就相对分散了。

A股相关标的最新消息:

宁德时代: 2020年2月至今追加近1000亿动力电池投资,新增布局产能300GWh,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将迈入TWh时代,而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有望在装机量和产能上稳拿第一宝座。

1月19日宁德时代公布两项固态电池专利:“一种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锂前体、中心原子配体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反应初混液;将硼酸酯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改性溶液;将反应初混液与改性溶液混合,干燥,得到初始产物;对初始产物研磨、冷压、热处理得到固态电解质。该专利制备法可以显著提高固态电解质电导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一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片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及掺杂于硫化物电解质材料中的硼元素,且电解质片表面任意位置的硼元素质量浓度B0与距离该位置100μm处的硼元素质量浓度B100的相对偏差(B0.B100)/B0不超过20%,可有效降低阴离子对锂离子的束缚作用,提升锂离子的传输能力;同时提升掺杂均匀度和电导率,降低界面阻抗,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 比亚迪: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比亚迪多款电池领域专利,其中包括“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固态锂电池”,该专利提供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固态锂电池,该正极材料可同时构建锂离子传输通道和电子传输通道,极大的提升了固态锂电池的容量发挥,首圈库伦效率,循环性能和高倍率性能。“一种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锂离子电池”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安全性差的问题。“一种凝胶聚合物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表明比亚迪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已有进展。

国轩高科: 1月8日发布新产品磷酸铁锂210Wh/kg软包单体电池和JTM电池磷酸铁锂210Wh/kg软包单体电池是全球已经亮相的磷酸铁锂体系单体能量密度最高的产品,搭配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高克容量硅负极材料和先进的预锂化技术,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三元NCM5系水平,JTM中J是卷芯,M是模组,该产品电池材料大幅精简,制造过程大大简化,电池性能大幅提高,综合成本显著降低,电池包适应性大大增加。

与大众合作开发的MEB项目兼顾三元和铁锂两种化学体系的标准MEB模组设计,预计2023年实现量产供货。

欣旺达: 2019年4月收到雷诺-日产联盟的供应商定点信,未来七年内向其提供达115.7万台 汽车 使用的混合动力电池,保守预计订单金额将超过百亿元。2020年6月,日产宣布将与欣旺达合作共同为e-POWER系统开发下一代车载电池。

亿纬锂能:1月19日,亿纬锂能宣布荆门圆柱电池产品线开始投产,达产后圆柱电池年产能从2.5GWh提升至5GWh,年产数量达4.3亿颗,该系列电池将用于电动自行车。

孚能 科技 : 孚能 科技 是国内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未来合计产能达120GWh,其中2021年开工建设不少于20GWh。

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新格局新发展新未来——2023硅产业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周五)15:00在乌鲁木齐见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5048.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