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楼继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利用环保问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楼继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利用环保问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楼继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利用环保问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为了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同时为了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贸易保护主义施行的根本目的为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以及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出口方面则通过搏埋出口补贴、退税等形式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扩展资料:

贸易保护的手段:

1、绿色壁垒。工业发达国家以生态环保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

2、技术壁垒。发达工业化国家凭借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明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基槐蚂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在增加非发达国家食品制造商的成本的同时对缺乏技术分析手段的食品实际上构成了禁止进口令,进而影响相关产品的贸易。

3、贸易管理。贸易管理是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贸易保护主义

高分求论文开题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形成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阻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综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旨在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现行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并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性的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环境保护 农产品 出口

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敏冲垒阻碍

随着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已成为各类环保规则及标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一个例子就是WTO框架下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及《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适当措施,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所携疾病的损害。这些例外条款赋予成员国根据本国环保水平制定对本国产品和进口品同时生效的环保标准的权力。这些制度层面的变化客观地支持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世贸组织成员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出口商品制定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但须遵循两个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对发展中国家成员设立这些措施时应予特殊考虑。在此基础上,世贸组织对于“正当绿色贸易壁垒”予以肯定。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且对所谓“正当绿色贸易壁垒”并无规范和公正的评判标准,这一权力不可避免地被许多进口国滥用。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到最后的消费都与环保问题息息相关,绿色贸易壁垒必然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说来,绿色贸易壁垒只对发展中国家起作用。发达国的经济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环保意识强,环保标准比较严格,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在短期内无法与发搏拿液达国相比。为了竞争的需要,发达国家常常制定过分苛刻的环保标准。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利用世贸组织协议下允许的游戏规则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手段。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能顺利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往往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被拒之于发达国家之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法及过程、包装贮运、产品成分及性能等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是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2002年我国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价值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绿色贸易壁垒受阻。以养蜂业为例,我国是世界蜂业大国,蜂蜜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今年年初,欧盟以我国蜂蜜所含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进口中国蜂蜜。欧盟国家的许多商场陆续将中国产蜂蜜撤下柜台,停止出售;已运抵欧盟国家的中国蜂蜜被执行退运。欧盟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另外,中国成为受到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实施了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合理应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贸易壁垒,是走出我国农产品出口困境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绿色壁垒阻碍的成因分析

客观地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所陷绿色贸易壁垒困境,其原因来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竞争压力下产生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我们自身。

外部因素

世贸组织中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协议和规则,缺基物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存在诸多漏洞,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例外规则滋生机会主义行为。如关于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就比较模糊。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一些国家把这些并不完善的规则当作制定歧视性政策的依据,为限制进口的手段带上合理合法的面具。在WTO目前的框架下,缺乏应有的双边或多边的非正式的协调沟通机制,一旦出现某种变化,进口国往往无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遭受巨大损失。如青岛海关2002年1至3月被退运冻鸡505.4吨,就是因为进口国实行了新的检疫标准。

内部因素

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缺乏一套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在现有的19278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标准,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存在滞后期,周期也长。国内较低的环保标准和落后的环保贸易法律体系,使得我国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方面陷于被动地位。

农产品外贸体制不完善。改革开放后,国有外贸公司进出口专营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但我国农产品出口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的做法是,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通过收购或者事先签订的订单从农村获得货源,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然后出口。其弊端是生产与出口主体分离,负责生产的管不到出口,负责出口的也难以参与生产。这种分离造成了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性,致使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滋生。

缺乏服务于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中介组织,造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无法及时获取、传递和扩散。经常出现某家企业在遭遇绿色壁垒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国内其他企业重蹈覆辙的现象。如2002年欧盟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由于信息不畅,企业各自为战,以至接二连三地遭遇退运,损失惨重。

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其弊端也逐步显示出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就是其生产分散性。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方式缺乏协调统一性。如造成病虫害防治的不同步性,导致防治的不彻底,从而增加农药喷洒的次数和数量,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农业投入不足,难以生产出高标准的绿色环保产品。

农产品生产的税收和财政制度不完善。如当前农业补贴采取的常用方式是直接把补贴款交到农民手里,其实施效果与目的产生了偏差。对农户来说,人均分得少量的补贴款并不能对其生产带来多大的支持,农户更缺乏的是技术,更急需的是市场。因此,在税收和财政补贴上,应该向从事农业一体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及中间组织倾斜,向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倾斜,对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绿色无公害产品开发的机构给予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对农业科研投入和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很少。据统计,1996年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数(2.37%)的1/10,也不及30个最低收入国家简单平均数(0.65%)的1/3,大大低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对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产品生产缺乏金融支持。二元经济下的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导致大量资金通过金融系统流出农业部门,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推算,1979-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金融资金净流出量为10334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净流出8722亿元,邮政储蓄净流出1612亿元。从事绿色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中小民营企业缺乏抵押资产,很难获得信用贷款;就直接融资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从事绿色技术研发的投资的风险资金也没有退出的渠道,限制了绿色产品研发的风险资金投入。

跨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

以上笔者从国际贸易规则、环保标准、外贸体制、中间组织、农业土地制度及财政金融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关税壁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

针对内因

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导入绿色农业的轨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我国入世后,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基地4000多万亩,产值100多亿元,这些绿色食品的出口还没有被退回的案例。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

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通过它们反映企业的要求和问题,收集企业所需的信息,使之成为农产品出口绿色标准、技术成果等相关信息交流和发布的平台。此外中介组织还应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关系,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商,为行业会员提供优良服务。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包括重新构造农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建立承包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及金融支持来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村财政金融制度,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农户、绿色农业经营企业、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单位增加财政补贴并实行税收减免;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对其进行信贷支持;鼓励和扶持有潜力的绿色农业经营企业通过二板市场上市,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

针对外因

按照世贸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同时,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引入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绿色贸易规则的制订及建立同外国贸易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家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在国际的多边贸易组织中,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国际环保标准,或者在一些国际标准中附加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

积极与他国交涉协商,争取建立有效的双边或多边的非正式协调沟通机制,使我国可以及早获得进口国的新环保标准,及时通报相关企业和出口商采取补救措施,并且估计本国所受影响程度以及达到新标准的能力的速度,与进口国进行协商谈判,争取有利于我国的实施标准和时间安排。

楼继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利用环保问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简单介绍  第1张

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一)楼继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利用环保问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应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诉讼程序解决贸易纠纷

可以使争议楼继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利用环保问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双方和平、理性、可预见地解决争议体现了在争端解决中的不损害公正、不歧视的特点,可避免和防止贸易限制的扭曲,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见,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能够确保经济弱国对经济强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提出挑战。楼继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利用环保问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加入WTO五年来只有一起将贸易争端诉至WTO的案例。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自2001年向WTO提起16起诉讼。我国应该积极利用这一机制,以谋取最大利益。

(二)我国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帮助国内企业收集各国关于质量、技术、环保标准的信息,建立相关的资料库并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我国应积极鼓励企业联合起来应对(下接第31页)(上接第20页)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采取“谁应诉、谁受益”原则,在企业与政府携手应对的基础上, 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回市场;同时政府可以按我国成功的建立行业协会的经验,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协会,以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商务部专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

(三)研究运用WTO规则, 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实行有理有度的保护,避免国内的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目前WTO并不要求其成员国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不要求成员国销册取消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而是要求郑斗成员国依照各自国内的商品竞争力和发展状况,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合理的保护措施。WTO第18条规定,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发展新的工业或为了保护刚刚建立、尚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即幼稚产业可实行进口限制。因此,我国应积极利用此类规则,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以保护相关产业,使其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从而在国际竞争力上具有比较优势。

(四)我国应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在WTO中共同争取达成相对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3%,到2004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43%。在WTO现有的成员中,有2/3是来自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积极参与WTO条款的制定。同时我国从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收入喊斗磨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仍属发展中地区,应该享有发展中国家待遇,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WTO中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优惠待遇及相关优惠条款,发展我国对外贸易。

大学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维方法

大学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维方法

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思考“十二五”的发展问题。作为大学生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维方法,首先要对这个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做一些分析和预测,才能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维方法 。

从国际大环境来讲,“十二五”或者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对我国影响最大,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主要有以下五点:

1.对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总趋势的判断。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这些年来中国可以说是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总的判断是,金融危机之后,虽然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全球化总的趋势不仅不会逆转,还会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改善皮老春而进一步加强。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全球贸易和投资还会继续增长。这有利于我国继续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释放增长潜力,加快发展进程;有利于我国充分吸收或引进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竞争优势;也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重要国际资源和技术。但短期来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会抬头,贸易保护措施会增加。

2.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趋势和影响力的判断。这对大学生思考“十二五”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总体来看,现在正处于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启动期,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大家也可以看到现在技术进步非常快。为应对气候燃耐变化和金融危机,发达国家都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等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技术进步的迅猛发展,对于我们来讲既隐含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在实现技术赶超及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等方面,我国具有市场潜在规模巨大和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的优势,可以藉此在某些技术领域迈入领先行列。但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占优势的局面不仅不会改变,甚至其创新能力还会进一步增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3.比较重大的且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应对气候的变化。根据有关研究,如果按照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相等的原则进行含明计算的话,美国应当停止排放40年,中国则可以照现在的排放量再排放20年,两国才能相等。但这毕竟只是个理论计算,如何实际减排取决于国际谈判和妥协。不管如何,我国现在已经快到第二大经济体了,年排放总量全球第一,而且人均年排放量已接近了全球的平均水平,所以我们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减排对我们来讲也不完全都是坏事。减排将促进能源及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增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4.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可能引起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一些因素。比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储蓄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并将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和贸易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对全球产业分工及贸易格局产生影响。迫于成本上升的压力,以及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一些资金相对密集、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以及一些原来不可转移的服务业,都有可能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一些历史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将会加快,新兴经济体仍会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既对我国构成了竞争压力,又为我国扩大外部市场空间创造了条件。

最后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全球治理结构的调整、重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会相应增大。但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我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期望和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如何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国际规则制订的积极参与者,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于国内环境

从国内发展环境、条件来讲,以下六点最值得考虑。这六个方面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或者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第一点是需求方面。总的判断是,潜力巨大,有待释放。这是因为,“十二五”及今后更长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时期,巨大的需求潜力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特别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使庞大的需求潜力分阶段释放,从而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更长时间。但同时,由于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潜力的充分释放还面临不少障碍。

第二点是供给方面。总体判断是,基础更加牢固,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升级取得新的进展,产业配套条件继续优化,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和品牌管理能力等)还有待提高;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虽然是出口大国,但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却屈指可数。服务业相对落后,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生产性服务水平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三是要素优势方面。可以判断,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同时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我国正在形成一些新的优势,这就是高素质劳动力丰富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这对我国发展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优势和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等各类要素成本都在上升,提高社会福利、改善环境状况的压力也在增大。另外,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显现,导致“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直至最终消失。要素成本上升和“人口红利”减少有其正常和积极的一面,但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第四是生态环境方面。总体判断是,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都会进一步加大,局部改善的趋势也会继续延续,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强度会进一步加大。“十一五”以来,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治理和保护的力度明显加大,各项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甚至有明显改善。但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控制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与此同时,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呈现增多趋势,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和处置能力,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面临新的挑战。

第五是社会方面。总体判断是,社会建设投入会增多,步伐会加快,但社会问题依然突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一五”期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发展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诸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使得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区域差距也趋于缩小。同时,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和基本保障水平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形成挑战。

第六是经济体制方面。总体来看,经济体制具有的独特优势不会改变,但深层体制矛盾依然突出,深化改革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更大。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我国发展方式存在的诸多矛盾,都与这些深层体制问题相关。因此,要把发展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保障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但与前30年的改革相比,今后的改革难度增大,需求更加强烈。

关于主要问题和矛盾

基于前述国内外背景,从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或矛盾。

一是中国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外需不平衡问题,而是由内外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我国对外收支的长期和持续不平衡,以及由此导致的外汇储备的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再次说明,不解决内外不协调的问题,不仅国际摩擦会越来越多,外部环境会越来越坏,也会对我国国内的宏观政策和经济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储蓄和消费关系的不协调。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比重的持续下降,是导致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内外需关系不协调的重要根源。研究表明,居民消费比重下降,既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所占份额下降,从而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的结果,也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在消费方面有后顾之忧,从而导致消费意愿不强的结果。

三是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技术进步推力不足。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的几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的转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减弱。二是随着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减弱。三是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模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空间越来越小,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低成本适用技术优势也在逐步减弱。

四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发展不足,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五是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的资源压力在不断增大。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关于“十二五”面临的重点任务

针对上述问题和矛盾,“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争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在“十二五”末使我国经济再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全面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现实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同时,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长空间。一要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对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基本保障制度,提高基本保障水平,增强均等化程度,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二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三要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事务方面的事权和财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基础性、共用性的技术平台,增加政府在共性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强化政府整合科技资源和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作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高技术含量,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位置。在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快发展与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相关的服务业。把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以进城农民全面转型为重点(农民工市民化),以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为手段,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及东部发达地区集聚人口的作用,提高经济活动聚集与人口聚集的协调性。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城乡统一规划,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努力抑制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

第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对非传统资源(比如排放权资源、水流资源、频道资源等)的产权界定和保护。进一步深化资源和要素价格及相关税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同时,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使之能够在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平衡不同主体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既要在国际谈判中积极争取我国应有的权益和发展空间,又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消费政策,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市场经济情况下,消费模式对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除了运用法律、行政等强制性手段和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外,还要充分运用舆论宣传和道德教育等手段,引导城乡居民形成文明、合理的消费理念,减少直至杜绝消费环节的各种浪费现象。

第七,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着力解决“玻璃门”问题,打破行政性垄断,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缩短国有经济战线。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实施物业税,改变地方以地生财的财政收入模式。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合理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对环境、质量、安全、技术标准等的社会性规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效能,健全问责制。

为什么中国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近些年来,顺应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加快了市场开放的步伐。市场开放的扩大无疑提高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耦合度,使中国经济发展在更大程度上纳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也对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各国的经验表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实行适度的贸易保护政策。

一、适度贸易保护的内涵

经济发展史表明,贸易保护是一国经济走向成熟和发达的必经阶段。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享受国际分工的利益,中国经济必须在适度的贸易保护下求得发展,在适度竞争中获取比较利益。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远不及发达国家,也比不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从整体上看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多数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与外国同类产品相比不具竞争优势。在这种情陪闭况下,中国目前不可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开放。不仅如此,中国目前达到世界贸易组织中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的水平也存在着相当的困难。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现阶段市场开放过程中,必须对特定的产业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采取适度贸易保护措施也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章程的。事实上,在一国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时,为了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各国几乎都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实行贸易保护。

中国在市场开放过程中实行适度贸易保护政策,其首要含义是保护壁垒必须适宜。判定一种贸易保护政策是否适宜的标准,是看它所确定的保护壁垒是否符合目前本国产业和企业的承受力,是否有利于本国幼稚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适度的贸易保护应是保护壁垒适宜,期限合理。贸易保护要着眼于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贸易保护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现在的保护是为了将来的不保护,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本国产业成长以至最后走向完全的市场开放。

过度的保护从长远看是缺乏生命力的。它虽然暂时使本国工商业免受外来竞争的冲击,使之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但由于过度保护下所确定的贸易壁垒过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脱节。而在与世界经济相对隔绝的环境中,国内工商业因缺乏甚至没有激烈的外国竞争的压力,往往失去发展的动力,不愿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善服务质量。这无异于保护落后,闭关自守,从而导致进一步的落后和被动。目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亏损面较大,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贸易壁垒过高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既能促进本国幼稚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又使国内企业充埋乱纳满活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国的贸易保护必须是适度的。

其次,适度贸易保护意味着对特定产业的保护有合理的期限。这就要求对确实需要保护的产业制订一个具体的保护时间表。在保护期内,有关部门应考虑制订对它逐步减少保护、迫使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并可设立专门机构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对竞争力提高较快的产业继续予以保护,否则任其破产。同时,在保护期间,有关部门应及时搜集世界同类先进产业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公布世界先进水平的有关指标,供有关产业和企业参考。如果从产业更新淘汰的速度看,一个产业在超过了根据国际经验确定的保护期限后仍未成长壮大起来,就意味着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因为当它最终艰难地成长起来时,世界上可能已将它列入被淘汰产业行列。

从各国经验看,确定特定产业的保护期限是十分重要的。保护期限的确定可打消企业对保护的依赖思想,促使其形成加快发展的意识,否则必然造成保护落后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加入原关贸总协定后,幼稚产业一直成长不起来就与此有关。例如,巴西的飞机制造业在保护政策下经历几十年后仍不具国际竞争力。相反,韩国在这方面却有成功的经验。韩国对汽车工业实行有限的开放性保护,顶住了外国进口汽车的强大冲击,并在竞争中成长起来,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

再次,适度保护应是有效保护。在世界贸易自由化潮流下,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摒弃了过去那种设置高关税率的名弯没义保护手段,转而采取较低关税下的实际保护手段,实行有效保护。按照有效保护理论,由于进口商品分为制成品和投入品,对它们的征税方式不同,其保护效果也不同。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将提高关税对非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水平,而降低最终产品的保护水平。当原料和投入品税率降低时,一方面造成关税总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又会使加工制成品的有效保护程度提高。这样,当一国降低关税总水平时,全面衡量反倒会增强对国内生产者的保护,特别是若对出口导向型生产企业所使用的投入品征收的关税率降低,反倒使它们受到有效保护。这种保护不仅不会受到贸易对象国的报复,而且有利于进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而,适度保护应分别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制订不同的关税税率。

最后,适度保护应是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动态保护。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不断发展、各国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国都试图倾全力加快资本积累速度,争相采用先进技术,以期实现高速度经济增长。与此相适应,一个国家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结构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改变着世界贸易的结构。要赶超先进国家,维护甚至加强自己的优势地位,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将本国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尽快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相应地,各国的进口结构也主要取决于其产业结构变化。因而可以说,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是一场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的竞争。

适度的贸易保护意味着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出发,对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和支持,促进其发育、成长、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另一方面,在适度参与国际竞争中,引进竞争机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某些落后的和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优化资源配置,也使受保护的产业感受到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动力,在一定的期限内成为支柱产业。

二、中国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框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依据国际惯例和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框架是:保护措施以关税手段为主,非关税手段为辅;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幼稚产业和战略产业。

1.贸易保护手段要以关税手段为主

各国进行贸易保护时可供选择的手段包括关税手段和非关税手段两大类。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关税手段日益成为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尤其是发达国家往往以灵活多变的关税手段为主来达到保护目的。世界贸易组织也规定,如果缔约国需要对国内工业进行保护,应以关税作为主要手段。

以关税作为主要保护手段,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关税是一种价格手段,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便于贸易伙伴国进行监督,有利于贯彻非歧视原则,同时也有利于利用关税的价格机制,使国外价格变动信息更容易通过关税输入到国内经济中,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建立起较密切的联系。此外,以关税为主要的保护手段所产生的对市场竞争性结构的破坏比非关税壁垒要小得多。

以关税作为主要保护手段,要求制定适宜的关税税率,建立合理的关税结构,实现有效保护。合理的关税税率必须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产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税率。过高的或过低的关税税率都是与适度保护政策的要求相悖的。虽然高关税在限制正常渠道进口、增加税收方面有直接的、明显的效果,但高关税存在明显的缺陷。中国长期以来的高关税导致需低税进口的设备、原材料无法以正常渠道进口,只好大开减免税的口子,导致实际关税水平远低于名义关税水平,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失。同时,高关税形成对国内产业的过度保护,排斥竞争,形成保护落后的局面,也不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妨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此外,高关税极易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还会刺激走私活动,形成无效保护。正因为高关税有这些负面影响,近年来各国都努力降低关税,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已降至14%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关税率已降至4.7%。另一方面,关税税率也不能过低。 在其他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过低的关税会造成国外产品大量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失业增加和国际收支恶化,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适度贸易保护政策还要求确定合理的关税结构。合理的关税结构意味着根据不同产业和产品制订不同的关税税率,形成阶梯结构,实现有效保护。具体地说,对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制订较低的关税税率,对最终产品制订较高的关税税率。

1992年以来,中国已四次大范围地自主降低关税税率。1992年底降低了2898年税号的关税税率,1993年底降低了3371个税号的关税税率,1996年4月降低了4900个税号的关税税率,1997年10月1日又降低了4874个税号的关税税率,目前算术平均关税税率已达到17%,加权平均税率为13.3%。中国在降低关税水平方面的努力是巨大的,但仍离世界平均水平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考虑到扩大开放的需要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应力争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关税总水平(算术平均关税税率)降低到发展中国家14%的平均水平,并基本实现关税改革的统一和规范运作。

除了降低关税税率外,今后我国关税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关税结构。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关税阶梯结构,特别是拉开原材料与半成品之间的税差,同时缩小半成品与制成品之间的税差,以推动国产化及产业的进步,防止一些成品组装企业“躺”在高税差上享受高利润,或由于一些基础原材料、元器件的高税而导致该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其次,要灵活运用差别税率,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实行差别保护。例如,对于需要大量进口的国内紧缺的初级产品、原材料以及目前国内还无法生产的技术设备应实行低税率或零税率;对于我国短期内难以发展的工业制成品也应适当设置较低税率;对于国内生产已形成规模,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应进一步调低税率;而对于有发展前途,但目前尚弱小落后的幼稚产业的产品,应制订较高税率。一般而言,越是替代性强的相似产品,差别关税的保护效果越明显。但对于技术要求不高,而产品多样化要求较高的产业(如服装、日用品等),难以运用产业政策,应尽量使关税平均化,以减少人为的价格扭曲。总之,要通过改善关税结构,在降低名义关税总水平的同时提高关税的保护作用,使名义上的税率差幅缩小,但实际的差别保护加强。

2.以非关税手段作为贸易保护的辅助性措施

关税手段虽然在贸易保护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其保护效应要受到诸如汇率变动、国内外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国际贸易经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税率的调整也要经过较为烦琐的立法程序与手续,并受到有关国际协定的约束,因而较难在税率上进行灵活调整,从而难以起到较为迅速、直接的保护作用。这就决定了在进行贸易保护时除采用关税手段外,还应运用非关税手段。非关税手段的确较迅速和简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能随时针对某国的某种商品采取或变换限制措施,较快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同时,非关税手段较为隐蔽和复杂,使外国商品难以适应和对付,从而有效地限制进口增加,也不易受到对方国家的报复。因而,虽然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在其协定中明确要求对各种非关税措施进行限制和约束,但也建立了一整套非关税保护措施的机制。事实上,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关税税率大幅度降低之后,在“公平贸易”、“战略贸易”、“管理贸易”等幌子下,巧妙地采取各种限制进口数量的措施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加以保护。如各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案越来越多,各国越来越重视利用环保规定、卫生和健康标准、技术标准等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中国在关税税率日益降低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免受外国的过度冲击,也应重视非关税手段的补充作用。

非关税手段种类繁多,主要有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反倾销、反补贴、卫生(健康)标准、技术标准、原产地规定、政府采购、海关估价等。这些手段各有其特点、适应范围和保护效应,应根据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关系、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状况、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灵活、及时、有效地加以选择,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调节机制,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例如,可以根据一定时期产业政策的要求,对战略产业和幼稚产业采用进口许可证进行保护,当然,这种保护的时间不应过长,许可证的范围、类别、发放手续等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程序也要尽可能简便。

目前,中国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的主要问题是:非关税限制措施过多,非关税手段的运用不尽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缺乏透明度;管理措施尚未法制化,缺乏平等竞争机制;人为因素多,随意性大;政策统一性差,重复交叉严重。为了充分发挥非关税手段的有效保护作用,中国应进一步减少非关税措施,规范管理手段,建立统一、透明、科学的非关税管理制度。具体地说,要根据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对外承诺,逐步缩小进口审批、配额、许可证等行政措施管理的商品范围,取消政府对进口商品的微观管理措施;改革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的管理和分配方法,逐步取消进口管理中的人为审批,减少行政干预,对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要按照效益、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招标、拍卖或规范化分配;建立和完善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对部分限制进口商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办法,使关税配额管理措施真正取代原有进口配额管理措施;取消不规范的进口限制措施,国家取消配额或其他行政管理措施的商品不应再实行行政限制,而应实行关税调节;公开宣布一切进口限制措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减少登记管理的机电产品种类,简化手续,方便企业;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配额、许可证、登记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和法律和法规,使非关税管理依法进行。

3.适度贸易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幼稚产业和战略产业

从各国情况看,受贸易保护的主要是幼稚产业和战略产业,而非所有产业。实践证明,对所有产业不加选择地保护既需要付出很高的社会经济福利代价,保护效果也不好。对那些竞争力较强、经过长期发展的产业(如中国的纺织工业)不必保护,而应进一步放开搞活,通过扩大竞争来刺激它焕发生机,提高效率。对那些缺乏竞争力又不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也不必进行保护。需加以保护的是本国的幼稚产业和战略产业。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如农业、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电子等产业)需要给予适当保护,但也不能完全排斥竞争,主要通过设置合理的关税结构,达到既保护又引进竞争的目的。

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是世界贸易组织章程所允许的。wto第18 条规定,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发展新的工业或为了保护刚刚建立、尚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即幼稚产业可实行进口限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已建立起庞大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许多产业规模虽大而竞争力不强;有的产业由于起步较晚,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产业竞争。对幼稚产业保护的目的是推动这些产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逐步形成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幼稚产业的选择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立足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从中国实际出发,近期需要加以保护的幼稚产业主要有电子、汽车、飞机制造等。国家应根据这些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保护税率,并确定一个具体的保护时间表,尤其是要造就幼稚产业成长的国内市场基础,在保护期间就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其早日成熟并走向国际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哪些特点?对中国的贸易有何影响?我们如何面对?

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加快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相比,在关注的焦点、实施的手段、保护的方式、保护的动机和目的以及影响等方面表现出十大突出特点。一 新贸易保护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还是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所不同的是,前者保护的是幼稚产业,而后者保护的是战略性产业。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如保护就业论、保护环境论等,其关注的焦点已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绿色壁垒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安全。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如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出口产品企业必须事先获得SA8000认证,否则将联合抵制进口。二 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框架下,各国主要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实行进口限制。而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1)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仔则2000年10月美国通过的们白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2)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2003年10月,欧委会出台《化学品注册、评估与许可规则(草案)》,要求用统一的“注册一评估一许可”体系管理化工品的生产、进口和销售。日本规定,2003年后,日本进口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禁止销售。(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

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据统计,在中国,已经有家乐福、耐克、阿迪达斯、雅芳、通用电气等50多家跨国公司开展了社会责任审核。有关专家预测,目前中国沿海地区有8000多家企业接受这类审核,50000多家企业准备随时接受检查。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 (四)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 首先,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其次,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出口竞争力。由于这些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其中一些技术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以提升念举棚技术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甚至可以视为中性的贸易标准,加之WTO对这些贸易措施应用的限制并不统一,因而,其保护效果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三 新贸易保护的方式在传统贸易保护框架下,贸易保护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限制进口,建立国内产业保护的防线。受WTO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等的限制,新贸易保护方式也发生了新答此的变化: (1)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如欧美以出口补贴支持空中客机和波音飞机的发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日本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使本国半导体厂商获得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2)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的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如克林顿执政时期,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将服务贸易纳入其中,打开了服务贸易市场。同时,又在1997年达成了《全球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成员国向外国公司开放电信市场、银行、证券、保险市场等,并在2000年1月实现相关信息技术产品的零关税。(3)通过确立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进口的目的。如跨国公司将SA8000与企业的订单挂钩,不符合标准的不能出口;2002年1月,欧盟以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含有氯霉素残留和中国农药残留体系未达到要求为由,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2003年1月,欧委会公布第2003/03/EC号指令,禁止纺织晶和皮革制品中使用名为蓝色着色剂的偶氮染料,产品达不到该指令的不得进口。四 新贸易保护的动机和目的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幼稚产业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和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新贸易保护理论是从根本上削

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1)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等削弱对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平均征收高于工业国10倍以上的反倾销税。”(2)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丧失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2003年2月,欧盟公布《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第2002/96/EC号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第2002/95/EC号指令》,要求对2005年8月13日以后投放市场的产品,生产者应以提供担保的方式,保证有关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收集、处理、回收和环保处置费用资金由生产者提供等。有关专家预测,电子电气设备两项指令将涉及国内2000多家企业和270亿美元出口,其实施将对中国机电产品对欧出口造成严重影响。(3)通过设置动植物检疫标准、劳工标准等,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如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出口水产晶包装的检疫标准,由原来的几项,十几项增加到几十项,导致近年来中国出口的水产品因包装不合格被驱逐出市场,损失高达70多亿;美国推行的社会责任认证对工人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等提出特殊要求,致使中国企业因成本支出过大,或未能通过SA8000认证而拿不到跨国公司的订单等。五 新贸易保护的成效无论采取哪一种贸易保护措施,其目的都是通过限制进口扩大出口,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但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相反却付出了沉痛代价。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分析中我们看到,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使消费者受到损失,使生产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由于勒纳对称效应,政府在限制别国进口的同时也限制了本国出口,使本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影响。同时,近期英国财政部和贸工部发表的研究报告《贸易与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在生产力、经济改革和增长中的作用》也显示,贸易保护主义也使全球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发达国家持续的贸易壁垒使世界经济每年损失5000亿美元。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虽然没有翔实的数据论证新贸易保护对本国消费者、生产者以及一国带来的损失,但是从布什上台以来,美国实施新贸易保护的结果致使贸易逆差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关税的下降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中国的贸易以两位数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并迅速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由此可

以预测,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将遭遇传统贸易保护同样的代价。六 新贸易保护的影响在传统的贸易保护中,贸易保护的对象或者是国内幼稚产业、衰退产业,或者是国内战略性产业。以关税和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实行贸易保护不仅直接影响一国相关产业,涉及微观经济领域,而且通过进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最终影响一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此不同,由于新贸易保护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而要使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出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等,从而新贸易保护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而且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如作为多哈谈判的新议题——贸易和环境问题,虽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目前没有被纳人 WTO框架体系,但为了应对环境壁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建立循环经济。完善劳工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也正在加快。七 新贸易保护的起源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4提高到了1/3,出口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往主要出口农产晶和资源,变成主要出口制成品,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Q)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在制成品出口中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对来白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实行严格的保护。不仅运用传统的贸易手段,以高于工业国4倍的高额关税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进口,而且为了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实力,一方面利用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设立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另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弱势,通过多边贸易谈判极力将劳工标准纳人到WTO框架下,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如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和法国首次将劳工标准引入贸易中。其后,又在世贸组织成立后的首届部长级会议上,将劳工标准纳入WTO部长会议议题。《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确认了劳工标准,但不将其与贸易直接挂钩。之后,美国又在WTO西雅图会议上,公开提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对侵犯劳工权力的国家实行制裁机制,再一次企图将劳工标准问题纳入到谈判议程。重视环境保护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劳工标准也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

基本权利,但是无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及劳动条件方面的较大差距,将其与贸易挂钩,纳入WTO框架,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优势,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萎缩,也必将影响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拓。八 新贸易保护的根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主要表现在: (1)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成一致。如在多哈回合关于农产晶谈判中,在出口补贴方面,凯恩斯集团建议取消并禁止对农产品一切形式的出口补贴,而欧盟不同意完全终止或一次性大幅度削减出口补贴,认为凯恩斯集团提出的出口补贴建议是一种歧视,无法接受,主张渐进式削减出口补贴;在特殊保障措施方面,美国坚持取消特殊农业措施,而日本主张保留,并引入季节性和易腐烂农产晶的特殊保障机制。(2)发达国家内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到WTO统一框架中,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如美国在乌拉圭回合中将本国优势产业服务业纳人WTO框架中,确立了《6艮务贸易总协定》,而对于本国劣势产业纺织品等通过配额和保障措施等实行限制保护。(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生巨大的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急于启动新加坡议题,即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政策、政府采购透明度和贸易便利化的谈判,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农产晶出口补贴和市场开放问题,两者巨大的差异和分歧导致坎昆会议失败,多哈回合的基本目标仍然没有实现。九 新贸易保护和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是WTO的基本原则。经过多次谈判,虽然发达国家整体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但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领域,仍然利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较高的关税保护本国劣势产业,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的问题仍很严重:(1)在关税高峰方面,2003年欧盟所有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6.4%,但在农产品领域,对肉类、

奶制品、加工的海产品和水果等仍然维持关税高峰,奶制品的最高关税达209. 9%。同样,按照国际关税高峰指标计算,美国纺织晶和服装的259类产品仍然保持较高的关税,其中,服装类产品的关税为33.3%,某些羊毛纤维的关税为31.5%。(2)在关税升级方面,欧盟在纺织品关税的制定上,原料平均税率为0.7%,而服装平均税率为11.9%,成衣的关税远远高于纺织原料的关税。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部分产品仍然实行配额限制,如2003年日本对乳制品、皮鞋等20类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鞋类、陶、瓷餐具三类工业晶共9个税号项目下的产品实行数量限制等。此外,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为了维持公平贸易,关税和数量限制仍然是成员国实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贸易手段相比,只不过针对的国家和针对的产品有所不同而已。十 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关系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经常是交替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由危机一复苏一高涨一萧条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走向也经历了保护贸易一贸易自由化一新贸易保护的过程。而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结构处于大的调整中,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自由贸易和新贸易保护同时进行。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WT0多边贸易谈判中,将贸易与环境、贸易便利化、贸易与竞争政策、贸易与技术转让、贸易与债务、财政、电子商务等7个新议题列人多哈回合谈判中,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和双边贸易谈判发展迅速,对内统一实行开放政策,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一方面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启动“新加坡议题”;另一方面以巴西、印度、南非、阿根廷、中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21国集团联合实行抵制。发达国家一方面在本国优势产业中极力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如美国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谈判,将其纳入到W,rO框架下;另一方面在本国劣势产业中通过各种手段实行贸易保护,如对纺织品和服装实行配额,对农产品实行补贴等措施。美国大选后,由于国内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并且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在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消除,预计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将更加盛行。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自由贸易也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关于楼继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利用环保问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baikehd.com/news/35978.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